《文化模式》读后感1000字

合集下载

《文化模式》读书报告2

《文化模式》读书报告2

分类号单位代码密级学号 *****‎11304‎6引 言这学期来,读书的任务‎陡然加重。

如果说上学‎期还因为不‎知道读什么‎书而茫然的‎话,那么这学期‎则是为手边‎的书读不完‎而烦恼。

导师虽有要‎求我们一个‎星期读三本‎书和写两篇‎读书报告的‎任务,但却并没有‎限定我们读‎书的种类和‎范围。

一般情况下‎,我对外文翻‎译过来的书‎总有一种心‎理上的抵触‎,一来觉得翻‎译过来的句‎子文法太过‎复杂,晦涩难懂;二来觉得原‎书的意思经‎过译者的二‎次加工,或多或少的‎变了味道。

每当读这类‎书的时候,我总得逐字‎逐句的去读‎,读完一个句‎子或一个段‎落之后,又得返回来‎再去理解它‎的意思,读起来真是‎颇费工夫。

这次中期作‎业我选择以‎露丝·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①一书为素材‎,其实是受了‎多种因素的‎影响的:一是确实觉‎得自己所读‎的国外经典‎著作太少,想乘这次机‎会锻炼一下‎读这类书得‎水平;二是冲着作‎者的名气而‎来的,露丝·本尼迪克特‎被称为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两‎位女人类学‎家之一,《不列颠百科‎全书》称她的理论‎“对于文化人‎类学,尤其是有关‎文化与个性‎这个领域的‎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露丝也是著‎名人类学家‎博厄斯的学‎生,“她既是文化‎模式论的创‎始人,又是推动它‎发展的唯一‎的人类学家‎”,②《文化模式》一书则是为‎她赢得众多‎头衔和名誉‎的代表作,也是阐述她‎“文化模式论‎”观点的最重‎要的一本书‎,我不忍错失‎;第三点原因‎则是书中对‎待文化——确切地讲,是所有不同‎形态的文化‎,尤其是异己‎文化——的态度,以及作者从‎文化人类学‎角度为我们‎提供的对文‎化的新认识‎和理解,这对于如何‎对待和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① 本文所用的‎版本为:[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 .王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读书笔记——社会学作业社保091班张宇扬10090897由于时间太短,无法仔细捉摸《文化模式》这本书。

也由于自身的资质不够,对文化的理解的层次太低。

在这短短的几天时间里读完这么书,只能大略整理出一些纲要,在作者对文化模式的理解上理解文化模式的概况。

一.本书纲要1.中心思想与本书架构《文化模式》一书的影响在于。

一,有关文化整体观和文化相对论的观点。

二,作者在这里表现出的对人,对人类的爱。

本尼迪克特赞成文化相对主义。

她认为各模式都有其存在的理由,绝不因其他文化的好恶而有取舍,她主张按照每一文化的原样、它的来龙去脉来研究各种现象本身。

模式是文化现象本身所具有的的,而不是研究者先入为主的、用来统摄材料的工具。

她虽主张一种文化的相对主义,但更提倡诸文化间的交流、交融与相互的理解。

本尼迪克特也竭尽毕生精力于人的研究。

她对人,人类的不管哪个种族都充满了理解和同情。

从她的的著作的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出她对于种族歧视、种族压迫的厌恶。

在她看来,人都是平等的,没有种族上的高低贵贱之分;文化也都是人类行为的的可能性的不同选择,无所谓等级优劣之别;文化的所谓原始与现代的差别,也并非意味着先进与落后这类评价,各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有自己与所属社会的相适能力。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称她的理论是“对于文化人类学,尤其是有关文化与个性这个领域的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

《文化模式》一书分为8个章节。

采取了总-分-总的结构来撰写。

一至三章总述了关于习俗的科学、文化的差异、文化的整合。

而四至六章则分别具体的对新墨西哥的普韦布洛人、多布、美洲西北岸的克瓦基特尔人加以描述。

七八章则又总述了社会的本质、个体与文化模式二方面的内容。

作者在第一章中谈了关于习俗的科学这一概念。

她提出人之本性,是由文化,即习俗塑造的,而不是生物遗传的天性,以此有力地反驳了那种“纯化种族”的欺人之谈。

第二章谈的是由选择而造成的文化差异。

作者认为,一个社会,或部落,或部族,面对无数人类行为的可能性,选择是不可避免的。

文化模式读后感

文化模式读后感

文化模式读后感
马克思-古德斯蒂文化模式,是源于德国哲学家马克斯·古德斯蒂理论框架的一种文化分析方法。

它企图将文化作为一种完整系统来看待,强调文化的多元性以及文化艺术的现实性,旨在更好地理解文化出发点的力量以及文化形态的演变及其影响。

马克思-古德斯蒂文化模式以它认为文化个体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实现、反思和筛选文化影响因素的实体为基础,揭示文化是如何成为广泛多样的文化系统,如何在文化上对全球化、多文化和多文化的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古德斯蒂文化模式主要研究政治、历史、宗教、社会结构、驱动文化变化的原动力和文化转变的媒介,深入探讨文化的发展、变化、传播及文化的边界与规模。

马克思-古德斯蒂文化模式广泛地应用于研究文化社会、多文化伦理学、文化传播、文化分析、文化心理学等领问。

读完《马克思-古德斯蒂文化模式》让我深有感悟。

它带给我的最大收获是:文化是完整的系统,个体在文化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变化与影响之间相互牵制。

此外,《马克思-古德斯蒂文化模式》也给我带来了一个新认识——多文化伦理学,多文化的社会结构对个体及社会起着重要作用,人们应当注重多文化社会环境的构建,以促进文化发展、促进文化多样性的维护以及当代文化的合理流动。

总的来说,《马克思-古德斯蒂文化模式》整体让我觉得非常收获,它强调了文化及其相关事物间的关系,注意到了文化内部多样性和多元性,并且聚焦了文化艺术复杂性。

文化内部多样性的体现,使得现代文化与艺术更能够展示多元性的特征,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更加能够满足多元的个体需求。

浅析对文化模式的认识

浅析对文化模式的认识

浅析对文化模式的认识作者:宋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0期摘; 要:《文化模式》是露丝·本尼迪克特在研究三种不同文化以后,系统地说明了文化的整体性、差异性,文化的整合以及文化的相对性。

本尼迪克特从人类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为我们揭示不同地区的婚俗、习俗以及祭司等文化,并且阐明了这种文化所形成的来由。

通过对这些文化的分析,为我们揭开了文化模式神秘的面纱,本文通过对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一书的观点进行分析,并说明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文化模式;整体性;文化的整合;文化的相对性作者简介:宋丹(1995-),女,汉族,重庆巫山县人,湖北民族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2一、本氏对文化模式的定义关于文化模式,本尼迪克特赋予了它新的生命。

而在这本书中,关于文化模式的概念,本尼迪克特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本尼迪克特认为文化具有民族性,因此是在其背景下去认识,而背景又具有特殊性,普遍性以及这两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

因此,本氏觉得文化模式与个人行为有关。

她觉得人类的行为方式是有数不清的可能性的,而且这种可能性是无限的。

然而,在这种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中,部落和种族以及文化只能在这些可能性中选择一些,做出的选择是根据其社会价值倾向。

面对人的生死,青春期,婚姻,都是选择的行为方式,导致了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互动等范畴的各种规则和习俗,并通过正式手段演变成习俗和方式,从而将它们结合成部落或部落文化模式[1]。

本氏认为没有永远适用于过去,目前,以及将来的模式,她所认为的文化模式是各种行为在各种区域内所表现的并用心理行为去鼓励的整体去研究的模式。

本尼迪克认为自身的习俗,习惯等应该抛开而论,把自己的习俗当成是所有文化中的一种,而不是认准自己的文化,而把其他文化拒之门外。

文化模式读后感

文化模式读后感

文化模式读后感《文化模式》是一本由美国著名文化学者克劳德·杰纳尔编著的书籍,该书主要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不同文化模式的分析,杰纳尔试图揭示文化对个体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文化模式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文化模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书中对文化模式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杰纳尔指出,文化模式是指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一种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它包括了一系列的价值观念、习惯和传统。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塑造出不同的文化模式,从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通过对不同文化模式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以及这些差异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其次,书中对文化模式的形成和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杰纳尔认为,文化模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受到历史、地理、宗教、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模式在不同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会发生演变和变化,从而形成了多样化的文化模式。

通过对文化模式的形成和演变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及文化模式对社会的影响。

最后,书中对文化模式的影响和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杰纳尔指出,文化模式对个体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塑造着社会的结构和秩序。

不同的文化模式会导致不同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化模式,以便更好地应对文化差异和冲突。

通过对文化模式的影响和作用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实现文化的共生共存。

在阅读完《文化模式》之后,我对文化模式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对文化模式的概念、形成和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文化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和影响。

我相信,只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理解文化模式,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实现文化的共生共存。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汲取丰富的文化营养,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文化模式读后感

文化模式读后感

文化模式读后感《文化模式》是一本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克劳德·莱维-斯特劳斯撰写的著作,该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分析,深受读者的喜爱。

通过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进行探讨,莱维-斯特劳斯向我们展示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引发了我们对文化的思考和反思。

在读完《文化模式》后,我深受启发。

书中作者通过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对比和分析,揭示了文化的内在规律和变化趋势。

他指出,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模式和特点,而这些模式和特点又是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自己的文化标准去评判其他文化,而应该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日益频繁,而这种交流和融合往往会带来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的困惑。

通过阅读《文化模式》,我意识到要想在这个多元文化的世界中生存和发展,我们需要具备跨文化的能力和开放的心态。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才能促进文化的和谐共存和共同发展。

除此之外,莱维-斯特劳斯在书中还对文化的演变和传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承某种传统和习俗,更重要的是传承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观。

只有通过传承文化的精髓,才能使文化在变革和发展中保持其独特性和生命力。

通过对《文化模式》的阅读,我深刻体会到了文化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每个文化都是人类智慧和创造的结晶,都值得我们尊重和珍惜。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才能促进文化的和谐共存和共同发展。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跨文化交流的使者,传播文化的美好和智慧,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共同构建一个多元而和谐的世界。

《文化模式》读后感

《文化模式》读后感

《文化模式》读后感开始,上帝就给了每个民族一只陶杯,从这杯中,人们饮入了他们的生活。

迪格尔印第安人箴言本尼迪克特写在扉页的这句话意味深长,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一个人类学家她对原始部族的尊重和平等对待每个民族文化的心态。

在她看来,文化没有孰优孰劣之分,而是人们在面对问题是所作出的不同选择。

她的这种文化相对主义思想和文化宽容态度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其现实意义也为越来越多的民族所接受。

《文化模式》全书共有八章分别是关于习俗的科学、文化的差异、文化的整合、新墨西哥的普韦布洛人、多布、美洲西北海岸、社会的本质和个体与文化模式。

本书一开始就明确的指出了人类学的目的:“人类学的显著标志在于,它还包括对我们自己的社会之外的别的社会进行严肃的研究。

①”在这个研究过程之中,即使是属于海上达雅克人的与我们的历史毫无瓜葛的社会规则对于人类学家来说也同样的具有意义。

对于不同社会的不同习俗我们应当将之看作解决同一社会问题的两种不同的社会范型,而不应当存有轻重厚薄之分。

人类总是具有着那么一种天性,即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独一无二性当作一种荣耀来捍卫。

不论是西方还是中国,这种自我意识和差距意识始终占据着我们的头脑。

古代中国人认为自己处于世界的中心,并以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称呼四方的其他民族。

直至21世纪文化交流密切,提倡自由与平等的今天,种族歧视、民族歧视、地域歧视、性别歧视、宗教争端等等仍然未能完全消除。

但是本尼迪克特认为,作为人类学家我们必须修炼到这样一种程度,即我们不再认为自己的信仰比邻邦的迷信更加高明;我们却应认识到,对那些基于相同的前提的风俗必须通加考察,而我们自己的风俗只是诸习俗之一。

②对于人类学的基本概念“文化”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本尼迪克特认为文化是有差异的,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客观存在。

她用语言来做了一个类比,我们的声带、口腔和鼻腔所能发出的语音的数量是无限的,但每一种语言都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并遵循这种选择,否则根本不会为人所理解。

文化模式读后感

文化模式读后感

文化模式读后感文化模式是一本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克莱德·克利克霍恩所著的书籍,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为读者呈现了文化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作者对文化模式的解析和阐释所吸引,也受益匪浅。

首先,克利克霍恩在书中提出了文化模式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他认为文化模式是一种特定的文化范式,它包括了一系列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是一种对于社会生活方式的共同认知和理解。

这种文化模式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决策,也塑造了整个社会的结构和运行方式。

通过对文化模式的深入研究,克利克霍恩揭示了文化对于社会和个体的重要性,也引发了我对文化的思考和探索。

其次,克利克霍恩在书中对不同文化模式的比较和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

他通过对美国、日本和中国等国家的文化模式进行对比,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差异。

这种比较分析不仅让我对不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认识到了文化模式对于社会和个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日益频繁,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模式的重要性也变得更加迫切。

最后,通过阅读文化模式这本书,我也对自己所处的文化模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开始思考自己所生长的文化背景对于我的行为和决策有着怎样的影响,也开始关注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文化模式是如何塑造着我和他人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

这种自我反思和认识也让我对文化模式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尊重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

总的来说,文化模式是一本富有启发性和深度的书籍,它让我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对文化模式的研究和分析,我开始意识到文化对于社会和个体的重要性,也开始尊重和珍惜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

希望在未来的生活中,我能够更加积极地去探索和理解不同文化模式,也能够更好地融入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多元和丰富。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读后感(5篇范文)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读后感(5篇范文)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读后感(5篇范文)第一篇:《文化产业商业模式》读后感《文化产业商业模式》读后感——产业特性的辨析作为一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我认为认清和掌握文化产业的内在特性对我们学习和以后的就业都是至关重要的。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一书中对文化产业特性做了明确的描述,值得我们好好理解与体会。

第一,文化产业中的文化是指针对消费需求的创意文化和娱乐内容,它并不是指具有专业文化创造和欣赏能力的精英群体所欣赏的高雅文化。

它的对象很广泛,面向的是大众,而不是少数人。

所以我们应以大众的需求为出发点来发展适合人们需要的一系列通俗娱乐文化,发展的主要的内容产品是大众娱乐,通俗艺术,媒体,广告。

和设计等。

例如,象形文字和拉丁文等文字的研究并不属于文化产业,因为只有很少的人能理解,它并不是面向大众的,所以基本没有什么商业价值。

第二,文化产业的资源不是历史文化的还原和再现,而是要靠创新内容来提供创意的产品和服务。

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新颖的文化创意和知识产权价值的实现,而不是依靠文化底蕴或者文化继承的直接体现。

兴建各种博物馆和举办祭祖活动都不能直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历史文化中挖掘某些元素或者吸收某些营养成分。

比如,直接发展戏曲可能大部分人都不愿意欣赏,而李玉刚将现代歌曲与京剧结合后出品的《新贵妃醉酒》却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尤其是对京剧并不是很感兴趣的青年消费群体。

再如花木兰这一个历史故事,其实他本身没有什么价值,但是将它拍成电影或者制作成动画片后,它的商业价值就会呈现出来。

第三,虽然创意来自个人化的活动,但是文化产业是产业经济的活动,也就是用工业方式复制内容产品,是工业化的批量生产。

因此,它是以企业为主题主导市场的经济行为,是从消费者的需求来反向思考的产业,而不是把艺术家和创意者、文化人的理念强加给消费者的。

虽然很多画家学者对毕加索的评价很高,觉得他的画韵味无穷。

但是对于我们广大消费者来说,他的画是难以理解、难以接受的。

读《文化模式》有感

读《文化模式》有感

总之,本尼迪克特强调文化的选择和整合在一种文化不断的演进和丰富的进程中所发挥的功能,而只有通过有选择性地吸收和糅合周围地区的异质因素并将其整合到文化模式的结构中以及改变旧有文化因子使其符合当前的文化需要,一种文化模式才能保持自有的独特性和旺盛的生命力,从而世界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的文化模式的多样性才得以形成和维持。在当今全球化进程日益深入的时代,人类世界的各种文化已经处于密切的相互关联和依赖之中,人类日益认识到不同文化间彼此了解和尊重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尊重不同民族针对自身特点所选择的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这正是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论给予我们的启示,同时也映证了费孝通先生“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伟大文化追求和理念。
读《文化模式》有感
文化模式是文化哲学的核心范畴,它研究的是作为整体的文化。 在文化模式的研究中,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的研究无疑最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她在1934年出版的《文化模式》一书中提出了“文化模式”理论,并具体剖析和揭示了一些文化模式.
露丝.本尼迪克特以其文化整体观和文化相对主义确立了她在西方文化界的地位。她的文化模式理论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它既是文化哲学的理解范式,又是对社会历史的解释模式。

最后,文化是整体的。 本尼迪克特认为,整合的首要条件就是选择,不经选择,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是可以被理解的。“任何社会都要选择人类可能的行为这个弧上的某个片段,只要该社会的文化要完成整合,它的种种风俗、它的各个文化特质就倾向于推动它所选择的片断的表达,而阻止那些相反的片断,”它们在本身特有的文化意图和主旨的统摄下,不断融合、改变、修正,趋向于具有一致性的行为模式。“一种文化在它自身某种规范化的动机、情感、价值、准则的作用下,从周围地区的那些可能的特性中选择其可用者,而舍弃了不可用者,把其他的特性都重新改造,使它们符合自己的需要”以达整体或完全的状态,也即整合的结果。因而,文化整合也是文化自我完善的一种形式,既体现了文化在历时中的变迁,又使文化在共时中在一定限度内维持稳定秩序成为可能。她认为,整合不是文化诸特性、现象的机械组合或总和,而是那些部分的独特排列和内在关系,形成的一种相互联系的新的有机实体,因此,一种文化作为诸多元素所组成的复合体产生着一些新的潜在性质,因此总是多于其各个特质的总和。因此,在研究一种文化时,不能只偏重于单个文化特质的考察,而是应把握各种文化特质在其千变万化的特殊的联系中所形成的文化模式的有机整体,即要把研究重点放在分析整体结构上,并“按照每一文化的原样,根据文化发生的来龙去脉研究文化现象本身”。若只把注意力放在对单个文化元素的研究上,那实际上就只能是在描述一种文化的表层现象。但同时,在文化整合方面本尼迪克特也认识到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绝非所有的文化都具有她所描述祖尼人和克瓦基特尔人时所勾勒出来的那种和谐一致的样态的。文化缺乏整合的情况比比皆是,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能够把它们的无数行为全部都铸入一个均衡的模式。 “要削足适履的强使每一种文化都去适应那些‘一言以蔽之’的特点是再愚蠢不过了。”因此,她提出了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的观点:对于文化整合轻而易举的做出一些概括,在田野考察中是最危险的,田野工作者必须忠实于客观,他必须记录下全部有关行为,且注意不要根据任何有争论的假说去选择那些适合于命题的事实。不能以对那种文化诠释性行为的永久性形态的先入之见为指导来进行文化的研究。

文化模式读后感

文化模式读后感

《文化模式》读后感《文化模式》一书可谓是本尼迪克特的代表名著,全书也是围绕着本尼迪克特医生所关注的一个问题,即每一个有着特定的遗传天资和特殊生活历史的人与他或她生活于其中的文化之间的关系有着密切联系而展开的。

全书共分为八章:第一章:风俗学。

在这一章中作者指出,人一出生,由于受其特有的文化系统的影响,会形成与本文化类型相同的文化特质,这种文化特质不是由遗传决定的;任何文化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性,在考察文化时,要“离我远去”,不带任何偏见;对于文化的考察,应当以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少许特质为研究对象,如风俗、“泛灵论”、婚制等,而最好的资料应当是哪些变化相对较小的,受现代化影响较小的原始文化入手。

第二章:文化的差异。

在这一章中作者认为青春期、战争、宗教等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或偶然的现象,它们都具有社会文化意义,且鼓励的文化现象是不存在的,任何一宗文化现象都必属于一套文化系统;文化的变化(变迁)是一种走势,在变化过程中,文化特质不断复合交织,不同组群对文化进行选择,导致了文化差异。

第三章:文化的整合。

这一张阐述了文化的整合的结果形成了文化模式,这并不是各种文化要素或者文化特质简单的相加,而是一个有机的组合;传统的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注重对各文化特质进行研究,而忽略了文化的整体性;提出两种人类学研究方法:透过人的行为,思考行为背后的文化意义;整体的眼光出发,分析组成文化整体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第四、五、六章分别介绍了三种生活在不同文化模式下的种族。

他们是日神型的普韦布洛人、酒神型的多布人和妄想狂型的夸库特尔人。

日神型的人,中规中矩、注重礼仪、关注细节、中和平静;酒神型的人,背信弃义、暴力不仁、自我中心;妄想狂型的人,傲慢自负、热情奔放、夸富为荣。

无论哪种类型的人,都是在其独特的文化模式之下形成的,并影响这人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七章:社会的本质。

在这一章中,作者认为社会的本质在于在文化整合的过程中形成属于本社会自己的文化特质即文化模式。

对《文化模式》的解析

对《文化模式》的解析

露丝·本尼迪克特的文化观——对《文化模式》的解析露丝·本尼迪克特是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一生致力于原始文化的研究。

她的作品《文化模式》在1935 年问世,通过研究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对当时社会人类学新的研究方法,即人们试着研究人类不同文化特性之间的联系,以改变那种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证据,缺乏不同文化之间的自然联系的方法不足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本尼迪克特主张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之间是有差异的,不同文化应该有不同的文化模式,而文化之间可以通过交流、交融而达到相互理解和整合,她的理论观点是对她导师博厄斯理论的推广和延伸,在当时主张种族主义的西方社会难能可贵。

她开创性的把心理学引入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并提出文化模式理论。

在本书中,本尼迪克特按照总分总的结构,首先阐明对习俗和文化的基本观点,随后她通过田野工作,为读者把三种风格迥异的印第安部落鲜活地展示出来,最后全书又回归主题——不同文化的整合以及对不适应个体的宽容。

一、文化模式的界定文化模式是指各民族或国家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体系,它是由各种文化特质有机结合而构成的一个有特色的文化体系。

文化模式具有内在整体性。

文化模式化使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各个方面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而且文化整体产生一个各部分的独特安排和相互关系的结果。

文化超越了它们的特质的总和。

这就是文化的模式化。

它产生于一个民族中广大成员的长期实践与创造,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文化模式的形成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生活历练,通过社会化的途径世代延续而结构化或形式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模式就是人们普遍接受的共同遵循的风俗习惯,使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总体特征。

可是,以往的人类学“投入了对文化特质的分析,而没有致力于研究已形成为整体的文化”①。

进化论学派、传播学派等早期文化人类学基本着眼于具体的文化特质——比如巫术、图腾、常识、仪式等,即使涉及到文化总体也基本上是笼统地把各种文化特质简单地总和一下,由此而探讨文化的进化传播变迁等。

浅析对文化模式的认识

浅析对文化模式的认识

文化长廊浅析对文化模式的认识宋丹 湖北民族学院摘 要:《文化模式》是露丝•本尼迪克特在研究三种不同文化以后,系统地说明了文化的整体性、差异性,文化的整合以及文化的相对性。

本尼迪克特从人类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为我们揭示不同地区的婚俗、习俗以及祭司等文化,并且阐明了这种文化所形成的来由。

通过对这些文化的分析,为我们揭开了文化模式神秘的面纱,本文通过对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一书的观点进行分析,并说明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文化模式;整体性;文化的整合;文化的相对性作者简介:宋丹(1995-),女,汉族,重庆巫山县人,湖北民族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170-02一、本氏对文化模式的定义关于文化模式,本尼迪克特赋予了它新的生命。

而在这本书中,关于文化模式的概念,本尼迪克特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本尼迪克特认为文化具有民族性,因此是在其背景下去认识,而背景又具有特殊性,普遍性以及这两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

因此,本氏觉得文化模式与个人行为有关。

她觉得人类的行为方式是有数不清的可能性的,而且这种可能性是无限的。

然而,在这种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中,部落和种族以及文化只能在这些可能性中选择一些,做出的选择是根据其社会价值倾向。

面对人的生死,青春期,婚姻,都是选择的行为方式,导致了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互动等范畴的各种规则和习俗,并通过正式手段演变成习俗和方式,从而将它们结合成部落或部落文化模式[1]。

本氏认为没有永远适用于过去,目前,以及将来的模式,她所认为的文化模式是各种行为在各种区域内所表现的并用心理行为去鼓励的整体去研究的模式。

本尼迪克认为自身的习俗,习惯等应该抛开而论,把自己的习俗当成是所有文化中的一种,而不是认准自己的文化,而把其他文化拒之门外。

每个人都会收到当时社会时期的规矩,习俗以及文化和信仰的限定,没有办法处于那个氛围不受影响,我们应该跳出这个圈去认识文化,而我们自己所特有的文化、习俗等特征只是众多文化中的一种。

《文化模式》中的宽容启发

《文化模式》中的宽容启发

《文化模式》中的宽容启发【摘要】《文化模式》是本尼迪克特博士研究文化人类学的经典力作,书中关于文化差异性、文化相对性等问题的分析给人以无限启发。

从认识水平、文化选择等角度出发,对书中渗透的宽容态度进行简单分析,可以看出其中强调的宽容作为人类学研究态度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模式》;宽容;文化差异;文化相对性“开天辟地时,主神赐给每个人一杯土,众人便从杯子中吮吸他们的生命。

”在《文化模式》开篇庄严肃穆的掘地者印第安人谚语中,隐隐预示了各种文化模式的差异与平等。

无可厚非,本尼迪克特博士的《文化模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而又神秘莫测的文化世界。

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其中的种种差异与反常,无论对于人类学研究还是对于和谐社会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有限的认识水平导致文化偏见生活环境的闭塞、经济发展的快慢有别以及风俗文化的先天差异,难免使人的认识水平有限。

他们或是以偏概全,将自己的文化模式等同于全人类的文化;或是排除异己,无法认同外族的文化而产生严重的种族歧视。

对此,《文化模式》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以白人文明的迅速传播为例,书中谈到“白种人也许从未见过一个异邦人……除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外,白种人几乎不知道还有别的生活方式……他干脆把白种人自身的文化与人的本性等同起来。

”对于白种人产生这种狂妄心理的原因,书中给出了答案:“白种人文化扩张这种心理压倒一切地出于其物质文明的优越性。

”正是白人在经济上的领先地位逐渐使其产生了目空一切的民族心理,阻碍了他们正常的认识能力。

他们对于外族的文化无法接受甚至不能认识,文化偏见便从中而生。

文化背景的差异是造成文化偏见的又一重要因素。

“没有人会用不受任何影响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人们总是借助于一套确定的风俗习惯、各种制度和思维方式来观察这个世界的。

”原始部落关于异邦人的概念也证实了这一点,“几乎所有的原始部落都承认异邦人这个范畴,这些异邦人不仅是指那些不受自己部落内的道德准则限制和约束的人,而且,严格地说,也不被看作是人类的一部分,”引申到社会经济体系,作者在书中又谈到“我们同样有理由在讨论别的社会经济体系时表示不屑一顾的态度,因为我们毕竟处在自己的思维框架内,至于你们的那个框架,归根结底乃是我们文化加以制度化的对象。

最新对《文化模式》的解析

最新对《文化模式》的解析

露丝·本尼迪克特的文化观1——对《文化模式》的解析23露丝·本尼迪克特是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一生致力于原始文化的研究。

4她的作品《文化模式》在 1935 年问世,通过研究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对当时5社会人类学新的研究方法,即人们试着研究人类不同文化特性之间的联系,以6改变那种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证据,缺乏不同文化之间的自然联系的方法不足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本尼迪克特主张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之间是有差异的,78不同文化应该有不同的文化模式,而文化之间可以通过交流、交融而达到相互9理解和整合,她的理论观点是对她导师博厄斯理论的推广和延伸,在当时主张种族主义的西方社会难能可贵。

她开创性的把心理学引入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1011并提出文化模式理论。

12在本书中,本尼迪克特按照总分总的结构,首先阐明对习俗和文化的基本观13点,随后她通过田野工作,为读者把三种风格迥异的印第安部落鲜活地展示出14来,最后全书又回归主题——不同文化的整合以及对不适应个体的宽容。

15一、文化模式的界定文化模式是指各民族或国家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体系,它是由各种文化特质1617有机结合而构成的一个有特色的文化体系。

文化模式具有内在整体性。

文化模18式化使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各个方面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而且文化整体产19生一个各部分的独特安排和相互关系的结果。

文化超越了它们的特质的总和。

20这就是文化的模式化。

它产生于一个民族中广大成员的长期实践与创造,非一朝21一夕就能完成。

文化模式的形成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生活历练,通过社会22化的途径世代延续而结构化或形式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模式就是人们普遍23接受的共同遵循的风俗习惯,使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总体特征。

24可是,以往的人类学“投入了对文化特质的分析,而没有致力于研究已形成为25整体的文化”①。

进化论学派、传播学派等早期文化人类学基本着眼于具体的文26化特质——比如巫术、图腾、常识、仪式等,即使涉及到文化总体也基本上是笼27统地把各种文化特质简单地总和一下,由此而探讨文化的进化传播变迁等。

关于学习《文化模式》一书的感想

关于学习《文化模式》一书的感想

关于学习《文化模式》一书的感想《文化模式》这本书,在刚看到书名的时候,总觉得这是一本无聊枯燥重理论的书,但是在看了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

其实这不但是一本文辞优美,很有作者独特的观点和想法的书,读者还可以从书中感受到很多独特的文化和有趣的风土人情以及会对“文化”这一概念有更深刻认识。

这本书是本尼迪克特的代表作,是二十世纪西方有关文化问题讨论中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在《文化模式》这本书里面,作者本尼迪克特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和生活中的例子来和我们谈论文化,整本书的逻辑明确,语言简洁有力,很容易就读懂书中的内容。

作者本尼迪克特在这本书中的基本观点认为,文化模式是相对个体行为而言的,人类的行为方式有多种多样的可能性。

在她看来,各种文化,无论多么狭小、多么原始,也不管多么庞大多么复杂,都可以看作从巨大的人性潜力之弧中选择某些特性,并将这些特性繁衍成愈来愈牢固的、强化的格式,这并不是个人能做到的。

书中说了很多我觉得很有趣的事,那些平时从我们的文化角度看起来很简单很平凡的事情,会让读者觉得很新鲜甚至是惊讶。

我认为这是因为作者在书里面描述的每个民族,甚至是一个村庄,对相同的一件事情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和处置方式。

作者谈了那么多不同的风俗文化,就是想强调的一点,文化是千差万别的,是由于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经历造成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我们不应该歧视任何一种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来源和社会价值。

文化的形成是一种选择和整合的过程。

文化的多样性使社会变得多姿多彩,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标准、原则等让我们去选择文化。

所有的标准都是相对的,产生的文化模式也是不尽相同的,有些文化行为中各个独立的事项是与文化动机和目的存在一定的关系的,(如生死婚嫁、成年礼仪等)它们永远也不能都通过世界性的泛泛综合而得到认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理解和包容的心。

在作者特别提到的三个章节“新墨西哥的普韦布洛人”、“多布人”和“美国的西北岸”中,最另我印象深刻、感到比较恶心和难以接受的,是美国西北岸科瓦吉特人的食人文化。

《文化模式》读书分析方案

《文化模式》读书分析方案

分类号单位代码密级学号 20180113046引言这学期来,读书的任务陡然加重。

如果说上学期还因为不知道读什么书而茫然的话,那么这学期则是为手边的书读不完而烦恼。

导师虽有要求我们一个星期读三本书和写两篇读书报告的任务,但却并没有限定我们读书的种类和范围。

一般情况下,我对外文翻译过来的书总有一种心理上的抵触,一来觉得翻译过来的句子文法太过复杂,晦涩难懂;二来觉得原书的意思经过译者的二次加工,或多或少的变了味道。

每当读这类书的时候,我总得逐字逐句的去读,读完一个句子或一个段落之后,又得返回来再去理解它的意思,读起来真是颇费工夫。

这次中期作业我选择以露丝·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①一书为素材,其实是受了多种因素的影响的:一是确实觉得自己所读的国外经典著作太少,想乘这次机会锻炼一下读这类书得水平;二是冲着作者的名气而来的,露丝·本尼迪克特被称为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两位女人类学家之一,《不列颠百科全书》称她的理论“对于文化人类学,尤其是有关文化与个性这个领域的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露丝也是著名人类学家博厄斯的学生,“她既是文化模式论的创始人,又是推动它发展的唯一的人类学家”,②《文化模式》一书则是为她赢得众多头衔和名誉的代表作,也是阐述她“文化模式论”观点的最重要的一本书,我不忍错失;第三点原因则是书中对待文化——确切地讲,是所有不同形态的文化,尤其是异己文化——的态度,以及作者从文化人类学角度为我们提供的对文化的新认识和理解,这对于如何对待和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①本文所用的版本为:[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 .王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本文加引号的原文引注,除非特别标注,均引自本书不同篇幅,不再一一标注。

② [日]绫部恒雄.文化人类学的十五中理论[M].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北一、“文化模式”还是“文化类型”?最初了解露丝·本尼迪克特及其学说是在绫部恒雄所编的《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这本书中,所以也就很自然地接受了这本书的作者所译的“文化模式论”,而摒弃了“文化类型论”的说法,这在我后来看来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在“文化模式论”和“文化类型论”的争论①中,我个人认为我一开始就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在迈进。

作业文化模式

作业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的作者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Benedict)是美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女人类学家之一。

作为美国人类学历史学派大师博厄斯旗下的一名女弟子,继承了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成为一名反对种族主义者。

作为20世纪30年代一本有关人类社会文化方面的理论性著作,《文化模式》带来一种理解社会与文化、个人的全新的视角,她所创立的文化模式论,特别是她的文化整体观和文化相对主义的主张,给文化人类学界以极大的影响。

本书一共分为八章,第一到三章是关于习俗、文化差异、文化整合的内容;第四到六章选取了三个典型原始部族:普韦布洛人、多布人、克瓦基特尔人分析介绍了他们的文化模式;最后两章论述了社会本质以及个人与文化模式的问题。

她将通常用于个体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运用到群体研究中,将她观察到的三个族群文化进行了比较,她认为新墨西哥州的祖尼印第安人较节制、中和并且个性融于整体中,可称“日神型” 文化(又称“阿波罗型”);温哥华岛上的夸库特尔人却偏好竞争,具有偏执狂似的权威幻想,与祖尼人恰好相对,可称“酒神型”文化;美拉尼西亚的多布人隐秘、执拗、冷酷、反复无常,可称“妄想狂型”文化。

《文化模式》从文化习俗研究的强调开始,到说明各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与不同,分析了形成差异的原因:一方面是“各个社会在取舍各种生存的那些可能的方面时那种心安理得的态度所产生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文化内部各特性之间的盘根错节的复杂现象”,因而,文化只有在整合的结果下才会有差异的出现,文化的模式是一社会群体的共同的动机和意图,及这些动机和意图对个人的行为的支配,这就需要对个人与文化的关系进行说明和分析,弄清个人与社会文化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

1.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是本尼迪克特所独有的一种文化理论。

文化是具有模式的,这种模式在她看来就是文化的一种动机和意图,这决定着整个社会群体的行为取向,使得整个社会行为趋向于同一,并以强烈的形式表现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模式》读后感1000字
《文化模式》读后感1000字
《文化模式》是《菊与刀》的作者、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的代表作,写于1934年。

该书也可以说是20世纪西方有关文化问题讨论中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已被译成14种文字,有着广泛影响。

果勒认为,可以“以此书出版的年代,作为国民性的科学研究诞生之年”。

玛格丽特·米德在1958年的新序中提出,此书是“20世纪第二季最伟大的著作之一”。

“文化模式”这一概念,有各种不同的用途和意思。

不同的文化人类学家对文化模式的理解也不同。

本尼迪克特认为,文化模式是相对于个体行为来说的。

她认为,人类行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的可能,这种可能是无穷的。

但是一个部族、一种文化在这样的无穷的可能性里,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些,而这种选择有自身的社会价值趋向。

选择的行为方式,包括对待人之生死、青春期、婚姻的方式,以至在经济、政治、社会交往等领域的各种规矩、习俗,
并通过形式化的方式,演成风俗、礼仪,从而结台成一个部落或部族的文化模式。

从泰勒的“文化是个复杂的集合体(plexwhole)”到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是功能的”(有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雷蒙德《文化类型》等著作),然后又有以露丝·本尼迪克特(其著作《文化模式》)为代表的民族心里学派的“文化模式”概念,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做出了解释。

功能学派对文化的解释主要考虑了历史的和地理的因素,而露丝·本尼迪克特主要从历史和心理学的因素来考察文化。


文化模式是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的课题之一。

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和普遍的文化模式两类。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