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和近代中国与世界的交往
近代中 国的外 交史与国际关系
近代中国的外交史与国际关系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屈辱与抗争、探索与变革的历史,而在这其中,外交史与国际关系更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自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中国被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之中。
在这一时期,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领土,索取巨额赔款,强开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外交上,中国完全处于被动挨打、任人宰割的境地。
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和腐败,使得中国在与列强的外交交往中毫无话语权,只能被迫接受列强的种种苛刻要求。
1860 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这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次巨大耻辱。
清政府在面对列强的侵略时,不仅没有能力抵抗,反而在外交上一味妥协退让,签订了更加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然而,中国人民并没有坐以待毙。
在近代史上,也有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觉醒,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来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例如,林则徐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组织翻译西方书刊,了解外国情况,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侵略。
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御列强的侵略。
19 世纪末,随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起了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改革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来挽救民族危亡。
虽然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再次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此后,清政府在外交上更加依赖列强,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在外交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中国历代对外关系史
专题四中国历代的对外关系(湖南省攸县二中高三历史备课组主备课人皮超成)一、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自守(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频繁的的原因、主要内容和途径1、原因:(1)、根本原因:国家强盛,政治制度先进,经济、科技、文化繁荣,在各方面居世界。
领先地位,对周边国家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2)、多数王朝的统治者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3)、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
(4)、郑和、玄奘等外交人士作出的贡献。
2、内容(1)、人员往来使节:大秦、日本、朝鲜、天竺、波斯、大食等学者和留学生:日本、朝鲜宗教人士:印度、日本等商人:各国(2)经贸交流:(3)科技文化交流:(4)战争与和平(侵略和反侵略):3、途径(1)、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2)、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
(3)、通过宗教传播的途径。
(4)、通过战争的途径(二)中国古代各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及成因1、两汉时期--对外开放的开创时期,中国开始走向世界(1).特点: ①以单向性交往为主,输出多,吸收少②输出以应用性技术为主:丝绸、水利、铸铁③交通以陆路为主④同朝鲜日本西亚欧洲有直接的友好往来,形成东亚文化圈(2).原因:a、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中国同中亚、罗马和欧洲的联系。
b、秦汉的强盛与先进文明对亚洲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
c、当时统治者执行较开明的外交政策。
2、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繁盛时期(1)、特点: ①呈现双向性,输出、吸收皆重②交往的国家地区增多③交流的内容更丰富④交流的层次提高,有先进制度、文化⑤交通是水陆并重⑥对世界影响巨大,中华文化圈形成(2).原因:a、政治稳定,国力强大。
b、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d、对外政策比较开放。
e、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性大城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思考:唐朝的对外交往与汉朝相比有哪些进步?分析其原因。
(交往的范围、层次、交通路线、物品种类、影响等)3、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①交通以海路为主,外贸港口多特点:②内容以商业贸易为主③范围更广,与欧洲、非洲有交往4、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1)、特点:①交通以海路为主②政策从开放到闭关③中国与外国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④西学东渐(2)、原因:a、明初国力强盛,是出现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的根本原因。
历史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
历史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
历史上有许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下面列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1.中国古代的西域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与西域地区(如今的中亚、西亚和南亚)之间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与西域地区进行了贸易往来,并通过贸易途径传播了中国文化。
在西汉时期,中国派遣使节前往西域地区,与西域各国进行文化交流。
在唐朝时期,中国与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更加密切,著名的“丝绸之路”也在这一时期形成。
2.世界古代的交流与文明传播
世界古代各地之间也有着密切的交流与文明传播。
例如,希腊文明影响了欧洲、亚洲和非洲;埃及文明影响了北非和西南亚;印度文明影响了东南亚;古代中国文明影响了东亚。
这些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传播,为当时的世界带来了许多文化成果,也为后来的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3.世界近代的文化交流
在近代,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更加密切。
例如,西方文化在
4.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流
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密切。
随着信息技术
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电视、电影等媒介,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
此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许多国家之间也进行了贸易、投资、旅游等方面的交流,使得各国之间的文化交融更加深入。
5.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中国与外国关系的历史演变
中国与外国关系的历史演变自开放改革以来,中国已经和世界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合作,该接触的领域已经拓宽到了从外交、文化、贸易到科技等多个领域。
在此之前的历史上,中国的局面也不断地在变革,那么我们来介绍一下中国与外国关系的历史演变。
1.古代时期的友好互利在古代时期,中国是一个自高自大而又自信的国家,这种自信也带给了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往来。
古代时期的中国国力雄厚,经济发达,文明古老而又卓越,因此北方和西方的帝国,如汉朝和罗马帝国、早期的东南亚文明和大唐时期的东亚义和团等都会来到中国与之交往,并且与中国达成了一些重要的战略合作及经济贸易合作。
在古代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曾经因为意识形态、政治等因素而与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的关系紧张,然而随着时间变迁,这些国家间的关系也不断地得到改善。
2.近代时期的肆虐扰乱进入近代以及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国内外存在着多种因素,这让外交形势复杂而有变动。
在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国家的军队已经在华筑起了帝国主义租界,之后又出现了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等外国侵略和威胁的情况,使中国国家被迫在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坚定意识形态、独立自主、自我发展成为了重要的基本方针,中国的大力发展和变革也进一步做出了相应的牺牲。
3.改革开放以来的合作共赢20世纪70年代2000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推进了一系列重要变革,拓展了与各国的合作关系,尤其是与外国和发达国家开展了互利共赢的经贸关系,开始持续地获得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的进步,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在此期间,中国同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接触避免了对依赖强势国家进行转移。
与此同时,中国变得更加的开放,对国际合作的规模和范围也有所扩大,以促进各种方面的共赢。
在世界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在外交中通过人民之间相互理解减少了许多误解和隔阂。
结语China is a land with a long and fascinating histor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foreign countries over the centuries has been complex. As China's national power grows, it's likely to be ever more assertive in its dealings with the world, and it will be interesting to see how those relationships develop in the coming years. Nonetheless,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China's interactions with the world, as we must be aware of how history has shaped our present, as well a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head.。
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2.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
• 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 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 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为了争取帝国主义 的支持。
3.北洋军阀时的外交
• (1)1915年,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支持他称帝, 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中除第5号内容以外 的其他全部要求。
• (3)内容: •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内容,主要有:①政治上,互
派使节,互通友好。②经济上,发展贸易,互通有 无。③文化上,互相学习交流,取长补短。④军事 上,有战争、有和平,有侵略与反侵略。 • (4)影响: • 中外频繁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交流,对中国和 世界的发展进步都有重大影响。一方面,兼收并蓄 的政策不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利 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也推动了我国自 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的科技、政治、经济、 文化源源不断地外传亚、欧、非,推动了整个世界 特别是我国周边国家的文明进步,扩大了中国的国 际影响,形成了以中华文化圈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
• (8)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订《中美联合 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1月中 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 (90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 作关系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中美关系的发展呈 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
08高考试题感悟
• (08江苏,4)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 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2)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新中国外交 政策的成熟。
• (3)1954年的日内瓦国际会议上,新中国不仅第 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而且在会上发挥 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外交事件与影响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外交事件与影响中国古代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外交事件,这些事件不仅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个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外交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一、汉代的西域联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汉代的西域联盟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外交成就。
汉代中国与西域地区的交往,不仅促进了文化、经济的交流,还扩大了中国在西域地区的影响力。
中国汉朝通过外交手段,成功地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并与之签订了不侵犯条约。
这种外交政策为汉代中国的疆域扩张奠定了基础,并且使得汉文化得以传播到西域地区。
二、唐朝的丝绸之路在唐朝时期,中国古代历史上又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外交事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唐朝对丝绸之路的重视与发展。
唐朝通过与各个西域地区的贸易往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外国文化与技术。
在这一时期,唐朝与中亚、南亚等地的国家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外交关系,形成了一个庞大而繁荣的国际贸易网络。
这对于当时中国的繁荣和独特的文化交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明清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成为重要的外交事件。
明代时期,中国开始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关系,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
随着清朝的兴起,海上贸易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更为重要的外交活动。
中国通过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不仅带来了巨额的贸易收入,还使得中国的商品、文化和科技得以传播到东南亚及西方国家。
这一外交成就对于明清时期中国的繁荣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四、近代的东亚联盟近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外交事件进一步扩展到东亚地区。
在19世纪,中国面临了列强入侵以及西方列强对华贸易的控制。
中国积极寻求地区联盟,以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和维护自身的权益。
其中,和日本的甲午战争和对日本的“黄世仲外交”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两个重要外交事件。
这些事件引发了中国民族主义的觉醒,并为日本后来的帝国主义扩张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史对外交往[整理版]
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阶段特征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1)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往来的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等一些国家。
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①史实:A.由张骞凿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B.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
C.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正式来中国。
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
D.汉同日本、朝鲜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
②特点:a.从范围上:周边国家为主,开始同欧洲往来b.从交往形式上: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c.从途径来看:有官方、民间两条途径,其中官方是主要参与者;d.从交往道路上:以陆路为主。
(2)第二时期是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
①史实:a.朝鲜:新罗统一;高丽乐,留学生,手工技术;贸易b.日本:遣唐使,留学生,人物。
行政制度,京都建筑,文字,生活c.印度:天竺;熬糖法;文化双向交流;玄奘西游d.西亚:波斯国王、商人、舞蹈。
大食伊斯兰教,造纸、纺织;瓷器②特点:A.全面开放,影响深远。
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B.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
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和商人大量来中国。
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C.陆海并举,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D.双向交流,(3)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时期①史实:a.南宋时期,指南针传到欧洲。
b.元朝时,火药传到欧洲。
②特点:A.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
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例子
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例子
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
1. 玄奘取经:讲述了唐代高僧玄奘远赴西天(印度)取经的故事。
他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和文化遗产,并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的象征。
2. 鉴真东渡:鉴真大师历经磨难、矢志不渝、东渡扶桑的故事。
颂扬了中日两国人民一衣带水的传统友谊,讴歌了鉴真大师传播交流中华文明的功绩,为人类和平、文明和进步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3. 丝绸之路: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向中亚、西亚、欧洲等地传播了丝绸、茶、瓷器等物品,同时接收了这些地区的文化、语言、宗教和科技等方面的影响。
这种交流互鉴不仅促进了物质文化和经济的繁荣,还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和创新。
4. 郑和下西洋:明朝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友谊,而且为后来中国与欧洲的交往奠定了基础。
5. 欧洲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他在中国生活了28年,积极向中国介绍西方的科学知识,他与当时的儒士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使中国的数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以上例子仅供参考,建议查阅东西方文明交流相关书籍获取更多信息。
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演变与外交政策分析
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演变与外交政策分析近代中国是一个经历了磨难和变革的时期,其中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演变以及外交政策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近代史纲要,分析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演变以及外交政策的变化。
一、开放与封闭的演变19世纪,中国面临着来自西方列强的压力和入侵。
那个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封闭为主导。
然而,这种封闭政策使中国无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的落后也逐渐显现出来。
鸦片战争后,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始向外开放。
这一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以逐步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和制度为主导。
然而,这种开放带来了国家安全和主权的挑战。
中国的争端不断增加,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朝灭亡。
二、民族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冲突20世纪初,中国进入了民族主义时期。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家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和民主进程。
中国的外交政策以推动国家独立和维护领土完整为主导,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然而,在共产党的崛起后,中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积极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并坚定支持亚非拉国家的解放运动。
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关系逐渐紧张。
三、改革开放与崛起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渐走向对外开放。
中国的外交政策由封闭走向开放,积极推动经济合作和国际交流。
中国开始与西方国家建立新的经济和政治关系。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地位在国际舞台上日益提升。
中国开始倡导和平与发展的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全球事务。
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解决全球问题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中美关系与中国外交政策目前,中美关系是中国外交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与美国的关系是中国与世界关系演变中的关键环节。
然而,中美关系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贸易摩擦、地缘政治竞争等。
中国一直致力于与美国建立稳定、互利共赢的关系。
中国外交政策强调合作而非对抗,推动构建中美两大国之间的新型大国关系。
中国对外交往史
专题七对外交往史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一、汉朝中外交流: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2、开通丝绸之路;隋唐时进一步向西延伸至西亚、欧洲。
(了解丝3、设西域都护府;绸之路路线及开通历史意义。
)二、唐朝中外交流:(唐朝是一个兼容并蓄的开放王朝,对外交往总体上比较活跃)1、开放性的国际性大都会:长安;2、玄奘西行印度取佛经;3、鉴真东渡日本传佛法;4、日本多次派“谴唐使”来华学习交流。
三、元朝中外交流:开放性国际性大都市:大都(今北京)马可·波罗来华四、宋朝时商业繁荣(陆、海丝绸之路非常活跃),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世界第一大港:泉州)五、明朝中外经济文化交流:1、郑和下西洋:促进明朝与亚非国家(未到达欧洲)经济文化交流;2、外国贡使来华:3、明末清初传教士纷纷来华。
(利玛窦、汤若望)六、清朝对外政策:闭关锁国(限制对外经济文化交往,只保留广州为唯一的通商口岸),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一、建国后外交成就:(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20世纪50 年代的成就:1953年底,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5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2.20世纪70年代:①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第26届联合国大会);②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③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④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20世纪90年代: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4.2001年: ①中国加入WTO;②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是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③促成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二、新中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和意义1、原因①主要原因: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根本原因)②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2、意义: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营造了一个和平的环境,中日关系史一、古代:日唐朝时日本实行大化改新(646年)学习中国隋唐政治经济制度,二、近现代:明治维新后,日本发动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1、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通过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及澎湖列岛。
专题4 中国外交关系的发展历程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中美关系的相关知识。根据图片中“尼克松的中国之旅”可 知是尼克松访华的照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 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选 B。
(2019·孝感)美国作家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从某种角度 看,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 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日 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对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B )
关系
一系列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
近代
的发
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中国获取了割地、
展历
赔款、通商、协定关税、开设工厂、驻军、划定使馆界等权
程
益,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被迫对外开放,便利了外国商
品输出、资本输出、掠夺原料和进行经济掠夺。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和平共处五
二战后至新 中国成立
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
中国
与大
外交
国关
关系
中美
系的
的发
关系
发展
展历
历程
程
①美国敌视新中国,采取军事包围、外交
20 世纪 50 年代
孤立、经济封锁政策。②1950~1953 年, 美国侵略朝鲜,将战火燃到了中朝边界, 并入侵我国台湾海峡,中国抗美援朝并取
得胜利。
中国 外交 关系 的发 展历
程
20 世纪 80 中日处于和平交往、友好合作时期,但因为领
年代至今 土争端、历史问题,两国关系发展波折。
中国外交关系的发展 (2018·镇江)1972 年 3 月 6 日,一组非常新颖别致的图案出现在了美国 《时代》周刊的封面上,这组图片传递的信息是( B )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美关系缓和并走向正常化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古代到近代对外关系讲解
4.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 ,大学生 高举红旗热情欢呼
北京申奥成功 大学生高举红旗热情欢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 之一。早在七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 就出现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公元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北京一直 是中国北方重镇和地方中心;自公元938 年以来,北京又先后成为辽陪都、金上都 、元大都、明、清国都。1949年10月1日 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
中美建交
(1979年)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为什么用 “恢复”?而不用“加入”之类的 说法?
(1)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也 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2)新中国初期蒋介石集团非法占 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中国为什么能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 上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中考再现
【08汕头】中国积极参与APEC活动,
是为了
A.加强同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
B.推动亚太地区各国的民间交往
C.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D.建立亚太地区各国之间持久的结盟
关系
C
【 08广安中考】1995年,“经济领域 的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建立 。这表明
B 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阶段国际形势外交成就列初登国际舞台的50年代美国实行政策敌视新中国打开外交新局面的70年代美苏争霸苏联处于战略进攻阶段美国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全面走向世界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两极格局解体是时代的主题冷战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美关系正加入世贸上海apec会议北京申奥成功和平发展50年代70年代新时期的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特点:
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 、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中外友好交往
专题复习____中外友好交往与近现代外交大庄中学高生艳专题解读1.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促进不同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和古代区域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2.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
国势衰微的近代中国饱受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主权屡受侵犯和践踏。
3.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人民被压迫被奴役的历史。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中外友好交往、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及原因、当今世界的大国关系等内容是历年来各地中考重点考察的热点之一。
考点梳理一、我国古代的对外交往1.汉朝(1)丝绸之路:海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2)佛教东来:印度、白马寺(3)造纸术传播到欧洲:促进世界文明的进步2.唐朝(1)中日交往:遣唐使、大化改新、文字、节日习俗等。
(2)中印交往:玄奘西游、《大唐西域记》(3)唐朝对外交往频繁①原因:唐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世界上的强盛国家;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发达的陆路和海路交通。
②历史启示:强大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是国家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保障;国家在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应该积极对外开放,鼓励交流,充分吸取不同文明的精华,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3.宋朝对外贸易的兴盛:广州、泉州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对外贸易范围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4.元朝马可波罗来华:意大利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纪》5.明朝郑和下西洋:①目的: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外,宣扬国威。
②条件:明成祖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富强、政策开放;造船业发达和指南针的运用;郑和等人具备相当的地理和航海知识、坚强的毅力、团结合作的精神及组织能力等。
③经过:1405~1433年,明成祖派遣郑和,沿海上丝绸之路七次下西洋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④意义及评价: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及经济交流;促进了南洋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中国历史中的外交与国际关系
中国历史中的外交与国际关系一、古代中国的外交与国际关系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外交与国际关系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代中国的外交交往主要包括与周边国家的邦交、使节交流以及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等。
1. 邦交与使节交流古代中国的邦交与使节交流是外交的重要形式之一。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国的封建帝王开始与周边国家建立邦交,并派使节互通友好。
例如,汉武帝时期的西域长安城就曾接待了大量来自罗马、帕提亚等国家的使节,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交流与了解。
2. 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国际社会之间重要的贸易通道,也是外交交往的纽带。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国家进行了密切的贸易往来。
这种贸易交流不仅带来了物质财富的交换,也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二、近代中国的外交与国际关系近代中国的外交与国际关系经历了许多重大变革与挑战。
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奋力捍卫国家主权与民族利益。
1. 革命时期的外交斗争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外交斗争主要集中在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承认和支持上。
中国运用外交手段,积极争取各国的支持,并参与巴黎和会等重要国际会议,以维护国家利益。
2.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政策主要围绕五项原则展开,即和平共处、互相尊重领土完整与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
中国积极参与世界舞台,推动和平与发展。
三、现代中国的外交与国际关系随着中国的发展崛起,中国的外交与国际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大国,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事务。
1. 和平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提出了和平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强调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并倡导相互尊重、公平正义的国际关系。
这一理念对全球治理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2. 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新时期的外交与国际关系的重要举措。
通过倡导沿线国家的合作与互利共赢,中国与世界各国加强了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推动了区域和全球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文化交流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文化交流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历经千年,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交流。
这些事件和交流塑造了中国的现状,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国历史上的若干重要事件,并探讨这些事件与外国文化交流的关系。
一、丝绸之路的开辟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外国交流的重要通道,它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奢侈品输送到欧洲、中亚和阿拉伯地区。
此外,丝绸之路也带来了许多外国商品和文化,如印度的佛教和波斯的宗教信仰。
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融合与交流,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二、唐朝的外交交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之一,也是外国文化交流最为广泛的时期。
唐朝时,中国与邻国进行了频繁的外交交往,尤其是与日本和朝鲜的关系十分密切。
许多外国人前往中国学习科学、艺术和文学,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唐朝的文化也通过外交使者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家,为东亚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宋朝的海上贸易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与外国海上贸易最为繁荣的时代之一。
宋朝时,中国开始了与南洋国家的贸易,不仅将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输往南洋,还引进了南洋的植物、动物和工艺品。
这些贸易活动丰富了中国的物质文化,也促进了中国与南洋国家的文化交流。
四、明朝的航海活动明朝时,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航海活动。
郑和的七次航海活动推动了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往来,并带回了许多珍贵的商品和文化遗产。
中国的航海活动也促进了中国与外国的科技交流,尤其是在造船和航海技术方面。
五、近代的文化交流近代以来,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和广泛。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中国面临列强的侵略和殖民,这也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许多中国学者赴国外留学,带回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中国的文化也通过电影、音乐、文学等形式传播到国外,让外国人更加了解中国。
总结: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文化交流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中国是一个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辉煌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坚持着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以此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历史时期,探讨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的演变。
1. 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着重于以尊重和平、领土完整和文化交流为主。
早在周朝时期,中国就与周边国家发展了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例如与韩国、越南等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这些积极的外交努力,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交往奠定了基础。
随着中国的统一,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体现出中央集权的特点。
汉朝时期,中国积极开展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扩大了影响力和国际地位。
此外,汉朝还派遣使者到罗马帝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开展外交交流,展示了中国的文化和实力。
这些外交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2. 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近代中国经历了殖民侵略和半殖民化时期,外交政策主要集中在抵御外族侵略和维护国家独立。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与其他国家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例如,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联盟成立,成为其中的创始会员国之一。
同时,在二战期间,中国为了国家的利益与反法西斯同盟合作,积极参与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
3. 当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原则为维护国家主权、发展与世界的互利合作、构建和谐世界。
中国积极倡导和平发展、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并积极参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建设。
中国的外交政策也逐渐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交往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技术,并加快了对外投资的步伐。
除了经济合作,中国也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政治、文化、环境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还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以促进区域间的合作与发展。
总结来说,在中国历史上,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不断演变和发展,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中国始终以和平、合作、互利为原则。
古今中国对外关系的演变与发展
3.材料二中的日本向中国隋唐学习后在本国进行了什么改革?在近代中 国向日本学习后在本国进行了什么改革?请你列举两例日本在近代 对中国 人民犯下的罪行。
日本:大化改新;中国:戊戌变法。 两例:芦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
综合拓展
材料三: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与西亚各国之间形成的 一个在经济合作区域,大致在古丝绸之路范围之上。2013 年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 演讲时提出。这一地区资源丰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材料四:截至2014年4月,中方统计的纳入文化交流年框架 内的交流项目有150多项,包括演出、展览、宗教、青年交 流等各类活动,以及“海上丝绸之路”、 “欢乐春节”等 专题活动。中国文化部已与东盟方共同商定了文化交流年 宣传语——“同享文化、共创未来(Our Culture,Our Future)”。
要点整合
4.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1)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 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2)中美建交: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发表了中美 《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1月1日中 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 建立外交关系;此后,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要点整合
中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发展变化: (1)秦汉至明朝中期,实行以对外开放为主的外交政策; (2)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要点整合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主要原因
(1).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居世界领先地位 (2).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 (3).王朝统治者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综合拓展
材料一 “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 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 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国家主 席习近平在3月27日,法国巴黎召开的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 大会上如是说。 材料二 美国防长哈格尔的访华之行(4月7日至10日)“火 花四射”,有些出乎外界预料。在中美防长会晤之后的新 闻发布会上,哈格尔指责中国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加剧地 区紧张,中国防长常万全则警告美国勿纵容日本;此外, 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也当面向哈格尔传达了中国民众对 其访华前夕护日、护菲言论的不满 .
中国与外国的交往与文化交流史
中国与外国的交往与文化交流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几千年来,中国与外国之间的交往一直十分频繁。
这种交往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更重要的是文化交流。
通过与外国的交往与文化交流,中国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也将本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本文将从不同的历史时期来探讨中国与外国的交往与文化交流,展现其丰富多彩的历史。
一、古代中国与外国的交流古代中国与外国的交流主要通过丝绸之路实现。
丝绸之路在汉代建立,起初是为了发展贸易,但后来逐渐演变为重要的文化交流通道。
通过这条贸易之路,中国与中亚、中东和欧洲的国家进行了广泛的联系。
中国传统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被运往外国,同时,外国的商品和文化也传入中国。
在交流过程中,中国向外国传递了众多的文化元素。
例如,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中国独具特色的书法、绘画、建筑和医学等也受到了外国的影响,形成了富有中国风格的艺术。
二、近代中国与外国的交往近代中国与外国的交往受到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影响。
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中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动荡,不少西方国家侵略了中国的领土,迫使中国开放港口并签订不平等条约。
尽管这段历史令中国人民深受痛苦,但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
在这个时期,许多西方科学、工艺和艺术成果传入中国,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的科技和思想,同时也为西方人了解中国提供了机会。
三、当代中国与外国的交往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与外国的交往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与各国交流更为频繁而深入。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并在文化交流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如今,中国面临着很多挑战,但这并不妨碍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
中国的电影、音乐、文学和传统艺术开始走向世界舞台,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与日俱增。
同时,中国也从外国汲取了大量的现代艺术和思想,为中国的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途径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途径
1.货物交换:这是一种最基本的交往方式,涉及国与国之间的商品流通,以及
民间间的物品交易。
这种形式的交往不仅限于物质层面,还往往伴随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2.互派使节:友好国家之间会互相派遣代表进行正式的访问和文化交流。
这些
使节可能携带有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任务,有时还会带来留学或者贸易的机会。
3.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这两条重要的交通线连接了中国与亚洲、欧
洲、非洲的部分国家,推动了直接或间接的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
陆上丝绸之路主要通过陆路运输,而海上丝绸之路则利用海洋力量,两者都对古代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宗教方面的交往:宗教也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一个重要途径。
例如,玄奘
西行和中日佛教交流,鉴真东渡和唐宋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都是通过宗教这一平台进行的。
历史教案中国近代史与世界历史的交融
历史教案中国近代史与世界历史的交融教案:中国近代史与世界历史的交融一、引言近代中国历史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日益频繁,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本节将介绍中国近代史与世界历史的交融,探讨中国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与变化。
二、近代中国与欧洲的交流1. 丝绸之路的开启在古代,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主要通过丝绸之路来进行。
这条重要的贸易路线不仅带来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也将外来文化、宗教带入中国。
这种交流形式为中国近代与欧洲的交往奠定了基础。
2. 乾隆与西方传教士的交流乾隆时期,西方传教士通过来华传教的方式,带入了西方文化、科学知识等。
乾隆对西方技术特别感兴趣,与传教士互动频繁,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3. 鸦片战争与西方列强的入侵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的传统社会与西方的冲突。
西方列强通过武力与中国进行贸易,并侵占中国的领土,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深重的危机期。
三、近代中国与日本的交流1. 日本对中国的影响近代,日本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成为了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这对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现代化进程。
2. 洋务运动与中国的现代化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自强运动,力图引进西方的工业、军事等技术,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洋务运动最终未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3. 中日甲午战争与中国的动荡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惨败,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无力以对。
这场战争对中国的社会、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近代中国与亚洲的交流1. 东南亚华侨与中国的关系近代,许多中国人移民到东南亚国家,为华侨社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些华侨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推动了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
2. 辛亥革命与亚洲的民族独立运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革命,也是亚洲各国民族独立运动的先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3.答案要点:
(1)地区: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
意义: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开始了整体发展的进程。
参考答案: (1)郑和七次下西洋,沿途到过30多个国家,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物品和人员的 交流。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 本》,所著《农政全书》包含了一部分西方新知 识,同汤若望合作修订历法。林则徐虎门销烟, 编写《四洲志》,购置西方大炮加强防务。
(2)郑和:展示明朝的强大和富有成效,换取奇 珍异宝;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增进了 解;“西洋”各国来朝。徐光启:与西方传教士 交往,了解到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认识到中国 科技的落后,引进西方科学知识,林则徐:学习 西方“长技”,睁眼看世界,反对侵略,平等交 往,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他们对外部世界理解的 变化是,从展示大国的强大和富有,到认识落后, 开始学习西方,谋求民族自强。
一、古代中国走向世界 1、与世界交往的概况
时期 交往 范围
对外 交通
秦
东亚:朝、日 东南亚:越南
汉
南亚:印度 中亚:
西亚:安息
欧洲:
陆路为主 海路
东亚:新罗、日
东南亚:
陆路、
隋
南亚:天竺 中亚:
海路发 达
唐
西亚:波斯、大食 欧洲:东罗马
非洲:
海路为主
宋 元
明
亚非30多个国 家,后限制
海路为主
清
(闭关锁国) (壮举)
思想:
民主、科学的传入,有利于思想解放
文化:近代科技发展、社会生活方式和习俗变化
问题探究3:结合中国古代、近代与世界交往的 概况,谈谈你的启示?
条件 作用 主流 文明 发展
①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和国际地位如何,取决 于本国的综合国力,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大力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
②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 件。
(3)提高了中国在世界的政治地位。
(4)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扩 大中华文明在世界的影响。
问题探究1:为什么从秦汉到明初中国 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而之后却逐渐 走向了闭关自守呢?
5、影响对外交往的因素: 政治因素:
客观条件
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
主观条件
交通及工具: 对外政策
二、问中题国探近究代列2:向强近的世入代界侵中被国迫由开封放闭自守到被
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
--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
回答:
(1)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其意义不亚于新航路的发现。西汉
时期开通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亚洲哪些地区之间的经济
文化交流?(4分)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有何重要意义?(3分)
历史证明
73.(2007四川文综)(32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是影响历史发展变
迁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
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
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
利玛窦 徐光启 戚继光 郑成功 康熙帝
领先 地位
下降
2、交往途径:
(1)贸易,官方贸易(为主)、民间贸易两种形式。
(2)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等
(3)宗教传播
(4)战争
3、特点:
(1)开放性 (2)双途性
(4)中心性 (5)领先性
(3)双向性
(6)友好性(主流)
4、影响:
(1)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 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的发展。 (2)促进中外双方的经济文化交 流,丰富世界人民的生活。
文明的交流
输出 输
入
手工业品 生产技术 水利技术 造纸术
土特产 佛教
制度 物种 手工业品 生产技术 文化 印刷术
三大发明
土特产 物种 艺术 医术
科技著作 文化
农作物的品种 生产技术 科技 宗教
突出 人物
张骞 班超 甘英
国际 地位
东方 文明 的中 心
吉备真备
鉴真 玄奘 义净
亚洲 经济 文化 的中 心
郑和
6、(2005年上海历史卷·34)不同文明的 相遇必然涉及到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 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 争,中外文明的交往变化起伏,中国对外部 世界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 问题:(13分) (1)试列举郑和、徐光启、林则徐对外交 往的史实。(8分) (2)归纳他们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变化。(5 分)
①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 ②我国经济重心的
南移③指南针、造船业的进步④主要外贸商品 是陶瓷制品,易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
4、(2007年高考上海历史)5.据《明史外国
传》载:“崇祯时,历法益疏舛,礼部尚书徐
光启请令其徒罗雅谷、汤若望等,以彼国新法
相参较,开局纂修。”文中的“其”是指曾与
1.秦汉时期,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中华文明都可以传播到的地区是
A.巴尔干半岛
B.印度半岛
C.地中海东岸
D.非洲沿岸
公元100年左右的主要文明
欧洲文明
西亚文明
印度 文明
中华文明
2.汉代的陆上“丝绸之路”被称为流动的“文 化运河”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大秦使者将象牙、犀角等礼物赠给东汉皇帝 B.中国的铁器、丝绸等西传 C.中国的养蚕缫丝技术、造纸术西传 D.佛教传入中国
执教者: 平桥中学 周亚妮
“对外开放不仅是新加坡 发展的成功之路。从中国的 历史发展来看,也可以得出 这样的结论:只有开放兼容, 国家才能富强,闭关锁国必 然落后。”
——温家宝在新加坡国立大学 的演讲(2007、11、19)
一、古代中国走向世界 二、近代中国向世界被迫开放 三、现代中国向世界主动开放
迫1、开原放因,纵观综合整国个力近落后代史试分析中国向
世界被迫开放的影响?
客观上有
屈辱的外交政策
利于中国
2、概况:晚清政府、北洋军阀、南京国民政近府代化
3、特征:屈辱与不平等
政治:(1)主权破坏, 社会性质改变
(2)抗争与探索
4、影响
经济:(1)促进自然经济的瓦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2)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2007上海历史)2007年2月,印度天竺 那烂陀举行了玄奘纪念堂落成典礼,中印两 国领导人应邀出席。印度举行这一盛大庆典 是因为 A.玄奘长期生活于天竺那烂陀 B.天竺那烂陀是佛教的诞生地 C.唐代高僧玄奘曾去该地取经 D.玄奘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
3、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汉唐时期以陆路 为主,宋元以后逐渐转向以海路为主,这种变 化的原因 ( )
红 海
天方
木骨都束
刘家港
占城
慢八撒
1405年—1433年,郑和先后7次远航,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玉米 甘薯
马铃薯 烟草
课堂巩固
1、(2007年北京文综)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 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 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 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的信息解 读不不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 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得到推崇 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徐光启长期合作的
A.白晋B.利玛窦C.南怀仁D.巴多明5、亚洲各国文化深受唐文化的影响。下列能反 映这一历史现象的是 ①新罗设立国学,教授儒 学 ②日本在服饰、姓氏、节令、风俗等方面, 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③十进位记数法传至 印度 ④铸铁术、井渠法传至西域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
③ 在当前世界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下,积极对外开放, 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
④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⑤ 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的主流,崇尚
友好是中国人民的传统,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是中 国传统的外交政策。
⑥ 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坚持个性的基 础上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促进中华文明的 发展。
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
模。……(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
理相结合的国家。”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
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