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治理变迁与发展.PPT
乡村社会治理政策创新课件(PPT31张)
(二)关注乡村民生的现实针对性 1.民生问题是我国无法回避的现实矛盾 民生问题离不开 衣食住行,以及与社会经济相关的权益保障问题。在多数 农民衣食无忧的背景下,我们现在面临的民生问题,比改 革开放前一个时期的民生问题更深刻,更全面,更复杂。 解决新时期的民生问题,更需要政治智慧,更需要合理有 效的过渡政治措施。 2.民生问题有拉美现象可供借鉴 拉美现象是指拉丁美洲 国家在上个世纪发展很快,但是由于只注重增长,不重视 分配,只注重效率,不注重公平,结果造成贫富两极分化, 城乡发展失衡,国内社会矛盾、社会伦理不断爆发,社会 冲突越来越激烈,从而造成了社会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 物质危机。说明一个国家在发展当中不注意均衡发展,不 进入和谐社会状态,那么很有可能构成对未来发展的破坏。 与此类似的还有印度城市的边缘人问题。
1.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创新 社会保障是国家依法通过国民收入再分 配的方式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提供安 全保障的行为、机制与制度的总称。 社会保障的内容包括 (1)社会保险;(2)社会福利;(3) 社会救助;(4)社会优抚。 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安全阀) (1)稳定功能;(2)调解功能;(3) 补偿功能;(4)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功能。
目录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背景 二、历史性跨越:社会发展新阶段与乡村治理的基本理念 三、关注民生的乡村社会治理政策创新 四、壮大民力的基层社会治理政策创新 五、开发民智的乡村社会治理政策创新 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乡村社会治理政策创新
(2)资金投向 ①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 民的直接补贴政策 ②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③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 加强农村饮水、能源、乡村道路交 通和农业信息等农民最急需的生活 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和人 居环境治理。
改善乡村治理机制开发传统治理资源概述(PPT 38张)
• 农村基层自治可以进行内部自我管理,但缺乏与国家治理的 紧密联系,形成一个个孤立的互不相干的“土围子”,从国 家整体上看处于“一盘散沙”状态。这种状态不利于现代国 家建设。自孙中山先生以来,出于救国救民的需要,都十分 强调改变乡村孤立分散状态,将国家政权一直延伸到乡村社 会内部。特别是经过1949年革命和人民公社体制以后,国 家第一次大规模成功地将现代政党和政权延伸至古老乡村社 会。
• 当下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的特点 :形成以政党和政府组织为主 体的自上而下的完备的治理体 系。尽管乡镇政府之下设立的 村民委员会是法定的群众自治 组织,但村委会具有公共管理 的特性,是政府基于行政管理 需要设立的,因此具有准行政 性色彩。村委会又称之为“行 政村”。
• 我国乡村治理机制表现为:纵向治理 强,横向治理弱;外部性治理强,内 源性治理弱。
乡村社会延续性
• 造成乡村治理机制不足是对乡村社会延续性的认识不够。 任何一个社会都具有延续性。特别是乡村社会的延续性更 强。城市社会是人为的规划的建构的。乡村社会则是自然 的历史的形成的,并形成长期20世纪的不断革 命中形成的。革命有其自身的思维模式和话语体 系。 • 一是“与传统的决裂”,对传统持批判否定态度。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共产 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 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 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在这里,“传统 ”就是指“旧”的私有制及其私有观念。而革命 就是要建立“新”的,即“破旧立新”。革命中 将“破旧立新”极端化,凡是过去的都属于要破 除的对象,缺乏分析和剥离。 • 二是对农村的改造。从1950年代就开始对农村的 社会改造。这种改造将农村等同于落后,忽视了 农村内部的积极因素,导致农村内部的治理资源 开发不够。
乡村治理 ppt课件
15
后税费时代的新农村
国家与乡村 关系发生巨
大变化
干部与群众 关系发生巨
大变化
乡村设施和乡 村面貌发生巨
大变化
PPT课件
16
后乡土中国的法礼秩序
国家法律力量已经渗透到基层乡村 01
02 礼俗力量在基层乡村仍发挥作用
PPT课件
17
基层党组织领能力弱化大
选人用人
A
捉襟见肘
发展党员
B
程序违规
基层组织
PPT课件
12
04
构建乡村治理体系的科学路径
PPT课件
13
01
02
03
科学路径
04 05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深化村民自治实践 建设法治乡村 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建设平安乡村
PPT课件
14
乡村空巢社会的来临
部分乡村 已有 “空 巢”特征
A
部分居民 成为“两
栖人”
B
乡村发展 不确定性
增强
C
PPT课件
C
软弱涣散
PPT课件
18
乡村自治落实难度大
乡村干部治 理权威减弱
乡村治理缺 少法治思维
PPT课件
19
乡风文明建设缺口大
01
乡土文化流失 严重
02
不良社会风气 仍有保留
03
乡风文明建 设不完善
PPT课件
20
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 全面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
PPT课件
6
02
构建乡村治理体系的时代背景
PPT课件
7
PPT课件
8
PPT课件
建国以来乡村治理体制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建国以来乡村治理体制的演变与发展研究建国以来乡村治理体制的演变与发展研究一、引言乡村治理是指政府、社会组织和村民共同参与,协调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事务管理与决策过程。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治理体制在建国以来发生了深刻的演变与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建国以来乡村治理体制的演变与发展,并分析其中的问题与挑战。
二、新中国乡村治理体制的建立与初步发展(1949-1978年)建国初期,由于历经长期的国内战争和社会动荡,我国乡村经济状况严重落后,农村社会秩序脆弱。
为了改善农村状况,新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建立乡村治理体制。
这期间,政府推行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建立了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并逐渐发展了农村基层组织,如农业合作社和农民自治组织。
这一时期,乡村治理体制起到了推动农业发展和农民权益维护的重要作用。
然而,在初步成功的同时,新中国乡村治理体制也面临了诸多挑战和问题。
农村人民公社制度集中力量过于强调,导致部分地区泥土改良和农业发展受到阻碍,农民创造力受到压抑。
同时,由于制度过于僵化,缺乏积极的激励机制和灵活的决策机制,农民对地方政府的参与感不强,治理效果有限。
三、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治理体制的深化与创新(1978-2000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改革逐步深入,乡村治理体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此期间,农村经济逐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乡村基层组织逐渐实现了由集体至股份合作社,再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转变。
此外,政府将一部分决策权下放至基层村民自治组织,鼓励农民参与决策和管理。
乡村治理体制的深化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迅速,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社会事务得到更加有效的管理和解决。
此外,政府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了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业结构的调整。
然而,乡村治理体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部分地区的村民自治组织权力过分集中,导致权力滥用和村务管理不透明。
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
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摘要】乡村治理模式在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乡村治理模式的重要性以及其定义,然后分析了传统乡村治理模式的特点和变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乡村现代化的推进,新型乡村治理模式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
文章还探讨了乡村治理模式的创新实践及发展趋势。
结论部分强调了乡村治理模式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乡村治理模式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有助于深入了解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和发展趋势,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乡村治理模式、变迁、发展趋势、传统、新型、创新、探索、重要性、发展方向、结论。
1. 引言1.1 乡村治理模式的重要性乡村治理模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过去,农村社会存在着种种问题和矛盾,需要有效的治理模式去解决,而乡村治理模式就是为了应对这些问题而产生的。
乡村治理模式的建立可以促进乡村社会的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乡村治理模式的建立还可以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通过有效的乡村治理模式,可以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
乡村治理模式也可以帮助农村实现农村环境的改善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从而实现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乡村治理模式的定义乡村治理模式是指在农村地区,政府、村民、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通过各种制度机制和管理方式,共同决策、共同管理、共同分享农村资源、开展公共服务,维护农村社会秩序,解决农村面临的各种问题的一种组织形式。
乡村治理模式的核心理念是民主参与、法治保障、社会协作、依法治理,在实践中体现了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群众参与的特点。
乡村治理模式的建设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乡村治理模式的发展应当立足于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各方主体的作用,形成协调高效的农村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和动力。
中国风乡村治理培训PPT课件教材讲义
叁
深化村民自治实践
开展自我管理,发挥村民主人翁精神,依 法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制定必要的乡 规民约,建立自我管理的议事机制;开展自我监 督,调动各方面的监督力量,创新监督形式,调 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党员群众自我监督促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肆
做好普法宣传 推进乡村法治建设
伍
开展宣传教育 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我们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 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明建设,进一步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陆
多方群策群力 形成共治共享治理格局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的决胜时 期,县级部门要高度重视乡村治理的重要性和 紧迫性,发挥各自的职能和作用,督促乡镇积 极推进治理进度;乡镇要认真履职,做好公共 服务、公共管理工作,为村级治理提供良好的 公共环境。积极指导村委会开展各项工作;
壹 狠抓党组织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贰 配强村干部队伍,提升履职服务能力
目录
叁 坚持“四议两公开”,深化村民自治实践 肆 做好普法宣传,推进乡村法治建设
伍 开展宣传教育,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陆 多方群策群力,形成共治共享治理格局
狠抓党组织建设
壹
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执政根 基,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 贯彻落实的基础,是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 是确保乡村治理能够落地落实的力量源泉, 直接决定着各项工作的进展与成效。
狠抓党组织建设
壹
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乡村治理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 坚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进一 步建强基层党组织,着力培养一批“领头 雁”“带头人”,主动发挥凝心聚力、示范带头 作用,组织动员广大党员群众投身乡村治理实践; 要切实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 为推动党员群众创业致富、推动乡村治理的发展 优势,激发推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乡村治理PPT课件
第22页/共106页
孩简 子陋 专的 注教 的室 神, 情残
破 的 座 椅 ,
习惯明亮教室的我们 是否可以想象 贫困地区孩子们在这样的学堂……
第23页/共106页
一块大石头成了唯一的课桌 孩子们求知的眼神 多么触人心弦
第24页/共106页
第25页/共106页
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差距
• 3.城乡医疗差距惊人 • 目前,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只有10%多,80%以上的农民属于自费医疗群体。近几年,由于公
图1:2002年和2006年城乡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变化
第37页/共106页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人均基金收入几乎 是新型农村合作医 疗人均基金收入的 26倍,人均支出是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基金人均支出的23 倍 (见图)。
图2:城镇职工与农村居民人均医疗基金收支比较(元)
第38页/共106页
表4 2002~2006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户数、标准和支出水平
第4页/共106页
一、何谓统筹城乡发展?
• 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要义 • 背景: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发展差距 • 方针: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 目标: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5页/共106页
• (一)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差别 • (二)三农问题
二、为什么要统筹城乡发展?
第6页/共106页
2005年,医保覆盖的城镇职工数为1.3亿,还有5000万 享受公费医疗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而80%以上的 农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在农村因为看不起病而放弃治 疗的比例高达25%。
第27页/共106页
城乡差距
• 城市人口住院平均花费7000元/人,农村人口住院2000元/人 • 农民每年的人均医疗支出200元(河北承德:全市人均400多元,农村216元) • 1/3的农村妇女在家生孩子,80%的农村人病死在家里
中国乡村治理变迁与发展 ppt课件
5、税费改革以来的乡村治理
1993年的分税制改革,直接导致基层财政特别是乡镇政 府财政严重不足——乱收费、乱摊派加剧——“三农”问 题凸现,乡村关系日益紧张,乡村治理也陷入了涣散甚至 瘫痪与半瘫痪状态。
为了改变现状和解决三农问题,国家进行了税费改革,之 后又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村税费改革推动了乡村关系的转 型,乡村关系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必须着眼于国家权力和乡村社会两个方面,一方 面要以制度来规范国家权力进入乡村社会的方式、 权限;另一方面,要发展和培育乡村社会力量, 提高村庄的自主性,通过培育具有自主性的乡村 社会组织,加强乡村社会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和监 督,维护乡村利益,最终形成“强国家—强社会” 的乡村关系。
(一)理顺乡村关系
20世纪初的清王朝进行了一场乡村改革,试图将国家的行 政权力向下延伸,以重新整合日益涣散的乡村社会。
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 法是西方的政治制度和封建制度的直接综合体,其目的是 强化皇权,开启了以官方名义接受和引入了现代政治制度 和理念,影响和制约着人们后来的选择。
北洋政府和民国政府受其影响继承了这一理念,于1914 年12月颁布了《地方自治试行条例》,1919年9月颁布了 《地方自治条例》,1921年7月,公布了《乡自治制》等 规则。
在乡村社会内部,乡村政治的中心是非正式的地 方权威如乡绅、族长和地方名流,他们也不具有 官员的身份,这些权力者并不是国家直接任命, 而是在乡村社会内部生长出来的,这些族长乡绅 把行政权、自治权、家族权融为一体,带有很强 的家族自治性质,不需要依靠王朝行政机构的命 令就能自行整合乡村社区。
2、近代乡里制度的变迁
村民委员会成立之初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社会治安和维护集 体的水利设施,而后逐步扩大为村民对基层社会、政治、 经济生活中诸多事物的自我管理,村民委员会的性质也逐 步向群众性自治组织演变。
我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及其治理
我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及其治理
一、传统乡村社会的空间的特征
其一、中国传统乡村是一个较为封闭的家 族性社会(封闭性、以宗姓为纽带)
其二、国家统治与乡村社会分治的治理体 系
其三、以儒教伦理为意识形态。
16—2
近代传统的政权组织体系分崩离析原因
– 首先,19世纪的近百年的战乱造成基层政权组织体 系的破坏和废驰,国家对乡村的控制能力迅速弱化。
16—10
三、趋势与展望
观点一:徐勇--乡村治理改革的走向:强村、精乡、简县 、强村
实行税费改革后,乡村两级取消收费项目,这有助于治理 乱收费,发挥民主决策的作用。但是,这会造成两种后果: 一是县级地方有“甩包袱”的心理,对村的公共工程和公共事 业不愿再承担责任。 二是农民交税后,认为村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应该由收税的政 府所承担,不愿再出钱。这就使得村缺乏财力为村民办事, 村民自治的能力大大削弱,民主自治因此沦为“空壳民主”, 因为没有什么事可以民主决策,也没有多少事务需要民主管 理和民主监督。
治”的体制。乡镇一级设立农村基层政 权,乡镇以下设立村民委员会,实行村 民自治。 问题:---两委关系矛盾突出 ;
---村委会很容易行政化,成为乡镇 政府的“一条腿”,主要承担的是政府 事务。
16—6
乡镇运转个案分析:
• 每年常规中心工作:有村村通修公路、 计划生育工作、植树造林、综合治理 (安全建设与稳定工作)、移民安置、 街道整洁(新农村建设的卫生工作)以 及秸秆禁烧工作等。
16—12
简县:精简机构与建立责任政府 • -----机构的设置应该主要着眼于提供必要和必须的公共管理和公
共服务。县级机构可以减到20个左右即可,行政人口也可随之减 少。简县不仅仅是精简机构,更重要的是构造一个责任政府,防 范苛政,建立良政。 • -----可从县级党代会和人大常委会制度改革入手。县级党代会设 立常任代表,由党代会直接选举,对全体党员负责。县人大设立 常任委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条件成熟后,县 长也可实行选民直接选举。 ------从长远看,随着条件成熟,可将县变为中央领导下的一级地 方自治单位。中央可以通过党务、司法、资源分配控制县,县在 有限的范围实行自治,向地方民众负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
宋以后,乡不再作为基层行政组织,不复设乡官。 县以下基层组织中的“长”、“首”,均以“役” 的形式由乡民充任。
我国古代的乡,作为基层组织,职能主要是劝导 乡里,掌民教化,以促民风,维护统治秩序。
.
6
从长官任命及职能可以看出,古代的乡不是国家 官僚体制中的一部分,而是国家管理社会的一种 类似于行政组织的社会组织,即所谓“皇权止于 县政”,县为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县以下实行自 治。
强制性的公共生活和集体生产方式取代了农民的传统生活方式, 农村社会和农民的生存方式被彻底改变,农民直接处在国家政 权的严密监控之中。通过支配每个农民的日常生活而将农民整 合到自上而下的集权体系之中,传统的血缘和地缘关系及家族 组织被进一步摧毁,宗教组织也停止了活动,从而从根本上改变 了传统乡村社会的组织机制和组织状态。
近代以后,国家权力逐步向乡村社会渗透,乡村 治理中行政化倾向逐渐压倒了自治化倾向,国家 曾试图通过一系列机构设置和委托,变地方权威 为国家的基层政权分支机构,使地方权威服务于 国家目标的组织机构,并进入国家官制的控制范 围。
.
9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官僚帝国遭遇了前 所未有的危机。
.
10
北洋政府和民国政府受其影响继承了这一理念,于1914 年12月颁布了《地方自治试行条例》,1919年9月颁布了 《地方自治条例》,1921年7月,公布了《乡自治制》等 规则。
伴随着乡村政权建设过程,曾经是有效联系国家与乡村社 会纽带的乡村精英,其来源和品质发生了根本变化。传统 精英无法也不愿承担这一职能,于是,企业型的、行政分 支型的“国家经纪人” 就应运而生,他们逐渐取代传统 的精英,成为地方上的新权威。这些“经纪人” 利用国 家的名义巧取豪夺、中饱私囊,使得乡村社会陷入国家和 政客的双重盘剥之中。
第三章 中国乡村治理变迁与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也 使农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与此同时,人民公社制度的瓦解,国家政治力量从农村社会许多 领域退出,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出现涣散状态。
农民出于社会管理的需要自发组建了一种全新的组织——村民委 员会,以取代日益衰落的生产大队组织和弥补生产大队解体后造 成的治理真空。
在国家力量的推动下,村民委员会组织演变为村民自治组织,村 民自治逐步展开。由此,中国基层社会形成了“乡政村治”的治 理格局。
.
1
治理?统治?
我国学者俞可平给出这样的解释:治理虽然需 要权威,但这个权威并非一定是政府机关;而 统治的权威则必定是政府。统治的主体一定是 社会的公共机构,而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公共 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 和私人机构的合作。
.
3
二、乡村组织制度的历史沿革
1、我国古代的乡里制度 2、近代乡里制度的变迁 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乡村组织制度 4、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乡村治理 5、税费改革以来的乡村治理
.
4
1、我国古代的乡里制度
“乡”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始于周。中国从周朝开始, 以乡作为农村地方最高行政组织。
比:五家为比,使之相保; 闾:五比为闾,使之相受; 族:四闾为族,使之相葬; 党:五族为党,使之相救; 州:五党为州,使之相赒; 乡:五州为乡,使之相宾。
在乡村社会内部,乡村政治的中心是非正式的地 方权威如乡绅、族长和地方名流,他们也不具有 官员的身份,这些权力者并不是国家直接任命, 而是在乡村社会内部生长出来的,这些族长乡绅 把行政权、自治权、家族权融为一体,带有很强 的家族自治性质,不需要依靠王朝行政机构的命 令就能自行整合乡村社区。
.
8
2、近代乡里制度的变迁
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 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
.
2
一、乡村治理含义
乡村治理是乡村公共权威运用乡村治理权力,处理乡村社 会事务,借以调控和影响乡村社会。
在乡村治理的逻辑结构中,乡村治理权力是最为核心的概 念,它不能简单等同于社会自治权力,更不能将它直接与 国家权力划等号,它是国家公共权力和乡村社会自治权力 共同作用的产物。
.
11
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乡村组织制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了对乡村社会大规模的改造, 农业集体化改造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彻底打破了乡村社会固有的 结构,清除了乡村社会的传统,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了一种崭 新的社会控制和治理模式,这就是以生产队——生产大队—— 公社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度。
村民委员会成立之初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社会治安和维护集 体的水利设施,而后逐步扩大为村民对基层社会、政治、 经济生活中诸多事物的自我管理,村民委员会的性质也逐 步向群众性自治组织演变。
传统社会中存在着两种互不干扰的秩序中心:一 个是官制领域,以国家为权威中心,对于具体社 会而言,它的整合意义多是文化象征性的;而另 一个则是更具实质性,因为它承担着实际的管辖 权力,这就是地方体中的权威。
.
7
传统乡村社会的自治,是以家族制为基础的士绅 自治。以皇权为中心的国家权力对于乡村社会而 言更多是实施一种间接的统治方式。
科举制度的衰弱及最终废除,使得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丧 失了重要的制度化联系方式。
20世纪初的清王朝进行了一场乡村改革,试图将国家的行 政权力向下延伸,以重新整合日益涣散的乡村社会。
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 法是西方的政治制度和封建制度的直接综合体,其目的是 强化皇权,开启了以官方名义接受和引入了现代政治制度 和理念,影响和制约着人们后来的选择。
.
12
4、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乡村治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乡村治理影响最大的莫过 于村民自治这一伟大创举。
村民自治,作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形式, 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中产生和形成的, 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成 果。
.
13
(1)村民自治的形成和发展
1980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的宜山、罗城两县 一些农村出于社会管理的实际需要,自发成立了村民委员 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