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作业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习题含解析3
杜甫诗三首一、课内精读(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对“青冢”的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做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最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
诗歌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项,“青冢”一词体现不出对王昭君的歌颂之意。
2.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析,理解怀古诗“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的写法.,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令人悲慨;杜甫也怀才不遇,漂泊西南.杜甫对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杜甫咏王昭君,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3~4题。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渚、沙、鸟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的刻画。
B.颔联中,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C。
颈联点明诗旨。
诗人登高望远,由落木、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的处境,抒发了怨天尤人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
“艰难苦恨繁霜鬓”的“霜鬓”是他忧思艰难国运的结果。
项,“抒发了怨天尤人的慨叹”,不符合诗歌的主旨。
4。
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是怎样与忧国伤时的博大情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穷年忧黎元”的忧国忧民精神分析即可.在一起,构成因果关系:因时世艰难,导致诗人潦倒不堪;因无力匡时济世,使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更加强烈,无法排遣。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___的三首诗教学目标:1.了解___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熟悉怀古诗和抒情诗的基本特点。
3.背诵并积累名句。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
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点读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设计:咏怀古迹其三》设计:一、创设情境,背景导入:唐代大历年间,___漂泊到了夔州的白帝城。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他遥想八百年前的美人,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咏怀古迹(其三)》去寻找答案。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PPT 1: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___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师:《咏怀古迹(其三)》是一首七律组诗,共有五首,每一首吟咏一个对象。
首先,我想请全班同学将《咏怀古迹(其三)》集体齐读一遍,初步感知一下。
(生齐读全诗)师:同学们读得很整齐,但情感似乎还不是很饱满。
下面,我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歌,有个别字需要同学们来正一下音并体会一下其中的情感。
三、问题设置,鉴赏要点。
提问:1.这首诗歌吟咏的人物形象是谁?(___)2.在诗歌中找出点明人物感情的词语?(怨恨)“诗眼”。
3.同学们从哪些诗句里面可以读出她的怨恨?她在怨恨什么?明确:(颔联、颈联)①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②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和皇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
师:皇帝昏庸糊涂,看图不看人,所以才造成了___终老塞外的悲剧。
因此,作者在最后一联当中点明主旨“千载怨恨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为什么千百年来琵琶声总是撩人愁思的音调?原来正是___在诉说了不得回归故里的怨恨。
PPT2: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生再次朗读全诗。
四、以意逆志,探究讨论。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 (12)
如此貌美的昭君,为何远嫁塞外?
(提示:结合注释分析颈联)
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对此做了交待——用典(P38页) 1)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曾闻汉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然后半句既已说魂魄归了乡,为何又说是“空归”?
归的只是魂魄,却没能在有生之年得以回归故土,与亲人相见,聊以打发乡 愁的是—“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 雁飞。” 这是多么强烈的思乡情啊!一个 “空”字,写尽了昭君的不幸,也传达了诗 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liǎo),雄姿英( yīng)发。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huā)发。人 生如梦,一尊还酹(lèi)江月。
总结:
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在 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 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 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 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
昭君怀抱琵琶诉说“怨恨“,她在 怨恨什么?(提示:分析尾联)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 中论。”
恨皇帝昏庸、不辨美丑,致 使她远嫁塞外;但更主要的,还 是一个异域女子怀念故土的怨恨 忧思。
难道诗人写这首诗仅仅是为了慨叹 昭君之“悲”吗?说说理由。
回想之前对杜甫的了解。他才华横溢,抱负远大。唐玄宗天宝五年,杜 甫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 他冒着生命危险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却因忧国惜才,上疏救宰 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青冢
• 昭君到匈奴后,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 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 生战争。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 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 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 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 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公元前19年,33 岁的绝代佳人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 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 称之为“青冢”。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
表
达
• • •
态事为
度(体悟感情) ?诗人在诗中表 现 出 什 么
什 么 要 写 这 个 古 人 这 段 往
的所
描 (写 弄的 清古 史人 实、
鉴 赏 咏 史 诗
)往 三
事步
是骤
怎
样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 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 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 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 》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 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 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 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怀古伤己 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 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怀才不遇、 身世飘沦、心系家国之情
怀古诗小结
内容分类 借古抒怀 怀古伤今讽今
理性反思
思想感情 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昔盛今衰,物事人非的伤感 ;
借古讽今;
理性反思,揭示哲理。
3、常用手法:以景衬情、用典、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衬托、
抑扬、讽刺、联想与想象,即事议论 。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
力铺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还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
议论,留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
4、 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这
种
( 分 析 技 巧 )
态 度 运 用 什 么 方
法
3、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冢留千 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为什么不值得 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 呢?
怨埋没汉宫,恨远离家园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 (1)
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 朗读感知 诗歌。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9/24/2020
内容:
《探究案》1、2、3
要求: 1.先一对一分层讨论,明确答案。 2.小组长主持跨层交流,达成组内共识。 3.组长时刻关注成员立体交叉目标的达成。 4.在讨论的基础上修改本组展示的内容。
9/24/2020
合作探一
怨恨
(提示:可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昭君怨、恨什么?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 昭君的不幸是如何造成的呢? 诗中是怎么表现这种怨恨的? ………………)
9/24/2020
昭君的不幸是如何造成的呢?
“画图省识春风面”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委婉回答, “环佩空归月夜魂”也说明了皇帝的昏庸。
目标:
参与积极,讨论高效,
9/24/2020
自主探究: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
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 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 看法吗?
一:地杰人灵,作者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佳 人之奇美。 二:在作者心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不只是 一个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 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 所以,群山万壑之景用在此处是较为和谐的。
咏怀古迹 (其三)
杜 甫
西施
貂蝉
杨玉环
背景与解题
《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一组七律组 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 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 人物的故事深人人心,千古流传。《咏 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 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 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案:第二单元 第5课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Word版含答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邹城一中郑媛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运用相关表现手法鉴赏诗歌。
②通过把握王昭君的形象,感悟杜甫所咏之怀。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阅读、分角色表演等方法小组交流探讨②教师启发点拨个性化深入解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追求有价值的人生②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运用相关手法鉴赏诗歌,把握杜甫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王昭君形象,感悟杜甫情怀。
教学用具:多媒体幻灯片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启发点拨法、诵读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彭丽媛演唱歌曲《昭君出塞》。
(歌词:衣正飘飘,马正潇潇,大漠从容雁飞高。
梦也渺渺魂也渺渺,一曲琵琶千古谣。
女儿出塞去,马蹄踏芳草。
天姿熄灭了烽火,国色软化了钢刀。
汉宫缘未尽,故园情未了。
不问几时还,几时还,几时还。
云儿遥遥,路儿迢迢,只求一统山河明月照。
)一曲《昭君出塞》唱出了不一样的女儿豪情,当诗人杜甫走进荆门,走进昭君村的时候,也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灵,他就写了这样一首诗,读后让人荡气回肠,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这首诗《咏怀古迹(其三)》。
二、文本探究:知人论世:1、王昭君介绍:王昭君出生于长江三峡中一个普通的民家。
“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其形,案图召幸。
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
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边塞的烽烟熄灭了60年,国泰民安。
绝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后,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
后人称之为“青冢”。
2、杜甫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被誉为“诗圣”。
杜甫一生时刻不忘济世报国,然而他报国无门,满腹忧国忧民之情只能寄予诗歌。
天宝五年,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zhòu)曹参军的小官。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 (1)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 能力目标:理解咏史诗歌中所言的“志”及写作特色。
3. 情感目标:理解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二学情分析《咏怀古迹(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
第五课节选的是杜甫在同一时期所作的三首诗,此首诗处于尾篇,有关作者及创作背景信息前两篇均有所涉及,但该篇是咏史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要触动当代高中生是有难度的。
一是因为世易时移,时空间隔遥远;二是因为以学生的人生阅历难以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在教学中,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主要是创设情境,充分铺垫,联系类比,情感引导,让学生体验到借古抒怀的好处。
三重点难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
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二)作者简介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人称“诗史”。
以古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
有《杜工部集》。
(三)整体感知1通读全诗,整体感悟:诗人怀念的是谁?主要写了她的什么经历?明确:王昭君出塞2 诗人笔下王昭君对其“出塞”之事有何感受?明确:怨恨(四)赏析诗歌1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着一“赴”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咏史怀古诗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及常用手法。
2、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一)课前自主学习内容:整体感知怀古诗的特点。
⒈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⒉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二、鉴赏《咏怀古迹》(其三)总结鉴赏怀古诗的方法。
1.《咏怀古迹》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各咏一古迹。
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2.知人论世。
杜甫生平简介背景:(1)、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轻狂”的浪漫生活,早年有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2)、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3)、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悲惨生活。
本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也就是公元766年,与《秋兴八首》写于同一年,这一时期正是作者漂泊西南的第七年。
2.整体感知诗歌大意及思想感情。
(1)复述诗歌大意:(2)概括本诗交代了哪些内容?(3)通过这些内容,你能体会到王昭君内心怎样的感受?请用诗中的一个词语概括。
(4)本诗是作者为昭君鸣不平么?请分析并说明理由。
3.总结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三、小试身手。
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1.知人论世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
国家一等奖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国家一等奖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抓住诗歌中抒情的词句研读明妃的形象,体会作者寄于明妃形象的深沉的情感。
2、通过回顾解读诗歌的思路,总结出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步骤,学会初步鉴赏咏史怀古诗。
重点难点:1、抓住诗歌中的词句,通过联想和想象研读明妃的形象。
2、研读表达作者情感的字句,体会作者寄予明妃形象的深沉的情感。
3、通过回顾解读诗歌的思路,总结出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步骤,学会初步鉴赏咏史怀古诗。
预习指导:1、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划分朗读节奏。
2、阅读知识链接,想一想古代四大美女的故事哪一个最打动你。
教学过程:活动1【活动】活动设计1-1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解和工具书,在打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注意体会诗歌的节奏。
活动2【活动】活动设计1-2听朗读录音,请同学们朗读,明确诗歌节奏的划分。
【点拨】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活动3【活动】活动设计2-1再读诗歌,思考:诗歌题目是《咏怀古迹》,这里的古迹是哪里?诗中的主人公是谁?能否在诗中找到一个词来概括诗中主人公的情感?【点拨】古迹是昭君村,所咏的主人公是王昭君。
诗中王昭君的情感是怨恨。
活动4【活动】活动设计2-2请同学们细读诗歌,研读作者笔下的王昭君在怨恨什么?学生研读,逐句细读诗歌。
【点拨】一怨:远嫁朔漠,故乡千里——一去紫台连朔漠,二怨:死葬胡沙,魂魄空归——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夜月魂三怨:画师无耻,元帝不识美貌——画图省识春风面。
活动5【讲授】小结诗中的王昭君远离故土,死后葬身沙漠,只有魂魄在月夜回归故里,她将无限的思乡之情和不被皇帝关注的怨恨融入到了琵琶曲中,传唱了千载。
活动6【活动】活动设计3-1作者将王昭君的怨恨之情通过同学们描述的几幅画面传达给了读者,在这字句当中作者对王昭君是什么感情?能否从诗中找出表达作者感情的字句并说说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点拨】抓住“独”、“省”、“空”进行分析。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 (23)
二、体悟情感,诗人为什么怀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找准对接点 抒情的诗句?
挖掘二者对接点
人物 角度
时代 才情
诸葛亮
战争频繁 动荡不安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设问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 用典抒情 咏史怀古
学以致用,完成下列高考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 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 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 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二、体悟情感,诗人为什么怀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找准对接点
3、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出师未 捷身先死”的结局会“长使英雄泪满襟”呢?表现了他怎 样的思想感情?(5) (1)“英雄”指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含恨而终的仁人志士, 也包括诗人自己
(2)诸葛亮一生一心报国,半生戎马,两朝宰相,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却未能实现他的伟大抱负,郁郁而终。杜甫忧国 忧民却始终不得重用,政治上一事无成,因此只能怀着对诸 葛亮的仰慕而泪落沾襟。 (3)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诗人借以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 惋惜他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主旨:诗人以古人自比,以诸葛 亮自况。既表现了对诸葛亮的钦 佩与赞美之情,同时惋惜诸葛亮 的壮志未酬。在自比中流露出失 落,在同病相怜中感受共鸣。抒 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人教语文必修3《5咏怀古迹(其三)》[史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
小组合作探究: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
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 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 不符?
背景:
唐玄宗天宝五年,才华 横溢的杜甫西入长安却进取 无门,困顿十年,有才不得 重用。安史之乱爆发,流亡 颠沛又为敌所俘。后投奔排挤,无辜被贬为华州司功 参军。晚年杜甫漂泊在西南 一带,远离家乡直至逝世不 得归。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内容: 情感: 表现手法: 鉴赏方法: 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关键: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内容:吟咏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凭吊古迹。 情感:抒发个人情怀,讽刺时事。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烘托、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等。
鉴赏方法: 步骤一:弄清史实(我们首先链接昭君出塞的故事) 了解所描写的古人、往事的内容意义。 步骤二:联系背景 明确诗人为何要写这段往事或这个古人(以昭君自比)。 步骤三:体悟情感(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故乡难归) 作者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借古人、往事表达了什么 主旨。 关键:找准连接点
任选一首诗歌赏析: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连接点—人生经历) 注:贾生: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力主改革弊政,提 出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这女首如诗花歌满的春主殿旨,是只什今么惟?有(鹧连鸪接飞点。—人生经历) 这这是是李李白白的的一一首首最最有有代代表表性性的的怀怀古古诗诗之之一一,,它这主首要诗传歌达 怎的样主的旨主是旨什?么?(连接点—今昔对比)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咏怀古迹(其三)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 (14)
对仗——昭君怨
“一”对“独”:生前寥落、死后孤寂 “连”对“向”:
“朔漠”对“黄昏”:
对仗——昭君怨
“一”对“独”:生前寥落、死后孤寂 “连”对“向”: 大漠无边、 悲伤无边、
“朔漠”对“黄昏”:
对仗——昭君怨
“一”对“独”:生前寥落、死后孤寂
“连”对“向”: 大漠无边、 悲伤无边、 思汉之心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 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 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 什么?
“群山万壑赴荆门”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 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 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 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 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 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 的何在?
。。。。
诵读感知: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 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主旨的词语
昭君怨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珮空归夜月魂”
一怨:远嫁异邦,故乡千里; 二怨:远葬他乡,月魂空归;
“画图省识春风面”
三怨:画师无耻,世事不公。
【课堂探究】昭君远嫁对她个人 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 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试从对比或对仗的角度分析)
赏析:“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对比——昭君怨
“一去”对“独留”,一生一死,反差 强烈,令人不忍深思。可见,昭君是多么哀 怨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 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悬殊,反衬了昭君 的悲剧命运。
对仗——昭君怨
“一”对“独”: “连”对“向”:
体悟感情
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 ,为西施反案,但立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 析。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 (24)
咏怀古迹
(其三) 一怨 :有倾国 倾城之色,入宫却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不得明宠幸妃。 尚有村。 二怨 :远嫁异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域 生,不青怀能念归冢故土向,黄却 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诗 圣”杜甫西入长安,羁留十年,终于 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 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 任右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而触怒 唐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杜甫 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 佞。
人物 特点 起因 经过
结果
情怀
王昭君 绝代佳人
4、领悟感情:诗人借助这些历 史史实或人物表达怎样的感情。
拓展延伸
咏怀古迹【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4、领悟感情:诗君人的借出咏塞王,昭远君嫁不异被,帝 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
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1、弄清触发的媒体:古迹、典 故、人物等,即历史遗迹。
2、弄清史实:对作品涉及到的 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
3、体会意图:古迹或人物的遭 遇与诗人经历有哪些相似或相关之处。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
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
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
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
咏史怀古诗
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 或借古喻今,或借古讽 今而写的诗歌。简单说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您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调整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 故国的思念之情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爱国 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添加标题
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掌握诗歌鉴赏的基 本方法。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您的观点。根据需要可 酌情增减文字,以便观者准确地理解您传达的思想。单击此处添加文 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您的观点。根据需要可酌情增减文字, 以便观者准确地理解您传达的思想。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 明扼要地阐述您的观点
杜甫诗三首《咏怀 古迹(其三)》教案 一等奖(人教版高一 必修)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项标题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诗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朗读是理解诗歌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 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韵律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用典等手法,可以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讨论可以激 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参与度,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诗的深刻内涵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杜甫诗 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培养学生对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咏怀古迹(其三)》省级优质课课件公开课获奖
5、语言:含蓄蕴藉
6、意象: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
测试与拓展
咏史怀古诗: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或登临旧地 ,、游览古迹时有感而发,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 以称作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6、意象: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昭君 墓、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岳 飞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题解
《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 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
知人论世,背景简介
杜甫少年时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 二韵》中写到“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 风俗淳。”(我自认为自己才能很突出,很快就可以踏上高位, 建立功勋。我的理想是辅佐和尧舜一样贤良的君上,我的壮志是 使社会风气比上古更真淳。)。后应试不第,漫游各地。唐玄宗 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 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左拾遗。后 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无辜被贬为华州司功。 后来他弃官西行,投靠四川节度使严武,定居于成都。严武病逝 之后,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辗转到达夔州,住了两年。 此诗就作于杜甫客居夔州期间。
合作探究分析文本
作者为什么选取怨恨的角度写昭君,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 的同时,寄寓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作者借昭君的古迹,既怀念古人,也另有深意。在咏叹昭君 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漂泊不定,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 不幸。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 (6)
走近作者 ,知人论世: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文学 家、哲学家。805年,参加“永贞革新”。 因为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革新失败, 他被贬谪长达22年, 但是,他没有屈服 于权贵,而是以诗文明志,表现了他刚 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
在诗歌创作方面,刘禹锡生前与白居 易齐名,世称“刘白”。晚年曾任太子宾 客,后世称“刘宾客”。白居易称他为 “诗豪”。诗风苍劲有力,作品传诵甚 广。他的咏史怀古诗语言平易,寄寓深 远,他被奉为“咏史大家”。
⒉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 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
⒊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 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⒋咏史怀古诗的艺术手法: (1)“诗”与“史”的结合:用典,双关 ; (2)“咏史”与“言志” 结合:借古讽今,借景抒 情; (3)“古”与“今”的结合:虚实结合,对比, 反
导入新课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 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余秋雨《行者无疆》
学习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 1、了解咏史怀古诗的基本常识及特点。 ❖ 2、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理解借古喻
今 的表现手法。 ❖ 二、过程与方法 ❖ 1、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步
这里有赞颂,有庆幸,但更深层次的是提醒,是警诫。 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会被烽火打乱;如今长满芦 苇的故垒,不知道哪天又会变成战争的前沿。
明确:体现了借古喻今的表现手法。
回顾总结,温故知新
点面:几回伤往事
借 古
怀 古
渴望四海统一
感今:
喻 今
反对藩镇割据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 (9)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 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 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 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 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 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 她写得惊天动地。
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 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 “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
下面这首苏轼的词写的是谁?只是写这一 历史人物吗?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
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
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
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
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就去这”么对两“独句留工”整的对偶, “内紫涵台”却对相“当青丰冢”富:上句写 “她连生”对前“的向不”幸与孤苦,下 “句朔写漠”她对死“后黄的昏孤寂与冷落, 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 悲剧。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 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此咏明妃以自悲。”——黄叔灿《唐诗箴注》
•“夫明妃抱此怨恨,不可明言,只以
托之千载琵琶;而少陵之怨恨,不可
明言,又以托之明妃。通篇只重写
‘怨恨’二字,乃所以写明妃,即所
以写己怀也。”
《杜诗言志》
——佚名
杜甫
“飘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 “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其二》)。
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 回乡无望的绝望 不被赏识的苦痛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 (22)
诗类点击:
咏史怀古诗
作业:以《咏怀古迹(其三)》为例探 究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和鉴赏的一般 步骤。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王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 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 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 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 言呢?
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 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 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 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借史咏怀
昭君
பைடு நூலகம்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借琵琶之音诉凄怨之情
杜甫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
沉郁顿挫
最具有特征性的、也是杜甫自己提 出并为历来评论者所公认的,是“沉 郁顿挫”(《进雕赋表》)。
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 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 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 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 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 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 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 (5)
咏怀古 迹 (其三)
杜甫
背景: 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
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 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 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 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 贬为华州司功。本诗写于唐代宗大历 元年,也就是公元766年,与《秋兴 八首》写于同一年,这一时期正是作 者漂泊西南的第七年。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 昭君以自悲也”。
【回顾总结、方法提升】
鉴赏咏史诗三曲
一、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二、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
中表现出什么态度
(体悟感情)ຫໍສະໝຸດ 三、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
1、写作思路:眼前景(事)→ 昔日事(景)→心中情(抒怀∕ 讽今)
1、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 分析。2、请简要赏析本诗的表达技巧。
【课后作业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 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 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 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昭君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诗人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细读诗歌、把握主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 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诗人漂 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 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 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 不得用的感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作业·必修三(人教版)
第五课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Βιβλιοθήκη 写作背景。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 (其三)
●合作探究
(1)这首诗开篇不直接写昭君,而是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2)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
2、走进杜甫的情感世界,赏析其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 3、掌握基本的朗诵技巧,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
” 。其诗多写社会动荡、政治
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 “ “ 2、写作背景 ” 。杜甫是
” ,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 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
●能力提升
天,是一组 、 律诗。杜甫借吟 的感慨。 1、 “看一看” :朗诵小技巧 (1)把握情感的基调 (3)读准诗歌的字音 (5)注意音调的高低 荆门( 省识( ) ) 朔漠( 环珮( ) ) 2、 “比一比” :谁的朗诵更精彩 3、 “试一试” :谁能快速的背诵《咏怀古迹》 (其三) (2)展开逼真的想象 (4)掌握语速的快慢 (6)适当的表达仪态 , 同时也抒发自己
《咏怀古迹》 (其三)作于大历元年(766 年)的 咏古迹, 追思历史人物
●自主探究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万壑( 青冢( ) )
2、请解析下列加横线的字。 (1)一 去 紫台 连 朔漠: (2)独 留青冢 向 黄昏: (3)画图 省 识 春风面:
1
●巩固练习
请完成《自主学习能力测评》中的“课时作业” 。
●学习重点
通过分析意象感受诗歌意境,把握诗歌的艺术特点,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3)产生昭君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学习难点
品味杜诗的独特魅力,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4)诗中点明情感的词语是?这份情感的由来又是什么?
●知识积累
1、走进作者 杜甫 (712~770) , 字 世称“ , 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 自称 “ ” , (5)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