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是指突然、快速的、意想不到的自然死亡,而心源性猝死(sudden ..

合集下载

突发猝死病人应急预案

突发猝死病人应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猝死是指突然发生的、非预期性的自然死亡,其中心源性猝死是最常见的类型。

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提高医护人员对突发猝死病人的救治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提高医护人员对突发猝死病人的快速反应能力;2. 优化抢救流程,缩短抢救时间;3. 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三、预案内容1. 抢救前的准备(1)培训: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心肺复苏、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等抢救技能培训,提高抢救水平。

(2)设备:配备心肺复苏机、AED、除颤仪、氧气瓶、急救药品等抢救设备。

2. 突发猝死病人的抢救流程(1)发现患者意识丧失、心跳呼吸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2)判断患者意识丧失、心跳呼吸停止后,立即呼叫医护人员,启动应急预案。

(3)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迅速进行以下操作:1)评估患者意识、呼吸、心跳,判断病情;2)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同时呼叫AED;3)AED到位后,按照提示进行除颤;4)持续心肺复苏,直至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或心跳;5)如患者恢复自主呼吸,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路等支持治疗;6)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做好病情记录。

3. 抢救后的处理(1)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转送至病房或重症监护室进行进一步治疗;(2)做好患者家属沟通,告知抢救情况及后续治疗方案;(3)总结抢救经验,持续改进抢救流程。

四、预案实施1. 医护人员应熟悉预案内容,提高应急处理能力;2. 加强设备维护,确保抢救设备处于良好状态;3. 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对突发猝死病人的抢救水平。

五、预案评估1. 定期对预案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2. 根据评估结果,对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医院医务科负责解释。

心肺复苏高级生命支持

心肺复苏高级生命支持

概念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
在瞬间发生或在产生症状后一小时内发生的,由于 心脏原因所致的死亡。心脏骤停是心源性死亡最常 见的原因或形式。
概念
心肺复苏(CPR)
是针对心跳、呼吸停止所 采取的抢救措施。即用按 压心脏的方法形成暂时的 人工循环并恢复自主搏动 和血液循环,用人工呼吸 代替自主呼吸并恢复自主 呼吸,达到恢复、苏醒和 抢救生命的目的。
建立人工气道
• B Breathing 人工正压通气
• C Circulation 持续循环支持
• D Druggery 给予复苏药物
13
• “A”——建立人工气道
◆气管插管术(称为“金标准”,是 高级生命支持开始的标志和象征!)
◆氧气面罩(呼吸道畅通的前提下, 仅在第一个ABCD阶段暂时使用)
◆ 紧急环甲膜穿刺或切开(临时应急)
14
• “B”——人工正压通气
◆ 对自主呼吸停止最有效的抢救措施 ◆ 复苏球囊(捏皮球)或人工呼吸机
15
最常用的组合
还有更省力的组合
再升级
又一对组合
终极组合﹗
简易呼吸气囊的使用
简易呼吸气囊的使用
体位:仰卧,头后仰体位 抢救者位于患者头顶端。 手法:EC手法固定面罩 1、C法—左手拇指和食指将面罩紧扣于患者口 鼻部, 固定面罩,保持面罩密闭无漏气。 2、E法—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放在病人下颌角 处,向前上托起下颌,保持气道通畅。 3、用右手挤压气囊 挤压球囊的1/2—2/3,使胸廓扩张,超过1s
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
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
建立高级气道,气管插管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图
• “C”—— 持续循环支持

06 Sudden Death

06  Sudden Death

Sudden Death from Hypersensitive
Sudden Death Caused by Pulmonary Tuberculosis
3.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猝死 3.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猝死
No.
1 2 3 4 5 6 7 8 9
Diseases
Cerebral Hemorrhage Ce rebral Infarction Encephalitis B Cerebral tumor Epilepsy Intracranial tumor(ICT) Others
(3) 抑制死(Death from Inhibition) )
机体的某些部位受到轻微的、 机体的某些部位受到轻微的、对正 常人不足于构成死亡的刺激或外伤, 常人不足于构成死亡的刺激或外伤,通 过神经反射在短时间内(< 2 min)引 min) 过神经反射在短时间内( 起心跳停止而死亡,尸体解剖不能发现 起心跳停止而死亡, 明确死因者,称之为抑制死。 明确死因者,称之为抑制死。
Why ? Where? Where? How?
三. 猝死的主要原因
1017例法医猝死案件死亡原因分布 1017例法医猝死案件死亡原因分布
Diseases in Different System Count %
Cardiovascular System (CVS) Respiratory System (RS) Central Neverous System (CNS) Digestive System Urogenital System Others Total 421 215 141 76 89 75 1017 41.4 21.1 13.9 7.5 8.8 7.4 100.0

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特征与诊断标准

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特征与诊断标准

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特征与诊断标准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突然死亡。

它通常发生在无前驱症状的情况下,对个体和家庭造成了巨大的身体和心理压力。

为了更好地识别和预防心源性猝死,准确了解其临床特征和诊断标准至关重要。

一、临床特征1. 突发性心源性猝死具有突发性,患者通常在数分钟内发生猝死事件。

这与其他猝死原因如创伤、中毒等有所不同。

突发性事件使得对于患者的救治时间非常关键,提高了对猝死的认知、急救技能的重要性。

2. 意识丧失和无反应心源性猝死的另一个特征是患者在事件发生后会立即失去意识,并且对外界刺激无反应。

这是由于心脏停搏导致的脑灌注不足,即使在意识恢复前,也很难唤醒患者。

3. 缺乏预警症状与其他心脏疾病不同,心源性猝死通常没有明显的预警症状。

许多人在猝死发生前都没有出现心脏病症状,这增加了其突然性和突发性。

因此,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家族中有过心源性猝死病例的人,进行定期的心脏检查和评估非常重要。

二、诊断标准1. 心脏结构性病变心源性猝死的一个诊断标准是患者是否存在心脏结构性病变。

这些病变包括心肌梗死、心肌肥厚、心律失常和心脏先天畸形等。

结构性病变导致心脏功能异常,增加了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2. 心电图异常心电图异常也是诊断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标准之一。

心脏电活动的异常反映了心脏功能的紊乱。

具体表现包括QT间期延长、室性心律失常等。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源性猝死的常规方法之一,对于高风险群体,应该经常进行心电图监测。

3. 家族史家族史是诊断心源性猝死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果家族中有一例或多例心源性猝死病例,那么该家族成员的风险也会增加。

与家族史相关的遗传突变也是诊断心源性猝死的重要依据之一。

4. 排除其他原因在确保上述标准满足的条件下,还应排除其他猝死原因,如创伤、中毒等。

通过仔细分析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可以准确判断是否为心源性猝死。

结论心源性猝死作为一种突发性、致命性的心脏疾病,给患者和家庭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和烦恼。

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

猝死发生的时间: 根据美国 Framingham 资料随访 38 年,猝死每日 0 ~ 6h 最少, 7 ~ 10AM 为第一高峰, 16 ~ 20PM 为第二高峰, 认为与: (1)生活、工作紧张有关 (2)由于“压力”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 (3)纤溶下降,血小板集聚增加。 (4)冠脉张力增加,易诱发冠脉痉挛, (5)斑块易破裂,心肌易诱发缺血,诱致心律失常有关。 猝死(从发病至死亡)时间: Romo报导1267例,死于15分钟内40%,死于一小时内 53%。 Spain报导 死于一小时内90% 国内会议资料 死于一小时内70%
感染性
淀粉样变
代谢异常
高钾低钾 高钙低钙 儿茶酚胺增加
肌萎缩性
致心律失常右心室发育 不良
药物性
抗心律失常药
抗抑郁药
心脏性肿瘤
原发 继发
心脏Cardiac ganglionitis WPW综合征 无器质性心脏病
猝死原因除心性外还有其他原因:
1 、 心脏:冠心病、阿斯综合征、二尖瓣狭窄、特发性肥
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二尖瓣脱垂。
另外有一组病人 1991 年后曾在东南亚泰国发现年青人 常在睡眠中死去,心电图有RBBB+V1—V3。ST段抬高 特征即所谓Brugada综合征,近年研究,该病在泰国每 年有2万余人死亡,常有家族性倾向,近年研究与基因 突变有关(钠通道基因),美国Nademanee曾对这一类病 人16例进行,心腔心电生理检查,发现Brugdda综合征, 希 氏 束 —— 一 浦 顷 野 纤 维 传 导 时 间 延 长 平 均 为 63±11MS ,正常组为 49±6MS ,另外 Brugada 综合征 92 %晚电位可阳性, 93% 可诱发室颤,而正常组仅 11 可诱发。也有人认为所谓Brugada综合征,实际上为一 种右室心肌病或右室致心律失常心肌病。

心源性猝死原因分析

心源性猝死原因分析

心源性猝死原因分析许海霞任开涵中图分类号:R54117+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0931(2010)02-0038-02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浙江 杭州 310015猝死(Sudden death)是指平素健康或有严重器质性疾病,但病情已基本稳定,而突然发生的非人为因素的死亡,发病一般不超过6h ,排除非正常死亡(自杀、他杀、中毒、外伤等)。

由于心脏原因如心力衰竭(Cogesti v e heart-f ailure ,C HF)或心律失常(arrhythm ia)等引起的,在短时间内发生的自然死亡称为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 CD)。

猝死的发生率约占各种死亡的1%~316%,而中老年人猝死的比率达56%~80%,SC D 则占到老年人猝死的90%以上。

SC D 在运动性猝死所占的比率最大,国外报道为82%,国内分别为8715%和70173%,尤其是中青年S CD 的主要死亡原因,国内为01036%~01128%约54.4万人[1]。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158例患者,男112例,女46例。

年龄27~89岁,平均(5817?3113)岁,其中45岁以下16例,46~55岁31例,56~65岁52例,66~75岁38例,76岁以上21例。

2 入选标准(1)病例全部为急诊抢救患者;(2)发病6h 内死亡;(3)既往体健或有严重器质性疾病,但病情稳定;(4)排除非正常死亡,如交通事故、中毒等;(5)经心电图、心肌酶学标志物、彩色多普勒及尸检证实存在心脏病。

3发病诱因心源性猝死具有一定的发病诱因,如吸烟、情绪紧张、过度劳累等,见表1。

表1 158例S CD 的发病诱因诱 因例数(%)高血压3119.62吸烟8352.53酗酒3018.99情绪激动5232.91过度劳累2918.35用力排便148.86运动中3 1.90无明显诱因85.064发病先兆症状103例患者存在先兆症状,占66165%。

心源性猝死的突发性与不可性

心源性猝死的突发性与不可性

心源性猝死的突发性与不可性心源性猝死的突发性与不可预测性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突然停止跳动而导致的非自然死亡,通常在发病后数分钟内发生。

与其他疾病不同,心源性猝死的特点是其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对心源性猝死进行探讨。

一、突发性心源性猝死的突发性表现在患者未能提前有任何明显的症状或病史预示,无法预知发作时间和具体发作场景。

其突然发作可能发生在平时正常活动中,也可能在睡眠中或者剧烈运动时发生。

这种突发性对患者家属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震惊和困扰。

突发性的心源性猝死往往没有前兆症状,患者可能一秒钟前还能正常活动,下一秒钟却突然倒地,甚至在数分钟内死亡。

这种突发性的发作给医务人员救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因此,提高对心源性猝死的认知和加强紧急救治是至关重要的。

二、不可预测性不可预测性是指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无法事先得知或预测。

这是因为心源性猝死的发作机制复杂,涉及到心脏电生理学、心律失常等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即使是那些已知心脏病患者,也无法准确预测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心源性猝死的不可预测性使得预防工作变得困难。

尽管现代医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对心脏病的预防和治疗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仍然无法完全预测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因此,对于高风险人群来说,采取主动的预防措施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仍然是降低猝死风险的重要手段。

三、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因素尽管心源性猝死的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使其成为医学难题,但通过大量的研究,我们发现了一些与心源性猝死风险相关的因素。

这些风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冠心病:冠心病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病因之一。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

患有冠心病的人群存在更高的心源性猝死风险。

2.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

这些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和心房颤动等。

这些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室颤动,最终导致心脏停止跳动。

3.基础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一些慢性疾病也与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增加相关。

猝死

猝死

47
1The AVID Investigators. N Engl J Med.1997;337:1576-1583 2Kuck K.ACC98 News Online.April,1998.Press release.
3Connolly S. ACC98 News Online. April 1998. Press release. 4.MossAJ。 N Engl J Med.1996;335:1933-1940 5Buxton AE.N Engl J Med。1999;341:1882-1890. 48
((
一)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是内源性或外
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 病理生理综合征。 ( 二 ) 肺 梗 死 (pulmonary infarction) : 肺 栓 塞 发 生 肺 出血或坏死者。 (三)大块肺栓塞(massive PE):栓塞2个肺叶或以上者,或 小 于 2 个 肺 叶 伴 血 压 下 降 者 (<90mmHg 或 下 降 >40mmHg/15min以上)。 (四)非大块肺栓塞(non-MPE) 次大块肺栓塞 (PE)右室运动机能减弱者。 (五)肺动脉血栓形成:肺动脉原位血栓形成
50
心脏性猝死的预防

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循证医学证据
MADIT研究:ICD使心梗后高危患者的总死亡率降低了54%
MADIT II研究:心梗后左室功能减退的高危患者预防性置 ICD较常规药物治疗的死亡风险降低31% SCD-HeFT研究:ICD治疗可使中、重度心衰患者的死亡率降 低23%
51
心脏性猝死的预防
30
心源性猝死发生的地点
31
国家十五攻关项目研究结果

猝死的识别与处置

猝死的识别与处置

B 人工呼吸
伏500-600ml 续按压同时每分钟8-10次通气。
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除颤(适应症 :室颤和无脉搏的室速)
目击院外SCA: 立即CPR
尽快取AED并使用
非目击院外SCA:开始CPR
EMS人员检查ECG
准备除颤
院内SCA:
开始CPR
准备除颤(监护患者,发生室颤到除
颤时间少于3分钟)
v冠状动脉异常: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v 心肌异常:
心肌病(扩张型、肥厚型)是致室性心律失常 和猝死的另一重要疾病。
病毒引起的心肌炎为儿童和年轻人猝死的原因。 很多病毒都可引起心肌炎,导致心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质增生,水肿 及充血。临床表现轻重变异很大,可完全没有症状, 也可以猝死。
v风湿性心脏病:
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恶性循环,较
6 1.6
心肌炎
20 5.2
中暑
4 1.0
Marfan综合征
12 3.1 长QT综合征 3
0.8
右室心肌病
11 2.8
吸毒
4 1.0
心肌桥
11 2.8 脑血管破裂 3 0.8
主动脉瓣狭窄 10 2.6
Maron B J, N Engl J Med 2003;349:1064
其他
10 2.6
心脏性猝死—全球性的挑战
易引起猝死。
心脏性猝死—全球性的挑战
v先天性心脏病 v心律失常 vQ-T延长综合症 v传导系统病变 v预激综合征 v心房粘液瘤 v 心脏震击猝死综合征:指健康胸前的心脏区域,
因某种原因突然受到撞击而猝死。

左心功能不全

充血性心力衰竭

猝死的专业术语

猝死的专业术语

猝死的专业术语
猝死,即突然死亡,是指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丧命事件。

猝死的原因有很多种,包括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等。

其中,心血管疾病是猝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在医学上,猝死还有一些专业术语,如以下几种:
1. 心源性猝死: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猝死。

常见的心脏疾病包括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肌病等。

2. 非心源性猝死:指由于非心脏原因导致的猝死。

常见的非心脏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等。

3. 猝死风险评估:通过评估个体的健康状态、家族病史、生活习惯等因素,预测其患猝死的概率,为预防猝死提供科学依据。

4. 突发性心脏骤停:指心脏在短时间内停止跳动,造成血液循环中断,导致猝死。

5. 心律失常猝死:指由于心脏节律异常导致的猝死,如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

6. 突发性听力丧失猝死综合征:一种罕见的猝死疾病,患者在短时间内突然失去听力,并伴有心脏骤停等症状。

以上是关于猝死的一些专业术语,了解这些术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猝死的病因、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 1 -。

猝死的名词解释心内科

猝死的名词解释心内科

猝死的名词解释心内科猝死的名词解释:心内科一、猝死的定义和背景猝死作为一个被广泛关注和讨论的医学术语,它指的是在没有预兆和任何明显疾病迹象的情况下,突然死亡的状况。

猝死患者通常是在短时间内失去了自己的生命,给亲友、社区和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困惑。

而在医学领域,猝死通常分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骤停导致的猝死,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心脏的电活动异常导致心脏停止跳动。

而非心源性猝死则是指由非心脏原因引起的突发死亡,例如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药物或化学物质中毒等。

二、心内科的研究与治疗心内科作为一门专注于诊疗心脏疾病的医学分支,与猝死研究和预防息息相关。

心内科旨在深入了解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血管造影等手段进行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

对于心源性猝死的预防,心内科医生主要通过早期发现和治疗患有心脏病或心律失常的患者来降低其猝死风险。

这包括对患者进行心脏病家族史的评估、定期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运动耐量测试。

为了进一步降低猝死风险,心内科医生还可以使用心脏起搏器或除颤器等器械设备来保持心脏节律的稳定。

此外,对于猝死风险较高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心脏瓣膜手术或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手术等。

三、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理解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和诊疗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1. 心脏病史:有心脏疾病的人群,特别是冠心病患者,心源性猝死的风险显著增加。

2. 心律失常:某些心律失常,如室颤和室速,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

3. 突发性运动:剧烈运动可以导致心肌缺血和心电活动异常,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4.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疾病的发生率也会增加,从而增加了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5. 吸烟和酗酒: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会损害心脏健康,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6. 遗传基因:家族中存在心脏病或心源性猝死病例,也会增加个体患病的概率。

综上所述,心内科在猝死的研究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猝死 病情说明指导书

猝死 病情说明指导书

猝死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猝死概述猝死(sudden death,SD)是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即看来貌似健康人或病情经治疗后已稳定或正在好转的患者,在很短时间发生意想不到的非创伤性死亡。

其特点为死亡急骤,死亡出人意料,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

临床症状主要有意识突然丧失,呼吸断续,呈叹息样,随后停止等。

英文名称:sudden death,SD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循环系统疾病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部分导致猝死的病因可能与遗传有关发病部位:其他常见症状:意识突然丧失,呼吸断续,呈叹息样,随后停止等主要病因: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检查项目:动脉血气分析、血生化检查、心电图、脑电图重要提醒:猝死患者预后与患者救治是否及时相关,发生猝死时应立即进行现场急救。

临床分类:猝死分心脏性及非心脏性两类,由心脏原因引起突然和意外的死亡占猝死原因的80%。

非心脏性原因造成的猝死仅占20%左右。

二、猝死的发病特点三、猝死的病因病因总述:猝死是心、脑、肺等生命脏器发生急剧而严重的功能障碍,以至突然中止活动而直接造成的死亡。

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原因均可导致猝死的发生。

基本病因:1、心血管疾病占病因的40%~50%,其所引起的猝死最为常见,称为心脏性猝死。

其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最为多见。

少见有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主动脉夹层、低血钾、急性心肌炎、心肌病及主动脉瓣病变、二尖瓣脱垂综合征、药物、电解质紊乱等所致长 Q-T 综合征等。

对于心脏性猝死的患者一般可以追踪到明显的诱因:外在诱因有过度劳累、情绪激动、酗酒、过度吸烟等;内在诱因有心功能不全、心绞痛、内环境紊乱等。

急救cpr的名词解释

急救cpr的名词解释

急救cpr的名词解释在紧急情况下,正确的急救技能可以挽救生命。

其中,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简称CPR)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心源性猝死等心脏病急救的急救措施。

本文将对急救CPR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项重要的急救技能。

一、心肺复苏术(CPR):心肺复苏术是一种通过人工手段恢复患者心跳和呼吸的技术。

通常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两个方面。

胸外按压是通过双手以适当的力道和频率按压患者的胸部,来刺激心脏重新开始跳动。

人工呼吸则是通过给患者进行口对口或口对鼻的呼吸,提供可吸入氧气,以保证患者的呼吸功能。

二、心脏病突发和猝死:心脏病突发是指由于心脏血管病变、心脏电活动异常等原因导致心脏功能发生急性严重障碍。

而猝死则是指突然而非自然地发生在短时间内的死亡。

心脏病突发往往是猝死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种突发病情需要迅速进行急救,而CPR则是重要的急救手段之一。

三、心肺复苏链:心肺复苏链是指心肺复苏术的一系列环节,包括早期发现、早期心肺复苏、早期自动体外除颤等。

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

早期发现是指在患者心脏停跳或呼吸停止的瞬间,早期发现其病情并启动紧急救治。

早期心肺复苏是指从发现到进行心肺复苏术的过程,通过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等方法,保证氧气的供应和维持微循环。

早期自动体外除颤则是指在进行心肺复苏的同时,尽早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进行除颤,以恢复患者的正常心律。

四、自动体外除颤器: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种简便易用、能够提供自动电击治疗的装置。

它通过电子控制,在特定时机下提供电刺激,用以恢复患者的正常心律。

自动体外除颤器广泛应用于CPR过程中,特别是对于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具有重要意义。

五、基本生命支持:基本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简称BLS)是指非医务人员在急救过程中为患者提供的基本生命支持措施。

而CPR是BLS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BLS还包括检查患者的意识和呼吸状况、拨打急救电话、保持气道通畅等措施。

56例心源性猝死患者的病因及诱因分析

56例心源性猝死患者的病因及诱因分析

56例心源性猝死患者的病因及诱因分析
陈孟;陈伟杰;何报宁
【期刊名称】《广西医学》
【年(卷),期】2003(025)011
【摘要】@@ 所谓"猝死"是指突然、快速的、意想不到的自然死亡,而心源性猝死(SCD)是突然死亡的最常见病因,猝死中有60%~70%为心脏血管疾病[1].
【总页数】2页(P2220-2221)
【作者】陈孟;陈伟杰;何报宁
【作者单位】广西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537000;广西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537000;广西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5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
【相关文献】
1.心源性猝死患者的诱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J], 汪晓兰
2.心源性猝死患者死亡诱因分析 [J], 赵国梁
3.心源性猝死患者的诱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J], 潘春芳;李集体;陈海珍
4.心源性猝死患者的诱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J], 汪晓兰
5.基于心内科老年患者在院内心源性猝死病因及临床危险因素 [J], 司成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猝死的名词解释

猝死的名词解释

猝死的名词解释猝死,作为一个常见的词语,是指在无任何预兆情况下,突然、猝然死亡的现象。

它不仅是医学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之一。

然而,尽管猝死在我们生活中开始变得常见,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它的原因和内涵。

本文将尝试对猝死的概念进行解释,并探讨一些可能与猝死相关的因素。

首先,猝死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它并不仅仅指某一个特定的疾病或情况。

从病因学的角度来看,猝死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但不限于心脏性猝死、呼吸性猝死、脑血管性猝死以及其他器官的猝死等。

这些猝死类型在临床上常常被归结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是指由心脏原因引起的突发性死亡。

常见的心脏病因素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

它是一种发生频率较高且危险性较大的猝死类型。

非心源性猝死指由其他非心脏相关原因引起的猝死,如呼吸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身体突然发生严重的功能障碍,最终导致猝死。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猝死的发生呢?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目前科学界仍在不断研究中。

虽然我们不能将猝死彻底避免,但一些潜在的相关因素却已经被揭示出来。

首先,年龄是一个重要因素,猝死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尤其是男性。

其次,家族史也与猝死有关,这意味着遗传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增加个人患猝死的风险。

此外,生活方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不健康的习惯会增加猝死的风险。

此外,一些潜在的医学问题,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也与猝死密切相关。

然而,有一部分猝死并不能明确诊断其病因。

这类猝死通常被归纳为“原因未明的猝死”或SUD(sudden unexpected death)。

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寻找这些病因未明的猝死的答案,并希望通过尖端的基因测序方法、病理学等手段来揭示这些个体的真正死因。

谈到猝死,我们也不得不提到心肺复苏(CPR)。

CPR是救治心源性猝死的最常见手段之一,通过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等操作来保持心脏和呼吸的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争取更多的生存机会。

猝 死

猝  死

猝死“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生就过去了”。

猝死,看似统计学病因主要在心肺隐匿性疾病,但也有哮喘病引起的呼吸道强力收缩,还有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引起的心搏骤停,还有过敏性休克(代偿不力、不足)。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急剧生理或者病理变化导致患者短期内死亡的呢?就像死亡的过程人们无法研究一样,基本没有人能自诉死亡时的感受,死亡前的症状,猝死也一样,所以对猝死的研究,多是追述性的猜测,多是一些符合常规、符合逻辑的推断,有没有可能遗漏什么呢?这种可能性很大。

就我个人多年学医说掌握的医学知识及一些现象的联想,我觉得,上面的病因探索,并不能很好的解释所有猝死事件。

个人觉得,我们现代医学大量采用统计学原理,部分数据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人体是一部高度精密的生物学仪器,在特殊的情况下,对其他人可能还没有临床意义的数据,对于某些极端个体,可能已经是不能承受之重。

就好比我们使用多年的热水器,由于大量的水垢形成,常规的水压、常规的火力,不能使热水达到我们需要使用的标准,而是在使用在开大了水阀,加大了用气,一旦一个不清楚的人来使用,我们会接着使用。

按照我们的常识,不会去探究去发现多年使用,内部有严重的水垢存在。

同理,高血压病人要保证大脑、心脏的供血,已经需要一个相对较高的血压(这是医学界的共识),因为人体是部非常精密的生物学仪器,平常都靠自身调节,就像我们高中所学,弹簧在弹性限度内能保持弹力一样。

在一定的限度内,人体能够保证调节,超过限度,就可能出现失代偿。

作为医生,我个人觉得“限度”,才是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重点。

比如我们时常听说某某诊所、某某医院某个病人在输液中突然死亡了,患方认为是我们医生错了,我们医生往往说患者有隐匿性疾病,隐匿性疾病是他长期存在的,是机体长时间能够代偿的,我们外加的输液是诱因,现有的医学知识,我们也是不能预知和防范的。

但我们是否可以通过严谨的工作,用心为每一位患者建立属于他自己的统计数据模型呢?比如一个高血压患者二三十年处于180-160/110-95 mmHg,突然将血压降至达标135/85 mmHg,收缩压降幅达15-25%,舒张压降幅达10-23%,平均动脉压下降24-33%,下降达二到三层,实际上是比较危险的了,我们都知道在病理状态下,人体调节功能会大打折扣。

心内科心源性猝死疾病护理要点解答

心内科心源性猝死疾病护理要点解答

心内科心源性猝死疾病护理要点解答一、疾病概述(一)概念和特点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由心脏原因引起的急性症状发作后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自然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将发病后立即或24小时以内的死亡定为猝死,2007年美国 ACC会议上将发病1小时内死亡定为猝死。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数百万人因心源性猝死丧生,占死亡人数的15%~20%。

美国每年有约30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占全部心血管病死亡人数的50%以上,而且是20~60岁男性的首位死因。

在我国,心源性猝死也居死亡原因的首位,虽然没有大规模的临床流生病学资料报道,但心源性猝死比例在逐年增高,且随年龄增加发病率也逐渐增高,老年人心源性猝死的概率高达80%~90%。

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男性较女性高,美国Framingham 20年随访冠心病猝死发病率男性为女性的3.8倍;北京市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心源性猝死的男性年平均发病率为10.5/10万,女性为3.6/10万。

(二)相关病理生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理表现,病理研究显示心源性猝死患者急性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5%~64%。

陈旧性心梗也是心源性猝死的病理表现,这类患者也可见心肌肥厚、冠状动脉痉挛、心电不稳与传导障碍等病理改变。

心律失常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通常包括致命性快速心律失常、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室停顿。

致命性快速心律失常导致冠状动脉血管事件、心肌损伤、心肌代谢异常和(或)自主神经张力改变等因素相互作用,从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引发心源性猝死,但其最终作用机制仍无定论。

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室停顿的电生理机制是当窦房结和(或)房室结功能异常时,次级自律细胞不能承担起心脏的起搏功能,常见于病变弥漫累及心内膜下浦肯野纤维的严重心脏疾病。

非心律失常导致的心源性猝死较少,常由心脏破裂、心脏流入和流出道的急性阻塞、急性心脏压塞等原因导致。

猝死名词解释医学

猝死名词解释医学

猝死是指突然、意外地在短时间内发生的死亡,通常发生在没有明显疾病症状的情况下。

猝死在医学上通常指心源性猝死,即由心脏原因引起的突然死亡。

猝死的名词解释如下:
突然死亡:猝死是指在短时间内发生的意外死亡,通常在数分钟内发生,没有明显的病理先兆或预警症状。

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是指由心脏原因引起的突然死亡。

最常见的心脏原因是心律失常,如室颤(心室颤动)或室速(心室快速收缩),这些心律失常会导致心脏停止跳动,无法有效泵血。

基础心脏病:心源性猝死往往与基础心脏病相关。

这些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传导系统异常等。

这些疾病可以增加发生心脏电活动异常的风险,从而导致猝死。

心脏复苏:心脏复苏是指在发生猝死后进行急救措施以恢复心脏跳动。

心脏复苏包括心肺复苏(CPR)和电除颤(使用除颤器给予电击)。

及时的心脏复苏可以提供血液和氧气供应,增加生存机会。

猝死是一种严重的医学紧急情况,需要紧急救治。

预防猝死的措施包括控制基础心脏病的风险因素,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疾病,定期接受心脏健康检查,及时治疗心脏疾病。

如果发现有猝死的风险因素或家族病史,应咨询医生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猝死的原因

猝死的原因

猝死的原因猝死是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也叫急死,即看来貌似健康的人或病情经治疗后已稳定或正在好转的患者,在很短时间发生意想不到的非创伤性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多数学者主张为1小时。

许多疾病、剧烈运动、某些药物等都可以造成猝死,其中多数是心源性猝死。

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关于猝死的相关问题吧。

目录猝死的原因为什么男人容易猝死猝死的预防护理六类人蒸桑拿警惕猝死猝死与意外的区别1猝死的原因从不同的角度可对猝死进行不同的分类,如临床上猝死可分为两大类,即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

从病理生理改变的角度可将心脏性猝死分为两种类型,即心律失常型猝死和循环衰竭型猝死。

本文仅介绍临床角度做出的猝死分型。

1.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也称为心脏性猝死,它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患者突然死亡。

目前多数人接受的有关心脏性猝死的概念是:“由于心脏原因所致的非预见性的自然死亡,患者即往可以患有心脏病或无心脏病史,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一般在瞬间至一小时之内。

”心脏性猝死在所有猝死患者中占绝大多数,长达26年的FraminghamStudy大规模的研究显示,在全部猝死患者中,心脏性猝死占75%。

其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猝死,见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

美国心脏协会研究指出:“25%左右的冠心病患者以心脏性猝死为首发临床表现。

”国内文献指出:“在心脏性猝死的患者中,80%的成人死因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有关[6]”。

这类患者是死于急性心肌缺血。

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后,突发的心肌缺血造成患者心脏的电活动紊乱,进而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多为室颤),此时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心肺复苏或复苏失败,就会发生猝死。

急性心肌缺血刚刚发病时最危险,急性心肌梗死第1小时内发生心室颤动的概率较24小时后高25倍。

在因急性冠脉综合征死亡的患者中,绝大部分患者死于发病的第一个小时之内。

这是由于突然发生的心肌缺血使患者猝不及防,其心脏电生理活动无法适应这种突发的代谢紊乱,故容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共53例,来自深圳市2002年9月至2004年9月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其中5例有尸检资料,对其进行临床分析和率的计算。在53例患者中男37例,女16例,男:女=2.3:1;年龄最小19岁,最大90岁,平均年龄65岁,全部符合心源性猝死的诊断标准(健康人或病情显著改善过程中的患者,因心脏原因而意外地突然发生死亡,发作到病、高血压与心源性猝死 糖尿病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危险性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在我们的观察中,所有冠心病患者合并有糖尿病的比例接近30%,所有猝死患者合并有糖尿病的比例接近20%。心脏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共同支配,两者在心脏产生的效应通过各种反射途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达到动态平衡。糖尿病患者若长期病情控制较差,可通过多元醇旁路、神经结构蛋白非酶糖基化作用和神经内微血管病变而致局部缺血、缺氧等综合途径[6],导致心自主神经发生功能和结构变化。正常状态下心率呈现白天-夜间以及活动-休息的节律性变化,即心率为适应人体需要和环境变化呈现持续的波动,此为心率变异性。糖尿病患者由于自主神经受损,神经活动的平衡被打破,使这种波动性下降,即心率变异性降低, 而心率变异性降低是糖尿病患者死亡预测的因子之一[7]。由于副交感神经节前有髓纤维长,对缺血缺氧较交感神经纤维敏感,因而在糖尿病性心自主神经病变中副交感神经受损较早、较重,表现为心肌细胞对神经递质的反应稳定性受破坏,心肌细胞不应期改变,易产生各种心律失常,如房颤、室上速及室性心律失表现,进而致使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增加。
3.2 猝死的易发时间 Framingham心脏研究组[5]对429例患者的调查结果表明,上午6~9时为SCD高峰时间。一天中其他时间SCD的发生率大致相似,高峰期间SCD的危险性至少比一天内其他时间高70%。美国马塞诸州对该州1983年死亡资料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结果因心血管疾病死亡26 798例,其符合SCD诊断者计2 203例,死亡时间有明显的昼夜规律性,高峰期为上午9~11时,第二个高峰为中午12时,这种规律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我们的研究发现猝死发生在上午6~12时占大多数(56.6%),与其它时间段相比有明显的差异(P<0.01)。SCD上午发生率增高可能与患者在该时间段内体力和精神神经活动增强,即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血浆儿茶酚胺(CA)水平、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与血液中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活性增高有关;而心肌缺血、氧耗增加、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血压升高、冠脉痉挛等危险性增加是上午SCD发生率高的可能促发因素。
高血压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的患者易患冠心病。在我们的研究中,所有冠心病患者并有高血压比例超过30%。在所有高血压患者中,有20%~30%可查到左室肥厚。而左室肥厚是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之一,所以高血压是猝死的危险因素。
3.4 心源性猝死的预防 美国的一组数据表明大约80%的心源性猝死发生在家中,其中40%的病例是在无旁观者的情况下发生,由旁观者迅速进行心肺复苏的比例仅占10%~20%,因此其存活率不足5%。所以,只有极少数的心脏骤停幸存者可获得SCD二级预防治疗措施的机会。因此,在SCD的预防中,一级预防就显得非常重要。主要的预防措施有: (1)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预防SCD。SCD的基础心脏病以冠心病为最多,因此积极开展卫生宣教,提倡戒烟,减轻体重,合理调配饮食,适当增加体力活动等,以减少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存在,是降低猝死率的必要措施。(2)定期进行健康检查,避免猝死的诱因。过度劳累、精神刺激、饱餐、便秘、饮酒及吸烟等情况下都可使血儿茶酚胺突然升高,使心率、血压和心室收缩力增强,结果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时还可导致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形成,从而诱发心肌梗死和猝死。(3)积极治疗冠心病及心律失常。有效的血运重建治疗可以改善心肌的血供,减少心肌缺血事件的发生,是冠心病SCD一级和二级预防的重要手段。CASS试验(Coronary Artery Surgery Study)显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平均4.6年内,冠心病患者SCD发生率为1.8%,而仅药物治疗的对照组为5.2%。在合并有左心功能不全或多支病变的亚组中,冠状动脉搭桥术对SCD预防的有效性更加明显。对适合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行积极的支架植入术,也可多挽救一部分病人的生命。病人有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陈旧性心肌梗死,左心功能不全,如果电生理检查能诱发出室颤或持续性室速,无论一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是否有效,都是埋藏式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治类适应症。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LVEF≤30%,冠状动脉再通术后至少3个月,是ACC/AHA/NASPE根据MEDIT试验结果于2002年指南中新增加的Ⅱa类适应症。预防性植入ICD能使这些病人的总死亡率下降30%。长QT综合征或肥厚性心肌病等家族性或遗传性疾病患者都有发生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高度危险,或Brugada综合征患者有不明原因的心脏猝死家族史都是ICD植入的适应症。对于WPW综合征患者和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射频消融术有根治的作用。对于特发性室颤、长QT综合征和Brugada综合征引起的室颤、以及心肌梗死后室颤也可尝试射频消融术。(4)预防性用药:①对容易引起情绪刺激等促儿茶酚胺升高的场合下提倡预防性口服β受体阻滞剂。②应用抗血小板活性药物。血小板粘附聚集、TXA2形成,使微血栓形成与血小板收缩,可成为恶性心律失常的始动机制,抗血小板活性药物可以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或复发,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小剂量阿斯匹林为其代表药。③对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者应选择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在抗心律失常药物中,CAST(Cardiac Arrhythmia Suppression Trial)试验已证明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增加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只有β受体阻滞剂和胺碘酮被证明可降低心肌梗死后的猝死发生率。(5)大力普及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术,加强现场急救。我国人口13亿,每年发生AMI和SCD的病人总数达100万人,加之意外事故频繁,心脏骤停者越来越多,且多发生在医院外,因此,普及初期CPR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使社会上尽可能多的人们了解和掌握心肺复苏术,以便必要时能及时进行复苏抢救,提高复苏成功率,降低猝死率。
"猝死"是指突然、快速的、意想不到的自然死亡,而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是突然死亡的最常见病因。在美国,每年大约有30万到40万的人死于心源性猝死,占猝死总人数的89%,占总人口数约0.1%。猝死作为急诊常见死亡原因,往往因病因不明难于诊断,也因就诊不及时难于抢救成功。因此,我们对深圳市近两年来急诊53例SCD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心源性猝死的病因,诱发因素,旨在识别高危病人,有效地预防猝死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2.2 猝死时间分布 猝死发生在0~6时14例(26.4%),6~12时30例(56.6%),12~18时5例(9.4%),18~24时4例(7.6%)。
2.3 猝死的场所 猝死发生在医院外36例(67.9%),医院内17例(32.1%)。
2.4 猝死前的诱因分析 53例患者有诱因可查者41例,其中激动或突然受到刺激,情绪不稳18例,过度劳累12例,用力排便4例,饱餐后3例,饮酒后2例,发热2例,另有诱因不明12例。
3 讨论
3.1 病因分析 临床和尸检资料表明,SCD可见于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长QT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室性心律失常甚至正常人,其中60%~80%是冠心病[1,2]。在我们的一组数据中66%是冠心病。猝死发生愈快,心源性可能性愈大;猝死时初发致死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和预后关系密切,心律失常是猝死的主要因素,其中室性心律失常及快速房颤占有重要的比例[3,4]。在我们的研究中室性心律失常和房颤的比例为79.1%。由于冠脉狭窄或心脏扩大,导致慢性的心肌缺血,而造成心肌生物电的不稳定,心肌电活动延迟和不同步,改变灶性折返,同时或在心理应激状态下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儿茶酚胺浓度增高,更使心肌室颤"阈值"降低,导致室颤。由此提示临床注意:①凡有心肌缺血改变的心脏病伴有严重心律失常如快速房颤、多源、多形室早、室速时;②任何病因的心脏扩大并心衰及心律失常时,均易引起猝死。青年人常见的猝死病因是心肌病和心肌炎[2]。在我们的临床资料中,这类病人的平均年龄只有35岁,最小的只有19岁。
2 结果
2.1 猝死病因 死于心肌梗死17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8例,心肌病4例,风心病并心力衰竭及房颤2例,肺栓塞2例,心肌炎2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甲亢性心脏病1例,主动脉瘤破裂2例,长QT综合征1例,Brugada综合征1例,致心律失常药物中毒2例。在35例冠心病(66.0%)中,10例合并有糖尿病,12例合并有高血压。
2.5 猝死前的临床情况 53例患者猝死前1 d有明显先兆症状者30例,胸闷、胸痛18例,极度疲乏6例,心悸、气促4例及抽搐2例。53例猝死患者中发病前有心电图记录的为43例,其中偶发室性早搏6例,频发或多源性室性早搏17例,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4例,共计室性心律失常27例。房性早搏3例,房颤7例,交界性早搏1例,计室上性心律失常9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Q-T间期延长综合征1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心律正常3例。53例患者猝死时的心电图记录,其中心室颤动或(和)室性心动过速33例,心电静止13例,心脏电机械分离7例。
5例尸检结果分别为冠心病、心肌炎、右心室心肌病、主动脉夹层破裂并心包大量积血、心脏传导系统异常。冠心病致死的危险因素如前述。心肌炎伴左室功能异常者,常发生心律失常包括可能致死性心律失常。现已认识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或心脏性猝死可发生在没有临床左心室功能异常依据的心肌炎中。病毒性心肌炎可单独损害特殊传导系统而易致心律失常。发生可能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并不限于疾病的急性阶段。右心室心肌病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特别是反复发作的室性心动过速,其具有心源性猝死的高危性。主动脉夹层破裂并心包大量积血的致死原因是泵衰竭。特殊传导系统的组织纤维化是一个常见的多原因的非特异性结果,与房室传导阻滞或室内传导异常有关,可能是心源性猝死的一种病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