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

名词解释1.晚明小品文小品文是晚明文坛中诞生的一种新型散文体裁。

它的出现,标志着明代散文领域主情、主文一方的最终胜利。

“ 小品文”是相对于传经载道的“高文大册”而言的。

并不特指某种专门文体,举凡尺牍、游记、杂记、随笔、书信、日记、传记、序跋等均可包括在内。

2.程乙本萃文书屋于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印刷了《红楼梦》以后,于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又印刷了一次《红楼梦》。

前者被称为程甲本,后者被称为程乙本。

程乙本在程甲本的基础上,文字作了很多改动,加了“引言”。

3.“三言”“三言”是冯梦龙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分别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

4.一笠庵四种曲李玉的戏曲集。

包括《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回》《占花魁》四部传奇作品,均为作者入清前所作。

李玉号一笠庵,因以名集。

5.“童心说”所谓的“童心”,就是创作者的“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

“童心”是文学创作的原动力。

只有拥有一颗真正的“童心”,才能创造出世间的“至文”。

这是李贽文学创作思想的核心观点。

6.“临川四梦”“临川四梦”又称为“玉茗堂四梦”,是汤显祖创作的四部传奇作品集的统称,这四部作品分别是《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

因这些作品中都用“梦”来构筑情节,故而得称。

7.《四声猿》《四声猿》是徐渭所作四部杂剧作品的总称,分别为《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风》。

之所以取名《四声猿》,是化用了郦道元《水经注》中“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意象。

8.格调说格调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论诗主张。

是清代沈德潜所提倡的一种学说。

它强调格调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 格调”渊于严羽,主张思想感情是形式格调的决定因素。

主张创作有益于温柔敦厚“诗教”,有补于世道人心的“中正和平”的作品,故而归之于有法可循、以唐音为准的“格调”。

因此其诗论具有维护封建统治的色彩,有一定保守性。

而其创作多为歌咏升平、应制唱和之类。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明清时期)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明清时期)名词解释

《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西厢记》,《琵琶记》(这几部重点掌握)名词解释就要:章回体、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临川四梦元曲四大家明代四大奇书名词解释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朝时期四大著名元杂剧作家。

他们分别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及郑光祖,前三人属于前期作家,后者属于后期作家。

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他们的创作代表了中国元曲的巨大成就,对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章回体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外在叙述体式。

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或节、则。

少则十几回、几十回,多则百馀回。

每回前用单句或两句对偶的文字作标题,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

每回开头以“话说”、“且说”等起叙,每回末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之类的收束语,一回叙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段落,有相对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

章回体是为方便读者的阅读,在民间说书的基础上,借鉴史书“纲目体”的叙事体式,并吸收诗词、戏曲的艺术营养,综合创制而成的。

因为符合民众的欣赏习惯,所以为明、清两代长篇小说所普遍采用。

前七子/弘正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的诗文创作流派。

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他们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自觉肩负改造文风的历史使命,以复古求革新,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从而掀起了一场文学复古运动。

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复古,文学的创明嘉靖、隆庆年间的诗文创作流派。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以汉魏、盛唐的诗文创作为楷模,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后七子的创作总体上不脱对前人的模拟,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些人后来表现出某种重视独创和性灵的倾向。

唐宋派明嘉靖年间的诗文创作流派。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详细版)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详细版)

明代名词解释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它是在民间说话艺术中“讲史”一家中发展演变而来的。

由于所讲历史事件年代长、人物多、事件复杂,不可能一次讲完,需要分若干次才能讲完,因此,第讲一次使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这就相当于后来章回小说的一回。

这种分卷分目的形式在章回小说发展初起期的范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等作品中已大体形成,如全书分若干卷,卷中分若干节,节前有简单目录。

结构上前回与后回保持连续性。

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登峰造极之作是《红楼梦》,它标志着章回小说最完美的形式和最高的艺术成就。

历史演义:历史演义是指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地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英雄传奇小说:这类小说的特点有历史上的一时故事生发开来,反映生活内容,从纵向看不如历史演义那么长,但从横向看,却比历史演义反应的生活面邀广阔得多,几乎涉及到各个阶层的人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描写市井细民的生活,在描写中又有较多的艺术创造和虚构。

神魔(怪)小说:中国古代小说从作品内容的主要特点来分类,有历史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狭义公案小说等名称。

神魔小说又称神话小说,主要通过幻想中的神魔鬼怪来反映社会现实。

在明代后期,形成热潮,它们是在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说经话本和“灵怪”“妖术”“神仙”等小说话本的影响,吸取了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后产生的,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西游记》是其艺术代表。

世情小说:所谓世情小说,就是以“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为主要特点的一类小说。

明清文学所有的名词解释

明清文学所有的名词解释

1.台阁体:台阁主要指明初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

“台阁体”是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题材上“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流行的原因跟作家的生活遭际有关,他们身居要职,处境优裕;还有当时政权稳定,国力逐趋强盛,另外当时全国实行整饬政策。

代表作品是杨士奇《东里诗集》,杨荣《随驾幸南海子》。

2.茶陵派弘治年间,在台阁体造成文学萎靡不振的局面情况下,李东明等人发动了对台阁体文学的冲击以此来重振文坛而形成的诗歌流派,茶陵派以李东明为主,主要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石珤、鲁铎等人;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声调节奏等法度的掌握;代表作是李东阳的《茶陵竹枝歌》。

3.前七子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为核心的文学群体,其他成员有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创作上重视市政题材,民间生活;他们扫除台阁体的无病呻吟,但拟古形式为主,缺乏创造性,他们以复古自命,实质上时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代表作:李梦阳的《禹庙碑》《梅山先生墓志铭》、李攀龙的《太华山记》。

4.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较前七子更绝对。

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5 公安派晚明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

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所以称作“公安派”,他们文学主张提倡“性灵说”,反对拟古蹈袭,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写作态度信手写成、随意而出。

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古代文学史明清部分名词解释考研复习

古代文学史明清部分名词解释考研复习

明代文学主要名词解释整理1吴中四杰: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因四人都居吴中而得名,其中高启和杨基的成就较大。

2台阁体:明代前期出现的文学流派,以当时的台阁重臣“三杨” :杨士奇,杨溥,杨荣为代表,诗歌创作内容主要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

诗风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但是内容较贫乏,显得矫作。

3章回小说:明代产生的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也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

特点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4历史演义小说:古代小说的类型之一,“历史演义”就是运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兴衰等话题为历史基干题材,组织形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达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和美学观念。

历史演义小说从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在创作过程中会融入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生活体验。

特点:在以史实为依据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创造,既有纪实的成功,也有艺术的想象和虚构。

例如《三国志章回演义》5 拟话本:指文人模仿话本形式创作编写的小说。

明代文人对话本进行加工编辑,进而进行模仿话本的写作,出现了大量供案头阅读的文人创作的话本,称拟话本。

6 三言二拍:三言:明代作家冯梦龙编写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这三部小说集。

“二拍”:明代拟话本小说集,作者是凌濛初,是《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7 前七子:明代以李梦阳为核心的文学创作群体,成员总共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康海,边贡,徐祯卿,王廷相。

8 後七子:明代中期继前七子之后出现的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文学复古群体,其余成员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9茶陵诗派:明代前期以李东阳为主的诗派,其余代表人物:谢铎,张泰等人。

主张:提倡“诗学汉唐” ,反对台阁体委琐卑冗的文风。

在如何学古方面,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强调从文学本身去探讨文学的审美特征。

这对台阁体产生巨大冲击,对当时文坛起了重大作用,体现了从台阁体到前后七子主张的过度。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1.元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剧形式,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

包括曲词、宾白、科介。

主要特点是: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正旦或正末一人主唱。

角色有旦、末、净。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梧桐雨》等。

2.散曲: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体制。

小令又叫“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有单片支曲或联章体。

套数又称套曲,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压同一部韵,结尾部分有“尾声”。

散曲句式灵活,语言口语化、散文化,具有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3.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指在明代《永乐大典》中收录的三种宋元戏文。

《张协状元》写书生张协中举后婚变负心的故事,《宦门子弟错立身》歌颂豪门出身的士子与江湖艺人之间的坚贞爱情,《小孙屠》写孙必贵为兄复仇的故事。

这三种戏文基本保持了宋元南戏的旧貌,简素无华,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当然,从三种戏文前后的发展中,也多少显示了杂剧对南戏的影响,比如曲辞的逐渐诗化雅化。

4.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剧作《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的合称。

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故此得名;或以作者书斋名合称“玉茗堂四梦”。

《紫钗记》和《牡丹亭》是儿女风情戏,《南柯记》、《邯郸记》是政治问题戏。

前者寄寓作者对人生的期望和肯定,后者表现了对整个生存环境无可救药的痛心疾首。

其中《牡丹亭》成就最大,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5.汤沈之争:指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与沈璟围绕“曲律”的争论。

汤显祖注重“意”、“趣”、“神”、“色”,要求格律要服从文辞,服从内容;沈璟则注重严守音律,认为文辞、内容要服从格律。

汤显祖是从文学对社会的功用角度出发.提出重立意、才情,而沈璟则致力于戏曲艺术内部规律的探讨。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明清文学是指明代和清代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活动。

明代文学特色是文风豪放,注重个性表达;清代文学特色是文风严谨,注重修辞技巧。

1. 明清文学:明代和清代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活动的总称。

2. 总集:指收集某个作家的全部作品的文集,如明代冯梦龙的《唐伯虎点秋香总集》。

3. 诗词:指古代汉族文人用来抒发情感、描绘景物的诗歌形式。

明代和清代的诗词创作达到了高峰,代表作家有杨基、杨慎、袁宏道等。

4. 骈文:指长度和格律上有一定规定的文体,以七绝骈文和对仗工整为特点。

明代骈文代表作家有杨基、杨慎、沈德潜等。

5. 戏曲:指戏剧性质的文学作品,有京剧、评剧、越剧等不同地方戏曲。

明代和清代戏曲得到迅速发展,代表作品有《西华山》、《京剧曲谱》等。

6. 小说: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学体裁。

明清时期的小说产生了许多经典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

7. 诗话:指关于诗歌创作和批评的论述和评论。

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文人撰写的诗话,如苏轼的《东坡志林》、袁宏道的《诗林广记》等。

8. 词曲:指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题的短诗或歌曲。

明清时期的词曲成就显著,代表作家有杨基、纳兰性德、杨慎等。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元明清)部分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元明清)部分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元明清)部分1、“童心说”: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

“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

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四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2、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

它于北宋末年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

它以南方民间曲调和方言来演唱,改折为出,改末为生,一出之中不限一个宫调和一韵,不必一人独唱到底。

以管乐伴奏,曲调轻柔婉转,曾因受到元杂剧的冲击,一度衰落,后复兴,为明清传奇的产生提供了艺术基础。

3、元杂剧: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5、南北合套:元代后期,又有所谓"南北合套",即在套数中将南曲和北曲的曲牌依一定的规则间用。

6、小令、套曲:小令又称"叶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

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

7、铁崖体----元末最具艺术个性的诗人是杨维桢。

-杨维桢的古乐府,题目多新创,题材或翻新故事、或描写世故,爱用古韵,诗风瑰奇绮丽,时称"铁崖体"。

8、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同,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和少数民族的乐曲,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金元时在北方流行,故散曲又称北曲。

它包括小令、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9、散曲: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名词解释)

一、填空:1、元曲四大家及主要作品: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关汉卿《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2、南戏四大传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3、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谢桢、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4、明前期三大诗文家:宋濂、刘基、高启5、元诗四大家:虞集—汉廷老吏、杨载—百战健儿、范梈—唐临晋贴、揭傒斯—美女簪花6、徐渭的《四声猿》:《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翠乡梦》7、四大传奇:《金瓶梅》、《西游记》、《三国演义》、《西游记》8、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又称“玉茗堂四梦”9、李玉的“一人永占”:《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10、被誉为清代传奇的“双璧”:孔尚任的《桃花扇》与洪昇的《长生殿》齐名11、散曲的体制: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12、《金瓶梅》:又叫《金瓶梅词话》。

是我国第一部以家庭日常生活为素材的世情小说,也是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章回小说。

13、《三国志演义》: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的开山之作;《水浒传》:最早成熟起来的章回小说之一,英雄传奇小说—(《说岳全传》、《杨家将演义》)的开创者与代表作;《西游记》:中国第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神魔小说,是神怪小说—(《封神演义》)的开端。

二、名词解释:1、南戏:是我国南曲戏文的简称,是由南方的语言、南方的歌曲所构成的民间戏曲,最初流行于浙东沿海一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在宋光宗时就已出现。

南戏形式的最后定型大约在元末明初,到明代,人们就把它成为传奇戏。

2、台阁体:从成祖到英宗期间,以杨荣、杨士奇、杨溥为代表的作家,因他们都曾入阁,诗文风格近似,政坛地位又高,足以带动一朝文风,故形成流派,号“台阁体”。

3、“竟陵派”:钟惺、谭元春,文学主张既纠七子之弊,亦纠公安之失。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超全名词解释考试必考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超全名词解释考试必考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超全名词解释考试必考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元明清文学史名词解释一览表一、戏曲部1、杂剧: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

以其发展衍变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又可分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

元杂剧一般采取一本四折形式,有宾白、唱词、科介三部分组成。

角色分旦、末、净、杂四类。

2、四声猿:是徐渭的杂剧作品。

《四声猿》,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

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3、南戏: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

南戏在体制上较元杂剧自由。

4、四大南戏:元末明初出现的着名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5、楔子:元杂剧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落。

篇幅短小。

一般放在剧首,有时也用在两折之间,衔接剧情,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

6、散曲:剧曲相对而言,与科白情节无关,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

其特性有三点:一是他在语言方面,即需要注意一定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

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他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压,句中还可以衬字。

7、小令、套曲:小令又称"叶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

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

古代文学明清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明清名词解释

前七子:明中期,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等人的文学群体。

他们主张文统,反对宋代以来的文学和理学。

他们的文学口号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提出以汉魏古诗和盛唐律诗为取法对象,矛头主要指向茶陵派和性气诗派,希望借复古达到反映现实及强调诗歌审美特征的目的。

后七子:是指嘉靖、隆庆时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在内的文学群体。

基本主张与前七子相似,但内部风格并不统一。

领袖李攀龙以文坛领袖自封,目中无人,作诗多取前人诗句稍加改动,成就最高者是王世贞。

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与归有光。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时期以理学为主导的“文道合一”传统。

公安派:明中后期,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是李贽的文学革新思想在诗文领域的突出表现。

“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因为他们是湖广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又称“公安三袁”。

公安派的核心口号“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他们反对复古模仿,亦反对道统。

主张以性情为诗文,清新自然的风格。

但公安派的追随者因为文才不足,往往使作品流于粗糙,直白。

竟陵派:明后期,以其首领钟惺和谭元春都是湖广竟陵人而得名。

他们用古人的词采来匡正公安派末流的粗糙与直白。

他们不满于公安派浅易的风格,提倡“幽深孤峭”风格,为此他们不惜在诗中用怪字、押险韵,把不同的句式凑在一起,故意破坏语言的自然之美,所以他们的作品显得佶屈聱牙,令人费解,给人以刁钻古怪的感觉。

其作品往往刻意追求新奇,结果反而似通非通,幽塞寒酸。

台阁体:明前期出现的文学流派,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诗文内容主要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

诗风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但是内容较贫乏,显得矫作。

茶陵诗派:明代前期以李东阳为主的诗派,其余代表:谢铎,彭民望等人。

古代文学史的名词解释明清

古代文学史的名词解释明清

古代文学史的名词解释明清古代文学史是一门研究古代文学发展变化的学科,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其中涌现了众多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

本文将对明清时期的古代文学史中的一些关键名词进行解释。

明代,指的是1368年至1644年间的历史时期,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在明朝,文人士大夫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文学创作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和繁荣化的特点。

明代文学重视格调,注重写作风格的整饬和涵养,注重意境的构造和表现。

明代文学作品有《西游记》、《水浒传》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清代,指的是1644年至1912年间的历史时期,由满洲族建立的清朝统治。

清代文学继承了明代文学的传统,但同时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清代文学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既有承袭明代文学之微妙和瑰丽的风格,又有探索民族文化之奥秘和独特性的努力。

清代文学以诗、词、小说为主要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红楼梦》。

《红楼梦》是清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深刻的人物描写和浓郁的社会氛围而闻名于世。

在古代文学史中,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在数量上丰富多样,在内容和形式上也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明代文学注重理性思辨和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清代文学则更加注重道德伦理和社会意义的探讨。

这种差异反映了明清时期社会发展和文化背景的变迁,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风范和意境,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关注。

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既承袭了古代文学的传统和精髓,又勇于创新和突破,为后世文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是古代文学史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该时期涌现出众多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

明代文学注重格调的整饬和意境的表现,而清代文学则更加注重道德伦理和社会意义的探讨。

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文学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文学考试

一、名词解释:1.前七子:指明代中期(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这七个成员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其中以李、何二人的成就最高,该流派明确提出复古主张,主张散文要学习先秦两汉为主,诗歌要学习盛唐,因区别于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故名。

2.后七子:指明代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因区别于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故名。

他们也提出复古,其中以李、王成就最高。

3.唐宋派:嘉靖年间,以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为代表的文学复古流派,其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他们反对前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提倡唐宋文风,反对模拟、抄袭,主张读书性情,谓之唐宋派。

4.公安派:指明朝晚期的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袁宏道的影响尤为突出,是公安派的首要人物。

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名。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体现晚明文学新价值观的理论主张,如:“性灵说”。

5.性灵说: 性灵说是袁枚提出来的,主张诗歌以性情为主,宣扬性情至上,肯定情欲合理,在性与请上,主张即“情”求“性”反对争唐论宋的模拟诗风,“性灵”,其含义包括性情、个性和诗才。

具有信手拈来,矜新斗捷,不尽遵轨范,而是清灵隽庙的特点。

6.格调说:格调说是清代中叶沈德潜提出的诗歌理论学说。

所谓格指的是作诗的体裁、格式、体制等,所谓调指的是诗歌的声律,内容上要求贯彻封建伦理道德,作为封建统治的工具。

在形式上要求讲究诗体、诗格、章法、诗律等。

7.桐城派:是清代中叶影响最大、势力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散文流派。

代表人物主要有方苞、刘大櫆、姚鼐、戴名世等,因其奠基人方苞是安徽桐城人,故名。

桐城派的几位大家分别提出了“义法”说、“神气、音节”说、“义理、考据、词章”说。

8.拟话本:明代中后期,主要供案头阅读的,由文人模仿话本而独立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叫拟话本。

《古代文学史》明清文学完整资料

《古代文学史》明清文学完整资料

古代文学史(明清文学)名词解释及习题一.名词解释1.台阁体: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

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颂功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2.茶陵派: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茶陵(湖南)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代表人有谢晖、张泰、邵宝等。

他们强调世学汉唐的复古主张,着眼于音调、讼度。

3.八股文:除制义之称外,还能制艺、时艺、时文,而所谓的股有对偶之意,有固定的写作格式,题出四书,而文章论述内容要根据宋朱喜的《四书章句集注》之书而展开,不可随意发挥。

有破题、承题、起讲、入手,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每股都有两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故称。

4.前七子:弘治至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

主张:以复古自命,所谓“反古俗而变流靡”,在某种意义上具有重寻文学出路的意味,借助复古手段达到变革的目的。

5.后七子:嘉靖前期至中期,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主张:复古主张承接前七子的文学思想,后七子在学古过程中特别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

6.唐宋派:嘉靖年间,文坛上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提倡唐宋之风。

推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唐宋古文名家,强调文以明道。

7.吴江派:明代后期,在沈璟周围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戏曲流派,主要作家有顾大典、卜世臣、吕天成、袁于令等。

主要贡献在于戏曲理论研究上。

(1).剧本创作在音乐“协律”即台律依腔。

(2).强调语言必须本色。

8.玉茗堂派:也叫临川派,明代传奇文学流派。

万历年间﹐临川汤显祖创作《牡丹亭》等传奇﹐着重刻划人物﹐讲究词藻﹐影响颇大,“至情”说。

戏曲史上把明清两代仿效他风格的戏曲作家称为"临川派"或"玉茗堂派"。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名词解释元代名词解释1.关王关汉卿与王实甫的并称,二人好比诗坛李杜、文苑韩柳,都是元代前期杂剧作家,又都是剧坛的领袖人物,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语言艺术大师,他们都来自社会下层,对百姓的疾苦有真切的体会,注重写社会底层妇女的悲惨命运,同属于元杂剧作家群中的大都作家群。

二者又有所不同,关汉卿是从元代现实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一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战斗姿态出现去解决社会问题,剧作题材广泛,整体具有阳刚之美,代表作《窦娥冤》;而王实甫却是从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撷取具有典型意义的题材,通过诗情画意的爱情喜剧来提出整个封建社会带普遍意义的问题的,以爱情为主要题材,风格尽显阴柔之美,代表作《西厢记》。

2.话本宋元流行一种民间伎艺“说话”这种讲唱文学的兴盛,对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的发展影响极大。

话本小说就是由“说话”衍生而来的。

①话本小说是经过文人编撰整理的小说话本,是“说话人”说话所依据的底本。

今存的《清平山堂话本》、《古今小说》、《醒世恒言》等白话短篇小说集中。

宋元话本是中国小说史上最早的白话小说。

②话本小说的题材内容有:“烟粉类”“灵怪类”“传奇类”“公案类”,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具有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

③宋元话本小说在体制形式、叙述方式、语文体(白话进行演讲)等方面形成了很明显的特色。

3.元曲四大家指著名元杂剧作家,包括前期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后期元杂剧作家郑光祖。

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对后世戏曲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周德清在其《中原音韵》一书中将他们并列,称为"关、郑、白、马”后又称之为"元曲四大家”。

代表作品: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郑光祖《倩女离魂》4.拷红王实甫《西厢记》中的桥段,讲述红娘送莺莺到张生的书房幽会,被崔夫人发现,唤来红娘进行拷问,责怪她玷辱了相府的名声。

面对老夫人的咄咄逼人、棍棒淫威,她微言大义,指责老夫人的无信无义,用老夫人标榜的孔孟之道进行反击,“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之身”,整套说辞,滴水不漏,老夫人也只好妥协。

古代文学明清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明清名词解释

繁本与简本:指得就是《水浒传》得版本可分为两大系统。

繁本文繁事简,均无平王庆、田虎情节。

简本文简事繁,有平王庆、田虎事。

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台阁体:指明永乐至成化年间,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得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她们得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就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就是诗歌发展得逆流、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茶陵派:明代成化、正德年间得诗歌流派,因该派首领李东阳为茶陵人,故称。

承前启后,成为台阁体向前后七子复古运动之间得过渡,于诗文变化,颇有影响。

明成化之后,日见严重得社会弊病已与粉饰太平得台阁体不相容。

于就是以李为首得一派起而振兴诗坛,以图荡涤台阁平正醇实得诗风。

她们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重视诗歌得声调、节奏、法度、用字,要以不同得风格代替台阁体。

但在创作实践中,李东阳得诗文未脱离台阁之气。

但就是其离开台阁体得作品,如《白杨行》《马船行》等,颇有生活气息。

茶陵诗人还有彭民望、谢铎、张泰及等。

前七子:就是指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等人得文学群体。

她们得文学口号就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目得在于扫荡台阁体得无聊文风,从而为由“文道合一”向“文”、“道”分离这样有利于文学自身发展得文学走向开启门径。

但她们得创作落后于理论,所以没有为其理论提供成功得实践例证。

后七子:就是指嘉靖、隆庆时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在内得文学群体。

从总体上瞧,她们一方面继承了前七子关于重视文学自身价值得观点,同时也沿着前七子得复古道路走得更远。

但后七子成员之间得文学主张与创作风格具有较大得差异,并不就是一个主张与创作实践完全统一得文学流派。

唐宋派:就是出现在明代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得前七子得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得文学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与归有光。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明清文学指的是明朝和清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及其相关文学活动。

它包括了各类文学体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

明清文学继承了宋元文学的传统,在吸收各种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貌。

下面是对明清文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1. 诗词:诗和词是明清文学中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也是古代文学的继续。

诗的表达方式简练、抒情,注重音韵、节奏和意境的构建;词则较为流畅、抒情,多用于写爱情和感情。

诗人如杨慎、杨宪益、吴文英等在明代,袁枚、袁钟、纳兰性德等在清代,都有独立的创作和成就。

2. 散文:明清散文,以文人观点对社会、人生、自然等进行叙述和思考,体裁较为自由灵活。

明代的散文以杨慎为代表,杨慎的散文继承了唐宋散文的传统,他的代表作《五柳先生传》受到了后世的广泛推崇。

清代的散文则以袁枚为代表,他的散文作品《黄粱梦》、《云谷寺》等展现了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

3. 小说: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鼎盛时期,其中主要包括完形小说和章回小说两大流派。

完形小说如冯梦龙的《喻世明言》、李贽的《阅微草堂笔记》等,通过一系列具有寓意的故事来进行批判和讽刺;章回小说如《红楼梦》、《水浒传》等则将故事安排在一定的章回次序中,展现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情节。

4. 戏曲:明清时期的戏曲活动极为繁荣,有文人雅集和民间戏曲两个方面。

文人雅集戏曲主要是士人间的供玩娱乐,以典故、文学成语为材料进行创作演出;民间戏曲则更注重故事情节和表演技巧,包括了京剧、评剧、越剧、梨园戏等各种剧种。

5. 诗词鉴赏和理论:明清时期诗词的创作和鉴赏蓬勃发展,兴起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家和鉴赏家。

如明代的杨影和和清代的孔尚任等,他们的理论和鉴赏活动使诗词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并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诗人。

总之,明清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时期,它继承了唐宋文化的传统,吸收了各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貌。

在诗词、散文、小说和戏曲等领域,明清文学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作品和人才,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古代文学史(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明清文学史部分名词解释1、台阁体:出现于明朝永乐至成化年间,主要人物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博,官至大学士,同时期大多数高级官僚的创作都可以归属这一流派。

其形式以诗歌为主,散文也可以包容在内。

2、八股文:八股文就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艺、制义、时艺、时文、八比文。

其体源于宋元的经义,而成于明成化以后至清光绪末年始废。

3、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中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的文学群体。

前七子皆为弘治间进士,属少年新进,以才气自负。

其文学主张为①对宋代诗文及理学痛打抨击②倡导文学应表达真情实感,称赞民间歌谣③主张遵循古人诗文法度格调,追求所谓“高格”。

④在诗歌方面,主张古体以汉魏为楷模;近体则以诗歌为榜样;在散文方面推崇秦汉。

4、后七子:指前七子之后,在嘉靖、万历年间出现的一个文学群体,他们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领袖,包括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七人。

主张:在学古的过程中特别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进一步结合才思来谈格调,重视“法”准则,重视作家的思想感情在创作中的主导作用。

但过分注重对古体的揣度模拟。

5、唐宋派:明代嘉靖年间的文学复古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

在创作主张上强调文以明道,提倡直抒胸臆,反对模拟、剽窃。

但其真正推崇的是宋代理学而非文学。

6、吴江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

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人沈璟,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

10、公安派:在晚明文学领域,公安派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袁宏道的影响尤为突出,是公安派的首要人物。

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

提倡诗文创作的“性灵说”,反对拟古蹈袭,在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抒胸臆。

11、性灵说: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主要成就为诗歌,七律和七绝尤佳。

古代文学(元明清)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元明清)名词解释

一、古代文学(元明清)名词解释1、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2、拟话本:拟话本是文人模拟话本形式而作的小说,现在多用以指明代文人模拟话本而写的短篇小说。

这类作品已不是供艺人演讲之用,而实成为一种供案头阅读的作品。

3、章回体:我国古代长篇小说所采用的主要形式,是分回标目,把复杂的故事情节分为若干段落,每个段落为一回。

每回前用两句对偶的文字标目,概括本回故事的主要内容,称为回目。

凡是采用这种形式写的长篇小说,就称为章回小说。

4、神韵说:是由康熙诗坛著名诗人王士禛提出了的诗歌理论,主张以“神韵”论诗,其主旨与锺嵘《诗品》的“滋味说”、司空图的“韵外之致”大体相同,而以“不得一字,尽得风流”和“羚羊挂角,无计可求”为最高境界,指出所谓神韵,是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以此为宗旨,对清幽淡远、不可凑泊而富有诗情画意的诗特别推崇,如唐代王维、孟浩然的诗。

5、公安派:晚明文学领域中出现了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以袁宏道的影响最为突出。

因为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

此派提倡“性灵说”,提出在诗歌创作上“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拟古蹈袭,着眼于作家自己的创造,注重信手而成、随意而出的写作态度,提出了一系列体现晚明文学新价值观的理论主张。

竟陵派:晚明文学领域中,继公安派之后,崛起的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在文坛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因锺、谭均是湖北竟陵人,故称竟陵派。

该派受到公安派的影响,提出重“诗情”,重“性灵”,提倡学古要学习古人的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储文学底蕴。

6、唐宋派:嘉靖年间,文坛中出现的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在当时有着一定的影响。

该文学派别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总体上主要推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文学史部分名词解释
1、台阁体:出现于明朝永乐至成化年间,主要人物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博,官至大学士,同时期大多数高级官僚的创作都可以归属这一流派。

其形式以诗歌为主,散文也可以包容在内。

2、八股文:八股文就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艺、制义、时艺、时
文、八比文。

其体源于宋元的经义,而成于明成化以后至清光绪末年始废。

3、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中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的文学群体。

前七子皆为弘治间进士,属少年新进,以才气自负。

其文学主张为①对宋代诗文及理学痛打抨击②倡导文学应表达真情实感,称赞民间歌谣③主张遵循古人诗文法度格调,追求所谓“高格”。

④在诗歌方面,主张古体以汉魏为楷模;近体则以诗歌为榜样;在散文方面推崇秦汉。

4、后七子:指前七子之后,在嘉靖、万历年间出现的一个文学群体,他们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领袖,包括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七人。

主张:在学古的过程中特别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进一步结合才思来谈格调,重视“法”准则,重视作家的思想感情在创作中的主导作用。

但过分注重对古体的揣度模拟。

5、唐宋派:明代嘉靖年间的文学复古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

在创作主张上强调文以明道,提倡直抒胸臆,反对模拟、剽窃。

但其真正推崇的是宋代理学而非文学。

6、吴江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

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人沈璟,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

10、公安派:在晚明文学领域,公安派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袁宏道的影响尤为突出,是公安派的首要人物。

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

提倡诗文创作的“性灵说”,反对拟古蹈袭,在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抒胸臆。

11、性灵说: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主要成就为诗歌,七律和七绝尤佳。

12、竟陵派:继公安派后,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于文坛,产生较大影响,因锺、谭均为湖北竟陵人,因名竟陵派。

总体上追求一种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同公安派浅率轻直的风格相对立
13、梅村体:清初诗坛,吴伟业在继承元、白诗歌的基础上,自成一种具有艺术个性的“梅村体”。

代表作有《圆圆曲》、《鸳湖曲》等。

14、浙西词派:是清代前期最大的词派,影响深广,其创始人朱彝尊及主要作者都是浙江人,故称之。

15、复社:明末江南士大夫主张改良政治的文学结社之一。

张溥、张采等发起带有政治团体性质的文社,以“复古”学为宗旨,企图从文化上复兴传统精神,挽救明朝政府的危亡。

16、沈汤之争:指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与沈璟围绕“曲律”所产生的分歧与争议沈璟,汤显祖注重剧作的“曲意”,沈璟则从场上之曲出发,强调合律,正是二者的补充,融合,推动了传奇艺术的发展。

17、茶陵派:明代成化正德年间的诗歌流派,因该诗派首领李东阳为茶陵人,故称之。

18、临川派:明代后期出现的戏曲文学流派,也称“玉茗堂派”,其领袖人物汤显祖,祖籍临川,汤显祖的戏曲作品总名“玉茗堂四梦”,临川和玉茗因而得名。

19、临川四梦:明代汤显祖传得传奇有《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代表了作者戏曲创作的全貌,其中又均与梦有关,顾合称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