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大地震

合集下载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_纪念海原大地震100_周年座谈会举行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_纪念海原大地震100_周年座谈会举行

┃ 关 注 ┃“海原大地震发生后这100年间,海原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山河破碎、满目疮痍、民不聊生到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新旧对比两重天!”12月16日,在宁夏中卫市海原县举行的纪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座谈会上,大地震幸存者的后代发出这样的感慨。

1920年12月16日,在宁夏海原县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寰球大震”,这次8.5级的特大地震让海原县及周边50多个县27万人丧生,也给数以百万的家庭造成巨大的伤痛。

也正是这次大地震,留下了大量的地震遗迹,形成了独特的地震文化。

座谈会上,来自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就提升防震减灾能力、地震应急避让、地震遗迹保护及开发利用、发掘地震文化资源、建立地震档案馆等,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研究员郭安宁针对海原地震博物馆如何走向高端国际化,提出建立线上网络传播系统及网上博物馆系统、“一带一路”特色馆、海原地震数据库博物馆、中国大地震资料兼档案馆和设立郭增建地震及天灾预测奖励基金等建议。

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杨文伟教授提出,应推广海原老城区地震避难应急场所的规划设计和海原地质灾害易发区风险区划两项技术,打造海原大地震论坛交流平台,建设一个地震科普基地,打造宁夏乃至西北第一个防灾减震产业园,让海原成为全国地震科普基地。

北方民族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马占武就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背景下的海原环境保护和地震地质文化建设作了探讨、提出了建议。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文史专员、《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庄电一认为,地震灾害损失在我国各类灾害中占有较高比例。

1920年发生在海原的“寰球大震”震级高、破坏程度惨烈,但当代人很少了解这方面的信息。

他呼吁继续向全社会介绍海原大地震的相关情况,深入普及地震方面的知识,了解地震的特点和规律,进而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带来的灾害。

2007年,庄电一曾在《光明日报》发表题为《海原大地震留下的大奇观、大财富》的长篇报道。

纪念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

纪念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

纪念海原大地震一百周年作者:暂无来源:《城市与减灾》 2020年第6期陈运泰,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荣誉讲席教授。

生于福建厦门(1940),原籍广东潮阳,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毕业(1962),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66),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999), 国际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会士(2015),亚洲与大洋洲地球科学学会会士(2018)。

主要从事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研究,开创了我国震源物理的研究工作,在地震波与震源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和数字地震学与旋转地震学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发表论著300 余篇(部),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人事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卢森堡大公勋章,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国际奖,亚洲与大洋洲地球科学学会艾克斯福特奖,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顾功叙奖等奖励。

陈运泰“寰球大震”一百年前(1920 年)的12 月16 日12:05:54.7UTC(世界协调时),北京时间20:05:54.7,在时属甘肃省(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海原县和固原县发生了矩震级MW8.3(面波震级MS8.5)的特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6.60 度,东经105.32 度,震源深度17 千米。

强烈的地震动持续了十余分钟,有感范围达500 多平方千米,超过了大半个中国。

地震波及全球,当时遍布全球的96 个地震台都记录到了这场特大地震,故被称为“寰球大震”。

这次地震使200 千米外的兰州房屋倒塌十分之三; 使距震中400 千米的西安门窗暴响,房摇墙塌,被毁房屋约有百户; 使距震中700 千米的太原房屋间有倒塌,人有微伤; 使距震中1000 千米的北京电灯摇动,人们头晕目眩; 使距震中更远的上海时钟停摆,悬灯摇晃; 广州房屋掉灰泥片;汕头客轮荡动; 香港大多数人感觉地震。

1920年海原大地震资料5

1920年海原大地震资料5

1920年海原大地震资料5第五编.灾难使科考研究起步5-1.中国第一次对地震进行调查1920年海原大地震发生后的次年,当时的内务、教育、农商三个部曾派翁文灏、谢家荣等六委员赴灾区调查。

他们于1921年4月15离开北京,经呼和浩特、银川到达兰州,尔后进入震区,经会宁、静宁赴固原经平凉、天水返回兰州。

这次调查历时四个月,他们除了解了灾情,还特别着重了科学考察。

翁文灏等六人的调查的资料是十分可贵。

尽管当时交通不便,他们考察的范围受到了限制,对震区内的大多数地方末能实地考察,但是他们所到得的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直至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翁文灏一行的这次调查堪称是我国地震史上第一次对大地震所做的详细的科学调查。

与此同时,国际饥饿救济协会的j•w•霍尔(j•W•Hall)、U•克劳斯(U•Clormik)、E•麦克考尔密克(E•Mcormik)等,也曾到达震区调查结果发表在1922年美国地理杂志上,题目是《在山走动的地方》。

在这篇报道中列举了大量有关灾情的实际资料,特别是对地震滑坡作了很生动的描述,并附有珍贵的震害的照片。

解放后,我国地震工作有了迅速的发展。

1958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派郭增建等六同志组成地震考察队对海原大地震进行实地考察,这是继翁文灏等人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较大的调查。

这支考察队翻山越岭,跨沟度河,历时一个多月,取得了较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之后又有兰州地震研究所等地震部门到震区考察。

编写出版了《1920年海原大地震》一书。

1979年,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局研究所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对、队在银川召开了“1920年海原地震学术讨论会”共同对这次地震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80年代后,关于海原活动断裂带项目的研究列入国家地质所和宁夏地震局的专家历时4年,在取得了重大科研的基础上,完成并出版了《海原断裂带》这一科技著作。

5-2.第一份地震科学考察报告北洋政府中央地质调查所的著名地质科学家提交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份地震科学考察报告;绘制了我国第一张震区烈度等线图;他还首次在中国大陆东部地区划分了地震危险带。

海原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及其当代启示

海原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及其当代启示

海原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及其当代启示 ■ 张小明2020年12月16日,是海原大地震100周年纪念日。

在祭日这一天,那场亘古未有的灾难打开尘封,供人们凭吊和检视。

回望那段历史,海原大地震为当代特别重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体制机制和模式的不断更新,以及加强政府的统筹规划、发挥民间社会救灾力量及注重科普宣传等方面提供了启示。

赈灾与灾后恢复重建过程海原大地震发生在1920年12月16日,当时国家由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统治。

1920年9月14日,北洋政府公布《筹议赈灾临时委员会章程》,规定由内务部、财政部、交通部、农商部四个部委合组赈灾临时委员会作为决策机关,以专门筹议临时救灾与灾后恢复重建事宜。

1921年5月13日,北洋政府制定《全国防灾委员会章程》,规定在内务部设置全国防灾委员会作为防灾机构。

1921年10月29日,为统一赈务行政起见,北洋政府以教令形式颁布《赈务处暂行条例》,规定由内务部下附设的赈务处综理各灾区赈济及善后事宜。

海原大地震发生后第3天即1920年12月19日,甘肃督军张广建向北洋政府通报了地震灾情,12月28日又发出了较为详细的灾情汇报,并请求赈恤。

同时在甘肃省内设立筹赈公所,倡捐集募,分发仓粮,并提公款急办毡衣;饬被灾较重各县截留应解款项,立办急赈,IC photo/图疏通、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

农赈就是恢复农业生产。

1920年海原大地震造成的损失极为严重,赈灾与灾后恢复重建面临着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人员死亡率高,房屋破坏率高。

房屋倒塌和严重损坏总体情况严重。

屋倒塌和严重损坏总体情况严重。

震中海原、固原等地位于我国著名的地震带海原断裂带上,是地震多发地区,且灾区多为土窑洞建筑,抗震能力差,从而提高了人员死亡率。

海原大地震后余震不断,在大震中未倒的城墙、鼓楼、房屋等在余震中倒塌现象明显。

水灾、火灾和瘟疫等震后次生灾害频发,人员伤亡惨重。

第二,地震灾害涉及面广,影响大。

第二,地震灾害涉及面广,影响大。

1920年海原大地震资料3

1920年海原大地震资料3

1920192019201920年海原大地震资料33333-16.追随者们被封堵在窑洞里在清水河支流——中河臭水河西侧有一个叫“沙沟”的地方是伊斯兰教哲赫忍耶教派沙沟门的发源地。

旧属海原县在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划归新成立的西吉县管辖。

沙沟在国内很有知名度1920年海原大地震发生后国内很多都关注过。

《赈务通告》载居住在该县西面积滩地方的一位回教首领马元章在地震发作时率众祈祷结果“因山崩塌全家六十余口尽被湮没邻近教徒死者五六百余人。

沙沟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1920年海原大地震发生后国际饥饿救济协会成员厄普顿·克劳斯等赴地震灾区考察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了解沙沟在地震后的情况。

他在《在山走动的地方》这篇文章里用了一个《一个穆斯林信徒同他的追随者们被封堵在窑洞里》的小标题专门来写“那些来过震区的人对地震毁坏情景的描述如同罗马史学家对庞贝城的描述一样传奇。

……在灾难中一次最富有戏剧性的事件就是仁慈家马——一位著名的穆斯林信徒和他的三百名追随者了。

当他们聚会时所有的人全都被封堵在窑洞里了。

他们所在的窑洞被一阵可怕的土块崩落所堵塞而当时这群人正跪在毯上做礼拜。

由于某种奇迹窑洞的守门人逃脱了厄运但是其他人被埋的他深了。

尽管在方圆一英里的地区挖了数月但穆斯林也没有能够再找到他们首领的尸首。

”关于厄普顿·克劳斯所述的“逃脱了厄运的窑洞的守门人”我们在作家张承志先生著的《心灵史》中也找到了记载有一位老阿訇回忆说…刚刚礼拜了虎夫坦毛拉正在念《穆罕麦斯》。

我退出道堂窑突然觉得夜黑得不见五指。

呼呼的北风吹来浑身一阵寒噤。

走到前院猛听见西边轰轰轰大响三声地摇了房屋在乱响中全都坍倒。

我赶快往道堂窑里跑。

跑到见道堂窑已经不见了只有冒着气的土。

大家发现毛拉没有从道堂窑里出来。

我就动手刨那时谁也不知道毛拉压在那里。

有个被土块夹住没有打坏的阿訇喊往这搭刨太爷在这里后来刨出了毛拉但他已经归真了。

‟1920年地震时马元章所念的《穆罕麦斯》沙沟震后之情况在作家张承志先生著的《心灵史》中有详细的记载。

1920年海原大地震Ⅸ度区影响范围的讨论

1920年海原大地震Ⅸ度区影响范围的讨论

54杨顺,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助理工程师。

中国地震局防灾科技学院地质工程专业硕士毕业,主要从事地震地质灾害、地震安全性评价、活动构造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主持中国地震局地震应急青年重点任务《极震区黄土地震滑坡灾害易发区判定的研究——以宁夏西吉县为例》1项、宁夏地震科研基金《海原县黄土地震滑坡分布特征的研究》1项及其他厅局级课题2项,发表论文7篇,参与获得软件著作权 1 项。

引言1920年12月16日(民国九年农历十一月初七),一次震动全球的灾难性大地震发生在了干旱、贫瘠的海原县,由于地震能量高、居住条件差、次生灾害严重等因素的影响,海原大地震造成了惨重的人口伤亡及生态破坏。

一般来说,一次特大地震的极震区的位置及延伸方向可以很快确定下来,如汶川大地震,震后10小时,中国地震局就给出了其极震区范围及延伸方向。

然而由于科技、信息、交通及当时社会情况等条件的限制,海原大地震极震区范围及延伸方向于解放后才确定下来。

地震时,由于国内地震监测台站稀缺,只有位于上海徐家汇的地震台记录到了此次地震,依据记录及震区的初步报告,将震中定于固原一带。

震后次年翁文灏、谢家荣等6人到达震区,开展地震之后的首次科考,且指出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海原县,但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翁先生等6人误将通渭高烈度异常划进了极震区,得出极震区沿北东—南西向延伸的结论(图1)。

震后30多年后,以郭增建先生为代表的地震工作者对海原大地震开展了多次详细的调查。

依据地震造成的构造形变带、震害及地震当时的感觉和极震区明显的地形改观,重新划定极震区范围及延伸方向,并绘制了海原大地震地震烈度图(图2)。

在此之后,国内外大批专家学者就海原大地震发震构造及诱发的滑坡灾害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富成熟的研究成果。

笔者在对海原大地震诱发的黄土地震滑坡开展详细野外调查1920年海原大地震Ⅸ度区影响范围的讨论杨顺55CITY AND DISASTER REDUCTION图1 翁文灏等人绘制的极震区图图2 1920海原大地震烈度图(据《一九二〇年海原大地震》)的工作中,于Ⅷ度区的彭阳县内发现了大量的黄土地震滑坡,其规模、形态类似于西吉县内所发育的黄土地震滑坡(Ⅸ度区),因此对海原大地震Ⅸ度区的影响范围提出了自己新的思考,从而开展详细的野外调查及对比研究,以期对海原大地震Ⅸ度区的影响范围做出部分合理的修改。

海原大地震历史考灾害治理体系中的国家与社会

海原大地震历史考灾害治理体系中的国家与社会

海原县干盐池盐湖 图片来源:海原县人民政府网站耳不能闻,牲畜伤亡散失,狼狗亦群出吃人,实本年北五省灾旱情形为尤重。

”海原大地震造成的损失之巨大前所未有。

一些史料记载:“苦人多依火炕取暖,衣被素薄,一日失所,复值严寒大风,忍冻忍饥,瑟瑟露宿,匍匐扶伤,哭声遍野,不特饿殍,亦将强比僵毙。

”目及甘肃全省,无一县不受灾,无一县不伤人,无一县不倒塌房屋,可谓“海原之殇”。

“海原之殇”除了与地震震级大这一自然因素有关,还与国家的灾害治理体系缺失有关。

国家权力自上而下的缺位,导致指挥救援与物资保障严重缺失,最终产生连锁效应,当地无力应灾、无奈放任灾损扩大。

一些资料记载,甘肃省政府在地震过后半月,才向全国通电,呼吁中央政府和社会各界紧急救援。

当时的北洋政府,则忙于内战,对赈灾无动于衷、态度冷漠。

迫于社会压力,徐世昌以总统身份捐了1万元大洋了事。

后经慈善人士反复呼吁、多方募捐,才在第二年底,募集了3万多大洋。

由于政府救灾不力,致使灾害损失远远超出正常值,大批灾民不是因为地震而亡,而是因无衣、无食、无住被冻死饿死。

与此同时,灾后的人畜尸体无力掩埋与缺医少药,造成沟渠饮用水污染和疫病蔓延,这使大量从倒塌房屋中逃离出来的灾民,最终因病而亡。

然而,这种悲情惨状,并未得到政府的回应。

在国内外媒体和士绅名流的再三呼吁之下,北洋政府才在近4个月后,派出地震考察团赴灾区考察。

而甘肃省派出的救灾官员则在路上骑着毛驴慢慢腾腾地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到达灾区。

这与孙中山先生宣布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初步建立的以总统制为核心的中央一级专职救灾体制(中央设内政部,下设赈济委员会,掌管全国赈济行政事务)理想运行状态相去甚远。

由于政府救灾乏力,甘肃各界在京人员奔20世纪以来,在中国一百多年的灾害史上,有三次大地震不容忽视,一是海原大地震,二是唐山大地震,三是汶川大地震。

其中,海原大地震被称为“环球大震”,震级最高,震感面积最大,持续时间最长,造成罹难人数最多。

1920年海原大地震后,彰显出美好光辉人性,一些汉族人成了回族人

1920年海原大地震后,彰显出美好光辉人性,一些汉族人成了回族人

1920年海原大地震后,彰显出美好光辉人性,一些汉族人成了回族人1920年12月16日20时06分(民国九年),甘肃省固原县和海原县(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和中卫市海原县)发生里氏8.5级特大地震,震中位于海原县县城以西哨马营和大沟门之间,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里,地震共造成28.82万人死亡,约30万人受伤,毁城四座,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

海原地震是20世纪发生在中国最大的地震,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

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1.2个唐山大地震。

强烈的震动持续了十余分钟,当时世界上有96个地震台都记录到了这场地震,被称之为“环球大震”余震维持三年时间。

1921年4月3日《新闻报》报道称,“县城半边坍陷,甘肃海原县旅京学生冯君翰英接到家函曰:“初七日黄昏地震,吾乡受害尤重,全城房屋俱被荡平,人民死伤十之八九,吾家花涯湾山庄,全行覆没,山崩土裂,山河更变……吾家四十余口,除父与汝祖母外,俱归浩劫。

房屋倒尽,什物无存。

全县死伤人民共计六万余人……”报纸报道的速度如此之慢,是因为地震发生后,当时北京报纸,连震中地址都搞不清,另外,官方组织的求援是非常缓慢的,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文献显示,1921年1月20日,甘肃省省长张广建曾以“十万火急”致函大总统,请求支援,但致函的时间已是地震过后一月余。

显而易见地,在当时的背景下,震区群众只有展开自救。

由于在媒体工作的原因,再加上老家在甘肃靖远县,笔者对这段历史非常关注,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时,曾经采访过一位经历这此次大震的老人,她告诉我:“地震发生后,有些村子一下子就没人了,幸存下来的人们相互寻找,见面了就相互拥抱,然后大哭不止。

”老人现在早已离世,但她的话我依然深深记得,她还说:“那才叫个亲呢,人啊,生命啊,到了那个时候只有那样,是没法儿控制的。

”另外,我们还采访到过这样一件事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靖远县五合乡(今五合镇)北八乡的南部山区,人们修梯田时,挖出了两具紧抱在一起的尸骨,还有一口空了的菜缸,一下子就想到了当年的那场地震——地震发生时是12月,入冬不久,而当地的人们都有腌酸或咸菜过冬的习惯,从理论上讲,那个时候的菜缸应该是基本满的,经历几十年,多少还应该有一点底儿。

静宁的不宁日-1920年海原大地震

静宁的不宁日-1920年海原大地震

静宁的不宁日-----1920年海原大地震和大多数人一样,脑子里对于地震的直观印象来自于图象记录,就如我看到眼前的这组1920年海原地震后的静宁一样,零零散散的照片,通过拼接,让我得到一个比较完整的影像片段。

有几次我都是屏住呼吸,仔细确认画面中每一个细节。

我想找到瓦砾和废墟以外的一些东西,但说不清楚这些东西是什么,可我知道上个世纪,静宁的不宁静真的存在。

据平凉市档案馆馆藏资料记载:民国9年(1920年)十一月初七晚九时许,发生在海原的一次8.5级大地震,波及甘肃、山西、陕西、湖北、湖南、安徽、四川、宁夏、青海等十二个省区,极震区为海原、固原、静宁、靖远、会宁、通渭、隆德七县,震区面积共二万平方公里,震区死亡23万9千余人,约占该地区人口三分之一,有百万户灾民流离失所。

平凉城外北部一带山崩地陷,死亡二千余人,静宁县毁坏村庄二十余处,祁家大山、定西、车道岭山崩雍阻河水不流者数年,积成深潭。

全县山崖崩裂99处,死亡9619人,受伤2800多人,死畜37980多头。

该县进士王午天先生身历其灾,并有诗曰:“数多年来营造业,谁知顷刻变荒墟……”据《1920年海原大地震》一书记载:地震发生时,状如车惊马奔,轰声震耳,房倒墙塌,土雾弥天,屋物如人乱抛,桌动地旋,人晕难立。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平凉经历的自然灾害不计其数,有资料记载的大的灾害就足以让我们怵目惊心。

自公元1436年至1948年的513年的时间里,在322年里就发生各类自然灾害372次,平均一年半就有一年成灾,不到两年就有一次灾害。

其中全市共发生旱灾93次,平均6年一次;地震63次,平均8年一次;雹灾59次,平均9年一次;水灾41次,平均13年一次;风雪灾38次,平均14年一次;霜害29次,平均18年一次;疫疾25次,平均21年一次;虫灾24次,平均21年一次。

平凉大旱的记录也让人刻骨铭心,民国十七、十八年平凉两次大旱。

民国十七年(1928年)3月至9月无雨,夏秋无收,麦不能下种,冬月饥饿大起。

世界最大的10大地震

世界最大的10大地震

世界最大的10大地震1、智利大地震发生时间:1960年5月21日震级:9.5级智利大地震又称5·21智利地震,震级达9.5级,这场地震导致了6座死火山喷发,造成了20世纪最大的一次海啸,造成智利2万人死亡,是世界震级最大的地震。

2、中国唐山大地震发生时间:1976年7月28日震级:7.8级唐山大地震发生于1976年7月28日,又称7·28唐山地震,震级达7.8级,造成24.2万人死亡,大批建筑受到严重破坏,场面惨烈到世界罕见。

3、印度洋海啸发生时间:2004年12月26日震级:9.3级印度洋海啸是由地震引起的,发生范围位于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的消亡边界,震级高达9.3级,造成22.6万人死亡,是世界近200多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

4、中国海原大地震发生时间:1920年12月16日震级:8.5级海原大地震是人类史上遇到的10大惊世劫难之一,发生于1920年12月16日,是20世纪发生在中国最大的地震,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地震之一,震级8.5级,受灾情况非常严重。

5、日本关东大地震发生时间:1923年9月1日震级:8.1级关东大地震发生于1923年,震级达8.1级,伤亡人数高达10万,还导致了霍乱的流行,这次地震是东日本大震灾以前日本历史上所受最大灾害。

6、土库曼斯坦大地震发生时间:1948年10月震级:7.3级土库曼斯坦大地震发生于1948年10月,震级7.3级,地震发生在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大约有11万人遇难。

7、中国汶川大地震发生时间:2008年5月12日震级:8.0级汶川大地震又称“5·12汶川地震”,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灾难之一,发生于2008年5月12日,震级达8.0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一次地震。

8、巴基斯坦地震发生时间:2011年1月19日震级:7.4级克什米尔大地震发生在印度巴基斯坦,这场地震导致了近8万人丧生,人员伤亡严重。

在科学研究的实践中学习和进步——纪念海原大地震90周年

在科学研究的实践中学习和进步——纪念海原大地震90周年
第3 3卷
第 1 期
地 震 地 质
S S 0L0GY EI M AND GEOL OGY
Vo . 3 1 3.No. 1
M a . 011 r ,2
2 1年 3月 01
d i 1 3 6 / .sn 0 5 -4 6 2 1 0 . 0 o :0.9 9 j is . 2 3 9 7.01 . 1 0 1
中图 分 类 号 :P 1 . 352
O 引 言
12 9 0年 1 2月 1 6日 2 0时 0 6分 0 9秒 , 中 国甘 宁地 区发 生 了海 原 8 5级 地 震 , 是 中国 3 在 . 它
个最 大 的 8 5级地震 之 一 , 是 中 国震 级最 高 , 中烈度 最大 , 害最 大 的地震 之一 。其震 中烈 . 也 震 灾 度达 Ⅻ度 , 为一 次毁 灭性 地震 , 亡人 数 当时估 计 为 2 死 3万余 人 , 期 重 新计 算 达 2 近 7万余 人 ( 李
在 科 学 研 究 的 实践 中学 习和 进 步
纪念 海原 大地 震 9 0周 年 , 为地 震 预 测和
防震 减 灾事 业 而努 力
邓起 东
( 国 地震 局 地 质 研 究 所 ,国 家 地 震 活 动 断 层 研 究 中心 , 京 中 北 10 2 ) 00 9
摘 要0 6分 0 9秒 发 生 于 中 国 宁 夏 海 原 地 区 的 8 5级 大地 震 是 中 国 3个 .
为纪念 海原 大地 震 9 0周 年 , 悼念逝 去 的先 民 , 励 当代 民众 努 力 奋 发 图强 , 好 防震 减灾 激 做 工作 , 宁夏 回族 自治 区政 府 2 1 0 0年 1 2月 1 6日在海 原 市召 开海 原地震 纪 念大 会 和学 术 研讨 会 ,

1920年海原大地震震害特征与启示

1920年海原大地震震害特征与启示

43CITY AND DISASTER REDUCTION王兰民,中国地震局黄土地震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地震局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的常务理事,国际岩土地震工程及其问题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工程边坡稳定性技术委员会委员,亚洲岩土自然灾害技术委员会委员,《岩土工程学报》等多个刊物编委,曾任甘肃省地震局局长、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所长。

长期致力于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研究,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发表论文 200多篇,主编出版《黄土动力学》等3部专著。

第23届“黄文熙讲座”主讲人,2007年和2017年分别被表彰为全国地震科技先进个人、全国地震科技创新突出贡献者,获“甘肃省先进工作者”“甘肃省科技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引言根据《中国近代地震目录》,1920年12月16日20:05′53″在宁夏海原发生8.5级地震,震中烈度XII 度,震中位置:N36.7°,E104.9°(仪器震中),宏观震中:N36.5°,E105.7°, 位于海原县干盐池一带,宏观震源深度17km,发震断裂带长度237km,极震区面积达20000km 2,造成23.4万人遇难。

2010年,中国近现代重大地震考证研究宁夏项目组《关于1920年海原大地震死亡人数的调研报告》复核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为27万多人。

对于此次大震震害的调查,早期具有代表性调查成果的主要有3批次,第一批次是国际饥饿救助组织委派的Upton Close 等人,在1921年2—4月之间对震区的灾情调查,他们主要现场调查了极震区现场海原、固原、会宁、静宁等地的震害和人员伤亡情况,特别对地震引发的大规模黄土滑坡进行了考察和描述,绘制了灾情分布图。

调查成果发表在1922年的美国《Journal of National Geography》。

海原大地震首次地质调查与后续十年科学活动

海原大地震首次地质调查与后续十年科学活动

68张尔平,中国地质图书馆高级工程师,现任国际地科联地质学史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先后在学术期刊、报纸发表地质机构史、人物史论文及文章60余篇,主持中国地质图书馆地质调查所旧址保护项目,任《中国地质图书馆史》《中国地质调查事业百年(1913—2013)》等书执行主编。

前言1922年5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The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刊登了克洛斯(Upton Close)和麦克科米克(Elsie Mc-Cormick)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在山走动的地方”(Where the Mountains Walked)。

该文是关于1920年中国甘肃海原大地震的详细报告,附有1921年3—5月黑斯-霍尔救济考察队(Hayes-Hall relief expedition)在震区拍摄的照片(图1)。

 1922年的12月,美国地质学家维里士(Bailey Willis,1857—1949)在《美国地震学会通报》(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发表关于海原地震的论文:《1920年12月的中国地震》(The Chinese earthquakeof December, 1920)。

维里士从表层地质黄土的特性、沉积等方面解释这次地震的现象。

这两篇文章都写道:“上海徐家汇天文台法国神父的精确地震仪在1920年12月16日晚8:09记录的地震发生在甘肃。

”由于地域和文献传播的阻碍,这些报道和文章发表得不算及时,但也显示出甘肃海原(后属宁夏)大地震作为一项大事件引起的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一百年过去,回顾围绕这一事件的学者、作为和产生的科学影响,是很有意义的。

近代地质学的传入催生中国地震学中国古代记录将地震看作是天命皇权衰败的征兆,对地震前后的天气、造成地面毁损的“异海原大地震首次地质调查与后续十年科学活动张尔平69CITY AND DISASTER REDUCTION象”常与占卜、凶兆等交相论证。

中外百年历史上著名的大地震

中外百年历史上著名的大地震

中外百年历史上著名的大地震1920年海原地震 1920年12月16日20时5分53秒,宁夏海原县发生震级为8.5级的强烈地震,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里,死亡24万人,毁城四座,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

图为大地震后的奇观。

海原大地震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在黄土高原上形成了一条长达237公里,跨越宁夏、甘肃几个县的断裂带。

乘飞机从空中鸟瞰,断裂带更为明显。

而山体滑坡的遗迹,更是历历在目。

许多山体,就像被利斧劈过一样。

一大半仍留在原地,一小半却分离出去、滑向低洼处。

图为被地震劈开的古树记者最近在海原县采访时,海原县地震局负责人带记者观看了李俊的大滑坡。

这个滑坡,从徐家沟到蒿内全长2公里,山体向前推移了1公里,滑坡的泥土有1亿立方米。

滑坡堵住了水沟,形成了面积约有1000亩的李俊湖。

图为宁夏震湖1906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 1906年4月18日晨5时13分,旧金山发生8.3级地震,无数房屋被震倒,水管、煤气管道被毁。

地震后不久发生大火,整整燃烧了3天,烧毁了520个街区的近3万栋楼房。

地震使城内一些地段路面拱起,电车轨道扭曲成波浪状。

地面变形也是建筑物破坏的原因。

还有许多大树连根拔起,地下水改变流向,致使许多泉水枯竭,到处一片狼藉。

1908年意大利墨西拿大地震1908年12月28日晨5时25分,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墨西拿市发生7.5级地震。

地震时,城市房屋跳动旋转,地缝开合喷水,海峡峭壁坍塌入海。

尽管几个欧洲邻国闻讯后立即分头紧急驰援,并调动军舰,派遣得力水兵和医护人员前往施救,但“在受灾的城市里,残砖瓦砾到处堆成了无法逾越的山。

对于埋在废墟下的绝大多数人来说,任何救护都为时太晚了。

救援组织在墨西拿废墟上呈报给意大利国王维克多·埃马努尔三世的灾情报告称,计有8.3万(震后实际统计为12.3万) 人死在地震废墟中。

其中三分之一直接死于地震,其余三分之二实际死于海啸。

这是20世纪最早的一起特大海底地震和第二大地震毁城事件。

1920年海原大地震调查回顾

1920年海原大地震调查回顾

36刘百篪 ,兰州地震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在地质部华北地质研究所、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兰州地震研究所工作。

曾任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震学会理事、中国地震局活断层专家组成员、兰州地震研究所科技委副主任以及多个学术刊物编委、副主编等。

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地震地质专业的研究工作 , “七五”“八五”“九五”期间,担任中国地震局重点合同项目在兰州地震研究所的项目负责人。

1985年赴美国旧金山参加“中美第一次地震预报科学讨论会”。

1995—2000年作为中方负责人参与中法地震科学合作项目,曾两次赴法国、意大利开展野外工作。

出版和合作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数十篇,获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项,高教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以及甘肃省先进工作者,甘肃省优秀党员称号。

海原大地震的早期研究1920年12月16日20时许,在我国大陆内部甘肃宁夏交界的地区发生了一次8.5级特大地震。

强烈的震动持续了十几分钟,世界上有96个地震台记录到了这次地震。

在日本东京,即便是放大倍数仅12倍的地震仪,也记录到了该地震的面波。

因此,兰州市白塔寺的庙碑上用“寰球大震”四个字来形容这次大地震,是很恰当的(郭增建,1989)。

1921年4月15日,翁文灏、谢家荣等离京赴灾区考察,沿途陆续发放预先制好的灾情调查表,至8月6日向北洋政府提交了正式报告。

翁文灏、谢家荣1921年8月6日呈国务院内务部的正式官方文件中称“共计甘肃全省地震死亡人口廿四万六千另四名”;1922年谢家荣在《地学杂志》正式发表的《民国九年十二月甘肃地震报告》和《民国九年十二月十六日甘肃及其他各省之地震情形》中说“据各县报告共死人二十三万四千一百十七丁口”。

但两份报告因提供的时间不同,数据也存在有差异。

以后多年来,多数文献中所采用的死亡人口为“23万多人”和“23万~24万人”可能都来源于这两份报告。

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

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

【大历史】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籍籍无名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偏远小县海原,在94年前发生大地震,震级里氏8.5级,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1.2个唐山大地震,仅凭这两个数字,海原大地震就该被永远铭记。

<寰球大震多地可感>1920年12月16日20时许,成都、上海等多地观测到地理异常现象,时居北京的鲁迅在日记中记下“夜地震约一分时止”的字样,海原地震发生了。

震后,世界上96个地震台记录到地震的发生,甚至连美国的地震仪上也清晰刻画出异常的地震波。

作为当时最灵敏的设备,位于东京的地震仪居然检测到地震表面波绕着地球转了一圈,数小时后又转回来,并形成2次记录,由此可见此次地震释放的能量之大。

日本东京地震台和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对震中作出一致推测:甘肃东部。

<山走湖移威力惊人>海原大地震主要是不同板块位移、错位导致的。

巨大能量瞬间被释放,黄土高原出现一条长达237公里、横跨甘宁两省多县的断裂带。

震后,不少幸存者发现,巨大的山体滑坡吞噬了村庄,将平原与谷地覆盖;土地淤塞河道,山谷变成湖泊;许多大山一夜间被移到远方。

海原大地震引发大量“山走湖移”现象。

如甘肃唐家坡东侧,干盐池盐湖南缘的断层骤然升高2米以上,更是引起湖水北移1公里之多。

据悉,地震推动当地地貌改变的力量,相当于1200枚广岛原子弹。

<震情惨烈伤亡骇人>海原大地震虽然发生在地广人稀的西北,但死亡人数却达27万人,超过唐山大地震。

《中国民报》1921年的地震灾情调查表显示,作为镇中的海原县,死亡人数约7.3万,占总人口59%,被压毙的牲畜有7万余头,8/10的房屋倒塌。

甘宁人民习惯居住窑洞是伤亡巨大的一个因素。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一遇震动,黄土如巨浪崩泻,淹没整个村庄,依山凿掘的窑洞顿时成为墓穴。

如今,海原县城以东还有一处埋葬地震遇难者的“万人坟”。

地震发生时间农历11月初七已被当做“纪难日”。

(凤凰网历史)。

12.26海原大地震启示(中卫市地震局)

12.26海原大地震启示(中卫市地震局)

海原特大地震给我们带来的启示——纪念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94周年2014年12月16日是海原发生大地震94周年,为了切实提高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中卫市地震局将通过回放的方式再次反思94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灾难。

海原大地震发生于1920年12月16日晚8时06分,震级达里氏8.5级。

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1.2个唐山大地震。

强烈的震动持续了十余分钟,当时世界上有96个地震台都记录到了这场地震,被称之为‚环球大震‛。

海原大地震遇难人员主要涉及宁夏、甘肃和陕西3个省(区)70个县,共计死亡人数达27万人。

房屋倒塌了8/10,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估算。

海原大地震已过去94年了,我们在沉痛中反思海原特大地震,仍然有诸多教训和启示。

启示一:要增强政府和社会的地震安全意识在海原特大地震中,人们此前没有接受过有关防震避震应急培训,很少有避震意识和常识,当地震来临时人们便手足无措,被动应付,这也是造成近六成人员死亡的重要原因。

俗话说,"宁可百日无灾,不可一日无防"。

目前,地震的临震预报属世界性难题,人类尚未真正搞清地震发生的机理,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规律等还没有完全掌握和做到准确预报,但预防地震我们是可以做到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应对地震灾难时政府和社会公众都存有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

为此,各级政府不仅应重视经济与社会协同发展,也要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从过去重视已发生地震事件的应对,向预防、处置、善后全过程管理的转变。

培养各级地方政府的地震隐患危机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贯彻到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

对社会公众也要向汶川大地震中的绵阳市安县桑枣中学一样, 平时加强防震避震意识和严格防震避震技能的训练,确保在大灾面前尽可能减少伤亡。

启示二:要把抗震设防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首选海原特大地震中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是房屋倒塌。

震前,海原周边房屋几乎都为不设防的土坯房和窑洞。

地震中,海原县城内除一座钟楼和一栋矮小的穿斗木构架房屋外,其余房屋完全倒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原大地震1958年地震预报考察队(左三为郭增建)。

海原大地震海原大地震,可能是世界上最少被人忆及的巨大灾难。

海原,这个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偏远小县,少有人知。

90年前以这里为震中的大地震,似乎尘封在高原的黄土之下,和海原一样藉藉无名。

然而,仅凭几个数字,海原大地震也该被永远铭记——震级里氏8.5级,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1.2个唐山大地震。

它不但在中国史上罕见,也是世界最大地震之一。

当时,世界上的96个地震台都记录到了这场地震,海原大地震也由此被称为“寰球大震”。

据最新研究成果,海原大地震造成死亡人数达27万人之巨。

地广人稀的西北荒僻之地,地震死亡人数竟超过唐山大地震,足见其惨烈。

2010年12月16日,是这场地震的90周年纪念日。

海原地震博物馆在祭日这一天正式开馆,那场亘古未有的灾难打开尘封,供人们凭吊和检视。

某幸存者清理倒塌的窑洞。

静宁县县长周廷元(左)一家只能栖身帐篷。

绕地球震了一圈1920年12月16日,当时居住在北京的鲁迅先生在日记中记下了这样的一笔:“夜地震约一分时止”。

寥寥八个字,记下的是当时北京感受到的地震—仅仅属于可感级别,并没有造成任何的破坏。

而这八个字,竟然成了那次大地震在北京最早的文字记录。

鲁迅先生不会想到,他记下的是千里之外大地震传导到北京的余波。

几乎与此同时,中国的很多城市也感受到了这次震撼。

在上海,天花板上的吊灯和吊扇长时间晃动,英国领事馆的时钟、信号钟都停止了摆动。

在香港,一位名叫福契特的神父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他清楚地感到床在晃、纱帐在动。

1920年12月16日,大约是晚上8点钟,在中国某些城市以及和它邻近的国家,观测到一些异常现象。

不能说成都、大名、上海和海防相距很近,要知道从成都到大名大约1200公里,而从海防到上海大约1900公里。

可是,在上述时刻,在成都法兰西领事馆,在大名的耶稣教徒传教团,在上海的英国领事馆和在海防的天文台内,所有钟表立刻停摆。

在这些城市和所有其他许多居民点,坐在饭桌旁的人们忽然看见,吊灯开始摆动起来,后来还知道其他一些情况。

在大名以北的板夏(音译),三个闲谈的传教士忽然感觉到恶心欲呕,他们觉得地板就像船舶上的甲板一样开始摇摆起来……这是海原地震发生后,苏联一位佚名作家撰写的《一九二零年的中国,西方忽视了的灾难》的开头部分。

甚至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地震仪上也清晰地刻画出了异常的地震波。

当时世界上的96个地震台,都有类似的记录。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原所长郭增建是新中国第一批研究海原地震的地质工作者。

他说,当时对地震监测最严密、技术也最先进的是地震多发的日本。

位于东京的地震仪检测到地震表面波绕着地球转了一圈,数小时后又转了回来,再次被记录下来。

东京地震台的仪器可以把地震波放大12倍,在当时是最灵敏的,可与现在的仪器相比就落伍太多了。

而现在的地震仪,对近几年发生的“5·12”大地震、海地地震等,也没听说过哪次地震的地震波能被监测到绕地球一圈。

这从另一方面印证了海原大地震的能量之强。

监测到地震波,世界上所有的地震台都有同一个问题—震中在哪里?据当时的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地震台依据震波数据,推测说此次地震震中在距纽约3000英里以外的地方。

但事实证明,这样的推测实在太低估此次地震的能量了——即便是不沿着地球表面计算,而是直取地球直径,偏远的海原距离纽约也远远超过3000英里。

对震中推测相对较为准确的,是日本东京地震台和位于上海的徐家汇观象台。

徐家汇观象台是由法国教会组织建立的,当时由神父盖尔基(音)主持。

徐家汇观象台就地震所作的《1920年12月16日大地震的概述和评注》,详细记录了当天紧张的监测情景:钟表突然停摆,而吊灯奇怪地摇晃起来。

与普通人相比,他们(传教士)马上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急忙涌入安装有地震仪的地下室。

地震仪上的笔尖正在画着越来越宽的曲线,第一波较早的强波动出现在20时9分16秒。

稍有平缓之后,地震仪上的南北向放大笔被剧烈的震动抛向了一边,盖尔基神父发出了警告:“注意!波动主峰就要到达了。

”这些波在20时16分到达。

令人惊叹的是,震动的强烈竟然让地震仪都难以承受,笔尖半途跌落了。

虽然没能记录下全部的地震波,但已能够对地震的量级和位置进行推测。

震波在大地上涌动需要时间。

宁夏地震局副总工程师柴炽章告诉记者,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

它们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地震仪就是分别记录这几种波,然后根据它们到达的时间差、振幅等数据,大致推算出地震的位置和强度。

不同位置的地震仪推测的地震震中范围不会完全一致,重合的地方很可能就是震中所在。

徐家汇观象台推测,震中在上海的西北方向,距离大概是1400公里。

日本东京地震台和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对震中的推测非常一致:甘肃东部(当时海原属于甘肃省,故又称甘肃大地震)。

1920年大地震之后,海原县城惨状。

山走了在绘制于上世纪80年代的《1920年海原地震破坏和有感范围图》上,一个圆圈划出了破坏范围,圈内包括西宁、兰州、银川、西安、太原,圆圈的中部左侧是极震区,状如一滴由西北流向东南的泪水,那是甘肃和宁夏交界,海原、固原、西吉直到通渭的一个狭长地带。

大地把震动一波一波地传向远方,像水面上泛起的涟漪。

波纹止于一条沿中国东南海岸划下的弧线:北京、天津、上海、香港。

和震波之末些微震颤带来的虚惊不同,处于地震中心的人们,正在世界末日般的山崩地裂中挣扎。

时间已经过去了90年,现在再去寻找对那个恐怖时刻有清晰记忆的人已是徒劳。

其实也不用去寻找所谓的亲历者,那场地震,已经是海原人的群体记忆,代代相传。

灾难远远超过了当时人们的认识能力,90年的流传加上了很多演绎、虚构的成分,给那场旷世大地震添了几分奇幻诡异。

在银川至海原的长途客车上,记者的邻座马福生是个海原人。

车行了四个小时,他一路都在讲地震。

绝大多数时间,他都在很神秘地讲种种怪力乱神的传说,很认真地讲种种难以解释的神幻现象。

比如,地震前几个月,海原的孩子们都在传唱着童谣《摇摆歌》。

没有固定的歌词,孩子们看到什么唱什么,每句话的最后都要加上一句“摇摇摆”、“摇着呢”,冥冥中似乎预示着即将降临的灾难。

比如,地震前不久,一个和尚在海原游走,左手拿枣,右手拿桃。

后来人们才反应过来,那是让人“早逃”。

有些口述是可以确信的,比如,马福生的祖爷爷、祖奶奶等五口人死于地震,当年只有10岁的太爷爷幸存下来。

事实上,几乎每个海原本地人都有亡于地震的祖辈。

那场地震,夺去了海原县半数以上的生命。

海原县地震局局长刘刚也是本地人,他的曾祖父、大爷、二爷、姑奶一同遇难。

曾祖母抱着他当时只有一岁的祖父,幸免于难。

刘刚对地震的专业描述如教科书般严谨准确,而谈及当时的情景同样零散。

他和马福生的口中都有这样的话:“山走了”。

山怎么会走?高原上,黄土堆积成连绵的群山,沟壑纵横,构成伟人笔下豪迈壮观的“原驰蜡象”。

黄土土质黏韧,在土山上掏挖出窑洞,是黄土高原上代代相传的居住方式。

很难想象,这些巨大而坚固的山在瞬间移动起来,扭曲、错位、崩塌……该是怎样的恐怖?树干被地震撕开的震柳。

柴炽章说,造成地震的地应力主要有三种,张应力、压应力和剪切力。

简单的理解,它们对应的破坏分别是撕裂、挤压和扭曲。

海原大地震的破坏主要是第三种,不同板块发生位移、错位。

山,确实是走了。

推动山走的力量相当于1200枚广岛原子弹,或者11.2个唐山大地震。

巨大能量瞬间释放,在黄土高原上撕开了一条长达237公里的断裂带,跨越甘宁好几个县。

它们穿越山梁,横跨沟谷,不受任何地形和岩性的影响,按着既定方向伸展。

至今,在极震区乘车而行,许多像被利斧劈过一样的山体次第进入眼帘,部分留在原地,部分却分离出去。

90年的光阴都没有能够湮没当年大震留下的痕迹。

海原地震博物馆内,有一株1:1复制的震柳模型。

这是一棵500年树龄的古树,生长在海原县西安镇哨马营村。

地震断裂带刚好从树的中间穿过,生生把两人合抱的树体撕裂成两半。

类似的遗迹在海原俯拾皆是。

典型如海原干盐池一带,大地在震后出现严重错位,其中最明显的标记就是田埂。

唐家坡12条石垒田埂原本是南北走向,被地震断层横切后,田埂被断为三四节,最大的位移达7.4米。

而唐家坡东侧,干盐池盐湖南缘的断层骤然升高2米以上,引起湖水北移1公里之多。

除了这些大地的伤痕,更细致的记录留存在文字之中。

海原县是所有灾区死亡人数和比例最高的区域。

《民国九年十二月甘肃地震报告》中对海原地震的整体描述为:“同日晚7时大震,突见大风黑雾,并见红光。

大震时约历六分,地如船簸,人不能立……土石山均有崩塌及移动,尤以土山崩溃为多……城中房屋几全数削平,城垣原系土筑亦大半毁坏。

四乡死亡极多,往往全家压毙……”紧邻海原的固原县同样被震垮。

《固原县志》载:“其始震也,由西北而来,往东南而去。

状如车惊马奔,轰声震耳,房倒墙塌,土雾弥天,屋物如人乱抛,桌动地旋,人晕难立。

震荡倾足下,土瓦临头上,急呼狂奔,茫无所适。

有鞋提足跣者,有顶被呼救者。

男跳驰,女匍喊……惨哉!天灾之烈,如此其甚。

”国际饥饿救济协会的霍尔等三人在地震两个多月后进入震区。

他们拍摄了大量的震害照片,并留下了生动的文字描述:在丝绸之路的一段上,山峰在夜幕下移动,巨大的地裂,山崩如瀑布般一泻而下……突然间,他们听到来自地下的怒吼,同时感到大地剧烈的抖动,他们一会被抛向东北方向,猛然间又被颠向了西南方……天刚蒙蒙亮,他们爬出来时,发现了巨大的山体滑坡,吞噬了无数的村庄,覆盖了肥沃的平原及谷地,淤塞了河道,山谷变成了湖泊,大山在一夜之间移动到了别的地方。

当时的人们被这突兀的地震惊呆了。

他们惊奇地叫道:山走了。

霍尔等人的记录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文章的名字来源于当地人的话:《在山走动的地方》。

“纪难节”伤亡是骇人的。

震情最惨烈地是海原。

海原县城以东不远,现在还有一处埋葬地震遇难者的“万人坟”。

坟堆连着坟堆,占地数百亩。

震后仓促下葬的死难者太多,甚至有七八个人同葬一个墓穴。

地震发生时是农历十一月初七,在当地成了特有的“纪难节”。

每年的这一天,都会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后人们,来到“万人坟”祭奠先人。

按照《中国民报》1921年3月的地震灾情调查表,海原县死亡人数约为4.5万余人,被压毙的牲畜有7万余头,房屋则倒塌了8/10。

半年后,北洋政府的正式官方文件,将海原县死亡人数确定为7.3万余人,约占海原县总人口的59%。

其次为固原县,1921年呈报官方的死亡数字为4万余人。

海原、固原之外,其他如会宁、隆德、通渭、靖远、静宁等五县,死亡人数均过万人。

造成如此巨大伤亡的根本原因,首先自然是地震之烈。

张思源说,海原大地震震级达8.5级,也有研究称是8.6级,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并非最高,但考量地震破坏力的烈度却达到最高的12级,这意味着“毁灭性的破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