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仿形履带式动力底盘设计与试验
林用履带机器人底盘设计与仿真分析
此外,履带的材质和驱动方式也对机器人的性能产生影响。柔性的履带可以 更好地适应地形变化,提高机器人的通过性,但同时也会降低其承载能力;而采 用液压驱动方式可以提供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大的驱动力,但同时也会增加制造 成本和维护难度。
根据仿真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林用履带机器人在设计上仍存在一些不足 之处,例如在复杂地形和恶劣环境下的稳定性和适应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为了改 进这些不足之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优化履带设计参数,例如增加履带长度、 减小履带节距等;选用高性能的材料,例如高强度铝合金或碳纤维复合材料;引 入先进的控制算法,例如采用模糊控制或神经网络控制等,以提高机器人的操控 性能和适应性。
感谢观看
3、底盘的制造工艺
底盘的制造工艺直接影响着机器人的性能和稳定性。在制造过程中,需要选 择合适的材料和加工工艺,保证底盘各部件的精度和质量。此外,考虑到森林工 作环境的多变性和复杂性,要求底盘的制造工艺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可靠性,以 确保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的稳定运行。
三、仿真分析
1、仿真环境设置
林用履带机器人底盘设计与仿 真分析
01 一、引言
目录
02 二、底盘设计
03 三、仿真分析
04 四、结果与讨论
05 五、结论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器人技术在森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林用履带机 器人作为一种重要的机器人平台,在森林工作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 景。本次演示将重点介绍林用履带机器人底盘的设计与仿真分析,旨在为机器人 的优化和改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履带的设计参数
履带的设计参数是影响机器人性能的重要因素,包括履带的材质、度、宽 度、节距和驱动方式等。在林用履带机器人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到森林地形的复 杂性和恶劣性,因此要求履带具有较好的柔性和耐磨性,能够适应不同地形和环 境。同时,履带的长度和宽度也需要根据机器人的实际应用场景进行合理设计。
2.5t履带式液压驱动底盘的设计
目录1 引言............................................................... - 1 - 1.1 国内履带式液压驱动底盘的现状...................................... - 1 - 1.2国内履带式液压驱动底盘的发展趋势.................................. - 3 -1.3主要设计内容与关键技术............................................ - 3 -2 技术任务书(JR).................................................... - 4 - 2.1总体设计依据...................................................... - 4 - 2.1.1 设计要求........................................................ - 4 - 2.1.2设计原则........................................................ - 4 - 2.2 产品的用途及使用范围.............................................. - 5 - 2.3 产品的主要技术要求与主要技术参数.................................. - 5 - 2.3.1 主要技术要求.................................................... - 5 - 2.3.2 主要技术参数.................................................... - 5 -2.4 考虑到的若干方案的比较............................................ - 5 -3 设计计算说明书(SS)................................................ - 6 - 3.1 结构方案分析与确定................................................ - 6 - 3.1.1 履带式与轮式底盘的比较.......................................... - 6 - 3.1.2 结构方案的确定................................................. - 7 - 3.2 履带式行走底盘总体的设计.......................................... - 7 - 3.2.1 结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 7 - 3.3 履带行走装置计算.................................................. - 7 - 3.3.1 液压马达的选取.................................................. - 7 - 3.3.2 液压泵的选取.................................................... - 8 - 3.3.3驱动轴的选取.................................................... - 9 -3.3.4驱动轮和导向轮的设计和计算..................................... - 10 -4 使用说明书(SM)................................................... - 15 - 4.1 结构及工作原理................................................... - 15 -4.2 主要技术参数..................................................... - 16 -4.3使用注意事项..................................................... - 16 -5 技术条件(JT)..................................................... - 16 - 5.1 检验规则........................................................ - 17 - 5.1.1检验的划分..................................................... - 17 - 5.1.2出厂检验....................................................... - 17 -5.1.3型式检验....................................................... - 17 -6 结论............................................................... - 18 - 参考文献............................................................. - 19 - 致谢................................................................. - 20 -履带式液压驱动底盘的设计1 引言1.1 国内履带式液压驱动底盘的现状底盘的作用是支承、安装发动机及其各部件、总成,形成车辆的整体造型,并动力,使整车产生运动,保证正常行驶。
林间履带式多功能底盘的设计与分析_杨春梅
林间履带式多功能底盘的设计与分析杨春梅,杨博,马岩*,岳彩群,傅连朋(东北林业大学林业与木工机械工程技术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通过分析林间履带式多功能底盘的设计要求,确定其主要性能参数,包括行驶速度、爬坡能力、接地比压和最大牵引力。
同时,计算了接地长度、轨距以及最小离地间隙等主要外形尺寸。
设计出一款机间、移动机械的履带式多功能底盘。
根据CATIA 建立底盘的三维模型,明确了林间履带式多功能底盘的结构特征,从而为林间移动式机械提供了一种新载体,为专业供给林间移动式机械的履带式底盘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林间;履带式;多功能底盘;参数中图分类号S77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3)08-03710-03Design and Analysis of Forest Multifunctional Chassis Crawler YANG Chun-mei et al (Forestry and Woodworking Machinery Engineering Center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150040)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of forest tracked multifunctional chassis ,the key performance parameters were determined ,in-cluding speed ,climbing ability ,ground pressure and maximum traction and calculated ground length ,gauge and the minimum ground clearance and other major dimensions ,a forest multifunctional classis crawler was designed.According to the CATIA to establish a three-dimensional mode of the chassis ,to clear forest crawler multifunctional chassis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we designed drawings of it ,which provided a new carrier for mobile mechanical forest and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research of tracked multifunctional chassis supplying for professional forest mobile machinery.Key words Forest ;Crawler ;Multifunctional chassis ;Parameter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局引进948创新项目2012-4-24资助。
履带自走式生姜收获机底盘液压系统设计与仿真
履带自走式生姜收获机底盘液压系统设计与仿真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已成为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劳动强度的重要手段。
在众多农作物中,生姜作为一种广泛种植的调味品和药材,其收获过程复杂且劳动强度大,因此,设计一款高效、稳定的履带自走式生姜收获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该机器底盘液压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首先,我们要明确履带自走式生姜收获机的核心需求:稳定性、灵活性和高效率。
这就像是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驾驶一辆高性能越野车,既要保证车辆不颠簸过度,又要确保能够灵活转向,同时还需保持高速行驶的能力。
为此,液压系统的设计必须精确到位,如同精准调校的发动机,确保每一个动作都流畅自如。
在液压系统的设计上,我们可以将其比作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
液压泵相当于心脏,负责将液压油输送到各个执行元件;而液压阀则如同血管中的阀门,控制着油液的流动方向和流量大小。
通过精心设计的液压回路,我们能够确保收获机在各种复杂地形下都能保持稳定性和灵活性,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舞者在舞台上自如地穿梭。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液压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
首先是液压泵的选择,这是整个系统的“动力源泉”。
我们需要根据收获机的工作环境和负载要求,选择合适排量和压力的液压泵,以确保足够的动力输出。
其次是液压阀的设计,它直接关系到系统的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
通过采用先进的电液比例控制技术,我们可以实现对收获机动作的精确控制,就如同指挥家挥动指挥棒,每一个乐章都准确无误。
此外,我们还需要考虑液压系统的散热问题。
长时间工作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不及时散发,将会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和寿命。
因此,设计合理的散热装置是必要的,它就像是为运动员准备的冰袋,及时降低体温,保持最佳状态。
在进行液压系统的仿真时,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仿真软件对系统进行建模和分析。
通过模拟不同工况下的工作情况,我们可以预测系统的性能表现,并据此进行优化设计。
这就像是在风洞实验室中测试飞机模型,通过不断调整参数来获得最佳的飞行性能。
履刺高度可调式农用履带底盘设计与试验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履刺高度可调式农用履带底盘设计与试验研究生姓名彭姣春指导教师李军政副教授副指导教师刘若桥高级工程师学位类型农业硕士学科领域农业机械化研究方向农业机械创新设计二0一八年六月分类号S225密级公开U D C63单位代码10537湖南农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履刺高度可调式农用履带底盘设计与试验Design and Experiment on Agricultural Tracked Chassis withHeight-Adjustable Grouser研究生姓名彭姣春指导教师李军政副教授副指导教师刘若桥高级工程师学位类型农业硕士学科领域农业机械化研究方向农业机械创新设计论文答辩日期2018年6月11日答辩委员会主席吴文科论文评阅人张国忠、李君、高自成二0一八年六月摘要摘要履带式底盘以其出色的适应环境能力和翻爬越野能力,被广泛运用到农业生产、建筑工程、军事以及无人探测等领域。
在农业中常运用于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装备的底盘行走系统中。
为提升农用履带底盘对作业环境的适应性并保护耕地表层土壤,本文设计了一种履刺高度可调式履带底盘,通过调节履刺的高度从而提高履带底盘在湿软水田中的抓地力和通过性,减少在硬质路面上行走时履刺的磨损。
通过虚拟样机仿真和实体样机试验证明该履带地盘能很好的适应复杂的作业环境,为履带底盘的选型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
本文对履刺高度可调式农用履带底盘设计与试验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了研究:(1)通过查阅相关的国内外文献,了解国内外履带式底盘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农用履带底盘的结构和工作方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研究方案;(2)对南方农田典型土壤的力学特性开展研究,进行不同土壤特性参数下的抗剪试验和履带板的沉陷试验,同时对不同履带板结构参数进行行驶性能试验,获得不同结构参数的履带板与不同特性参数的土壤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规律,为设计履刺高度可调式农用履带底盘关键部件提供试验依据;(3)设计并计算了履刺可伸缩的履带板和履刺高度调节控制系统。
一种履带式农用机器人底盘车的设计与试验
一种履带式农用机器人底盘车的设计与试验
仇毅;柳雨京;张劼
【期刊名称】《江苏农机化》
【年(卷),期】2024()3
【摘要】设计了一种履带式农用机器人底盘车,并对样机进行了多场景测试,检验其性能。
试验结果表明,该底盘车定位精度较高,运行较为稳定,适用于一些农用机器人应用场景。
【总页数】4页(P14-17)
【作者】仇毅;柳雨京;张劼
【作者单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2
【相关文献】
1.履带式移动机器人底盘机械结构设计
2.解析履带式移动机器人底盘机械结构设计
3.农用仿形履带式动力底盘的设计与试制初探
4.农用仿形履带式动力底盘设计与试验
5.行星履带式农用动力底盘设计与越障性能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履带式青饲收获机底盘系统优化设计
履带式青饲收获机底盘系统优化设计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农业机械科技的不断发展,履带式青饲收获机已逐渐成为青饲收获作业的主要设备。
而底盘系统是履带式青饲收获机的关键部分,对机器的性能和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对底盘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为了提高履带式青饲收获机的稳定性和平稳性,底盘系统的结构设计应合理。
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机器的重心位置、重量分布、接地面积等因素,通过优化车身结构和布置来提高机器的稳定性。
同时,采用合理的减震装置和悬挂系统,能够有效减小机器对地面的冲击力和振动,提高机器的平稳性。
其次,底盘系统的动力传递方式也需要优化设计。
传统的履带式青饲收获机多采用液压传动方式,但其存在液压转换损失大、能量利用率低等问题。
因此,可以考虑采用电动传动方式,通过电机驱动履带运动,能够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小能源消耗。
同时,电动传动方式还具有调速范围广、响应速度快、可靠性高等优点。
另外,底盘系统的操控性和自动化程度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在青饲收获作业中,底盘系统需要能够自动适应不同地形的工况,并能够实现自动导航和避障等功能。
通过使用智能控制系统和传感器,可以实时获取地形信息和机器工作状态,根据需求进行自动调整与控制,提高机器的操控性和作业效率。
此外,为提高底盘系统的耐久性和维护便利性,材料的选择和结构的合理设计也是重要环节。
在材料的选择上,应考虑材料的强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以适应青饲收获作业的特殊环境。
在结构的设计上,应尽量减少零部件的数量和连接点的数量,采用模块化设计,方便维护和更换。
总之,履带式青饲收获机底盘系统的优化设计,应综合考虑机器的稳定性、动力传递方式、操控性和自动化程度、耐久性和维护便利性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动力传递方式选择、智能控制系统应用和适当的材料选择,能够提高机器的性能和可靠性,为青饲收获作业提供更好的支持。
小型电动履带底盘系统设计与试验
小型电动履带底盘系统设计与试验孙欣欣(常州汉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常州 213034)摘要:小型自走式履带底盘可用于作业空间狭窄等拖拉机无法进入的作业空间进行作业,可作为如大棚、果园、茶园等除草、采摘、植保及搬运等工作用机械的底盘,作业种类繁多,对作业机械的动力要求更多是能绿色环保。
针对现有燃油动力底盘在动力方面无法满足绿色环保作业要求的问题,对小型履带式底盘进行了动力系统的匹配设计、对传动系统结构进行理论分析,并按分析结果研制样机,对样机进行了动力系试验。
结果表明:底盘最高行驶速度平均值为6.5 km/h,两种爬坡工况底盘行驶速度为0.45 km/h和2.75 km/h,续航里程约20 km,可以满足多种作业工况的要求。
关键词:小型电动履带底盘;系统设计;试验0 引言茶园、果园作业环境空间狭窄、作业种类繁多,对机械动力要求希望绿色环保。
因此,发展小型、环保、高效、电动动力底盘是提升机械化作业水平的关键。
近年来,电动技术快速发展,电动底盘以其灵活、环保等特点在茶园、果园得到大量应用。
针对此情况,笔者在现有的履带式动力底盘基础上,对电动动力系统进行匹配设计,对传动系统及结构进行理论分析,设计了一种小型电动自走式履带底盘,该底盘主要可以满足动力环保、作业空间狭窄等拖拉机无法进入的果园、茶园作业的动力和续航方面的需求。
1 动力底盘总体结构与工作原理果园种植环境有丘陵地形和平原地形,本文研究最大坡度不超过20%地形作业用机器,主要适应除草、采摘、植保及搬运等作业,确定底盘最高行驶速度为6.5 km/h、最低行驶速度为1.5 km/h、最大载重质量为300 kg、自重120 kg,续航里程为30 km,以满足各种复杂工况需求。
1.1 底盘结构电动履带式底盘主要由车架、驱动电机、电池、变速机、控制系统、左侧履带和右侧履带组成,如图1所示。
作业底盘的动力系统安装于作业底盘行走装置的前部位置,上方安装用于茶园、果园作业的各种农机具。
履带式联合收获机全向调平底盘设计与试验
2020年7月农业机械学报第5、卷第H期doi;6041/j.isss.1000-1298.2020.11.045履带式联合收获机全向调平底盘设计与试验金诚谦1杨腾祥1刘岗微1王廷恩5陈满;刘政1 (1•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南京210014;2•山东理工大学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淄博255000)摘要:针对履带式联合收获机在不平坦地表作业时,车体随地形起伏而倾斜,造成作业效率降低、驾驶员舒适性变差、安全性降低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履带式联合收获机全向调平底盘。
该底盘由上架、下架、升降机构和电液控制系统组成,可实现联合收获机底盘倾斜时的自动与手动调节,纵向调节范围为-3°-7°横向调节范围为-6•3)-6.3°底盘最大提升高度为70mm。
阐述了全向调平底盘的工作原理、电液控制系统结构与调平控制策略,进行了针对底盘性能的静态与动态调平的验证试验0静态调平试验对底盘前最低、后最低、左最低、右最低、左前最低、右前最低、左后最低、右后最低8种倾斜状态进行调平,结果表明,自动调平系统最长调节时间为8.2、,平均调节时间4.2s,倾斜度调节误差最大值为0.67°动态调平试验针对自动调平控制、手动调平控制和固定地隙调平控制5种调平控制模式,进行了坡地、畦沟田块、水田等地形下的调平对比试验。
在坡地与畦沟田块试验中,自动调平控制模式可以改善底盘的倾斜状态,提高底盘的稳定性;手动调平控制模式有一定的调节作用2旦调节稳定性较差。
在水田试验中,自动调平控制模式调平效果优于坡地与畦沟田块,说明在地形起伏较小的条件下,自动调平控制系统调平效果更好。
动态调平试验表明,自动调平系统可以减小底盘倾斜度,提高底盘稳定性,曾强联合收获机对不平坦地表的适应性关键词:联合收获机;底盘;姿态调节;电液控制中图分类号:S0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9108(000)1H(O98fl()OSID:Desian and Test of Posturr Contralled Chassia for Caterpiaar CombiaeJIA Chergqian;YANG Twyxiiy;Lm Gangwei;WANG TWgw2CHEN Man;Lm Zhog;J8Naajing Research Insidud for Agricultural Mechagzadon,Ministry of Agialdirr aag Rural Affairs,Nanjing210014,China2.School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nf Foof Science,SSaagong U n iversUu of Techaolofy,ZC o255000,Chiaa)Abstract:Copsibe—ny tha fact that tha Wacked combing ixc—xed with tha undu/Cox of tha terrain when t worded or tha晓avao ynund,which resulted处tha mductWr of tha wording eWWWocy,tha poor ULving comfort and tha Pw safety of tha manipu/Us;a kind of posturo cortnl P U chassio of tha Wacked combing was designed.Tha chassio was composed of upper Uama,lower Uama,liting machanism and elactroUyUran/v coutrol system,which can readza axUmaCe and manual adjustuex)when tha combing chassio Cited.Tha ppyitudixal adjustuex)ran y a was-5°-7°,tha tmnsvvfo adjustmeo)ran y a was -6.5°- 6.5°,tha maximum lifting heigh)of tha chassio was10mm.Tha wording p—xcipP of posturo codtnl P O chassio:tha sWucturo of tgctnPyPmx—c coutrol system and lavv/ng coutrol strategy wen described,and then static and Uyuamic lavv/ng varidcaCox tests for chassio peformanco wen cairWO out.Tha static Pvv/ng test was car—ed out or tha eight Cldny states of tha chassis:tha lowest in fnx), tha lowest in rear;tha lowest in left,tha lowest in right,tha lowest in C op),tha lowest in—gh),tha lowest in rear a nd tha lowest in—gh).Tha test result showed that tha maximum adjustuex)Cma of tha automatic lavv/ng system was 3.2s:tha avaraga adjustmeo)time was 4.2s:and tha maximum —lc—xatWr error was0.47Tha Uyuamic Pvv—ng axpe—max)was cairWU out for three Pvadny coutrol modes:automatic lavv/ng coutrol,manual lavv/ng coutrol and fixed gap Pvadny coxWob In tha expeLmer)of slopa and furrow ttb,tha axUma/c lavv/ng coutrol mode can improva tha Cl)stato of chassio and tha staiidty of chassis.Tha manual Pva/ng coutrol mode had a cortaix adjustmax)e/ect,but收稿日期:2626-61-69修回日期:2626-62-0基金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农科院办(261)21号)、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64-PS26)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61YFD6792006-作者简介:金诚谦(173—),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机械基础理论与开发研究,E-mail:4HH4462@394农业机械学报4°4°年the adj u stment stab/Tv was p oor.In the paP2y Oel P experiment,the level i ng effect of the automati c6velinp ce/trcl mode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sl o pe and furrow Oel P s:which showed that the level i ng performaycc of the automati c leveling centrcl system was better under the cc/ditio/of smal t terrain /uctuatiox.2he dyuami c level i ng test showed that the automati c level i ng system can reduce the ihc/natiox of the chassis:i m prove the stab—Ty of the chassi s and enhance the aPaptaPi—tv of the cemUi x e to the uueven ground.Key words:cembi n e;chassi s;posture ce/trol;elect—PyUmuTc ce/trcl systemo引言小型履带式联合收获机结构紧凑、通过性好,在丘陵山区等恶劣的作业环境中得到广泛应用[;o 传统履带式联合收获机底盘为刚性底盘,当地表倾斜时,联合收获机车体会随着地表倾斜。
履带底盘操纵性能的仿真与优化设计
履带底盘操纵性能的仿真与优化设计引言在军事装备的发展中,履带底盘作为一种重要的机动装备,广泛应用于坦克、装甲车辆等各类战斗车辆中。
履带底盘的操纵性能对于车辆的机动能力和作战效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现代仿真技术的发展为履带底盘操纵性能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履带底盘操纵性能的仿真与优化设计,以提高军事装备的整体实施效果。
第一部分:履带底盘操纵性能的重要性1.1 发展背景随着现代战争形态的发展,对装备机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履带底盘作为重型装备的基础部件之一,对于提供装备的高机动性和作战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1.2 操纵性能的定义操纵性能是履带底盘在不同工况下实现机动、导航和控制的能力。
主要包括转弯半径、爬坡能力、通过性和稳定性等方面。
1.3 影响因素履带底盘操纵性能的好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传动系统、底盘布局、悬挂系统和转向系统等。
第二部分:履带底盘操纵性能的仿真方法2.1 仿真技术的应用仿真技术广泛应用于履带底盘操纵性能的研究中。
通过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结合计算机仿真软件,可以对履带底盘在不同工况下的操纵性能进行仿真与评估。
2.2 仿真软件的选择目前,市面上存在多种针对履带底盘操纵性能仿真的软件,如ADAMS、SolidWorks等。
选择合适的仿真软件对于仿真分析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2.3 仿真参数的设置在进行仿真分析前,需要确定好各个参数的输入值,如车速、质量、转速等。
合理设置仿真参数可以更好地模拟实际工况下的履带底盘操纵性能。
第三部分:履带底盘操纵性能的优化设计3.1 优化设计的目标履带底盘操纵性能的优化设计旨在提高装备的机动性能和作战效能,减小对驾驶员的操纵难度,提高作战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3.2 优化设计的方法通过改变底盘的结构、悬挂系统的设计、转向系统的参数等,可以对履带底盘操纵性能进行优化。
同时,借助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分析,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设计方案的效果。
3.3 设计方案的验证将优化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际试验和验证,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和仿真结果,可以确定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油茶林抚育机履带底盘设计与试验研究
油茶林抚育机履带底盘设计与试验研究欧阳益斌;李立君;汤刚车;周方思【摘要】为了解决果园中作业机具通过性差的问题,设计一款小型抚育机履带底盘,以提高抚育机具在油茶林中的机动性和通过性.结合农用拖拉机稳定性设计的主要参数指标,基于RecurDyn动力学仿真软件建立抚育机履带底盘的多体动力学模型,开展底盘跨沟行驶过程的动力学仿真;结合设计参数及仿真试验结果,研制1台抚育机样机,并进行样机实地性能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履带底盘的仿真试验结果与样机实地试验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履带底盘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在样机实地性能试验中,抚育机林地直线行驶最高速度为1.5 m/s,当抚育机底盘质心位置横坐标为500 mm,行驶速度0.9 m/s以上时,过沟稳定性较优.%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poor generality in oper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implements in the mechanized farming in the oil tea plantations in southern China,and to improve the maneuverability of the machine,a small high mobility crawler chassis was designed and tested.Based on RecurDyn dynamics simulation software,the multi-body dynamics model of crawler chassis of tending machine was set up,and the dynamic simulation of cross ditch process of chassis was carried bined with the main parameter indexes of the stability design of agricultural tractors and simulation test results,a prototype of tending machine was developed,and field performance test of the prototype was conducted.The simulation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crawler chassis prototype field test results,verifying the correctness of the crawler chassis dynamic model.In the prototype field performance test,the highest speed of the tending machine was 1.5m/s,and the stability of cross ditch was better when the chassis center position of the chassis was 500 mm,and the running speed was more than 0.9 m/s.【期刊名称】《西北林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3)002【总页数】5页(P252-256)【关键词】履带式底盘;结构设计;稳定性分析;动力学仿真【作者】欧阳益斌;李立君;汤刚车;周方思【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76.01随着我国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精准扶贫的不断深入,南方地区油茶林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由于林地地形复杂,沟坡纵横,机械化抚育作业难度大。
山地履带自走式辣椒收获机底盘动力学仿真与试验
山地履带自走式辣椒收获机底盘动力学仿真与试验∗吉旭1,唐勇2,林蜀云2,张德俊1,张太华1,徐卫平1(1.贵州师范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贵阳市,550025;2.贵州省山地农业机械研究所,贵阳市,550000)摘要:针对贵州山地土质松软,田块面积小㊁坡度大,现有辣椒收获机在山地上行驶困难等问题,设计一种适用于丘陵山地的履带自走式辣椒收获机,并以该收获机的底盘为对象,研究收获机在山地行驶过程中的通过性和稳定性㊂利用R e c u r D yn 对底盘在横坡行驶㊁纵坡行驶㊁翻越垂直壁和跨越壕沟等过程进行仿真㊂仿真结果表明,收获机在黏土路面上满载行驶时,横坡行驶最大坡度角为22ʎ,纵坡上坡最大坡度角为30ʎ,纵坡下坡最大坡度角为21ʎ,翻越垂直壁最大高度为510m m ,跨越壕沟最大宽度为1020m m ㊂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收获机纵坡上坡㊁翻越垂直壁和跨越壕沟的极限值与仿真结果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0%㊁1.96%和3.92%,吻合度较高㊂试验验证了收获机在行驶过程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通过性,能够满足现阶段贵州山地辣椒采收要求㊂关键词:辣椒收获机;履带底盘;R e c u r D yn ;稳定性;通过性中图分类号:S 225.99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20955553(2022)07007209吉旭,唐勇,林蜀云,张德俊,张太华,徐卫平.山地履带自走式辣椒收获机底盘动力学仿真与试验[J ].中国农机化学报,2022,43(7):72-80J iX u ,T a n g Y o n g ,L i nS h u y u n ,Z h a n g D e j u n ,Z h a n g T a i h u a ,X u W e i p i n g .D y n a m i cs i m u l a t i o na n dt e s t o f t h e t r a c k e d c h a s s i s o f t h em o u n t a i n o u s s e l f -p r o p e l l e d p e p p e rh a r v e s t e r [J ].J o u r n a l o fC h i n e s eA g r i c u l t u r a lM e c h a n i z a t i o n ,2022,43(7):72-80收稿日期:2021年7月31日㊀㊀修回日期:2021年9月14日∗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2061006);黔科合平台人才([2017]5708);黔教合(Y J S C X J H 2020 105);黔科合支撑([2021]一般265)第一作者:吉旭,女,1996年生,白族,贵州毕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机械装备及自动化㊂E -m a i l :1909132458@q q .c o m 通讯作者:徐卫平,男,1967年生,贵州毕节人,教授,硕导;研究方向为农业机械装备及自动化㊂E -m a i l :2609550082@q q.c o m D yn a m i c s i m u l a t i o na n d t e s t o f t h e t r a c k e d c h a s s i s o f t h e m o u n t a i n o u s s e l f -p r o p e l l e d p e p pe r h a r v e s t e r J i X u 1,T a n g Y o n g 2,L i nS h u y u n 2,Z h a n g D e j u n 1,Z h a n g T a i h u a 1,X uW e i p i n g1(1.C o l l e g e o f M e c h a n i c a l a n dE l e c t r i c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 ,G u i z h o u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G u i y a n g ,550025,C h i n a ;2.G u i z h o uM o u n t a i nA g r i c u l t u r a lM a c h i n e r y R e s e a r c hI n s t i t u t e ,G u i y a n g ,5500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A i m i n g a t t h e p r o b l e m so f s o f t s o i l i nG u i z h o u m o u n t a i n s ,s m a l l l a n da r e a ,l a r g es l o p e ,a n dt h e i n a b i l i t y o f t h ee x i s t i n gp e p p e r h a r v e s t e r t o t r a v e l o nt h em o u n t a i n ,ac r a w l e rs e l f -p r o p e l l e d p e p p e rh a r v e s t e rs u i t a b l e f o rh i l l y an d m o u n t a i n o u sa r e a sw a s d e s i g n e d .T h e c h a s s i s o f t h e h a r v e s t e r i s u s e d a s t h e o b j e c t ,a n d t h e p a s s a b i l i t y a n d s t a b i l i t y o f t h e h a r v e s t e r d u r i n g m o u n t a i nd r i v i n ga r e s t u d i e d .R e c u r D y n i su s e d t o s i m u l a t e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c h a s s i s d r i v i n g o nh o r i z o n t a l s l o p e s ,v e r t i c a l s l o pe s ,o v e r v e r t i c a lw a l l s ,a n d c r o s s i n g t r e n c h e s .T h e s i m u l a t i o n r e s u l t s s h o wt h a tw h e n t h e h a r v e s t e r i s r u n n i n g o n a c l a y r o a dw i t h af u l l l o a d ,t h em a x i m u ms l o p e a ng l e o f c r o s s -s l o p e d r i v i n g i s 22ʎ,th em a xi m u ms l o p ea n g l eo f v e r t i c a l s l o p eu p h i l l i s30ʎ,t h em a x i m u ms l o p ea n g l eo f d o w n h i l l i s 21ʎ,t h em a x i m u mh e i g h t o v e r a v e r t i c a l w a l l i s 510m m ,a n d t h em a x i m u m w i d t h a c r o s s t h e t r e n c h i s 1020m m.T h e f i e l d t e s t r e s u l t s o f t h eh a r v e s t e r s h o wt h a t t h er e l a t i v ee r r o rb e t w e e nt h em a x i m u m v a l u eo f t h eh a r v e s t e ru p h i l l ,v e r t i c a lw a l l c r o s s i n g,a n dd i t c h c r o s s i n g a n d t h e s i m u l a t i o nr e s u l t s i s10%,1.96%,a n d3.92%.T h et e s t r e s u l t sa r es i m i l a r t ot h es i m u l a t i o nr e s u l t s .T h et e s t v e r i f i e s t h a t t h eh a r v e s t e rh a s g o o ds t a b i l i t y a n d p a s s a b i l i t y d u r i n g t h ed r i v i n g a n dc a n m e e t t h ec u r r e n tr e q u i r e m e n t so fG u i z h o u m o u n t a i n p e p p e r h a r v e s t i n g.K e yw o r d s :p e p p e r h a r v e s t e r ;t r a c k e d c h a s s i s ;R e c u r D y n ;s t a b i l i t y ;p a s s a b i l i t y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0㊀引言近年来,辣椒作为贵州省 十四五 规划中十二个特色优势扶贫产业之一,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12]㊂辣椒采摘期短,刺激皮肤,人工收获效率低㊁成本高,机械化收获是实现贵州省辣椒全程机械化的关键[3]㊂目前制约贵州山地辣椒机械化收获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喀斯特地形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二是辣椒种植分散㊁杂乱,规模小;三是现有辣椒收获设备和技术不适用于贵州山地和土壤[4]㊂国内外广泛使用的辣椒收获机不能完全符合贵州山地地形和土壤类型㊂美国十方和P i k-R i t e两个公司生产的辣椒收获机功能齐全,收获的辣椒品质高㊁含杂少㊁破损率低,但体型庞大,不适用于山地丘陵作业[56]㊂国内辣椒收获机发展相对滞后,以4J Z-3600A自走式辣椒收获机和雷神4J Z-2300型辣椒收获机为代表,机器结构紧凑㊁配置合理,可一次性完成辣椒的采摘㊁输送和收集[79]㊂陈长林等[10]设计的刷辊式辣椒收获机㊁黄晓鹏等[11]设计的滚筒弹齿式辣椒收获机以及张祥军等[12]设计的梳指式辣椒收获机均采用轮式底盘㊂轮式辣椒收获机虽在新疆㊁河北和河南等平地取得良好的推广应用,但轮式底盘与地面为线接触,接触面积较小,在丘陵山地这种非结构化的黏土地面上行走时存在稳定性差㊁容易发生倾翻等问题[13]㊂履带底盘具有接地面积大㊁接地比压小㊁附着性能好㊁爬坡能力强㊁转弯半径小等特点,在农业机械上得到广泛应用,而基于履带底盘的动力学分析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㊂欧阳益斌[14]针对丘陵山地果林深松作业效率低㊁通过性差等问题,分析了深松机具及其履带底盘的受力情况,并基于R e c u r D y n软件进行了动力学仿真试验㊂王峰[15]利用R e c u r D y n对履带底盘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进一步论证了履带底盘在丘陵山地果园中的良好应用效果㊂基于贵州山地地形的复杂性及土质的特殊性,本文以山地履带自走式辣椒收获机为研究对象,利用R e c u r D y n对收获机底盘在横坡行驶㊁纵坡行驶㊁翻越垂直壁和跨越壕沟过程进行仿真,并通过田间试验来验证仿真分析结果,以期为山地辣椒实现机械化收获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㊂1㊀整机结构根据贵州辣椒种植农艺㊁地形和土壤等实际情况,确定收获机行走装置为具有更高稳定性和通过性的倒梯形履带底盘㊂整机由采摘装置㊁输送装置㊁清选装置㊁收集装置和行走装置组成,可一次性完成辣椒的采摘㊁输送㊁清选和收集,收获机尺寸为5570m mˑ1852m mˑ3372m m,结构如图1所示㊂收获机作业时,发动机动力传送到行走系统,驱动底盘行驶,液压缸调整采摘装置位置,液压马达驱动采摘滚筒转动,滚筒上的弹齿拉动辣椒并克服辣椒与茎干间的连接力,使辣椒从茎干上脱离[16]㊂采摘后的辣椒通过滚筒转动被抛送至输送带,经过清选后输送到料箱,完成采摘㊂当辣椒收装至集料箱体积三分之二时,液压缸举升集料箱进行卸料,完成收获全过程㊂图1㊀收获机结构示意图F i g.1㊀S c h e m a t i c d i a g r a mo f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o f t h eh a r v e s t e r1.机架㊀2.集料箱㊀3.二级输送带㊀4.清选风机㊀5.驾驶室6.一级输送带㊀7.收获装置㊀8.发动机㊀9.履带底盘收获机履带底盘主要由支架㊁驱动轮㊁导向轮㊁拖带轮㊁支重轮㊁游离三角和张紧装置等部件组成,整体尺寸为1800m mˑ350m mˑ580m m,结构如图2所示,结构参数如表1所示㊂图2㊀履带底盘结构示意图F i g.2㊀S c h e m a t i c d i a g r a mo fc r a w l e r c h a s s i s s t r u c t u r e1.车架㊀2.驱动轮㊀3.车体部分㊀4.拖带轮㊀5.导向轮6.张紧装置㊀7.支重轮㊀8.悬架㊀9.游离三角㊀10.履带表1㊀履带底盘结构参数㊀㊀辣椒收获机底盘运动时,驱动轮将液压马达的能量转化为底盘行驶的动能,拖带轮起到支撑履带的作用,导向轮和张紧装置保证了履带的卷绕方向并承受行驶时履带受到的冲击力㊂支重轮通过游离三角与车架铰接,其位置可根据地形的变化进行调节,避免了支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重轮悬空时对底盘产生的载荷分布不均,从而提高了底盘的稳定性[17]㊂2㊀底盘稳定性及通过性分析山地履带自走式辣椒收获机底盘需要具有良好的通过性和行驶平顺性[1819]㊂为简化分析,将机体受到的作用力分解在沿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即从横坡和纵坡两个方向分别讨论其不同工况下的行驶稳定性[20],从翻越垂直壁和跨越壕沟两个方面分别讨论其通过性㊂2.1㊀稳定性分析收获机在横坡上行驶时受自身的重力㊁坡面的支撑力和地面的摩擦力,受力分析如图3所示㊂图3㊀辣椒收获机横坡行驶受力简图F i g .3㊀S i m p l i f i e dd i a gr a mo f t h e f o r c e o n t h e c r o s s s l o p e o f t h e p e p pe r h a r v e s t e r ㊀注:O 为质心;G 为重力;α为横向坡度;S 为轨距;e 为质心偏移量;h 为质心高度;N 1,N 2为地面对左右支重轮沿横向方向的支撑力;f 1,f 2为地面对履带的摩擦力㊂在横坡上匀速行驶,当坡度超过极限时,底盘侧向附着力会小于重力的下滑分量,收获机将发生侧滑或侧翻[21]㊂由经验公式得最大滑移坡度临界值a n 需要满足关系式φG c o s αn =G s i n αn (1)式中:φ附着系数;a n最大坡度㊂当收获机在横坡上稳定行驶时,车体受力平衡,对A 点取力矩可得N 2S -G c o s α(0.5S +e )+Gh s i n α=0(2)式(2)化简后得N 2=G c o s α(0.5S +e )-G h s i n αS(3)可知车体发生侧翻的临界条件是N 2=0,即稳定行驶条件为G c o s α(0.5S +e )-G h s i n α>0,设αm a x 为车体在横坡上稳定行驶的极限坡度,且e =0,则分析可得αm a x =ar c t a n 0.5S +e h =a r c t a n S 2h=23ʎ(4)收获机纵向上坡和下坡时受自身的重力㊁坡面的支撑力和地面的摩擦力,受力分析如图4所示㊂(a)上坡(b)下坡图4㊀辣椒收获机纵坡上坡㊁下坡行驶受力图F i g .4㊀S i m p l i f i e dd i a g r a mo f t h e v e r t i c a l s l o pe d r i v i n gf o r c e o f t h e p e p pe r h a r v e s t e r ㊀注:β为纵向坡度;m 为支重轮C 与支持力N 3间的距离;L 为前后支重轮间距;a ,b 为支重轮与质心位置的横向距离;N 3,N 4为地面对履带底盘的支持力;F 为地面对履带的摩擦力㊂收获机在纵坡上稳定上坡时,整车受力平衡,对支重轮C 列力矩方程可得N 3m -G a c o s β+G h s i n β=0(5)由于整车受力平衡,因此在垂直于斜坡方向上的合力为零,即N 3=G c o s β,代入式(5)得m =a c o s β-h s i n βc o s β(6)当坡度β超过一定的限度时,车体将发生倾翻,因此车体发生倾翻的临界条件是m =0,即a c o s β-h s i n β=0(7)则纵向上坡最大坡度角βm a x 上=a r c t a n (a /h )=28ʎ(8)同理,纵向下坡最大坡度角βm a x 下=a r c t a n (b /h )=21.5ʎ(9)2.2㊀翻越垂直壁通过性分析底盘在翻越垂直障碍物时,翻越过程包括底盘前端越障㊁支持段履带越障和机体质心越过障碍物[22]㊂底盘前端越障是指底盘导向轮与障碍物边缘接触时,履带在牵引力的作用下转动,底盘持续行驶到底盘前支重轮爬上障碍物的过程㊂支持段履带越障阶段是指前进过程中底盘与地面的夹角逐渐增大,机体质心不断上升且缓慢前移,质心与障碍物的垂直面重合时的过程㊂机体质心越过障碍物阶段是指底盘落到障碍物的水平表面到越障完成过程㊂质心与障碍物垂直面重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合时的临界状态如图5所示㊂图5㊀底盘翻越垂直壁临界状态F i g .5㊀As i m p l i f i e dd i a g r a mo f t h e f o r c e a p pl i e d t o t h e p e p p e r h a r v e s t e r i n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c r o s s i n g ob s t ac l e s ㊀注:θ1为底盘极限偏转角度;H 为底盘极限越障高度;r 1为驱动轮半径,r 2为支重轮半径,h 1为导向轮高度;L 1为驱动轮到导向轮的距离;N 5为障碍物对底盘的支撑力㊂底盘翻越最大高度的临界状态时,整车受力平衡,对支重轮E 列力矩方程N 412L -h t a n θæèöø+(h -r 1)G s i n θ-12L G c o s θ=0(10)底盘达最大临界越障高度的临界条件为N 4=0,则(h -r 1)G s i n θ1-12L G c o s θ1=0(11)其中,履带极限偏转角度θ1=ar c t a n L 2(h 1-r 2)(12)越障高度表达式h (θ)=L 2+r 2t a n θ2-h 1t a n θæèöø㊃s i n θ(13)θ=30ʎ时,实际越障高度H 实=m i n (h 1,h (θ)m a x )=530m m (14)0<θ<θ1,最大高度不得超过底盘前轮中心离地高度㊂2.3㊀跨越壕沟通过性分析底盘跨越壕沟宽度与其质心位置㊁支持段履带长度㊁支重轮大小和行驶速度有关[23]㊂机体水平跨越壕沟,当其质心与壕沟近侧边界线垂直面重合时,履带发生偏转,底盘前支重轮与壕沟的远侧边界线接触,此时壕沟宽度为机体跨越壕沟临界宽度,如图6所示㊂图6㊀底盘跨越壕沟临界状态F i g .6㊀As c h e m a t i c d i a g r a mo f t h e f o r c e a p pl i e d t o t h e p e p p e r h a r v e s t e r d u r i n g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c r o s s i n g th e d i t c h 机体质心越过壕沟远侧边界线后,底盘落在壕沟远侧的水平路面上,跨沟完成㊂收获机履带底盘跨越壕沟最大宽度M =L 12æèöø2+h 12+r 1=1059m m (15)3㊀底盘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底盘动力学建模时,由于本身的零件和自由度数量过多,使用传统的动力学方程无法对其进行推导㊂目前常见的动力学建模研究方法分别有牛顿 欧拉(N e w t o n -E u l e r )法㊁拉格朗日(L a g r a n ge )法㊁凯恩(K a n e )法以及罗伯逊 维登伯格(R o b e r s o n -W i t t e n b e r g)法等,其中前两种方法最为常用㊂利用牛顿 欧拉法建立动力学方程时推导过程较为简单,但需要隔离机体中的每一个刚体,且每个刚体相互间都存在着约束力,建立的方程较多㊂利用拉格朗日法建立动力学方程时,基于系统能量的概念,以简单的形式表达系统的动力学状态,方程较少,但推导过程较为复杂㊂综合,选用拉格朗日法来建立底盘动力学方程,并利用R e c u r D y n 中的T r a c k (L M )模块对整机进行参数化建模并完成装配㊂3.1㊀约束力的设置将收获机三维模型从S o l i d W o r k s 中简化后导入R e c u r D yn ,得到收获机动力学仿真模型㊂定义各部件之间的约束,底盘和车体各部件间的约束关系如表2所示㊂表2㊀各部件间约束关系T a b .2㊀C o n s t r a i n t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c o m p o n e n t s 基体活动体接触类型约束个数车体驱动轮R e v o l u t e J o i n t 2车体履带架F i x e d J o i n t8张紧装置导向轮R e v o l u t e J o i n t 2履带架拖带轮R e v o l u t e J o i n t 2履带架支重轮1R e v o l u t e J o i n t 2履带架支重轮2R e v o l u t e J o i n t 2履带架支重轮3R e v o l u t e J o i n t 2履带架支重轮4R e v o l u t e J o i n t 2履带架支重轮5R e v o l u t e J o i n t 2履带架支重轮6R e v o l u t e J o i n t 2履带架支重轮7R e v o l u t e J o i n t 2履带架支重轮8R e v o l u t e J o i n t 23.2㊀驱动函数的设置在R e c u r D yn 中建立三维模型和设置路面环境后,根据收获机实际行驶的不同档位速度对履带两侧的驱动轮添加驱动函数[24]㊂Ⅰ挡速度为1.8k m /h ,设置的驱动函数为S T E P (T I M E ,0,0D ,0,-400D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Ⅱ挡速度为3.9k m /h ,设置的驱动函数为S T E P(T I M E ,0,0D ,0,-867D );Ⅲ挡的速度为5.3k m /h ,设置的驱动函数为S T E P (T I M E ,0,0D ,0,-1178D )㊂3.3㊀路面模型的建立根据经典土壤力学理论[25]得到黏土路面物理性能参数如表3㊂土壤的承压和剪切力学特性参数直接影响履带底盘的通过性和牵引性,为了给收获机提供更准确的地面力学模型,采用M.G.B e k k e r 压力 沉陷关系模型进行模拟[2627],即P =k cB +k φæèöøz n (16)式中:P 接地比压,k P a;Z 土壤沉陷量,m ;n土壤变形指数;B 承载面的短边,m ;k c粘聚变形模量,k N /(m n +1);k φ摩擦变形模量,k N /(m n +2)㊂表3㊀黏土路面物理性能参数T a b .3㊀P h y s i c a l p e r f o r m a n c e p a r a m e t e r s o f c l a ypa v e m e n t 参数数值土壤变形指数n 0.5剪切变形模量/m 5剪切内阻力角φ/(ʎ)20粘聚变形模量k c /(k N ㊃m -n -1)4.127摩擦变形模量k φ/(k N ㊃m -n -2)0.433内聚力P /P a0.0694㊀动力学仿真分析底盘的稳定性体现在横坡和纵坡的行驶状况,通过性体现在跨越壕沟和翻越垂直障碍物的能力[2829]㊂通过理论分析计算和整机满载动力学仿真试验,得出不同路况下的理论计算结果和仿真结果如表4所示㊂分析仿真中收获机侧向偏移量㊁俯仰角和质心垂向速度的变化,得出机体在不同路况下的行驶状况㊂表4㊀不同路况理论及仿真结果T a b .4㊀T h e o r y an d s i m u l a t i o n r e s u l t s o f d i f f e r e n t r o a d c o n d i t i o n s指标理论值仿真值横坡行驶最大坡度角αm a x/(ʎ)2222纵坡上坡最大坡度角βm a x 上/(ʎ)2830纵坡下坡最大坡度角βm a x 下/(ʎ)21.521翻越垂直壁最大高度H /m m 530510跨越壕沟最大宽度M /m m105910204.1㊀横坡行驶收获机在长度为100m ,坡度为15ʎ㊁20ʎ和25ʎ的黏土横坡上仿真时的机体侧向偏移量如图7所示㊂图7㊀不同坡度下车体侧向偏移量F i g .7㊀V e r t i c a l d i s pl a c e m e n t o f t h e c e n t e r o f m a s su n d e r d i f f e r e n t s l o pe s 根据G B /T15370.4 2012,收获机偏移量不得超过6%㊂分析图8可知,收获机在15ʎ和20ʎ横坡上行驶时,滑移量分别为1.27%和4.84%;收获机在25ʎ横坡上行驶时,行驶一段时间后出现急剧滑移并发生侧向倾翻,滑移量高达7.38%㊂试验结果表明,收获机在坡度为25ʎ的横坡上行驶时存在横向附着力较小,容易发生倾翻等问题,出于安全性能考虑,收获机应在小于20ʎ的横坡上行驶㊂4.2㊀纵坡行驶在20ʎ的黏土纵坡上,对机体不同档位下的纵向上坡过程进行仿真,仿真时长为25s ,步长为1000步,得到不同档位下俯仰角和质心垂向速度的变化如图8所示㊂分析图8(a )可知,机体以Ⅰ挡上坡时,0~6s 内在平地上加速启动,俯仰角在0ʎ上下波动;6~18s 机体处于上坡阶段,先从平地过渡到斜坡,俯仰角随之上升到22ʎ,爬上斜坡后,俯仰角在20ʎ左右;18~25s 机体上坡完成并在高处水平面上行驶,俯仰角回到0ʎ附近㊂由图8(b )可知,机体在行驶过程中发生抖动导致质心垂向速度出现了正负值变化,当机体以Ⅰ挡上坡时,速度最大值为749.4m m /s ;以Ⅱ挡上坡时,速度最大值为1381.4m m /s;以Ⅲ挡上坡时,机体发生倾翻㊂由此可见,上坡时速度越大则时间越短,但速度越大质心垂向速度波动也越大,底盘稳定性越差,机体极易发生倾翻㊂因此,机体纵向上坡时应以低速挡行驶㊂在15ʎ的黏土纵坡上,对机体不同档位的下坡过程进行仿真,仿真时长为20s ,步长为1000步,得到不同档位下俯仰角和质心垂向速度的变化如图9所示㊂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a)俯仰角变化(b)质心垂向速度变化图8㊀收获机爬坡20ʎ时动力学仿真F i g .8㊀D y n a m i c s i m u l a t i o no f h a r v e s te r c l i m b i n g 20ʎ(a)俯仰角变化(b)质心垂向速度变化图9㊀收获机下坡15ʎ时动力学仿真F i g .9㊀D yn a m i c s i m u l a t i o nw h e n t h e h a r v e s t e r g o e s d o w n h i l l a t 15ʎ分析图9可知,机体以Ⅰ挡下坡时,0~6s 内在平地上加速启动,此时俯仰角在0ʎ上下波动;6~10s 从平地过渡到斜坡,俯仰角最小值达-28ʎ;10~16s 在斜坡上匀速下坡,俯仰角在-16ʎ左右;16~20s 完成下坡动作,随后过渡到低处水平面上继续行驶,俯仰角为0ʎ,质心垂向速度最大值为260m m /s ,最小值为-1536m m /s ㊂机体以Ⅱ挡下坡时,俯仰角波动较大,最大值达到20.2ʎ,最小值为33.3ʎ,质心垂向速度最大值为1237.7m m /s ,最小值为-2696.4m m /s ㊂机体以Ⅲ挡下坡时发生倾翻㊂由仿真得,机体纵向下坡时速度越大时间越短,质心垂向速度波动也越大,底盘稳定性越差,机体极易发生倾翻㊂因此,机体纵向下坡时应以低速挡行驶㊂4.3㊀翻越垂直壁在450m m 高的垂直壁黏土路面上,机体以不同档位进行翻越垂直壁仿真,仿真时长为10s,步长为1000步,得到不同档位下俯仰角和质心垂向速度的变化如图10所示㊂(a)俯仰角变化(b)质心垂向速度变化图10㊀收获机翻越垂直壁450m m 时动力学仿真F i g .10㊀D yn a m i c s i m u l a t i o nw h e n t h eh a r v e s t e r c r o s s e s t h e v e r t i c a lw a l l 450m m收获机在翻越垂直壁时,要保证翻过垂直壁后机体还能恢复到在平地上行驶㊂分析图10(a )可知,机体以Ⅰ挡翻越垂直壁时最大俯仰角为14.8ʎ,以Ⅱ挡翻越时的最大俯仰角16.6ʎ,可见机体在Ⅰ㊁Ⅱ挡位下能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够顺利通过450m m的垂直壁障碍并且恢复平地行驶状态㊂机体在Ⅲ挡下越障时由于俯仰角超过了底盘的纵向倾翻角,机体发生倾翻㊂分析图10(b)可知,机体以Ⅰ挡越障时质心垂向速度最大值为947.9m m/s,最小值为-305.4m m/s;以Ⅱ挡越障时质心垂向速度最大值为815.6m m/s,最小值为-481m m/s,可见机体以Ⅰ挡越障时更为平缓,低速挡越障更为安全㊂4.4㊀跨越壕沟机体以不同档位速度通过700m m宽的壕沟时,仿真结果如图11所示,仿真时长为10s,步长为1000步㊂(a)俯仰角变化(b)质心垂向速度变化图11㊀收获机跨越壕沟700m m时动力学仿真F i g.11㊀D y n a m i c s i m u l a t i o nw h e n t h eh a r v e s t e rc r o s s e s t h e t r e n c h700m m收获机在跨越壕沟时,要保证跨过壕沟后还能恢复到在平地上行驶㊂分析图11(a)可知,机体以Ⅰ挡跨越壕沟时最大俯仰角为-9.37ʎ,以Ⅱ挡跨越壕沟时最大俯仰角为-7.99ʎ,机体以Ⅰ㊁Ⅱ挡位能够顺利跨越700m m宽的壕沟㊂当以Ⅲ挡跨越壕沟时,由于速度过大,机体前支重轮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移远大于水平方向,在惯性力的作用下,机体前部落入壕沟,跨沟失败㊂分析图11(b)可知,机体以Ⅰ挡跨越壕沟时质心垂向速度最大值为532.8m m/s,最小值为-421.5m m/s;以Ⅱ挡跨越壕沟时质心垂向速度最大值为591.2m m/s,最小值为-662m m/s㊂机体在以Ⅱ挡跨越壕沟时的质心垂向速度波动比Ⅰ挡时大,表明在机体低速挡下跨越壕沟更为平缓,应控制跨越壕沟速度在Ⅰ到Ⅱ挡之间㊂5㊀田间试验试验目的:对贵州山地履带自走式辣椒收获机在纵向上坡㊁翻越垂直壁和跨越壕沟等方面的性能进行试验,验证其结构设计和技术参数的合理性,分析收获机在行驶稳定性和通过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比较与理论计算和仿真试验间的差异㊂试验条件:2021年4月20日于遵义市播州区辣椒种植基地对收获机进行纵向上坡㊁翻越垂直壁和跨越壕沟试验㊂试验基地土质为黏土,测得土壤含水率约24%,土壤硬度值约48N/c m3㊂5.1㊀纵向爬坡试验本试验对收获机的纵向上坡通过性进行测试,在试验场地选择不同坡度的纵坡,收获机以不同档位通过斜坡,记录上坡过程消耗的时间,上坡试验结果如图12所示㊂图12㊀上坡时间与坡度角关系F i g.12㊀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u p h i l l t i m e a n d s l o p e a n g l e分析图12可知,收获机以Ⅰ挡进行上坡时,在20ʎ以内随着坡度的缓慢增大上坡时间无明显变化,坡度在20ʎ之后上坡时间明显增大,上坡度增加到27ʎ时达到最大上坡角度㊂以Ⅱ挡和Ⅲ挡进行上坡时,机体本身牵引力较小,在上坡度为20ʎ以后就不能再上坡成功㊂试验得出的极限上坡度与前文理论计算得到的极限上坡度28ʎ相比误差为3.57%,与前文仿真得出的极限上坡度30ʎ相比误差为10%,误差产生的原因是理论计算和仿真时得到的极限上坡度是在理想环境下得出的,而实际的田间土壤湿度大㊁黏度重,在进行上坡时路面湿滑导致履带的地面附着力较小㊂5.2㊀翻越垂直壁试验本试验对收获机翻越不同高度垂直壁进行试验,以收获机底盘前端接触垂直壁到底盘后端离开垂直壁的时间作为评价指标,试验结果如表5所示㊂翻越垂直壁田间试验中,当以Ⅲ挡越障时速度过快会导致对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底盘的冲击力过大,在越障过程中容易发生倾翻㊂因此选择Ⅰ挡和Ⅱ挡进行试验㊂表5㊀不同档位翻越垂直壁结果T a b.5㊀R e s u l t s o f c r o s s i n g t h e v e r t i c a lw a l lw i t hd i f f e r e n t g e a r s档位垂直壁高度/m m 300350400450470500510Ⅰ档速度(1.8k m/h)通过通过通过通过通过缓慢通过无法通过通过时间/s5.405.636.557.958.9010.220Ⅱ档速度(3.9k m/h)通过通过通过缓慢通过无法通过通过时间/s5.556.918.5310.040㊀㊀分析表5可知,当通过时间超过10s为缓慢翻越垂直壁㊂收获机以Ⅰ挡翻越高度为500m m垂直壁时机体越障困难,当以Ⅱ挡翻越垂直壁时,垂直壁高度为450m m时机体越障困难㊂翻越垂直壁田间试验实测值500m m与理论值530m m相比误差为5.66%,与仿真值510m m相比误差为1.96%㊂误差产生的原因是在田间试验中履带的地面附着力较小,当达到一定越障高度后,越障过程中机体的前端履带会被垂直壁的棱顶回,此时履带出现打滑现象,导致越障失败㊂5.3㊀跨越壕沟试验对收获机进行跨越壕沟田间试验时,以收获机底盘前端接触壕沟近侧到底盘后端离开壕沟远侧的时间作为评价指标,试验结果如表6所示㊂使用Ⅲ挡跨越壕沟时速度过快会使机体受到猛烈撞击,悬挂压力猛增,造成悬挂变形,而且Ⅲ挡的牵引力有限,会导致机体有陷入壕沟的危险㊂因此选择Ⅰ挡和Ⅱ挡进行试验㊂表6㊀不同档位跨越壕沟结果T a b.6㊀R e s u l t s o f c r o s s i n g t r e n c h e s i nd i f f e r e n t g e a r s档位壕沟宽度/m m 5006007008009009509801000Ⅰ档速度(1.8k m/h)通过通过通过通过通过通过缓慢通过无法通过通过时间/s5.916.806.937.819.349.8910.220Ⅱ档速度(3.9k m/h)通过通过通过通过通过缓慢通过无法通过通过时间/s6.006.707.698.679.6110.110㊀㊀分析表6可知,当通过时间超过10s为缓慢跨越壕沟㊂当不断加大壕沟宽度至接近理论值时,收获机以Ⅰ挡跨越宽度为980m m的壕沟时机体跨沟困难,收获机以Ⅱ挡跨越宽度为950m m的壕沟时机体跨沟困难㊂跨越壕沟田间试验实测值980m m与理论值1059m m相比,误差为7.46%,与仿真值1020m m 相比,误差为3.92%㊂误差原因是收获机实际跨越壕沟过程中后支重轮掉入壕沟内时前轮摩擦推力不足导致跨沟失败㊂6㊀结论本文利用R e c u r D y n对山地履带自走式辣椒收获机的横坡行驶㊁纵坡上坡㊁纵坡下坡㊁翻越垂直壁和跨越壕沟等进行动力学仿真,并对收获机进行田间试验,得出以下结论㊂1)对辣椒收获机行驶稳定性及通过性进行理论分析,得到横坡行驶最大坡度角为22ʎ,纵坡上坡最大坡度角为28ʎ,下坡最大坡度角为21.5ʎ,翻越垂直壁最大高度为530m m,跨越壕沟最大宽度为1059m m㊂2)对辣椒收获机进行动力学仿真,得到横坡行驶最大坡度角为22ʎ,纵坡上坡最大坡度角为30ʎ,下坡最大坡度角为21ʎ,翻越垂直壁最大高度为510m m,跨越壕沟最大宽度为1020m m㊂辣椒收获机驱动速度从Ⅰ挡(1.8k m/h)上升到Ⅱ挡(3.9k m/h)时,在纵向上坡㊁下坡㊁翻越垂直壁和跨越壕沟时的质心垂向加速度的最大值分别增大了632m m/s㊁977.7m m/s㊁132.3m m/s和58.4m m/s㊂3)对辣椒收获机进行田间试验,得到收获机在实际作业过程中纵向上坡极限坡度角为27ʎ,翻越垂直壁最大高度为500m m,跨越壕沟最大宽度为980m m㊂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及仿真分析结果相吻合,能够满足贵州丘陵山地的辣椒收获的要求㊂参㊀考㊀文㊀献[1]王洪亮,吴康云.对贵州辣椒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思考[J].辣椒杂志,2020,18(2):14-17.W a n g H o n g l i a n g W uK a n g y u n.T h o u g h t so n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g u i z h o u p e p p e r i n d u s t r i a l t e c h n o l o g y s y s t e m[J].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aC a p s i c u m,2020,18(2):14-17.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贵州:从辣椒大省迈向辣椒强省[J].中国蔬菜,2020 (9):105.[3]金学欢.贵州省辣椒产业发展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18.[4]周丕东,刘春波,张佩.贵州山地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机化学报,2020,41(7):231-236. Z h o uP i d o n g L i u C h u n b o Z h a n g P e i.P r e s e n ts i t u a t i o na n d 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o fa g r i c u l t u r a lm e c h a n i z a t i o ni n m o u n t a i n o u s a r e a s o fG u i z h o uP r o v i n c e[J].J o u r n a l o fC h i n e s eA g r i c u l t u r a l M e c h a n i z a t i o n,2020,41(7):231-236.[5]H e r c kL V,K u r t s e rP,W i t t e m a n sL,e t a l.C r o p d e s i g nf o ri m p r o v e dr o b o t i ch a r v e s t i n g:A c a s es t u d y o fs w e e t p e p p e rh a r v e s t i n g[J].B i o s y s t e m s E ng i n e e r i n g,2020, 192:294-308.[6]K i m T H,K i m DC,C h oY.P e r f o r m a n c e c o m p a r i s o na n de v a l u a t i o no ft w os m a l lc h i l i p e p p e rh a r v e s t e r p r o t o t y p e s t h a t a t t a c ht o w a l k i n g c u l t i v a t o r s[J].A p p l i e dS c i e n c e s, 2020,10(7):2570.[7]胡爽吉.梳齿式辣椒采摘装置的设计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2.[8]张俊三,阿力木㊃买买提吐尔逊,李谦绪,等.辣椒收获机(4J Z-3600A自走式)[P].中国专利:C N306106326S, 2020-10-16.[9]赵飞龙.辣椒收获机液压系统设计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20.[10]陈长林,石磊,孙勇飞,等.一种刷辊式辣椒收获机[P].中国专利:C N209994889U,2020-01-31. [11]黄晓鹏,万芳新,戴立勋,等.一种线辣椒收获机[P].中国专利:C N211129013U,2020-07-31.[12]张祥军,张胜楠.一种辣椒收获机[P].中国专利:C N109287269A,2019-02-01.[13]解福祥,徐萌萌,张训林,等.果园运输机器人的结构设计与试验[J].中国农机化学报,2020,41(5):170-175.X i e F u x i a n g X u M e n g m e n g Z h a n g X u n l i n,e t a l. S t r u c t u r a l d e s i g n a n d s i m u l a t i o n a n a l y s i s o f s h r i m p o r c h a r d t r a n s p o r t r o b o t[J].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e s eA g r i c u l t u r a lM e c h a n i z a t i o n,2020,41(5):170-175.[14]欧阳益斌.果园深松机底盘典型工况动力学分析与试验[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8. [15]王锋.丘陵山地果园动力底盘的坡地通过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0.[16]宋韩韩.基于A D AM S的刚柔耦合整车模型平顺性仿真研究[D].锦州:辽宁工业大学,2015.[17]E d w i nP,S h a n k a rK,K a n n a nK.S o f t s o i l t r a c k i n t e r a c t i o nm o d e l i n g i ns i n g l er i g i d b o d y t r a c k e dv e h i c l e m o d e l s[J]. J o u r n a l o fT e r r a m e c h a n i c s,2018,77:1-14. [18]鲍向东,刘锡勇.贵州丘陵山区小型多功能田间作业机研究[J].农业机械,2011(28):120-121.[19]刘平义,彭凤娟,李海涛,等.丘陵山区农用自适应调平底盘设计与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17,48(12): 42-47.L i u P i n g y i,P e n g F e n g j u a n,L i H a i t a o.D e s i g n a n de x p e r i m e n t of a d a p t i v e l e v e l i ng ch a s si s f o rh i l l y a r e a[J].T r a n s a c t i o n s o f t h e C h i n e s e S o c i e t y f o r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M a c h i n e r y,2017,48(12):42-47.[20]孙术发,任春龙,李涛,等.基于履带式底盘的改进型森林消防车通过性[J].农业工程学报,2018,34(17): 61-67.S u nS h u f a,R e nC h u n l o n g,L iT a o,e ta l.T r a f f i c a b i l i t y a n a l y s i so f i m p r o v e df o r e s tf i r ee n g i n eb a s e do nc r a w l e r c h a s s i s[J].T r a n s a c t i o n s o f t h e C h i n e s e S o c i e t y o fA g r i c u l t u r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2018,34(17):61-67.[21]张拓.小型山地履带底盘行驶性能仿真分析及试验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9.[22]黄晗,李建桥,吴宝广,等.轻载荷条件下轻型车辆车轮牵引通过性模型的建立与验证[J].农业工程学报,2015, 31(12):64-70.H u a n g H a n,L i J i a n q i a o,W u B a o g u a n g,e t a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v e r i f i c a t i o no f l i g h t w e i g h tv e h i c l ew h e e l t r a c t i v e t r a f f i c a b i l i t y m o d e l u n d e r l i g h t l o a d[J].T r a n s a c t i o n s o f t h e C h i n e s e S o c i e t y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2015,31(12):64-70.[23]吴哲,马岩,杨春梅,等.简易履带式行走机构的设计及通过性分析[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13,41(12): 14-16.W uZ h e,M aY a n,Y a n g C h u n m e i,e t a l.D e s i g na n d p a s s a g e a n a l y s i s o f as i m p l e c r a w l e rw a l k i n g m e c h a n i s m[J].F o r e s t r yM a c h i n e r y&W o o d w o r k i n g E q u i p m e n t,2013,41(12): 14-16.[24]李浩.一种轮履复合救援机器人底盘的动力学分析与优化[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5.[25]王颖,李建桥,张广权,等.仿生步行足沙地力学特性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6,47(2):384-389.W a n g Y i n g,L i J i a n q i a o,Z h a n g G u a n g q u a n,e t a l.M e c h a n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b i o n i c w a l k i n g f o o to ns o f t s a n d[J].T r a n s a c t i o n s o f t h e C h i n e s e S o c i e t y f o rA g r i c u l t u r a lM a c h i n e r y,2016,47(2):384-389.[26]芮强,王红岩,王钦龙,等.履带车辆转向性能参数分析与试验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5,51(12):127-136.R u i Q i a n g,W a n g H o n g y a n,W a n g Q i n l o n g,e t a l.R e s e a r c h o n t h e a c q u i s i t i o n o f s t e e r i n g p e r f o r m a n c e p a r a m e t e r s o f a r m o r e dv e h i c l eb a s e do ne x p e r i m e n t s[J].T r a n s a c t i o n s o f t h e C h i n e s e S o c i e t y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2015,51(12):127-136.[27]谢铌.小型山地履带底盘坡地行驶性能分析与试验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20.[28]崔雪斌,张宏,石涛.基于链环不均匀系数的履带车辆行驶平顺性分析[J].工程设计学报,2018,25(1):71-78.C u i X u e b i n,Z h a n g H o n g,S h i T a o.R i d e c o m f o r t a n a l y s i s o f t r a c k e d v e h i c l eb a s e do nn o n u n i f o r mc o e f f i c i e n to f l i n k[J].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D e s i g n,2018,25(1): 71-78.[29]姚禹.基于履带 地面耦合系统的低速履带车辆通过性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履带底盘仿真分析研究报告
履带底盘仿真分析研究报告1. 研究背景履带底盘作为一种重要的运动装置,广泛应用于军事、工程和工业等领域。
为了对履带底盘的性能进行评估和改进,仿真分析便成为一种快速有效的研究手段。
本报告旨在对履带底盘进行仿真分析研究,探索其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仿真分析,深入研究履带底盘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为履带底盘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3. 研究方法为了实现履带底盘仿真分析,本研究采用了以下方法:3.1 三维建模首先,对履带底盘进行三维建模。
采用三维建模软件,根据实际履带底盘的结构和参数,建立起真实可信的三维模型。
3.2 运动学分析基于三维模型,运用运动学原理对履带底盘的运动学特性进行分析。
通过计算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参数,深入了解履带底盘的运动行为。
3.3 动力学分析在运动学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动力学原理对履带底盘的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
通过计算力、力矩和动态响应等参数,探索履带底盘的动力学行为。
3.4 仿真模拟最后,基于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结果,在仿真软件中进行履带底盘的仿真模拟。
通过设定不同的工况和参数,模拟出履带底盘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情况。
4. 研究结果与讨论本研究通过以上方法,得到了履带底盘的仿真分析结果。
通过对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的分析,我们发现履带底盘在不同工况下的运动行为存在差异。
在高速行进时,履带底盘的运动稳定,但存在一定的冲击和振动;在低速行进时,履带底盘的运动不稳定,但较好地适应了复杂地形。
此外,通过对仿真模拟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通过调整履带底盘的结构参数,可以进一步改善其运动特性。
例如,增加履带轮的直径可以提高底盘的通过性能;增加履带片的数量可以增加底盘的抓地力。
5. 结论本研究通过履带底盘的仿真分析,深入研究了其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
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履带底盘在不同工况下的运动行为存在差异,需要针对具体应用场景进行优化设计。
履带式行走底盘设计
目录1 引言 (1)1.1目的、意义 (1)1.2 履带式行走底盘设计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2)1.2.1 国外的研究与发展 (2)1.2.2 国内的研究与发展 (4)1.3主要设计内容与关键技术 (4)2 技术任务书(JR) (5)2.1 总体设计依据 (5)2.1.1 设计要求 (5)2.2 产品的用途 (5)2.3 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与主要技术参数 (5)2.3.1 主要技术指标 (5)2.4 考虑到的若干方案的比较 (6)2.5 设计的关键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7)3 设计计算说明书(SS) (7)3.1 结构方案分析与确定 (7)3.1.1 履带式与轮式底盘的比较 (7)3.1.2 结构方案的确定 (8)3.2 履带式行走底盘总体的设计 (8)3.2.1 结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8)3.2.2 主要技术参数 (9)3.3 履带车辆性能计算 (10)3.3.1牵引性能计算 (10)3.3.2 转向最大驱动力矩的分析与计算 (13)3.3.3 传动装置的设计与计算 (19)3.4 张紧装置的设计与计算 (23)3.4.1 张紧装置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23)3.4.2 弹簧类别的设计与计算 (23)3.5 液压系统的设计 (25)3.5.1 液压系统及其动力计算 (26)3.5.2 主要液压元件选型 (29)4 使用说明书(SM) (32)4.1 产品适用范围及特点 (33)4.2 型号说明 (33)5 试验研究大纲(SG) (33)6 总结 (40)参考文献 (42)致谢 (44)N402—1300型农用拖拉机履带底盘的设计1 引言1.1目的、意义履带式拖拉机的结构特点和性能决定了它在农田机耕作业中具有明显优势。
首先,履带式拖拉机的接地比压相对较低,从51.8kW到118.4 kW的各型拖拉机的接地比压为30~50kPa,而同级别的轮式拖拉机接地比压要大的多。
以96.2 kW拖拉机为例: 东方红1302 履带机接地比压(装推土铲)为47.7kPa;东方红1304 轮式机的接地比压约为104 kPa, 相当于履带拖拉机的二倍多。
电动农业车辆履带式底盘设计
前言
行走部分的机械强度必须满足整机运行需要,另一方面行走 部分应具有良好的动力学性能满足各种工况需求。行走部分
为适应全球节能减排的趋势,和农业机械发展的需要, 农业车辆电动化已成为各大研究机构新的研究方向。传统的
的设计工作包括行走部分驱动形式的确定、行走系参数的确 定、驱动电机性能参数的确定以及传动比确定。
10.16638/ki.1671-7988.2018.19.006
电动农业车辆履带式底盘设计
鲁鸣 1,沈文龙 2
(1.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1;2.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5)
摘 要: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带动电动农业车辆的相关研究。履带式车辆对土壤的单位面积压力小和对土壤的附 着性能好等优点广泛用于农业机械。根据电动农业车辆的需求,确定了履带式底盘的驱动方式、主要部件的相关参 数、驱动电机和减速器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履带式底盘;驱动方式;参数计算 中图分类号:U4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988(2018)19-17-04
轨距:950mm 工作速度:≥3km/h 最高速度:≥10km/h
17
汽车实用技术
2 方案选择
履带式驱动是轮式驱动以外另一种被广泛使用的驱动方 式。轮式驱动和履带式驱动的最明显差异在于转向形式上。 阿克曼转向模式的轮式驱动通过转向轮偏转角度,整车追随 转向轮运动轨迹从而转向。履带式驱动没有转向轮的配置, 而是通过履带间的运动速度差达到转向的结果。因此如何实 现履带间的差速运动时重要的研究任务[4-5]。常见的履带式车 辆的驱动方式有以下几种:
系由履带、驱动轮、导向轮、支重轮、托带轮等所谓“一带 出设计指标。其主要设计参数如下:
四轮”组成[1],其主要作用是承载底盘以上部分的重量,传
履带拖拉机底盘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实习时间:xxxx年xx月xx日实习单位:xxxx履带拖拉机底盘制造厂实习内容:履带拖拉机底盘的制造、组装、调试和检测一、实习背景在我国农业机械领域,履带拖拉机底盘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机械设备,广泛应用于农田耕作、土壤改良、园林绿化等领域。
为了更好地了解履带拖拉机底盘的制造过程和技术特点,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我选择了xxxx履带拖拉机底盘制造厂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二、实习过程1. 制造环节在制造环节,我了解了履带拖拉机底盘的主要零部件,包括主动轮、从动轮、诱导轮、托带轮等。
这些零部件的制造过程严格遵循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确保了产品质量。
2. 组装环节在组装环节,我学会了如何将零部件组装成完整的履带拖拉机底盘。
组装过程中,要注意零部件的顺序、位置和连接方式,确保组装后的底盘具有良好的性能。
3. 调试环节在调试环节,我了解了如何调整履带拖拉机底盘的各项参数,以保证其在实际工作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调试内容包括驱动轮与从动轮的传动比、履带的松紧度等。
4. 检测环节在检测环节,我学会了如何使用专业的检测设备对履带拖拉机底盘进行检测。
检测项目包括履带的张紧力、主动轮与从动轮的传动效率等。
通过检测,确保底盘的质量达到标准要求。
三、实习收获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履带拖拉机底盘的制造、组装、调试和检测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使用专业的工具和设备进行实地操作,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此外,我还深入了解了企业文化,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四、实习总结本次实习让我对履带拖拉机底盘的制造过程有了全面的了解,使我更加热爱农业机械领域。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我国农业机械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由几何关系,可得曲柄垂直移动距离为
H( α) = R( cosβ - cos( α + β) )
(5)
由式(4) 、(5) 可得整机在竖直方向上等效刚
从建模求解结果可以看出,该结构可实现整机 在竖直方向上的非线性变刚度特性。通过限位销位 置设计,保证减振器在合理范围内工作,并且避免减 振器遭受过大冲击。
0. 179 0. 142 0. 156
图 8 中间测点三轴向振动加速度曲线 Fig. 8 Three axial vibration acceleration curve of
intermediate measuring point
(a) X 轴向振动加速度 (b) Y 轴向振动加速度 (c) Z 轴向振动加速度
3 样机试验
对样机进行全地仿形效果试验、爬坡试验以及 振动试验等以验证样机性能。选择闲置草地和空闲 农田作为相关试验场所。整机仿形及相关性能试验 如图 6 所示。
选用加速度传感器及 8 通道数据采集器进行样 车三轴向平顺性试验,试验方法参照 GB / T 4970— 2009 进行,试验系统实物如图 7 所示。
在全地仿形的基础上,拟从悬架系统的结构上 实现动力底盘的变刚度,以提高其行驶平顺性能。
根据悬架系统结构,建立数学模型。为了证明 此种悬架系统可实现变刚度的可行性,假设力以恒
收稿日期: 2014-02-22 修回日期: 2014-03-20 * 公益性行业( 农业) 科研专项经费资助项目(201203024) 作者简介: 赵建柱,副教授,主要从事车辆地面动力学研究,E-mail: zhjzh@ cau. edu. cn 通讯作者: 王德成,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牧草机械研究,E-mail: wdc@ cau. edu. cn
cosβ
-
H R
-β
(7)
根据数学模型,假设比例系数 k'为 7. 5,可绘制
Keq-H 特性曲线,如图 4 所示。
图 4 刚度特性曲线 Fig. 4 Stiffness curve of machine
图 3 受力简化模型 Fig. 3 Simplified mechanical model
已知螺旋弹簧自然长度 L = 150 mm,此速度下
引言
自走式农业机械行驶环境为田间或山地等非道 路场合,行驶条件较为恶劣,开发具有良好通过性和 行驶平顺性的自走式农业机械很有必要[1 - 2]。
履带是一种被各种农用自走式机械广泛采用的 行走装置形式。大多数履带式车辆或自走式机械的 行走装置都由导向轮、托轮、支重轮、驱动轮及履带 等几部分 构 成[3]。 它 具 有 对 土 壤 的 单 位 面 积 压 力 小、对土壤的附着性能好,以及不易打滑等优点,在 非道路场合,尤其是田间或山地等工况下具有较好 的通过性,牵引效率也较高。传统履带式底盘虽然 具有较好的通过性能,但在行驶平顺性能上还有较 大提升空 间[4]。 良 好 的 行 驶 平 顺 性 能 可 以 大 大 改 善作业者的工作条件,提高作业质量,改善行驶安全 性,并能延长整车或整机使用寿命[5 - 6]。悬架系统 的结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通过性和行驶平 顺性[7 - 9]。
2 底盘设计
2. 1 驱动形式及转向方式选择 本样机采用通过两侧履带的差速来实现转向。
在转向半径要求较小时,可以通过两侧履带反向动 作实现原地转向[10]。
动力底 盘 采 用 履 带 式。 由 于 所 选 履 带 为 挠 性 带,受主、从动轮摩擦力作用,挠性带绕入主动轮的 一侧被进一步拉紧,为紧边,而另一侧被放松,为松 边[11]。
22
农业机械学报
2014年
各参数设计计算如下[12 - 13]:
最高车速下,电动机转速为
nmax
= 8.
3
ivmax πr
(8)
代入数据,nmax 为 531 r / min。
整机所需额定牵引力 FQ 为
FQ = GφφH
(9)
式中 Gφ———整机附着重量
φH ———额定附着系数
履带式底盘 φH 取 0. 80,则 FQ 为 784 N。
表 1 F 级路面下各个测点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
Tab. 1 Weighted RMS acceleration of measuring
points on F grade road
m / s2
位置
车速 / ( km·h - 1 )
1
2
3
车头 车身中部 车尾部
0. 064 0. 098 0. 069
0. 119 0. 102 0. 100
(11)
式中 n———储备系数,取 1. 2
η———传动效率,取 0. 9
vT ———作业速度 取最高工作车速 vmax ,即 3 km / h,车轮驱动力 FD 取 额定牵引力 784 N。计算得牵引功率 P 为 0. 88 kW。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选择两个额定电压 48 V、
额定功率 500 W、额定最高转速 4 500 r / min、额定转
2014 年9 月
农业机械学报
doi:10. 6041 / j. issn. 1000-1298. 2014. 09. 004
第 45 卷 第 9 期
农用仿形履带式动力底盘设计与试验*
赵建柱 王枫辰 于 斌 王德成
(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北京 100083)
摘要: 设计了一种具有仿形功能的农用动力底盘。该底盘由机架、悬架系统、导向轮、驱动轮、支重轮、传动装置、履 带及控制系统等组成。每个减振装置上装有螺旋弹簧液压减振器,其摆臂能够随地面不平度的变化以及底盘承重 情况,在车架一侧纵向平面内摆动,悬架系统具有变刚度的特性。1∶ 4模型底盘试验表明,其满载最大爬坡度约为 60% ,最高作业速度可达 3 km / h,在非道路场所行驶时具有良好的地面仿形、平顺性和通过性。 关键词: 农业机械 动力底盘 履带式 仿形 中图分类号: S219.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1298(2014)09-0020-05
矩 1. 2 N·m 的无刷直流电动机,分别从机架两侧单
独驱动,加装 4∶ 1减速机实现减速增矩。
2. 3 机械结构设计
整机由机 架、悬 架 系 统、导 向 轮、驱 动 轮、支 重
轮、传动系统、履带及控制系统等组成。整车结构如
图 5 所 示。样 机 自 然 高 度 约 0. 7 m,宽 0. 6 m,长
行驶阻力中忽略空气阻力等其他阻力,为
FK = Gφsinθ + Gφfcosθ 式中 θ———爬坡角
(10)
f———地面滚动阻力系数,取 0. 15
按照越野车设计要求,设计满载最大爬坡度为
60% ,即 θ 约为 31°,则行驶阻力约为 630. 7 N,小于
额定牵引力 FQ。
行驶牵引功率为 P = n FDvT 3 600η
1. 2 m。
调整好预紧 力 的 螺 旋 弹 簧 液 压 减 振 器,推 压 片,垫 块,支重曲柄,支重轮,限位块等。
悬架系统固连在机架上,驱动电动机通过链传 动驱动齿形带轮。齿形履带、导向轮及支重轮上均 开有纵向同辙槽,以保证驱动轮、导向轮和支重轮的 同辙,防止掉带。 2. 4 控制系统设计
模型样机采用蓝牙遥控。通过单片机发送指令 实现样车的启停、调速和转向等控制操作。
第9 期
赵建柱 等: 农用仿形履带式动力底盘设计与试验
23
图 7 平顺性能试验 Fig. 7 Test of ride comfort
式中 f———频率 Ga( f) ———加速度功率谱密度 W( f) ———频率加权函数
表 1 为样机 3 个测点在 F 级路面上以不同速度 行驶的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
模型样 机 电 控 系 统 总 体 上 分 为 上 位 机 和 下 位机两部分。上位 机 包 括 单 片 机 最 小 系 统、电 位 计、按 键、A / D 转 换 芯 片 ADC0804 、蓝 牙 发 射 端 等,用于发出控制 信 号。其 中 通 过 按 键 实 现 样 机 的启停,利用电位 计 实 现 样 机 无 级 调 速。下 位 机 包括单片机最小系 统、直 流 电 动 机 驱 动 板 和 蓝 牙 接收端。
度为
Keq ( H)
= 10
dF dH
=
[10
k' R
sin( α
+ β) - αcos( α sin2 ( α + β)
&] kl2(cos2αsin(α + β) + sin(β - α))
2R2 sin2 ( α + β)
1-
cosβ
-
H R
2
(6)
由式(5) 可得到
( ) α = arccos
图 1 悬架系统结构示意图 Fig. 1 Structure of the suspension
1. 侧板 2. 螺旋弹簧液压减振器 3. 摇臂 4. 支重曲柄 5. 支 重轮
仿形原理如图 2 所示。在行驶方向的纵向平 面,当动力底盘遇到凸形、凹形以及波纹形路面,如 图 2a、2b、2c,在螺旋弹簧液压减振器的作用力和整 机重力作用下,单侧的 5 个支重轮根据地形自行调 整,带动摆 臂 在 机 架 纵 向 平 面 内 摆 动,使 得 单 侧 的 5 个支重轮根据地形自行调整,实现在纵向路面内 的仿形。在横向平面,如图 2d,两侧的悬架系统相 互独立地调整支重轮位置,从而实现在横向路面的 仿形。 1. 2 减振原理设计与建模
减振器等效刚度 k = 16. 9 N / mm,摇臂长 l = 45 mm,
支重曲柄长 R = 240 mm 以及曲柄与竖直方向初始
角度 β = π /6,螺旋弹簧与摇臂初始位置垂直。
当整套系统受地面 F 作用力时,曲柄和摇臂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