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社会实践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曲社会实践报告

篇一:社会实践-昆曲调查

“两课”及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报告

题目:昆曲发展情况调查

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

班级:机电一体化12-8专班姓名:蒋荷林、朱涛、丁卫高

学号:指导教师:张晔庚

实践地点:昆山昆曲馆

实践时间:调查对象:昆曲

调查方法:资料查阅法

实践成绩:

XX年 8月 25 日

实践报告要求:(反)

1、统一使用A4纸正反面打印及装订;

2、标题用二号宋体,正文用小四号宋体,行距1.5。

3、每份报告字数不低于2500字,小组合作:每成员撰写字数不得少

于1500字,报告总字数按人数累加。

4、调查报告主要包括:调查目的、过程、结论、建议等

5、交打印稿和电子版(文件名:题目+班级+姓名)并

做成PPT汇

报,需附调查时的真实图片。

昆山昆曲发展状况调查研究

前言

每个民族都有一种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地表现出那个民族的精神与心声,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有莎剧。他们对自己民族的“雅乐”都极端引以为傲。我们中国人的“雅乐”是什么?我想是戏曲吧。

历史像一堆灰烬,但在灰烬深处很可能还有余温,我们的任务不是扒发已经冷却的灰烬,而是把我们的手伸进灰烬,去触摸那个余温。

小时无意间看到苏州昆山的昆曲牡丹亭,就被它吸引,优美绚烂的文辞,刻画柔情似水的人物形象,深深让人折服。随着学识的见长,我懂得了许多,同时也愈发的喜欢上了这种悠扬婉转的江南戏曲,如今就学于苏州昆山,使我更方便地近距离了解它。

昆曲简介及在明清时期的发展

诞生于元朝末年的昆曲有六百年多历史,被誉为世界戏剧的三大源头之一,为什么说,中国人的音乐韵律、舞蹈精髓、文学诗性和心灵境界,尽在昆曲之中?600年的历史,是什么使他经历百转千回?是什么赋予它穿越时空的力量?

又沉淀着怎样的民族文化审美?带着种种疑惑与不解,我利用暑期,对其进行了一番了解与认识。

带着一种憧憬与想象,我们进了昆山亭林园的昆曲馆,零距离的亲近这号称“百戏之祖”的昆曲。昆曲又称昆山腔,昆曲发源于元朝末期江苏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是柔和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的艺术表演。昆曲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从明朝起,由于江南文化的崛起,由于苏杭地位的提升,江南文化领导

中国文化潮流,无论在书画方面,在绘画方面,在文学方面,在戏曲方面,在明清两代,文人的文化和审美趣味成为领导中国的文化潮流。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在流传于苏州民间的“昆山腔”基础上,创造出“水磨调”。新声腔在原昆山腔的基础上集中了南曲柔媚婉转的特点,同时吸收了北曲慷慨激昂的唱腔,这使以魏氏新腔演唱的民间戏剧在吴中大受欢迎。1421年明自南京迁都北京。随着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北移以及北京经济的繁荣,明嘉靖时期始,南方新兴诸声腔(包括昆山腔),开始传入北京,改变了宫廷演戏仅以院本、北杂剧承应的情况,而南戏复兴后尤以“弋阳腔”最受欢迎,宫廷和民间宴会唱弋阳已成惯例。明末昆曲传入北京,主要以宫廷演出、家班演出、职业戏班演出等三种形式而存在。从明末到清中叶,昆曲在北方经历了一段辉煌的历史:宫廷大戏

的编纂以及家庭戏班、职业戏班演出的繁盛;诞生了有如《长生殿》、《桃花扇》这样的经典之作。但是,明清时期昆曲在北方的流传与发展是不平衡的。明万历年间到明末,除了昆曲在北京的流传和演出比较彰显外,北方天津、河北、山西也有昆腔的演出,但北方其他地区目前还未见记载。清代北京、天津、山西等地昆曲的演出比较繁盛,辽宁、内蒙、宁夏、甘肃、新疆等边疆地区也有昆曲演出。这些地区共同为昆曲在北方的流传与发展做出了贡献。清朝未年到民国年间,昆曲在北方的延续主要依靠折子戏演出和王府昆弋班、河北民间昆弋班演出来维持。明清时期,在诸多文献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国家的统治阶级在宴请宾客时,常会在宴席后听会小曲,而小曲又以昆曲为主,可以想象,他们一边品着香茗,一边听着昆曲。从塞外的九边重镇到京师,到云南边陲小镇,昆曲以一种如火如荼的狂热场面席卷全国。

昆曲为什么会如此令人着迷,令人疯狂?我和我的组员一起去了昆山周庄,聆听了纯粹的昆山本地昆曲,我们被其优雅的品格,原生地的氛围,锦心秀口的滋味所感动,所迷恋。我们感受到穿越百年前的剧作家们的神奇韵味,剧作家们写下来将园林景色和人物情感融为一体的昆曲,几百年来不知多少人

为之落泪,为之怅然。使现代的我们有种不到园林知春许,良辰美景奈何天的异样。文学家余秋雨说:“昆曲是一

种美丽的辉煌,是一种怀念的过去,是一种充实的骄傲。”

昆曲在近代的发展状况

新中国建立以后,自1950年代初到1960年代中期,中央政府对民间戏曲的政策经历了从“改戏、改人、改制”到“现代剧、传统剧、新编历史剧三并举”方针的转变,反映出意识形态对文艺事业发展的影响力。两个时期分别以南昆《十五贯》和北昆《李慧娘》的突出标志。《十五贯》所引起的“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效应,成立了包括“北方昆曲剧院

”在内的若干专业团体和机构。而北昆的《李慧娘》则从短暂的辉煌巅峰跌入被批判的深渊,甚至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之一。而“十年文革”在极左路线的指导下,则把艺术“政治化”推向极致,包括北方昆曲剧院在内的昆曲专业团体全部被解散,刚刚恢复生机的昆曲事业受到重创。文革结束以后,文艺界同各界一样,拨乱反正,昆曲艺术如沐春风,北方昆曲剧院也恢复了建制。

昆曲在昆山本地的发展状况

XX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昆曲艺术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特大喜讯传到昆曲的故乡,人们为之欢欣鼓舞。此后10年来,昆山人为保护、传承昆曲而脚踏实地、因地制宜地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工作。

由于昆曲高雅,所以传承艰难。昆曲几经沉浮,几经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