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及要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及要求

内容摘要: 1.重点掌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及要求

2.知道信息技术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3.知道信息技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各地要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以多种方式逐步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为学校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教育软件和接收我国卫星传送的教育节目的设备。有条件地区要统筹规划,实现学校与互联网的连接,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开发、建设共享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库。加强学校信息网络管理,提供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积极支持农村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国家将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支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投入。”

第一节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及要求实现教育信息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根据中央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建议,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总结各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经验有如下两点体会:其一,计算机

是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载体,因此普及计算机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前提条件;其二,信息技术教育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传授,也可以融合到其他的课程之中。

当前,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有两个:

一、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根据规划,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阶段目标是: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2003年底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5年前,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二、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一)、“校校通”工程简介:“校校通”工程是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建设目标之一,它包括课程资源开发、传输、使用及教学管理内容的系统工程,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服务。它应

该具备教学与科研、行政管理、通信和教育的电子商务四大基本功能。具体来说,就是:

1.教师可以方便地浏览和查询网上资源,进入学科教学,对课程进行教学与科研工作;可以方便地调用网上资源进行课堂教学;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考查。学生可以实现网上“个别化”学习,学会从网上获取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遵循认知规律进行探究式学习。

2.学校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对教务、行政事务等进行综合管理。 3.学生和老师可以通过校园网实现和外界的通信。

4.“校校通”工程完成后将还有教育的电子商务功能。

(二)、“校校通”工程的三个认识误区

“校校通”工程是新生事物,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一些偏差,出现一些认识误区。目前存在的误区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有人认为建立网站和网校就是“校校通”了,这是很片面的,“校校通”工程远远不只是校园网站和网校。

二是有人认为“校校通”就等于“校校网”,但不全是“校校网”。“校校通”的目标并非是要每所学校都建立起庞大的校园网,而是让90%以上的中小学采用多种手段和形式,用较低的成本获得丰富而优质的教学资源和课程,最终实现资源共享。

三是有些学校建立了自己独立的校园网,可是有些学校建网并没有从应用出发,以致花了不少经费却未得到充分的利用,有的学校的校园网甚至变成了供人参观的“摆设”。这些学校在建立校园网后,

更重要的是资源库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

我国校园网建设的第一阶段以硬件集成为主,第二阶段以教学软件集成为主的“软件建网”第三代校园网是“硬件+软件+现代教育模式”。目前我国正在经历第二阶段,立足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迈进,如果还仅停留在第一阶段那就等于自动放弃了机会。跟上时代、超越时代才能拥有未来。

(三)、“校校通”工程目标是:用5至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具体目标是:

2005年前,争取使东部地区县以上、中西部地区中等以上城市中小学都能上网,这些地区的中小学生都能够学会使用网上资源,学习运用基于网络技术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自主学习;使更多的教师能够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西部地区及中部边远贫困地区的县和县以下的中学及乡镇中心小学普遍建立远程教育接收站,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接收系列的优秀教学课的丰富的课程资源,使这些地区广大中小学生能够接受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2010年前,争取使全国90%以上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上网,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少数中小学校也可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

那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是什么?怎样才能使信息

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要求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认识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要求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即从开始的“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论。换句话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我们认为,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应包括:

(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