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用斯大林模式课件
合集下载
上课用斯大林模式课件ppt课件
轻工业产值 重工业产值
——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
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 现象?与斯大林个人因素有关 系吗?中国有无类似的现象?
2019 7
1、外部形势:资本主义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2、政治形势:苏联成立,列宁逝世,斯大林上台
3、经济形势:经济恢复但总体仍相对落后(根因)
4、历史传统: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 5、思想环境: 国内激烈的阶级斗争 6、个人意识: 斯大林专权独断作风
2019
-
13
• 社会主义工业化 阶 级 斗 争 扩 大 化 肃 反 运 动
-
• 农业集体化
( )
2019
14
一、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方针
苏联一五计划几项重要指标完成情况 1928年 初步方案 最佳方案 实际完成数 煤(万吨) 3550 石油(万吨) 1160 生铁(万吨) 338 钢(万吨) 430 棉织品(亿米) 26.78 6800 1900 800 830 57 7500 2200 1000 1040 62 6440 2140 616 592 26.94
优先发展重工业
2019 15
一、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方针
1、苏联工业化与西方不同:
西方的工业化一般都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苏联的工业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指出:“没有重 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 2、苏联工业化目的: 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 (1)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 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 (2)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们”“现在不发展重工 业,就等于慢性自杀 五年计划海报
★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西方
经济如何?
100% 75% (1)优先发展重工业 4、工业化特点:
——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
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 现象?与斯大林个人因素有关 系吗?中国有无类似的现象?
2019 7
1、外部形势:资本主义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2、政治形势:苏联成立,列宁逝世,斯大林上台
3、经济形势:经济恢复但总体仍相对落后(根因)
4、历史传统: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 5、思想环境: 国内激烈的阶级斗争 6、个人意识: 斯大林专权独断作风
2019
-
13
• 社会主义工业化 阶 级 斗 争 扩 大 化 肃 反 运 动
-
• 农业集体化
( )
2019
14
一、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方针
苏联一五计划几项重要指标完成情况 1928年 初步方案 最佳方案 实际完成数 煤(万吨) 3550 石油(万吨) 1160 生铁(万吨) 338 钢(万吨) 430 棉织品(亿米) 26.78 6800 1900 800 830 57 7500 2200 1000 1040 62 6440 2140 616 592 26.94
优先发展重工业
2019 15
一、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方针
1、苏联工业化与西方不同:
西方的工业化一般都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苏联的工业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指出:“没有重 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 2、苏联工业化目的: 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 (1)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 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 (2)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们”“现在不发展重工 业,就等于慢性自杀 五年计划海报
★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西方
经济如何?
100% 75% (1)优先发展重工业 4、工业化特点:
历史(人民版必修2)课件专题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材料 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 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 26%。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你认为斯大林在苏联搞农业集体化 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消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改变农业生产的落后状况,以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 要。
2.目的:克服粮食危机,配合___工__业__化___建设。 3.过程 (1)开始:1929年下半年。 (2)过火:全国各地一哄而起,并出现强迫命令现象。 (3)整顿:1930年,斯大林发表《__胜__利__冲__昏___头__脑__》。 (4)完成:1932年,苏联宣布“__完__成__全__盘__集__体__化____”,到 1937年,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户达到全国农户总数的93%。
(2)消极性:①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 的东西太多,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业的发 展。②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 的状况不相适应,从而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 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阅读课本第二目第一、四自然段及“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的宣传画”及下列材料。
1.(2015·高考江苏卷)“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 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 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 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 确的是(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进行直接管理;优先 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 发展__重__工__业___,尤其 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你认为斯大林在苏联搞农业集体化 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消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改变农业生产的落后状况,以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 要。
2.目的:克服粮食危机,配合___工__业__化___建设。 3.过程 (1)开始:1929年下半年。 (2)过火:全国各地一哄而起,并出现强迫命令现象。 (3)整顿:1930年,斯大林发表《__胜__利__冲__昏___头__脑__》。 (4)完成:1932年,苏联宣布“__完__成__全__盘__集__体__化____”,到 1937年,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户达到全国农户总数的93%。
(2)消极性:①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 的东西太多,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业的发 展。②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 的状况不相适应,从而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 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阅读课本第二目第一、四自然段及“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的宣传画”及下列材料。
1.(2015·高考江苏卷)“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 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 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 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 确的是(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进行直接管理;优先 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 发展__重__工__业___,尤其 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件(共22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材料2:俄共元老:列宁是向资本主义过渡,是 对十月革命的背叛! 俄共青团与俄共:新经济政策背叛了十月革命 的理想,背叛了马克思主义,是严重的倒退, 退团退党!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公式1:社会主义=生产力+公有制+计划 经济+按劳分配
思考:新经济政策是否背弃了马克思主义,复辟资 本主义?为什么?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国有化(公有制)
流通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实物配给制、义务劳动
学法指导:6W自学大法,即时间(when)、地点 (where)、人物(who)、是什么(what)、怎样 做(how)、为什么(why),尤其要关注why, what,和how!
一、硝烟铁腕非捷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自主学习一:哪一项具体的政策对农民伤害最 大?为什么还要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呢?
问题探究一:“战时共产主义”是捷径吗?
项目 农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材料1:在生产力 高度发达的资本主 义基础上建立社会
工业 流通 分配
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义务劳动
主义,实行公有制、 计划经济和按劳分 配,取消商品生产 和货币。--马克思
公式1:社会主义=生产力+公有制+计划经济+ 按劳分配
82
战时共产主义
%
公式1:社会主义=生产力+公有制+计划经济+ 按劳分配
一、硝烟铁腕非捷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事实证明,非但不是捷径,更是引发了一 系列的经济政治问题,因此才会出现视频 中兵变的一幕。形势的变化逼迫列宁等人 不得不抛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推行 “新经济政策”。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公式1:社会主义=生产力+公有制+计划 经济+按劳分配
思考:新经济政策是否背弃了马克思主义,复辟资 本主义?为什么?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国有化(公有制)
流通
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
实物配给制、义务劳动
学法指导:6W自学大法,即时间(when)、地点 (where)、人物(who)、是什么(what)、怎样 做(how)、为什么(why),尤其要关注why, what,和how!
一、硝烟铁腕非捷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自主学习一:哪一项具体的政策对农民伤害最 大?为什么还要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呢?
问题探究一:“战时共产主义”是捷径吗?
项目 农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材料1:在生产力 高度发达的资本主 义基础上建立社会
工业 流通 分配
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义务劳动
主义,实行公有制、 计划经济和按劳分 配,取消商品生产 和货币。--马克思
公式1:社会主义=生产力+公有制+计划经济+ 按劳分配
82
战时共产主义
%
公式1:社会主义=生产力+公有制+计划经济+ 按劳分配
一、硝烟铁腕非捷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事实证明,非但不是捷径,更是引发了一 系列的经济政治问题,因此才会出现视频 中兵变的一幕。形势的变化逼迫列宁等人 不得不抛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推行 “新经济政策”。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课件: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共28张PPT)
挑战你的知识面——
?
你听说过 斯大林时 期的大清 洗吗?
• 1934年1月召开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按规 定对总书记斯大林的鼓掌可达10分钟,对 其他政治局委员鼓掌不能超过2分钟,可是 政治局委员兼列宁格勒州书记基洛夫出现 时,鼓掌长达10分钟之久。选举总书记时 基洛夫得的票数超过了斯大林,由于基洛 夫不愿意担任此职,斯大林才得以连任。 大祸随之临头,基洛夫在守卫森严的办公 室被人暗杀,此后,参与该案侦察工作和 见证的人不是死于车祸就是永久失踪。
• 3)历史教训 • ①经济建设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 ②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 政策 • ③国民经济应按比例协调发展 • ④应注意切实保护人民尤其是农民利益,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 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 和解体。 ——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
思想学术行政干预
10
五、对“斯大林模式”的评 价 保证了党的领导,维系了政局的稳定(政)
功 一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 绩 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意志(思)
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借鉴(如罗斯福新政) 政治:高度集权;大清洗运动,破坏民主和法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弊 经济 影响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端 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采用国家 指令性计划模式 思想文化: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弥漫,压制学术思想 的创造性 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 结 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 论 主义的唯一模式。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人民历史必修2专题七 第二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共15张PPT)
赫鲁晓夫不顾自然 的苏联最高领导,黑白参 条件限制,盲目扩 半的墓碑暗喻他毁誉参半 大玉米种植,反映 的一生,毁誉参半的改革。
其改革缺乏科学理 论指导和实践检验。
• (2) 内容:
• ①农业:
•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 农业税,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大规模 开垦荒地并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 1. 赫鲁晓夫改革 • (1) 背景: • 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 ②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打破了对斯
大林个人崇拜的迷信。
痴狂程度为中国的人们所
津津乐道;他曾满怀自信
地向美国人保证:“我们
将埋葬你们!”赫鲁晓夫
是唯一死后没有葬在红场
《片面发展的经济》
• (2) 教训:
•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 期处于落后状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 ②牺牲广大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 性;
•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 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 ④特别是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 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 因。
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 国的八分之一,全国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 成。对此斯大林说了这样一段话: “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 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 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请分析: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侧重点是什么?
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
集体农庄幸福的 快乐的少女
• 3. “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实践中的经 验教训
• (1) 经验:
• 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迅速实现国 家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并为反法西斯 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其改革缺乏科学理 论指导和实践检验。
• (2) 内容:
• ①农业:
•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 农业税,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大规模 开垦荒地并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 1. 赫鲁晓夫改革 • (1) 背景: • 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 ②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打破了对斯
大林个人崇拜的迷信。
痴狂程度为中国的人们所
津津乐道;他曾满怀自信
地向美国人保证:“我们
将埋葬你们!”赫鲁晓夫
是唯一死后没有葬在红场
《片面发展的经济》
• (2) 教训:
•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 期处于落后状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 ②牺牲广大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 性;
•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 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 ④特别是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 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 因。
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 国的八分之一,全国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 成。对此斯大林说了这样一段话: “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 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 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请分析: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侧重点是什么?
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
集体农庄幸福的 快乐的少女
• 3. “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实践中的经 验教训
• (1) 经验:
• 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迅速实现国 家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并为反法西斯 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件(共17张PPT)
国家发展模式比较(纵向比较)
项目 农 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余粮收集制
内
工 工业国有化(单一公 国家资本 业 有制,高度集中管理) 主义
恢复自由贸 贸 取消自由贸易 易,允许商 容 易 (否决商品货币关系) 品买卖
分 实行实物配给制 配 (平均主义)
绝 处 逢 生
粮食税代替余 粮收集制
斯大林格勒 拖拉机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1、背景:小农经济落后;粮食供应的困难;工业发展的需要。 2、目的: 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1937年完成 1927 _______ 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方针; ________ 3、过程:
4、特点: 全盘集体化 ;强制性 ;追求高速度。 5、评价:
(2)问题:
使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 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了重工业过 重、轻工业过轻、农业长期落后的 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影响了人们 (特别是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探究:优先发展重工业有什么必要性 苏联成立后,国内外环境严峻。外有 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内部则经济依旧落 后。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有 助于苏联迅速建立强大的国防,巩固政权。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 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三、形成过程:
(一)工业: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优 先发展 重工业, 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背景
苏联建立;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领导人; 经济水平落后;资本主义包围
2、方针与政策
提出方针: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 政策: 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什么?),追求高速 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第二节 斯大林模式(共14张PPT)
度
内阁制、两党
制。
全盘集体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
苏维埃体制(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度集权)、一党 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 制、终身制。 政治协商制度。
②时间:1会925年12月联共第十四次代表大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 —第聂伯河水电站
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由农业国变成 为工业国。
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 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材料一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 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化开始。由于轻工 业化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金周转快 ,获得利润也比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化成 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 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 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 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 长期过程,……”
三、“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比较
西方模式(英 国)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 生产资料私有 料所有 制 制 工业化 先轻工业后重 道路 工业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 所有制成分并存。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制 资本主义大农
度
场
经济体 市场经济体制 制
政治制 君主立宪制、
播种面积几乎占全国播种总面积的100%
三 斯大林模式
①确立的标志: 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 通过
②特点: 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
生产资料公有;指令性计划管理,排斥市 场调节。
高度集中的政治模式:
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 中于中央。
人教版必修2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25张)
实行余粮收集制 兼有“战
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 时”和“共
实行国有化 产主义”特
取消自由贸易 色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评价 (1)积极: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 战争的胜利。 (2)消极: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 [名师点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 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的需要,具有必要 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具有空想性。
5.斯大林模式的经验与教训。 (1)经验。 ①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教训。 ①必须坚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②必须坚持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③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并存。④坚 持可持续发展。⑤必须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提高人民生 活水平。⑥必须健全民主与法制。
[探究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 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 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 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
——《全球通史》
思考: (1)材料一主张用什么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请运用这一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并 指出“后退一步”和“前进两步”的含义。 提示:(1)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 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评价:积极——集 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消极—— 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引发了政治、经 济危机。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 20 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 (2)1918 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 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人民历史必修2专题七 第二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共21张PPT)
学习思考 这幅图反映了30年代苏联经 济建设中的什么问题?为什么 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经济发展不协调。 苏联为实现工业化,着重发 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的发展。国民经济严重失调
《片面发展的经济》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⑴国际形势: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 ⑵经济形势: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 ⑶政治形势:苏联成立;斯大林巩固领导地位 ⑷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革命前存在大量农奴制残余;小农经济占主 导地位;专制主义意识形态根深蒂固 ⑸思想环境: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同理解 ⑹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个人性格、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 根本原因 这是由苏联当时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 2.定义:是一个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高度集中的体制) 3.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 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 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 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 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 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 义建设。
也许纯属巧合,列宁以发源于西伯利亚的 大河——勒那河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化名,而他 的继任者则以一种硬度很强的金属——“钢” 作为自己的姓氏。
材料二 为了保证国家继续发展,必须采取新的、强有力的措 施,因此,为了使国家不再成为一个农业国家,为了使国家不 再从 国外进口小到铅笔、大到飞机等商品,必须建立自己的工 业。
材料三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 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 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 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人们有时问:不能稍微放慢速度,延缓进展吗?不,不 能,……恰恰相反,必须竭力和尽可能加快速度。……延缓速 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
最新上课用斯大林模式课件
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方针
1、苏联工业化与西方不同:
西方的工业化一般都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苏联的工业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指出:“没有重 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 2、苏联工业化目的: 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 (1)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 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 (2)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们”“现在不发展重工 业,就等于慢性自杀 五年计划海报
简介:1879—1953
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
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
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
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
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 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也许纯属巧合,列宁以发 源于西伯利亚的大河——勒那 河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化名,而 他的继任者(斯大林)则以一 种硬度很强的金属——“钢” 作为自己的姓氏。
——斯大林:《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 》
◆苏联的成立与发展
白俄罗斯 乌克兰
俄 罗 斯
南高加索
1922年苏联成立, 一个篮(兰)子两只鹅(俄)外加一条小绳索
苏联成立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 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 国联盟(苏联)
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
1936—1939年,苏联约有400多万人遭逮捕和判刑。1934 年1月联共(布)“十七大”选出的129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 员中的98人,1966名代表中的1108名被逮捕或镇压。当时, 列宁格勒省的154名代表中,只有2名继续当选为“十八大” 的代表。在军队中,大约有2万名军官遭到清洗,全军5名元 帅中有3名被杀害,10多位副国防人民委员中,无一人得以幸 免,15名集团军司令中有13名被清洗。1938年,红军师以上 的军官中,只有39%的人是原任的。同时,在经济建设部门, 大批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干部被清洗,严重影响 了经济的正常进行。1939年,大清洗运动才逐渐平息。
1、苏联工业化与西方不同:
西方的工业化一般都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苏联的工业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指出:“没有重 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 2、苏联工业化目的: 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 (1)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 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 (2)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们”“现在不发展重工 业,就等于慢性自杀 五年计划海报
简介:1879—1953
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
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
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
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
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 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也许纯属巧合,列宁以发 源于西伯利亚的大河——勒那 河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化名,而 他的继任者(斯大林)则以一 种硬度很强的金属——“钢” 作为自己的姓氏。
——斯大林:《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 》
◆苏联的成立与发展
白俄罗斯 乌克兰
俄 罗 斯
南高加索
1922年苏联成立, 一个篮(兰)子两只鹅(俄)外加一条小绳索
苏联成立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 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 国联盟(苏联)
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
1936—1939年,苏联约有400多万人遭逮捕和判刑。1934 年1月联共(布)“十七大”选出的129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 员中的98人,1966名代表中的1108名被逮捕或镇压。当时, 列宁格勒省的154名代表中,只有2名继续当选为“十八大” 的代表。在军队中,大约有2万名军官遭到清洗,全军5名元 帅中有3名被杀害,10多位副国防人民委员中,无一人得以幸 免,15名集团军司令中有13名被清洗。1938年,红军师以上 的军官中,只有39%的人是原任的。同时,在经济建设部门, 大批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干部被清洗,严重影响 了经济的正常进行。1939年,大清洗运动才逐渐平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首看历史
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现象,就是
农民已不像以前那样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
整乡、甚至整个专区地加入。
——斯大林《大转变的一年》(1929年11月)
苏联在农业决策上有什么变化?可能带有什么问题?
加快集体化进程;有农民的非自愿行为;
回首看历史
这是前苏联一段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 高兴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老婆说:‚没有油啊!‛ 伊万说:‚那就煮!‛ 老婆说:‚没锅!‛ 伊万说:‚那就烤!‛ 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回去 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高呼:‚斯大林万岁!‛ 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29年7月到30年7月,牛减少了 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 为什么会出现第二框的现象,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 由于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引起农民的不满与抵制; 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影响农业长久发展;
简介:1879—1953
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
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
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
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
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 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也许纯属巧合,列宁以发 源于西伯利亚的大河——勒那 河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化名,而 他的继任者(斯大林)则以一 种硬度很强的金属——“钢” 作为自己的姓氏。
回首看历史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 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 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 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 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毛泽东针对斯大林什么措施提出来的?他批判斯大林的什么 做法? 针对优先发展重工业策略。批判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政策
——按马克思设想进行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第二次:面对现实的实验
——列宁从国情出发进行的实验(新经济政策)
第三次:回归理想的实验
——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体制的实验(斯大林模式)
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 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 信: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 受侵略和解体。 ——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
(1)工业化高速发展,对粮食需求量增加 (2)出现粮食收购危机
二、农业:农业集体化运动(27年 生产关系)
3、评价农业集体化:
苏联农村消灭了私有制和剥削现象,为社会主义工业化
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资金,促进了工业化的顺利进行。
农业集体化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违反了自 愿原则,用行政命令或变相暴力强迫农民立即加入集体农庄; 对富农采取不给生活出路的措施,而且涉及部分中农,使工 农联盟再次出现危机.
斯大林认为,粮食80%是来自落后的小农经济,其产品的
85%留供自家消费,商品率极低。 另一方面,当时数量很少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粮食产 量,虽然只占粮食的2%以下,但它却提供了国家商品粮总额的 5%,商品率达到47%。斯大林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必须组织 农民走向集体化的国营农场道路,消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苏联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西方
经济如何?
100% 75% (1)优先发展重工业 4、工业化特点:
243%
13%
(2)追求高速度
1913年
(3)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 1920年 1925年 1932年 1937年
一、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方针
4:存在问题 1 、经济结构:不合理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经济各部门发展的状况 —— 农轻重比例失调 1937 年比28年的增长率 2、经济规律:不遵守 农业产值 8.1%
——斯大林:《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 》
◆苏联的成立与发展
白俄罗斯 乌克兰
俄 罗 斯
南高加索
1922年苏联成立, 一个篮(兰)子两只鹅(俄)外加一条小绳索
苏联成立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 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 国联盟(苏联)
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
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 现象?与斯大林个人因素有关 系吗?中国有无类似的现象?
1、外部形势:资本主义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2、政治形势:苏联成立,列宁逝世,斯大林上台
3、经济形势:经济恢复但总体仍相对落后(根因)
4、历史传统: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 5、思想环境: 国内激烈的阶级斗争 6、个人意识: 斯大林专权独断作风
优先发展重工业
一、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方针
1、苏联工业化与西方不同:
西方的工业化一般都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苏联的工业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指出:‚没有重 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 2、苏联工业化目的: 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 (1)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 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 (2)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们‛‚现在不发展重工 业,就等于慢性自杀 五年计划海报
感受斯大林体制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 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国军队突袭苏联。一星期内, 苏军损失兵力100万人以上,西部工业区全部沦陷。 希特勒微笑着声称要在莫斯科红场举行庆祝的仪式,但 很快他就笑不出来了,德军不仅被全线扼止,而且开始遭遇 反攻。 希特勒不明白,已经失去西部工业基地的苏联,为什么 会越战越强? …… 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飞机产量仍达到两万架以 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 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制胜的利剑。 ——《大国崛起·风云新途》解说词
饥饿的农民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 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体化过程
(1)农业逐步集体化(1927—1929)
(2)农业全盘集体化(1929—1937)
1929年开始,1932基本实现,1937年完成 全盘集体化,废除土地私有,消灭农村封剥
二、农业:农业集体化运动(27年 生产关系) 2、实行农业集体化原因:
1936—1939年,苏联约有400多万人遭逮捕和判刑。1934 年1月联共(布)‚十七大‛选出的129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 员中的98人,1966名代表中的1108名被逮捕或镇压。当时, 列宁格勒省的154名代表中,只有2名继续当选为‚十八大‛ 的代表。在军队中,大约有2万名军官遭到清洗,全军5名元 帅中有3名被杀害,10多位副国防人民委员中,无一人得以幸 免,15名集团军司令中有13名被清洗。1938年,红军师以上 的军官中,只有39%的人是原任的。同时,在经济建设部门, 大批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干部被清洗,严重影响 了经济的正常进行。1939年,大清洗运动才逐渐平息。
轻工业产值 重工业产值
——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
210% 550%
工业化最大的牺牲者是农业和农民
二、农业:农业集体化运动(27年 生产关系) 问题一:苏联农业集体化是怎样实现的?
冷酷的法律 斯大林1932年制定《关 于保护社会主义财产的 法令》规定盗窃农庄财 产者可以处以最高刑 罚——枪毙并没收全部 财产。到1933年判处了 54645人。
• 社会主义工业化 阶 级 斗 争 扩 大 化 肃 反 运 动
• 农业集体化
( )
一、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方针
苏联一五计划几项重要指标完成情况 1928年 初步方案 最佳方案 实际完成数 煤(万吨) 3550 石油(万吨) 1160 生铁(万吨) 338 钢(万吨) 430 棉织品(亿米) 26.78 6800 1900 800 830 57 7500 2200 1000 1040 62 6440 2140 616 592 26.94
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时间
粮食人均产量 (公斤) 470
460
肉类人均产量 (公斤) 35
20~25
1928~1929
1930~1932
1933~1937
1938~1940
440~450
420~430
15~20
25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 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1、 西方模式: 市场经济体制 2、 斯大林模式: 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
城市、工厂、农庄和街道甚至山峰都用斯大林的名字来命名。
此后,过分颂扬之风愈演愈烈,进而成为一种政治思潮。一 切成绩胜利都归功于斯大林。斯大林就是党和国家的化身, 真理的代表,他的讲话成为人们工作、发言的唯一依据,判 断事物对错的唯一标准。斯大林被奉为神明,当作偶像顶礼
T-34型坦克,作为二战中性能 最好的坦克之一,共生产了四 万多辆
PPSH(波波沙)-41冲 锋枪,共生产六百万枝
喀秋莎火箭炮在怒吼
1929年12月21日,举国上下庆祝斯大林50寿辰。《真理 报》用8个版面刊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祝寿文章,称颂斯大林 是列宁的唯一主要助手,是列宁事业的继承人,是活着的列 宁。各地党政组织和个人也纷纷向斯大林发出致敬信。许多
21世纪,我们的思考和回答……… 你怎样看待斯大林模式?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2.主要表现: 1)经济: 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调节 2)政治: 高度集权,干部任命制和终身制 3)思想:高度一致,个人崇拜,个人专断 3.历史评价: 1)积极:工业强国;胜利基础 2)消极:三比失调;破坏民主;解体根因
3、 中国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是指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 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主要特点是 高度集中,即政治集权、经济集中、思想集控。
七十多年前的观察
泰戈尔的判断:“这种疗法不能持久” —— 《俄罗斯书简》(1930) 罗曼·罗兰的困惑:两个不吻合的斯大林 —— 《莫斯科日记》(1935) 纪德的悲观:“生虫的红苹果” —— 《从苏联归来》(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