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生物 第3章第1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种群 第1课时 种群的特征学案 苏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1节 种群的特征》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1节 种群的特征》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1节种群的特征》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列举种群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尝试用抽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了解生物环境的稳态,进一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课型、课时】新课,两课时。

【教学手段】黑板、粉笔、幻灯片等【教学方法】讲解法、合作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回顾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从细胞到生物圈: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学生阅读P59,特别强调种群的概念。

物种:指分布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繁殖,并能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组生物个体。

种群: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一物种同时生活的个体总数。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教材中介绍的两种抽样方法,可以用抽样方法进行抽样和估计。

也可以将模拟的草原分成若干等份,在得到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出整数。

种群密度一、调查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的方法种群密度: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种群的个体数量。

(人口密度是人口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探究:学生阅读、思考、讨论,老师提示。

讲述1:样方法取样方法有很多种,根据物种和具体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常用的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样方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形等,但每种方法的原理都是一样的。

样方法的步骤:(1)确定调查对象:确定要调查的种群是哪一种双子叶植物;(2)取样:确定样方数目、样方大小和取样方法;(3)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所调查种群的数量;(4)平均:将样方平均。

例如,假设随机抽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为X1、X2、X3、…Xn,则样方的平均数X=∑Xn/n。

讨论讨论: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

1.样方数量会影响调查结果吗?会,一般来说样方数越多,调查结果越准确2、样方多大适宜?草本植物样方的大小以1m2的正方形为宜,每个样方的面积应一致,可根据调查对象适当调整3、取样的原则是什么?做到随机取样;取上不取下,取左不取右4、常用的取样方法有哪些?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讲述2:标志重捕法标记再捕获法:将一定数量的生物个体捕获并标记在边界清晰的区域,然后放回,经过适当的时期后再捕获(标记的个体与未标记的个体充分混合后再次分配)。

种群和群落-文ppt课件

种群和群落-文ppt课件

第2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
1s=20min
y=2n
一、建构种群增长的模式
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
数学形式。 如:曲线图、数学方程式
一般步骤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②做出合理假设; ③根据实验数据,用数学形式表达; ④检验或修正。
y=2n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自然界的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状态下种群数 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 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 型。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特别 森林阶段
灌木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提醒
种群演替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
通常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讨论:
1.为什么先在裸岩上定居的是地衣而不是苔藓或草本植物? 2.地衣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什么条件?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3.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互利共生 D.竞争
四、群落的
1、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植物:光照、温度 决定因素
动物:食物、空间/栖息地
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不同生物分布于不
同地段,呈镶嵌分布的现象。
决定因素:地形的变化、光照的强度、土壤 的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等环境因素影响。
2、狼以兔为食,兔以草为食。捕食
种 群

➢下列生物的关系是共生还是寄生?
体 数
1、蚂蝗吸食动物血液 寄生
2、白蚁与它肠内的鞭毛虫 共生
时间
竞争
3、菟丝子与大豆 寄生 4、噬菌体和细菌 寄生 5、鸟与羽虱 寄生

高中人教生物必修3 种群的特征 课件

高中人教生物必修3 种群的特征 课件

B

4、种群的年龄组 成大致上可以分为 三种类型,如图所 示。请据图回答: (1)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鱼网眼的大小 ,以保护幼鱼,这将使被捕捞的鱼的种群的年 龄组成为图__________所示类型。 (2)对于一鱼塘来说,要建立一个鲫鱼种群 高产稳产的模型应是图_____________所示。
A
C
例:下列属于种群的是(C) A.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 B.校园内的所有乔木 C.棉田中有幼蚜,有翅蚜和无翅成熟 蚜组成的全部棉蚜 D.一个池塘里所有的雄性鲤鱼
• 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 种群数量(种群内的个体数)的变化规律
怎样控制害虫 数量,以防止虫灾 发生?
牧民在承包的草场上 该放养多少头羊,既能保 护草原,又能取得最好经 济效益?
解析:设该地段全部个体数记作N,其中标志数为M ,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个体中被标志个体数为m, 则N:M = n:m,所以N = M×n/m。在本题中, 根据公式N = M×n/m = 46×25/12 = 96。
同学们想想,对于同一个种群,它 的种群密度是恒定不变的吗?哪些 因素会使种群密度发生变化?
五点取样法:调查群体为非长条形
种群密度N
N1+N2+N3+N4+N5
5
某同学在一草地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取了5个样方 (样方面积为1m2),5个样方的种群数量分别为4、6、 8、8、9株。那么该草地的蒲公英种群密度为多少?
种群密度=(4+6+8+8+9)/5=7株/m2
(5)计数方法
——蒲公英
5.性别比例
(1)概念: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
(2)类型:(一般分三种类型)
①雌雄相当型: 多见于高等动物, 如黑猩猩、猩猩等。

种群的特征 课件

种群的特征 课件

特征
种群具有地域性,即 种群内的个体分布在 不同地域或生境中。
种群具有遗传特征, 即种群内的个体之间 存在遗传差异。
种群具有数量特征, 即种群内的个体数量 是动态变化的。
种群的数量特征
02
数量规模
数量规模的定义
数量规模的动态变化
种群中个体的数量,反映种群的大小 。
种群数量增长呈指数型、逻辑型等动 态变化,受环境容纳量限制。
数量规模的影响因素
环境资源、空间容量、种间竞争、种 内调节等。
密度
0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2
03
密度的定义
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的个体 数量,反映种群分布的疏 密程度。
密度的影响因素
环境资源分布、空间异质 性、种间关系等。
密度的生态学意义
影响种内竞争、种间关系 、群落结构等。
出生率与死亡率
出生率的定义
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
S型增长
总结词
描述种群在有限环境中受到资源限制的增长情况。
详细描述
S型增长是指种群在有限环境中受到资源限制的增长模式。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资源逐渐减少,导致种群增长 速度逐渐降低。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增长速度变为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S型增长曲线通常用 于描述大多数生物种群的增长模式。
死亡率的定义
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
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 减少;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稳定。
种群的遗传特征
03
基因频率
基因频率是指在种群中某一特定 基因的频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基因频率的计算公式为:基因频 率 = (该基因的数量 / 群体中

第三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三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0.320 0.259
2.590
0.00
0.462 0.374
4.114
0.00
0
0
0
0.00
0.578 0.468
6.084
21
R0=∑lxmx=3.096
∑xlxmx=26.376
5.种群增长率(r)和内禀增长率(rm) 由于各种生物的平均世代时间并不相等,
作种间比较时世代净增殖率(R0)的可比性 并不强,种群增长率r值则显得更有应用价
过计算的预测值)(Begon等,1986)
33
2.季节消长
对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首 先要区别年内(季节消长)和年 际变动。一年生草本植物北点地 梅种群个体数有明显的季节消长。
34
图3-5 北点地梅8 年间的种群数量变动(Begon等,1986) 个体数有明显的季节消长,8 年间籽苗数为500~1 000/m2,每年死亡
观地表达了该同生群(cohort)的存活过 程。Deevey(1947)曾将存活曲线分为3 个类型(表3-1)(图3-3)。
14
表3-1 藤壶的生命表(引自Krebs,1978)
年龄(a) 存活数 存活率
x
nx
lx
死亡数 dx
死亡率 qx
0
142 1.000 80
0.563
1
62
0.437 28
0.452
13
2.生命表的编制
生命表(life table)是一种有用的 工具。简单的生命表只是根据各年龄组的 存活或死亡数据编制,综合生命表则包括 出生数据,从而能估计种群的增长。
从生命表可获得三方面信息:①存
活曲线(survivorship curve)。以lgnx 栏对x栏作图可得存活曲线。存活曲线直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种群的特征课件(23页)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种群的特征课件(23页)

与社会的联系
2015年江阴市共有外来人口90多万,他们在各 行各业,为城市的发展建设贡献力量,并在此安家 置业,我们亲切的称他们为“江阴新市民”。
议一议
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如何影响某种害虫的种群密度?
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 性别比例,降低害虫的出生率,使该害虫种群的种群 密度明显降低。
3.通过对经济危机爆发原因的分析, 使学生 认识到 历次危 机爆发 的形式 虽有所 不同, 但就其 根源来 讲,都 是源于 资本主 义社会 的基本 矛盾。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4.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影响的 讲述, 使学生 认识到 罗斯福 新政在 维护资 本主义 制度的 前提下 进行调 整改革 ,克服 了危机 ,但不 能根本 消除危 机。引 导学生 辩证地 看待资 本主义 国家的 改革和 内部调 整。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4.1《种群的特征》 课件( 共23张P PT)
议一议
标志重捕法的注意事项
1.若标志过程中,使用的 标志物不能过分醒目 标志物太醒目,将会对结 果产生什么影响?
2.若标志过程中,使用有 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对
害性的标志,这将会对结 果产生什么影响?
动物没有伤害
3.被标志的兔子放回后出 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
议一议
下图中A、B、C三种年龄组成的种群,哪种类型 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属于增长型?哪种类型的种 群数量会越来越小,属于衰退型?哪种类型的种群数 量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属于稳定性?为什么?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种群的其它数量特征与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
(请在①②③处选择一个关键词:影响、决定、预测)
种群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
35只/Km2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同步训练)高中生物必修3_苏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同步训练)高中生物必修3_苏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在生态学中,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以下哪项不属于种群的特征?A. 出生率与死亡率B. 种群密度C. 性别比例D. 经济价值2、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状态通常称为?A. 种群平衡B. 种群波动C. 种群灭绝D. 种群扩张3、在研究一个种群时,下列哪一项不是直接用于描述该种群特征的参数?A. 种群密度B. 年龄结构C. 性别比例D. 物种多样性4、关于种群增长曲线,在理想条件下(无天敌、食物充足、没有疾病等),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最接近于哪种模型?A. S型增长模型B. J型增长模型C. 抛物线型增长模型D. 波动型增长模型5、在“种群”的概念中,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种群的基本特征?A. 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B. 具有相互作用的个体群体C. 种群内部个体数量相对稳定D. 种群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6、以下哪种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属于密度依赖型?A. 气候变化B. 食物供应C. 天敌数量D. 种子散布7、在研究某一森林中的鹿种群时,以下哪一项不是直接用来评估该种群的特征?A. 种群密度B. 出生率和死亡率C. 年龄结构D. 森林的气候条件8、下列关于种群内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说法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 种群内的竞争可能会限制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B. 种群内的合作行为总是能增加每个个体的生存机会。

C. 种群内部可能存在社会等级制度。

D. 信息交流对于维持种群内的协作至关重要。

9、关于种群的定义,以下哪项描述是正确的?A. 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具有相同物种特征的个体集合B. 种群是指一个物种的所有个体C. 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具有相同生活习性的个体集合D. 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的总称 10、以下哪种情况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A. 出生率B. 死亡率C. 年龄结构D. 物种多样性11、在生态学中,种群是指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种群的特征学习目标知识概览(教师用书独具)1.说出种群的概念。

2.列举种群的特征,并分析其内在联系。

(重点)3.学会用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重难点)1.种群的概念和种群密度(1)种群:生态学上把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2)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等。

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迁入率和迁出率和性别比例等。

(3)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4)样方法:通过计算若干样方中某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数,再以其平均密度估算种群的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称为样方法。

该法常常适用于对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植物或移动能力较低的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5)标志重捕法①适用范围:适用于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类等动物,其前提是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等。

②估算公式为:N(总数)=n(重捕个体数)m(重捕中标志个体数)×M(标志个体数)。

2.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1)出生率和死亡率①概念ⅰ出生率:指某种群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率。

ⅱ死亡率:指某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率。

②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当出生率超过死亡率时,种群数量增加;当出生率低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减少;当出生率接近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可见,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2)迁入率和迁出率①概念ⅰ迁入率:指单位时间迁入某种群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ⅱ迁出率:指单位时间迁出某种群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②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因个体迁入或迁出导致种群数量增加或减少。

因此个体的迁入或迁出也会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3)年龄结构①概念: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的比例。

②类型增长型:幼年个体数大于成年、老年个体数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比例相当衰退型:幼年个体数小于成年、老年个体数(4)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的比例。

如果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数量的比例失调,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的变化。

3.研究种群的核心问题及意义(1)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②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3)实践意义①保育珍稀濒危物种。

②监测、预报和有效控制有害生物。

③人口数量的监控。

[基础自测]1.判断对错(1)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只能用标志重捕法。

(×)提示:移动能力较低的动物不适用。

(2)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3)年龄结构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4)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5)1 000个人的村庄一年出生10个小孩,则出生率为10/(1 000+10) ×100%=0.9%。

(×)提示:10/1 000×100%=1%。

2.下列有关种群和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A.某块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B.一条河流中单位体积内的鲤鱼数量算是它的种群密度C.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D.同一块草地中所有的环毛蚓也可以算是一个种群C[A项稻田里的三化螟是由同一种生物个体组成的,是一个种群。

B项为水体生物的种群密度。

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一环境下差异是很大的,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C项错误。

D项所有的环毛蚓是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 3.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导学号:85732123】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丁为年龄结构,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中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总是随着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B[据图分析,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迁入率使种群密度增加,死亡率和迁出率使种群密度减小,而迁入率和迁出率不受其他因素影响,则甲为出生率,乙是死亡率,故A项错误;性别比例主要影响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而年龄组成既影响出生率,又影响死亡率,故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结构,B正确;年龄结构的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成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故C项错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故种群密度不一定随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故D 项错误。

][合作探究·攻重难]种群的概念及种群密度的调查1.依据种群概念,请你确认下列①~③是否是一个种群?为什么?①两个池塘中的鲤鱼。

②某池塘中所有的鱼。

③一块农田中全部长出玉米粒的玉米。

提示:①~③均不属于种群,理由如下:①不属于“同一区域”;②不属于“同一物种”(鱼有很多种类);③不属于“全部个体”。

2.样方的大小如何确定?取样时为何强调随机取样呢?提示:视被调查的植物类型而定,温带地区样方的大小,一般地说,乔木为100 m 2,灌木为16 m 2,草本植物为1 m 2。

随机取样是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能更接近真实情况。

3.统计若干样方,进行计算种群密度时,需要去掉一个最高值和最低值后再计算平均值吗?提示:不需要。

4.由于第一次捕获后做上标志,重捕时此类个体被捕获的可能性降低,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提示:增大。

由于标志的个体被捕获的个体减少,所以在第二次中捕获的被标志个体所占比例比实际情况小,故导致总体数值变大。

[归纳总结]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1.原理(1)样方法:种群密度=各样方种群密度之和总样方面积(体积)(2)标志重捕法:个体总数(N )初次捕获的标志数(M )=再次捕获个体数(n )再次捕获的标志个体数(m )2.过程(1)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准备:观察地形,注意安全↓确定调查对象:如一块农田中的荠菜或蒲公英等的种群密度↓↓↓计算种群密度(2)标志重捕法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部分个体:在该种群生存环境中,均匀设置捕获点,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并记录个体数(M)↓重捕,计数:一段时间后,在原来的捕获点再次捕获一部分个体,并计数数量(n)及其中被标志的个体数(m),然后放回原来的环境↓计算种群密度(3)注意事项①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应相同。

②调查期间没有大规模迁入和迁出,没有外界的强烈干扰。

③标志物不能影响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不能过分醒目,要牢固,不易脱落。

特别提醒:标志重捕法的计算中两个“偏大”(1)在实际情况下,动物在被捕获一次后被重捕的机会会降低,因此通过标志重捕法估算的种群密度会偏大。

(2)由于动物具有很强的活动性,有时会引起标志物的脱落,这样计算出来的种群密度会偏大。

上述情况都是由于重捕时标志个体的减少,从而导致调查结果偏大的。

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志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技巧点拨】(1)明确样方数量与样方大小的确定原则;(2)明确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不同点;(3)明确题干信息。

B[A错: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内部的个体要全部统计,位于样方边缘的个体计数时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不用进行标记。

B对,C、D错:要注意随机取样。

取样时可采用等距取样法或五点取样法,但由于该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取样时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增加样方数量。

][活学活用]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2 hm2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志后在原地放生。

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志的个体13只。

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导学号:85732124】A.50只B.42只C.92只D.161只D[N50=4213,N≈161.5只,所以答案选择D。

](备选习题)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常用方法。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随机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量为X1、X2……X n,则样方内生物个体数量的平均值为(X1+X2+……X n)/nB.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C.计数时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D.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是:标志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D[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求所有样方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的数值;在计数时与个体的大小和年龄无关,都应计入总数;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用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是: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

]种群的特征及其关系1.下图是某地区某种植物的种群结构调查结果。

分析该种群的发展趋势,说出其中的原因。

提示:种群数量减少,种群密度降低;据图可知,该种群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属于衰退型种群。

2.农业生产上常将性引诱剂洒向田间,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其道理何在?提示:将性引诱剂洒向田间,可干扰害虫雌雄个体间的正常交尾,从而降低害虫出生率,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归纳总结]1.种群的数量特征的关系(1)图解(2)分析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②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③年龄结构――→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预测变化趋势。

④性别比例――→改变出生率――→决定种群密度。

(3)应用①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通过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②将性外激素释放到田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2.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内的个体都是同一物种(如下图所示)。

(1)个体通过有机结合组成的整体为种群。

(2)物种因地理隔离形成不同种群。

(3)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

特别提醒:(1)年龄结构能预测但不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

(2)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结构,还与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有关,例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下列关于概念图中序号所表达的含义,说法错误的是( )A.1代表种群密度B.迁入率由4或5代表C.2代表出生率或死亡率D.6、7依次代表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技巧点拨】(1)明确种群密度是种群基本的特征;(2)迁出率和迁入率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性别比例主要影响出生率;年龄结构既影响出生率,又影响死亡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