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城乡公交一体化考察报告(精)
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调研报告
![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c22d361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18.png)
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调研报告
一、引言
二、调研方法
我们采用问卷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
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是城市和农村居民,通过访谈了解他们的出行需求和对城乡公交一体化的看法。
实地走访主要是到城乡公交车站、乘车点以及相邻地区进行现场观察,了解公交车辆的运行情况和运输量。
三、现状分析
1.城乡交通差距:当前城市公交发达,路网密集,乘车方便,而农村地区交通条件差,交通资源分布不均,农村居民出行困难。
2.城乡公交一体化实践:一些地区已经开始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如在城市公交线路内增设农村车站,将农村居民的出行需求纳入城市公交服务范围。
3.运输模式差异:城市公交主要采用大型客车进行载客运输,运载能力大;而农村公交以小型客车为主,运载能力较小。
四、问题分析
1.农村公交融入城市线网较少,覆盖范围有限。
2.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公交车辆、设施、服务水平较低。
3.运输模式不适应,农村乘客出行需求难以满足。
五、解决方法
1.建设农村及城市间公交换乘枢纽,提供方便的换乘服务。
2.增加政府对农村公交的资金支持,提升车辆配置水平及服务设施。
3.推广新能源公交车辆,提高农村公交的环保性能。
六、成效评估
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城市居民对城乡公交一体化持支持态度,认为能够解决农村居民出行难题。
在实地观察中,发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部分农村居民已经享受到了城市公交的便利,出行方式发生了改变。
然而,仍有一些农村地区没有得到有效改善,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七、前景展望
八、结论。
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调研报告
![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123f9cd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c6.png)
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调研报告.b1{white-space-collapsing:preserve;}.b2{margin: 1.__in 1.__in 1.__in 1.__in;}.p1{text-indent:0.__in;text-align:justify;hyphenate:auto;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s1{font-weight:bold;} __市政协机关2018年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专题报告近年来,我县以统筹城乡发展、方便群众出行为出发点,大力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解决了农村居民出行难、出行贵的问题,开拓了客运物流新渠道,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但是,随着线路增多、流量加大,一些在资源分配、管理运营和基础设施建设上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制约了城乡公交一体化持续高质量发展。
为此,我调研组对我县城乡公交发展现状展开了深入的调查分析,通过搜集相关资料、深入各乡镇调研、走访行业部门和乘车体验等多种形式,挖掘问题根源,研究解决对策,现将情况综合如下:一、基本情况(一)城市公交项目建设情况。
目前,已编制完成《城市公交规划》,根据县城区公共交通中途停靠站道路情况,计划建设城市公交线路X条,日常运行车辆__辆;建设港湾式停靠站__个、直线式停靠站__个、简易站牌停靠站__个;建设公交首末站X个、充电桩__个、候车亭X个、调度室X个。
现已按照要求申报了政府专项债劵资金,待申报批复下达后,立即开展初步设计等招投标工作。
(二)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情况。
截至目前,已完成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线路__条,购买新能源公交客运车辆__台,全部上线运营。
各线路平均每天X个班次。
同时,建设充电桩__个,客运公司内完成__个充电桩及附属配套建设,乡镇(场)完成__个,能够满足现阶段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
二、主要做法(一)高位谋划推动。
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构建城乡客运体系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的改革领导小组,强力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革。
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29af828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a2.png)
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为了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进行了一次城乡一体化调研。
二、调研内容1.了解城乡一体化政策的实施情况通过向相关部门负责人、当地居民及农民代表等进行访谈,我们了解到,国家对城乡一体化的政策部署已经落地实施。
各地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制定了相关行动计划和政策文件,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2.分析城乡一体化的成效和困难调研发现,城乡一体化政策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农村基础设施有所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但是,城乡一体化仍面临一些困难,如农村人口外流、农田面积减少、农业产品销售渠道受限等。
3.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调研中,我们对一些地方进行了深入走访和调研,发现一些成功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案例。
这些地方通过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探索了一条可行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
三、调研结果和建议1.加大政府投入力度2.打造农村创业环境鼓励和引导农民创业,打造良好的农村创业环境。
可以加大对农村企业的支持力度,提供贷款、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农民创业就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3.加强城乡交通和信息互联完善农村交通网络,提高农村交通的便捷性。
同时,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
这样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四、总结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发展城乡一体化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我们通过本次调研,了解了城乡一体化政策的实施情况、成效和困难,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各地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村全面复兴的目标。
城乡公交一体化可行性研究报告
![城乡公交一体化可行性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3a60f1d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6b.png)
城乡公交一体化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探讨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可行性,并分析其对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影响。
通过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城乡公交一体化有助于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并减少环境污染。
但是,在推行一体化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支持和规划,以达到最佳效果。
1. 引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交通一体化成为解决交通问题的必然趋势。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指将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统一的运输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方式。
2. 城乡公交一体化的优势2.1 提高交通运输效率通过城乡公交一体化,可以合理调配运力资源,优化线路布局,减少交通堵塞,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公交出行效率。
2.2 促进经济发展城乡公交一体化有利于促进城市和农村间的经济联系,提高农村居民的出行能力,促进农业产品流通。
同时,公交出行的便利性也吸引了更多城市居民到农村消费,推动农村产业发展。
2.3 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城乡公交一体化解决了交通不便和远距离通勤的问题,使城乡居民出行更加便捷、舒适。
农村居民可以容易地前往城市享受更多的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而城市居民也可以到农村休闲度假,享受大自然的清新空气。
2.4 减少环境污染城乡公交一体化减少了农村居民开私家车上下班的需求,降低了机动车辆的数量,减少尾气排放和交通噪音,改善了城乡环境质量。
3. 城乡公交一体化面临的挑战3.1 客流不均衡问题由于城市和农村客流特点不同,城乡公交一体化面临着客流不均衡的问题。
需要合理规划线路和运力,满足不同地区的出行需求。
3.2 资金投入压力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车辆购置、线路改建、设施建设等。
需要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寻求多元化的资金来源。
3.3 文化差异问题城乡之间存在着差异化的文化需求,不同区域的居民对公交服务的需求有所不同。
需要加强市场调研,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江浙城乡公交一体化考察报告
![江浙城乡公交一体化考察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2086540f8c75fbfc77db2c7.png)
江浙城乡公交一体化考察报告3月4日至11日,市交通运输局领导率团一行9人,赴江苏句容、溧阳、吴江和浙江萧山、义乌进行了为期8天的城乡公交一体化考察学习,重点考察以上市(区)在公交线网规划、运力配置、票价政策、场站建设、财政扶持等方面的经验做法。
此次考察目标明确,大家深受启发,对推动我市今年城乡公交一体化试点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一、各自发展及现状(一)江苏镇江句容市。
地处苏南,全市总面积1385平方公里,人口近60万,辖9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3个风景区管委会,2011年全市财政收入50亿元,列百强县第89名,曾经为交通运输部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现场会的分会场。
截至2011年8月底,全市共有城市公交线路12条,公交车72辆,日均客运量2万人次;城乡客运班线12条,班车106辆,发车间隔约40分钟;镇村公交线路49条(学生接送线路199条,涉及学生5509人),公交车125辆,覆盖全市529个农村居民点,行政村和居民点覆盖率分别达100%和80%。
2001年,句容市对原挂靠车辆进行承包经营改革,2005年开通了第一条城乡客运一体化班线,2008年7月,企业出资380万元对7条农村公交班线129辆农巴车进行了回购(平均1.2万元/车),全面完成了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2009年4月-2010年2月,逐步开通镇村公交,基本形成了“三级”客运网络。
2012年2月,句容市华通客运公司与镇江客运句容分公司注资入股,成立了城市公交、城乡公交、镇村公交和长途客运4家有限公司,预计2015年初步完成体制改革。
票价政策方面,城市和镇村公交实行一元一票制(最远镇村线路26公里),IC卡9折,月票45元;城乡客运实行分段计费、无人售票,在原班线票价基础上下浮10%-15%,便宜1元左右(最远线路38公里7元)。
场站建设方面,目前已建成3处四级农村客运站,每处占地10-15亩,主体建筑3-4层3000㎡,实行站所合一、商业运作,由政府负责划拨土地,交通局负责建设,公交企业负责管护。
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调研报告
![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ac72baf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73.png)
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调研报告近年来,我国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不断加强,以满足城乡居民出行需求为目标不断推进。
为了深入了解城乡公交一体化的现状和问题,本次调研旨在掌握城乡公交一体化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发展。
一、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及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对城市和农村的居民、公交企业以及市政管理部门进行调研,旨在全面了解各利益主体的需求和观点。
二、调研结果(一)城市公交1.现状:城市公交线路较为发达,但市区和郊区间的公交连接较少,一些远离市区的居民无法方便乘坐公交工具。
2.问题:市内公交车辆较多,容易造成交通拥堵,城市公交站点位置繁多,存在路线重复现象,造成公交线路难以管理。
3.解决办法:建立起多元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采用智能化管理措施,方便市民换乘乘车,同时通过优化站点设置、完善公交线网等措施落实城市公交管理。
(二)农村公交1.现状:农村地区交通不便,公交线路不够完善,部分农村没有公交线路或公交线路数量较少。
2.问题:农村公交服务缺乏规范化和统一性,缺少创新,一些乡村仍存在信息不畅、服务内容和质量较差、运营效率低等问题。
3.解决办法:创新公共交通载体,加大公交建设力度,为农村地区提供多样化可选择的公共出行方式,同时加强公共交通与其他交通模式的衔接和合作,共同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
三、调研总结与建议1.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建设,提高公交线路的综合使用度。
2.加强对城市、农村公交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公交服务质量。
3.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推广智能公交系统,加快公交刷卡支付的落地。
4.强化公交运营企业的交通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
总之,当前,我国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尚有诸多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只有在政府、公交企业、市民与农民等各利益主体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够创建出一个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城乡公交出行环境。
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是为了满足城乡居民出行需求而推进的。
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调研报告
![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e3928db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4c.png)
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调研报告尊敬的领导:近年来,城市化的进程日渐加快,城乡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加强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是促进城乡发展均衡、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
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和调研,本次调研报告现就城乡公交一体化推进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供您参考。
一、城乡公交一体化概念城乡公交一体化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交通体系的融合,以公共交通为覆盖面,在整个城乡区域内形成一个统一的公共交通体系,促进城乡交通互联。
二、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必要性当前,城乡公交不同步、不协调的问题较为突出,尤其在农村地区,公共交通资源较为匮乏。
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可以拓宽农民出行途径,提高农村出行的便捷性和舒适度,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交通互联,为经济、社会的提升奠定基础。
三、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需要注意的问题1.政府的沟通和协调:城市和农村的交通管理体制不同,在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2.公共交通路线的合理规划:制定合理的公共交通路线,确定优先发展的区域,发挥公共交通的普惠性,提高公交运营效率。
3.投资与财政支持: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需要大量投资,需要政府财政的支持。
同时,也需要探索多种融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
4.信息化建设: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公交路线信息实时更新、票务系统的电子化管理等,提升公交服务和管理水平。
四、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建议1.健全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法规制度,明确政府、农民和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公共交通服务品质和管理水平。
2.加强公共交通网络的建设,强化农村公路、城市公交线路的互联互通,保证各个交通枢纽的畅通。
3.发挥社区服务中心的作用,将社区服务中心打造成信息传播、公共交通资源整合、公共交通服务告知的平台。
4.借助现代化科技手段,实现公共交通的管理标准化、信息化,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并逐步减少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五、结语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推进是未来城市和农村相互联系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的必要保障。
城乡公交一体化可行性研究报告
![城乡公交一体化可行性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0fe415d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53.png)
城乡公交一体化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交通难题逐渐凸显,城乡公交一体化成为解决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报告通过对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方案,以期为城市和农村交通的整合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引言城乡公交一体化是指在城市与农村交通领域撇去界限,整合资源,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公交网络,共同服务于城乡居民的出行需求。
城乡公交一体化解决了城乡交通不协调、不便利等问题,提高了交通效率和服务水平。
二、城乡公交一体化的优势1. 提高出行便利性:城乡公交一体化能够打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壁垒,将公共交通线路连接起来,居民出行更加便利;2. 优化资源配置:合理整合城市和农村的公交资源,有效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资源浪费;3. 促进城乡交流:城乡公交一体化能够促进城乡交流与互动,推动城市与农村的共同发展。
三、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挑战1. 城乡差异较大: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交通需求差异较大,资源配置、线路规划等方面存在困难;2. 资金投入难题:城乡公交一体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何筹集资金是一个重要问题;3. 乘客教育与文化差异:乘客的文化和教育背景不同,对公交文化和行为规范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
四、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建议和方案1.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给予财政资金补贴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2. 统一线路规划: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制定合理的公交线路规划,确保居民的出行需求得到满足,同时避免资源的浪费;3. 强化乘客教育宣传:通过各种方式,向乘客普及公交行为规范和文化,提高文明乘车意识;4. 推行智能化管理:借助新技术,如智能调度系统、电子支付等,提高城乡公交的管理水平和便利程度;5. 加强协调与合作:要加强各方的协调与合作,在规划、投资、管理等方面进行统一,共同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落实。
五、结论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下的有效解决方案之一。
学习城乡一体化发展经验的考察报告(1)
![学习城乡一体化发展经验的考察报告(1)](https://img.taocdn.com/s3/m/753a6c9628ea81c759f57807.png)
学习城乡一体化发展经验的考察报告(1)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方法之一.本人从城乡一体化的认识出发,提出推进我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几点建议.一,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从世界范围来看,城乡关系的发展轨迹是"城乡隔离-城乡联系-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当城市化水平提高到30%后,城市文明逐步加快向农村渗透和传播;当城市化水平达到5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城乡差别明显缩小,城乡融合步伐加快;当城市化水平达到70%后,即实现了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城乡现代化.有的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促进农村人口城市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改变"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的状况,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使城乡共享现代文明.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二元结构的现象较为突出,"三农"问题成为困扰经济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笔者认为,用推进城乡一体化主动调整城乡二元结构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手段.因此,对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首先要认清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城乡一体化建设要与解决"三农"问题相联系."三农"问题,即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城乡一体化建设就是要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其与解决"三农"问题相联,就是要通过减少农民,改造农业,改变农村这一系列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举措来根本解决"三农"问题.减少农民,就是变农民为市民,城市化将解决农民的"身份"问题和现代化问题.但是,我们要意识到减少农民不等同于变农村户口为城市户口,告别乡间搬进楼房,而是要改变传统意识,建立一支具有现代商品意识且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相适应的农民队伍.改造农业,就是要解决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对接的问题.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改造传统农业,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舞台,将农村经济彻底融入城市经济的浪潮.改变农村,就是要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形成合理的城乡分布格局,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安康,社会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二,城乡一体化建设要准确把握城市和农村的关系.城市与农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孤立的理解都是不全面的.有的学者提出了"城市化+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公式,其涵义在于城市化并不仅仅是城市的现代化,还涵盖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过程中建设新农村,要求城市和农村共同实现现代化.所以,我们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将两者统一起来,使其起到相辅相承的作用.二,对推进我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几点建议,集中力量抓好我区工业园区建设.首先要切实解决好空间布局问题,包括解决城镇布局的分散问题,工业园区布局的分散问题,以及村落布局的分散问题,避免低集聚度格局.其次,创新工业园区发展模式,防止产业集中的低层次,同构化倾向,构建利益激励机制,保护乡镇积极性,强化产业集中度,注重特色产业聚集,强化产业外部扩散.,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抓好一批具有强大吸引力与示范作用的中心镇和中心村.结合我区实际,领先发展一批中心镇与中心村,通过改造旧村,治理环境等形式,以点带面,从而形成强大的吸引力,由此带动发展以此为聚核的一般城镇,中心村,然后实现城乡一体化.,以人为本,注重教育,特别是成人教育,加速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城乡一体化,说到底最重要的或者最重要的内容是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的一体化.从现实情况看,农村与城市,最明显的差异则是人口的素质不高.因此,要将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农村文明程度,作为加快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战略任务来抓. 通过教育这个"传送带",将科技成果,科技知识源源不断地向农村传送,才能为郊区经济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总之,城乡一体化关键是要实现城乡劳动者素质的一体化.,依托社区力量,推动乡村社区向城市社会的转化,推动农村人向城市人转化 .城乡一体化建设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实现农村社区结构向城市社区结构的转化,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民向市民的转化.农村人到城市人转化滞后,势必影响到社区环境,社会治安,社会秩序,就业等一系列问题的顺利解决.因此,要充分发挥社区优势,通过加强乡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化中的精神文明建设,扭转农民在思维方式,思想意识,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上与城市人的差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转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制度的衔接,建立与城镇社会相类似,相协调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延伸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制度,使新迁移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在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条件下,出台新的居民失业救济制度,使新迁移居民在工作无着的情况下得到生活保障.,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为加速城市化注入新的动力.创新投融资体制,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财力对启动社会投资的杠杆作用,努力形成政府推动,多元投资,市场运作的城镇资本经营机制.二是充分发挥土地级差效益,实行土地有偿使用招标的市场化运作,即进行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拍卖转让,实现土地增值和滚动开发.三是动员大公司,大企业共同组建城镇开发公司,提高城镇开发建设的筹集能力和开发水平.四是积极吸引外来资本参与郊区建设,特别是要将基础设施建设引向市场,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或投资建设城镇的公用设施.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区水务局张松此次苏州之行让我感受颇多,用自己的双眼真切应证了我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让我们思想与灵魂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淋浴.苏州经济为什么发展如此迅猛秘诀在哪里一是苏州人大胆解放思想,善于抢抓机遇求发展纵观苏州经济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思想解放,观念创新,善于发现机遇,抢抓机遇,充分利用机遇,是苏州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秘诀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人大胆解放思想抓住了两次重大发展机遇:一为抓住了乡镇企业发展的机遇.改革开放初期至80年代末,在计划经济时代,商品短缺,企业生产什么就能卖什么.在其他地方还在等待观望中,苏州人率先抓住这一商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形成村村办厂,户户冒烟的景象.二为抓住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机遇.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苏州人敏锐地洞察到这是发展苏州千载难逢的好机遇,提出"拿到指标,批文是硬道理",派出专人到省上,中央要指标,拿批文,不拿到批文誓死不归;到1993年全市创建了5个国家级开发区,10个省级开发区,为苏州利用外资,吸引民间资金创造了舞台.苏州人以园区为载体,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切实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和利用了外资,鼓励企业增加出口,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使苏州的经济迅速融入世界经济中,快速提高了苏州经济质量.20XX年全年涉外税收208亿元,占苏州税收%.二是坚持以发展经济为目的,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苏州人思想解放,敢想敢做敢闯,走在了全国前列.苏州太仓市璜泾镇北靠长江,交通闭塞,处于苏州经济落后发展区,无条件吸引外来投资者.为了促进璜泾镇经济发展,他们提出"三不靠"一不靠老外,二不靠外来投资,三不靠国家扶持,走一条自己的路.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了"双带"活动,要求各级党组织与党员,干部签订合同,规定45岁以下的党员,干部必须自己办企业,否则退出领导干部岗位;提出党员干部要"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不能带领导群众致富的干部不是好干部","自己不能富的干部也不是好干部",要以党员干部为主体发展民营经济.通过党员干部带头办企业带动了全镇了民营经济发展,如今璜泾镇已成为中国化纤加弹第一镇,占全国市场18%.20XX年璜泾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高达万元.三是栽好梧桐,引来凤凰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用一流的管理服务,吸引外来投资者,推动了经济发展.苏州工业开发园区多,规模大,档次高,环境优,产业规划布局科学.园区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尤其是IT产业占苏州产业60%的份额,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全世界的1/3.新加坡工业园区傍湖而建,占地70余平方公里,绿化率达到42%,吸引了9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经过十余年的运作,湖水依然清澈,环境怡人.四是营造优良的投资环境营造优良投资环境是政府的主要职能,通过软硬环境的不断提升和整合,让环境产生倍增效应,吸引了更多人才和资金的聚集.环境代表着形象,体现着实力,始终把环境建设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来抓,苏州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要将营造环境从"物"提升到"人"的层面,创造引得来,留得住,有奔头的投资环境,建立"亲商,安商,富商"的意识,让投资者无顾虑来投资,有心情来发展.五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紧紧围绕发展经济,富裕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苏州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发展农村非农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拉动农村消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载体.通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增加农民收入,跳出农业调整农业,农村发展农村的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通过财政出资,农村老年每月发放80元养老补助金,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对中青年农民政府鼓励参加养老保险,给予40-60%的补贴. 2004年苏州张家港市农民参保率达到%,使农民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改变了千百年来"养儿防老"的农村养老体制,促进了城乡和谐发展.通过8天的学习考察,让我感到不虚此行,增长了见识,开拓了思路,看到了差距.学习苏州,就是要学他们的精神,思路,胆略.在差距面前我们不应妄自菲薄,丧失斗志,差距就是潜力,压力就是动力.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增强信心,建设好自己的家园――青白江.1,要大胆解放思想,转变思维方式.实践证明"思想大解放,经济大发展".要实现我区经济跨越式大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思维方式,增强忧患,危机意识,敢于创造性执行上级政策,敢为"天下之先",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要有所为,才有所发展,要敏锐地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利用机遇,用先进的理念,创造一流的业绩,推动青白江经济飞速发展.2,高标准,大手笔建设我区工业集中发展区.我区工业集中发展区,还处于起步阶段,必须对其进行高标准,大手笔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始终把园区建设作为吸收外来投资,推动我区经济发展的载体,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其投资"洼地"的作用;让有实力,有魅力的企业来此安家落户,提升青白江区经济质量.加强选资力度,选配适合我区经济发展的企业,带动和辐射全区经济发展.3,优化我区投资软环境.进一步加大力度,将优化投资软环境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公布招商引资政策,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投资环境;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千方百计吸引和利用社会资本和外资.针对我区经济发展现状提出几点建议:1,加快成青快速线建设,打通我区至蜀龙路通道,多道路全方位对接成都,主动接受大都市的辐射,将城市的人,财,物吸引到我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让更多人愿意我区安居,投资兴业.2,做好生态区规划,加快实施,消除人们对我区固有的认识,让"工业化并不等于破坏污染生态环境"这一理念,在我区得到全新应证,建立青白江人信心,恢复青白江人自信.3,引水入城.清城河的建设美化了新河片城市环境,带动了两岸高档房地产的发展,提升了整个青白江建设档次.建议在规划新城区内高标准建设一条生态型人工河流,为钢城青白江增添几分妩媚.4,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力争引进一所大学,拉动青白江的消费,提升我区文化品味.突出比较优势,围绕产业链招商外经局温晓红通过此次考察学习,感受颇深,震动很大,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看到了差距,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更加坚定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园区建设步伐的信心和决心.通过我们走出去的学习考察,不仅听到而且目睹了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先进的大手笔招商引资,城市化建设的经验,一片片开发区建设.作为自己也是做招商引资工作的区外经贸局的工作人员深深地感到:要发展首先就要大胆解放思想,冲破一切计划经济观念束缚,要树立敢于负责,敢于创新,敢于争先的雄心壮志.把抓经济发展作为地方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抓工业发展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线,把抓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发展工业的基础.结合本地区特点和实际,敢于大胆创新,坚持高规划,实施大手笔,上规模,建设上档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的一片片宏大的工业园区,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一,所参观考察工业园区的突出特点此次参观考察日程安排紧凑,但大家深感时间太短,要学习的太多.虽然听取了各地领导向我们作深动的介绍,但大家还意犹未尽,希望能多接受他们先进的观念和理念,多接受"洗脑".好将东部地区先进的理念带回去,指导自己的工作.第一,规划起点高,超前意识强.所参观考察地都有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因临近长江,即采取沿江开发,如太仓市以"发展民营经济,实现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发展思路和定位.并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发展民营经济,提出:不靠老外投资靠老乡;不靠外地人投资靠本地人;不靠国家投资靠党员干部和老百姓.立足自己,走自己的路.并且定下了四个三的目标:领导干部在三年内要有自己的企业或股份;50岁以上的党员干部自己在企业的股份要平均达到30万元;党政领导干部三年内要有自己的小汽车;农民人均年收入要达到3千美金.所以太仓市由于立足自己,与其它城市错位发展,开创了一条适合自己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从而创出了四高:一是向国家上缴的税收高;二是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快和利润高;三是企业的利润高;四是老百姓的收入高.同时出现了三个推动:一是推动了整个地方经济的发展;二是推动了社会事业的发展;三是推动了党员干部作用的全面发挥.第二,投资力度大,基础设施完备.如江苏省的有2500年历史的东方水城苏州市拥有四大名片:一是历史文化名城;二是风景旅游城市;三是江南古镇,是全国重要的丝绸基地和淡水鱼基地;四是历史上就是人文荟萃之地.整个苏州市办了五个国家级开发区,在工业园区建设上致力于大投入,大开发,大发展,力求以完备的基础设施,优美的投资环境吸引各方客商前来投资发展.全市经济发展区发挥的五大作用是1,经济增长的新增长点;2,对外开放的窗口;3,科技进步的基地;4,新体制,新机制的试范区;5,开发区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载体.苏州经济发展快的主要原因有四个:1,政治原因,改革解放了生产力,改革开放27年来把潜在的生产力解放出来;2,地理位置原因,交通发达,交通是地方发展的先决条件,由于地理位置优势,水,陆,空都发达,有2500年历史的苏州城自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曾是世界十大城市,45%左右的钢材,水泥,木材等都靠水运,而且陆地距国际大都市―上海市仅一个小时,杭州市仅需80分钟,无锡市仅需30分钟的车程,各种生产要素流动快,而且农村处在大中城市包围之中,接受各种城市的新思路和新理念快;3,文化原因,苏州文化:不是海洋文化―开放;也不是内陆文化―保守;而是苏州独特的水文化:勤劳,精细,包容,灵活.第三,紧抓机遇,成效显著.早在92年4月苏州市委,政府就抓住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契机,对苏州的发展战略做了调整,率全国之先提出在全苏州市县两级都要办开发区,并做好攻坚的准备,提出"办开发区拿到批件就是硬道理,"通过各级齐心协力16个开发区除新加坡工业园区是94年拿到的批文而外,全部在92年这年拿到批文,从而为苏州赢得了十几年的主动.4,人和原因,全市从上到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未动摇,实实在在,兢兢业业的搞开发区建设.并要求各级部门领导懂得本地经济的运行现状,做到心中有数;懂得经济的优势,劣势,做到心中有底;懂得经济的发展思路,做到心中有谱,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开展工作.也正因为如此,才使苏州不断出现国内首创,全国第一等新举措,成为发展的领跑者.二,启示和建议通过外出学习考察,深深体会到,工业园区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栽体,其发展的速度,膨胀的规模决定着一个地方经济的总体实力,也是一个地方经济繁荣与否的重要标志.回顾我区近年来的招商引资工作,我区作为成都市的老工业区,要构建成都工业高地,真正实现跨越发展,困难就在招商引资,希望也在招商引资.虽然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通过宣传和脚踏实地的工作,我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广大群众普遍树立起了"人人都是招商引资主体,处处都是招商引资环境,事事都关招商引资大局"的观念,营造出了尊商,亲商,富商,重商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但由于我区工业园区建设滞后,对我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影响很大.经常是我们千方百计努力把投资商邀请到青白江来考察,而投资商考察工业区看到我们的投资硬环境就直摇头,青白江缺乏的是看点,亮点.来了很多也走了很多,究其原因是我区投资软硬环境亟待改善,正如孙书记在会上提出的应将"招商引资工作作为青白江发展的生命线来抓".,紧抓机遇,借项目年东风,始终将开拓创新贯穿于工业发展的全过程,全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敢于冲破一切束缚,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勤于实践.昆山市招商引资的密决:一是靠感情投入,提出了"关系就是资源"的理念,强调文化的融合,着力于招商引资的长期性与后发优势;二要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和"盯劲",提出了"外向强,一强百强;外向好,一好百好;外向优,一优百优"的口号,全市上下形成了"一把手带头招,机关干部一起招,人民群众齐动员"的大招商格局.三是视野宽,他们关注的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跟踪的是世界最前沿的发展动向,瞄准的是国际一流的水准,而且始终把自己置身于全球发展的大潮中,以此来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而我们作为西部老工业区,应以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为契机,深入调查,研究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特点,找准与我区合作的结合点,我区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工业经济特色,具备了加快发展工业经济的比较优势.因此,从我区的产业基础和潜力来看,完全具有承接东部地区化工,冶金,建材,机械制造等方面产业转移的条件和能力.我们应以工业园区为招商平台,明确以化工,冶金,建材为主攻方向,以产业链招商为依托,瞄准几大支柱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实施以企招商,实现产业集聚和产业链的形成.还要梳理出各产业的优势企业,摸清企业的投资意向,深入重点城市,有针对性地拜访与我区产业发展相符合的龙头企业及配套企业群,积极搭建平台,寻找合作商机.,应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高项目承载能力.我区自1960年建区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工业经济特色,具备了加快发展工业经济的比较优势.为加快我区构建成都工业高地进程,我区将原有的工业园区进行整合,重新进行了布局调整,形成"青白江工业集中发展区".根据成都市对我区工业重点发展冶金,化工,建材三大行业发展的定位,我区又将发展区相对独立地划分为冶金,化工,建材三大板块:以攀成钢为中心向南辐射重点发展冶金;以川化集团为中心向东辐射重点发展化工;以台玻,巨石为中心重点发展建材.并依托大弯火车站和成都集装箱集散地建成都重要的物流基地.,要围绕产业编织产业链,围绕产业链招商引资.要实现我区工业发展的规划和发展目标,承载构建成都工业高地的。
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调研报告
![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c860d29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e4.png)
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交通压力与日俱增,公交系统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之间的区域联系日益密切,城乡公交一体化已成为加强城市与乡村地区联系的必要手段,也是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
因此,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分析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网络、街头等方式,对城市和乡镇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不同地区的公共交通设施、城乡公交一体化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三、分析现状城市公交系统的高质量服务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标志之一,然而,城市与乡村地区之间的公交交通联系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城市公交系统在技术、管理、市场推广、用户服务等方面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但乡镇地区的公共交通设施相对薄弱,乡村地区的公交线路较为单一,班次不足,服务质量低下。
另一方面,城市与乡村地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存在断面,城市公交系统与乡村地区的公共交通系统之间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政,致使交通运输效率低下,城乡居民往往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同时也浪费了很多公共资源。
四、现状的需要1、城市和乡村地区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交通联系,以方便城乡居民的日常出行。
城市和乡村地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应该建立在合理的规划基础上,充分考虑城市和乡村地区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公共交通的路线和班次,以保证城乡居民的出行需求得到满足。
2、加强车辆安全和管理。
为了确保公共交通设施的安全性和服务质量的高效性,应该在车辆管理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比如加强车辆的维修和保养,提高驾驶员的素质和安全意识,确保行车安全。
3、提高城乡公交系统的运营效率。
要提高城乡公交系统的运营效率,需要合理规划公交线路、加强班次监管、优化调度指挥等管理措施,让城乡居民乘坐公交出行更加高效、方便和舒适。
五、建议1、建立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制度,制定城乡公交路线、日班次和票价政策等,将城市公交系统和乡村地区公共交通系统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互相补充的服务体系。
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164eec3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a0.png)
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我们开展这次城乡一体化调研的目的是深入了解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为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城乡一体化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此次调研。
二、调研方法我们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调研,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共调查了500名城市居民和500名农村居民。
我们还进行了实地走访,并与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了交流。
三、调研结果1. 发展不平衡:虽然城乡一体化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发展仍然不平衡。
城市地区享受到了较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 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
城市居民的工资收入普遍较高,而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收入相对较低。
3. 城乡人才流失:农村地区人才流失问题严重,年轻一代普遍选择到城市就业或创业,而农村地区缺乏技术人才和创业者。
4. 农村发展机会有限:农村地区发展机会有限,经济增长缓慢。
农民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农民面临的土地减少、农产品价格波动等问题,给他们的生产带来了困难。
四、存在问题和建议1. 加大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基础。
2. 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3. 健全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教育、医疗、就业等,在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实现均等化。
4.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农村地区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推动农村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五、总结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任务,但目前城乡一体化发展存在不平衡、收入差距、人才流失和农村发展机会有限等问题。
为此,我们建议政府加大政策支持,推动农业现代化,健全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均衡与共赢。
城乡客运一体化调研报告
![城乡客运一体化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b06e656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ea.png)
城乡客运一体化调研报告城乡客运一体化调研报告一、背景和目的城乡客运一体化是指在地区内城市和农村之间建立起相互联通、协调发展的客运网络,目的是促进城乡交流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实施情况和效果,为进一步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共发放问卷100份,实地走访了10个农村和10个城市,收集相关数据和观察情况。
三、调研结果1. 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实施情况问卷调查显示,85%的受访者认为城乡客运一体化有助于促进城乡交流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实地观察中,多数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客运网络较为完善,交通便利。
2. 城乡客运一体化的效果调查发现,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实施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使农民能够更方便地前往城市进行买卖活动,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同时,也促进了城市居民去农村旅游和采摘农产品的需求,为农村增加了收入来源。
3.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尽管城乡客运一体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问卷调查中,有部分受访者认为农村客运价格过高,限制了农民的流动;同时,一些农村客运线路没有覆盖到一些偏远地区,农民仍然存在出行的困难。
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在城乡客运一体化实施中降低农村客运价格,增加农村客运线路的覆盖范围,提高农民的流动性。
四、结论和建议城乡客运一体化对促进城乡交流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进一步解决存在的问题。
因此,建议相关部门继续加大对城乡客运一体化的支持力度,降低农村客运价格,增加农村客运线路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提高城乡客运一体化的效果和水平。
关于公交一体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公交一体化的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4566623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17.png)
关于公交一体化的调研报告公交一体化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公交一体化是指通过多路线、多业务、多类型的公共交通方式之间的有机结合,以及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非机动交通和出行服务等领域的协调一致,形成一个统一、高效、便捷、互补的公共交通体系。
公交一体化在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公交一体化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情况、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推进公交一体化提供参考依据。
三、调研方法1. 网上调研: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的论文、报告、案例等文献,了解公交一体化的理念、解决方案和优点。
2. 现场观察:选择多个城市进行现场调研,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观察公交一体化在日常运营中的具体运行情况。
3. 问卷调查:发放问卷给部分公交乘客,了解他们对公交一体化的了解程度和对其的评价。
四、调研结果1. 理念和优点公交一体化的理念是通过整合各类交通资源,提高公交系统的服务水平和覆盖范围,减少私人车辆的使用,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公交一体化的优点包括:降低通行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优化乘车体验、提高道路安全等。
2. 案例分析通过多个城市的调研发现,公交一体化已在实际中得到较广泛的应用。
以北京为例,该市采用了一卡通系统,实现了不同公共交通方式的无缝转换,方便市民出行。
上海则在公交和地铁之间实现线路串联,提供便利的换乘方式,减少了换乘的时间和成本。
深圳则通过共享单车与公交车的互联互通,使市民出行更加便捷。
3. 问题和挑战调研发现,公交一体化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各类交通资源整合的难度较大,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
其次,信息共享和数据整合存在技术难题,需要完善的信息化系统来支撑。
此外,还需要解决车辆油耗、人员配备等运营问题。
五、建议与展望公交一体化作为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支持。
建议政府加大政策的导向力度,鼓励各类交通资源整合,提供相应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
同时,可借鉴国内外的成功案例,加强各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浙江省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浙江省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0b11b323968011ca3009185.png)
浙江省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根据厅的统一部署,今年6月,组织人员对农村短途客运发展进行了调研,在调研报告起草、讨论、修改过程中,逐步形成这份报告。
其实,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不仅仅是农村客运和城市公交的一体,还包括出租汽车、旅游客运、租赁经营等方面内容,这里仅就我省农村客运与城市公交一体化发展问题进行了调研,我代表调研组将调研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管理体制上,目前我省城乡客运管理从职能上分别由交通部门和城建部门管理,其中班车客运、出租、旅游、租赁等客运管理由交通部门管理,城市公交管理在11个地级市中,台州、舟山、嘉兴、湖州4市的市区公交由交通部门管理,纳入道路客运行业管理之中,其他7个地级市城市公交管理职能都由城建部门行使。
但在县和县级市中,只有少数几个县(市)的公交管理由城建部门负责,90%以上的县(市)公交由交通部门负责管理。
站场建设上,截止今年6月,我省1373个乡镇(镇839个,乡534个)中,有客运站场368个,其中:三级站62个,四级站90个,简易站216个。
班车通达情况,我省现有的39488个行政村中已有31530个行政村通了客运班车,占行政村总数的80.54%,其中杭州、宁波两个市的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到95%以上,有29个县、区的行政通班车率超过90%。
日前我省已有县内客运车辆1.7万辆,30万个客位,客运线路2797条,班次12万个,完成的客运量占全省道路客运量的69%,旅客周转量占32%。
虽然还有8231个行政村未通客运班车,但由于其分布在人口较少的偏远地区,我省实际能够享受到客运服务的农村人口已经超过了90%。
经营模式上,我省城乡客运经营方式各异,在城市内部一般采用公交客运经营方式,以公司经营为主,客车定线、定点运行,目前经过公司化改造,一般有以下几种模式运作:一是区域经营整体改造模式。
将县(市)到乡镇的一级客运网络和以乡镇为中心向各行政村幅射的二级客运网络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
【赴浙江、江苏、上海道路运输发展的考察报告】大学生考察报告范文
![【赴浙江、江苏、上海道路运输发展的考察报告】大学生考察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9d7e4bd158fafab068dc021a.png)
【赴浙江、江苏、上海道路运输发展的考察报告】大学生考察报告范文根据省厅主要领导的要求,由省厅副厅长邓经国带队,省运管局党委书记王江军,XX 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陈国凤、XX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龙骏,省厅运输处副处长唐小兵,省厅信息中心副主任颜庆华,XX市、XX市、XX市、XX市、XX市运管处处长以及省运管局客货运输管理处、办公室等部门人员一共13人组成的学习考察组,于5月27日至6月4日,先后学习考察了浙江省物流信息化建设,XX市XX区城市公交、农村客运发展和传化物流基地,XX市嘉恒储运物流园区,南京南站,常州综合运输枢纽,无锡西站物流园区,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上海南站、虹桥综合运输枢纽等。
通过实地考察并与当地行业管理部门、建设单位、运输企业、经营业主等进行座谈交流,真切感受到了三省市道路运输发展理念的超前、基础设施投入的巨大、物流产业发展的蓬勃生机、当地政府对城市公交的高度重视和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也反映了我省道路运输发展的相对滞后,与江、浙、沪三省市的巨大差距。
一、关于综合运输枢纽方面在这次学习考察中,南京南站、常州客运中心站、上海南站、虹桥综合运输枢纽给我们印象深刻,以上几个综合运输枢纽在规划建设方面比较超前,最大特点是“以政府为主导、以铁路或机场为主线”,将多种运输方式及城市交通的转换场所在同一空间内统一规划建设,综合运用先进技术手段,通过合理的流线设计、清晰简明的标识标示,使各种运输方式的设施装备、运输作业、技术标准、信息传输、组织管理等在空间和运输组织上实现无缝衔接,实现人车分离、进出分离、乘坐不同交通方式的人流分离,有效提高了枢纽内人员组织的管道化程度,增强了旅客流动的有序性。
其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基础设施一体化、信息建设一体化、交通运输一体化。
(一)设计模式:体现了“立体交通、垂直分流、无缝换乘、公交优先”的设计理念,都分地下、地面和地上等多层,多种运输方式通过公共换乘大厅实行上下垂直分流,将原先的汽车站、火车站、地铁站等多个单体站融合为一个综合的运输枢纽,传统的单元联结模式也被多种功能的复合结构所代替。
城乡公交一体化调研报告
![城乡公交一体化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0d6ce70a0116c175e0e480c.png)
城乡公交一体化调研报告“村村通”工程实施后,我市乡村公路网不断完善。
如何让农民更好地享受到交通发展带来的好处?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逐步推行城乡公交化",把城市与乡村的公共交通纳入到同一幅发展蓝图中才是问题的解决之道。
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也是推进新型城市化、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条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公共交通事业改革和发展力度,推动了城镇公交快速发展,为下一步我市全面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打下了基础。
为了当好市委、市政府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健康发展的参谋,8月4日至5日,我局一行7人在宋波副局长的带领下赴莱芜市和邹平县学习考察了当地的城乡公交一体化工程。
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如下:一、莱芜市城乡公交的基本现状莱芜市辖莱城区、钢城区、1个省级高新区和5个省级园区,2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083个行政村(居),1266个自然村,面积2246。
2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9。
85万人.2010年GDP 完成546。
3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0亿元。
截至目前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600公里。
莱芜市于2010年10月成立了以市委常委、副市长为组长的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并于11月开始全面推开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利用一个多月时间完成了全市98条线路、347辆个体车辆的收购工作:首先委托中介机构对每条线路、每辆车的年纯收入和残值进行评估,根据评估价值和剩余的经营期限由经营企业给予原车辆经营者一次性经济补偿.对2008年以前更新的车辆,补偿价值为到期后的车辆残值和剩余经营期预期收益(车辆残值为到期后的残值,19座以下的8年期1。
5万元,6年期2万元,5年期2万元;20坐以上的8年期2万元,6年期3万元,5年期2。
5万元.);对2009年以后更新的车辆,补偿价值为车辆购置费用和2年的预期经营收益。
收购过程中,对规定期限内退出的业户给予一定奖励,逾期不予收购,经营期满收回经营权。
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调研报告
![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01c305c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3c.png)
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调研报告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调研报告一、引言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而公交交通作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当前的城乡公交交通体系中,城市和农村之间普遍存在的差异问题,制约了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进程。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调研,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进程。
二、城乡公交现状调研1. 城市公交状况城市公交交通系统相对完善,覆盖面广,运力充足。
然而,城市公交线路过于集中,导致拥挤和堵塞问题较为突出。
此外,城市公交在高峰期的车辆间隔时间过长,导致等车时间过长,不便于市民出行。
2. 农村公交状况农村公交交通系统较为薄弱,覆盖面较差。
很多农村地区缺乏定期公交线路,村民出行不便。
其中,由于农村地形复杂,道路条件差,农村公交车辆普遍磨损较快,维修和养护成本高。
三、城乡公交一体化存在的问题1. 规划和协调问题目前城乡公交规划和协调能力较弱,城乡公交线路规划相对独立且分散。
城市公交线路规划更加注重中心城区的交通需求,而农村公交线路规划主要满足农村地区的需求。
因此,城乡公交线路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影响了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推进。
2. 经费保障问题城乡公交一体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资金来源和分配机制不够灵活和合理。
城市公交主要依靠政府的资金投入,而农村公交主要由村委会或企事业单位投资。
城乡公交一体化缺乏资金的整合和优化分配,导致投入不足或者浪费现象。
3. 运营管理问题城市公交运营管理相对专业化,有科学的线路规划、车辆管理和人员组织,可以保证良好的运营品质。
然而,农村公交运营管理较为薄弱,村民公交知识和行为规范意识较低,并且农村道路状况复杂,导致公交车辆无法正常行驶。
四、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解决方案1. 建立统一的城乡公交规划机制建立有效的城乡公交规划机制是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基础。
应该加强城乡公交规划的整合和协作,统一规划标准,明确城乡公交间的衔接与协调,确保城乡之间的人员流动更加便利。
2024对交通运输行业构建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思考与建议调研报告
![2024对交通运输行业构建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思考与建议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908b72a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76.png)
2024对交通运输行业构建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思考与建议调研报告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也是服务和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交通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
为了更好地服务城乡居民出行,需要构建城乡公交一体化,将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有机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交通需求不断增加。
传统的农村客运已经无法满足城乡居民出行的需求,亟需构建城乡公交一体化,提升城乡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指将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有机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城乡公共交通的覆盖率、便利度和舒适度。
二、构建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意义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城乡公交一体化可以促进城乡间的人员流动,加强经济文化交流,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提高居民出行便利度城乡公交一体化可以实现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的无缝对接,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服务水平。
居民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到达目的地,减少出行时间和成本,提高出行便利度。
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城乡公交一体化可以实现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可以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减少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推动绿色出行城乡公交一体化可以推动绿色出行的发展。
公共交通具有环保、节能的优势,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和碳排放,改善空气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城乡公交一体化现状及问题规划和管理不统一目前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规划和管理不统一,导致资源无法有效整合和共享。
同时,城市和农村的公交线路和站点设置不够合理,影响了公共交通的便利度和覆盖率。
运营主体多元,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由不同的运营主体负责,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一些地区的农村客运服务水平较低,车况较差,班次不固定,影响了居民出行的便利度和舒适度。
关于对江、浙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考察与思考共12页
![关于对江、浙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考察与思考共12页](https://img.taocdn.com/s3/m/b55dc6d89b89680202d82506.png)
编者按: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统筹城乡加快发展,自11月4日至9日,由市委负责同志带队,市委政研室、市农委、社保局、国土局、民政局等单位负责同志参加的考察团,赴江苏无锡、浙江嘉兴、湖州及所辖德清县就城乡一体化发展、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考察调研。
现将考察报告呈报市领导,以供参阅。
关于对江、浙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考察与思考一、基本情况和主要经验近年来,江苏、浙江两省都把加快城乡一体化作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进行规划和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2019年,无锡市实现GDP1580.7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十位。
财政收入200.9亿元,人均GDP4415美元,居全省首位,全国第六位。
今年1至9月份,全市完成GDP1402.4亿元,财政收入达185.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52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948元,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高位增长。
嘉兴市是国务院批准的“长三角”地区先行规划、先行发展的十五个城市之一。
2019年GDP达706亿,财政收入6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00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532元。
湖州市2019年实现GDP422.5亿元,财政收入3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52元,提前七年实现了总体小康。
他们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主要做法和经验是:1、政府组织发动江、浙两省城乡一体化工作起步早,力度大。
2019年,江苏省召开全省城市工作会议,在全省掀起了新一轮城市化热潮。
浙江省也制定了全省城市化发展纲要,出台了若干政策意见。
无锡、嘉兴、湖州市各级党委政府通过全委会、经济工作会议、专题研讨会等各种形式,抓统一思想、抓规划制定、抓政策落实、抓组织协调。
无锡市把“加快城市化进程、规划建设特大城市”作为重大战略举措来抓,组织专门力量开展“统筹城乡政策、统筹城乡产业、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形态”三个战略性课题研究,围绕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现代化城市,近两年城市规划起点之高、资金投入之多、建设规模之大、建设速度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
江浙农业现代化及城乡一体化考察报告
![江浙农业现代化及城乡一体化考察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261eb19bb4cf7ec4bfed035.png)
江浙地区农业现代化及城乡一体化考察报告农口线考察组(2013年9月)根据庆红县长的提议和安排,8月31日至9月3日,由国良副县长带队,组织县政府办、农口线各部门及有关乡镇负责人,赴浙江省萧山区和江苏省锡山区、吴中区、张家港市就农业现代化及城乡一体化建设进行了考察。
江浙地区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及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以发展园区经济为载体,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依托,以改革城乡资源配置方法为突破口”的思路给考察组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江浙地区推进农业现代化及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做法1.发展农业园区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从考察情况来看,江浙地区农业园区数量众多,从村级、镇级园区到市级园区,再到省级园区乃至国家级园区比比皆是。
他们借助农业园区这个平台,整合农业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无锡市锡山区对农业园区进行了积极引导和有效整合,围绕两大基础产业“优质稻米”和“精细蔬菜”以及四大特色产业“翠竹茶叶”、“特种水产”、“景观苗木”和“时令果品”,通过土地集中流转,运用“农业园区+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形式,形成七大现代农业园区和60个村级农业园区,全区园区农业面积现已达到7.36万亩,占可种养面积35.2%,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3家,其中专业合作社35家。
在园区投入机制上,他们积极探索多种运营模式,概括起来有政府主导型(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公司管理、企业经营)、工商资本主导型(政府指导、以工投农、企业建设、科技引领)、社会资本主导型(政府引导、业主建园、产销一体、专业经营)、合作经济主导型(政府扶持、农民合作、协会管理、共同富裕)等四种模式,其中居多的采用工商资本主导型和社会资本主导型。
如杭州萧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没有设立园区管委会,完全实行市场化、企业化运作,由民营企业—传化集团成立子公司负责投资运营,并把传化集团的先进企业理论、企业文化导入园区,政府则在前期建设中给予一定的项目和政策扶持,把企业“扶上马、送一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浙城乡公交一体化考察报告3月4日至11日,市交通运输局领导率团一行9人,赴江苏句容、溧阳、吴江和浙江萧山、义乌进行了为期8天的城乡公交一体化考察学习,重点考察以上市(区)在公交线网规划、运力配置、票价政策、场站建设、财政扶持等方面的经验做法。
此次考察目标明确,大家深受启发,对推动我市今年城乡公交一体化试点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一、各自发展及现状(一)江苏镇江句容市。
地处苏南,全市总面积1385平方公里,人口近60万,辖9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3个风景区管委会,2011年全市财政收入50亿元,列百强县第89名,曾经为交通运输部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现场会的分会场。
截至2011年8月底,全市共有城市公交线路12条,公交车72辆,日均客运量2万人次;城乡客运班线12条,班车106辆,发车间隔约40分钟;镇村公交线路49条(学生接送线路199条,涉及学生5509人),公交车125辆,覆盖全市529个农村居民点,行政村和居民点覆盖率分别达100%和80%。
2001年,句容市对原挂靠车辆进行承包经营改革,2005年开通了第一条城乡客运一体化班线,2008年7月,企业出资380万元对7条农村公交班线129辆农巴车进行了回购(平均1.2万元/车),全面完成了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2009年4月-2010年2月,逐步开通镇村公交,基本形成了“三级”客运网络。
2012年2月,句容市华通客运公司与镇江客运句容分公司注资入股,成立了城市公交、城乡公交、镇村公交和长途客运4家有限公司,预计2015年初步完成体制改革。
票价政策方面,城市和镇村公交实行一元一票制(最远镇村线路26公里),IC卡9折,月票45元;城乡客运实行分段计费、无人售票,在原班线票价基础上下浮10%-15%,便宜1元左右(最远线路38公里7元)。
场站建设方面,目前已建成3处四级农村客运站,每处占地10-15亩,主体建筑3-4层3000㎡,实行站所合一、商业运作,由政府负责划拨土地,交通局负责建设,公交企业负责管护。
客运便民候车亭已建成163个,每处(双向)造价5万元(江苏省补1万),下步还将规划建设237个。
此外,句容市还专门成立了站务公司,投资近3亿元建设一座占地120亩的市区客运枢纽站,预计2012年12月建成使用。
财政扶持方面,城乡客运实行市场化运作,城市和镇村公交实行财政年审兜底,每年补贴500-600万元;此外,对城市和镇村公交新购、更新车辆补贴60%,目前年更新城市公交4-5辆,镇村公交10-15辆,约需补贴500-600万元。
(二)江苏常州溧阳市。
地处苏南长江三角洲,全市总面积1535平方公里,人口78.3万,辖10个镇,2011年全市财政收入100.3亿元,列百强县第40名。
交通运输部先后两次在该市召开现场会和推进会,是江苏省及全国的先进典型,其城乡客运一体化工程由城乡道路改造、公交一体化运营、镇村客运站场网络建设等项目组成,2006-2010年间先后投入财政资金84亿元。
截至2011年8月底,全市共有城市公交线路22条,公交车180辆;城乡客运班线16条;镇村公交线路79条,公交车160辆,实现了对全市175个行政村的全覆盖。
2001年底,溧阳市对下属路运、客运两家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和运输重新分工,公路运输公司(改制企业)专门负责长短途运输,客运公司(国有集体企业)负责车站、城市公交和城市出租车、镇村公交运行;2002年开始对全市客运车辆进行公车公营改造,同年底投资7500万元,按国家一级站标准建成了溧阳汽车客运站,在江苏省率先实行站运分离;2003年4月起,用一年的时间斥资3800多万元,完成了全市17条线路、426辆个体中巴的收购工作(按8年期折旧),并对中长途班线进行公司化改造,车辆100%更新为空调车; 2004年起,相继投入4000万元,引进高档大中型客车226辆,开通22条城区公交线路;2008年开始发展镇村公交,到2009年全面完成城乡客运一体化以及客运站场等交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运输体制改革工作,全市形成了“哑铃型”的三级客运网络。
票价政策方面,城市和镇村公交实行一元一票制,70岁以上老人免票,60-70岁半价;城乡客运实行分段计费、无人售票,计费标准为0.18元/人公里+0.5元公交费,较原班线票价低10%(最远线路8元)。
场站建设方面,2007-2009年间已建成8处镇级换乘站,每处占地8-15亩(平均10亩),造价180万元(国家补10万、江苏省补50万、常州市补30万、溧阳市补30万),实行统一设计、站所分离,土地为公用事业划拨地;中途候车站亭已建成300多个,每处(双向)造价5万元(江苏省补1万),并于2010年起设置272只电子站牌。
以上基础设施均由交通局下属融资公司负责建设管理,日常维护发包给道路养护企业。
财政扶持方面,城乡客运实行市场化运作,城市公交年收入约1200万元,其中优惠人群乘车亏损约500万元,与出租车收益统筹后,公司年实际亏损约30万元,镇村公交每车每天收入约100元,2009年亏损约460万,2010年亏损600余万,2011年800余万,以上亏损额由融资公司审计后负责全额兜底补贴;此外对新购、更新车辆,城市公交补贴8万元/车,城乡客运补贴3万元/车,镇村公交补贴33%。
(三)浙江杭州萧山区。
地处长三角南翼,全市总面积1420平方公里,人口近240万(常住人口151万,外来人口88万),辖17个镇和11个街道,2011年全市财政收入200亿元,综合实力居浙江各县市区首位,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十强县(市,区)”。
目前,全市共有公交线路179条,公交车1348辆(全部为天然气、油电混合动力等国Ⅳ以上车辆),日客运量40-70万人次,年客运量1.5亿人次,全区411个行政村100%全覆盖。
2004年,萧山区采用现金补偿或折股的方式对400多辆个体中巴车进行了公司化收购(计算标准为:车辆残值+剩余年期利润+签约奖);2007年9月底开始启动杭州主城区与萧山区的公交一体化工作,主要工作为:整合萧山区内公交资源和实现与杭州公交的对接;同年12月国资公司全股收购萧然公交和便捷巴士并划转至交通发展有限公司;2008年4月对城市公交与长运公司实施了分离,至此,3家公交企业全部为国资控制,但其内部还有239辆挂靠车辆,同年5月斥资1.9亿元(每车20-30万元)对挂靠车辆及线路进行了回收;2008年6月,3家公交企业合并为萧山交通发展有限公司,与杭州市公交集团按照49%和51%的出资比例组成杭州市萧山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同年7月新开通5条、优化6条杭州-萧山公交线路(直通杭州主城线路由改革前的2条增长至目前的19条镇镇通),公交一体化全面完成。
票价政策方面,实行1-5元一票制和6元以上分段计费(2元起步,1元加价),计费标准为0.12元/人公里,比原农村公交线路票价平均下降27.8%(最长线路70公里,平均40-50公里线路4元)。
IC卡5折(财政给企业补贴至9折),学生2.5折,70岁以上老人、军人、残疾人等免票。
场站建设方面,建筑用地按公用事业用地划拨,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平均每处不计土地成本需1000万元);目前,萧山区正在规划建造一座占地200亩的四位一体枢纽站。
财政扶持方面,实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将IC卡刷卡由5折补贴至9折,按全区乘车优惠人群40%的出行量进行补贴,对客运量低于平均50%的线路进行补贴,对与浙江省0.06元/人公里的计费差价进行补贴(每年3000-5000万元);同时实行两个联动,一是油价联动,按2002年标准对柴油价格3.81元以上部分进行补贴,二是工资联动,对司乘人员低于市区中等收入人群工资部分进行补贴;此外对新购、更新车辆,全部由融资公司购买,政府贴息。
综上,2011年公交亏损2.9亿元,萧山区与杭州市分别按49%和51%的比例全额补贴,预计今年将亏损3.5亿元。
(四)浙江金华义乌市。
地处浙江中部,全市总面积1105平方公里,人口200万(户籍人口74万,常住人口123万),辖6个镇和7个街道,2011年全市财政收入90亿元,列百强县第16名。
目前,全市共有公交线路条,公交车900余辆。
2000-2003年间,义乌市对挂靠车辆进行公司化改造,由企业出资回购(最高8年期花费26万,2011年金华回购车均60万),同时将全市分为6大片区,恒风运营3.5个片区,万方1.5个片区,联运0.5个片区;2010年10月开始进行公交一体化改革,将原来的三级客运网络调整为两级公交网络:一级网络为起终点有一点设在城区的,包含原城市公交和改造后的农村客运班线(不必进客运站,保留原深入农村线路部分),二级网络为剩余农村支线,全部由恒风交运(国有控股80%)和万方交通(局属民营)两家企业实际运营,2011年改革全面完成。
计划未来5年通过公开招投标引进2-3家运输企业,确保适度竞争,利于管理,将公交车增长至1500辆,公交出行比由9%提升至15%。
票价政策方面,一级网络实行1.5元一票制(最长线路27公里。
改革前城市公交1.5元一票制,农村班线按里程计),二级网络实行1元一票。
70岁以上老人、伤残军人、1.2米以下儿童等凭证免费,60-70岁老人、1.2-1.4米儿童等凭证0.5元一票制。
IC卡9折,学生卡7折,IC卡1小时内换乘7折。
场站建设方面,站场、站亭及站牌均由交通部门规划设计,公交企业负责建设管理。
在线网方面政府无任何投入,只负责规划。
财政扶持方面,政府通过预拨付和年审方式对公交企业政策性亏损进行补足,并保证3%的利润,同时将镇(街)小面纳入补贴范畴。
即补贴额度为:九大标准成本-企业收入+九大标准成本×3%,(2011年预算6300万年审不足,今年上报9800万);对新购、更新车辆,由公交企业出资购买,新能源车辆补贴20%,国Ⅳ标准车辆补贴10%。
(五)江苏苏州吴江市。
地处苏东南,全市陆域面积进1000平方公里,人口140余万(户籍和外来人口各70余万),辖9个镇,2011年全市财政收入100多亿元,列百强县第2名。
目前全市共有公交车540辆,其中一级网络(中心站和四个片区互相对接)198辆,二级网络(片区中心镇区的公交)105辆,三级网络(片区中心镇区到农村)169辆。
2001-2005年间,吴江市公交客运走过了个体-挂靠-承包-公司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了以松陵、盛泽、汾湖三个区域为主,民营经济主导的城乡公交经营格局;2008年开始着手一体化改革,以企业经营体制改革为先行,按照“国有主导、多元投入、分域分式、公车公营”的原则陆续成立了5家国有控股51%的股份公司(其中交通局控股2家、镇(区)控股3家),并连续2年将一体化作为1号工程来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