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节课力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7.1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7.1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的第七章第一节,主要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表示:用符号“F”表示力,单位是牛顿(N)。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分类:按照性质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按照效果分为动力和阻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表示方法和单位。
2. 使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生活中的力的实例。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表示方法和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分类和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教科书、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到的力的例子,如拉扯、推动、提升等。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用符号“F”表示,单位是牛顿(N)。
3. 讲解力的表示方法: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
4.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拉伸、压缩、弯曲等;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加速、减速、改变方向等。
5. 讲解力的分类:按照性质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如摩擦力、重力等;按照效果分为动力和阻力,如推动物体运动的力和阻碍物体运动的力。
6. 例题讲解:如力的合成、力的分解等。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受到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8.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力的知识,强调力的概念、表示方法和作用效果。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表示:箭头表示方向,长度表示大小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形状,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力的分类:接触力、非接触力;动力、阻力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物体受到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答案:根据所学的力的合成和分解知识,计算出物体受到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八年级物理_力_教案(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单位,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2.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单位。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都接触过哪些物体?这些物体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2.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物理《力》。
(二)新课讲授1. 力的概念(1)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讲解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使物体的形状、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拉、推、提、压等。
2. 力的单位(1)讲解力的单位:牛顿(N)。
(2)展示不同大小的力,让学生感受力的强度。
(3)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3. 力的作用效果(1)讲解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展示实验:弹簧受力形变、小车受力运动等,让学生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3)让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并记录实验数据。
(三)巩固练习1. 判断题:力的作用效果有()A. 改变物体的形状B.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C. 以上都是2. 选择题:下列哪个物体受到的力最大?()A. 一个苹果B. 一本书C. 一辆汽车(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力的概念、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力的现象,提高科学素养。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针对本节课的实验,思考如何改进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效果。
四、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实验探究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单位,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节课力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节课力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引起物体的形变.4.通过生活实际分析、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解释简单的现象.5.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引起物体的形变”.教学重点:理解力的概念,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教学难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进行分析.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一位学生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从肌肉的紧张引出力的概念。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演示一些力的现象。
进行新课一、力的概念学生观察图7—1的九副图片,给学生下列几个问题:1、每幅图都有力吗?2、每幅图有几个物体?3、两物体之间不相互接触是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4、这里所说的作用应怎样理解?教师要学生列举事例进行回答,找出这些问题的共性,进行概括、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师生评估、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而且通过图片j和h的认识,知道相互作用的物体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创设情景:用一个皮球去挤压另一个皮球。
提问:根据这一现象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
2、指导学生实验。
实验可参照教材图7-2、3所示进行,也可用别的物体来做。
3、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情景举例:一位穿溜冰鞋的同学推墙。
让学生解释所发生的现象,进一步加深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
5、让学生列举生活及生产中人们利用力的相互作用的实例。
三、力的作用效果提出问题:力的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效果?通过图7—5、61、学生挤压铁尺。
让观察形状怎样变化。
2、足球比赛的图片。
看足球的运动情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师生共同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一是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力改变物体形状的例子。
八年级物理《力》优秀教案(精选10篇)
八年级物理《力》优秀教案(精选10篇)八年级物理《力》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物理《力》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物理《力》优秀教案篇1一、课标要求1、通过事例或者实验来了解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加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活动,有运用研究方法的意识。
二、教学设计思想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通过探究实验来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
通过改变摩擦力的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感情和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1、通过手在桌子上的三个实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
2、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所感受到的摩擦力并归纳摩擦力的概念。
3、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掌握控制变量法。
4、在理解摩擦力的利与弊过程中,会改变摩擦力的方法,能领略自然界的和谐和奇妙,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提升。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请同学们做个小实验:把课本和互动逐页相互交叉,只提起课本的边缘,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事?学生动手做实验,发现提起一本书,另一本也随之被提起。
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入新课。
(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信息去分析问题,提出解释。
引出摩擦现象,激起研究摩擦力的兴趣。
提出问题什么是摩擦力呢?用实验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新知探究:任务一:体验摩擦力的存在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保持手不动。
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运动。
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能够定义力的概念,了解常见的力的种类;
(2)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简单的力的问题。
2. 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方法:
个案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通过引入力的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力的本质和种类。
2. 给学生讲解、演示、实验:
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力,如重力、摩擦力、弹力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这些力的作用。
3. 教师以牛顿第一和第二定律为主要内容进行讲解:
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时,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认识,然后利用实验和例题让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做题方法。
4. 指导学生合作探究:
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通过设计实验、分析数据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力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
5. 总结:
在本节课结束前,让学生进行回顾性总结,既可让学生加深理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课堂互动: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具体的情境,采用互动
式教学,如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力的本质和种类。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八年级物理《力》教案5篇物理学涉及到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和现象,通过学习物理学,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增强科学素养。
下面给大家分享八年级物理《力》教案,欢迎阅读!八年级物理《力》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分解的含义。
并能够根据力的效果分解力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的分解,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制作实验器材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经历力的分解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了解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和谐美,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
3、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培养团队精神。
设计意图为什么要实施力的分解?如何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实施分解?这既是本课节教学的内容,更是该课节教学的重心!很多交换四认为只要教会学生正交分解就可以了,而根据力的效果分解没有必要,所以觉得这一节根本不需要教。
其实本节内容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的材料。
本人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的启发,按照伽利略探究的思路:“猜想――验证”,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猜想――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探究出把一个理分解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
同时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本节课通过自己挖掘生活中的很多材料,设计了一些很有趣而且效果非常好实验让学生动手做,亲身去体验和发现力的分解应该根据什么来分解。
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做实验并不是一定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实验的条件完全可以自己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初二物理力的教案【6篇】
初二物理力的教案【6篇】初二物理力的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能依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2.能依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粗略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3.通过试验探究,了解转变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4.认识摩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利用与防止,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试验过程,能表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掌握变量法在物理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设计试验、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与实践使学生了解摩擦在实际中普遍存在,既有利也有弊。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辩证观点;2.通过生活中实例的研究,激发学生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热忱。
二、教学重难点本专题是在弹力、重力之后,研究第三种常见的力──摩擦力。
弹力、重力等学问的学习可以对摩擦力的学习起到正向迁移的作用,另一方面,本节的学问又为力的概念的形成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
本节内容由“摩擦力”和“摩擦的利用与防止”两部分内容组成。
教学的重点是测量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这个试验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做的测定性试验。
为突出重点,选取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作为探究性试验,这需要学生具有测量滑动摩擦力的试验技能。
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难得的训练学生开展科学猜想、试验检验、分析论证的好选题。
因为学生虽然对摩擦现象不生疏,但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却不清楚。
摩擦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有些摩擦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
有益的摩擦应当增大,有害的摩擦应当减小。
针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有助于学生领悟客观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策略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可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引入新课。
例如可先向学生提问: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时,无论路面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来,为什么?(回答:受到地面的摩擦力。
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一节 力教案
第一节力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流程】
根据以上事例的共同点总结:
力是。
练习:指出下列各个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a)推土机用力推走泥土,施力物体是_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
(b)渔翁用力拉起鱼网,施力物体是___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
(c)运动员用力举起杠铃,施力物体是___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__。
(d)顽皮的大象用力向下压跷跷板,施力物体是_____,受力物体是__ __。
活动二: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拉橡皮筋、提书包,体会一下施力与受力的感觉。
分析施力物体:受力物体:你有什么感受?
说明:
举例:
学生通过做上述实验,回答出:手疼、手热、手受到拉力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手拍桌子、手本来是施力物体、桌子是受力物体,现在手感到疼痛,说明桌子给了手一个力,此时桌子又是施力物体,手变成了受力物体。
由此可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举例:如(1)游泳的例子;(2)划船的例子;(3)拔河比赛的例子;(4)神舟五号、六号宇宙飞船、嫦娥1号月球探测器的发射等。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相互”的含义。
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简答:1、蹦蹦床上的物理知识。
2、游泳时为什么手要向后划水人才向前走
手压篮球。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力》教课设计教力学课题选教材名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第一章第一节 2-5页用第一版社:人民教育第一版社教材教本节内容就是在详细议论重力、弹力、摩擦力以前让学生成立力得观点,认识力作用得相互性与力得作用成效。
课本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得观点,第一从学生熟习得一些波及力得生活情形中概括出材力得观点,而后指引学生经过一些简略实验,体验力作用得相互性与力得作用成效,以让学生形成一分个对于力得物理图景析力得学习就是本学期物理学习内容得基础,对此后运动与力、压强等内容得学习特别重要。
(一)知识层面八年级学生经过半年得物理课程学习,拥有必定得物理思想能力。
初次开始接触力学,其实不会觉得太困难,但同学们在生活中累积了好多错误得“经验”,致使仍有好多简单混杂得物理观点。
学(二)能力层面情八年级学生在生活中接触了好多有关力学得现象,例子多,知识点就更简单理解与掌握。
但就是分因为力就是将知识点从生活中抽象成详细得观点,要正确理解仍有必定困难。
析(三)感情层面十四五岁得青少年,好奇心强,表现欲较强,也已经具备了必定得从现象中察看剖析能力、实验以及研究能力 ,所以,本节课经过创建各样情形以及小组合作学习来惹起学生好奇心,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一)知识与技术1、知道力得三因素,能使劲得表示图表示力;2、认识物体之间力得作用就是相互得,并能解说有关现象。
3、知道力所产生得成效:改变物体得运动状态与改变物体得形状。
(二)过程与方法教1、经历从很多与力有关得平时生活现象中概括卖力得基本观点得过程。
学2、经过学生亲身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得作用就是相互得。
目3、经过常有案例与实验认识力所产生得成效。
标(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在经历从很多与力有关得平时生活现象中概括卖力得基本观点得过程中,领会剖析与概括在科学中得应用。
2、经过参加实验活动,培育学生踊跃参加主动与科学研究实践得思想与相互当合得协作精神。
3、领会物理与生活得亲密联系。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7章第1节 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7章第1节力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践性教学,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力的存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并能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引导幼儿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难点:让幼儿通过实践活动,感知力的存在,并能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球、小车、积木、绳子、滑轮等。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个气球、一辆小车、几块积木。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解力的概念,通过展示气球被挤压时形状改变,让幼儿感知力的存在。
2. 讲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让幼儿用手推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 实践活动:让幼儿用气球、积木和绳子制作一个起重机,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讲解力的作用原理,让幼儿通过滑轮组,将重物提升到一定高度,感知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让幼儿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难点:让幼儿通过实践活动,感知力的存在,并能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幼儿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表现出很高的兴趣。
通过动手操作,他们基本掌握了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但在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幼儿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这部分幼儿,引导他们更好地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
拓展延伸:让幼儿回家后,观察家里或周围环境中的力的作用,如拉开抽屉、提起书包等,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2. 讲解力的作用:在讲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时,我让幼儿用手推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表示:使用力的图示来表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4. 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能描述力的作用效果。
2. 能够使用力的图示表示力的三要素。
3. 理解力的作用相互性,能在实际情境中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表示方法。
2. 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及其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小球、弹簧测力计、力的图示教具。
2. 学具:每个学生一份力的图示练习纸。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力的作用效果。
提问:“什么是力?力有哪些作用效果?”2. 讲解力的概念(10分钟):使用力的图示教具,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展示力的图示,让学生理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演示力的作用效果(10分钟):利用弹簧测力计,展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通过力的图示,展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讲解力的作用相互性(10分钟):通过力的图示,讲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让学生举例说明力的作用相互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5. 练习与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使用力的图示练习纸,练习表示力的三要素。
每组选一个实际情境,应用力的作用相互性进行讨论。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表示:力的图示,表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七、作业设计1. 画出两个力的图示,表示力的三要素。
2. 举两个例子,说明力的作用相互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物理教材《力》的第一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学会力的测量方法。
2. 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能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力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图示板、粉笔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力学计算器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拉弹簧测力计、推桌子等,引导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 例题讲解:(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测量: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4)力的合成与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多个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力。
3. 随堂练习:(1)判断题:力只能使物体发生形变,不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错误)(3)计算题:已知力F1=10N,F2=20N,求它们的合力。
4.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验证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作用效果2. 力的测量方法3. 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4. 实验结果与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答题:力的概念是什么?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计算题:已知两个力F1=15N,F2=25N,方向夹角为60°,求它们的合力。
2. 答案:(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合力计算:F = √(F1² + F2² + 2F1F2cosθ) = √(15² + 25² + 2×15×25×cos60°) ≈ 27.4N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掌握较好,但在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中,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实验操作指导。
八年级物理 第七章力第1节力教案 教科版
教科版八年级下7.1力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教学过程】
【实践活动】
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的现象做一个调查。
通过调查,使学生认识到身边力的现象的普遍,同时将自己在课堂学到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增加其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教学反馈】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
探索是经过某些活动完成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可通过设计观看有关力的作用的演示实验、录像以及学生自己动手的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学生的课堂反应积极主动,学习轻松活泼,印象深刻,掌握牢固。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1力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表示:用符号“F”表示力,力的单位是牛顿(N)。
4. 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让学生掌握力的表示方法,了解力的单位。
3. 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相互性,能够运用力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表示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科书、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到的力的作用现象,如拉扯、推动等。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通过举例说明力的存在和作用。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通过示例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4. 讲解力的表示方法:用符号“F”表示力,力的单位是牛顿(N)。
介绍力的单位换算关系。
5. 讲解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通过示例说明力的相互性。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形状,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力的表示:符号“F”,单位牛顿(N)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力的概念是什么?请举例说明力的作用。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3)力的表示方法是什么?请写出力的单位换算关系。
2. 答案:(1)力的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例如:拉扯、推动、挤压等。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例如:用力拉伸弹簧,弹簧发生形变;用力踢足球,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教科版第一章:力和运动1.1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目标:1.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
2. 掌握力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引入力和运动的概念。
2.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3. 分析力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步骤:1. 引入力和运动的概念,让学生回顾之前的学习内容。
2.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解释物体在不受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原因。
3. 分析力和运动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1.2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目标:1.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
2. 掌握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引入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
2. 讲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3. 分析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教学步骤:1. 引入牛顿第二定律的概念,让学生回顾之前的学习内容。
2. 讲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意义,解释力的大小和方向与物体的加速度的关系。
3. 分析力和加速度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力越大,物体的加速度越大。
1.3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目标:1. 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
2. 掌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引入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
2. 讲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3. 分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教学步骤:1. 引入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让学生回顾之前的学习内容。
2. 讲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和意义,解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存在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原因。
3. 分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互作用的。
第二章:能量和功2.1 能量的概念教学目标:1. 理解能量的概念。
2. 掌握能量的守恒定律。
教学内容:1. 引入能量的概念。
2. 讲解能量的守恒定律。
教学步骤:1. 引入能量的概念,让学生回顾之前的学习内容。
2. 讲解能量的守恒定律,解释能量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只会转化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的原因。
2.2 功的概念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
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一节《力》教案备课人:吴莉莉教学目标1.记住力的概念,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能判断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是改变物体的形状。
3.通过实验操作感受力的相互性;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4.关心生活中力的现象,乐于用身边的物体进行一些探究实验,感受探究过程,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力的概念与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难点: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具:多媒体课件,磁铁,铁块,橡皮筋等教学设计: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一节《力》,首先了解学习目标。
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同上)。
二、新课教学1.什么是力探究活动1: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力的作用用多媒体展示几幅图:人推车手拉弹簧起重机吊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学生分析这四幅图分别是什么物体对什么物体有力的作用,谁施加了力,谁受到了力的作用。
师生共同用科学规范的物理语言描述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至少有两个物体即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多媒体展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以及牛顿的图像,1N 的力大约是用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探究活动2不接触的物体间力的作用(用多媒体展示下面三幅图):地球对苹果的引力 磁铁对小球的引力 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 师生共同归纳:不接触的物体间也有力的作用。
思考:为什么一个巴掌拍不响?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请学生解释原因,那么怎么才能拍响呢?(学生鼓掌)然后请学生谈手掌的感受。
探究活动3用多媒体展示下面几幅图:这两图说明了什么?师生共同归纳: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
再看下面这幅图:我为什么后退?脚好痛 甲 乙滑冰时,甲对乙有推力的作用,甲是施力物体,乙是受力物体;同时,乙对甲也有推力的作用,这时,乙是施力物体,甲是受力物体,由此可见,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一节什么是力教案
第一节什么是力教课设计
八年级物理教课设计
(一)教课目标
1.初步理解力的观点。
2.知道力所产生的成效。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
(二)教具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三)教课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观点──力。
力是平时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观点。
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观点。
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相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经常提到“力”这个字,可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小、切实得多。
人推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拉需要使劲。
些有力出的例中都陪伴有肌肉。
因此力的观点最先是由肌肉而来的。
可是在大批的状况下,然没有出肌肉的状况,仍旧有力存在。
因生了和肌肉同样的成效。
大家看,用吸石吸引些大,只管没有肌肉,不是也有力存在?
大家出有力存在的例。
(学生例,教适合的例子写在黑板上。
教也可充拥有启性的例)
教:火拉着箱前,运踢足球,吸石吸引,重运起杠,等等。
以上例中都有力存在。
大家考,当有力存在(或出)有几个物
体?
教:有力存在,必定有两个物体生了某种作用。
吸引、拉、等等是些作用的详细描。
吸石吸引,吸引就是吸石的吸引力。
运杠,就
是运杠的力。
火拉箱,拉就是火箱的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7.1力
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四、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橡皮泥、弹簧、磁体、铁块五、教学过程1、讲:第一节力2、讲: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力人推车人对车施加了推力车受到了推力人推车的推力的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车双手拉弹簧人对弹簧施加了拉力弹簧受到了拉力双手拉弹簧拉力的施力物体是双手,受力物体是弹簧3、讲:人提水桶人对水桶施加了向上的拉力水桶受到了向上的拉力水桶受到向上拉力的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水桶。
人举杠铃人对杠铃施加了向上的举力杠铃受到了向上的举力人举杠铃举力的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杠铃。
4、讲:推土机推土推土机对土施加推力土受到推力推土机推土推力的施力物体是推土机,受力物体是土。
磁铁吸引铁钉磁铁对铁钉施加吸引力铁钉受到吸引力磁铁吸引铁钉吸引力的施力物体是磁铁,受力物体是铁钉。
5、讲:从以上事例可知,任何力的存在,都是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的作用,也就是说,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我们再来疏理一下,6、讲:双手拉弹簧人对弹簧施加了拉力弹簧受到了拉力同时,双手感到费力,那是因为弹簧也在拉双手,弹簧对手也施加了拉力手也受到了拉力这两个拉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手拍桌子,手给桌子一个拍打力,同时手感到疼,那是因为手给桌子一个力,桌子也给手一个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的施力物体是桌子,受力物体是手。
7、讲:人举杠铃人对杠铃施加了向上的举力杠铃受到了向上的举力同时,杠铃对人会产生一个向下的压力压力的施力物体是杠铃压力的受力物体是人压力和举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它们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8、讲:所以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磁铁吸引铁钉磁铁对铁钉施加吸引力铁钉受到吸引力请问:铁钉吸引磁铁吗?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磁铁吸引铁钉,铁钉必定吸引磁铁。
物理初二上册第一章力的作用教学方案
物理初二上册第一章力的作用教学方案【引言】在初二物理第一章力的学习中,力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通过本教学方案,我们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力的定义、性质和作用,并培养他们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按照以下步骤组织教学内容,以提高学习效果。
【步骤一:引入】在开始教学之前,我们将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以激发他们学习力的初衷。
例如,我们可以提问:“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可以把一张纸球抛出去?”,或者“为什么有时候我们需要用力推门?”这些问题将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步骤二:力的定义】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向学生介绍对力的正式定义。
我们可以通过举例和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
例如使用弹簧测力计,并请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受力时指示器的变化情况。
我们还可以使用力的箭头图形表示不同力的方向和大小。
通过实践和观察,学生将深入理解力的定义。
【步骤三:力的性质】在这一步骤中,我们将讨论力的性质,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通过实际操作,如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和弹簧力,并观察力的作用点和方向。
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和游戏提供亲身体验,比如利用弹簧板和小球进行碰撞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力的性质。
【步骤四:力的作用】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力的作用。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力的作用在刹车、开门、抛出物体等方面的应用。
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帮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
例如,使用弹簧测力计和滑轮来测量不同条件下的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分析力的作用,并与学生一起解决相应的问题。
【步骤五:力的运用】在这一步骤中,我们将培养学生将力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力的应用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如何托举一个重物?”或者“如何用最小的力推开一扇沉重的门?”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将更好地掌握力的运用。
【步骤六:总结】在本节课的最后,我们将对本章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讨论和提问,巩固他们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并强调力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八年级物理第1节 力教学设计
第七章第1节教学设计
下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力”吧。
新课讲授观看图片,引导学生
要想分析什么是力,首先让我们
看看以下这些情况中,有没有
“力”的存在?
人踢球车过程中,有力存在吗?
谁用力了?
谁受了力?
(其他分析略)
学生思考,并回答
有。
人。
足球。
举出示例,归纳分析
练习施力物体和受
力物体的识别。
除了人可以施加力,其他物体也
可以对别的物体施力……
展示图片,引导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生活中说的
踢、拉、推、举等概括为作用。
前面的物体施加力称为施力物
体,后面的物体受到力称为受力
物体。
所以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
聆听通过大量事例,概括
力的概念。
明确有关
力的各种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节课力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引起物体的形变.
4.通过生活实际分析、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解释简
单的现象.
5.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引起物体的形变”.
教学重点:理解力的概念,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教学难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进行分析.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一位学生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从肌肉的紧张引出力的概念。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演示一些力的现象。
进行新课
一、力的概念
学生观察图7—1的九副图片,给学生下列几个问题:
1、每幅图都有力吗?
2、每幅图有几个物体?
3、两物体之间不相互接触是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4、这里所说的作用应怎样理解?
教师要学生列举事例进行回答,找出这些问题的共性,进行概括、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师生评估、交流
引导学生认识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而且通过图片
j和h的认识,知道相互作用的物体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创设情景:用一个皮球去挤压另一个皮球。
提问:根据这一现象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
2、指导学生实验。
实验可参照教材图7-2、3所示进行,也可用别的物体来做。
3、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情景举例:一位穿溜冰鞋的同学推墙。
让学生解释所发生的现象,进一步加深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
5、让学生列举生活及生产中人们利用力的相互作用的实例。
三、力的作用效果
提出问题:力的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效果?通过图7—5、6
1、学生挤压铁尺。
让观察形状怎样变化。
2、足球比赛的图片。
看足球的运动情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师生共同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一是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改
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力改变物体形状的例子。
4、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例子。
师生评估。
四、课堂小结
学生参与,教师重点点拨。
五、板书设计
1.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都叫做力的作用
2.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3.相互作用的物体可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变化
5.力的作用效果
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
六、布置作业:
典中典第一节内容
由静到动由运到静快慢和方向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