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师成为研究者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一直认为自己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意识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仅仅具备教学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我开始尝试将自己从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一名研究者。
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颇丰,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成为研究者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研究过程中,我不断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从而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同时,我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反思,逐渐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个性、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这种认识让我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我的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
其次,成为研究者让我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方法的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使得我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有效地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我通过研究发现,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因此在课堂上,我尝试将小组合作学习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再次,成为研究者让我在团队协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研究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协作,共同完成研究任务。
这种团队精神不仅使我在研究过程中受益匪浅,而且对我的教学工作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与同事交流的过程中,我不断吸取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
此外,成为研究者让我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在研究过程中,我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和价值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这种关注使我的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成为研究者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职业信念。
在研究过程中,我不断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信念。
我相信,只有不断学习、研究,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为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文献意识,是说我们在作研究之前必须查阅相关文献,弄清楚前辈和同时代的人对于相同的命题都做过哪些研究,他们研究出了哪些已经得到共识的结论。
再来看对话意识,一个问题的研究,只用引证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引证不能代替论证,论证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新问题的解决必须有这样一个过程。
志向、趣味、学识积累、学术训练,这些应该是作为研究者所必备的学术品质。
那么,教师为何要成为研究者?一是教师营造有品味的、精彩人生的需要。
研究会赋予研究者理性、客观、求真务实、严谨审慎等品格。
而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就应该做到:见多识广,梦想成真;丰衣足食,情有独钟;服务社会,受人尊敬。
这里“见多识广”中的“见”和“识”,绝非通过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得到的,也不是鹦鹉学舌式的简单传播,而是建立在研究基础之上的理解、思考所得,是经得起质疑和推敲的,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融入了个性观点的,唯如此才能使之变成自己成长的资源。
二是成为更加卓越教育者的需要。
我们经常喊,要从优秀走向卓越,但究竟什么是卓越却仍是一个难以名状的定位。
我们先看看“教师”的定义,教师就是引领学生与有教养的人实行对话的人。
这个“引领”其实就是价值引导:引领学生成为我们所希望成为的人。
对引领者的要求有:对学生的要求合理、明确;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学识渊博、精深;方法、手段高明;教育方向准确。
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育方向要准确,即我们要为怎样的社会培养怎样的人。
这的确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也正是因为多解,所以才让教育有了太多的犹豫和徘徊。
到底准确的教育方向是什么?那就是我们要为自由、民主、法治的社会培养幸福的人。
现在不自由、不民主的社会到处都充斥着虚假的信息,这样的社会环境使我们变得平庸、没有创造力。
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注重自我教育的方向。
对于研究,与平时我们说的“想”“思考”是不同的,“研究”高于“思考”。
对于一个问题,只要不是弱智,都能够去想一想,而思考是有依据的、有系统的、有策略的、批判性的、反思性的和彻底的“想”。
“教师成为研究者”:研究者与实践者的统一
“教师成为研究者”:研究者与实践者的统一作者:江秀明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33期摘要:“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教师通过对自己的知识与实践进行反思性研究,实现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研究者与实践者的统一,对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师成为研究者;行动研究;研究者;实践者;统一二十世纪初我国实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课程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对课程目标、内容、结构、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教师的课程权力得到了提高,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从理念上有了新的定位,认为教师应该成为课程的主体,以研究者身份参与设计和开发课程,成为课程的研究者。
[1]“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意味着教师不再是课程设计和开发的旁观者,等待专家和学者编制课程方案,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进行课程研究。
教师在教学情境中不单以授课者的身份存在,同样是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教学过程,以研究者的身份审查和分析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通过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批判反思,探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2]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成为研究者”已经逐渐深入人心,日益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和努力的方向。
一、“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内涵“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统上,教师一直担任着传道授业的角色。
教师掌握熟练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以增进学生知识技能为目的,依据学生知识基础和身心发展特点,设计合理教学方案,将规定的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以达到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教育研究被认为是专家学者的专属,一线教师因为理论知识与研究能力欠缺,很少有参与教育研究的机会,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是作为专家学者的辅助,配合他们进行研究。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上世纪60年代由斯腾豪斯提出和践行的重要教育思想。
第12章 教师成为研究者 PPT
第十二章 教师成为研究者
本章学习目标
◆ 了解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思想源头; ◆ 了解教师开展研究的内容; ◆ 掌握教师开展研究的实践路径。
第一节 教师成为研究者思想的提出
一、“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早期构想 二、“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正式提出 三、“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进一步推广
一、“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早期构想
(一)“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早在1908年就已 经出现了使教师从事研究的努力,两年后这个话题开始在专业杂志中 出现。
(二)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布克汉姆
✓ 他在代表作《为教师的研究》一书中,围绕“教师作为研究工作者” 问题进行了专门研讨,表达了教师应该作为研究者的思想。
✓ 紧跟潮流。有的中小学或教师为了追求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会不管自身的特 点与条件,盲目地“赶时髦”、“追潮流” 。
✓ 追随他人。有的中小学或教师跟随一些在教育科研方面取得有影响成果的中 小学,别人研究什么,我们也研究什么。
✓ 课题围着立项转。什么课题比较容易,就研究什么课题。 ✓ 轻视自身的实践问题。有的中小学或教师习惯于或倾向于做一些“大”一点
一、学校教育研究的主体
(一)中小学教师成为学校研究主体
(二)中小学教师研究主体地位难以保证
(三)对策:U-S联合
为了确保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中的主体地位,20世纪70年代, 西方有学者提出了所谓的“U-S联合”模式,即“大学-中小学联合” (University-School joint)的教育科研和发展模式,主张大学教师与中 小学教师联合起来,共同促进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发展。
(二)“U-S联合”模式的推广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成为具有号召力的口号和 教育观念,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教师要具备教育科研能力,成为研究者
教师要具备教育科研能力,成为研究者摘要: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教育科研能力,成为研究者。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一要树立科研意识和自觉性,二要学习并掌握教育科研的方法,三要在学校创设科研氛围。
关键词:教育科研能力;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一、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能力迈入21 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 教师这一职业,已经逐渐告别了“只要有知识就能当教师”的历史,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全球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和方向。
为了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教师必须具备教育科研能力,成为研究者。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
具体指教师应当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论知识,具有收集利用文献资料、开发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开拓精神、理论勇气、严谨的治学作风以及执著的奉献精神等。
教师具备教育科研能力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而且是时代对广大教师的要求。
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社会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根据长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我们发现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责任感,二是可以纠正教师头脑中的一些陈旧观念,形成教育教学新观念,三是可以在研究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①二、教师具备教育科研能力的条件(一)教师要树立和增强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自觉性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还不是能否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问题,而是绝大多数教师缺乏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
笔者曾就“教师教育科研观念”做过调查,调查对象是山西省大同市(包括市区、城区及部分县区)的部分初中和高中教师,共发放问卷456份,收回422份,有效问卷422份。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与分析,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头脑中存在以下一些错误的观念和意识,诸如“教育科研神秘观”,即把教育科研神秘化,认为搞科研只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专家的事,是高深莫测、很难做的工作,这一比例占被调查总数的68.4%;“教育科研无用论”,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无需搞科研,搞科研是额外负担,这一比例占被调查总数的35.6%;有些人则把教育科研简单化,认为能写出文章、发表文章就是搞科研,这一比例占被调查总数的86.6%。
《教师成为研究者》课件
04
CHAPTER
教师研究的策略与方法
教师研究的基本策略
确定研究问题
教师需明确自己的研究 问题,这通常与教学实 践中的困惑或挑战相关
。
收集资料
教师可以通过文献回顾 、课堂观察、学生和同 事的反馈等方式收集资
料。
分析资料
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 析,寻找模式、趋势和
关联。
形成结论
基于分析结果,教师得 出结论并提出改进建议
合作与交流
优秀教师积极参与同行交流与 合作,分享经验,共同成长。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
某小学英语教师通过开展英语角 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
案例二
某初中数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 果。
案例三
某高中语文教师结合地方文化特色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 学生的文化素养。
05
CHAPTER
教师研究的实践与案例
优秀教师研究的实践经验分享
持续学习
优秀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更 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专业素
养。
创新教学方法
优秀教师善于尝试新的教学方 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主动性。
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
优秀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 和需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 的个性化发展。
02
CHAPTER
教师研究的重要性
教师研究对教师自身发展的影响
01
02
03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通过研究,教师可以深入 了解学科知识,提升教学 技能,增强专业素养。
促进教师自我反思
研究过程需要教师进行自 我反思,发现教学中的问 题,寻找改进方法,有助 于教师的成长。
增强教师创新能力
读《教师成为研究者》有感
读《教师成为研究者》有感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Tim Shephard和Paul Smith的共同作品,旨在探讨什么样的行为可以使教师成为有效的研究者。
该书从一种新的视角来分析教学中的影响因素,使得老师们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他们所面临的挑战,而通过更加科学的框架来实现这些挑战。
书中给出了几种改善教学效果的策略,包括提高学习技巧、建立信任关系与社会环境、形成激励回馈机制、对教学进行评估、鼓励学生参与和加强教学设施的利用等。
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让老师从现有的框架中走出去,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及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最好的形式运用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改善教学效果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只将重点放在对课程内容的传授讲解上,而是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特点。
此外,老师也应不断自我反思教学状态,不断提升自己,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一个真正的研究者。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一本全面阐述了如何让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书,书中梳理出的改善教学效果的建议值得一读。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真正体会书中所传达的思想,将书中归纳出来的提升教学效率的方法有效活用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以达到成为一名真正的研究者的目的。
教师即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在创新教育改革中,要求教师应成为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一:对“教师即研究者”理念的理解(一)“教师即研究者”的内涵史密斯(Cochran Smith)将教师做研究定义为:“教师对学校和课堂工作进行的一种系统的、有目的的探究,是教师与研究者、教学与研究的统一。
”教师所做的研究直接与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相关,是为了实践、通过实践和在实践中的研究。
研究对象是与学校和教育教学实践相关的人、事、物和观念等,研究结果能解决教师所面对的一些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
教师做研究表现为教师反思自己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教学观念并改变教育教学行为,探讨自己或他人的成功的教育经验等。
教育研究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一定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步骤去认识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改进教育实践的活动。
其研究的目的是发现并解决教育情境中的问题,改进教育实践。
(二)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优势教师进行研究有很多优势,这些优势主要有:第一,教师工作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之中,最了解教学的困难、问题与需求,能及时清晰地知觉到问题的存在。
从课堂教学实践中能得到第一手材料,总结出自己的理论经验,再应用于实践,这样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交往构成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因此教师能准确地从学生的学习中了解到自己教学的成效,了解到师生互动需要改进的方面,尤其是能从教育教学现场中、从沉重的文件(如考卷、作业、作文、周记)中获得第一手资料,这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第三,实践性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品性,教师是教育教学实践的主体,针对具体的、真实的问题据采取的变革尝试,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进而产生自己的知识,建构适合情境的教学理论。
这些优势是专家学者所不具备的,教师应当增强信念,很好地发挥优势。
教师如何成为研究者
教师如何成为研究者?新课程中提出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研究者?我考虑了一下,是不是可以分以下方面:1 教学方面:教师要注重反思,同时要注重课型的研究。
2 课题研究:教师要本着解决问题就是课题研究的态度,研究一些现象,解决一些问题。
3 理论研究:教师要善于将已有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并通过实践改进某些理论,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适合自己的一些理论。
请大家继续补充、修正。
一线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研究者: 首先是专家引领下研究。
虽然我们认可“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观念,但是许多教师对研究感觉到比较茫然。
原因是大部分教师基本上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对基本的教育理论还没有足够的了解,在教育科研方法和技巧上比较欠缺。
针对这种情况,一个比较理想的模式是教师与专家进行实践性的合作研究,在专家的指导下设计研究的行动策略,掌握科研方法技巧,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扩大理论视野,提高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的能力。
其次是集体教研中研究。
新课程提出“教师的合作”的要求。
集体教研应是教师合作最佳途径,教师们可以围绕教例展开集体研讨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比如,优秀教师的示范课,为教师提供了可参照的学习榜样;每学期开展的研究课,教师在集体研究讨论中,提升教学研究能力,拓展教学思路。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集体教研的优势,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
再次是日常教学中研究。
一线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研究位置,课堂、学生就是研究的对象。
所以在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中,教师要寻找最佳的教学策略,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教学行为,充分利用教室这块“实验田”,进行教学研究,使日常教学成为教师研究的主阵地。
最后要着重强调的是不要把研究当作方法,而把它当作一种态度,对待未知事物的态度;不要把研究当作工作,而把它当作一种生活;不要把自己当作教书匠,要让自己成为研究者,达到教师职业的最高境界,享受创造和研究的每一天。
教师应该成为怎样的研究者
教师应该成为怎样的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任何坚守这一信念和常常以这种论调说事的人们都必须首先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即教师究竟应该成为怎样的研究者?一、反思性实践者教育活动的实践性和教育对象的丰富多彩性决定着教师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独特性和价值冲突性,而这些复杂的、不确定的、独特的和价值冲突的情景存在于任何已经产生的理论和技术之外,因此教师既不能把这种情景作为一个工具性问题,更不能奢望应用他头脑里已储存好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它。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萧恩的“反思性实践者”的理念应运而生。
反思性教学实践倾向于教师直接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设计、策划和形成暂时性的行动策略,并在继续深入反思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教学与反思的特质决定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教师的反思过程与教育研究就更进一步地保持了方法上的一致性。
教师只有通过对教学实践活动的认真观察、对教育对象的深度访谈和多种具体教学情景的反复比较,才能保持反思的敏捷性和持续性,而观察、访谈和比较等都是教育科研的最为常规的方法。
所以笔者认为,教学过程本身就是研究过程,反思实践本身就更有研究的韵味。
教师能够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系统化反思,就已经具备了研究者的基本素质,这个教师就已经从单纯的教学实践者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了。
二、以校为本的研究者如果我们把教师的日常生活划分为校内日常生活和校外日常生活两部分,我们应该承认教师的校内日常生活处在非常强势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是垄断的地位。
教师学校生活对教师全部生活的垄断性,决定着教师的研究内容更多地关注校内生活。
那么在学校内部,教师是更关注课堂教学生活还是更关注学校整体的日常生活呢?有专家这样认为,教师以何种心态理解生活,他就将以何种方式对待教学。
教师对日常生活的理解尤其是对学校日常生活的理解比对具体的“教学问题”的理解更丰富,更“有话要说”。
因此,教师应该是以校为本的研究者。
所谓以校为本的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的研究,二是在学校中研究,三是基于学校的研究。
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四十年历程2
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四十年历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一政策促动了中国社会整体性变革,在此背景下教育秩序也在不断重建。
中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的实施者也在不断调整其履职方式,力求使教育成果更加符和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
为了持续地改进教育质量,提升教育品质,中小学教师越来越多地投入到探索性实践行为中,逐渐成为教育的研究者。
整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进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可称为“精英实验期”。
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中国基础教育从动乱中恢复,进入平稳发展时期。
此时,中小学教师聚焦于如何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有效教学,无论是政策上还是制度上,并没有对教师研究做出更多、更具体的要求,教师的研究体现为以学科常规教研为形态的专业活动。
所谓教研,也更多以学习、落实上级要求和指示为主。
但是,有个别教师不满足于教学现状,基于自身对教学规律的假设自发开展教育实验,寻找更为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很多实验成果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比如,北京的马芯兰老师自70年代末期就开始对数学教学知识结构进行调整,开创了马芯兰教学法,并编制了相应教材,教学效果显著,截至1995年,中国有20多个省、市、区,2700余所学校推广并采用了“马芯兰教学法”。
再比如江苏的李吉林老师自70年代末开始研究情境教学在语文学科的应用,1990年明确提出了“情境教育”的设想,情境教学由语文单科发展为整体的情境教育,影响力遍布全国。
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教师研究的突出特点是少数精英教师为主体、自发开展实验研究、研究周期较长、研究成果影响力深远。
精英教师们的成就用事实证明了教师具有研究者的作为空间和业务实力,能够成为优秀的研究者。
第二阶段可称为“大众探究期”。
在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以党的历史文献的形式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此背景下教育部于1998年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成为研究者一、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和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要求。
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对于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教师专业发展可以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
教师专业发展可以使教师掌握更多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知识,掌握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和促进学生发展。
其次,教师专业发展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必备条件之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专业发展可以使教师了解更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知识,掌握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从而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最后,教师专业发展可以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
职业发展是教师个人成长的重要方面之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教师专业发展可以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和职业发展。
二、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意义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研究的方式,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的过程。
教师成为研究者对于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教师成为研究者可以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
教师成为研究者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知识,掌握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和促进学生发展。
其次,教师成为研究者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必备条件之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成为研究者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知识,掌握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从而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现代教师的角色定位
1.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研究者
◆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教师不再是一个旁观者,不再等待专家学者去研究与制订一套改革的方案与方法,而是教师自己在实践中进行研究。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责任感,而且可以形成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不断对自己的教育行动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水平的提高。
2.由独白者转变为对话者
独白者角色:“传道,授业,解惑。
”
对话者角色:“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
”
教师应设计问题,创设情景,激励思考,启发引导。
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师与学生彼此不断轮流“抛球—接球”的过程。
3.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发展的主体
旧观念:课程编制是课程专家们的事,自己只是执行者;教学是对固定文本的操作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是接受由教师复现的知识。
新观念:教师不应再被视为课程变革计划的忠实执行者,而要成为课程开发者,并且创造性地实施。
4.由学生学习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指教师从过去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释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
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角色特征:一是积极地旁观;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三是注意帮助学生培养自律能力。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教师成为研究者含义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教师成为研究者含义1.教师成为研究者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不断创造成了这个时代得以存在的命脉。
人类的社会生存、经济生活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转向对自身素质的依赖。
随之,以培养和发展人为直接目标的教育便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并面临着深刻的历史性变革。
要求教师不仅要传递知识,而且要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素质,尤其是创新意识与能力。
为此,教师要探讨育人规律、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而成为教育的研究者。
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发展。
2.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学理性提升的呼唤。
学校教育的价值主要靠教学来实现,因而千百年来人们在教学实践的开发与教学理论的提升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使教学的理性程度不断提高显露融合势头然而尽管如此,当代教学仍没有走出传统操作教学。
时至今日,人类教学已走到了反思性教学的前夜:教学主体开始怀疑和反思自己的行为;教学目的强调学生诸方面的发展;工具理性与人文理性开始的范畴,其理性仍有待提升。
让教师成为研究者,使他们能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反思性研究,正是应教学理性提升的呼唤,将教师从操作性的活动者转变为反思性活动者。
3.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长期以来,教师职业是否称得上专业一再受到怀疑。
尤其广大中小学教师;无论是从技术和科学的创造性上来说,都不是一个专家,而只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拿专业的各项标准来度量教师职业,则其很难称得上是一门专业。
鉴于此,英国课程专家L斯腾豪斯认为,教师专业拓展的关键在于专业自主发展的能力。
途径有:(1)通过系统的自学;(2)通过研究其他教师的经验;(3)在教室里检验已有的理论。
最后一条途径尤为重要,因为课程研究和课程编制应该成为教师自己的事情,实践业已显示它是有前途的方式,当然也不得不承认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如果大多数教师而不只是少数人掌握了研究技巧,那么教师的自我形象和社会地位就会得到改善。
斯腾豪斯关于教师专业化的观点可以看作是教师从机械地传递文化和遵照执行中解放出来。
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思考
流 的教育需 要 一 流 的教 师 , 新课 改 的成 败 ,
关键 在 于教 师 ! 目前 , 国 正处 于新 一 轮 基 础 教 我
育 课 程 改 革 的 全 面 实 施 阶 段 , 从 现 状 来 看 , 师 但 教 的 素 质 明 显 滞 后 于 新 课 改 的 需 要 , 多 教 师 在 面 许
究 者研 究 的对 象 , 是 一 个 参 与 甚 至 主 动行 动 的 更 研究者 , 当他发 现 问题 时 、 到 困惑 时 、 乏对 策 遇 缺 时 , 再 依 靠 外 在 的研 究 者 , 是 自 己去 探 索 问 不 而 题, 自己去 解决 问题 . 们 注 意 到 : 功 的 数学 教 我 成 育 家都 是 大数 学家 , 都是 在 数学研 究 上有 所 发现 、
有 所创 新 的. 师 成 为 研 究 的 主 体也 是 整 个 教 育 教
创 新 的 活 力 所 在 . 学 研 究 通 常 以 教 学 中 面 临 的 教
师倦 态 ” 文章则 认 为 : 师倦 态 主要 归 因于教 师 的 教 工 作 的创 造 性 以及 由此 而产 生 的情 感 缺失 !
走 出 这 一 怪 圈 ? 笔 者 认 为 : 目前 新 课 改 背 景 下 , 在
其次 , 师成 为研 究 者 , 教 是教 师克 服职业 倦 怠 的有 效方 法 . 数学 被誉 为 “ 创造 性 的科 学” 那 么 数 , 学教 师就 应该 是 创 造 性 的职 业 , 们 的工 作 就应 他
上 . 活 源 于 激 情 , 情 在 于 创 造 . 师 应 该 满 怀 生 激 教 激 情 , 生 会 因教 师 的 激 情 而 热 爱 生 活 ; 师 会 因 学 教
为什么教师是教育科研的研究者和创造者引导者
为什么教师是教育科研的研究者和创造者引导者教师是教育科研的研究者和创造者引导者教师是教育科研的研究者和创造者,更是引导者。
作为教育界的重要角色,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的责任,同时也应该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方法,并引导学生在多个领域进行研究。
本文将从教师的角度,探讨他们为何成为教育科研的研究者和创造者引导者。
一、为学生充实知识和技能首先,教师作为研究者,需要不断学习并且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够把最新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
例如,在数学教育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最新的数学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和创新。
二、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能力其次,教师是培养学生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引导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研究活动。
通过组织一些研究性学习项目,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语言教育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自主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创造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教师作为创造者,应该不断创造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教育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教师需要积极研究和应用新的教学技术,以提供更好的教育体验和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育科技领域,教师可以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和虚拟实验室来进行教学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只有不断尝试和创新,教师才能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四、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并提供相关的指导和支持,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科研活动。
例如,在自然科学领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并引导他们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体验到真正的科研过程,并培养出扎实的科学研究能力。
教育教学论文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师成为研究者——教育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摘要]“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命题,既是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更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
教师在工作中,积极提高自我反思的意识和信息技术能力,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寻找问题,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是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教师;研究者;信息技术;专业发展一、教师成为研究者命题的提出早在1908年,就出现了使教师进入研究的努力。
20世纪初期,教师已经被认为是发现和解决教学问题的人。
教师进行研究的早期倡导者Bukingham于1926年指出:“教师拥有研究的机会,如果他们能够抓住这个机会,他们将不仅能有力地和迅速地推进教学的技术,并且将使教师工作获得生命力和尊严。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1980年,世界教育年鉴曾将“教师专业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作为该年的主题,此后又多次召开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的国际会议,教师专业发展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热点,并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主题之一。
二、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1.教师成为研究者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要求随着时代的变革,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即将到来,人类社会的生存状态正在发生着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
教育作为走在人类社会变革前沿的一种实践活动,教育的任务和教师的职业要求发生了质的变化,教育再也不是以传递和继承人类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知识和传统道德为主,教育从传递和继承人类文化本身,走向以人类文化教育为载体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轨道上来。
也就是说,教师要承担的当代教育的功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从立足于教育的继承性功能到突出教育的发展性功能。
2.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认为:教师职业是“通过特殊的教育或训练掌握了业经证实的认识(科学或高层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的特殊技能,从而按照来自非特定的大多数公民自发表达出来的每个委托者的要求从事具体的服务工作,借以为全社会利益效力的职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教育科研是直接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教师是课题的研究者,又是课题的实践者,也是研究成果的推广者,对教师的管理是教育科研管理的关键。
教师即研究者是国际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念,教师要想获得持续性发展,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必须在工作和实践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各种问题,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最终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以解释和应付的。
教师已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假思索地运用到教学中去了。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强调,任何一项改革,都必须有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参与。
新课程实验,不仅仅是验证课程标准和教材,更重要的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锻造一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
整个过程不是教师按照专家设计的图纸进行施工的过程,而是一个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探索过程。
结合部门承担的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管理的研究与实验》,对提高教师科研素质的研究与实践这一内容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一、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
第一,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教师研究的立足点在于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教师研究的着力点在于沟通教育科学与实践的联系;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要素构成的。
其中教材即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要不断融入新鲜的血液,教师要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整合教材;教师即是课程的消费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第二,教育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
从教师专业成长角度说,教师的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能力提高和专业情意的发展,都离不开研究。
由基本胜任到名师名家的成长,需要像科学家那样的研究与探索,用理性的目光,大胆尝试,创造性地改进自己的工作,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业内的行家里手。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第三,只有教师成为研究者,才能使教研活动根植于课堂,才能使教育研究成果很好的在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较好地变为教育生产力。
教师即研究者的积极倡导者藤豪斯谈到:
如果没有得到教师这一方面对研究成果的检验,那么就很难看到如何改进教学,或如何能满足课程规划。
如果教学要得到巨大的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老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传统。
教师通过研究,可以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的教育发展观、人才观、教育教学观。
构建新的教学理念。
使自己成长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先导和动力;还可以构建以学生为本的高效的课堂创新模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
二、教师如何成为研究者
教师成为研究者,需要学校创设优良的外部环境,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及以相应的激励机制作为保障外,更为主要的是教师要主动加强自身的素质。
具备学习能力、反思能力、研究能力。
(一)学习能力:终生学习已成为每个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格调。
教育专家比较一致的认为,学习化社会的学习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①学习是终身的,无法分为教育阶段与工作阶段;
②学习在各种环境与机构中进行,学校只是学习的场所之一;
③各种形态的学习与学校教育相互统整,人生的学习是形成经验、满足需要的创意过程;
④每一阶段的学习成败只具有相对意义,不能作为区分社会组成分子的指标;
⑤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与创意,重视个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成员的不同思维方式;
⑥强调以终身教育的方式、协助个人接受现代思潮,建立历史观、科学态度与相对意识。
今天,在全球范围内,学习和教育的变革,正在引导和促进全体社会成员向学习化社会方向发展,为适应学习化社会培育必备的学习理念和学习能力。
学习的成功者决不是单纯看掌握知识的质和量的多少。
当代学习的实质性问题是,是否知道学习什么、获取什么知识,是否知道从那里学,能否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是否具有建构知识结构、更新知识和具备创新的能力和本领。
1984 年许维成在为《学习科学大辞典》作序中写道:从个人来说,在无限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如何快速的获取自己的那一部分知识?随着事业的发展,又如何补充知识来满足新的需要?面对知识本身的不断发展,又如何能做到不落后于时代?这些问题都告诉我们,学习是每个社会成员终身的事情。
对于教师而言,知识迅猛更新客观上要求教师学会学习。
学习是现代人的第一需要。
据英国技术预测专家J·马丁测算,人类的知识,目前是每3年就增长一倍。
西方白领阶层目前流行这样一条“知识折旧”律:“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
”伍新春教授讲授《现代学习理论与学习方式变革》内容的自主学习部分时,他有一句话:“中国的知识分子不读书,中国的知识分子中有80%的人是教师,教师
中有80%的不读书。
面对信息的裂变,教师必须要找准生存和发展之路。
(二)反思能力:培养与提高教师反思能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举措。
反思可以让我们沉下来,专注研究;反思可以让我们总结实践,升华经验,反思可以让我们发现不足,渴求新知,教师成为研究者必须以大量的反思性实践为基础。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而教师反思能力可以通过各种干预性研究得以加强。
因此,培养教师反思能力是教师专业学习的核心问题,也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不同教师群体的反思指向存在着差异。
反思性教学是一种经验性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被视作反思性实践者的教师,是那些既能思考发现并提炼出实践当中碰到的教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教师,是积极主动地寻求自己的专业发展并对此负责任的教师,他们能把教学的信念和技巧内化,并以之研究自己的教学,同时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教师在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实现二者转化的过程中,得到了升华和发展。
(三)研究能力:课程改革的实施迫切需要具有教育科研能力的教师。
教育研究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中的事实进行了解、收集、整理、分析,从而发现和认识教育现象有本质和客观规律。
个性化的教育科学研究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必经之路。
系统的科学研究既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又丰富和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实践发展成理论,理论演绎成新实践。
学者型教师不仅实现了先进的理论与科学的实践的融合,而且反过来推动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发展。
美国佛罗里达州对合格教师应具备的能力有具体的规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具有研究教育问题的教学试验和教育实验的能力。
研究可以让我们从生活的喧嚣和浮躁中解脱出来,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充实。
当我们把教育作为一项事业去追求,而不仅仅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去看待时,我们就会体会到教育的幸福感。
教学研究是一种主观研究活动,这种研究建立在反思者及其指导者的个人经验、知识和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因此不同的人的反思,其结论的科学性与正确度是不同的。
“反思性教学不一定是好的教学,不加批判地接受来自教师反思的知识和行动是有问题的。
”公开质疑多年来坚持的信念,自愿检验我们行为的结果,全身心投入各种教学努力,这无疑是一种有回报但更有要求的一种努力。
“因为我们行为深层的本性,有时我们很难对自己的行为形成一种批判的眼光……”。
因此,要成为一个研究者,单靠主观的反思是不够的,还得有大量的客观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不仅丰富和完善原有的教育实践理论,将缄默的知识明确化、理论化,提高自己的研究意识和研究技能,发展自己的研究能力,而且有意识地用最新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将系统的科学理论操作化、策略化,真正成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桥梁
和纽带,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和教育实践流派,成为一个真正的研究者。
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一个理论无论它多么高明并合乎逻辑,若无法由实验加以印证,终究是毫无意义的,实验与理论交互影响的结果,促进了科学的进步。
先进精确的实验结果和理论之预测互相对照,终致产生新的理论,而新的理论又面临新的实验之挑战。
总之,通过教育科研,让教师在行动中学习,在研究中成长,从而进一步增强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对研究的积极的态度,缩短研究与实践之间的距离,使教师成为反思者、研究者,建立自己的教学哲学,改进并提高教学品质,落实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