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孝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ñé国üøÙþûùîÜ历ÞÈ与现状

一、中国孝观念的源流与演变

中华民族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孝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孝”字最早见于殷商甲骨卜辞。它是一个会意字。其上部是一个省略了笔画的“老”字,下部为“子”字,像是子承老人之手,扶侍老人行走之貌。《说文解字》对其的注解是“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因此,“孝”字字形,就形象地表示,上辈的父母,应该抚养下辈的子女,下辈的子女,则要孝敬上辈的父母。也就是为父者要慈,为子要孝。即父慈子孝之意。

中国晚清曾国藩曾说过:“读尽天下书,无非是一个孝字。”可见,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传统孝道伦理,从周公至孔孟,再至其后两千多年之中,无数文人、圣贤都对孝有过诸多阐释。《尔雅·释训》中讲孝即:“善事父母”。《尚书·尧典》:“克谐以孝”。《诗经》中讲“孝文不匮,永锡尔类”;《论语·为政》:今之孝者,是渭能养;《论语·里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大学》,“孝者,所以事君也”。《孟子、万章》;“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孝经》:“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在中国孝文化的形成发展之中,孔子对孝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孔子经常和弟子论孝,视孝高于一切,家庭的孝悌成了每个人必备的最基本德行。在《论语》中就多次提及,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孔子的这种把父母之意愿、奉养视为高于一切,然后将家庭之孝推及至社会,从而达到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理想社会的思想,千百年来一直被中国孝文化所视为的最高品质和精神。

《论语·里仁》中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为政》中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就是父母老了自然就带来生活的不便和疾病,即使要外出也不要长时间在外面,心中要时时记挂父母在家中的生活,应该常回家看看。《论语·为政》,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把孝悌影响国君后,国君对国民就象家庭的孝子一样,那么国家就会和睦富强。《论语·为政》中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强调对父母的生前恭敬奉养,死后按照礼节来埋葬和祭祀。另外《论语·为政》中还讲到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在对于听从父母的话就是孝的问题上,在《孝经》谏争章第二十,曾子问,“敢问,子从父之命,可谓孝乎”?子曰:“参,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不要盲目听从、不要愚孝,把对父母精神上、思想上的孝高于食粮的奉养。以上都是孔子的超时空孝道教化精神。

孔子之后,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点,并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其天下太平。"还进一步强调"事亲,事之本也",认为尊亲、事亲是人生最大的事情。孔孟对孝的论述,已经涉及到后世孝道的方方面面,从而确立了传统孝道的基本面貌。

汉代是中国帝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定型的时期,也是孝道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它建立了以孝为核心的社会统治秩序,它把孝作为自己治国安民的主要精神基础。随着儒家思想体系独尊地位的确立,孝道对于维护君主权威、稳定社会等级秩序的价值更加凸显,"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也逐渐走向理论化、系统化。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孝治国"的王朝,并实施了一些举措,提倡和推行孝道。例如,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汉代皇帝都以"孝"为谥号,称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等等,都表明了对朝廷的政治追求。除此以外,西汉也把《孝经》列为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程,还创立了"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把行孝道与求爵取禄联系起来,成为孝道社会化过程中最强劲的动力。此后中国历史虽经历朝历代,"举孝廉"作为察举的主要内容之一,一致为后世所承袭沿用。直至清代,

"孝廉方正"仍是进宫入仕的重要途径。其间孝道向法律领域的全面渗透,凭借法律力量推行孝道,进而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控制,这也是"以孝治天下"的重要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宋元明清期间,孝道也一度的走向极端化、愚昧化。这也是近代人们对孝道存有偏颇疑虑的一个重要原因。

宋元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成为社会正统思想。理学家认为孝道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的伦理属性,儿子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不可违抗的。与此同时孝道的专一性、绝对性、约束性进一步增强,对父母无条件顺从成为孝道的基本要求。“父母有不慈儿子不可不孝”成为世人的普遍信念。孝道进一步沦为强化君主独裁、父权专制的工具,在实践上走向极端愚昧化。族权的膨胀和愚孝的泛滥,就是孝道畸形发展的具体表现,如"族必有祠"、"家法伺候"等等。后来的"割股疗亲"就是愚孝发展到极致的产物,这时孝道被异化到面目全非的地步。

进入近代社会,尤其到了晚清,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步伐加快,西方文化的渐渐侵入,民主、自由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人民的自觉性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一大批文化先驱站在时代的高度,从自然人性的角度来揭露封建孝文化的专制性、绝对性,并且使孝文化融入时代的内涵。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受到严厉批判的传统孝文化开始洗去尘封多年的封建专制性,转而向新型孝文化发展。

从历史的不断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孝文化在促进国家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孝敬父母,尊君爱国的动人事迹,在今天仍为人们津津乐道、传颂不休,成为培育中华传统美德的典范。《伦理学大辞典》(朱贻庭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对“孝”的解释是:中国最基本的传统道德规范之一,有三层含义。一是必须孝敬自己的祖先,按时恭敬地祭祀祖先,继承祖先的事业,按照祖先的规定办事;二是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恭谨地侍奉父母;三是立身行道,效忠君主,立业扬名,以显父母。这一解释是对古代孝道的概括,而在现代生活中,孝道的表现形式可能已经有了一些变化,比如,祭祀祖先没那么勤勉庄重了,服从父母没那么绝对了,光宗耀祖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了。

二、当代中国孝文化的基本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