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日本的八旗问题研究探究综述新

合集下载

美国学者近年来对满族史与八旗制度史的研究简述

美国学者近年来对满族史与八旗制度史的研究简述

满族研究2002年 第1期美国学者近年来对满族史与八旗制度史的研究简述定宜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732)摘要:本文着重介绍了近二三十年来美国汉学界对满族史与八旗制度史研究的概况。

通过对“汉化”之争、满族族群问题研究、满族与八旗制度研究三个方面的综述,介绍了美国学者罗斯基、柯娇燕、埃德伍德・路斯、欧立德等人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对我国满族史研究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美国学者;满族;八旗制度中图分类号:K10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65X(2002)01-0060-04 近二三十年来,西方史学无论从理论上还是研究方法上都发生了迅速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新的研究领域迅速拓展,旧的观念被颠覆。

这些变化也反映在汉学研究中。

虽然对于美国学界来说,清代的满族与八旗制度是一个离他们的主流相距甚远的课题,加上语言等障碍,研究者不能不限于一个极小的圈子之内,但自1980年以来,这一课题却受到新一代学者的重视与重新审视,接连出版四、五部大部头的、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专著,足堪令人瞩目。

这与近几年国内满族史学界的相对沉寂,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几年前全美亚洲学会会长伊芙林・罗斯基(Ev ely n S.Raw ski)与老一辈著名汉学家何炳棣的一场论争,更增加了美国汉学界对这一题目的关注程度。

由于见闻有限,这里只介绍本人较为熟悉的几个问题,挂一漏万之处尚请谅解。

一、“汉化”之争1996年,伊芙林・罗斯基在全美亚洲年会上以前任会长的身份发表一篇演讲,名为《再现清代: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后来发表在当年10月的《亚洲研究学刊》上,针对何炳棣1967年所写《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一文中所说清朝统治者的“汉化”问题提出异议。

罗斯基反对将“清”与中国完全看作是一回事,她强调满族中心观,认为这对评价清帝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她认为,清朝能够在中国成功地维持了近300年的统治,主要原因并不是汉化,而是有效地利用了与内陆亚洲诸非汉民族的文化联系,从这点上说来,满族统治者是以中亚诸民族的大汗而并非中国传统王朝的皇帝身份出现的。

三十年来八旗汉军研究综述

三十年来八旗汉军研究综述

国 内学 者 对 二 者 建 立 时 问 也 存 在 争 论 。因 此 对 八 旗 汉 军 王 锺 翰 主 编 的 《 国 民 族 史 》 书 认 为 “ 6 1年 ( 聪 五 中 一 13 天
的 热 点 课 题 . 八 旗 汉 军 作 为 其 中 一个 重 要 的 组 成 部 分 。 而 自然 的 建 置 时 问 也 说 法 不 一 。 发 表 , 关 的 书 籍 也 先 后 出版 了几 部 , 却 没 有一 篇 关 于 八 旗 年 ) 汉 人 降 兵 编 为 一 旗 ( 称 旧 汉 兵 ) 6 3年 ( 聪 七 年 ) 相 但 将 后 。13 天 , 汉军的专门性研究综述 阅世, 因此 。 文 拟 从 以下 几 个 方 面 对 正 式 编 汉 军 为 一 旗 ” 。 阎崇 年 指 出 天 聪 五 年 (6 1年 ) 月 , 本 嘲 13 正 改 革 开 放 以来 国 内 的研 究 状 况 做 一 系 统 综 述 。 皇 太 极 将 满 洲 八 旗 中 的汉 人 拨 出 , 编 一 旗 [ 另 4 1 景 泽 在 其 博 。王
究概 况 。
关键词 : 十年 来; 旗汉军 ; 三 八 综述 中图 分 类 号 :2 9 . K4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4 8 9 (0 90 - 0 9 0 10 — 4 9 2 0 )4 0 3 - 4
近 三 十 年 来 , 旗 制 度 一 直 是 广 大 满 族 史 、 史 学 者 研 究 八 清 少 不 了广 大 学 者 的参 与 。 关 此 问 题 的 论 文 已有 2 篇 相 继 有 0余
, /
北京 10 8 ) 0 0 1
摘 要 : 旗 制 度 是 建 国 以来 备 受 学 者 关 注 的 一 个 重要 论 题 , 作 为八 旗 组 织 三 足 之 一 的 八 旗 汉 军 。 八 而 自改 革 开放 以 来也 成 为 国 内 学者 所 研 究 和 争 论 的 一 个 焦点 。 文从 八 旗 汉 军 的 建 置 过 程 、 置 时 间 、 称 由 来 、 红 衣 ( ) 炮 的 关 系 等 方 面 , 论 建 名 与 夷 大 八 旗 汉 军与 八 旗 满 洲 、 旗 蒙 古 的 关 系 。 八 以及 八 旗 汉 军 的 瓦解 和 历 史作 用 等 方 面 来 综 述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国 内学 者 对 这 些 问题 的研

八旗制度的研究

八旗制度的研究

八旗制度的研究八旗制度是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清朝的重要制度。

对八旗制度的研究,有助于对满族社会和清王朝的认识。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清王朝的奠基人,满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努尔哈齐,在统一女真各部的基础上,对牛录组织进行适应当时形势的重大改造,创立了历史上有名的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消亡,与有清一代历史相始终。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封建王朝,八旗制度随之而消亡,但是它在边疆少数民族中,仍有一定的影响。

努尔哈齐建立八旗后的百余年间,没有记载八旗的志书,雍正五年(1727年)四月初八日,皇五子和亲王弘昼与大学士马齐、鄂尔泰、张廷玉等奉敕撰修,乾隆四年(1739年)成《八旗通志》初集二百五十三卷,八旗开始有志。

嘉庆元年(1796年),大学士福康安等奉敕续修,成《八旗通志》续集三百五十六卷,增辑乾隆年间史实,以补初集之不足。

此外,官修史书和私家著述,都为八旗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由于史籍记载的含混和矛盾,人们对八旗制度的认识必然有一个历史过程,这正如盂森所说:“浅之乎视八旗者,以为是清之一种兵制,如《清史稿》以八旗入《兵制》是也。

夫八旗与兵事之相关,乃满洲之有军国艮制度,不得舍其国而独认其为军也。

至《食货志》亦有丁口附户口之内,稍知八旗与户籍相关矣;然言之不详,仍是膜外之见,于八旗之本体,究为何物,茫然不辨。

”这样学者专家开始了对八旗制度的研究,然而在旧中国的条件下,多属一般性的论述,而孟森先生独辟蹊径1936年发表了《八旗制度考实》(《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本,第三分),为八旗制度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呜”的方针指导下,八旗制度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截止六十年代初期,陆续发表了郑天挺、傅乐焕、莫东寅、王钟翰、李旭等先生的论著。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随着满族史和清史研究的发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八旗制度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更为可喜的是一代中青年在开创新局面中茁壮成长。

二十年来学者关于八旗满洲建置问题研究综述

二十年来学者关于八旗满洲建置问题研究综述

二十年来学者关于八旗满洲建置问题研究综述作者:张帅来源:《卷宗》2012年第08期摘要:研究清史满族史,八旗制度是一个重大问题。

从八旗制度在清太祖时代的建立到清末的衰败,八旗制度对清朝的建立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因而引起了国内很多学者的参与和研究,本篇主要对八旗满洲的建置问题,八旗满洲的生计问题,八旗满洲的建立对清王朝的作用三个方面做了简单的综述。

关键词:八旗满洲,建置过程,八旗满洲建立作用八旗制度是清朝特有的制度,他对满族的形成和发展,对清朝的军、政、财、文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八旗制度的建立可分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三部分,本文主要对八旗满洲的建置过程,八旗满洲的生计问题,八旗(满洲)制度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性的综述。

一、八旗满洲的建置过程关于八旗满洲的建置过程问题,学者们讨论颇多,但观点趋于一致。

研究八旗满洲,首先涉及牛录问题。

牛录是八旗的基层组织。

清太祖时代,随着人口增加,牛录增多,所以建立固山。

关于八旗建立的时间,学术界有几种不同的说法,“辛丑(1601年)说”,“甲寅(1614年)说”,“乙卯(1615年)说”,目前看来,大多数学者认同“乙卯说”,年代的问题基本解决。

众所周知,八旗制度是在牛录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的,《满族简史》中提到“原来在女真人氏族制时期,就存在着作为生产和军事行动的组织形式———‘牛录’。

当时,在行军出列时,参加的成员,各依所属的族寨行进。

每十人中以一人为首领,被称为‘牛录额真’,所属九人听从他的指挥。

努尔哈赤把从战争中合并来的各部落的诸申、伊尔根,统一组织起来,规定每三百人编一牛录,每牛录置一牛录额真。

每五牛录置‘五牛录主’,即甲喇。

每五个甲喇构成一个‘固山’,即‘旗’。

‘旗’在这个时候只是标志这一新组织的队伍的不同部分的旗帜。

1601年,努尔哈赤有黄、红、蓝、白四旗。

随着队伍的扩大,1615年,于原有四色旗帜以外,又增加镶黄、镶蓝、镶白,镶红四色旗帜,合为八旗。

《八旗通志》中八旗教育制度研究的开题报告

《八旗通志》中八旗教育制度研究的开题报告

《八旗通志》中八旗教育制度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八旗通志》中八旗教育制度研究
一、选题背景
清朝八旗制度是清朝特有的军事制度,其教育制度与传统的中国教育有所不同。

研究清朝八旗教育制度对于了解清朝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八旗通志》中八旗教育制度的研究,探讨清代八旗教育制度和传统中国教育的异同点及其影响。

进一步揭示清代八旗制度的特点和清代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深化对清代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的了解。

三、研究内容
1. 八旗制度的起源和发展概述
2. 八旗教育制度的基本情况和组织结构
3. 八旗教育制度与传统中国教育的异同点分析
4. 八旗教育制度的实施和效果评估
5. 八旗教育制度的历史评价和影响
6. 乾隆时期八旗教育制度的改革
四、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对清代八旗制度和教育制度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2. 比较分析法:对比分析八旗教育制度与传统中国教育的异同点,进一步揭示八旗教育制度的特点和清代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3. 统计分析法:通过对八旗教育制度的实施和效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五、预期结果
通过对《八旗通志》中八旗教育制度的研究,预计可以揭示清代八旗制度的特点和清代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并对八旗教育制度与传统中国教育的异同点进行分析,探讨八旗教育制度对清代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历史评价。

八旗制度的利弊,八旗制度的历史弊端

八旗制度的利弊,八旗制度的历史弊端

八旗制度的利弊,八旗制度的历史弊端八旗制度的历史弊端弊病一八旗制度的军事效能仅依赖游猎民族的风俗习性为基础,地方性强,而外部的军事适应能力极差。

八旗制度毕竟产生于简单的自然经济阶段,其战斗力必须依赖满洲人游猎尚武习俗的保持。

在清朝建立之初,满族刚刚从长期的混战与游猎生产方式中走出,在那个时代对于白山黑水间的北方民族而言,弓弩战刀就是个人的谋生工具,骑射征战就是他们平素生活手段,强健的体魄与剽悍的民族性格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成年男子往往就是天生的职业军人。

八旗制度只须将他们有效的进行组织调派通过非常简单的方式即可以创造军事上的奇迹。

从这一角度看八旗制度本身的建制实际是十分简陋原始的,它缺乏更高层次社会经济的支撑,也无法适应高层次的社会经济环境。

清朝入关以后,驻防关内的八旗军面对的是纯粹的农业社会以及繁华的市井生活,他们与游猎驯牧生产逐渐疏远。

因此旗人失去了平素维持训练的生活模式,在平淡的农业田园与五花八门的城市喧闹环境中长大的年轻旗人自幼就无法接受艰苦环境的磨练,而简陋的八旗军事组织又无理长久维持有效的军事训练,久而久之八旗子弟的军事素质急剧下降。

清中期以后关内八旗军的训练废弛,尤其是生活在城市内的旗人由于没有分配田地耕种,旗内任职又有限额,造成大量八旗子弟闲散终日,无所事事。

于是他们就以养鸟逛街,唱曲听戏打发时光。

朝廷发放的月饷经常被拿去赌博,有的甚至人还未到家饷银就全部花光。

后来更有甚者竟然出入烟馆吸食 ... ,不但个人身心残废,家庭也因此破产无以度日。

乾隆帝第四次南寻于南通检阅当地驻防八旗训练,结果是“射箭箭虚发,骑马人坠地”,皇帝主持的检阅尚且如此,那么一般的军备松懈到何种程度也就不难推测了。

到了晚清时期,关内的八旗军队已彻底丧失了战斗力, ... 战争时清廷调派前线的部队尚未遇见英军就已混乱一团,以至将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将。

定海一战由各省抽调的三万‘八旗劲旅’居然一触即溃,战死者不到千人,逃跑的却有万人以上。

三十年来大陆学者对八旗蒙古研究综述

三十年来大陆学者对八旗蒙古研究综述

在李燕光 、 关捷 主编 的《 满族通史 》 中明确指 出 , 天聪 “
九年 (65 ) 13 年 编成八旗蒙古”l 【 l 。戴逸 主编 的《 明清史》 简 中 认为 ,一 六三四年( “ 明崇祯 七年 , 后金 天聪八年 )又把八 旗 , 中勇敢善 战的蒙古人拨 出, 编成蒙古二旗 。一六 五年 , 扩
文 中还特别强调 :八 旗察哈尔与八旗蒙古不 同,不能参加 “ 科举和选官 , 断案与宗教管理 方面依《 蒙古律例》 与外藩扎 , 萨克旗相同 。” 念 慈认 为 ,天命六年 (6 1才 出现蒙古 ‘ 8 “ 12 ) 牛录 的记 载” 天命 七年 编为二旗 , , 天聪 九年 ,八旗 蒙古正 “
几部 , 但却 没有一篇关于八旗 蒙古 的专门性研究综述 问世 , 因此 ,本文拟从 以下几个方面对改革开放 以来 大陆学者 的
任朝廷和地方的官吏 。” 同时 , 者还指 出“ 作 清初在漠南设立
了八旗察 哈尔旗 , 平定 准格尔之后 , 把原准格尔部 降众 也编 为八旗 。这些 旗郜是 内属旗 , 形式上完全按八旗制度编旗” 。
立了 ‘ 八旗蒙古 ’ 旗 制与 ‘ 。 八旗满洲 ’ ”毂 夫认 为 :蒙古 同。 p “
八旗, 编立于后金天聪九年(65年) 【赵琦亦认为 :后金 13 。” “
将最初 归附来的零 散蒙 古人 及蒙古部落编入八旗, 随着归附 蒙古人 数的增 多, 到天聪 九年 ( 3 1 5年) 6 , 皇太极 另编 蒙古八 旗 。 作者还指 出: 出于作战 的需要, ” “ 天聪初期 八旗蒙古合编 为蒙 古二旗。 E本学者 田中宏 己考证 蒙古 二旗 成立的确切 t 时间是天聪二年, 本文赞 同这一论断 。蒙古二旗中左翼 固山 额真是吴讷格, 固山额真是鄂本岱。蒙古二旗常常被称 右翼 为 旧蒙古 二旗 , 或者称为左 、 右营, 天聪八年改称 蒙古 左翼 兵 和蒙古右翼兵 。” 账 力均认为 , … 天聪九年(6 5 二月 , 旗 13 ) 八 蒙古形成 。 其政 治地位低 于满洲而高于汉军。” “ 旧杜家骥在 其专 著中指 出 :八旗 蒙古 即俗 称 的蒙古八旗 ( “ 固山 )建 于 , 天聪九年二月 , 这一年将 喀喇 沁蒙 古壮 丁编牛 录 , 中一部 其 分组成外 藩喀 喇沁蒙古旗 ( 称扎萨 克旗 )另一部 分与八 后 ,

《2024年察哈尔八旗牧丁研究》范文

《2024年察哈尔八旗牧丁研究》范文

《察哈尔八旗牧丁研究》篇一一、引言察哈尔八旗牧丁,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群体,在清代及近代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本文旨在通过对察哈尔八旗牧丁的深入研究,揭示其历史渊源、组织结构、社会功能以及在历史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

二、察哈尔八旗牧丁的历史渊源察哈尔八旗牧丁起源于明朝末年,随着清朝的建立和统一,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组织形式。

这些牧丁多来自蒙古族和其他游牧民族,他们在察哈尔地区以放牧为生,并以其特有的军事组织形式——八旗制度,参与了清朝的军事活动和地方管理。

三、组织结构察哈尔八旗牧丁的组织结构分为旗、佐领、甲子三个层级。

每旗下设多个佐领,佐领之下再分甲子。

每名牧丁在其所属的甲子内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包括日常放牧、参与军事活动等。

这种组织形式使牧丁们能够在军事上团结一致,同时也有利于经济活动的开展。

四、社会功能1. 军事功能:察哈尔八旗牧丁具有极强的军事能力,是清朝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参与了对内平定叛乱、对外抵御外敌的战争,为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地方管理:在地方管理上,察哈尔八旗牧丁协助清朝政府管理地方事务,维护地方秩序,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3. 经济活动:牧丁们以放牧为生,通过畜牧业的发展,为清朝提供了大量的牲畜资源。

同时,他们还参与了农业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五、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察哈尔八旗牧丁在历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不仅参与了清朝的军事活动,还对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的存在和活动,促进了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地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六、结论通过对察哈尔八旗牧丁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群体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他们以独特的组织形式和军事制度,参与了国家的军事活动和管理事务,对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未来,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察哈尔八旗牧丁的研究,挖掘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为地方社会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借鉴和启示。

《2024年察哈尔八旗牧丁研究》范文

《2024年察哈尔八旗牧丁研究》范文

《察哈尔八旗牧丁研究》篇一一、引言察哈尔八旗,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支重要军事组织,其牧丁的研究对于理解其历史发展、社会结构以及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察哈尔八旗牧丁的深入研究,探讨其历史背景、社会地位、经济生活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进一步了解察哈尔八旗的历史与文化提供参考。

二、察哈尔八旗的历史背景察哈尔八旗,源于清朝时期的蒙古族地区,是由蒙古族部落组成的军事组织。

这些旗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曾承担着重要的军事、行政和文化职能。

牧丁作为八旗组织中的重要成员,对于维持这一组织的运转具有重要意义。

三、察哈尔八旗牧丁的社会地位在察哈尔八旗中,牧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是军队的组成部分,还承担着畜牧业的生产任务。

在八旗社会中,牧丁的地位相对较高,享有相应的权利和待遇。

然而,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他们在社会地位上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社会结构、权利与义务等方面探讨牧丁的社会地位。

四、察哈尔八旗牧丁的经济生活牧丁的经济生活主要依赖于畜牧业。

他们通过放牧、养殖等方式获取生活所需的物资。

在察哈尔八旗的牧区中,牧丁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活动,形成了独特的经济组织形式。

本文将详细分析牧丁的畜牧业生产方式、经济来源以及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五、察哈尔八旗牧丁的文化传承文化传承是察哈尔八旗牧丁研究的重要方面。

他们不仅继承了蒙古族的文化传统,还通过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本文将从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探讨察哈尔八旗牧丁的文化传承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六、结论通过对察哈尔八旗牧丁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历史背景、社会地位、经济生活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察哈尔八旗的历史与文化,还为研究蒙古族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此外,通过对察哈尔八旗牧丁的研究,我们还可以深入探讨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以及这一过程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2024年“满洲国”蒙旗行政研究》范文

《2024年“满洲国”蒙旗行政研究》范文

《“满洲国”蒙旗行政研究》篇一一、引言“满洲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其行政体系与治理模式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其中,蒙旗行政作为满洲国行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机制、政策实施及其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均值得深入探讨。

本文旨在通过对“满洲国”蒙旗行政的深入研究,揭示其历史背景、运行机制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满洲国蒙旗行政的历史背景满洲国,又称为伪满洲国,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傀儡政权。

蒙旗,是满洲国境内的一部分区域,实行了特殊的行政管理制度。

这一时期的蒙旗行政,受到日本殖民统治的影响,其运行机制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三、蒙旗行政的运行机制在满洲国时期,蒙旗行政采用了较为独特的运行机制。

一方面,蒙旗在保留了一定的自治权的同时,也接受了满洲国政府的监管和指导。

这种半自治半集权的运行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蒙旗的稳定发展。

另一方面,蒙旗行政也深受日本殖民统治的影响,其在实施政策时必须考虑日本帝国的利益和意图。

四、蒙旗行政政策的实施与影响在满洲国时期,蒙旗行政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如土地改革、教育普及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蒙旗的社会经济状况,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然而,这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资源掠夺、民族压迫等。

这些问题不仅对蒙旗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五、蒙旗行政对后世的影响满洲国时期的蒙旗行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这一时期的蒙旗行政为后来的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蒙旗行政也暴露了殖民统治的弊端和危害。

因此,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加强民族团结和区域自治建设,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六、结论综上所述,“满洲国”蒙旗行政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其运行机制、政策实施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均具有重要价值。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加强民族团结和区域自治建设,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2024年“满洲国”蒙旗行政研究》范文

《2024年“满洲国”蒙旗行政研究》范文

《“满洲国”蒙旗行政研究》篇一满洲国蒙旗行政研究一、引言满洲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其政治体制与行政管理独具特色。

本文着重研究满洲国时期蒙旗行政的相关内容,以了解该时期行政体系的独特性及其对后世的启示。

通过探讨蒙旗行政的组织架构、运作方式以及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历史脉络与治理模式。

二、满洲国蒙旗行政的历史背景满洲国,即伪满洲国,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二战期间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殖民统治的产物。

在这一时期,蒙旗行政作为地方行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维护地方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蒙旗,即蒙古族的地方行政单位,具有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行政管理传统。

在满洲国时期,蒙旗行政受到了日本殖民统治的影响,但同时也保留了传统的管理方式。

三、满洲国蒙旗行政的组织架构满洲国蒙旗行政的组织架构主要由中央、地方两级构成。

中央级机构负责制定政策、管理资源,地方级机构则负责具体执行。

在组织架构上,蒙旗行政呈现出多元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点。

同时,由于受到日本殖民统治的影响,蒙旗行政在某些方面也呈现出日本化、官僚化的趋势。

此外,满洲国还积极推动蒙古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通过文化政策等方式加强蒙古族地区的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

四、满洲国蒙旗行政的运作方式满洲国蒙旗行政的运作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地方自治,鼓励蒙古族民众参与地方事务的管理;二是推行现代化改革,借鉴西方国家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三是强化中央集权,通过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来维护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在具体运作过程中,蒙旗行政还注重与日本殖民统治的协调与配合,以实现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为目标。

五、满洲国蒙旗行政存在的问题及启示满洲国蒙旗行政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官僚主义、腐败现象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蒙旗行政的效率和质量,还加剧了民族矛盾和社会不稳定。

然而,从另一方面看,满洲国蒙旗行政的实践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研究论文

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研究论文

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研究论文一皇太极在位近二十年期间,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的建立。

这不仅解决了大量内附的蒙古人和汉人的组织形式问题,而且也使八旗制的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在论述这点之前,先对蒙、汉八旗的建立过程作一简略叙述。

元朝灭亡后,蒙古族北返故土,形成瓦刺、鞑靼两部。

到明后期,更分为漠西、漠北、漠南三部。

漠西蒙古即原瓦刺部,又称卫拉特四部。

漠北蒙古又称外喀尔喀三部。

漠南蒙古则以元朝嫡裔察哈尔蒙古最强盛,其余鄂尔多斯、土默特、阿索忒、雍谢布、喀喇沁、内喀尔喀五部、科尔沁诸部皆受其控制。

科尔沁、喀尔喀等部蒙古自1593年古勒山战役失败之后,开始与努尔哈齐建立联系,而察哈尔林丹汗则绐终坚持与明朝的结盟。

经过努尔哈齐、皇太极两代的努力,终于击溃察哈尔蒙古,将投归后金国的一部分漠南蒙古改编成八旗蒙古,同时对已经臣服但仍留蒙古草原上的漠南、漠北蒙古,也采取了编旗方式,称为外番蒙古各旗。

本文涉及的只是统属于满洲八和硕贝勒之下、与八旗满洲并列的八旗蒙古。

努尔哈齐建国之前,已有蒙古人投入其下,吴讷格即是其中最著名者。

但八旗刚建立时,来归的蒙古人数并不多,所以直至天命六年才出现了蒙古牛录的记载。

当年十一月,“蒙古喀尔喀部内古尔布什台吉,莽果尔台吉率民六百四十五户并牲畜业归”,努尔哈齐授二人总兵官之职,赐以“满洲一牛录三百人,并蒙古一牛录,共二牛录。

”〔1〕此时蒙古牛录尚不多,未有另立八旗蒙古之必要,故古尔布什虽领蒙古牛录,但仍隶八旗满洲之下。

到天命七年初,情况有了变化。

原臣属于察哈尔的科尔沁、兀鲁特诸部贝勒明安等十七人举部来投,带来人口凡三千余户。

同时,又有喀尔喀部分台吉亦来投。

如此大量蒙古人众的拥入,实为后金国与蒙古诸部关系中前所未有。

为给尚未来归的蒙古各部树立榜样,天命七年三月,努尔哈齐致书来归之蒙古诸贝勒云:“我思自喀尔喀前来之诸贝勒编为一旗,自察哈尔前来之诸贝勒编为一旗。

我念尔等来归,故编尔等为二旗。

《“满洲国”蒙旗行政研究》范文

《“满洲国”蒙旗行政研究》范文

《“满洲国”蒙旗行政研究》篇一满洲国蒙旗行政研究一、引言满洲国,又称为“伪满洲国”,是日本帝国在二战期间对东北三省及部分内蒙地区实施殖民统治的时期。

在这段历史背景下,蒙旗行政作为地方行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满洲国时期蒙旗行政的概况、特点及其对当今地方治理的启示。

二、满洲国蒙旗行政概述在满洲国时期,蒙旗行政实行了一种以民族区域自治为基础的行政体制。

蒙旗是蒙古族传统的行政区域单位,其行政体系由旗、苏木、嘎查等组成。

在满洲国时期,蒙旗行政在维护地方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护民族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满洲国蒙旗行政的特点1. 民族区域自治:满洲国时期的蒙旗行政以民族区域自治为基础,尊重和保护蒙古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2. 地方自治权:蒙旗在行政上享有较大的自治权,包括人事任免权、财政权、司法权等。

3. 政策倾斜:为促进蒙古族地区的发展,满洲国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了蒙旗一定的倾斜和扶持。

四、满洲国蒙旗行政的具体实践1. 行政管理:蒙旗的行政管理以旗政府为核心,下设苏木、嘎查等基层组织,负责地方事务的管理和执行。

2. 经济发展:满洲国政府通过扶持畜牧业、农业和手工业等产业,促进蒙旗地区的经济发展。

3. 司法审判:蒙旗设有自己的司法机构,对蒙古族民间纠纷进行调解和审判,同时负责执行政府法律和政策。

五、对当今地方治理的启示1.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应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2. 加强基层自治建设:应加强基层自治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

3.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应积极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加强产业扶持和政策引导,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

4. 强化司法公正:应加强司法公正和法治建设,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

六、结论满洲国蒙旗行政作为历史时期的地方行政体系,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八旗旗主研究论文

八旗旗主研究论文

八旗旗主研究论文一、“八和硕贝勒”应为旗主八人八和硕贝勒一词首次出现于天命七年三月初三日努尔哈赤规划身后八王共治制的训谕:继我而为君者,毋令势强之人为之,此等人一为国君,恐倚强恃势,获罪于天也。

且一人之识见能及众人之智虑耶?尔八子可为八和硕贝勒,如果同心干国,可无失矣。

尔等八和硕贝勒,有才德能受谏者可继我之位,若不纳谏,不遵道,可更择有德者主之。

至于八和硕贝勒理国政时,或一个贝勒有得于心,所言有益于国家,另七个贝勒当会其意而发明之。

[4]这一规划的一个重要宗旨,是造成八人分主八旗共治国政的局面,以制约被推举为共主的旗主,因而不允许每一个旗主拥有两旗的过强势力,以防这种“强势之人”为汗后“倚强恃势”欺凌他人,导致家族内讧,国家衰亡。

这一规制,正是根据本家族和其他女真部族的惨痛教训而制定的,因而“八和硕贝勒”应是按其宗旨而设置的八个旗主。

训论中的“尔八子可为八和硕贝勒”、“或一个贝勒有得于心……另七个贝勒当会其意而发明之”,也显然都是确指的八个人。

此后,努尔哈赤为完善这一制度而试行的某些措施、颁发的训示,也都表明八旗旗主确为八人。

天命八年(1623年)正月,努尔哈赤命“八固山王设八臣辅之,以观察其心。

”[5]“八臣”为八个八年五月,记努尔哈赤下令“八贝勒之家人”,将其训示之词“缮录八份,分送诸贝勒家各一份。

”[6]抄录八份,人手一份,受训示的贝勒正好八人。

同书天命十一年(1626年)闰六月十九日,记努尔哈赤命“八固山贝勒各赏以著甲男丁一户、役使男丁一户,共赏十六户。

”[7]共赏十六户,每人二户(即著甲男丁一户、役使男丁一户),被赏的固山贝勒正好八人,因而,这段史料已明确说明所谓“八固山贝勒”不是泛指八旗(固山)的诸贝勒,而是八个固山贝勒。

而“固山贝勒”正是旗主,此外固山贝勒的满文,也正与《满文老档》其他处称旗主——固山贝勒的满文一样,都是gūsaibeile[8],又进一步说明当时的“八固山贝勒”有八个旗主。

《2024年“满洲国”蒙旗行政研究》范文

《2024年“满洲国”蒙旗行政研究》范文

《“满洲国”蒙旗行政研究》篇一一、引言满洲国,也被称为伪满洲国或曼珠莎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后所设立的傀儡政权。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满洲国的蒙旗行政体系作为其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满洲国蒙旗行政的深入研究,揭示其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特点,以及它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二、满洲国蒙旗行政的历史背景在满洲国成立之前,东北地区的蒙古族主要实行的是传统的部落制度。

随着满洲国的建立,日本为了更好地控制这一地区,开始对蒙古族地区进行行政管理和殖民统治。

在这种背景下,蒙旗行政体系应运而生。

三、蒙旗行政的发展过程及特点(一)发展过程满洲国的蒙旗行政体系在初期主要由伪满洲国政府主导建立,主要将蒙古族地区划分为若干个旗,每个旗设立旗长和旗政府。

随着日本对东北地区的进一步控制,蒙旗行政逐渐成为日本殖民统治的重要工具。

(二)特点1. 政治上,蒙旗行政体系是日本在东北地区进行殖民统治的重要手段,具有明显的殖民色彩。

2. 经济上,蒙旗行政体系通过控制资源、税收等手段,为日本的经济利益服务。

3. 文化上,蒙旗行政体系在推行日本文化的同时,也保留了蒙古族的文化传统。

四、蒙旗行政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虽然满洲国蒙旗行政体系已经成为历史,但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依然存在。

首先,这一时期的行政制度为后来的地方政府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鉴。

其次,蒙旗行政的实践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殖民统治、民族问题和地方政府治理的宝贵资料。

最后,通过对满洲国蒙旗行政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认识历史,从而更好地把握现实和未来。

五、结论满洲国蒙旗行政作为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既有其独特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有其独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通过对这一时期蒙旗行政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也可以为当代的政府治理提供借鉴和启示。

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历史是复杂的,任何对历史的解读都需要全面、客观地看待。

《2024年察哈尔八旗牧丁研究》范文

《2024年察哈尔八旗牧丁研究》范文

《察哈尔八旗牧丁研究》篇一一、引言察哈尔八旗牧丁是清朝时期中国北方的重要民族群体之一,是当时草原经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篇论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察哈尔八旗牧丁的历史背景、社会地位、文化特征和传承发展等方面,以期对这一民族群体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二、历史背景察哈尔八旗牧丁,源于清朝时期察哈尔地区的蒙古族牧民。

在清朝时期,为了加强对蒙古地区的控制,清政府实行了八旗制度,将蒙古族牧民编入八旗之中,其中一部分被任命为牧丁,负责管理牧场和放牧牲畜。

察哈尔八旗牧丁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三、社会地位察哈尔八旗牧丁在清朝时期的社会地位较为特殊。

他们既是牧民,又是军队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清政府管理蒙古地区的重要力量。

他们承担着放牧牲畜、维护草原生态、保护边疆安全等重要任务。

同时,他们还享有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特权,如享有土地使用权、享有税收减免等。

四、文化特征察哈尔八旗牧丁的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文字:察哈尔八旗牧丁使用蒙古语,同时也掌握汉语等语言。

2. 生活方式:他们以游牧为生,以马、牛、羊等牲畜为主要生产资料,同时也从事狩猎、捕鱼等活动。

3. 民间信仰:他们信奉藏传佛教和萨满教等宗教信仰,认为自然万物皆有神灵。

4. 文化艺术:他们擅长歌唱、舞蹈、演奏等艺术活动,同时也创作了大量的民间故事、史诗等文学作品。

五、传承发展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察哈尔八旗牧丁的传统文化和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民族群体的文化遗产,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文化教育、推广传统文化、扶持文化产业等。

同时,也需要关注他们的生存环境和发展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机会。

六、结论通过对察哈尔八旗牧丁的历史背景、社会地位、文化特征和传承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民族群体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他们不仅是草原经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东京八旗同乡会功能述论

东京八旗同乡会功能述论

2019 年4 期(总第137 期)No4,2019()Gereral137No.满族研究MANCHU MINORITY RESEARCH东京八旗同乡会功能述论陈江明(杭州文史研究会,杭州 310026)摘要:八旗同乡会是清末八旗籍留日学生在东京成立的民间组织。

值清末新政与“排满革命”风潮,这一特殊的群体在此历史背景下表现出与国内同类组织所不同的社团特征。

本文通过对《八旗同乡会章程》的分析,试对该会的团体管理、政治、文化、社会、慈善等方面探析。

关键词:八旗;同乡会;功能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65X(2019)04-0043-06八旗同乡会成立于清末日本东京,有些资料中也称“八旗会馆”。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发挥了哪些作用?产生了什么影响?迄今相关研究不多。

笔者偶得该会出版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的《八旗同乡会章程》a(以下简称《章程》),故不揣谫陋,通过对《章程》的分析,试对该会的团体管理、政治、文化、社会、慈善等方面探析。

一、八旗同乡会的成立《章程》序言中有述:“壬寅夏吾乡旅行东瀛者既数十人,倡设同乡会所于江户。

”可知该会创立于光绪二十八年夏(1902)的日本江户(今东京),会址设在东京麴町区饭田町四丁目二十二番地b。

该会创立时有成员“数十人”,至1907年已有会员287人。

关于八旗同乡会的名称、会员组成,在《章程》第一、三、四条有明确揭示:第一条 本会为在留日本之八旗人所公立,故名为八旗同乡会。

第三条 凡八旗在东京留学暨因他事留东者概为会员。

第四条 凡八旗人在东有本国官守者概为特别会员。

c由此可见,该会是旅日旗人的同乡会组织。

甲午战败之后,1896年,清廷派出第一批留日学生,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激发国人留日热情;1903年,清廷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① 《八旗同乡会章程》,今藏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关于此书的出版时间,可据书中一些线索推知。

“同治中兴”时期八旗兵改造研究的开题报告

“同治中兴”时期八旗兵改造研究的开题报告

“同治中兴”时期八旗兵改造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4),是清朝封建社会的一个十分复杂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八旗兵作为清朝的主要军事力量,在国防和维稳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长期处于和平状态,八旗兵的训练和装备十分落后,无法满足现代化战争的需要。

因此,清朝政府开始进行对八旗兵的改革和现代化装备的引进,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外部压力。

随着近年来研究清朝历史的不断深入,八旗兵改革也成为了历史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对八旗兵改造的研究,探讨同时代的社会状况和政治背景,以及在清朝时期军事现代化方面的发展,有助于理解中国近代史对于军队和国家现代化的影响。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拟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1.同治中兴时期八旗兵的战斗力现状
2.八旗兵改革的背景、意义和目标
3.八旗改造的实施方案及其对兵器装备、组织和训练的影响
4.八旗改革的成果、局限和影响
5.对清朝军事现代化的推动和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本研究将运用历史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方法,通过查阅史料、文献资料和相关研究论文,对八旗兵改革进行深入探究。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清代史料和资料,以及现代历史学家对清朝历史的研究成果。

四、预期成果与意义
本研究旨在全面分析八旗兵改革的历史背景、实施方案及其影响,探讨八旗兵改革的成果、局限和影响,以及对清朝军事现代化的推动和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预计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及其对军队和国家现代化的影响,对于今日中国的军事和国防现代化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族研究2002年 第1期近年来日本的八旗问题研究综述刘小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摘要:本文对日本研究八旗问题的情况作了详细介绍。

主要涉及东洋文库对有关资料的收藏与整理、著名东方学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相应成立的学术研究机构。

展示了日本关于八旗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人员成果较为丰富的现状,值得我国清史、满族史学界给予高度重视。

关键词:日本;八旗问题;研究中图分类号:K10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65X(2002)01-0051-09 日本的八旗史研究,作为清朝史和满族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兴起于二十世纪初,从白鸟库吉、内藤虎次郎起,代有传人,涌现出稻叶岩吉、鸳渊一、户田茂喜、和田清、三田村泰助、旗田巍、中山八郎、圆田一龟、安部健夫、周藤吉之、阿南惟敬、神田信夫、松村润、细谷良夫等知名学者。

近年来,又培养出一批功底扎实、勤奋治学的中、青年学者,为八旗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了解近年来日本同行的研究状况,对于推动我们的八旗史乃至于清史、满族史研究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一、资料的收藏与整理在日本的清史、满族史研究中,东洋文库始终占有一个非常主要的地位。

东洋文库是日本的亚洲研究中心,它的前身是岩崎久弥于1917年收购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顾问乔治・欧内斯特・莫礼逊的藏书以及本人旧藏和汉文善本而设置的东方学图书馆。

1924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财团法人东洋文库。

文库内,除了图书部,还设有研究部。

1961年,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在文库附设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文化研究中心。

文库作为日本研究东方学的资料中心,约有80多万册藏书,其中以汉文史籍最多,所收许多珍贵档案、图籍、杂志、调查报告,为中国国内所无。

东洋文库现存清代满文文献,除语言学、文学、宗教等方面著作外,与八旗研究有关的善本尤多,主要有:《满洲旗世袭武职佐领家谱并奏折》、《黑龙江佐领索其那承袭世管佐领执照》、《盛京镶蓝旗新满洲佐领雅尔球承袭佐领执照》、《盛京正黄旗新满洲佐领阿喜图承袭世管佐领执照》、《县君格格下嫁新档》、《乾隆四十六年正月和硕亲王之女下嫁》、《乾隆五十年郡主格格下嫁初定成婚》、《满洲旗勋旧世管世袭佐领家谱》、《正红旗满洲光绪十九年光绪二十九年分世管佐领家谱》、《满洲旗勋旧世管世袭佐领家谱》、《正黄旗满洲佐领家谱》。

八旗档案中为数最多的是清代八旗之一的镶红旗的满洲都统衙门档,自雍正元年(1723)至民国十四年(1925年)共计2400余件。

其中,雍正、乾隆两朝档案已经整理出版,嘉庆朝以后部分正在整理翻译中。

汉文家谱、族谱中也有足资史家采撷者。

与爱新觉罗皇族成有员关的有《爱新觉罗宗谱》以及各家族分谱,如穆尔哈齐、舒尔哈齐、褚英、代善、阿拜、阿巴泰、巴布泰、多尔衮、豪格、硕塞、福全、弘晖、永璜、绵恺、奕纬等人的子孙谱。

八旗世袭佐领家谱、佐领执照和诰命数量可观。

旗人家谱有《正黄旗满洲哈达瓜尔佳氏家谱》、《佟氏家谱》、《镶蓝旗汉军呈造佐领世职根源条例家谱册》、《沈阳旗汉甘氏家谱》、《赫舍里氏家谱》、《镶黄旗钮祜禄氏弘毅公家谱》、《长白山李佳氏族谱》。

诰命是清廷用以封赠五品以上官员及授予世袭罔替爵位的文书,以绫绢制成,五色相兼,满汉文合璧。

文库所藏诰命时间最早的为天聪八年(1634年),是研究八旗世袭制度的珍品。

石刻碑碣,既是重要的文物,也是珍贵的原始资料。

东洋文库收藏的清代旗人碑刻拓本文库的碑刻拓片目前正在整理中,总数尚不得而知,从已经整理出的部分看,时间最早的为天聪四年(1630),最晚的为清朝末年。

碑刻文体主要为满汉文合璧,也有满汉蒙文合璧、满汉蒙藏合璧。

这部分碑刻拓片基本来自东北地区,入藏时间在1938年前后。

绝大部分不见于我国学者所编《全国满文图书资料联合目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因此可与国内存旗人碑刻相互补充。

文库作为日本东方学研究中心,立足于“民间研究机构的自由立场”,与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和学者进行广泛合作,出版有成系列的学术专著、论丛、丛刊、文献目录和索引。

《东洋学报》,刊载有关东洋学研究的论文,已出版至81卷第3号(截止于2000年1月,下同)。

《东洋文库论丛》,选择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著,已出版60部,其中圆田一龟著《明代建州女直史研究》(1948年)、和田清著《东洋史研究(满洲篇)》(1955年)、《东洋史研究(蒙古篇)》(1959年),都是久负盛名的研究女真史、满族史、蒙古史的力作。

《东洋文库丛刊》,对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罕见典籍加以整理影印出版,已出版28种,其中第12种《满文老档》7册(1955年—1963年)、第18种《旧满洲档—天聪九年1》(1972年)、第19种《旧满洲档—天聪九年2》(1975年),都是有关满族早期史和八旗制度史的重要典籍。

另外,文库的明代史研究会出版有《中国土地契约文书集(金—清)》(1975年),清代史研究委员会(满蒙史研究委员会)出版有《东洋文库所藏满蒙文献目录》(1964年)、《八旗通志列传索引》(1965年》、《镶红旗档—雍正朝》(1972年)、《镶红旗档—乾隆朝1》(1983年)、《镶红旗档—乾隆朝2》(1993年),对八旗史研究都有参考价值。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附属东洋学文献中心的藏书也很有特色。

因为历史的原因,所收汉文书籍与研究清代社会史、经济史、法制史有关,其中不乏抄本、孤本。

契约文书的收藏也是一个特色,并在整理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东洋学文献中心印行的《中国土地文书目录・解说》下(载《丛刊》第48辑,1986年)中的《北京文书》,刊布乾隆十四年至民国十三年间北京地区449件契约文书的目录和提要,其中一部分为旗人满汉文契书,弥足珍贵。

同书又载石桥崇雄《关于满文文书》一文,刊布10件满文契书全文,并加解说,很有参考价值。

1999年6月编成《仁井田升博士集中国文书目录(稿)》,据仁井田升搜集明代—1940年间北京地区民事商事契约文书858件(是对上述《北京文书》的补充)、其它地方文书24件编成。

在北京契书中,相当一部分是旗人契书或与旗人生计有关的民契。

契种主要有:卖地契、买地执照、补税地契执照、典地契、入官旗地承种执照、官产承租执照、典房契、老典房契、转典房契、卖房契、买房执照、指地(指房、指俸)借钱(银)契等。

时间最早的为雍正四年(1726),最晚的为民国初年。

上述契书对研究八旗制度史、旗人社会史、经济史、旗民关系史来说,均有重要价值。

另外,在京都大学、天理大学、东北大学、早稻田大学、筑波大学、北海道大学等处,也收有数量不等的清代满汉文文献。

二、研究机构、研究者及研究成果东洋文库清代史研究室在翻译整理满文典籍、出版有关研究成果方面成绩突出,可以说是海外研究八旗史影响最大的机构。

研究员聘自各大学著名学者,目前有神田信夫、松村润、细谷良夫、松浦茂、加藤直人、中见立夫、岸本美绪、江夏由树、石桥重雄等。

其中,除东京大学教授岸本美绪致力于中国近代社会史特别是江南经济史研究外,其他诸位在八旗研究方面都各有专攻。

神田信夫,明治大学名誉教授,日本东方学泰斗神田喜一博士长子,著名满、蒙学家和田清博士的女婿。

神田先生一向重视原始档案、首先是满文档案的整理、翻译,早在50年代中叶就发起组织了“满文老档研究会”,先后主持翻译《满文老档》、《旧满洲档天聪九年》、《镶红旗档雍正朝》、《镶红旗档乾隆朝》,对利用满文档案研究清朝史和满族史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的学术研究以清初史为中心,于入关前史的研究成就尤著,代表作有《关于清初的贝勒》、《满洲国号考》、《论清初的文馆》、《爱新觉罗考》等。

神田先生还有许多史籍解题之作(参见神田信夫《满学五十年》,日本刀水书房1992年版)。

松村润教授,现任日本大学名誉教授。

松村先生是翻译整理《满文老档》、《旧满洲档天聪九年》、《镶红旗档》的主要成员之一。

他曾遍访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各档案馆,对《满文老档》、《旧满洲档》、《内国史院档》等史料进行调查研究,并以原始史料为基础,对《清太祖武皇帝实录》的编篡、清初的国号、清朝的开国传说等问题进行了突破性研究。

80年代后期,他作为研究代表,在日本文部省科学研究经费的资助下,对中国东北地的清初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取得了重要成果(参见《松村润先生古稀纪念清代史论丛》,汲古书院1994年版)。

神田信夫、松村润先生年事已高,65岁的细谷良夫教授成为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他的研究重点是清代东北史和八旗制度史。

《八旗审丁户口册的成立及背景》(载《集刊东洋学》第10期)一文,对雍正年间八旗户籍制度的变革进行了开拓性研究。

《清朝中期户籍法的变革—以开户为中心》(载《集刊东洋学》第15期,1966年),探讨了八旗开户的各种原因,认为开户现象导致了旗地制度的崩溃。

《清朝八旗制度的变化》(载《东洋学报》51卷1号,1968年),全面论述了八旗制度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历史作用。

细谷先生研究八旗制度一向注重它的基层组织,也就是佐领(牛录)。

这方面的论文有《八旗通志初集(旗分志)编篡及其背景雍正朝佐领改革的一个方面》(载《东方学》36号,1968年)和《八旗觉罗佐领考》(《星博士退官纪念中国史论集》,1978年)。

后篇论文认为:在牛录制中,其它牛录被置于觉罗牛录的控制下:觉罗一称出现在天聪九年,其身份的升格是在清朝建国时;觉罗拥有特权是在雍正二年(1724)以后;入关前女真人的氏族纽带很强。

他在八旗史方面的代表作还有:《布山总兵官考》(载《神田信夫先生古稀纪念论集》, 1992年)《乌真超哈(八旗汉军)的固山(旗)》(载《松村润先生古稀纪念清代史论丛》,1993年),《关于浦文库所藏〈凉州红旗满洲造送光绪三十二年官兵闲散等三代数目册籍〉》(载《日本所在清代档案的诸相》,1993年),《清朝中期八旗汉军的再编成》(载《清代中国的诸问题》,1995年),这些年来,细谷先生足迹遍及中国大江南北,包括东北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北到内蒙古,西北到新疆,西至西藏,西南至云南、贵州,以及内地许多省份,举凡清朝旗人曾经驻防或生活、或战斗的地方,几乎都作过实地考察,撰写了一系列调查报告,为满族史和八旗问题研究充实了一批新鲜资料。

细谷先生在从事田野考察的同时,重视基本史料的调查研究。

1991年至1993年,在他的主持下完成了有中日学者参加的大型课题《清朝国家形成时期诸史料的综合研究》,目的是从整体上掌握中国大陆和台湾所藏清史档案的状况,并把档案作为进一步开展清朝史研究的基础。

松浦茂,京都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清初史、清朝东北边疆史,以东北边民制度的研究最著名。

代表作《康熙前半期为雅拉・新满洲佐领的移住》(《东洋史研究》48卷4号,1990年)研究康熙九年至十三年间黑龙江中游边民遍设佐领和迁入东北的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