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学习的智能答疑系统

合集下载

人工智能教育智能答疑系统操作手册

人工智能教育智能答疑系统操作手册

人工智能教育智能答疑系统操作手册第一章:概述 (3)1.1 系统简介 (3)1.2 功能特点 (3)1.2.1 数据管理 (3)1.2.2 数据分析 (3)1.2.3 报表 (3)1.2.4 权限控制 (3)1.2.5 系统集成 (3)1.2.6 个性化定制 (3)1.2.7 云端存储 (4)1.2.8 移动端支持 (4)1.2.9 智能提示与提醒 (4)1.2.10 技术支持 (4)第二章:系统安装与配置 (4)2.1 安装步骤 (4)2.2 系统配置 (5)第三章:用户注册与登录 (5)3.1 用户注册 (5)3.1.1 注册界面设计 (6)3.1.2 数据验证 (6)3.1.3 账户创建与邮件/短信确认 (6)3.1.4 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 (6)3.2 用户登录 (6)3.2.1 登录界面 (6)3.2.2 身份验证 (7)3.2.3 登录失败处理 (7)3.2.4 安全措施 (7)3.2.5 登录后的用户界面 (7)第四章:智能答疑界面介绍 (7)4.1 界面布局 (7)4.2 功能区域 (7)4.2.1 问题搜索 (8)4.2.2 问题分类 (8)4.2.3 热门问题 (8)4.2.4 我的提问 (8)第五章:提问与回答 (8)5.1 提问操作 (8)5.1.1 明确提问目的 (8)5.1.2 选择合适的提问方式 (8)5.1.3 注意提问的语气和表情 (9)5.2 回答查看 (9)5.2.2 保持回答的简洁明了 (9)5.2.3 注意回答的针对性 (9)5.2.4 回答后的反馈 (9)第六章:问题分类与标签 (9)6.1 分类管理 (9)6.1.1 分类体系构建 (9)6.1.2 分类标准制定 (9)6.1.3 分类维护与更新 (10)6.2 标签设置 (10)6.2.1 标签选取 (10)6.2.2 标签分类 (10)6.2.3 标签管理 (10)第七章:知识点管理 (11)7.1 知识点添加 (11)7.2 知识点修改与删除 (11)第八章:智能推荐与推送 (12)8.1 推荐算法 (12)8.2 推送设置 (12)第九章:数据统计与分析 (13)9.1 数据统计 (13)9.1.1 数据收集 (13)9.1.2 数据处理 (13)9.1.3 数据描述 (14)9.2 数据分析 (14)9.2.1 描述性分析 (14)9.2.2 摸索性分析 (14)9.2.3 推断性分析 (14)9.2.4 机器学习方法 (15)第十章:权限管理 (15)10.1 用户权限 (15)10.1.1 用户权限概述 (15)10.1.2 用户权限设置 (15)10.1.3 用户权限管理 (15)10.2 角色管理 (15)10.2.1 角色概述 (15)10.2.2 角色权限设置 (16)10.2.3 角色管理操作 (16)第十一章:系统维护与升级 (16)11.1 系统维护 (16)11.1.1 系统维护的目的 (16)11.1.2 系统维护的内容 (17)11.1.3 系统维护的方法 (17)11.2 系统升级 (17)11.2.2 系统升级的方法 (17)11.2.3 系统升级的注意事项 (17)第十二章:常见问题与解答 (18)12.1 系统使用问题 (18)12.2 技术支持与反馈 (18)第一章:概述1.1 系统简介本系统是一款针对现代企业及个人用户需求而设计的综合性信息管理系统。

网络教育的概念

网络教育的概念

第一章网络教育的概念:网络教育是指以计算机网络、卫星通讯网络和电信通讯网络为介质,在多媒体网络课程为核心学习资源构建的网络教育环境中展开教学与学习活动进程的教育组织形式。

在网络教育中,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变化:教师从传统教育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评价者;学习者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自身认知结构的建构者。

对网络的教育技术学本质的认识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观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种:教学媒体观、学习资源观、认知工具观和学习环境观。

网络教育应用的研究内容:学科的本体研究、网络教育环境下教师与学习者的研究、网络教学与学习过程的研究、网络教育资源和网络教育支撑系统设计与开发的研究、网络教育的教学模式研究、网络教育的评价研究等。

当前对网络教育的研究,网络教育应用的研究现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基于WEB的学习环境的设计及学习效果研究(2)基于WEB学习环境中学习模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作业:1、名词解释——网络教育2、简述题——(1)国内外网络教育发展现状(2)当前网络教育应用研究的主要课题3、(3)影响网络教育应用效果的因素分析第二章学习资源概念的形成经历了媒体、媒体环境、学习资源三个阶段。

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

是支持学习者不同学习过程的各种要素的有机组合,既包括引导和促进学习者展开学习过程的一系列参与性机会,也包括保证学习过程持续进行的各种支撑条件。

网络学习环境、网络教学系统、网络教育支撑平台的关系:首先,网络学习环境是设计的结果,是系统开发的蓝图,是为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而对未来学习进程中种种可能的因素进行的描绘;网络教学系统是开发的结果,是蓝图的具体实现。

其次,网络学习环境是由网络教学系统创设的。

网络教育支撑平台对于网络教学系统的持续运行而言,起到基础设施的作用,它为支撑网络学习环境中各组成要素提供承载和支撑条件,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共同保障网络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顺利展开。

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人体生理学》网络课程开发策略

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人体生理学》网络课程开发策略

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人体生理学》网络课程开发策略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人体生理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研究有关人体各种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和调节机制。

随着移动学习平台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开始尝试将人体生理学课程移植到在线教育中,以适应学生对灵活学习方式的需求。

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人体生理学》网络课程开发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

传统的人体生理学课程通常采用面对面授课方式,由于受限于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往往受到限制。

而移动学习平台具有灵活性强、随时随地学习的特点,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将人体生理学课程移植到移动学习平台上,不仅可以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还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工具提升教学效率,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人体生理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人体生理学》网络课程开发策略,从而为教育机构和教育者提供参考,促进人体生理学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的内容应包括对这篇文章的主要研究目标与动机进行描述,说明研究的具体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对于开发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人体生理学》网络课程是重要的,以及研究的预期结果是什么。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如何利用移动学习平台的优势,结合人体生理学课程的特点,开发出一套适合在线学习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提高人体生理学教育的效果和质量提供一些有效的策略和建议,促进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理解和学习。

通过本文的研究,也能够更好地了解移动学习平台在人体生理学教育中的应用潜力,为未来相关研究和开发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通过对移动学习平台和人体生理学课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为教育领域的发展和创新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中重要的一门学科,了解人体生理机能对于保护健康、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移动学习平台技术的发展,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人体生理学》网络课程开发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

amis service 用法

amis service 用法

amis service 用法AMIS(A Mobile Information System)服务是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系统,它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讯、学习资源和个性化服务。

AMIS Service 的用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注册和登录首先,用户需要在 AMIS Service 平台上注册一个账号,并使用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

注册时需要提供一些基本信息,如用户名、密码、电子邮箱等。

登录成功后,用户将可以访问和使用该平台的各种功能和服务。

2. 浏览资讯AMIS Service 提供了各类教育资讯和学习资源供用户浏览。

用户可以通过平台的搜索功能,查找感兴趣的资讯、文章和视频等。

平台还根据用户的兴趣和个人信息,智能推荐相关的内容,帮助用户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3. 学习资源AMIS Service 平台上还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课程视频、学习文档和习题等。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在平台上搜索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以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

4. 个性化服务AMIS Service 平台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服务。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兴趣,定制个人的学习计划,并获得学习进度的实时反馈和个性化的学习推荐。

平台还会根据用户的学习情况,提供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和辅导。

5. 交流与互动AMIS Service 平台搭建了一个知识共享和交流的社区。

用户可以参与讨论、发表观点、回答问题等,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交流,共同学习和进步。

平台还提供了在线辅导和答疑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这些渠道获得及时的帮助和解答。

6. 按需求定制AMIS Service 平台具备灵活、可定制的特点。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定制各类提醒、通知和推送服务,以便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学习资讯和服务。

平台还支持个性化的界面布局和主题设置,让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习惯进行个性化的定制。

总结:AMIS Service 作为一种移动信息系统,在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移动答疑系统设计研究

移动答疑系统设计研究

文章编号:1673-2103(2008)05-0042-04移动答疑系统设计研究3李彦敏(集美大学,福建厦门361021) 摘 要:分析了目前远程答疑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移动答疑的新方式,在分析移动学习系统的一般层次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移动答疑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移动答疑的流程、移动答疑的实现方案等,对现有远程答疑方式做出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移动学习;移动答疑;移动答疑系统;设计中图分类号:G 40-05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教学与学习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学习者采用远程学习的方式进行各种学历教育和远程培训。

然而由于工学矛盾、上网条件的限制、远程交互不够及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学习者学习兴趣下降,中途放弃者颇多。

对部分成人教育学院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有45.6%的学生认为“交互是否准确及时”是影响学习效果的最重要因素,“遇到问题无法解决”以及“学生提问与教师回答问题之间的时间间隔”直接影响到远程学习者的学习质量以及辍学率,间隔时间越长,辍学率就越高。

为此,提出了移动答疑的新方式,并且设计了移动答疑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以及移动答疑的流程,为现有远程答疑方式提供新的探索。

1 问题的提出1.1 目前BB S 的答疑情况目前各类网络学习的答疑主要通过BBS,但积极参与的程度并不高。

在一学期中,72.8%的学习者在课程BB S 的发帖只有1~3次;从所发帖子来看,课程学习类的帖子占的比例最大(35.9%)。

学生在远程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更多地来自于课程学习方面,一方面受上网条件所限,另一方面基于网络的答疑时间间隔较长。

因此,目前网络学院提供的答疑方式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1.2 移动电话的普及根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据,至2005年年底,中国的手机用户数量为3.83亿;到2006年5月底,中国的手机用户数量激增到4.2亿。

截止2007年5月,中国手机用户突破5.6亿,而且它的销售量还在不断增长[1]。

关于网上智能答疑系统研究的几点思考

关于网上智能答疑系统研究的几点思考
中的知识 表 示进 行研 究 ,分 布式 智 能答 疑 系统 的知 识 组 成模 块及 原 型开发 方法 等 。虽然 有不 少文 献也 在 描 《 库构 建 与维 护研究 》张 以利 等 ,0 6 等 对分 布式 智 能 述 了系 统 的原型 开发 方法后 。描述 了所 开发 原 型系统 ( 20 )
21 0 1年第 1 期 1

建 电

6 5
关 于 网上 智能答疑 系统研 究 的几点思考
陈巧 芬
(浙 江海 洋 学院 浙 江 定 海 3 6 0 10 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摘 要 】 答疑 是教 学过程 的一 个重要 组 成部 分 。本 文就 国 内 目前 已有 网上 智能答疑 系统 的研 究 文 :
1 相关研 究 及特 点 、
综 观各 文 献 的具 体研 究 内容 ,发现 目前 国 内对 网 基 础上 对 网上 智 能答 疑 系统 的研 究 提 出 自己的 看法 。 上智 能答 疑 系统研究 的情 况存 在 以下几 个 特点 : 11技术研 究 多 , 习机制 研究少 . 学
就 所 查 阅 的 网上 智 能 答 疑 系统 的研 究 文 章 来 看 。 如 前所 述 ,关 于 网上智 能 答疑 系 统 的研 究 文献 很 多数 是 从 技 术角 度 对 网上 智 能答 疑 系统 进行 考 察 : 如
何 及机 械 制 图” 网上答 疑 系统 的研 究 与开 发》 董 海瑞 到准 确 的答案 ?什 么样 的后 台知识 库有 利 于系统 快 速 ( 等 ,0 7 等针 对具 体课 程 的 网上智 能答 疑 系统 进行 设 提供 准确 答案 ? 20 ) ……等 等 。 而从 网上智 能答 疑 系统存 在 计 研究 ,智 能答 疑 系统 的 中文 分词 》付 艳 梅 ,0 9 等 的根本 目的 出发 , 《 ( 20 ) 考察 答 疑 的学 习机 制 , 并据 此来 针对 针 对 网上 智能 答疑 系统 中的 中文分 词进 行 研究 ,基于 性地 组建 答疑 系统 的文 章不多 见 , 《 只有 《 疑 系统学 习 答 X ce a的数 据整 合 方 法 在答 疑 系统 中的应 用 研 机制的分析与思考》 张银 , 0 ) MLShm ( 2 6 等为数极少的几篇。 0 究 》蔺 永政 等 ,0 9 对 有效 集成 各 个异 构 答疑 数据 源 1 ( 20 ) . 论研 究多 , 2理 实证 研究 少 的综 合 信息 进行 研究 ,基 于本 体 的 自动答 疑系统 的研 《 在查 阅的 诸多 文 献 中 ,绝 大多 数文 献 都 只是 从 理 究 与实 现 》刘 汉兴 等 ,0 0 等 针对 网上 智 能答 疑 系统 论 上对 网上 智 能答疑 系统 进行 研究 , ( 2 1) 描述 系统 的功 能 、

中小学网上智能答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中小学网上智能答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系统的重要性与应用场景
重要性
随着在线教育的普及,学生和家长对于答疑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智能答疑系统 能够提供更加高效、准确的解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应用场景
适用于中小学各个学科的在线学习,包括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等, 同时也可应用于课后作业、复习预习等学习环节。
系统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中小学网上智能答疑系统的设计与 实现
目录
• 系统概述 • 系统需求分析 • 系统设计 • 系统实现 • 系统测试与优化 • 结论与展望
01 系统概述
系统定义与目标
系统定义
中小学网上智能答疑系统是一个 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教育平台,旨 在为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实时 、便捷的答疑服务。
系统目标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教师 的答疑负担、加强家校之间的沟 通与合作。
用户体验
该系统界面设计友好,操作简单,方 便师生使用。同时,系统还提供了多 种交互方式,如文字、语音和图像等 ,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应用价值
该系统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提高学 生的学习效率、减轻教师的答疑负担 、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等方面。通过 该系统,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得准确 的答案,避免了因等待教师答疑而浪 费时间的问题;教师则可以将更多精 力投入到教学设计和课程准备中,提 高教学质量。
设计风格
界面设计简洁明了,采用蓝色调,符合中小学生的审美习惯。
功能布局
界面主要包括用户登录区、问题列表区、问题输入区和答案展示区。用户登录区提供登录和注册按钮 ;问题列表区显示已有问题和答案;问题输入区允许用户输入新问题;答案展示区展示问题和对应答 案。
04 系统实现
后端实现
01
02
03

《2024年基于Android的移动学习系统设计与实现》范文

《2024年基于Android的移动学习系统设计与实现》范文

《基于Android的移动学习系统设计与实现》篇一一、引言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基于Android的移动学习系统以其便捷性、灵活性和互动性,为学习者提供了全新的学习体验。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Android的移动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以满足现代学习者的需求。

二、系统需求分析1. 用户需求:本系统主要面向学生、教师及家长等用户群体。

学生希望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教师希望借助系统进行在线教学与辅导,家长则希望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与成绩。

2. 功能需求:系统应具备学习资源管理、在线学习、互动交流、成绩管理、学习进度跟踪等功能。

同时,应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

三、系统设计1. 架构设计:本系统采用Android平台,采用MVC(Model-View-Controller)架构模式,将业务逻辑与界面展示分离,便于后期维护与扩展。

2. 数据库设计:系统采用SQLite数据库存储用户信息、学习资源、成绩等数据。

数据库设计应遵循规范化原则,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3. 界面设计:界面设计应遵循简洁、直观、易操作的原则,确保用户能够快速上手。

同时,应考虑不同用户的操作习惯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界面定制。

四、系统功能实现1. 学习资源管理:教师可上传课件、教案、视频等学习资源,学生可浏览和下载资源进行学习。

2. 在线学习:学生可通过系统进行在线学习,系统支持多种学习模式,如视频学习、文档阅读、在线答题等。

3. 互动交流:学生可与教师进行实时互动交流,提问、答疑、讨论等,提高学习效果。

4. 成绩管理:教师可录入学生成绩,系统自动统计和分析成绩数据,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成绩查询和成绩分析功能。

5. 学习进度跟踪:系统可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为教师提供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以便教师调整教学策略。

五、技术实现及关键点1. 技术栈:本系统采用Java语言开发,使用Android Studio 作为开发工具,利用Android SDK进行开发。

基于移动终端+SPOC的高职专业实训课程建设思考

基于移动终端+SPOC的高职专业实训课程建设思考

基于移动终端+SPOC的高职专业实训课程建设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近年来面临着实训课程建设和教学方式的挑战。

传统的实训课程往往存在着资源分散、教学质量不稳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如何提高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终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增加。

移动终端具有便携性强、互动性强、时空性强等特点,可以为高职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提供新的可能性。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模式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受到重视。

SPOC模式通过在线平台搭建小班级教学模式,实现了个性化教学、自主学习、互动交流等功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

本文将探讨基于移动终端+SPOC的高职专业实训课程建设思路,旨在借助移动终端技术和SPOC模式,优化高职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为高职院校的实训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问题提出在高职专业实训课程建设中,常常会面临一些问题。

传统的实训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着资源浪费、教学效果不佳等难题。

学生在实训课程中往往缺乏主动性和参与度,无法真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

现有的实训教学设备设施和师资力量有限,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实训需求。

实训课程内容难以及时更新,无法跟上行业发展和技术变革的速度,影响了实训教育的质量和实效性。

如何借助移动终端和SPOC模式来优化高职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引入移动终端技术,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实践,打破传统实训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而SPOC模式则可以实现个性化教学和互动学习,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

如何有效整合移动终端和SPOC模式,构建适合高职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框架,提升实训课程的质量和实效性,是当前急需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如何利用移动终端和SPOC模式来优化高职专业实训课程的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效果。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校AI智能问答服务系统薛臻煜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校AI智能问答服务系统薛臻煜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校AI智能问答服务系统薛臻煜发布时间:2023-05-16T02:34:56.275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3年5期作者:薛臻煜[导读] 目前,在高校招生咨询工作中,随着咨询人数的增多以及各部门业务处理流程的各尽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工作量繁重、管理压力剧增。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目前,在高校招生咨询工作中,随着咨询人数的增多以及各部门业务处理流程的各尽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工作量繁重、管理压力剧增。

那么,如何为广大学生及时供专业性、可靠性、实时性的帮助,这是招生场景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文以高校招生为应用场景,设计并实现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的AI智能问答系统。

通过收集并预处理用户的行为数据,构建一个基于语义分析的问句相似度神经网络模型,将该模型运用于该智能问答系统中,实现对用户提出的问题的快速分类及响应。

该系统将辅助工作人员为学生答疑解惑,这不仅能高工作效率与满意度,对招生工作或者是在校生服务能体现重要意义。

关键词:深度学习;AI智能问答;服务系统实践中高校学子面对崭新的生活环境,通常会面临学习、生活、社交的种种疑问,大部分学生通过人工答疑、网络查询、电话咨询等方式来寻求解决办法。

然而,依然会面临着问题琐碎、需二次筛选有用信息、个别问题无从查询等棘手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所存在问题的解决效率,也给答疑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人工答疑、电话咨询等模式已逐渐不能满足特定领域场景下的用户和企业的需求,因而对于高校工作而言,开发一个针对高校服务领域的智能问答系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问题,将教学管理与互联网紧密关联。

进而从根本上增强教学服务水平是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的。

另外,随着适用于特定领域问答技术的发展,从最初只有简单的词匹配技术到现在可以挖掘深层次的句义、语义匹配技术,为高校服务领域去构建一个高精度、方便快捷的智能问答系统提供了可能。

线上线下教育融合探索

线上线下教育融合探索

▪ 数据分析与教育评估技术
1.数据分析和教育评估技术可以为教育者提供深入的洞察,了 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 2.通过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和成绩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教师 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调整教学策略。 3.这些技术还可以帮助教育者评估教育项目的有效性,为持续 改进和优化教育提供决策支持。
1.教师需要具备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能力,需要培训和引进专 业化教师。 2.融合教育可能会加剧教育不公平现象,需要完善政策保障和 资源配置。 3.需要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数据素养。
融合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困难
▪ 教学质量与评估体系
1.需要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质量评估和监控体系,确保教 学质量。 2.融合教育需要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 习体验。 3.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对不同形式的教学进行公平 、客观的评价。
1.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个性化教学计划和精准的学生评估,提升教学效果。 2.智能化在线教学平台可以提供更丰富、更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的 学生需求。 3.该平台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
1.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线上和线下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体验。 2.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灵活性。 3.线下教学可以提供更加深入和全面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交流和互动。
▪ 法规政策与管理制度
1.加强对融合教育的法规和政策支持,为其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和政策引导。 2.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确保融合教育的有序进行 。 3.加强对教育机构的监管和评估,确保其合法合规开展融合教 育。
融合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困难

基于SMS的远程移动答疑系统设计

基于SMS的远程移动答疑系统设计

二 ,移动答疑系统的设 计
1 . 移动答疑系统的主要功能横块
移动答疑 系统主要分为三大功
B S的发帖只有 1 次,从所 发帖 Nhomakorabea ~3子 来 看 ,课程 学 习 类 的 帖 子 占的 比
例最 大 ( 5 7 学 生在 远程 学 习过 3 .%)
3 . 远程学习者对移动答疑的需求 能模 块 , 即教 师 管 理 模 块 、 生 管理 学
讯难 以 实 现 多 媒 体 资 源 的传 输 和 显
能I教 师通 过 F AQ题 库 管 理 模 块对
示 ,拥 有 P A、 智能 手 机 等 终 端设 题库进行增加 、 D 删除、 修改、 查询等。
备 的用户还 比较少 。 因此 , 选择s 教 师 利 用 问题 处 理模 块 浏 览 学生 提 Ms 作为一种答疑方式比较合适。
维普资讯
教育教学
・ 实践交流 ・
基于 S MS的远程移动答疑系统设计
一文/李彦敏 ’ 王晓东:刘海苑a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 、Iee等技术 高速发展 。传统的教 学与学习形式发生 了巨大的变 nr t tn
化 ,越 来越 多的学 习者采用远程学习的方式进行各种 学历教育和远程培训 。然而 由于工 学矛 盾、上 网奈件的限砖 、 4 远程 交互不够及时等诸 多因素的影响 , 致使 学习者 学习兴趣降低 ,中途
3Icd @ cd. mc 6 ceu ceu o . t n
维普资讯

实践交流 - 五
● ● ● ● ●
以 给 答 疑 教 师 发 短 消 息 求 助 以外 。 还 可 以 和 其他 学 习伙 伴 通 过 短 信 息 讨 论解 决 。

“云班课”教学模式探析

“云班课”教学模式探析

“云班课”教学模式探析作者:徐明霞尹红艳来源:《农民科技培训》2020年第08期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农民教育教学模式也在悄然变化,云班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云班课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线下课堂教学,取而代之的是运用移动智能设备进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化教学模式,是一个能充分展现“互动式”“参与式”教学方式的全新教学平台。

云班课的出现将对农民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产生影响,引领农民教育走进创新改革的新时代。

一、云班课平台的内涵和基本特点云班课是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利用手机、电脑等移动智能设备开展互动教学的信息化教学平台。

它主要包含班课详情、班课成员信息、班课资源、班课活动、班课通知等五个模块。

具体操作流程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为授课对象创建班课,生成一个班课邀請码,学生通过手机下载云班课App,然后通过邀请码加入到该班课,教师即通过云班课开展教学活动。

云班课教学平台能够实现教师在任何移动设备上都可以轻松管理自己的班课和学生、发送通知、分享资源、布置批改作业、组织讨论答疑、开展教学互动、即时反馈交流等。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随时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如投票问卷、头脑风暴、答疑讨论。

云班课的兴起为信息化教学开辟了新的渠道,云平台操作简便,免费使用,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具有许多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

二、云班课平台体现的教学优势(一)更大程度的资源共享传统的教学资源主要体现在教师课堂讲述的知识信息以及电子课件展示的内容,云班课平台上传的资源却非常丰富和多元,如电子文档、图片、视频、微课、作业、网页链接及一系列教学活动。

学生通过移动设备可置身于走出课堂“随时学”的环境中。

此外,在班课里把学员设置为助教后,学员也可以通过教学平台上传资源,也就是说,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之间共享到更多的有益资源。

基于超星“学习通”移动终端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超星“学习通”移动终端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超星“学习通”移动终端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探讨【摘要】本文探讨了基于超星“学习通”移动终端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首先介绍了超星“学习通”移动终端的特点,然后概述了信息化教学模式,并设计了基于移动终端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通过案例分析和教学效果评估,发现该模式在教学中具有明显优势。

结论部分总结了基于移动终端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优势,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超星“学习通”移动终端在教学中的作用,促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并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超星学习通,移动终端,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评估,案例分析,优势,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在教育领域,移动终端的应用也逐渐变得普遍起来。

超星“学习通”作为国内知名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其移动终端版本更是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受限于时间和空间,学生们需要在教室里面接受老师的讲解和指导,而这种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出现将教育领域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学生们可以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实现了教学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基于超星“学习通”移动终端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

通过充分发挥移动终端的优势和超星“学习通”平台的功能,设计出更加高效、便捷的教学模式,将为教育教学带来全新的变革和挑战。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超星“学习通”移动终端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1.2 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探讨基于超星“学习通”移动终端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旨在深入挖掘移动终端在教学中的应用潜力,探索更加有效、便捷的教学方式。

通过研究该模式的设计、实施和效果评估,有望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更好的借鉴和参考,促进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在实践层面,将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基于智能问答系统的智慧校园助理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智能问答系统的智慧校园助理的设计与实现

Software Development •软件开发Electronic Technology & Software Engineering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43【关键词】智慧校园 智能问答 微服务 深度学习 自然语言处理在互联网+创新的热潮下,校园生活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涌现出了一大批面向学校的智能产品,如超级课程表等众多APP 和一些致力于校园服务的微信公众号。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APP 和微信公众号的增加,也促进了智能手机、APP 开发技术和微信的迅速发展。

据调查,虽然校园APP 在逐渐轻量化,但使用者的数量却在逐渐下降;虽然微信公众号运营商在不断地改良,但有效阅读数却在不断下滑。

一些APP 沦为了校园的过客,一些微信公众号变成了“僵尸”号,还有一些应用与实际的校园生活并不贴切。

同学们日益期盼的美好校园生活需要不断地创新,研究和设计一款可以应用于不同平台、贴近于不同校园的智慧助理软件是必要的。

1 智慧校园助理概述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校园是浙江大学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提出的。

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校园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构建成一个智慧的一体化环境,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的融合。

大学校园的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智慧校园的建设处于前列,但依然存在引言中所述的问题。

另外,学校牵头建设的应用,学生觉得不好用;学生自主开发的应用,又缺少关键的信息对接。

针对目前智慧校园建设遇到的种种问题,本文提出了智慧校园助理应用,辅助大学校园的智慧化建设,为该建设提供创新的思路与设计方案。

笔者秉着“一系统多应用”的设计原则与充分贴近师生生活的服务原则,进行设计,用微服务[1]架构构建系统的整体框架,将应用适应于移动端Web 、APP 页面、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等多种平台,以现有的校园物联网、信息化平台为基础实现教学助理、生活帮手、助力燃梦等功能模块,以及智能综合问答系统——智能小应。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慧教育系统设计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慧教育系统设计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慧教育系统设计一、引言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行业带来了许多机遇与挑战。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日益普及,移动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教育可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提升教育质量,增强教育公平性。

因此,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慧教育系统的设计就变得尤为重要。

二、移动互联网的智慧教育系统概述移动互联网的智慧教育系统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

该系统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将传统教育模式与现代技术相融合,形成了基于网络的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与平台。

智慧教育系统不仅为学生提供方便的学习途径,也为教师创造了更好的教学环境。

同时,该系统能够减轻教育投入,提升教育质量,跨越教育中存在的地域等限制,打破学科界限,扩大学生知识面。

三、移动互联网的智慧教育系统的构成1.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移动互联网的智慧教育系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该系统包含关于学生的个人信息、学习记录、成绩单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学生信息的全面管理,便于校方、教师和学生进行各项工作的实施。

2.师生互动系统。

师生互动系统是移动互联网的智慧教育系统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该系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变得十分方便,可以利用网络及时进行互动交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该系统的在线辅导、答疑等功能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3.在线学习系统。

在线学习系统是移动互联网的智慧教育系统的核心部分。

通过该系统,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查找各类教学材料,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可以通过该系统在线参加课程,听取知名讲师的讲座为课程加深深度和广度。

4.在线测评系统。

在线测评系统是智慧教育系统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系统,可以根据各个学生学习的不同水平及需求,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促进学习的进展。

四、智慧教育系统的优势1、优化教育资源智慧教育系统能够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成完整、高效的教育资源体系。

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系统设计

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系统设计
生螺 旋式 水流 , 由此产 生 一 个 洗涤 所 需 的机 械 作 用
poeto e b o . t . r c— n / o k h j — m1

移动 学 习系统功 能及 课程资 源等不 是一成 不 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端电池容量小、 续航能力不足 、 设备 昂贵, 因此移动
学 习的发展 是建 立在移 动 网络 和移 动终 端 的进 一步
改进 的基础 上 。
参考 文献 :
【 ] 郭 进明 . 射一 内移动学 习的趋势 [ ] 中国远程教 , 1 辐 J.
2 1 ,2 3 :21 . 02 2 ( ) 1 — 3
进行 咨询 。 14 统计 分析 .
[ ] 方海光 , 2 王红 云 , 黄荣怀 .移 动学 习的 系统环 境路 线
图[ ] 现代教育技术 ,0 12 ( ) 1 - . J. 2 1 ,1 1 :42 0
[ ] 刘 建设 , 3 李青 , 刘金梅 .移动 学习研 究现状 综述 [ ] J. 电化教育研究 ,0 7 1 ( )2 - . 20 ,9 7 :12 5 [ ] 任海峰 , 4 赵君 .移动学 习国 内外研究 现状分析 f ] 成 . J
12 管理模 块 .
的 , 要根 据学 习者 需 求 不 断 进行 改进 。调 查 研 究 需 可 以帮助 我们 收集 这 些 信息 , 对 这 些 信息 进 行 分 并

移动学习系统及其相关学习模式

移动学习系统及其相关学习模式

移动学习系统及其相关学习模式移动学习系统及其相关学习模式移动学习系统是指通过移动设备进行学习和教育的系统,近年来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学习系统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探讨移动学习系统的概念、特点以及相关的学习模式。

一、移动学习系统的概念和特点移动学习系统,即Mobile Learning System,是指通过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进行学习和教育活动的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方式,移动学习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智能化。

移动学习系统可以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学习情况,智能地进行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学习策略的制定,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2. 灵活性。

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移动设备进行学习,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了学习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3. 交互性。

移动学习系统通过移动设备与学习者进行实时的交互,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和交互方式,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4. 学习资源的多样性。

移动学习系统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育资源,丰富了学习内容和方法。

5. 教学辅助功能的丰富性。

移动学习系统可以提供多种教学辅助功能,如语音识别、智能推荐、学习记录等,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进行学习管理和评估。

二、移动学习系统的学习模式移动学习系统可以结合不同的学习模式,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和学科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模式进行教学。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学习模式。

1. 同步学习模式。

同步学习模式要求学习者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参与学习活动,通过移动设备进行教学内容的学习和互动。

教师可以借助移动学习系统提供的教学工具,与学习者进行实时的交流和互动。

这种学习模式适用于需要集中注意力和学习效果的科目,如数学、物理等。

2. 异步学习模式。

异步学习模式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学习进度,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移动设备进行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移动学习的智能答疑系统
2011-01-24 14:56:06| 分类:教育行业 |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移动教育作为一个将现代移动通讯和教育相结合而产生的学习新方式,将传统教育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作为对实现移动学习的方式手段的一个探索,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手机的智能答疑系统,论述了对智能答疑系统的总体设想和系统功能设计,探讨了关于问题分析处理、答案搜索、数据分析管理等几个功能部件和相应个性信息数据库和知识数据库的建立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移动学习;智能答疑;手机;JAVA语言
一、移动学习的概念
移动学习即M-learning,是由E-learning延续发展而来,借助于网络和现代先进的通讯设备,使学习不再受时间、地域或者教师的限制,这是移动学习最大的优点。

但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对于移动学习的概念界定,目前仍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一般认为Alexzander Dye等人对M-learning的定义较为具体: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

根据移动学习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移动学习的内涵:首先,移动学习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数字化学习的扩展。

其次,移动学习除具备了数字化学习的所有特征之外,还有它独一无二的特性,即学习者不再被限制在电脑桌前,可以自由自在、随时随地进行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学习。

学习环境是移动的,教师、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学生等都是移动的。

最后,从它的实现方式来看,移动学习实现的技术基础是移动计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即移动互连技术;实现的工具是小型化的移动计算设备也即IA 设备。

移动教育的蓬勃发展促使实现移动学习的手段也成为研究的一个重点,智能答疑系统就是一个具体的实现途径。

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在E-learning的推动下,国内外涌现出了很多的智能答疑系统,有嵌套在网络教学平台或
系统中的答疑系统,也有独立的平台或系统。

几乎所有的系统都是基于网络,在网上实现答疑。

二、智能答疑系统的平台
1.硬件平台
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机的功能也会越来越先进和完善,从可开发性和可拓展性出发,我们考虑采用一款JAVA手机作为智能答疑系统的硬件平台。

Java手机是在指支持Java 最小定义功能集合(Profile)的手机。

通常这个最小功能集合是MIDP。

手机的开放性得益于无线Java。

有了Java支持,手机从本质上就会发生极大的变化。

手机用户可以选择他们需要的应用,将其下载到自己的电话上。

手机的应用范围通过软件而得到扩充,从而为以后拓展扩充整个答疑系统功能创造条件。

2.软件平台
在实现系统模块的问题上,我们采用JAVA语言。

首先,JAVA是分布式的、面向对象的、不依赖于机器的结构,而且具有可移植性、安全性,并且提供了多线程并发的机制,以及代
码检验机制以保证安全性。

其次,它最大限度利用了网络,JAVA的Applet可在网络上传输而不受CPU和环境的限制。

另外,JAVA代码清晰合理、简明流畅,还提供了丰富的类库,使程序设计可以很方便地建立自己的系统。

配合手机硬件平台,我们采用Java 2微型版(Java 2 Micro Edition,J2ME),它适用于诸如移动电话等小型设备。

由无线消息传递支持的 J2ME 应用程序能独立于平台来访问无线通信资源,如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网络的短信服务(SMS)和小区广播服务(CBS)。

三、智能答疑系统的模块设计与实现
移动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要实现适时学习,当学生处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有学习的需要时,移动教育所要实现的就是提供学习条件,满足这样的学习需求。

正是基于上述对移动教育多方面的思考,我们设计了基于手机短信息功能的提问答疑方式。

用户通过手机,将问题以短信息形式发送到答疑系统服务器(位于互联网);答疑系统服务器分析用户的短信息后转化成数据请求,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再将做出的回答发送给用户手机,完成答疑过程,我们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基于手机的智能答疑系统。

从上面的流程图中我们可以了解答疑系统的几个重要模块和数据库,现分别介绍如下:
1.问题接收、发送模块
学习者的问题通过手机发送的短信息传送给答疑系统,系统接受短信息然后将答案回传给学习者,事实上这两个模块的功能实现的就是一个SMS(短消息业务)。

在提问方面,学习者用手机编辑问题发送给系统,系统接受到问题进入的通知,然后对问题进行检索,相关应用程序就可以对问题进行后续的处理。

系统处理检索好问题答案后又通过SMS的回传机制,将答案发送回学习者手机。

应用SMS答疑也可以实现当学习者不在服务区内,答案的短消息
就被存储在系统短消息中心,等用户出现之后再转发给他。

在电路交换数据环境中,连接是端到端的,所以学习者能够知道连接是否完成,以及数据传递的情况。

整个流程可以用下图表示:
2.学习者个性模型获取模块
学习者在第一次登陆系统的时候会在系统提示下进行一个个性调查的登记,被登记的资料将会在学习者模型获取模块中比对样本学习者个性进行个性归并,依照关联规则分析,进行个性获取,最终得到学习者个性模型。

这个模块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这样的个性获取,在回答学习者问题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个性的回答”,即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的学习特点和学习程度,依照他们的个性模型选择适合的答复,对学习者的个性学习比较有利。

3.问题搜索模块
由于答疑系统是针对某一特定知识块即课程内容的,即使学习者提出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某一门具体的课程,不会频繁地变更,不同的用户对课程的理解一般又都有相似之处。

因此,大量的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可以进行大致的功能性分类。

根据这一实际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对问题进行类型分类,然后实现系统查找。

具体的思路就是,首先建立对应的知识点数据库,建立的方式采取一对一的形式,即一个知识点对应一个解释。

一个知识块对应一个表,并取相应的表名。

然后就要求提问的方式与数据库内知识表相对应,具体对应关系如图3:
在数据库里完成对问题答案的查询,我们可以根据查询的需要编写相应的SQL语句,完成在数据库内对问题答案的搜索。

其问题与语句对应关系可以如下图4表示:
4.数据库管理模块
数据库管理模块主要是对系统内的数据库进行相关的管理功能。

首先是将每次学习者提的问题存入个人信息数据库,并在一定的时间段,数据管理模块将对学习者所提问题涉及的知识章节进行统计,如果在某一特定章节的问题特别多,则证明学习者此章节内容掌握不好,就可及时给学习者提出学习建议。

同时,系统管理者根据一定时间段数据管理模块对整个知识体系内各章节学习者提问次数的统计,可以了解哪个章节内容还欠缺或者知识点表述不够充分,便于管理者及时充实知识数据库内容,完善系统。

具体过程可以用下图表示:
知识数据库的管理重在根据各种反馈情况,来进行数据库内部内容和结构的调整,包括系统自动存储专家答疑传回的知识点和管理者或专家人工调整增删数据库内容。

对于某个具体问题,专家可以决定与之相关联的关键字、知识点、章节点以及具体问题。

而对于一些没有意义或重复的问题,管理者也可以将其删除。

值得注意的是答案材料的增、删、改都必须考虑到整个系统结构的完整性。

四、结束语
智能答疑系统应用于移动教育,主要是面向学习者,提供一种实时的问题解答,满足学习者需求,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本文设计的智能答疑系统主要是想借助手机的移动便捷性和从学习者的角度思考设计各功能模块,运用手机的SMS功能,使学习者方便地向系统传输问题,经系统对问题处理搜索后回答学习者,通过这样一个系统比较方便地实现一定的移动学习。

智能答疑系统应用于移动学习,是对实现移动教育的一个探索,它体现了移动教育移动性、即时性、随机性的特点,使学习的方式、场所、途径等得以扩展,有效地支持学习者全方位多层次学习的需要。

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智能答疑系统的功能将更加完善和完备,所支持的移动学习层面也将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Alexsander Dye (et al).Mobile Education- A Glance at The Future.
[2]Graeme Daniel & Kevin Cox. Wireless Learning/ Mobile Learning/ M-Learning.
[3]桂清扬. 戴斯孟德·基根博士新著解读之二[J].中国远程教育.2003.7.
[4]柳泉波,黄荣怀,何克抗.基于Web自动答疑[DB/OL]./application%20and%20development/dayi.htm [5]申瑞民,王加俊,汤轶阳. 基于Web的自动答疑系统 Answer Web[DB/OL]. /union/e-edu/papers/9.doc
[6]Soma Ghosh. 将J2ME扩展到无线消息传递[DB/OL].http://211.147.5.165:7001/pub/article/c294_a45523.p1.html [7]宋权华. 用于移动教育的智能答疑系统[J]. 教育信息化.2005.12.
[作者简介]
廖守琴,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