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
202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全共21课件
![202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全共21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1179d1b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f9.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全共21课件•绪论•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资本主义批判和社会主义展望录绪论01哲学的研究对象探讨宇宙、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等领域的普遍规律。
哲学的派别与流派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等。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物质与意识、存在与思维、自由与必然等关系问题。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1 2 3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来源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到列宁、斯大林等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与发展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和方法学习意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注重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02物质概念及特性0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0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03物质具有可知性,即物质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01 02 03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时空的不可分割性,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运动与时空观念意识起源、本质和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体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制约,只有正确反映客观规律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03实践概念及基本形式实践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点。
实践基本形式包括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1-哲学概论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1-哲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fcb58e40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80.png)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讲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哲学概论哲学主要研究世界:(1)自然界;(2)人类社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哲学与世界观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世界观: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3.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
4.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哲学:世界观——观世界→世界是什么?方法论——论方法→怎么做?注:在我国,只有马哲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题】任何一个健全的成年人都会在其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来解释一切现象和处理各种问题的。
上述事实说明( ) 。
A.方法论决定着世界观(体现)B.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自然界的根本观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C.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D.哲学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1)区别: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2)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又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宏观指导)。
【习题】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这主要体现了()。
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C.哲学揭示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个别规律(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D.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具体科学: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社会科学:历史、政治、经济思维科学:心理、逻辑【习题】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在从事地质学研究中,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创立了地质力学的新理论,对我国石油地质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公共基础知识之马克思主义哲学
![公共基础知识之马克思主义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dafdc2f70242a8956bece4da.png)
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大纲要求1了解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基本概念,正确认识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内涵。
□要点速记一、基本概念1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含义所谓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所谓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世界观问题。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一般来说,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和观点,直接决定着人们用什么方法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所以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2)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哲学是世界观的系统理论。
人们形成的世界观往往是朴素的,经验色彩很浓,往往零散、不系统。
每一个正常的成年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哲学家。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的回答世界观问题。
这种理论化和系统化,就是哲学与一般世界观的区别。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我们既要反对贬低哲学、取消哲学的“哲学无用论”,又要反对夸大哲学作用,用哲学去取代具体科学的研究的“代替论”。
(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两者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不同。
哲学以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是站在各门科学之上的总结研究。
具体科学以物质世界的特殊领域和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是物质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例如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化学规律。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具体科学的发展、新成果是哲学发展的重要条件。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https://img.taocdn.com/s3/m/79226747cf84b9d528ea7a42.png)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
唯物主义运动观)
1.物质的存在方式
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食物,只有永恒运动着的物质。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其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物质离不开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第二,运动不能离开物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两种状态,两者同时存在。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事物处在暂时的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运动和静止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和静止相互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另一方面,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不但具有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的客观性,而且具有稳定性、普遍性和可重复性的特点。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
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时空中运动和发展的物质世界,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公共基础知识(全)ppt课件
![公共基础知识(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f0058b804a1b0717ed5dd37.png)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1.实事求是理论路线的形成与发展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意义
13
五、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社会主义的本质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3.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14
六、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 纲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7.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26
三、国家公务员制度
1.公务员法的立法意图 2.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3.公务员的范围与任职条件 4.公务员的义务和权利 5.公务员的职务和级别 6.公务员的录用 7.公务员的考核制度 8.公务员的奖励制度 9.公务员的惩戒 10.公务员的培训、交流与回避 11.公务员工资 12.公务员的辞职辞退 13.公务员申诉控告 14.其他
49
五、文学常识 1.中国古代文学 2.中国现代文学
50
第八章 公文写作与处理 要点: 一、公文基本知识 1.公文的含义 2.公文的特点 3.公文的作用 4.公文写作的整体要求
51
二、党政机关公文规范 1.公文的文种 2.公文的分类 3.公文格式规范 4.公文行文方式与原则
52
三、常用公文写作 1.公文写作的程序 2.机关公文的写作方法、写作要求 3.常用公文种类及适用范围
37
第六章 法律 要点: 一、法学理论基础 1.法的概念和特征 2.法的一般分类 3.法律规范的概念、结构和种类 4.法律规范的效力 5.法的渊源 6.法律关系 7.法的创制 8.法的实施 9.法律监督 10.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3-辩证法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3-辩证法](https://img.taocdn.com/s3/m/1f29f33f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61.png)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讲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节辩证法两个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辩证法的总特征)。
三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重点学习三大规律)。
五对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
一、两大观点——辩证法总特征(一)世界的普遍联系1.联系的概念:联系指的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事物与事物之间,即外部联系;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即内部联系。
2.联系的特点:△(1)客观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联系分为自在事物联系(人出现以前就有的)和人为联系(通过实践;独立于意识之外;固有规律),均是客观的。
(2)普遍性:时时有联系,事事有联系。
(无孤立的事物)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多样性:形式是多样的。
直接联系——间接联系(有中介)必然联系——偶然联系(如守株待兔)内部联系——外部联系(4)条件性:联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
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普遍性),但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均存在联系(需要有一定的条件)。
“六度空间理论”(条件联系)区别:普遍性性强调有联系,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客观性强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有联系,但不能主观臆造;多样性强调在承认普遍性基础上认为联系的形式多种多样。
条件性侧重于说并非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需要搭建一定的条件才能发生联系。
3.整体与部分原理区别含义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是指组成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其发展全过程的某一个阶段。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7860f34cbe1e650e52ea996a.png)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赤峰人事考试信息网: 微博:@赤峰中公教育 微信:nmoffcn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导语】在事业单位公基考试中,政治知识部分是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带来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1)含义:
①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②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以上内容来自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备考公共基础知识提供备考指导,供大家学习参考!
更多信息查看:事业单热点信息。
公共基础知识篇-马克思主义原理
![公共基础知识篇-马克思主义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f89319c603d8ce2f006623db.png)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唯理论或经验论的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真理发展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原因与结果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
因果关系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并非任何前后相继现象存在因果 关系
相互依存: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
相互作用: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使结果转化为原因,原因则转化为结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 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 (目的)
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本身就包含(认识的元 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 辑;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
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务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务的 固有联系中把握事务,但绝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 入诡辩论。
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中,世界是相互联系 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 系的普遍性。
联系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发展
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本质是创新。 (永恒性、普遍性)过程论5要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精讲讲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精讲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b84a21dbcc7931b765ce15f8.png)
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辩证法的统一
❖【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为B。ACD与题干不 相干,故排除;“风定”与“花落”、“鸟鸣” 与“山幽”体现的是运动与静止的统一。
二、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 考点4: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首先,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既是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的直接产物。
❖ 【答题技巧】此考点出题方式往往是题干给出一段话,或古或今, 然后让考生判断这段话属于什么观点,考生对主观与客观唯心主义往 往分辨不清。首先来观察考题中经常出现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万物皆备于我。(孟子) (2)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3)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 (4)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王阳明) (5)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 ( (67))我存思在故就我是在被。 感( 知笛 。卡 (尔 贝) 克莱) (8)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尼采) (9)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是世界的本质。(叔本华) (10)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杜威)
A. 马克思的观点 B. 恩格斯的观点 C. 黑格尔的观点 D. 费尔巴哈的观点
❖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A。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观念的 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考点2: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
❖
作为哲学范畴的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 程,它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 一。
❖ 考点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意识和物质或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
即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
2024版年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ppt课件
![2024版年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d502feb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a8.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ppt课件•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目录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定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与发展产生背景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壮大,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
发展历程经历了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到列宁、斯大林等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立场与观点基本立场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基本观点包括实践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人民群众的观点等。
这些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物质与意识关系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并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物质和意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世界的本质。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运动与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马克思维导图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马克思维导图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7f089f7e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70.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哲学与世界观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世界观对世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人们用怎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
世界观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区别具体科学是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是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具体科学是基础,哲学提供指导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的对(哲学的基本问题)作出完整(概括和论证)的是恩格斯恩格斯在《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学的终结》中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第一,物质第二;意识决定物质。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可知论思维可以认识存在(无不可认识之物)不可知论思维不可认识存在(神秘、不可知)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观点: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题眼:人、机器、机械、静止、孤立、片面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唯心主义主观唯心客观唯心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学概论观点:某种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世界的本原题眼:金、木、水、火、土、阴、阳、天(天行有常)进步性:否认神创,坚持唯物,本质正确局限性:观点是猜测,无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观点:世界的本质是人的主观精神题眼:我、心、感觉、意志等代表人物:孟子、庄子、王阳明、笛卡尔、贝克莱观点:世界的本质是客观精神题眼:道、理、绝对观念、理念、上帝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概论马思与马哲马哲产生的科学基础细胞学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否定了神创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德国物理学家迈耶和英国物理学家焦耳)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主义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不是首创,历史唯物是马恩首创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但形而上学黑格尔:辩证法,但唯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科学社会主义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设想乌托邦)圣西门、傅里叶、欧文是哲学和政经学的运用,又是落脚点;居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和顶端是马哲的运用与证明是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马哲的基本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发展性和人民性实践的观点是马哲的首要和基本观点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哲的历史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https://img.taocdn.com/s3/m/801713b1960590c69ec37642.png)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观点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却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第一,它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坚持了可知论和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坚持了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四,它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第五,它为科学的发展和一切实际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第一,自然界是客观的首先,自然界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
无论是无机自然界的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宇宙世界,还是有生命的生物界,都是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产生,并客观地存在着。
其次,人类产生后,生产劳动使自然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类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人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的印记。
但是,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自然物必须客观存在着,并且具有可以被人们利用和改造的属性。
也就是说,人们利用和改造的自然物,不能是凭空想象的自然物,也不能凭空想象它有什么属性。
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物,必须依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遵循自然物的客观规律,不能随心所欲。
第二,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自然界不依人的意识而转移,是客观实在的。
这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自然界的事物没有意识。
但是,对于人类社会是不依人的意识而转移的,是客观实在的,就比较难以理解。
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的变化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思想动机支配下的。
尽管如此,人和人类社会仍然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客观实在的。
首先,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形成是由客观世界发展而来的。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不是上帝或神创造的,而是在自然界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
《公共基础知识》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公共基础知识》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0d5487842af90242a995e501.png)
《公共基础知识》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者: ————————————————————————————————日期: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ﻫ一、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ﻫ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ﻫ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ﻫ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ﻫ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在社会科学领域,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所提供的思想材料,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思想成果,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ﻫ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及时总结了工人斗争的经验,对前人的思想成果进行了积极的批判总结,特别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经过艰辛的探索和研究,创立了崭新的科学的世界观。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它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的规律科学。
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ﻫﻫ第二章物质和意识ﻫ第一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世界万物的共同本原或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反映。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唯物主义哲学主要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
ﻫ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ﻫ列宁科学地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公务员、事业单位笔试讲义(全):马克思主义哲学
![公务员、事业单位笔试讲义(全):马克思主义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d58f6b32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41.png)
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笔试讲义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 年月2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一章 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唯物主义 新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两大派别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的几种表现:“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人是万物的尺度”、“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雄造时势。
★★客观唯心主义的几种表现:中国宋代的朱熹主张“理在事先”“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在这里”;德国的黑格尔指出整个世界都是“绝对 精神(绝对观念)”的产物;程颐:“有理则有气”“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
神明,讲的就是客观唯心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由一些简单的物质构成,如水、火等 机械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由原子机械构成,善于用片面、孤立、 (形而上学) 静止地看问题 ★共同点:都主张世界的物质性。
★区别: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坚持唯心主义,而新唯物主义则坚持唯物史观。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看作是意识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客观唯心主义——某种客观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3物质与意识:物质 意识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 及可利用性两大总体特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 三大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结合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辩证唯物主义五大基本范畴 :实践 认识 认识论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具有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前进性和上升性。
社会存在 历史唯物主义 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形态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决定 反作用 一切事物在变化与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现象与本质(结合认识论) 原因与结果(结合联系的观点) 必然性与偶然性 可行性与现实性 内容与形式 实践观 真理观 认识观 决定 反作用 积极投身实践,并重视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人们根据规律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第二章辩证唯物论一、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即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指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公共基础知识--马哲讲义(打印版)
![公共基础知识--马哲讲义(打印版)](https://img.taocdn.com/s3/m/b3ff77d9a58da0116c1749d1.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2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89cf82057cd184254b3535e1.png)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 2个核心:物质、意识 • 物质(客观实在性)
•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 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例题
•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 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 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映。”提出这一物质定义的是: • A.费尔巴哈 • B.黑格尔 • C.列宁 • D.马克思 • C
• 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即物质第一性、意 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例题
• “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 A. 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 主义观点 • B. 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 C. 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 义观点 • D. 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 D
• a、(整体性)系统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状态 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 • b、(结构性)系统的性质不仅取决于构成 系统的各要素的性质,更取决于这些要素 的组成方式即结构。
例题
• 每一个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 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 DNA 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 这段话蕴涵的哲理有() • A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 • B 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C 整体等于部分之和 • D 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 • ABD
2、根本特征
• 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例题
• • • • • • 马克思主义的来源是() A.德国的古典哲学 B.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的现实社会主义 D.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ABD
公共基础知识讲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公共基础知识讲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b7f0f54aeff9aef8951e0616.png)
公共基础知识讲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共基础知识讲义马克思主义哲学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的辩证发展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是来自客体的各种刺激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产物。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
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1)必须把理发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2)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3)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必然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
在认识过程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
3、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主要分为两种情形:(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区别。
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
另一方面,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的范围内,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又是相对的。
(2)失败和错误为正确的认识、为成功准备条件。
4、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
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以认识的多元性取代真理的一元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质上否认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可能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5、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公共基础知识之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联系3篇
![公共基础知识之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联系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44d9215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4d.png)
公共基础知识之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联系3篇公共基础知识之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联系1公共基础知识之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联系政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现代政治思想的重要基石之一。
因此,政治知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这一联系。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包括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人类解放等。
其中,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它强调对事物的矛盾、变化、发展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本质是阶级斗争,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不可避免的,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之一,它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是反映经济基础的利益关系的,因而阶级斗争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
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的,它强调要消除人类社会中的剥削、压迫和不平等现象,使人类能够自由发展、平等交往、和谐共存。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知识的联系政治是关于人类社会组织和管理的学科,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关于人类社会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政治知识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面深入的社会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强调要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全面分析社会现象的各个方面,揭示社会的本质和规律。
在政治学的研究领域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解释政治行为、政治制度和政治结构。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阶级斗争的根本性质和宏观趋势。
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在政治领域,阶级斗争是各国政治历程中的重要元素,领导人、政治势力、政治体系和社会结构等因素都构成了复杂的阶级关系网络。
事业编 公务员 公共基础知识 教材讲义
![事业编 公务员 公共基础知识 教材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f7e8c26c561252d380eb6e02.png)
公共基础知识教材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结构图:具体内容:第一节哲学及其基本问题一、哲学、世界观、方法论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的方法论,也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世界观:世界观又称宇宙观,它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根本的观点。
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世界观问题。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比较零碎、不自觉、不系统。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它对世界观的各种问题、观点用一定的原则组织起来,作出系统的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理论体系。
这种理论化和系统化,就是哲学与一般世界观的区别。
一般来说,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和观点,直接决定着人们用什么方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所以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世界观转化为方法论,使抽象的哲学能够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使哲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二者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1)它们的区别在于:研究对象、领域不同,前者研究的是世界的整体,探讨作为整体的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后者研究的是物质世界的特殊领域、特殊规律。
(2)它们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的发展、新成果是哲学发展的重要条件;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即给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及根据1、思维和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质是思维(意识)还是存在(物质)?两者中谁决定谁?世界本质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中最根本的方面,是全部哲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目录一、绪论 (1)二、唯物论 (4)三、唯物辩证法 (6)四、认识论 (13)五、唯物史观 (15)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结构一、绪论(一)、哲学的含义1、哲学(识记类居多)(1)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了解) 世界观: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多判断)(2)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换言之,哲学和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常见)、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辨析:哲学就是世界观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是科学之母哲学可以给具体科学以具体方法的指导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方法论决定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多考识记类):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即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或者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但不能表述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是划分哲学党性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考法:结合古诗名言考查居多)观点: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
①气者,理之依也;②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③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④五行说(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有时称英国唯物主义)观点: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多选)机械性——机械运动(外因作用)——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性——孤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重要考点)片面(坐井观天、一叶障目、盲人摸象)静止(刻舟求剑)不彻底性——半截子唯物主义(3)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1)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主张人的精神是世界本原。
(2)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主张“客观精神”是世界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二、唯物论(一)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考点):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刻舟求剑)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仁者心动)考法:(名言警句居多)稳中求进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人一次也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二)意识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就其形式而言是主观的,就其内容而言是客观的。
NOTICE: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意识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
(×)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智能机器人有意识。
(×)(三)物质与意义的辩证关系(单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A.运动的绝对性B.存在性C.客观实在性D.实物性【答案】C三、唯物辩证法(一)唯物辩证法(二)两大特征——联系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其特征: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
常考名句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客观性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普遍性居多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常考名句:一招不慎,满盘皆属;一失足成千古恨;细节决定成败;木桶原理(短板效应)(三)两大特征——发展事物的变化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考点)(1)新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2)新旧事物区分的标志: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常考识记类)考法提炼: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三大规律三大规律1、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单选)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即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含义: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同一性与斗争性常考名句:相互依存: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相互转化: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贾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相互排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单选)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正确分析矛盾,坚持矛盾分析法,全面地看问题,一分为二看问题。
考点提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简单理解就是做事要有针对性。
(考点)普遍性(共性)存在于特殊性(个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白马(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
区分主要矛盾和主次方面1.抓主要矛盾:解决问题、处理问题——“怎么办”看主要方面:分析问题、看待问题——“怎么看”2.看数量主次矛盾:1+n ≥2 一般大于2主次方面:1+1 =2 就两个3.关键词主要矛盾:中心、重点、核心、关键、重中之重、优先、首要等主次方面:主流支流、辨性质、识大局、整体上、总体上来说等常考名句: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扬汤止沸,釜底抽薪牵牛要牵牛鼻子白璧微瑕瑕不掩瑜画龙点睛*方法论主、次矛盾及矛盾主、次方面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考点点播:全面安排、统筹兼顾;老虎苍蝇一起打;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4)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多判断)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常考名句:打铁还需自身硬;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桔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名师出高徒;机会偏爱有准备的人。
2、三大规律——量变质变规律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多单选)考法提炼:勿以善小而不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行百里者半九十;治大国若烹小鲜;分寸、火候、底线、红线、过犹不及3、三大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单选)*辩证的否定肯定:维持事物存在的方面;否定: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
(了解)(1)是包含肯定的否定;(2)是事物的自我否定;(3)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考点)(4)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考点)(自我发展或完善)*事物的发展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考点)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
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是前进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又是曲折的。
如:人的成长轨迹。
1.(单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是:()。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关系原理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答案】D2.(单选)“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等说法都是要在实践中坚持:()。
A.适度原则B.辩证否定观C.实事求是D.科学发展观【答案】A四、认识论(一)实践1、实践的含义与特征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沟通主客观的唯一桥梁。
(考点)实践的特征直接现实性(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
2、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解决人与自然矛盾(考点)社会政治实践:主要采取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科学文化实践:重要的形式有科学、艺术、教育等(二)认识认识的本质和属性考法提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考法提炼“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知屋漏者在宇下。
知政失者在草野”“钓多识鱼性,樵多知树名”“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创客圈里有一句名言:再好的创意如果不能转化成现实产品,那也是垃圾。
这种说法:()。
A.否定了意识活动的能动性B.忽视了人类思维的创造性C.强调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D.突出了运动的客观规律性【答案】C五、唯物史观(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多单选)2.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考点)3.社会意识是人们的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从社会意识对经济基础的关系划分可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①指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具体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
②在阶级社会中,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非意识形态:①指反映自然现象和不属于特定经济基础的某些社会现象的社会意识形式。
主要包括自然科学、一部分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如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等。
②不具有阶级性。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重大的阻碍作用。
(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指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根本的(考点)。
2.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
(考点)3.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两部分组成。
(三)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四)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单选)党和政府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依据是:()。
A.人民群众掌握着真理B.人民群众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人民群众是执政的对象【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