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培养探索求知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培养探索求知能力

武汉市黄陂区前川一小张祥奎

邮政编码 430300

[摘要]

营造学习氛围,提供生活事例学习材料,创设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研究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观察思考,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适时组织讨论交流,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探索求知的能力。

[关键词]

营造氛围自主学习探索求知激励创新

[正文]

在小学阶段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更多的探索学习机会,积极引导学生投入探索的学习活动之中,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那么,应当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营造自主学习氛围,激励学生探索求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提供丰富学习材料,自主研究学习,激发探索欲望。

数学知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者头脑里特有的,数学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弗莱登

塔尔说过:“数学来源于生活,富于现实,用于现实。”可是,长期以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往往只重视书本中的知识点,数学教学远离生活,过于理性化,造成学生只会做课本中的题目。其实小学生年龄虽小,但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不少的数学表象。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生活事例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能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趣、引发学习数学的欲望。例如;解答“35—17+19”时,可模拟乘坐公共汽车上下车的情景。把枯燥乏味的加减混合运算生活情景化。学生也可以结合生活经验,这样思考;一辆车由35个座位,正好坐满了,但站时,有17人下车,19人上车。这样上车人中有17人能坐到座位,还有2个人就只好站着,这样坐着和站着的人一共由35+2=37(人)。把计算与生活情景联系起来,便于学生迁移,领悟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又如: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后,我为学生提供了这么一道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时间题:学校图书馆的地面(长9米6分米,宽5米4分米),准备铺上正方形的地砖,现在请你根据具体情况,到建材市场选购地砖,你认为要选购边长是多少分米的地砖才能铺设的既整齐又省工、省料呢?学生通过解题的过程,激起了强烈的自主探索的欲望。

二、鼓励独立思考,适时组织交流,体验探索乐趣。

独立思考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教学中应多给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发现问题,通过自已的努力解决问题,从中发现不同解决问题方法。适时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努力营造全员参与的生动活泼

的课堂氛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认识水平、思维能力、语言表达等各方面都比较接近,在合作中,他们以平等地们参与,每个学生都在相互的讨论、交流、启发、帮助、协作中各抒己见、大胆假设、大胆探索、从中发现不同的思路与方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探索求新的能力。同时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为学困生创作了质疑的机会和环境,让他们在优生的帮助下,达到求知的目的;优生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和帮助他人的喜悦;中等生则在他人的启发下,跳一跳摘到“果子”。每个学生都能从别的同学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习惯,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境界。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采用小组合作活动进行学习,先让学生涌2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并做好记录,再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讨论,从而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指导动手实践,自主观察思考,培养探索能力

有人认为: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的知识更清楚的多、深刻的多,而且能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得到锻炼。实践操作包括了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形成,建立数学概念的过程所亲自进行的动手、动脑、动口等一切操作活动,这种活动正是学习知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学生借助手的活动能够

实现的反映其内部思维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改变“耳听口说”的学习方式,学到获得知识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自由获取知识。例如“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教学,课前教师让学生自己准备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一组,课堂上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剪、拼、移等活动。然后各小组交流,讨论后,最终归纳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大胆探索,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学生经过动手操作,用“割”、“补”、“拼”、的喜悦,真正当了一回小创造者。

四、引导综合运用,激励自主创新,挖掘探索潜能

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活动,已是当今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为创造而教”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攻目标。求异思维能使学生凭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变课堂教学的操纵者为组织者,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索潜能,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索的良好氛围,提供更多的钻研和尝试的时间与空间,激发学生探究未知的兴趣。如:有一位教师教学:“给你一个硬币,请你找出它的圆心,画出它的直径,量出直径的长度。”为了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启发学生自己选择多种工具,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好。结果学生设计了多种令人惊喜的测量方法:有的用直尺测量,最长的一条线段就是它的直径,直径的中心点就是圆

心;有的把硬币放在直尺的边沿上,再用两个三角板的直角边在硬币的两边一夹,把硬币跟两边的三角板的两个触点用线段连接起来,就是它的直径,再找出中心就是圆心;有的先用笔把硬币的轮廓画下来,再剪成一个圆,再对白,既能找出它的圆心又能找出它的直径,用尺子就可以量出直径的长度;有的先在硬币的外面画一个正方形,再画出正方形的对角线找出圆心,通过圆心画出直径,最后用尺子量出直径长度。这种练习通过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运用多种测量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落实,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老师要融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使学生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要假设引导学生主动力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能够得到充分发展。

[作者简介]

张祥奎,男,出生于1958年3月,在武汉市前川街第一小学工作,小学高级教师,武汉市学科带头人,武汉市小学数学专业学会会员,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30余年。邮编:430300,电话:859361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