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战中德国苏联兵力补给情况

合集下载

二战东线战场苏德所有主要战役介绍分析(全手动码字)_图文

二战东线战场苏德所有主要战役介绍分析(全手动码字)_图文

二战东线战场主要战役一览及简评一、1941.6.22~7.9 第一次明斯克战役德军战略目标:闪击苏联,企图以强大的装甲部队实施钳形突击,围歼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和明斯克地域的苏联红军集团双方参战兵力:德军参战兵力为中央集团军群,苏联红军参战兵力为西方方面军结果评价:德军完胜,苏联西方面军几乎团灭,几乎占领白俄罗斯全境。

整个卫国战争初期战场上还未有过如此之大的损失和如此之高的损失效率。

西方面军在明斯克地区所遭受的打击仅次于之后的基辅大合围。

成为苏联卫国战争史上第一个由德军实施的合围战。

二、1941.7.7-1941.9.26基辅战役德军战略目标:消除苏军中央方面军和西南方向部队对其“中央”集团翼侧的威胁,从而可以有利的攻击莫斯科双方参战兵力:苏联 850,000人、德国 500,000人战损:德国十万余人伤亡结果评价:德军大胜,苏联西南方面军团灭,成为苏联卫国战争史最著名的由德军实施的合围战。

包围圈中仅有2万余人逃出包围圈。

但基辅战役拖延了德军2个月的时间,这一系列失利均为莫斯科保卫战争取了时间三、1941.7.10~9.10第一次斯摩棱斯克战役德军战略目标:企图以中央集团军群围歼苏联红军斯摩棱斯克集团,夺取西德维纳河与第聂伯河之间地带,打开通向莫斯科的门户。

双方参战兵力:战损:结果评价:德军大胜,缴获大量装备,此役,德军尽管俘虏大量苏军、向东推进约200千米,大开了通往莫斯科的门户。

但苏军在宽400千米的地带内向西推进200~250千米,解放了斯摩棱斯克州和加里宁州的部分地区,击溃和重创了德军21个师,并吸引了奥廖尔-布良斯克方向德军13个师和其他方向3个师的兵力,为莫斯科准备防御赢得了时间,有力地配合了苏军在库尔斯克的反攻。

四、1941.9.9-1944.1.27列宁格勒保卫战役德军战略目标:在希特勒的对苏战略中,最初是以夺取列宁格勒为主要目标,这样即可以取得整个波罗的海的控制权,又可与芬兰军队会合。

库尔斯克会战中双方兵力如何

库尔斯克会战中双方兵力如何

库尔斯克会战中双方兵力如何库尔斯克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战场的决定性战役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坦克会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规模的一场对攻战役,德军与苏联红军共出动了8056辆装甲车在库尔斯克爆发的一场会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库尔斯克会战中双方兵力如何,希望大家喜欢!库尔斯克会战双方兵力斯大林格勒会战后,希特勒撤消了受到严重打击的B集团军群番号。

1943年2月19日,曼施泰因指挥南方集团军群发起反击,苏军后撤至库尔斯克南面的奥博扬地域,形成了一个以库尔斯克为中心的突出部。

德军决定围歼库尔斯科的苏军作为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报复,进而向西南方面军后方突击,再次威胁莫斯科。

库尔斯克会战双方兵力对比在总兵力方面,德军为90万人,苏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则集结了130万人的兵力,另外库尔斯克会战双方兵力对比还体现在坦克装备等方面,其中,德军2700辆坦克,1万门火炮和2000多架飞机。

苏军2万多门火炮,3400辆坦克和2100余架飞机。

7月5日凌晨,苏军抢先实施了炮火打击,德军被迫提前三个小时发起进攻7月12日两军装甲主力第2SS党卫装甲军和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在普罗霍罗夫卡相遇,很快就绞杀在一起,这场空前规模的坦克大战历经8个小时,一直持续到傍晚才结束。

7月10日英美联军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的情势恶化。

苏军随即向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发起大规模反攻,并于8月23日收复了卡尔可夫,至此,库尔斯克大会战胜利结束。

库尔斯会战双方兵力损失都很严重,德军损失近50万人,坦克1500多辆,作战飞机3500多架,火炮3000余门。

尽管苏军损失也很惨重,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终于是完全转移到了苏军手中。

库尔斯克会战结果二战期间,为了重夺战略主动权,德军和苏联红军在库尔斯克爆发了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为了争取战略胜利,双方都投入了大量兵力兵器,史称库尔斯克会战。

其进攻规模之大,对攻火力之强,以致库尔斯克会战结果伤亡人数多达130万。

二战战时经济物资供应

二战战时经济物资供应

二战战时经济物资供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经济物资供应是各个参战国家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

正是通过有效的物资供应,各国才能够维持战争机器的运转,并满足士兵和民众的需求。

本文将从军事需求、物资生产和分配等方面,探讨二战期间的经济物资供应情况。

一、军事需求与战争机器二战期间,各个参战国家都面临着巨大的军事需求,需要大量的物资来支撑战争机器的运转。

军队需要的物资包括武器装备、弹药、食品、燃料等。

特别是在战争的早期阶段,各大国需要通过大规模生产来满足迅速扩张的军事需求。

二战期间,各国都采取了不同的供应战略。

例如,苏联通过实行计划经济和动员全国资源的方式,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物资生产。

而美国则通过大规模的军需品制造,以及对外援助的形式,为其盟国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支持。

同时,德国和日本等轴心国家则试图通过征服他国来获取更多的资源。

二、物资生产和分配为满足军事需求,各国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物资生产。

在军需品生产方面,各国纷纷调整了自己的工业结构,加大军工产能的投入。

由于战争的特殊性,许多国家放弃了传统的民用产业,将资源和人力导向军事工业。

在物资分配方面,各国则采取了不同的方式。

有些国家实行了有限的配给制度,以确保关键物资优先满足军队需求。

而有些国家则采取了市场机制,通过价格调节来实现物资的有效配置。

不论采取何种方式,物资分配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考虑到军事需求、民众生活和国家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

三、物资供应的挑战与应对在二战期间,物资供应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是战争破坏,战争给各个国家的物资生产和供应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许多重要的产业设施和运输线路被摧毁,使物资供给受到巨大影响。

其次是战略运输,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需要大量的物资运输,但是战争的不断变化使得供应线路的安全性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各国采取了许多措施。

一方面,各国加强了对关键产业和运输线路的保护,提高了物资供应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各国还充分利用了科技和创新,开发新的生产技术和物资替代品,以应对物资短缺的问题。

二战中的后勤支援与军事补给

二战中的后勤支援与军事补给

二战中的后勤支援与军事补给二战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各个参战国为了争夺胜利,不仅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还需要高效的后勤支援与军事补给。

本文将探讨二战中的后勤支援与军事补给的重要性,以及各国在这方面的努力和创新。

二战中的后勤支援与军事补给是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支军队的作战能力不仅仅取决于士兵的勇气和战斗技能,更需要有足够的武器装备、弹药和食品等物资的供给。

后勤支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军队的战斗力和持续作战的能力。

在二战中,各个国家都意识到了后勤支援的重要性,纷纷加大了对军事补给的投入。

在二战中,盟军和轴心国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补给。

盟军主要由美国、英国和苏联组成,他们通过海陆空多个渠道进行补给。

其中最重要的是海上补给线,美国通过大西洋航线将大量物资运送到英国和苏联。

这条航线不仅需要大量的船只和船员,还需要保证航线的安全,防止德国潜艇的袭击。

为了保证补给线的畅通,盟军还进行了多次重要的军事行动,如诺曼底登陆和北非战役等。

而轴心国则主要依靠德国的强大工业实力来满足军队的物资需求。

德国在战争爆发前就进行了大规模的军备扩张,建立了庞大的军工体系。

德国的军工企业不仅能够生产各种武器装备,还能够生产食品和其他生活物资。

这使得德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给自足,减少对外部补给的依赖。

然而,随着战争的进行,德国的工业体系逐渐受到盟军的打击,物资供应开始出现问题,这对德军的作战能力产生了严重影响。

除了传统的后勤支援和军事补给方式外,二战中还出现了一些创新的补给方法。

例如,空中补给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补给手段。

在一些战场上,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或敌人的封锁,传统的补给方式无法满足军队的需求。

因此,盟军和轴心国都开始使用飞机进行空中补给。

这种方式可以快速、准确地将物资投送到战场上,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持续作战的能力。

此外,二战中还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后勤支援单位,如军事医疗队和军事运输队等。

这些单位的成立和发展,为军队的作战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论二战中德国苏联兵力补给情况

论二战中德国苏联兵力补给情况

论二战中德国苏联兵力补给情况二战中最为波澜壮阔的当然是苏德战争,和这场规模宏大的战争相比,其他的地方那只能算做战役.在苏联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两军的士兵成百万的倒下.男人的尊严和荣誉就在那热血澎湃的一刻到达最高的境界.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关于二战的文章,必然有欠缺之处,大家请指教.我是一个较为哈德的.个人认为德国如果没有两线作战的话,那很有可能战胜苏联.德国的失败我个人认为就败在了人力资源缺乏上,说白了男人都战死了.我想那时候德国征兵局官员巴不得全国都是男人(平时当然希望美女多多).在开战前夕,德国拥有人口大约6000到700 0万人.之所以不确切,是因为我不知道该不该把其他国家但是属于德意志民族的人口加进去.按照鄙人的估计,当时德国可以征发的男子大约在1500万人左右,年龄阶段在18岁到55岁之间.当然这部分男子不可能完全调用.后来在征兵环境极度恶化的情况下,德国的征兵年龄甚至放宽到17岁到65岁之间.到了战败前一刻,就连12,13岁的小男孩和70岁的老人都被强征去组成国民卫队.战争的惨烈可见一斑.而至于苏联.苏联当时的人口在1.5到1.8亿之间.之所以浮动,也是因为我不知道是否应该把苏联刚吞并的波罗地海三国和一部分波兰的人口加进去.因为他们并不可靠,在战场上恐怕只会大规模的倒戈.而苏联是一个民族矛盾深刻的国家,少数民族占了人口大约一般左右.就看纯粹的俄罗斯族人人口恐怕也不会比德意志人人多少.根据资料显示,苏联当时可以供给征兵的俄罗斯族男子大约在1600万左右,并不对德国占据多少优势.而全国的可以征发男子大约在3500万人.而德国吞并了大半个欧洲后,可以作为劳动了的人口则陡然增加了一倍以上,虽然这些人口并不适合作为士兵被派上残酷的东线,但是作为后方的劳动力还是可以的.更何况苏联在战争的开始阶段国土大规模沦陷,虽然绝对值并不多,但是人口却占据了总人口的40%,这就说明了这部分的劳动力并不能被苏联人利用.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德国的一线部队大约投入300万人.有的资料最多可以达到550万人,我觉得这个应该是德国全国的总兵力,投入苏联的不会超过300万人.首先德国人口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压力,如果按照这样550万人的说法,那德国几乎动员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在苏联了(我指的人口全部是可以征发的健康男性)德国需要在法国维持一支非常庞大的占领军,到了44年这支军队几乎达到了200万人,虽然素质相对较差,但是力量仍然不容轻视.另外为了维持在北欧的统治特别是维持瑞典的铁矿石,在北欧德国维持了一支大约40万人的精锐部队,来提防英国和美国的登陆.另外在巴尔干,对付越来越“猖獗”的游击队和保护罗马尼亚的油田,德国人又保持了大约50万人的军队,其中在4年内大约有10万左右的士兵在清剿游击队中阵亡.还有在中东欧,德国还是要维持占领军,那又将耗费大量兵力.本土也是需要有人保护特别是空军和防空军的.另外海军和空军的数量不详细.照此列出,那么德国在开战之初至少需要有700万到800万的军队,动员其人口的一半,我觉得可能性不大;另外根据资料,德国在战胜法国之后全国兵力大约400万人,我想扩军不可能在一年之内就扩充一倍以上,那必然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下降,预备役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训练出如此多的士兵.所以我更倾向于550万是全国的兵力总和,而扣除占领军和国内驻军,大约可以派出300万人到苏联战场,另外再加上匈,罗,意的仆从国的军队,大约在350万人这样的规模还是可以维持的.而至于苏联,其数字的确定的确是一个头大的问题.原因是这样的.苏联在战争初期可能有360个左右的师,但是关键问题是苏联拥有大量不满员的师,就是保留军队的骨干,普通兵员由战争时期的预备役人员来填充.而且这些部队的训练和装备也是比较差的.所以问题就出现了,你无法有确切的数字来确定苏联到底有多少满员的师和半满员的师,甚至预备役师.还有苏联有大量的例如要塞守备军或者国内秘密警察部队等等半军事化或者不隶属国防部的武装人员,我也不知道该不该算进去.不过我还是倾向于军队的规模在于500万人左右.这是一个我个人认为比较合理的数字.大约占苏联可以动员人口的15%强(当然包括少数民族和新并进地区).而且这个数字也于苏联刚开始战争的损失吻合的上.不过顺便要提及的一点就是,苏联的一个师只有6000到8000人左右,最多也不会超过1万人,而德国的一个满员师通常在1.4到1.8万.苏联一个集团军通常不会超过10万人,一般在4万人到6万人之间.而德国的却一般至少也在10万人以上,多的甚至可以达到数十万,例如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第六集团军拥有30万以上的兵员,最后付出了1 1万人战死,5万人受伤,大约10万人被俘虏的结果.所以有时候看到战史上苏联的师的番号有几十个,10几个集团军,而德国却只有2,3个集团军在对阵.苏联在战争的开始将前线兵力的4 8%集中在了南乌克兰,结果导致了大量的损失.其实这个也不能怪斯大林,在没有判明德国人的主要攻击方向前,只能重点保卫乌克兰这个俄罗斯的粮仓和工业基地以及原料基地.苏联在战争开始短短几周内,损失了损失火炮2.2万门.坦克1.8万辆.飞机1.4万架.一个方面军,十九个集团军,250个师被全歼.在基普,66万苏军被俘虏.在明思克战役中,65万苏军被合围.而在此之前的斯摩凌思克战役中,超过30万的军队被全歼灭(还有一个著名的合围,我忘记了,苏联有损失了超过30万的军人.这个就是开战的四大合围战).在这一系列的合围中,苏联光人口损失超过200万.结果导致的是1923年出生的苏联男性(在1941年18周岁,构成军队的主要年龄成分)在战争结束后阵亡25%,受伤和残废30%以上,还有数量不详细成为战俘,大约只有23%的人才能够相对健康到战后.如此巨大的损失恐怕也只能是苏联才能够承担.在有效的动员体系下,苏联进行了全民动员,其中,18岁到35岁的男子除特殊工作者外,一律编入军队.这样,苏联完成了军队的再塑造,动员后的苏联的军事人员超过1000万人(我个人认为稍嫌夸张).在一线的部队大约估计在600万左右.战争就这样进行着.在41年那严酷的冬天过后,德国总参谋长写到:“步兵的损失累计已经超过200万(战死……(注意的一点就是,受伤也算做损失,但是伤好了之后再度负伤那又算一次)而苏联人已经稳定了军队的的规模.虽然素质远不如德国,但是已经开始适应打一场残酷的新技术战争.而德国则老兵已经阵亡了不少,部队充斥着新兵,而且在前线的损失无法得到有效的补给,特别是人员上的补给.局部条件下恶化到了损失十个才能补充一个的程度.德国的多线作战的恶果.苏联确因为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彻底的放下心来,从远东抽调了大批新锐部队,来补充前线的损失,甚至苏联还建立了若干个战略预备军来防止某一阵线遭受残酷损失后导致全线的崩溃.反观德国,德国已经卷入了非洲战场,在东线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还分出10多万部队去沙漠中争夺一个并没有多少战略价值的地域.为了防止英国的登陆,大西洋防线开始建立,那需要大量的部队去驻守.这个是一个非常鸡肋的问题,不守不行,守了又是大量兵力的分散.还有北欧的防御以及为了对付英美的空袭大量的防空炮占用了大量的资源.更为残酷和严重的问题是,在东线残酷的消耗战的情况下,原本每一个德国团都有一个划定的区域有一个预备役营来提供新兵,但是大量的部队被歼灭后,德国不得不将预备役部队直接神格为常备部队而拉到战场去消耗.结果导致了德国的预备役体制在1943年陷入崩溃的境地.新兵不仅素质下降,而且无法得到充分训练.到了44年甚至不得不将教官拉出来组成装甲教导师和装甲掷弹兵教导师投入到西线来稳定局势.结果导致NZ最后的装甲部队的种子也暴尸在西线阵地上.1942年是很有决定性的一年.德国人在41年冬季的惨重失败后开始反思,期望重新夺得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德国动用了恐怕是最后的战略预备队第六集团军.第六集团军是一支光荣的部队,也是一支具有悲剧色彩的部队.一战中德国皇太子亲自带领第六集团军作为攻击的矛头主力(好象是参加了凡尔登战役吧),结果是无功而返,损失巨大.而现在的第六集团军更加具有悲剧意味.在XTL的愚蠢的指挥下,30万官兵几乎全部死在了苏联冰冷的土地上,9万多战俘在战后仅有6000人返回德国.我想到了“红樱桃”里“幸福”的德国战俘穿着干净的军服在干活的情景.实际上,大多数的德国战俘倒在了苏联残酷的战俘集中营里.当然,苏联的战俘也大多被折磨至死.德国人在春天冰雪融化后开始主动进攻.整个南方集团军群分成AB两个集团军群,一个目标高加索,一个斯大林格勒开始进发.这个是一个严重的错误,高加索实在太远了,德国人没有足够的兵力来完成这一目标,还导致了兵力的分散.XT L的目标恐怕就是巴库的石油.而斯大林格勒作为整个苏联南部的经济,工业和航运中心,则更有巨大的战略意义.而且这个是用苏联领袖命名的城市,其政治意味则更为人所知.这导致了德国最后已经在完全为了城市而战,而不是看中了该城市背后的战略意义.8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在肃清了城市周围的守军后,德军攻入了市区.巷战的残酷性是众所周知的.不过有一个小插曲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使各国开始重视狙击手的使用.其战役中,也就是大片“兵临城下”中那个神奇的苏联狙击手的原形瓦西里确有其人,他狙杀了德国狙击手学校的高级教官.而他最后的结局是失去眼睛.不过其中有一些镜头我觉得就是对苏联的侮辱,是一件极其不负责任的污蔑.导演实在是没有严肃的对待历史.尽头中刚开始苏联士兵被强征来并且度过伏尔加河遭到空中打击队伍发生混乱结果导致军官开枪弹压,这个是视觉镜头的极度渲染.历史中可能的确会有,但是美国人当然也会这样做,谁都会这样做,而美国人这样过分渲染只是为了丑化苏联.另外苏联士兵两人一支枪,前去做无谓的冲锋,失败后反而遭到自己人的射杀更是对****的污蔑了.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在相信这个,我感觉到非常的惊奇和悲哀.在1942年的冬天来临后,德国人的进攻停止了.到了来年,整个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有书夸张说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国损失了150万人,那纯粹就是在胡说八道.150万实际上至少占据了德国东线兵力的三分之一强,你说到那时候德国人哪里可能维持的住战线.德国人的损失是严重的,但是绝对不是人口上的损失的致命,致命的是老兵的大量损失,这个是几乎无法补充的.顺便说一下,德国的义务兵需要服役12年,这就以为着德国的步兵不得不不听的作战,而在那种条件下,想服12年兵役而又不阵亡或者受伤那简直就是天书一般.1943年德国发动了库尔斯克突出部战役.其战役的初始是因为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联乘胜追击,但是在天才曼斯坦因的指挥下,德国发动了哈尔科夫战役,全歼了苏联的波波夫集群.人员损失并不巨大,但是损失了大量技术兵器.而且苏联损失了一支重要的快速机动的打击部队.苏联人的攻势就停顿下来了.而德国人则是拼命调兵遣将,将各师尽量补充满了员额.还要说明一点的是,由于昔特勒的错误,德国师的番号是大量增加了,但是师的实力确下降了很多,经常出现一个只有2个团的师和两个营的团,其他的部队拿去组建新的师了.还有德国的武装党卫军占有补充的优先权,好的装备和兵员一般都要优先供给武装党卫军.当然,SS军团作为德国陆军中精锐也充当了攻击的矛头和防御时候的救火队员,参加最为残酷的战斗,伤亡率远高与国防军的一般部队.我前面已经说过,43年后德国的预备役体制已经陷入瘫痪,所以这个恐怕是德国竭尽全力才“拼凑”出来的.更何况随着老兵的大量阵亡,新的德国青年已经不愿意加入军队了,所以兵役局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这样强迫性的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又下降不少.而苏联在解放了广大的土地后,获得了大量的兵员,这样补充了部队的损耗.苏联军队的一大特点是依靠军队的数量和规模来压倒对手,而不是靠战术和战斗技能.这或许对苏联士兵来说太残酷了,但是为了胜利这样的代价也是值得的,个国有自己的国情.库尔斯克战役的最后结局我们宣传是德国遭到了惨重的失败,德国丧失了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但是我个人认为德国的损失并不很大,损失大的还是老兵的损失.可以这么说,德国陆军的支柱,装甲部队的精华都消耗在这里.实际上,曼斯坦因据说后来还有30万的预备队没有动用,而苏联已经没有多少力量了.后来在XTL 的严令下德国停止了进攻,因为盟军在意大利登陆了.44年是德国人走向败亡的一年.这时候,德国人早已在非洲彻底的失败,25万德意联军被俘.南斯拉夫的游击队已经异常强大,已经发展到几乎可以和德国人对抗的程度.在法国,德国人驻军也超过200万人,来抵抗意料之中的登陆.不过值得说的是,这些部队大多是由一些素质较差的2线部队组成,甚至有大量的“胃师”作为要塞守备部队.其兵员都是一些不适合在东线作战的人员,例如身体有缺陷或者年龄教大或者受过伤等等人员组成.1944年德国人共有34个装甲师,东线18个,西线14个,还有两个作为最高统帅部的战略预备队.1944年5月诺曼底登陆战后,德国人不得不在两线与两个强大的敌人作战.而且43年开始的千机大轰炸严重的打击了德国的工业体系以及石油的补给.这个时候德国已经油尽灯枯,兵役局疯狂的搜罗着大街上每一个健康的男子,大量的国民卫队师被建立,一战的武器被翻出来装备德国的民兵部队,就连教官也不得不到一线作战,使部队后继无人.43年XTL已经在元首领”防卫****“中将征兵年龄规定在了17岁到65岁.并且那时侯苏联人已经基本解放了国土,开始进入东欧与德国人作战.而此刻苏联也已经到了非常困难的地步,兵员实际上也已经枯竭.大量的刑事犯被编入军队,造成了苏联军队军纪的败坏.苏联在战争中,共计阵亡了大约800多万军人,被俘虏600万人,其中500万死在战俘营中,数百万残废,在加上苏联当时军队规模大约在1100万人左右,而苏联总可以征发的男子在3500万左右,可以说,苏联已经很难再挤出人力来了,因为一则苏联没有德国人如此多的战俘和被占领国的人口可以利用.二则很多方面必须有男子来承担劳动.而德国情况更是严重.但是如果考虑到德国不与英美作战全力对付苏联的话,那真是鹿死谁手未必可知.德国人至少可以征集200万以上的军队对苏联进行打击,本土也不至于遭受如此残酷的轰炸破坏.恐怕那200万人就绝对不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了.44年德国人在阿登反击战后,耗尽了最后的装甲部队,那是曾经纵横欧洲的德国装甲部队最后的绝唱.45年更不用说了,德国战败了.。

二战中的战时运输

二战中的战时运输

二战中的战时运输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各国在战争期间面临着巨大的物资运输和调度难题。

战时运输的效率和可靠性直接影响着战局的发展和战争的胜负。

本文将重点讨论二战期间各国的战时运输策略和战略交通措施。

一、陆上运输1.1 铁路运输在二战中,铁路运输成为各国重要的战时运输手段之一。

铁路可以大量运输士兵、武器装备和物资,迅速调动兵力。

例如,苏联军队依靠铁路网络将大量的兵员和物资运达前线,有效地支援了反击德军的战役。

而德国则通过铁路运输快速出兵和调动战力,使其实施闪电战战术,迅速占领欧洲多个重要节点。

此外,盟军还借助铁路协调各个战区的物资调配,保障了后勤补给的稳定。

1.2 公路运输公路运输在战争期间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德国在入侵波兰和法国时,通过修建和改造公路,迅速展开了进攻。

而在反法西斯阵营中,苏联通过改善公路状况,提高了物资和兵员的运输效率。

此外,各国还广泛使用卡车和摩托车等机动车辆,快速调动兵力和支援物资。

二、海上运输2.1 舰队运输二战期间,舰队运输在海上战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德国使用潜艇打击敌方船只,封锁敌方运输线,使得盟国的物资补给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盟国则采取船队护航等措施,保护船只顺利抵达目的地。

同时,各国还修建了大量的军用船只,用于海军兵员、武器装备和物资的调运。

2.2 渡轮运输二战中,渡轮运输是一项重要的战略运输方式。

例如,诺曼底登陆是盟军取得胜利的关键一战,渡轮运输成为盟军建立起桥头堡的主要途径。

盟军利用大量的渡船将士兵、装备和物资送往诺曼底海滩,为后续攻势提供了坚实的支援。

三、空中运输3.1 军机运输在二战中,军机运输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军机可以快速运送部队和物资,增加军队的机动性。

比如,德国的空降运输专业部队成功地实施了克里特岛的大规模空降作战。

而盟军则借助运输机将士兵和物资送往战场,提高了部署和机动的能力。

3.2 轰炸机空投空中运输的另一项重要手段是轰炸机空投。

浅谈二战中的苏联汽车兵

浅谈二战中的苏联汽车兵

浅谈二战中的苏联汽车兵
毛新华;蒋璟瑾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10(000)001
【摘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为了切断苏军对前线的补给,改变了苏联铁轨的宽度,苏联政府由此设想驰了一条以汽车运输代替铁路运输的方法.汽车运输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战争胜利的进程,汽车运输兵们也在二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肩负着运输战争必需品的重任,而且也在残酷的战争中体现出无比的英勇与智慧,他们以及他们的汽车们带领着苏联人民走向战争的胜利之路.
【总页数】1页(P75-75)
【作者】毛新华;蒋璟瑾
【作者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湖北,武汉,430205;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俄语系,湖北,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152
【相关文献】
1.二战期间苏联核战略启动决策述论——基于苏联解密档案的研究
2.论二战间英国和苏联在"第二战场"上的论争
3.从“挤出”苏联到“包围”伊朗——二战后美国中东战略浅谈
4.二战期间苏联核战略启动决策述论——基于苏联解密档案的研究
5.二战后初期中苏关于中国俄侨问题的交涉与斗争——以苏联恢复俄国侨民苏联国籍为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联在二战中的贡献

苏联在二战中的贡献

苏联在二战中的贡献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战争之一,苏联作为反法西斯阵营的重要一员,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本文将从苏联在军事、经济、社会和外交等方面的贡献来探讨他们在二战中的重要地位。

一、军事贡献苏联在二战中展现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勇气,对于打败纳粹德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他们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作战表现出色。

首先,苏联军队在战场上展现出极强的战斗力。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坚守不下,顽强地与德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并对德军进行了重大的反攻。

这次战役不仅极大地瓦解了德军的战斗力,也标志着苏联开始了反攻的序幕。

其次,苏联在军事装备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苏联的坦克、飞机和火炮等武器装备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比如苏联的T-34坦克在战场上展现出了出色的机动性和火力,成为对德军的重要打击力量。

此外,苏联对于盟军胜利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由于苏联军队与盟军在东线的战斗,德军被迫在东部投入大量兵力,使得盟军在西线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战略规划和物资准备,为反攻德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经济贡献苏联在二战期间展示了强大的经济实力,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支持。

他们在工业、农业、资源和科技等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

首先,苏联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军事工业。

在德军入侵前,苏联已经在遥远的东部地区进行了工厂的迁移和建设,确保了经济体系的完整性。

这使得苏联在战争初期就可以大量生产军事装备,满足战争需求。

其次,苏联实行了严格的经济计划,使得全国资源得以调动和利用。

他们采取了集中统一的经济计划,通过高效的农业和工业生产,为前线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力支持。

此外,苏联在战争期间还大力发展科技研究和创新,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技术支持。

比如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喷气式飞机,有效提高了苏军的空中作战能力。

三、社会贡献苏联在战争期间动员了整个国家的人民力量,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合力。

从战争开始,苏联国内就展开了全民动员,奋力抵抗德军入侵。

二战东线战场苏德所有主要战役介绍分析(全手动码字)

二战东线战场苏德所有主要战役介绍分析(全手动码字)

二战东线战场主要战役一览及简评一、1941.6.22~7.9 第一次明斯克战役德军战略目标:闪击苏联,企图以强大的装甲部队实施钳形突击,围歼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和明斯克地域的苏联红军集团双方参战兵力:德军参战兵力为中央集团军群,苏联红军参战兵力为西方方面军师团兵力火炮坦克飞机德军56个师另1个旅1555900 15800 2200 1588苏军44个师625000 10306 2900 1825战损:苏军德军290000名士兵被俘、50000名士兵失踪、-80000名士兵战死、1500门大炮及2500辆坦克被击毁结果评价:德军完胜,苏联西方面军几乎团灭,几乎占领白俄罗斯全境。

整个卫国战争初期战场上还未有过如此之大的损失和如此之高的损失效率。

西方面军在明斯克地区所遭受的打击仅次于之后的基辅大合围。

成为苏联卫国战争史上第一个由德军实施的合围战。

二、1941.7.7-1941.9.26基辅战役德军战略目标:消除苏军中央方面军和西南方向部队对其“中央”集团翼侧的威胁,从而可以有利的攻击莫斯科人数火炮坦克飞机苏联85万- - -德国50万- - -战损:苏军德军伤亡70.05万、43个师被消灭伤亡10万以上结果评价:德军大胜,苏联西南方面军团灭,成为苏联卫国战争史最著名的由德军实施的合围战。

包围圈中仅有2万余人逃出包围圈。

但基辅战役拖延了德军2个月的时间,这一系列失利均为莫斯科保卫战争取了时间三、1941.7.10~9.10第一次斯摩棱斯克战役德军战略目标:企图以中央集团军群围歼苏联红军斯摩棱斯克集团,夺取西德维纳河与第聂伯河之间地带,打开通向莫斯科的门户。

人数火炮坦克飞机苏联18个集团军- - -德国60个师- - -战损:苏军德军被俘45万、损失坦克3600辆、火炮4800溃散7个师、重创14个师余门结果评价:德军大胜,缴获大量装备,此役,德军尽管俘虏大量苏军、向东推进约200千米,大开了通往莫斯科的门户。

二战各国总军力对比

二战各国总军力对比

二战各国总军力对比军力:军事实力。

包括人员和装备。

通常以建制单位或人数表述。

军事:有关军队和战争的事情或事务。

战争打的是后勤,后勤取决于本国的国力。

也就是本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总实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

1939年9月1日—1945年8月15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两个组织,轴心国和同盟国!61个国家开战群殴!实际上,主要国家还是轴心国的德国、意大利、日本;同盟国的英国、美国、苏联、中国为主。

不算意大利,没法算它!怎么看怎么觉得意大利军队像是一帮喜剧演员,在阿尔巴尼亚、希腊,北非、西西里、演出啦一幕幕幽默喜剧!轴心国也就两个国家,德国、日本;加上英国、美国、苏联、中国;总共六个国家。

如果二战是一部大电影,那么这六国是主演,其它国家你也可以说是配角。

主要说这六国。

如果要给六国具体军事实力(陆、海、空,三军的总实力加国力)排名,那么美国无疑是第一!这么说德粉们不愿意苏粉们更不愿意,他们肯定会举出很多美军无能和胆小如鼠的例子!苏粉们会说,东线如何如何,没有苏军拖住德军主力会如何如何!真是无语!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这是古往今来各国军事家们的最想做到的!无疑,二战美国做的最好,因为它是最大的赢家![ 转自铁血社区/ ]美国的国防工业实力应当是主要交战国中最强大的。

早在20世纪初美国就已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和经济大国,有数据显示,1940年时美国的GDP即达到2000多亿美元,遥遥领先于其他工业大国。

巴巴罗萨计划德军兵力

巴巴罗萨计划德军兵力

巴巴罗萨计划德军兵力
巴巴罗萨计划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时期对苏联的军事进攻计划,于1941年6月22日正式开始。

这一计划是希特勒为了彻底消灭苏联而制定的,计划中包括了对苏联的全面进攻和占领,并将苏联的领土变成德国的殖民地。

在这一计划中,德军兵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巴巴罗萨计划的执行需要大量的德军兵力。

德军在这次进攻中动用了约380万人的兵力,分为三个集团军,分别是北方集团军、中央集团军和南方集团军。

这些兵力的调动和部署是巴巴罗萨计划得以顺利执行的重要保障。

其次,德军兵力在巴巴罗萨计划中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

德军的士兵们在苏联的各个战场上展现出了出色的作战能力和顽强的意志,他们顽强地与苏联红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最终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胜利。

这些胜利有效地推进了巴巴罗萨计划的进程,使德军能够迅速占领苏联的大片领土。

此外,德军兵力的配备和装备也对巴巴罗萨计划的实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德军在这次进攻中使用了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
如坦克、飞机、火炮等,这些装备的优势使得德军在与苏联红军的战斗中占据了明显的优势,为巴巴罗萨计划的成功执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总的来说,巴巴罗萨计划中德军兵力的发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的大规模调动、强大的战斗力以及先进的装备为希特勒的进攻计划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得巴巴罗萨计划得以在一定阶段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然而,最终由于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这一计划最终以德军的失败告终,成为了二战中德国的一次重大挫折。

柏林会战:二战欧洲战场终局之战

柏林会战:二战欧洲战场终局之战

柏林会战:二战欧洲战场终局之战柏林会战,也称柏林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争期间的一次重要战役。

以下是关于柏林会战的详细解析:一、基本信息●时间:1945年4月16日至5月9日●地点:德国柏林●参战方:苏联、德国●结果:苏联获胜,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二、参战兵力●苏联:⏹苏军共集中了白俄罗斯第1、2方面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等三个方面军,总计250万部队(一说262万),其中包括作战部队206万人(含波兰军队15.6万人)。

⏹配备了2450架飞机、14200门火炮、15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等武器装备。

●德国:⏹防守柏林的是德军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总计约80万人。

⏹装备有10400门火炮和迫击炮、15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3300架作战飞机。

三、战役背景1945年春,美、英、法、苏四国军队已在德国本土作战。

苏军距柏林只有100余公里,准备最后歼灭德军。

美、英、法军的先头部队则已前出到易北河,距德国首都100~120公里。

德军主力此时仍集中对付苏军。

至1945年4月16日前,在苏德战场作战的共有214个师(其中34个坦克师,15个摩托化师),又14个旅。

而当时对美、英、法军作战的只有60个装备不齐的德国师,包括5个坦克师,仅有约200辆坦克。

防守柏林方向的是由G.海因里希上将指挥的“维斯瓦”集团军群和舍尔纳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共约80万人。

四、战役过程柏林会战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外围突破阶段(1945年4月16日至25日):⏹苏军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为主力,对柏林外围的德军防线发起猛烈进攻。

⏹经过一系列激烈的战斗,苏军成功突破了德军在奥得河和尼斯河的防线,并在4月25日对柏林形成包围。

1.市内巷战阶段(1945年4月26日至5月2日):⏹苏军对柏林市区发起强攻,与德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

⏹在战斗中,苏军采取了多路向中心突击的战术,逐步缩小了对德军的包围圈。

战争与谋略: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典战役评析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西安交通大学

战争与谋略: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典战役评析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西安交通大学

战争与谋略: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典战役评析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西安交通大学第一章测试1.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波及的国家或地区超过多少个?参考答案:602.据不完全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全球军民伤亡超过多少人?参考答案:1亿3.一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列强分赃的会议。

参考答案:对4.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主导下,一战后的世界上出现了真正的和平局面。

参考答案:错5.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及其影响加深了帝国主义的危机。

参考答案:对6.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欧洲国家工人运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以及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的全面危机。

参考答案:对7.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广大亚非拉地区兴起的民族解放运动,是帝国主义陷入全面危机的一个重要表现。

参考答案:对8.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极权政权。

参考答案:对9.一战后,希特勒逐渐成为德国法西斯运动的领导者。

参考答案:对10.日本是一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明治维新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

参考答案:对11.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意味着二战规模的扩大。

参考答案:对12.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大西洋一艘军舰上会晤,发表了《大西洋宪章》。

参考答案:对13.考察战争性质,是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核心问题,也是研究一切战争的根本前提。

参考答案:对14.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多少?参考答案:1000亿美元15.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一个划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其影响涉及政治、格局、军事和科技等方面。

参考答案:对16.法西斯轴心国指的是哪几个国家?()参考答案:德国;日本;意大利17.第二次世界大战作战区域面积约多少平方千米?()参考答案:2200万18.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是1914年至1918年。

()参考答案:对19.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是在国际帝国主义开始陷入全面危机的历史环境下发生的。

巴巴罗萨计划:德国虽战败却占领苏联大片领土

巴巴罗萨计划:德国虽战败却占领苏联大片领土

[键入文字]巴巴罗萨计划:德国虽战败却占领苏联大片领土众所周知,纳粹德国在巴巴罗萨计划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所以能够结束,这与巴巴罗萨计划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既然巴巴罗萨计划在近代世界战争史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是巴巴罗萨计划呢?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便可得知什么是巴巴罗萨计划。

巴巴罗萨计划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对苏联发动的一场战争计划。

作为侵略苏联行动的代号,巴巴罗萨计划被德军奉为绝密计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时任纳粹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第1 军需部长的是保卢斯。

在希特勒的命令下,保卢斯负责起草巴巴罗萨计划草案。

在保卢斯和其他德军首领的商议下,巴巴罗萨计划草案于1940 年8 月底完成。

巴巴罗萨计划是后来的名字,计划草案完成时,保卢斯给它起名为奥托计划。

等到1940 年12 月时,才将奥托计划改名为巴巴罗萨计划。

在希特勒以及德国军队首领的商议下,巴巴罗萨计划于1941 年6 月22 日正式展开。

在弗朗茨·哈尔德等陆军元帅的率领下,德军迅速占领了苏联北部以及阿尔汉格尔斯克等地。

为了以闪电战形式快速攻占苏联,在德军将领格奥尔吉·朱可夫的带领下,德军又快速占领了苏联西部领土。

德军对苏军的最初几个月里,德军使用的是闪击战术。

直到莫斯科战役,德军在战役中受阻,最终导致巴巴罗萨计划失败。

巴巴罗萨计划过程1941 年6 月22 日,德军正式对苏联发动巴巴罗萨计划。

凌晨3 点多时,德军对苏联展开了激烈的攻势。

虽然苏联指挥部早已在凌晨12 点就对边界部队发出了作战警告,但是苏联边界部队没有一个部队正式展开备战状态。

据称,斯大林看到德军准备的巴巴罗萨计划过程后,整个人都吓呆了。

过了将近两个礼拜,斯大林才正式发表声明。

1。

二战苏德双方实力对比------为什么德军无法战胜苏军

二战苏德双方实力对比------为什么德军无法战胜苏军

二战苏德双方实力对比------为什么德军无法战胜苏军二战德军针对苏联制定了“巴巴罗莎”计划,并付诸于实施后一举打到莫斯科城下,但由于苏军的顽强防守和俄罗斯的严寒,莫斯科没有拿下,这个计划最终也没有最终实现。

导致德军“闪电战”的破产,被迫进入持久战。

之后又兵败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

而苏军在“十次打击”之后,最终攻克柏林。

过程虽然曲折,但我们来比较一下苏德双方的国力,装备,损失和战场的表现,就不难看出这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双方的实力人口德国战前,控制了近25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2亿人口,其中德国人有5000万左右,苏联战前,包括入侵芬兰和波兰后新并入了一些地区,共拥有20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人口接近2亿。

去掉占领区人口,苏联人口是德国的4倍。

按一般的人口比例计算,苏联当时拥有3000万20岁至40岁的男性人口。

以此类推,同状态德国人,应该不会超过700万人。

这些人口的差距到了战争后期十分明显,苏联红军虽然损失惨重,但仍有源源不断的后备兵员,支持其一直打到柏林,但反观损失远远小于苏联的德国,虽然运用了独特而有效的动员方法,且把征兵年龄宽限到17至61岁,但也只动员起了1000万人,之后就再也无法动员起任何人力了,可以说是耗竭了兵员,导致战败。

国力和军工生产力德国的生产能力和军工生产能力不及苏联,以德军的进攻主要依赖于装甲部队的坦克生产量为例,按照“闪电战”之父古德里安将军的要求,为完成德国开战以后所要达到的进攻目标,德国的军工厂需要将坦克产量达到800-1000辆/月,最低也不能低于600辆/月,然而即使在希特勒的强烈要求下,军工厂一再努力,也只能将坦克产量提高到230辆/月。

而苏军,战前德国派到苏联的一个观察团就曾吃惊地发现,苏联仅一个坦克工厂在一天内就能生产的坦克22辆,而全苏联坦克的月产量是惊人的1500辆,这种工业能力是德国望尘莫及的,这种差距在战争爆发以后还会进一步的放大,成几何级数的放大。

二战中的战时饮食与物资配给

二战中的战时饮食与物资配给

二战中的战时饮食与物资配给二战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战争之一,持续了六年的时间。

在这个残酷而艰辛的战争中,各国为了支持战争努力,不得不面临战时饮食和物资配给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二战中各国的战时饮食和物资配给情况。

一、德国的战时饮食与物资配给作为二战的侵略国家,德国在战争初期拥有相对较好的饮食和物资配给。

然而,随着战争的延续和资源的逐渐枯竭,德国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

德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如限制农产品流通、实行配给制度等。

然而,这些措施只能勉强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粮食短缺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二、苏联的战时饮食与物资配给苏联是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成员,也是投入了最大力量与德国作战的国家之一。

在战争期间,苏联政府非常重视战时饮食和物资配给的问题。

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例如,苏联政府实行了配给制度,确保人民获得足够的食物和物资。

此外,苏联通过农业合作社的成立,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有效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

三、美国的战时饮食与物资配给作为二战的胜利国家,美国在战时饮食和物资配给方面表现出色。

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障战争的进行和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他们通过实行配给制度、建立军需工厂等方式,保证了军队和人民的食品供应。

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战时经济措施,调动了全国的资源,提高了农产品和物资的生产,确保了充足的供应。

这些举措使得美国士兵和民众能够在战争期间得到充分的保障。

四、其他国家的战时饮食和物资配给除了德国、苏联和美国,其他参战国家也面临着各自的战时饮食和物资配给问题。

一些国家由于战争导致的资源短缺,不得不依靠配给制度和紧缩措施来保障人民基本需求。

而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则能够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和资源利用方式来保证充足的供给。

总结:二战中的战时饮食和物资配给是各国政府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不同国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各种措施,以确保人民在战争期间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斯大林格勒战役如果进攻的是日军 苏联人挡得住吗

斯大林格勒战役如果进攻的是日军 苏联人挡得住吗

斯大林格勒战役如果进攻的是日军苏联人挡得住吗本文导读: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联和德国的兵力投入。

苏联的参战兵力大约为110多万,投入火炮超过15000门、坦克1400余辆、飞机1300多架,而德国方面的兵力也超过100万,各类火炮1.1万门、坦克600余辆、飞机1200多架,战争投入也大。

双方的兵力和武器物资投入规模大的令人咋舌。

此战不仅规模大,而且作战持续时间长、作战强度高,双方陆陆续续打了半年多,战争场面非常惨烈,整个斯大林格勒一片废墟。

俄媒评斯大林格勒之战:空气和水都在燃烧。

战争中的弹药消耗更是高的吓人,仅苏联一次大反攻就消耗了8万吨弹药,苏联的坦克从工厂下了生产线直接就开到了战场上,而日本在中国八年的弹药消耗也不过20万吨。

我们再看日本陆军的实力,日本陆军总兵力在1942年达到了顶峰,高达720余万,不过大部分都是新兵和老弱病残凑数的,真正的主力部队不超过200万。

而这200万驻扎在东亚、东南亚、太平洋等辽阔的地域,日本的可用兵力数量并不多。

马来亚战役日本准备充分才出动了7万人,英帕尔战役日军倾巢出动也只集结了10万人,即使日本孤注一掷拼全力发动的一号作战总兵力也不过40多万人,所以日军的可用兵力并不多。

事实上,在武汉会战后,日本很少能发动10万人以上规模的战役,这不仅仅是兵力问题,也是补给的问题。

日军不仅没有足够的能力集结100万野战部队,也同样没有能力保障其后勤和弹药消耗。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德双方陆陆续续的战争,累计伤亡超过200万,损失了数千辆坦克和上万门大炮,这些损耗比日本陆军的全部家底都多。

整个二战日本生产的火炮数量仅仅1.3万门,日本在一场战役拼凑1000门火炮已经是极限了,苏德战争的那种武器和弹药投入日本想都不敢想。

如果进行大规模装甲集群作战,日本的全国装甲部队都不够苏联斯大林格勒战役中T34塞牙缝的。

因此,如果把日军放到斯大林格勒战场,以日军落后的武器、糟糕的运输补给以及呆板的战术,估计连斯大林格勒的边还没摸到就被苏联人干掉了。

二战各国最大军队数量和各国坦克损失

二战各国最大军队数量和各国坦克损失

二战各国最大军队数量和各国坦克损失二战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战争,涉及到全球各个国家,各个国家的军队数量和坦克损失也成为了展示实力和分析作战成败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分析二战期间各国最大军队数量以及各国坦克损失的情况。

一、各国最大军队数量1. 苏联苏联是二战期间人数最庞大的国家之一,其军队数量也庞大。

战争初期,苏联军队数量不断增长,到战争结束时,其最大军队数量超过1200万人。

苏联的大军队数量为其在东线作战、反攻德国等关键军事行动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2. 德国作为二战最大的侵略国家之一,德国的军队数量也相当可观。

在战争初期,德国快速武装扩张,其最大军队数量一度接近1000万人。

德国的高效组织和训练使得其军队在初期的战事中获得了巨大的胜利,但随着战争的进行,人员逐渐减少。

3. 美国尽管直到1941年底才加入二战,但美国是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美国军队在战争期间持续壮大,其最大军队数量超过1100万人。

美军的庞大规模使其成为战争中的重要力量,在欧洲和太平洋战场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 英国作为二战盟军中的重要一员,英国军队数量虽然没有苏联、德国和美国那样庞大,但依然是一支强大的力量。

英国在战争初期的军队数量约为220万人左右,在后期有所增加。

英国的陆军与其盟友并肩作战,在欧洲和北非战场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二、各国坦克损失1. 苏联苏联在二战中的坦克损失非常庞大,也是各个国家中损失最为严重的。

据统计,苏联坦克损失数超过8万辆,其中包括各个型号的轻、中、重型坦克。

虽然损失惨重,但苏联的强大工业生产能力使其能够迅速恢复并供应更多的坦克。

2. 德国德国在二战期间拥有先进的坦克技术,并将其发挥到了极致。

然而,随着战争的进行,由于对手数量的增加和物资的匮乏,德国坦克损失日益加剧。

据统计,德国损失了约2.5万辆坦克,这对其坦克兵力的补充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3. 英国英国在二战期间的坦克损失相对较少,主要是由于其参战时间较晚且主要在陆军的支持下进行作战。

二战期间的战争策略与战术

二战期间的战争策略与战术

二战期间的战争策略与战术二战期间,战争策略和战术对于各个参战国家来说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盟军还是轴心国,每一方都不想输掉这场战争。

因此,他们采取了各种不同的策略和战术来争夺胜利。

本文将讨论二战期间各国的战争策略和战术,并探讨它们对战争结果的影响。

一、德国的战略与战术德国以其出色的军事组织和战略思维在二战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德国领导层意识到速战速决的重要性,因此采取了闪击战的战略。

这种战略注重快速、集中的攻击,以求在短时间内击败敌人。

德国将其集中的军事力量投入突破敌人防线的关键点,并利用机械化部队进行迅速推进,打破了传统的阵地战战术,并在欧洲大陆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德国在战略层面上采取了分散的军事战术,将军队分成小部队进行作战。

这使得德军在地面作战时具有较高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此外,德国还在战略上运用了空降战术,即利用空中运输机将士兵空投进敌人后方。

这种战术可迅速占领战略性要点,切断敌军后方补给线,对敌人形成威胁。

在二战初期,德国的这些战略和战术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然而,随着战争的进行,德国的战略和战术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

例如,德国在入侵苏联时采取了分散兵力的战略,但由于苏联广阔的土地和人力资源优势,德军分散的战略最终导致了供给线的拉长和军力的分散,削弱了德军的战斗力。

二、美国的战略与战术美国在二战初期采取了一种称为“欧洲先行,太平洋战争延后”的战略。

这意味着美国将主要军事力量集中在欧洲,先夺取欧洲的胜利,然后转向太平洋对日本作战。

这一战略的目的是避免两线作战,集中力量打击一个敌人。

美国制定的战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与其盟友一起,最终将德国和日本击败。

在战术层面上,美国采取了大规模空中轰炸战略,对敌人的工业和基础设施进行重点打击,以削弱敌人的战斗力。

除了空中轰炸战略,美国还在太平洋战场采取了“岛屿跳跃”战术,即选择一些战略要点进行夺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可靠的基地,然后向下一个岛屿推进。

这种战术策略使美国能够逐渐逼近日本本土,并最终在广岛和长崎使用原子弹迫使日本投降。

决战库尔斯克:简析二战德军1943年东线战略

决战库尔斯克:简析二战德军1943年东线战略

决战库尔斯克:简析二战德军1943年东线战略(1 )1943年初的东线形势分析及可能的战争走向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对于东线德军来讲无疑是一场灾难,从某种意义上说此役之后德国就已经基本丧失了在苏联战场上取胜的可能。

到了一九四三年的春天,德国在东线的军事态势急剧恶化。

尽管曼施坦因成功的将突入哈尔科夫的苏军驱逐出去并借此一度稳定了整个南部战局;尽管经过施佩尔和古德里安的努力德国的兵器和军火产量已经大幅度提升;尽管最后的补充军也在源源不断的赶来,但这一切均不能挽回德军斯大林格勒会战后的窘势。

经过了长达5个月的苦战之后,德军实力已经遭到严重削弱,根本不适宜再继续发动大规模进攻战役。

但遗憾的是无论是希特勒还是蔡茨勒都没有看清楚这种形势。

1943年,德军实力已经大幅度减弱,而苏军的力量却相对地增长起来。

在兵力对比已经不利的情况下,德国人还继续实施战略进攻,当然是毫无希望的事情。

但是,德军如果要在兵力密度不够的情况下组织坚固的防御,也是极其困难的。

因此德军如果想在东线获得较为有利的结局,仅仅是采取纯粹防御性的静态战争,还是远远不能不能达到这个目的。

经过了两年的战争消耗,德军并无足够的师数来防守这个从波罗的海至黑海的绵长防线。

那么德军此时最好的选择还是实行机动防御,采取一系列的退却行动,以便削弱进攻方面的突击力量。

1943年的德军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尽管训练素质普遍下降了,但是士气却依然旺盛,与此时的敌人相比德军依旧具有很大优越性,因此他们还是完全能够完成通过战役机动消耗敌军这一战略所提出的任务。

由于德军是在敌人领土纵深进行防御,后方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在有利的地方实施顽强防御交战,在其他可能遭到苏军突破的地段,则通过从容不迫地退却,随后突然实施反突击,来削弱苏联人的进攻实力,并疲惫他们。

从战略上分析,尽管德军在莫斯科和伏尔加河损失了许多精锐部队,但1943年的苏德两军兵力差距仍不算太大,这也就使得德国依然有足够的实力逼和苏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论二战中德国苏联兵力补给情况二战中最为波澜壮阔的当然是苏德战争,和这场规模宏大的战争相比,其他的地方那只能算做战役。

在苏联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两军的士兵成百万的倒下。

男人的尊严和荣誉就在那热血澎湃的一刻到达最高的境界。

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关于二战的文章,必然有欠缺之处,大家请指教。

我是一个较为哈德的。

个人认为德国如果没有两线作战的话,那很有可能战胜苏联。

德国的失败我个人认为就败在了人力资源的缺乏上,说白了男人都战死了。

我想那时候德国征兵局的官员巴不得全国都是男人(平时当然希望美女多多)。

在开战前夕,德国拥有人口大约6000到7000万人。

之所以不确切,是因为我不知道该不该把其他国家但是属于德意志民族的人口加进去。

按照鄙人的估计,当时德国可以征发的男子大约在1500万人左右,年龄阶段在18岁到55岁之间。

当然这部分男子不可能完全调用。

后来在征兵环境极度恶化的情况下,德国的征兵年龄甚至放宽到17岁到65岁之间。

到了战败前一刻,就连12,13岁的小男孩和70岁的老人都被强征去组成国民卫队。

战争的惨烈可见一斑。

而至于苏联。

苏联当时的人口在1.5到1.8亿之间。

之所以浮动,也是因为我不知道是否应该把苏联刚吞并的波罗地海三国和一部分波兰的人口加进去。

因为他们并不可靠,在战场上恐怕只会大规模的倒戈。

而苏联是一个民族矛盾深刻的国家,少数民族占了人口大约一般左右。

就看纯粹的俄罗斯族人人口恐怕也不会比德意志人人多少。

根据资料显示,苏联当时可以供给征兵的俄罗斯族男子大约在1600万左右,并不对德国占据多少优势。

而全国的可以征发男子大约在3500万人。

而德国吞并了大半个欧洲后,可以作为劳动了的人口则陡然增加了一倍以上,虽然这些人口并不适合作为士兵被派上残酷的东线,但是作为后方的劳动力还是可以的。

更何况苏联在战争的开始阶段国土大规模沦陷,虽然绝对值并不多,但是人口却占据了总人口的40%,这就说明了这部分的劳动力并不能被苏联人利用。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

德国的一线部队大约投入300万人。

有的资料最多可以达到550万人,我觉得这个应该是德国全国的总兵力,投入苏联的不会超过300万人。

首先德国人口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压力,如果按照这样550万人的说法,那德国几乎动员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在苏联了(我指的人口全部是可以征发的健康男性)德国需要在法国维持一支非常庞大的占领军,到了44年这支军队几乎达到了200万人,虽然素质相对较差,但是力量仍然不容轻视。

另外为了维持在北欧的统治特别是维持瑞典的铁矿石,在北欧德国维持了一支大约40万人的精锐部队,来提防英国和美国的登陆。

另外在巴尔干,对付越来越“猖獗”的游击队和保护罗马尼亚的油田,德国人又保持了大约50万人的军队,其中在4年内大约有10万左右的士兵在清剿游击队中阵亡。

还有在中东欧,德国还是要维持占领军,那又将耗费大量兵力。

本土也是需要有人保护特别是空军和防空军的。

另外海军和空军的数量不详细。

照此列出,那么德国在开战之初至少需要有700万到800万的军队,动员其人口的一半,我觉得可能性不大;另外根据资料,德国在战胜法国之后全国兵力大约400万人,我想扩军不可能在一年之内就扩充一倍以上,那必然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下降,预备役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训练出如此多的士兵。

所以我更倾向于550万是全国的兵力总和,而扣除占领军和国内驻军,大约可以派出300万人到苏联战场,另外再加上匈,罗,意的仆从国的军队,大约在350万人这样的规模还是可以维持的。

而至于苏联,其数字的确定的确是一个头大的问题。

原因是这样的。

苏联在战争初期可能有360个左右的师,但是关键问题是苏联拥有大量不满员的师,就是保留军队的骨干,普通兵员由战争时期的预备役人员来填充。

而且这些部队的训练和装备也是比较差的。

所以问题就出现了,你无法有确切的数字来确定苏联到底有多少满员的师和半满员的师,甚至预备役师。

还有苏联有大量的例如要塞守备军或者国内秘密警察部队等等半军事化或者不隶属国防部的武装人员,我也不知道该不该算进去。

不过我还是倾向于军队的规模在于500万人左右。

这是一个我个人认为比较合理的数字。

大约占苏联可以动员人口的15%强(当然包括少数民族和新并进地区)。

而且这个数字也于苏联刚开始战争的损失吻合的上。

不过顺便要提及的一点就是,苏联的一个师只有6000到8000人左右,最多也不会超过1万人,而德国的一个满员师通常在1.4到1.8万。

苏联一个集团军通常不会超过10万人,一般在4万人到6万人之间。

而德国的却一般至少也在10万人以上,多的甚至可以达到数十万,例如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第六集团军拥有30万以上的兵员,最后付出了11万人战死,5万人受伤,大约10万人被俘虏的结果。

所以有时候看到战史上苏联的师的番号有几十个,10几个集团军,而德国却只有2,3个集团军在对阵。

苏联在战争的开始将前线兵力的48%集中在了南乌克兰,结果导致了大量的损失。

其实这个也不能怪斯大林,在没有判明德国人的主要攻击方向前,只能重点保卫乌克兰这个俄罗斯的粮仓和工业基地以及原料基地。

苏联在战争开始短短几周内,损失了损失火炮2.2万门。

坦克1.8万辆。

飞机1.4万架。

一个方面军,十九个集团军,250个师被全歼。

在基普,66万苏军被俘虏。

在明思克战役中,65万苏军被合围。

而在此之前的斯摩凌思克战役中,超过30万的军队被全歼灭(还有一个著名的合围,我忘记了,苏联有损失了超过30万的军人。

这个就是开战的四大合围战)。

在这一系列的合围中,苏联光人口损失超过200万。

结果导致的是1923年出生的苏联男性(在1941年18周岁,构成军队的主要年龄成分)在战争结束后阵亡25%,受伤和残废30%以上,还有数量不详细成为战俘,大约只有23%的人才能够相对健康到战后。

如此巨大的损失恐怕也只能是苏联才能够承担。

在有效的动员体系下,苏联进行了全民动员,其中,18岁到35岁的男子除特殊工作者外,一律编入军队。

这样,苏联完成了军队的再塑造,动员后的苏联的军事人员超过1000万人(我个人认为稍嫌夸张)。

在一线的部队大约估计在600万左右。

战争就这样进行着。

在41年那严酷的冬天过后,德国总参谋长写到:“步兵的损失累计已经超过200万(战死……(注意的一点就是,受伤也算做损失,但是伤好了之后再度负伤那又算一次)而苏联人已经稳定了军队的的规模。

虽然素质远不如德国,但是已经开始适应打一场残酷的新技术战争。

而德国则老兵已经阵亡了不少,部队充斥着新兵,而且在前线的损失无法得到有效的补给,特别是人员上的补给。

局部条件下恶化到了损失十个才能补充一个的程度。

德国的多线作战的恶果。

苏联确因为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彻底的放下心来,从远东抽调了大批新锐部队,来补充前线的损失,甚至苏联还建立了若干个战略预备军来防止某一阵线遭受残酷损失后导致全线的崩溃。

反观德国,德国已经卷入了非洲战场,在东线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还分出10多万部队去沙漠中争夺一个并没有多少战略价值的地域。

为了防止英国的登陆,大西洋防线开始建立,那需要大量的部队去驻守。

这个是一个非常鸡肋的问题,不守不行,守了又是大量兵力的分散。

还有北欧的防御以及为了对付英美的空袭大量的防空炮占用了大量的资源。

更为残酷和严重的问题是,在东线残酷的消耗战的情况下,原本每一个德国团都有一个划定的区域有一个预备役营来提供新兵,但是大量的部队被歼灭后,德国不得不将预备役部队直接神格为常备部队而拉到战场去消耗。

结果导致了德国的预备役体制在1943年陷入崩溃的境地。

新兵不仅素质下降,而且无法得到充分的训练。

到了44年甚至不得不将教官拉出来组成装甲教导师和装甲掷弹兵教导师投入到西线来稳定局势。

结果导致NZ的最后的装甲部队的种子也暴尸在西线的阵地上。

1942年是很有决定性的一年。

德国人在41年冬季的惨重失败后开始反思,期望重新夺得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

德国动用了恐怕是最后的战略预备队第六集团军。

第六集团军是一支光荣的部队,也是一支具有悲剧色彩的部队。

一战中德国皇太子亲自带领第六集团军作为攻击的矛头主力(好象是参加了凡尔登战役吧),结果是无功而返,损失巨大。

而现在的第六集团军更加具有悲剧意味。

在XTL的愚蠢的指挥下,30万官兵几乎全部死在了苏联冰冷的土地上,9万多战俘在战后仅有6000人返回德国。

我想到了“红樱桃”里“幸福”的德国战俘穿着干净的军服在干活的情景。

实际上,大多数的德国战俘倒在了苏联残酷的战俘集中营里。

当然,苏联的战俘也大多被折磨至死。

德国人在春天冰雪融化后开始主动进攻。

整个南方集团军群分成AB两个集团军群,一个目标高加索,一个斯大林格勒开始进发。

这个是一个严重的错误,高加索实在太远了,德国人没有足够的兵力来完成这一目标,还导致了兵力的分散。

XTL的目标恐怕就是巴库的石油。

而斯大林格勒作为整个苏联南部的经济,工业和航运中心,则更有巨大的战略意义。

而且这个是用苏联领袖命名的城市,其政治意味则更为人所知。

这导致了德国最后已经在完全为了城市而战,而不是看中了该城市背后的战略意义。

8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

在肃清了城市周围的守军后,德军攻入了市区。

巷战的残酷性是众所周知的。

不过有一个小插曲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使各国开始重视狙击手的使用。

其战役中,也就是大片“兵临城下”中那个神奇的苏联狙击手的原形瓦西里确有其人,他狙杀了德国狙击手学校的高级教官。

而他最后的结局是失去眼睛。

不过其中有一些镜头我觉得就是对苏联的侮辱,是一件极其不负责任的污蔑。

导演实在是没有严肃的对待历史。

尽头中刚开始苏联士兵被强征来并且度过伏尔加河遭到空中打击队伍发生混乱结果导致军官开枪弹压,这个是视觉镜头的极度渲染。

历史中可能的确会有,但是美国人当然也会这样做,谁都会这样做,而美国人这样过分渲染只是为了丑化苏联。

另外苏联士兵两人一支枪,前去做无谓的冲锋,失败后反而遭到自己人的射杀更是对****的污蔑了。

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在相信这个,我感觉到非常的惊奇和悲哀。

在1942年的冬天来临后,德国人的进攻停止了。

到了来年,整个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

有书夸张说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国损失了150万人,那纯粹就是在胡说八道。

150万实际上至少占据了德国东线兵力的三分之一强,你说到那时候德国人哪里可能维持的住战线。

德国人的损失是严重的,但是绝对不是人口上的损失的致命,致命的是老兵的大量损失,这个是几乎无法补充的。

顺便说一下,德国的义务兵需要服役12年,这就以为着德国的步兵不得不不听的作战,而在那种条件下,想服12年兵役而又不阵亡或者受伤那简直就是天书一般。

1943年德国发动了库尔斯克突出部战役。

其战役的初始是因为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联乘胜追击,但是在天才曼斯坦因的指挥下,德国发动了哈尔科夫战役,全歼了苏联的波波夫集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