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A关于新立体异构体药物开发的政策陈述
手性药物的发展趋势
手性药物的发展趋势手性药物在新药的设计、研究、开发、上市是一个主要的课题[1–4]。
立体化学结构是药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1]。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药典的主导力量是外消旋体,但是自从1980年新技术的出现,允许显著数量的纯对映体的药剂,人们对药物作用的立体化学的认识和兴趣有所增加[2-4]。
立体选择性生物分析的进步,导致了立体选择性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的重要性的新的认识,使对映体对整体药物作用的相对贡献出现了差异。
当一种对映体负责感兴趣的活性,与其成对的对应体可能是无效的,拥有一些感兴趣的活性,可能是活性对映体的拮抗剂,也可能是希望的或不希望的单独的活动[3-5]。
考虑到这些可能性,似乎是纯立体化学药物的主要优势,比如说总给药剂量减少,治疗窗增大,减少主体间变异以及剂量-反应关系间更精准的估计[3,4]。
这些因素导致在企业和一些监管机构越来越偏爱单一对映体。
手性药物的监管始于美国,1992年美国出版了一本正式的方针关于手性药物的发展,这份文件的题目是新立体异构体药物的政策声明[6]。
紧接着,1994年欧盟发表了手性活性药物的研究[7]开始了对手性药物的监管。
申请人必须认识到新药中手性药物的存在,企图分离立体异构体,评估不同的立体异构体对感兴趣的活性的不同的贡献,并且做出理性的选择对上市的立体异构体的形式。
单一对映体形式的手性药物的全球销售额持续增长。
单一对映体剂型的药的市场份额在逐年增长,从1996年的27%(744亿美元),到1997年的29%,1998年的30%,1999年的32%,2000年的34%,2001年的38%,到2002年其市场份估计到了39%(1519亿美元)[8-13]。
排名前十的单一对映体药物(每年销售额大于10亿美元)是:阿托伐他汀(心脏血管的),辛伐他汀(心脏血管的)、普伐他汀钠(心脏血管的)、盐酸帕罗西汀(中枢圣经系统)、硫酸氢氯吡格雷(血液)、盐酸舍曲林(中枢神经系统)、丙酸氟替卡松和沙美特罗(呼吸的)、埃索美拉唑镁(胃肠的)、阿莫西林和克拉维酸钾(抗菌的)、缬沙坦(心脏血管的)。
化学物质的立体异构体
化学物质的立体异构体化学物质的立体异构体是指具有相同分子式但空间结构不同的化合物。
在化学领域,立体异构体的研究对于理解化学反应机制、药物开发以及材料科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分类和应用等方面进行讨论和探索。
一、理论基础立体异构体的存在与化学键的空间构型密切相关。
化学键可以分为单键、双键和三键等不同类型。
在理论上,单键可以自由旋转,因此单键化合物不存在立体异构体。
而双键和三键由于旋转受限,因此可以形成立体异构体。
立体异构体的存在主要基于两种类型的异构体:构象异构体和立体异构体。
构象异构体是同分子内部不同原子或原子团的相对空间位置不同所造成的异构体。
最常见的例子是环丙烷的构象异构体。
由于碳原子周围的键可以自由旋转,环丙烷的C-C-C键角度可以在平面内进行轻微的变化,形成了平面构象异构体。
构象异构体的转化可以通过热力学过程进行。
立体异构体是指同分子内部化学团的排列顺序不同所造成的异构体。
立体异构体的转化需要破坏化学键并重新组合。
例如,卤代烷存在两种立体异构体,即RR'CX和RR'CX',其中R和R'分别代表有机基团,X和X'代表卤素。
立体异构体的转化主要通过化学反应实现。
二、分类立体异构体的分类可以根据化学键的旋转程度和空间构型的变化程度进行。
常见的立体异构体分类包括构象异构体、单对异构体和球对异构体。
1. 构象异构体:如前所述,构象异构体是同分子内部原子或原子团的相对空间位置不同所造成的异构体。
构象异构体的转化通常需要消耗较少的能量。
2. 单对异构体:单对异构体是指同分子中一个或多个键的空间构型不同所造成的异构体。
最典型的例子是螺烷和链烷之间的异构体。
3. 球对异构体:球对异构体是指同分子中一个或多个化学键的空间构型发生变化所造成的异构体。
最典型的例子是立体异构体中的立体异构体。
三、应用立体异构体在药物研发和材料科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药物的立体异构体可以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和体内代谢特性。
2.3类新药的开发流程
2.3类新药的开发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2.3类新药是指对已知药物进行结构修饰,以改善其药效、降低副作用或扩大适应症范围的新药。
创新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创新药物的研究和开发近年来,随着人类对医学科学的深入探索,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药品研究和开发也日渐成为医药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诊疗技术的成熟,对于疾病的治疗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创新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则被视为是满足这一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创新药物的定义创新药物(Innovative Drugs),是指具有全新药效的化合物或其他治疗物质,它采用新的医学科技,以满足当前医疗领域中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可以与现有的药物进行区分。
创新药物的研究和开发通常包括发现、研究、筛选、试验、上市等多个步骤。
从实验室到临床试验,通常需要经历数年甚至十年以上的时间和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具有一定的技术门槛和资本门槛。
二、创新药物的研发模式目前,全球创新药物的研发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内部研发:由药厂自行开发和研制,其特点是具有技术优势和封闭性,也可以控制研发进度和研发方向。
2. 外部研发:药厂通过与其他企业或机构合作进行,充分利用外部专业资源,减少研发风险和成本。
3. 许可研发:在本国或外国购买市场上已有的药品注册证,通过未来的同类剂型研发或治疗用途优化来获取新药注册证的方法。
三、创新药物研究的难点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需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其成果需要通过大量精确、有效的实验数据予以支撑。
而药品研究领域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则是导致创新药物研究的难点。
主要难点包括:1. 技术不成熟:新颖的研发技术和使用的材料技术上有很多探索的无疆界, 使得新药的研发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
2. 研究资金:从探索前的无所知到掌握重要技术突破的过程中,毫无疑问会涉及大量的资金投入。
3. 人员成本:研发药品的人员和团队需要大量的时间、经验和人力成本。
4. 知识产权:保护药品研发过程中产生的研究成果和专利,涉及到重要的法律保障问题,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
四、创新药物未来的发展趋势创新药物的未来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FDA关于开发立体异构体新药的政策简介
FDA关于开发立体异构体新药的政策简介1. 引言与背景立体异构体是原子组成及键接相同而原子在三维空间排列上不同一些分子。
因此,成对的立体异构体即是那些具有一个或多个不对称中心(手性的)且对映结构体(单个对映体)互成镜像的化合物。
它们一般具有相同的物理(除旋光性外)和化学(手性环境下除外)特性。
本文着重讨论法有关单个对映体及外消旋物的研究及药物开发问题。
对这种立体异构体的鉴别、定性、分离及测定一般需要专门的手性技术来进行。
它们通常采用生物技术能容易区分开来,然而,它们具有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如: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及排泄)及不同的药理或毒理作用。
当立体异构体在生物学上可区分时,它们似乎为不同的药物,然而,过去往往把它们做成外销旋物(如:两者按50:50的比例组成外消旋物)。
对单个对映体的特性一般研究得不是很深入。
是否能分离对映体很大程度上是个学术问题,因为工业上分离外消旋体较为困难。
既然技术的发展(大规模的手性分离程序及不对称合成方法)已经可容许在工业规模上生产出许多单个对映体,那么,适当地考虑一下FDA对立体异构体混合物的方针是合适的。
开发外消旋体生产过程要考虑的问题包括合成及杂质控制,适当的药理学及毒理学评估,合适的新陈代谢及分布属性,以及适当的临床评估。
“立体异构体”此术语应当解释为所有异构体仅原子在空间的方向不同。
立体异构体不仅包括互成镜像的对映异构体,还包括几何异构体(顺式/反式)和非对映的异构体(若药物含有一个以上的手性中心其异构体相互之间不成镜像的异构体)。
非对映异构体和几何异构体在大多数情况下,化学性质和药理上都存在较大差异(除非它们在体内可以相互转化),一般无需手性技术便可容易地分离。
在个别例外情况即非对映异构体和几何异构体在体内可发生相互转化时,因此,它们就要分别处理和开发。
一般没理由去考虑开发非对映异构体或几何异构体混合物,除非它们之间偶然显示出固定剂量的组合(参见21 CFR 300.50)。
立构异构体的分离与鉴定新技术
立构异构体的分离与鉴定新技术一、立构异构体概述立构异构体,又称立体异构体,是指分子中原子的连接顺序相同,但原子或原子团在空间的排列方式不同,导致分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存在差异的现象。
立构异构体的存在对于药物化学、有机合成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立构异构体的分离与鉴定新技术,分析其重要性、挑战以及实现途径。
1.1 立构异构体的分类立构异构体主要分为两大类:顺反异构体和对映异构体。
顺反异构体是由于分子中双键的存在,导致分子中原子或原子团不能自由旋转,从而产生不同的空间排列。
对映异构体则是由于分子中存在手性中心,使得分子具有非超posable 的镜像关系。
1.2 立构异构体的重要性立构异构体在生物活性、药物效果、化学反应选择性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
例如,在药物化学中,对映异构体可能具有不同的药效和毒副作用,因此对立构异构体的分离和鉴定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
二、立构异构体的分离技术立构异构体的分离技术是实现立构异构体研究的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分离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2.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立构异构体分离技术,通过选择合适的色谱柱和流动相,可以实现对映异构体的有效分离。
HPLC技术具有分离效率高、操作简便等优点。
2.2 毛细管电泳法(CE)毛细管电泳法是另一种有效的立构异构体分离技术,利用电场驱动样品在毛细管中迁移,根据样品的电荷和大小差异实现分离。
CE技术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等特点。
2.3 制备色谱法制备色谱法是一种用于大量样品分离的技术,通过扩大HPLC或CE的规模,实现立构异构体的大规模制备。
制备色谱法在药物合成和材料制备中具有重要应用。
2.4 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利用半透膜的选择性透过性,根据分子大小或性质差异实现立构异构体的分离。
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能耗低等优点。
三、立构异构体的鉴定技术立构异构体的鉴定技术是确认分离所得异构体结构的关键。
2024年临床实践中的创新药物审批政策变动
审批效率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确保加快审批通 道的运行效率,同时不影响其他药物的正常 审批,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引发的诉讼风险
知识产权保护
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加强,创新药物的知识产权纠纷可能增加。
诉讼风险
知识产权纠纷可能引发诉讼风险,对创新药物的研发和推广造成不利影响。为应对这一 挑战,需要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创新药物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
提升医药产业整体竞争力
促进产业升级
政策变动引导医药企业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提升医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优化产业结构
鼓励医药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资源整合等方式,实现规模化、集约 化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整体效益。
培育龙头企业
支持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医药龙头企业发展,发挥其引领带 动作用,提升我国医药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全。
助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政策变动旨在推动医药产业向高质量、高效率、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提升我国医药产业的 国际竞争力。
加强医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重视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打造高素质的研发团队和管理团队,为医药产业高质量 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促进医药创新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
推动医药创新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加速创新药物的临床转化和应用推广,更好地满足 患者的用药需求。
2024年临床实践中的创新药 物审批政策变动
汇报人:
2024-01-01
• 引言 • 创新药物审批政策概述 • 2024年创新药物审批政策变动内容 • 创新药物审批政策变动对临床实践
的影响
• 创新药物审批政策变动对医药产业 的影响
【32】FDA 关于IND申办方在药物开发期间如何与FDA沟通的最佳实践
关于IND申办方在药物开发期间如何与FDA沟通的最佳实践行业及审评人员指导原则药品审评质量管理规范指导原则草案本指导原则草案仅供征求意见关于本草案的建议和意见请在《联邦公报》刊登出关于指导原则草案有效性的通知后90天内提交。
以电子形式提交至下述网站:。
以书面形式提交至下述地址:Division of Dockets Management (HFA-305),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5630 Fishers Lane,rm.1061,Rockville,MD 20852。
所有建议均应标明在《联邦公报》刊登的有效性通知中列出的文件编号。
有关于本文草案的问题,请联系(CDER)Rachel Hartford(联系电话:301-796-0319)或者(CDER)沟通、推广和发展办公室(联系电话:800-835-4709或240-402-8010)。
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评价与研究中心(CDER)生物制品评价与研究中心(CBER)2015年12月程序性15077dft.doc12/04/15关于IND申办方在药物开发期间如何与FDA沟通的最佳实践行业及审评人员指导原则药品审评质量管理规范从以下部门可得到额外的副本:药品信息资源处沟通办公室药品评价与研究中心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0001 New Hampshire Ave., Bldg. 4th FloorSilver Spring, MD 20993-0002电话:855-543-3784或301-796-3400;传真:301-431-6353;电子邮箱:druginfo@/Drugs/GuidanceComplianceRegulatoryInformation/Guidances/default.htm和/或沟通、推广和发展办公室药品评价与研究中心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0903 New Hampshire Ave., Bldg. 71, rm. 3128Silver Spring, MD 20993-0002电话:800-835-4709或240-402-8010;电子邮箱:ocod@ /BiologicsBloodVaccines/GuidanceComplianceRegulatoryInformation/Guidances/default.htm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评价与研究中心(CDER)生物制品评价与研究中心(CBER)2015年12月程序性目录Ⅰ.引言 (1)Ⅱ.背景 (2)Ⅲ.FDA关于与IND申办方的沟通的见解 (3)Ⅳ.申办方与审评小组之间的相互沟通的范围 (4)Ⅴ.适合申办方寻求的建议类型 (6)Ⅵ.对沟通时间的一般期望 (8)Ⅶ.最佳实践及沟通方式 (10)A. FDA与申办方之间的会议 (11)B. 来自FDA的书面信函 (15)C. 来自申办方的提案 (15)D. 沟通的确认回执 (16)E. FDA和申办方之间的电子邮件 (16)F FDA和申办方之间的常规电话会谈 (16)G. FDA和申办方之间的传真 (17)H. FDA和申办方的外出留言使用 (17)I. 适用于申办方的资源 (17)1. FDA指导原则 (17)2. FDA政策和规程 (18)3. FDA行业基础 (18)4. FDA互动媒体 (18)5. FDA业务陈述 (19)6. FDA标签和批准 (19)7. FDA规章制度 (19)8. 联邦法规 (20)Ⅷ.额外联系 (20)A. CDER (21)1. 受管制质工作人员 (21)2. 药物信息处 (21)3. 儿科和产妇保健司 (21)4. 加强沟通团队 (22)5. 进/出口 (22)6. 监察员 (22)7. 罕见疾病计划 (23)8. 小企业和行业援助计划 (23)B. CBER (23)1. 生产商援助和技术培训处 (23)2. 监察员 (24)C. 特殊医疗计划办公室 (24)1. 咨询委员会监督和管理人员 (24)2. 组合产品办公室 (25)3. 药品审评质量管理规范办公室 (25)4. 孤儿产品开发办公室 (25)5. 儿科治疗学办公室 (26)参考文献 (27)关于IND申办方在药物开发期间如何与FDA沟通的最佳实践行业及审评人员指导原则1药品审评质量管理规范Ⅰ. 引言本指导原则旨在描述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申办方2与FDA在药物3开发期间的关键时刻所开展的及时、透明且有效的沟通的最佳实践和程序规范,这可可促进安全且有效的药品早日向美国公众供应。
fda 新分子实体的定义
**FDA对于新分子实体的详解**
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框架下,新分子实体被赋予了独特的定义。
这些不仅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理解的普通药物或化学物质,它们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治疗理念和科学突破。
新分子实体,顾名思义,具有与众不同的分子结构,这种结构决定了它们独特的生物活性。
这些物质在未经过任何处理的情况下,对于人体健康或疾病的治疗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潜力。
与传统的药物不同,新分子实体的分子结构和功能均经过了精密设计和筛选,旨在针对特定的疾病或症状提供更高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案。
在研发过程中,科学家们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试验和验证,确保这些新分子实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这一过程不仅涉及大量的资金投入,还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包括化学、生物学、药理学等多个领域。
正是由于这种严谨性和专业性,新分子实体往往代表着医药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前沿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新分子实体的上市并不意味着其研发过程的结束。
相反,这只是开始。
随着临床应用的深入,科学家们还需要不断地对其疗效、副作用等进行长期的监测和评估,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的来说,FDA对于新分子实体的定义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标签或分类,它代表了医药领域最高的科研水平和最严格的监管标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新分子实体无疑将成为未来药物研发的重要方向和基石。
施慧达(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课件
手性拆分药物—未来的重磅炸弹
取得成就
中国首例手 性拆分降压 药,获七国 专利 占沙星类产 品市场份额 一半以上 获得2001年 诺贝尔化学 奖 成为全球首例 单一对映体的 质子泵抑制剂 (I-PPI)
单一对映 左旋氨氯地平 体药物 (施慧达)
左氧氟沙星
左旋多巴胺 埃索美拉唑 (手性催化合成) (耐信)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 施慧达
左旋体 药理活性部分 右旋体 产生副作用的部分
施慧达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药学性质
氨氯地平是手性药物 两对映体在药代动力学上存在差异 两对映体在药理学上存在差异
左旋体的降压疗效是右旋体的1000倍,是外消旋体的两倍
右旋体会引起头痛、头晕、肢端水肿、面部潮红等不良反应
施慧达中国首例光学纯手性拆分降压药
通过肝脏代谢,对肾脏无损害
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97.5%透析不影响血药浓度
总结
左旋氨氯地平保留了氨氯地平的降压活性, 服药剂量减少50%,因此有效性保留,不良反应减少
近年来国内外所完成的多项研究证实, 左旋氨氯地平比氨氯地平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在亚洲人群中拥有着更多证据, 价格低廉,更适合于我国高血压患者
手性药物
氨氯地平 (络活喜)
氧氟沙星
多巴胺
奥美拉唑 (洛赛克)
手性药物发展情况
手性药 物的研究 与开发成 为新药发 展的方向
单一对 映体代替 外消旋体 成为药物 发展的必 然趋势
心血管领域 单一对映体 的手性药物 包括:左旋 氨氯地平 (施慧达)、 辛伐他汀、 氯吡格雷等
目录
手性及手性药物 手性药物发展情况 施慧达的药学性质
已荣获中、美、德、英、 法、澳、加七国专利
药学部分-ppt
Thank you !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药学性质
口服后6-12小时血药浓度达到高峰 绝对生物利用度约64%到80% 每日一次,连续给药7-8天后血药浓度达稳态 降压平滑指数(SI)为0.88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代谢
与受体作用发生缓慢,扩张血管作用平稳,减少了 因快速血管扩张导致的不良反应 对心脏传导系统和心肌收缩力均无明显的抑制 作用,对血糖、血脂及血电解质无不良影响 通过肝脏代谢,代谢产物由尿液排出 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97.5%,透析不影响血药浓度
手性药物发展情况
手性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成为新药发展的方向 单一对映体替代外消旋体成为药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6年全球十大畅销药物,前四名均为单一对映 体 的手性药物 心血管领域“重磅炸弹级”单一对映体形式的手 性 药物包括阿托伐他汀钙、辛伐他汀、普伐他汀、 氯吡格雷、缬沙坦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药学性质
Publication Date: 5/1/92
手性药物发展情况
2006年 《手性药物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年 手性药物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由于手性药物的不同立体异构体在药效、药代及毒 理等方面都可能存在差异,因此要求在对手性药物进行药 理毒理研究时,应分别获得该药物的各立体异构体,进行 必要的比较研究,以确定拟进一步开发的药物。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药学性质
长效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阻滞心肌和血管平滑肌 细胞外钙离子经细胞膜的钙离子通道进入细胞,直接 舒张血管平滑肌 抑制交感神经末稍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使血浆儿茶酚胺 下降,主要作用周围血管,导致小动脉松弛和扩张,使 外周阻力降低,心肌的耗能和氧需求减少
扩张正常和缺血区的冠状动脉及冠状小动脉,使冠状 动脉痉挛病人心肌供氧增加
(整理)0620行业指南:暴露量-效应关系--研究设计、数据分析和注册申请(ii).
20070620化药药物评价>>非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行业指南:暴露量-效应关系--研究设计、数据分析和注册申请(II)王庆利审校研究设计研究设计和暴露量-效应分析中要考虑的要点交叉、固定- 适用于快速的、急性、可逆的效应- 既提供群体均数,又提供个体的暴露量-效应信息- 被时间效应、耐受性等掩盖的安全性资料- 治疗和给药阶段的交互作用和遗留效应;患者脱落情况很难处理- 阶段之间基线-可比性的改变可能会成为一个问题剂量、剂量效应平行、固定剂量、剂量效应- 适用于长期、慢性效应或不能很快逆转的效应- 只提供群体均数,提供个体的剂量效应- 应当有相对大量的受试者(每个患者只用一次药)- 可以给出大量的安全性信息(接上)V.暴露量-效应研究的设计如上所述,暴露量-效应研究能够探讨随机指定的剂量或血浆浓度与PD效应(生物标志物、替代指标或临床终点)之间的关系,也能够探讨所达到的血浆浓度和PD效应之间的关系。
恰当的设计取决于研究目的。
将患者随机分入不同的剂量组或浓度组是要明确疗效的有良好对照的研究设计的一个基本方面,但是其他设计也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也能够提示进一步的研究。
因此这里讨论的暴露量-效应研究的设计还包括能够采用关系的机制模型的非随机方法,和不依赖随机分组进行比较的非随机方法。
A.群体暴露量-效应关系与个体暴露量-效应关系的比较以来自每个治疗组都接受单个剂量水平的随机平行研究的数据为根据的暴露量-效应关系可提供对该剂量时个体效应分布的估计,但是不能提供有关个体剂量-效应关系分布的资料。
对每个研究受试者使用几个剂量水平(交叉研究)能够提供有关个体暴露量-效应关系分布的资料。
根据个体数据能够探讨个体暴露量-效应关系的相对陡度和相对坡度,能够探讨有效者和无效者之间的区别。
在这种交叉研究中,重要的是考虑给药先后顺序和给药持续时间,以及给药先后顺序影响和遗留效应的概率。
B.暴露量-效应研究设计在ICH E4关于“支持药物注册的剂量效应资料”的指南中详尽地讨论了各种暴露量-效应研究设计及其力度和局限性。
生物药学开发新型生物药物的前沿研究
生物药学开发新型生物药物的前沿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更高要求,生物药学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变得异常重要。
新型生物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是目前生物药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
本文将就新型生物药物的研究内容、发展前景以及挑战进行探讨。
一、新型生物药物的研究内容新型生物药物是指采用生物技术手段,通过生物工程方法制备的药物。
它们与传统药物相比,具有更高的针对性和更好的疗效。
在新型生物药物的研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药物的发现:通过对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筛选出具有潜在药物开发价值的靶点。
从而为新型生物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2. 生物药物的设计与改造:采用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对已有的生物药物进行改造,以增强其稳定性、生物活性和药物代谢特性等。
同时,也可以通过对蛋白质和肽链的合成,设计新的生物药物结构。
3. 药物载体的研究与选择:有效的药物传递系统对于生物药物的疗效至关重要。
因此,研究人员需要开发新型的药物载体,通过纳米技术等手段将生物药物有效地传递到病灶部位。
4. 疗效评价与安全性研究:在研究新型生物药物的同时,科研人员还需要对其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全面评估。
这需要采用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等实验手段,以及开展临床试验和安全性评估。
二、新型生物药物的发展前景新型生物药物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与传统药物相比,新型生物药物更容易与机体产生亲和性,因此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此外,新型生物药物的研究和开发还能有效地推动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的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新型生物药物还将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1. 技术难题:生物药物的研究和开发需要涉及基因工程、生物工程以及纳米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因此需要科研人员具备与之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
2. 临床应用的限制:新型生物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往往需要进行长期耐受性、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评估。
此外,生物药物的高成本也限制了其在医疗领域的推广应用。
药品研发与创新的监管与支持政策
药品研发与创新的监管与支持政策近年来,药品研发与创新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人们对于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促进药品研发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加强药品研发与创新的监管与支持,各国不断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
本文将从监管和支持两个方面来介绍药品研发与创新的政策措施。
一、监管方面1. 严格的药品注册与审批制度为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各国纷纷建立了严格的药品注册与审批制度。
这些制度包括对于药物临床实验的监管、药品生产企业的GMP认证和审核等。
通过这些制度的监管,可以有效防止不合格药品的上市流通,保障公众安全。
2.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对于创新型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各国政府通过专利保护、技术转让等方式,加强对于药品研发的知识产权保护。
这不仅可以鼓励药企加大研发投入,更可以提高药物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加强临床试验管理临床试验是药物研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保证临床试验的科学性和合法性,各国政府加强了对临床试验的管理。
制定了相关法规和技术指导,规范了临床实验方案的设计、试验药品的使用和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二、支持方面1. 加大科研投入为鼓励药品研发和创新,各国政府加大了科研投入力度。
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发放研发补贴等方式,为药企提供资金支持,鼓励他们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同时,也推动了学界与工业界之间的合作,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2. 税收优惠政策为鼓励药品研发与创新,各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研发成果的免税等,降低了药企的税负,提高了其投入研发的积极性。
3.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药品研发与创新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合作与交流。
为此,各国政府加强了国际间的药品研发合作,推动了药物创新的快速发展。
通过合作共享研发资源和经验,加快了药品的研发进程,为公众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药品。
综上所述,药品研发与创新的监管与支持政策对促进医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新型生物药物的研发与规范管理
新型生物药物的研发与规范管理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生物药物已经成为医药行业研发的重要方向。
与传统化学药物相比,生物药物有着更高的特异性和更佳的效果,用于治疗很多难治病的效果更佳。
但是,生物药物的研发过程不仅需要加强科学研究,也需要在规范管理方面做出努力,确保生物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一、生物药物的研发生物药物的研发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药物靶点探索、药物设计、临床试验和监管申报。
其中,药物靶点探索是首要的,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在药物设计方面,则涉及到分子构象、化学修饰、药物开发等方面。
在临床试验方面,需要加强治疗效果的验证,完善药物评价标准和德国医学协会(GMA)规范。
最后,药物监管申报需要严格按照《新药审核办法》等法规制度进行,确保生物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二、新型生物药物的应用新型生物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肿瘤、糖尿病、血友病、风湿性关节炎和炎症性肠病等疾病。
现在像PD-1抗体、CAR-T细胞疗法、抗血管生成药物和基因疗法等新型生物药物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PD-1抗体主要应用于各类肿瘤的治疗,通过阻断PD-1和PD-L1结合,激活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
而CAR-T细胞疗法通过采集患者的T细胞,工程化修改并再次注入患者体内,目前已应用于白血病的治疗。
三、新型生物药物的规范管理生物药物的规范管理是确保生物药物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方式。
生物药物在研发过程中涉及到多个环节和方面,需要加强规范化管理,遵守药品质量管理规范,加强工艺流程控制,严格执行批记录和过程监控,依法建立质量体系,确保药物的质量。
而且,还需要加强药品制造质量审核和管理,采用适当的管理方法、工具和技术,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
此外,严格的药品质量控制和安全性监管措施也是保证药品质量和安全重要的保障。
总之,新型生物药物的研发和规范管理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科学家们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政府部门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的药品管理规范和法律法规,企业需要提高质量管理和产品研发能力,确保生物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行业指南:暴露量-效应关系--研究设计、数据分析和注册申请(II)
发布日期20070620栏目化药药物评价>>非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标题行业指南:暴露量-效应关系--研究设计、数据分析和注册申请(II)作者王庆利审校部门正文内容C.测定全身暴露量在选择要测量的血浆中的一个或多个活性成分时,以及在选择具体的全身暴露量指标时,有许多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对这些要考虑的问题中的一部分总结如下。
1.要测量的化学成分a. 活性成分在暴露量-效应研究中尽可能地包括测量所有对药物的效应有显著贡献的活性成分(母药和活性代谢产物)是至关重要的。
这在改变药物给药途径的情况下尤为重要,因为不同的给药途径可使血浆中母体化合物和代谢产物的比例不同。
同样,肝功能或肾功能受损或合用药物也可以改变血浆中药物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的相对比例。
b.外消旋体和对映异构体许多药物具有旋光性,并且通常以外消旋体的形式给药。
有时对映异构体在药代动力学(PK)特性和药效学(PD)特性两个方面都不同。
及早阐明个别对映异构体的PK特性和PD特性,能够有助于设计给药方案,有助于决定开发一个纯的对映异构体作为最终药品能否具有价值。
在FDA“新的立体异构性药物的开发”这项政策声明2中,进一步陈述了如何产生关于有一个或多个手性中心的药物的资料。
c.复杂化合物复合药物包括来自动物原料或植物原料的药物和来自传统发酵过程(酵母菌、霉菌、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的药物。
对其中的一些药物而言,难以或不可能确认出单个活性部分和/或成分。
在这种情况下,只对一个或多个主要活性成分的测量可以用作“暴露量的标志物”,来认识暴露量效应关系,甚至可以用来确定各个活性成分贡献的大小。
d.内源性配体的测量药物效应常常是药物和内源性配体竞争结合某个受体的结果。
例如,β-阻滞剂通过和内源性儿茶酚胺竞争受体部位发挥作用。
将内源性儿茶酚胺浓度和药物浓度都考虑在内,也许有助于解释循环中的儿茶酚胺浓度不同的患者中的总体生理学效应。
生物节律可影响内源性化合物的浓度,这使每日给药方案的调整变得非常重要,就象在一些高血压治疗方案中所见的那样。
新药物研究的激励政策和创新模式
新药物研究的激励政策和创新模式医学科学的进步离不开新药物的研发,而新药物的研发离不开激励政策和创新模式的支持。
众所周知,新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同时也需要在研究和开发过程中保持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人员需要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在投入资金的同时降低风险。
因此,政府和企业需要制定一些激励政策和创新模式,以促进新药物研究和创新。
一、政府层面的激励政策政府在新药物研究方面可以出台一些激励政策,以鼓励企业、学术机构和研究人员开展新药物的研究和试验。
比如,可以提高新药物研究和试验的补贴和资金支持,降低研究成本,同时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多的自主决策权和话语权,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新药物的研究和开发过程。
此外,政府还可以出台一些新的专利政策,以促进药物的创新和发明。
例如,可以对于新药物的专利提供更长的期限,以激励企业在开发过程中的长远考虑。
同时,在药品的审批过程中也可以降低相关的审批费用,提高药物的审批速度,以便让新药物尽早进入市场。
二、企业层面的创新模式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除了政府的政策外,企业也可以开展一些创新模式,以促进新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例如,一些企业可以在资金、人员、技术方面与学术机构或研究人员进行合作,可以分摊研究开发的成本并提高研发效率。
创新的模式可以采用联合研发或特许经营的形式,以便在开发和推广过程中降低风险和成本。
此外,还可以在知识产权方面开展一些创新。
企业可以通过专利、商标、版权等各种形式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以避免生产、销售等方面的争议和纠纷。
这样可以让企业更好地掌握创新成果,从而更好地推广新药物。
三、研究人员层面的创新思路研究人员是新药物研究和开发的主要力量。
为了在研发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效果,研究人员可以采取一些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需要过度重视验证,科学严谨的验证是新药物研发的基础。
其次,研究人员需要不断尝试和探索新的方法,只有尝试才有可能创新。
还可以在追求学术研究的同时,注重对市场、消费者的关注,从市场需求出发,以便更好地满足大众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DA关于开发立体异构体新药的政策简介1.引言与背景立体异构体是原子组成及键接相同而原子在三维空间排列上不同一些分子。
因此,成对的立体异构体即是那些具有一个或多个不对称中心(手性的)且对映结构体(单个对映体)互成镜像的化合物。
它们一般具有相同的物理(除旋光性外)和化学(手性环境下除外)特性。
本文着重讨论法有关单个对映体及外消旋物的研究及药物开发问题。
对这种立体异构体的鉴别、定性、分离及测定一般需要专门的手性技术来进行。
它们通常采用生物技术能容易区分开来,然而,它们具有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如: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及排泄)及不同的药理或毒理作用。
当立体异构体在生物学上可区分时,它们似乎为不同的药物,然而,过去往往把它们做成外销旋物(如:两者按50:50的比例组成外消旋物)。
对单个对映体的特性一般研究得不是很深入。
是否能分离对映体很大程度上是个学术问题,因为工业上分离外消旋体较为困难。
既然技术的发展(大规模的手性分离程序及不对称合成方法)已经可容许在工业规模上生产出许多单个对映体,那么,适当地考虑一下FDA对立体异构体混合物的方针是合适的。
开发外消旋体生产过程要考虑的问题包括合成及杂质控制,适当的药理学及毒理学评估,合适的新陈代谢及分布属性,以及适当的临床评估。
“立体异构体”此术语应当解释为所有异构体仅原子在空间的方向不同。
立体异构体不仅包括互成镜像的对映异构体,还包括几何异构体(顺式/反式)和非对映的异构体(若药物含有一个以上的手性中心其异构体相互之间不成镜像的异构体)。
非对映异构体和几何异构体在大多数情况下,化学性质和药理上都存在较大差异(除非它们在体内可以相互转化),一般无需手性技术便可容易地分离。
在个别例外情况即非对映异构体和几何异构体在体内可发生相互转化时,因此,它们就要分别处理和开发。
一般没理由去考虑开发非对映异构体或几何异构体混合物,除非它们之间偶然显示出固定剂量的组合(参见21 CFR 300.50)。
即使在上述情况下,两个异构体之间的最佳比是否是在未受指导或未修正的情况下形成的比例应当严格被检测。
总之,几何异构体已经可被发展成单个异构体。
至于非对映异构体的实践一直是多样的。
这些类别的异构体本文并未涉及。
对映异构体特性检查情况揭示出对映异构体具有预期的相似的行为:●多巴酚丁胺的对映异构体都是较强的强心剂;●布洛芬的对映异构体都是抗炎药;●布比卡因的对映体都可产生局部的麻醉作用;●奎诺酮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对映体都是抗菌药,且往往一对对应体的药理作用一个为活性,另一个却为非活性(1-普萘洛尔是β-受体阻滞剂,d-普萘洛尔却不是);●有些对映体的行为活动完全不同(d-索他洛尔是一种3型的抗心律失常药而l-索他洛尔却是β-受体阻滞剂)或在特定的性质下具有不同的浓度-效应关系。
虽然无活性的对映体也许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有例子表明产生毒性的成员并不一定是有活性的异构体(粒细胞减少与左旋多巴的d-异构体有关;当从d,l-肉毒碱中除去d-型异构体后,重症肌无力的症状消失),而且有例子表明一个对映体可影响另一个对映体的分布。
此外,许多的事例表明对映体具有不同的药代动力学行为。
药代动力学上的差异或许并未引起治疗问题,设想异构体对动物和人体的药代学特性是有差别的,这就使得非-手性的血浆水平测试很难解释一些非-临床的数据。
当一些对映体对已经在治疗上值得注意且有益的(如d,l-索他洛尔, d,l-多巴酚丁胺), 就没有理由希望其组成与外消旋体一样,正好为1∶1(因剂量效应曲线通常并不是都与期望的符合)。
尽管一些外消旋体存在鉴别问题,但通常开发的一些外消旋体很少造成不利的结果。
虽然现在制备纯净的外消旋体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外消旋体的开发或许还应当继续。
然而,当前的可用信息提示我们在产品开发中应该考虑下述问题:1. 对产品的定性,含量,质量及纯度,应该使用合适的生产及控制程序来确保产品的立体异构体各组分的鉴别,含量,质量及纯度。
生产者应提供这些标准及测试方法。
2. 如果对映体的分布不同,当未使用手性分析方法进行药代动力学评估就会产生误导的结果。
因此,应该早点对单个对映体采用手性方法进行定量。
若对映体的动力学行为在目标群体中存在差异,则随后或许应该采用手性分析法或对其中一对映体进行检测。
2. 政策概要对含有手性中心药品的立体异构体的组分,对原料中定量的异构体组分以及用于药理,毒理及临床研究的异构体组分都应当有所了解。
成品的质量标准也应先考虑是否存在异构体,从而确保产品的鉴别,含量,质量及纯度。
为了对单个对映体或对映体混合物的药代学进行评估,制造商应该在早期的药品开发中对体内的单个异构体进行定量分析。
这样就能评定单个对映体是否存在相互转化的可能以及对其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及排泄的大致情况也有所了解。
当药品为一外消旋体且对映体的药代学行为不同时,制造商应当对对映体进行单个控制以测定诸如剂量线性,新陈代谢或排泄功能变化结果以及药物-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况。
若两个异构体的药代学特点相同或对映体按确定比存在于目标人群的血浆水平中,那么对异构体中一个进行手性分析或检测可满足后续的评价。
对体内单个对映体的测定有助于分析毒理学的结果,但若此项测定不能进行,则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制定此对映体在人体内的动力学机制。
如无特殊情况,则应比较异构体在体外、动物和/或人体中的主要药效。
消旋体的相对良性的毒理学研究结果通常将支持其进一步的开发,而不需分开评价单一的对映异构体的毒性。
然而如果发现药物的药效作用自然延伸之外的毒性,尤其是该毒性不常见或接近动物的药效剂量或人的预定用量,则应在发现该毒性的研究中进行每一异构体的毒性评价。
FDA鼓励对是否开发消旋体或单一的对映异构体与出资方进行讨论,它包括出资方研究得到的或文献中记载的有关立体异构体的化学、药效、毒理或临床的所有信息,都应在新药的临床研究申请或生产申请时提供。
3 化学、生产及控制申请的化学部分应包括足够的信息以保证原料药及其制剂的鉴别、质量、纯度及含量正确无误。
另外,关于手性药物及其制剂,还应考虑到以下几方面。
3.1 方法与质量标准3.1.1 原料药对映体或外消旋体药物的申请应包括立体专属性的鉴别试验和/或立体选择性的分析方法。
控制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生产方法及稳定性。
3.1.2 制剂含对映体或外消旋体的制剂,申请中应包括立体专属性的鉴别试验和/或立体选择性的测定方法。
控制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制剂的组成、生产方法及稳定性。
3.2 稳定性对映体药物及其制剂的稳定性研究应使用能评价其立体构型的完整性的方法。
然而,一旦证明该立体构型不会发生转化,则不再需要立体选择性的方法。
3.3 标签应包括特定的名称及合适的立体化学标记的化学名。
3.4 药理/毒理3.4.1 药理应提供单一的对映异构体的主要药效及其他重要的药效性质,如强度、专属性、最大效应等。
3.4.2 药代动力学概况为了监测在体内的相互转化及分布,应获得每一个异构体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概况,并与随后在I期临床中获得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结果进行比较。
3.4.3 毒理通常用外消旋体进行毒理学研究就足够了。
如果发现与预期的临床剂量接近的、药效以外的毒性,则应在发现该毒性的研究中重复进行研究,以确定是否只是其中的一个异构体产生毒性。
如果从某一异构体的药效着手开发,可消除显著的毒性,那么就按此思路进行。
代理者很高兴就定义为“显著毒性”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3.5 杂质限度杂志限度检查将对临床试验的样品中的每一个异构体的含量进行测定,并设定所有异构体成分、杂质和污染物的限度是必要的。
临床试验用样品中的杂质含量不能超过已评价过的非临床毒性研究所用样品的杂质含量。
4 在消旋体的研究之后开发单一的立体异构体从一个已进行过非临床研究的混合物的基础上开发单一的立体异构体,主办者可利用从外消旋体获得的药理/毒理评价可应用于纯的立体异构体。
正在进行的研究通常包括使用单一的对映异构体进行长期重复-剂量的毒性研究(直至3个月)及在最敏感物种上进行的II 期研究中生殖毒性部分。
这些研究应设立包括消旋体在内的阳性对照组。
如果单一异构体和外消旋体两者在毒理方面的情况相同,就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如果单一对映异构体的毒性更大,则应给予合理解释,并应考虑人体使用的剂量。
临床及生物制药学:如果对映异构体在活性及分布上只观察到少许差别,则可开发消旋体。
在某些情况下,,开发单一的对映异构体更为合适(例如一个对映异构体有毒性或不良的药理作用,而另一个则没有)。
在临床剂量下使用消旋体时出现了不一定由药物本身的药效所产生的毒性时,或出现其他未预料到的药效时,应进一步研究单一异构体及其活性代谢物的性质。
出现上述情况可在动物身上做实验,但更有必要进行人体试验。
需引起重视的是毒性或异常的药效不一定由异构体母体产生,它可能源于某特定-异构体的代谢物。
总之,当两个对映异构体都有药理活性,但在药效、选择性或最大效应方面有显著差异时,当其中一个异构体药理为惰性,更应从临床上对两者进行评价,以决定是否只开发其中的一个异构体。
如果幸运地发现两个对映异构体均具有想要的不同活性时,开发这两者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物是合理的,但不一定是消旋体。
如果研究的是消旋体,则在I期临床时应研究两个异构体的药代动力学,并应监测是否存在有相互转化的趋势。
基于目标人群I期或II期的药代动力学数据,就可能决定是否采用非手性分析法或仅监测一个具有确定比例的异构体就能满足药代动力学评价。
若对一个已经上市的外消旋体,主办方想开发其单一的对映异构体时,则应从两方面进行评价。
一是两个异构体间是否有明显的转化,二是该异构体的药代动力学行为是否与其在外消旋体中的行为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