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军费开支的历史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军费开支的历史演变

发布: 2011-3-01 10:30 | 作者: 强悍村姑| 来源: 毛泽东旗帜网| 点击: 896 | 回复:

1

新中国军费开支的历史演变

近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世界瞩目,国防投入也在加大,国际上一些妙作“中国威胁论”的人便就军费数字增长大加渲染。回顾一下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军费开支的演变数据,可以看到,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保持适当的军费理所当然。

逢大战军费第一,搞建设压低比例

我国2500多年前的兵圣孙武在《孙子兵法》中便提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从古至今的战争特别是大战,关系到国家存亡,政府都会集中财力服务于军事。近代中国战乱不息,清王朝和民国年间,政府财政收入大半都用于养兵和打仗。

1949年10月,新中国宣布成立,国内战争至1950年春才墓本结束,而同年10月又开始了抗美援朝战争。这一年国家财政支出只有68亿元人民币(按新币算),供养军队和战争的开支便达29亿元,比例高达42%。

在1951年内,由于国家财政支出以保障战争为第一位,在国民收入497亿元、政府开支123亿元之中,直接军费便占52亿元,再加上国防特支费6亿元,国防开支分别占国民收入的13%和政府财政支出的48%,是新中国国防开支比例最大的年份。

对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急需搞建设的新中国而言,自然不愿保持这种高比例。1951年秋朝鲜停战谈判取得进展后,毛泽东马上要求挤出钱来搞建设,并预定将军队总数由626万人减至350万人。

1952年,军费开支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便降到33%,经济建设费占了第一位。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后,中共中央规定,军费要压缩到国家财政支出的20%以下。为此,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国家便大力裁军并压缩军费。1957年,中央决定进一步压缩军政开支,翌年,全军员额减至237万人,军费只有50亿元,分别占国家财政支出的11%和GDP(国内生产总值)的3.8%. 1960年的军费为58亿元,降到GDP 的3.5%和国家财政支出的8%。

当时,毛泽东认为国际上“东风压倒西风”,国家可以集中财力搞建设。后来的历史也证明,此时的军费开支虽比过去缩减,保持的比例却比较合适,军费中又减少“人头费”而着力投入“两弹”(导弹、核弹)研制,这使我国尖端武器和常规装备都得到了高速发展,成为国防建设的第一个黄金阶段。

过火战备和过高军费比例,使经济和国防建设受影响

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越南战争又步步升级,中国的军费开支在经济极端困难的1961年以后反而一路飙升,在60年代末至70年代前期都占国家财政支出的20%左右。由于当时地方许多单位也有相当多的战备开支,实际上,服务于国防事业的费用比例达到国家财政支出的

1/3,占GDP的比例则在10%左右。

由于当时总是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军队员额大幅增加,1965年超过500万人,1969年达到631万人,而且数量增加最多的又是步兵。当年养兵的人均开销处于很低水平,与国内居民人均收入基本停滞的状态相符,入伍第一年兵的月津贴费都是6元人民币,基层军官月工资只有52元,步兵连钢盔、背囊这类世界流行的装具都不配备,但毕竟因兵员数量多而导致“人头费”大增。1971年直接军费投入达169

亿元,再加上军事科研、民防建设、无偿军事援外等费用,则远超过200亿元。

1975年,邓小平主持军委工作时开展了整顿,强调要把经济搞上去,并对军队“消肿”,即减少员额,这一年军费略有减少。不过,这一整顿因“四人帮”的干扰受挫,加上“左”的指导思想未能改变,军队数量和军费开支比例还未能压缩。

直至1979年,直接军费开支仍有222亿元(按当时汇率折算为160亿美元),分别占国家财政支出的18%和GDP的6%(若再加上地方开支中的国防项目费还要增加1/4)。这一期间,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受到很大拖累,军队的装备技术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又重新拉大,这些事实也充分证明了和平时期军费投入不宜过大,否则会给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方面都带来不利影响。

80年代军费开支萎缩,迈入新世纪作补偿发展

1978年末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转折,此后我国的国防建设也强调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进人80年代后,邓小平科学分析了国际战略形势,提出了时代主旋律是和平与发展的新论断,国防建设

由临战状态逐步转入和平轨道。从1980年到1985年,全军进行了两次员额超过百万的大裁军,进入了强调“忍耐”而又有所作为的新阶段。

1986年,我国的军费减为201亿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花费比70年代后期减少了一半。这一年GDP为10202亿元,国家财政支出为2291亿元,军费在其中的比例只占2.1%和9%。此后,我国经济一直高速发展,军费随之有所增长,不过,在GDP和国家财政求出中的比例却一直递减至1997年。这一年,军费支出数为840亿人民币,仅占GDP的1.3%,其比例为新中国历史上的最低点。

为保障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军队在80、90年代前期大力压缩开支,体现了顾全大局的精神。不过,较长时间内军费过低,国防建设也遇到了很多困难。1990年,中国的军费仅290亿元,因人民币贬值而只折合50亿美元(此前1 0年间,人民币兑换美元由1.6:1变成5.8:1),按汇率还不如韩国、印度和中国台湾地区。

当时,军队日常生活费用都经常不足,要靠自己生产经营来补贴,而一些经商活动又滋长了一些腐败问题。在国家经济状态有所好转后,中央很快就决定停止军队的经营性活动,并从90年代中期以后扭转了军费开支比例持续十几年下滑的局面。

1988年以后,我国的军费开支比例在国家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的前提下又逐步有所增长。2002年,我国GDP迈过10万亿元关口,军费开支也超过了1500亿元。此后,我国经济隔几年便迈上一个大台阶,2006年GDP超过20万亿元,2008年迈入30万亿元。我国的军费开支也相应与经济发展同步得到提升,2004年超过2000亿元,2007年超过3000亿元,2008年又超过4000亿元,2009年达到4806亿元。

国际上一些人对中国军费的这种增长速度议论纷纷,同期,中国国防白皮书则把这种增长释为“补偿性发展”。

了解中国军队实际情况的人都会知道,上世纪90年代末之前的十几年间,中国军队在装备、官兵待遇和训练活动这三面都有严重的“欠账”。国防部门研制的新武器只能少量装备,多数武器仍处于落后状态。中国官兵的收入虽不断增加,却因物价上涨和社会上分配差距拉大,其收入已经偏差。要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并增强军人职业在社会上的吸引力,加大对军队的投入已是势在必行,而国家也完全具备了相应的财力。

近十几年来,由于我国适当地增大了军费投入,体现高科技水平的军事装备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世界瞩目的成就,部队面貌也有很大改观,国防建设终于迈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个黄金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