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传播学引论》·复习笔记——第十一章批判学派(下)透视.

合集下载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第十章至附录【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第十章至附录【圣才出品】

第四讲批判学派第十章批判学派(上):鸟瞰一、名词解释1.芝加哥学派(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答:芝加哥学派,认为传播是人类关系的本质,远远超出单纯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传播创造和维持社会,探讨大众媒体在一个健全的民主制中的作用。

他们在关于人的行为问题上反对本能论观点,提倡社会互动理论。

代表人物有帕克、米德等。

芝加哥学派对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如下:①它代表着社会科学在美国的第一次繁荣,对那些重要的欧洲理论而言,它起到了思想登陆点的作用。

②它使美国有关社会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

③该学派学者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念体系。

他们强调符号互动理论的观点。

④该学派构筑了后来的以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研究的模型。

使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等。

2.李普曼(清华2013、2010年研;南开大学2006年研)答:李普曼是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

李普曼在其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

该书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第一次全面梳理,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李普曼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在《公众舆论》和《自由与新闻》等著作中,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和“刻板成见”(stereotype)。

3.库利(厦门大学2010年研)答:库利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他设了《传播》一章,从传播的概念、传播的意义和重要性、传播与人际关系、传播的社会心理功能,到印刷媒介与近代社会、舆论的形成过程等,对传播的许多重要问题做了深刻的论述。

从这个意义上年,库利是最早系统研究传播现象,并最早进行了理论化尝试的一位重要学者。

传播学引论复习提纲-李彬

传播学引论复习提纲-李彬

传播学引论复习提纲-李彬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传播学复习提纲一、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四个时代)填空、简答、连线1、口语传播时代口语是人类传播所用的第一个媒介,口语传播时代也就成为人类传播历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阶段。

优点:人类传播活动中,最便利、最通用的媒介自然是语言即口语了。

其他任何媒介都无不以口语为基础,都是口语媒介的变形与延伸。

缺点:口语只能依靠人体自身的发声功能,于是人类的传播活动便在空间距离上受到限制;而由于口语随说随逝,除了依靠人们的记忆就再也无迹可求,于是人类的传播活动又在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2、文字传播时代文字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它标志着人类传播活动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从文字的发明延续到印刷的兴起。

语言是人类的证明,文字是文明的标志。

3、印刷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三个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而延续到广播的出现。

4、电子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是在既有的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和印刷媒介上面又叠加的,复线发展过程。

电子媒介有广狭两义。

广义是指一切依靠电流传播信息的媒介,既包括个人性的媒介如电话、电报、手机。

又包括公共性的媒介如广播、电视、网络。

狭义则专指公共性的媒介,传播学里通常用的是狭义。

二、传播、传播学、信息的定义社会传播: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信息在一定社会系统内的运行。

传播学:研究传播活动和探析传播规律的一门学问。

信息:信息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深化和发展;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信息的本质,就是可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

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就人类传播而言,信息是消除事物中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因素的东西。

传播:是社会信息的流动以及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即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又是一种人际间的关系。

《传播学引论》读书笔记

《传播学引论》读书笔记

《传播学引论》读书笔记在看了李彬老师的《传播学引论》之后,发现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作为南广学生的我们,尤其是电编学生。

很少去读一些跟自己学科相关的研究性书目,我们所提倡的是多实践,实践得真知。

但在实践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瓶颈处有很多难过弄坎儿,拍不出什么好片子。

但通过读此书后,觉得学校应该加上一些所学专业必要的研究性课程。

在前辈研究成果指引下,想必在实践起来会更好。

《传播学引论》是一部信息密度很大的著作,其中不乏独创性见解,行文中又往往妙语连珠。

本书思路开放而又严谨,思维敏捷热又准确,表达流畅而又简洁,看这本书就像看美国大片和故事会,看得时候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看完了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好吃的东西不一定有营养地说易读性是本书最大的特点就像电视打给我们的娱乐性和侵入性的文本体验一样。

传播学是一门对人类传播现象及其规律进行综合性于深层化研究的新兴的交叉学科。

从本质上来说,传播基本上分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中最古老也是最为基本的形式,属于点对点的传播。

而大众传播是点对面的传播,且在传播过程中多了“大众媒介”这么一个概念。

在真正接触传播学之前,在我的认知当中,大众媒介指的仅仅是报纸、广播、杂志这么几种基本的大众传媒。

但是现在我发现,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大众媒介比比皆是,比如掌媒、地铁报、校园广播等,无不例外地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传播学当中的“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对传播学的影响尤为显著。

本书导言以人类传播历史的发展为开始依据媒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变革,把人类传播活动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而以参与传播活动的人数来划分,人类传播行为的主要类型:“自身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在传播与传播学文段中李斌老师介绍了四位先驱,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批判学派(下):透视)【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批判学派(下):透视)【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第十一章批判学派(下):透视一、名词解释1.大众传播研究国际协会答:大众传播研究国际协会是由批判学派成立的国际组织,总部就设在累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与经验学派的国际性学术机构“国际传播协会”相抗衡。

大众传播研究国际协会的会员多在欧洲。

2.文化霸权答:文化霸权是指统治阶级不仅依赖暴力维持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而且还必须具有意识形态上的主导地位,从而使被统治阶级在心理上、意识上、观念上都顺从于现状,满足于现状。

这种领导权必须建立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共同信仰上,也就是建立在统一的意识形态上,由此可见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性。

文化霸权理论是由西方马克思主义先驱人物之一的葛兰西提出来的。

3.大众文化答:大众文化是指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大众文化理论滋养的土壤是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伴随高科技生产而呈现纷繁的物质文化消费。

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

大众文化从实质上说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

它一方面是同与其共时态的官方主流文化、学界精英文化相互区别和对应的,另一方面也是同传统自然农业经济社会里的各种民间文化、通俗文化有着一些原则差异的,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是其最主要的基本特征。

4.异化答:异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蜕变为脱离生产者,而且同生产者相对的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生产者的一种社会现象。

在异化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完全丧失,遭到本来由自己创造而现在却成为异己的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奴役。

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达到最普遍、最严重的程度。

二、简答题1.说明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本质区别。

(北邮2010年研;上海财大2009年研;华中农大2008年研)答:(1)经验学派是西方传播学的主流学派,以美国学者为代表。

美国的经验学派除了在方法论上坚持经验性实证研究立场以外,还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二是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14文化传播学第十一章批判学派2

14文化传播学第十一章批判学派2

第二节 政治·经济·文化
一、传播与意识形态 西方马克思主义一向把革命斗争的问题归结到意识形态上,把政治实践
归结为文化批判。无产阶级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首先动摇占统治地位 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20世纪20年代 卢卡奇 《历史和阶级意识》 提出“物化”概念,分析支配当代多数人头脑的物化意识,“物化是生 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个人的必然的直接现实”,其集中表现就是商 品拜物教,这种虚假意识构成资本主义制度的保护层。
二、勃兴时期
经验学派国际性学术机构——“国际传播协会”
批判学派国际组织——“大众传播研究国际协会”
代表人物:A·马特拉,詹姆斯·哈洛伦,K·努登施特伦,C·哈 默林克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传人哈贝马斯。
第二节 政治·经济·文化
一、传播与意识形态 二、传播与垄断控制 三、传播与大众文化
二、传播与垄断控制
“控制”的命题是批判学派的一条主线,不论意识形态还是政治
经济的探讨,不论是社会文化还是其他层面的研究。 批判学派在研究上摒弃经验学派一向标榜的“价值中立”,而公开承
认自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力图揭示传播媒介在维护统治阶级利 益上所扮演的角色。
批判学派看的是传播者,经验学派想的是受传者。
这种理想,是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普遍异化进行揭露与批判
的同时,唤醒被资本主义文明所扭曲压抑的主体意识。
三、传播与大众文化生产者,而
且同生产者相对的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生产者的一种社 会现象。
三、传播与大众文化
西方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青年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并将它奉为马克思力 量后总的精华而发扬光大。被异化的消费过程,随着日新月异的技术 进步,现代人越来越成为贪得无厌、永无止尽的消费狂。消费本是达 到目的的手段,而如今却成为目的本身。

传播学引论

传播学引论

传播学引论导言——·历史线索的勾勒(人类传播活动的演化,传播工具/媒介的进步,传播研究到传播学的过程)·基本概念的辨析(信息、传播、媒介、信息社会、大众传播)·传播研究的概述(传播学以及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领域,不同研究学派及其特征,科学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第一节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本质,人类传播活动是个社会信息流动的过程,通过一定的渠道即媒介。

·媒介是传播活动赖以进行的方式方法或工具手段。

·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历史其实也是传播媒介的演进历史。

依据媒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变革,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一、口语传播时代。

·威廉斯《传播革命》,传播史表盘。

·控制论,维纳:人类传播活动是“社会这个建筑物得以黏合在一起的混凝土”。

·语言/口语的重要性&局限性:空间&时间二、文字传播时代·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空间&时间。

·语言的形成:自然过程;文字的习得:人为过程——文字传播时代由于种种人为条件而形成一个与众不同的传播阶层,垄断,控制着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话语。

从传播角度:统治权=话语权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媒介:印刷术——技术层面,印刷品——社会层面,两者开始完全契合: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之后·技术,印刷媒介两大硬件:纸张&印刷机。

造纸术&印刷术·社会,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这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致相同步的。

印刷媒介催发现代文明,现代文明为印刷媒介提供用武之地。

·新闻事业的兴起。

15、16世纪萌芽;17、18世纪发育成长,资产阶级革命,启迪民智影响舆论;19世纪,盈利为目的,以普通读者为对象以各种新闻为核心的现代大众报业,美国19世纪30年代三大廉价报纸——《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纽约论坛报》,通讯社的诞生,(世界上第一家,法新社前身哈瓦斯社,还有美联社、路透社),19世纪末20世纪初,报业大王普利策&赫斯特“黄色新闻”浪潮。

(完整word)传播学引论笔记

(完整word)传播学引论笔记

李彬《传播学引论》导言人类传播历史的发展依据媒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变革,把人类传播活动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口语传播时代: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状态而组成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即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

口语是人类传播所用的第一个媒介,不仅是最初始的媒介、最重要的媒介,而且是最基本的媒介。

语言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生的。

语言或口语的局限性:人类传播活动在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文字传播时代:从文字的发明延续到印刷的兴起。

从传播角度看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是使信息在空间上传之广远和在时间上传之久远,从而弥补了口语媒介的两大缺陷。

文字起源于绘画,逐渐从具象的图画演变为抽象的符号,成为一种负载信息的传播媒介——文字。

文字传播时代形成垄断文字媒介的传播阶层,这种话语垄断与当时普遍存在的“专制”政体相互吻合。

印刷传播时代: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延续到广播的出现。

印刷媒介这个概念包含两层意思:印刷术(技术层面)和印刷品(社会层面)。

印刷术与印刷品两者开始完全契合是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之后,所以作为开户印刷传播时代的印刷媒介到了近代才真正登上人类传播的历史舞台。

15世纪40年代,德国美因兹的工匠约翰·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象征着人类进入印刷传播时代(现代传播的源头)。

印刷术的发明直接意义在于使文字信息批量复制成为可能。

一方面,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发生了首屈一指的催发作用,另一方面,现代文明又为印刷媒介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在印刷传播时代,人类传播活动的一项显著进展就是新闻事业的兴起。

近代新闻事业发端于15世纪中叶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7世纪初德国和尼德兰的每周定期报刊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报纸(报业),即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

新闻事业从17、18世纪,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中开始发育成长。

19世纪后,新闻事业开始进入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其显著标志就是大众化报纸的出现和通讯社的诞生。

19世纪后,出现了以赢利为目的、以普通读者为对象,以各种新闻为核心的现代大众报业,其代表为美国19世纪30年代的三大廉价报纸——《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和《纽约论坛报》。

传播学引论读书笔记

传播学引论读书笔记

传播学引论读书笔记
《传播学引论》是一本经典的传播学教材,在学习传播学的时候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础概念
1.传播:信息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内的流动过程。

2. 传媒:指以各种形式为载体,向公众传达信息的机构或组织。

3. 传播效果:指信息传播后在接受者身上产生的影响。

4. 传播目的:指信息传播的最终目标。

第二章:传播学的理论框架
1. 均衡论(传统模式):认为媒介是客观、中立的,只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没有选择的能力。

2. 动态模型:信息传播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信息源、媒介、受众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反馈。

3. 压迫理论:媒介对受众的思想和行为有着强大的控制作用,这种控制是无意识的。

4. 参与性传播:强调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受众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对象,而是主动参与信息交流和传播。

第三章:传播媒介
1. 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

2. 网络媒介:互联网、社交媒体等。

3. 移动媒介:手机、平板电脑等。

4. 物质文化媒介:书籍、影碟、唱片等。

第四章:传播意义与价值
1. 传播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2. 传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性。

3. 媒介的社会责任。

总结:
《传播学引论》详细地介绍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传播媒介以及传播意义与价值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阅读这本教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的过程和影响,并且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到传媒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批判学派(上)鸟瞰)【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批判学派(上)鸟瞰)【圣才出品】

第四讲批判学派第十章批判学派(上):鸟瞰10.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理解批判学派的三个层面1.两种人生哲学(1)人类社会的历史基本上受制于两种基本的冲动:①物质性渴望,即尼采所说的“酒神精神”。

②精神性追寻,即尼采所说的“日神精神”。

(2)这两种冲动代表着两种基本的人生哲学或人生观①走向世界,故追求成功。

②走向内心,故期望超越。

经验学派秉承的是前一种意志——奔命的酒神精神,批判学派延续的是后一种气质——超然的日神精神。

2.两种现代思潮(1)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也始终存在两股相反相成并且道魔相长的强劲思潮。

①尊崇科学—进步—发展这一现实取向的科学主义,其精髓还是夸父逐日的冲动。

②追求精神—价值—意义这一永恒主题的人本主义,其核心还是对辛苦操持的超越。

(2)这一双峰并峙的态势,集中体现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对立上。

工具理性这一路开出传播研究的经验学派,而由价值理性这一路则开出传播研究的批判学派。

(3)经验学派关注的主要是传播的科学性问题,即“如何”传播。

批判学派思考的主要是传播的价值性问题,即“为何”传播。

3.两种学术判断(1)一切学术或学问,可以说都在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前者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是什么”,后者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怎么样”。

(2)在传播研究领域,同样存在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问题。

①经验学派着眼于事实判断,目的在于揭示传播活动的事实真相,进而把握其中的运行规律。

②批判学派着眼于价值判断,目的在于探究传播活动的意义,从而为传播活动提供一种价值上的标高。

二、批判学派的三路研究1.传播政治经济学大抵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分析和揭示传媒的所有制结构及其与权势集团的利益关系,从而拆穿传媒领域诸多流行的神话即意识形态,如所谓客观、公正、多元化、新闻自由等等。

2.文化研究此一类研究包罗广泛,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到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从葛兰西的“文化霸权”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从法国结构主义的传媒符号分析到英国伯明翰大学“现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的传媒文化解剖,从D·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到詹明信的“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等等,学术资源异常丰富。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批判视野中的全球化与大众传播)【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批判视野中的全球化与大众传播)【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章节题库第十二章批判视野中的全球化与大众传播一、名词解释1.跨文化传播(上海大学2013年研;人大2006年研)答:跨文化传播是指具有明显差异的文化观念和表征体系的人们所进行的相互交流。

这种差异对传播活动的形式、渠道、内容和结果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跨文化传播既是一种古老的人类历史文化现象,又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重要技能,也是各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繁荣的主要推动因素之一。

跨文化传播的三个要素是:认知要素、言语语言、非言语语言。

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其创始人是美国人类文化学者爱德华·霍尔。

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中首创了“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传播)一词,因此被称为跨文化传播研究之父。

20世纪70年代,跨文化传播学成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

2.国际传播(厦门大学2010年研)答: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国际传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并与国家或民族利益紧密联系。

国际传播的主体包括:①国家;②国际机构;③超国家机构;④同盟或地区集团;⑤跨国组织或运动;⑥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⑦个人——尤指那些在国际问题上拥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活动家、知名专家学者或舆论领袖。

3.全球传播(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研)答:全球传播(global communication)目前还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定义。

一般认为,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它既包括传统的国际传播的各个领域,又拥有自己的全新课题。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全球传播:①全球传播的出现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进程密切相关。

②全球传播的主体多元化。

③具有跨国传播功能的个人媒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④在全球传播中,许多全世界、全人类范围的问题受到人们的重视。

⑤全球传播中的文化关系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

传播学引论 清华大学李彬

传播学引论   清华大学李彬

导论第一节:人类的传播历史与发展一、口语传播时代语言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生的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社会这个建筑物得以粘合在一起的混凝土”缺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实性不强人类文明的日趋发展——社会信息系统的日趋复杂——文字二、文字传播时代《西方的没落》“书写是有关远方的重大象征........文字的习得不同于语言,一个是自然的过程,而另一个是认为的过程——文字传播时代由于种种认为条件而形成一个与众不同的传播阶层——统治权就是话语权——”发明了印刷,民主就是不可避免的”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和印刷品,前者为技术层面,后者为社会层面的纸莎草又叫纸草印刷术发明的直接意义,在于使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从世界范围看,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这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致相同步的。

一方面,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发生了首屈一指的催发作用“产生了崭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制度。

”另一方面,现代文明又为印刷媒介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19世纪30年代的三大廉价报纸《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纽约论坛报》世界第一家通讯社,是法新社的前身、1935年创办与巴黎的哈瓦斯社“黄色新闻”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四、电子传播时代广义是指一切依靠电流传播信息的媒介,即包括个人性的媒介,又包括公共性的媒介狭义的则专制公共性的媒介电子传播时代的三次飞跃:一是20世纪初的广播,二是20实际中的电视,三是20世纪末的网络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就是社会信息系统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不断活跃的历史第二节传播与传播学一。

传播与信息传播分为动物传播和人类传播(社会传播)社会传播,即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信息在一定社会系统内的运行。

从传播的内部看,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信息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深化和发展(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物质——原子——信息);信息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信息的本质——信息论的创立者:香浓——可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社会生活的变异度与人类传播的信息量成正比——生活变化越来越大,社会信息越来越多。

11传播学批判学派

11传播学批判学派
消费社会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并且 以城市大众为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 量化、类像化、平面化、普及化的文化形 态。 • 最大特征:为人类构建一种全新的体现着 全人类的共同审美需求、共同趣味的文化。
• 大众文化包括流行歌曲、畅销书、电影等,是资
本主义文明的衍生物。从本质上讲,大众文化同 整个社会的异化统治相一致,构成异化体系的一 个组成部分,文化在这里不再标志为一种富有创 造性的人的生命的对象化,而仅仅体现为对个性 的消灭。流行音乐以及整个大众文化都是以机械 性的节奏、标准化的模式榨干人们的生命生量, 使人在完全被动的接受中痴呆化。
马尔库塞
•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二次大战后,马
尔库塞留在美国。到六七十年代西方青年 学生运动风起云涌时,他被奉为新左派的 思想导师、精神领袖。人们甚至将他同马 克思、毛泽东并称为“三M”。
批判学派会在欧洲兴起原因
• 60年代的欧洲,是个动荡的时代。作为
“批判的武器”的批判理论大放异彩。 ①这是传播学研究与欧洲历史文化传统 相结合的产物。 ②其次,欧洲批判学派的传播研究是由 欧洲传播的实践所决定的。 ③从学术研究的发展规律看,欧洲批判 学派的兴起也是顺理成章的。
批判学派研究
• 第一节 历史描述 • 第二节 内涵透视 • 第三节 差异比较
第一节 历史描述
• 一、孕育:30-60年代 • 二、勃兴:60-80年代
滥觞
• 1923年,德国法兰克福成立社会研究所。
(歌德诞生地) 。 • 源头:西方马克思主义—西马
马克思主义自它产生以经历了三个 发展阶段
• 第一阶段为十九世纪中期,可称为马克思、恩格
第三节 差异比较
• 1、“批判” 含义。 • 2、理论要点。 • 3、差异与评价。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1-6章)【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1-6章)【圣才出品】

第一讲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孕育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传播及传播学1.人类传播行为的主要类型:(1)自身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即自己对自己的传播;(2)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即两个人或若干人之间的传播;(3)组织传播(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即有组织有安排的对一群人的传播;(4)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即通过大众媒介对成千上万人的传播。

(5)其他类型:小组传播、公众传播、国际传播等。

2.划分标准根据参与传播活动的人数来划分的,从规模上看是依次递增的;即自身传播人数最少,其次是人际传播,再次是组织传播,而大众传播规模最大。

3.从本质上讲,传播的类型: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

(1)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中最古老也最基本的形式,一切其他形式的传播都无不以人际传播为基础,都是人际传播的某种延伸或变形。

(2)大众传播则是现代化的、充满机器喧嚣之气的传播。

大众传播虽然出自于人际传播的需要,并服务于人际传播的目的,但它比人际传播多出个“大众媒介”。

4.传播的内涵:(1)传播:传播是信息的双向流通过程,包括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两大类型。

(2)双向传播:传播总是先由某个信源发出某种信息,中间经过某条信道的传输,而到达信宿。

与此同时,信宿也可能作为信源发出信息,经过信道而返回信源,这就是所谓双向传播。

5.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的研究范围包括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两个方面,尤以大众传播方面的研究为主。

二、孕育传播学的外部条件1.政治因素美国选举中,竞选人为了拉选票拼命向选民“推销”自己,因此他们需要精辟地把握公众的心理,灵活地运用传播技巧,深入地了解媒介的特性,一句话需要开展有效的传播。

这样自然就促使一些人对传播问题展开研究,从而也就促进了传播学的形成。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控制分析:谁-说什么)【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控制分析:谁-说什么)【圣才出品】

第五章控制分析:谁—说什么5.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大众传播概览1.大众传播概念大众传播指大规模的媒介组织向大范围的受众传递大批量的信息的过程。

大众传播属于点对面的传播。

其英文原文是mass communication。

这里的mass指:(1)规模庞大的传播机构;(2)大批复制的传播内容;(3)人数众多的传播对象。

2.反馈(1)包括信息的反向传播及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反应。

(2)大众传播的反馈的特性:迟缓,模糊,微弱。

3.控制分析(1)就传播者控制传播过程而言的,它包括:①控制主体即“谁”;②控制手段即“说什么”。

(2)围绕传播者的控制可分为:①从微观角度研究对具体传播过程的控制;②从宏观方面审视传播活动的潜在的控制因素。

二、把关人与把关1.把关的概念(1)卢因最早提出这一概念。

(2)把关: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

(3)把关人:人在传播活动中不可能保持纯客观,参与传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从各自的观点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而这种筛选与过滤的行为就叫把关(守门),有这种行为的人就叫把关人(守门人)。

2.怀特的把关研究图5-1该图5-1公式表示: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信息怀特理论的不足:过分强调把关者的个人权限,忽略了各种联系所形成的必然性与社会性。

3.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图5-2这个模式中的(见图5-2)c1、c2、c3、c4、c5等都是把关人,S为信息。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乃至在整个信息流通的网络中,往往存在着一系列的把关环节,而并非只有一个关口。

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是对怀特单一把关说的修正与发展。

4.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图5-3(1)在巴斯看来,最关键的把关人是在新闻媒介中,对信息的大循环而言新闻媒介的把关活动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与新闻媒介相比其他的把关因素都处于次要的地位。

(2)巴斯把新闻媒介的把关过程分为两个部分,所谓双重行动就是针对这两部分而言的。

①新闻采集阶段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

传播学引论背诵笔记摘抄(3篇)

传播学引论背诵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传播学的定义1. 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关注传播活动的过程、结构、功能以及影响因素。

2. 传播学的定义要素:- 传播者:指发起传播活动的人或组织。

- 受传者:指接受传播信息的人或组织。

- 传播内容:指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观点、情感等。

- 传播媒介:指传播信息所依赖的渠道、平台或工具。

- 传播效果:指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 传播过程:研究传播活动从发起到完成的整个过程,包括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等要素。

2. 传播结构:研究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如传播网络、传播渠道、传播媒介等。

3. 传播功能:研究传播活动在人类社会中的功能,如信息传递、社会整合、文化传承、政治宣传等。

4. 传播制度:研究传播活动的规范、政策、法规等,以及传播制度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5. 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如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研究:通过对传播现象的观察、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对传播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

2. 定量研究:通过对传播现象的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传播现象进行量化分析。

3. 案例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播案例,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传播现象的规律。

4. 实验研究:通过人为控制变量,观察和测量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

5. 计算机模拟: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传播现象,以揭示传播规律的内在机制。

四、传播学的基本理论1. 传播者理论:研究传播者的角色、特点、行为以及传播者的传播效果。

2. 受传者理论:研究受传者的角色、特点、行为以及受传者的传播效果。

3. 传播内容理论:研究传播内容的类型、特点、传播效果以及传播内容的制约因素。

4. 传播媒介理论:研究传播媒介的构成、功能、传播效果以及媒介环境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5. 传播效果理论:研究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如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传播学批判学派

传播学批判学派

本专题主要论述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相关问题,主要问题包括。

批判学派起源与发展的背景、法兰克福学派的概况、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现点、伯明翰学派与文化研究的兴起、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及其代表性人物的现点。

■要点梳理一、批判学派起源与发展的背景严格说来,传播学的批判学派并不是一个学派,面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经验主义研究立场、坚持以批判的现点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是不同现点、不同方法的集合体.所谓传播学的批判学派,实际上囊括了西方各种涉及到传播问题的具有批判倾向的理论研究,它涉及到哲学、社会学、语言学、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等各个层面的社会科学研究。

传播学的批判研究的代表性流派有法兰克福学派、文化研究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女性主义的传播研究、结构主义符号学的传播研究等。

(一)欧洲传统中的传播现念一般所谓的“传播学"是一个学科意义上的概念,它诞生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

但传播作为一种现念则是起源于欧洲。

英文communication一词源自拉丁文,原意是指人际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沟通,起初流行于口语。

l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这个词语引入哲学和社会学领域,汉语一般翻译为“交往”。

实际上,对传播问题的研究是伴随着欧洲学本发展的整个历程的。

在古希腊的哲学、政治学、历史学、语言学研究以及近代以来欧洲的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研究中常常涉及到对传播问题的研究.人们一般把欧洲的现代传播理论总称为传播的批判理论,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三个研究取向。

一是德家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研究,二是法家的结构主义符号学研究,三是英家伯明翰学派为代表的文化研究学派。

实际上,欧洲传播研究远远不同于这三个取向的研究。

在欧洲传统的视野中,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传播学的学科,面只存在问题导向的宽泛意义上的传播或传媒研究。

(二)批判学派兴起的背景批判学派的兴起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面是有着一定的社会的和学本的背景。

首先,批判学派植根于欧洲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之中,深受欧洲传统的人文批判思潮的影响.欧洲的批判传统自古希腊以来绵延数千年,铸就了欧洲大陆学本思想浓郁的批判品格,这与美国学本界鲜明的实用主义氛围完全不同。

《传播学引论》读书笔记

《传播学引论》读书笔记

《传播学引论》读书笔记细读了赵老师推荐的李彬老师的《传播学引论》,加深了我对传播学相关概念、现象及发展脉络更深刻的认识。

以前大学的时候,传播学课程的教材是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由于当时自己也刚刚接触传播学,对很多传播学的东西都不清楚,所以阅读那本没有生动比喻和幽默语言的“典籍”,让我对传播学的印象就是“深奥晦涩、不明所以”。

当然,由于时间以及所处阶段的变化,再读到这样一本好书时,就不仅仅只是明白书中的概念和结论,更要思考作者的思考方法和他对整个传播学脉络的清理。

读了几遍此书,竟也觉得很有意思,所以下面也来分享一下阅读《传播学引论》的一些心得体会。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导论,导论是对传播和传播研究进行全景式的展现,篇幅不长,但将传播的重点、学派、来源、阶段和点击任务都罗列了出来,架构了一个对传播学的基本认识。

第二部分是概论,讲的是传播的孕育、创立和发展,引入了传播的来源。

第三部分讲的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种传播类型涵盖了传播的基因——符号,以及传播的五大要素和它们相对应的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第四部分讲的是批判学派,这一部分也是增补版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批判学派有鸟瞰和透视两种分析,并讲了批判视野中的全球化与大众传播。

最后第五部分是附录,收录了四篇文章,也分别不同程度地涉及批判学,可以说,第四、五部分对批判学的细致分析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也是值得细读和思考的亮点。

李彬老师的著书语言风趣、笔调别具一格,其中对于很多概念和理论间的关系都用了生动的比喻,让人有犹如拨云见日、瞬间开明之感。

例如在讲到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时,就引用牛顿体系和爱因斯坦体系对比的例子,并仿效波普的话说,“传播活动及其规律被黑暗笼罩混混沌沌,上帝说:’降生吧,传统学派!’于是一片光明。

但不久,魔鬼说:’降生吧,批判学派!’于是一切又重新笼罩着黑暗混沌。

”传统学派在传播中一直属于经典,但缺乏与社会价值的联系,批判学派的出现又引起一场翻天覆地的大革命,不过,由于批判学派同人们的实际生活较远,使得人们很难把握它,所以我们在分析经验学派和传统学派时,要理性地去看待。

李彬传播学引论复习笔记——效果分析下态度改变

李彬传播学引论复习笔记——效果分析下态度改变

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第九章效果分析(下):态度改变传播研究,尤其是传播学派的研究曾长期依附于社会心理学。

传播学中许多有关效果问题的理论,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心理学中借鉴来的。

社会心理学对传播学的两方面影响:一是学习论,一是一致论。

它们都指向一个问题,即态度与态度改变。

态度改变又正是传播学效果分析所感兴趣的,因为传播效果最终都显示为受众态度的变化。

学习论的研究以霍夫兰及其耶鲁学派为代表:要想使人形成或改变某种态度,只需提供相应的认识材料就行,态度形成或改变的过程是个学习的过程。

一致论把态度问题放在认知一致的基础上进行探讨。

态度一致是说人们在言谈举止各个方面都力求和谐一致,否则就会造成心理紧张而感到十分别扭。

态度的变化要适应一种整体性的认知结构,而一致论所关心的正是这种认知结构如何达到一致的问题。

就传者与受众而言,学习论更关注传者一方,只要传者能提供相应的知识,使受众认识到事物的面貌,那么态度的变化就会随之发生;一致论则更看重受众一方,因为态度的变化并不取决于所感受的信息,左右态度及态度改变的关键在于保持认知的一致与和谐。

从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上看,学习论更倾向于大众传播,一致论更侧重于人际传播。

第一节平衡论与和谐论一、海德的平衡论当涉及第三者时,两个人之间关系可能呈现出的状态,以及可能发生的变化。

海德平衡论:P、O、X三者的关系如果都是肯定的,或者两种否定一种肯定,则为平衡状态。

如果三者的关系都是否定的,或者两种肯定一种否定,则为不平衡状态。

不平衡状态会使人感到心理紧张,由此而产生力求恢复平衡状态的倾向,这样一来便会导致态度发生变化。

海德的平衡论暗示一种态度改变方面的新思路:不平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时,总伴有某一方的态度变化;而平衡状态由于稳定不变则能拒绝任何形式的态度变化。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查荣克:某些不平衡状态也有可能维持稳定,而不一定非产生趋向平衡的压力。

海德平衡论的四点优越性:它在概念上易于掌握;它以简洁明了的方式显示出态度的变化;它把注意力集中在人际关系上;它证明不一致性可用不同方式来解决。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十一章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十一章

⼤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章第⼗⼀章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受众⽽引起受众思想观念、⾏为⽅式等的变化。

①它指的是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为在受传者⾝上引起的⼼理、态度和⾏为的变化。

从这个⾓度衡量,传播效果指传播活动在多⼤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的②不管传播者有没有传播意图,他们所从事的传播活动总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结果。

从这个⾓度衡量,传播效果指受传者受到了传播活动的影响,在什么⽅向、多⼤程度上加强或改变了他们的态度和⾏为。

第⼀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程与阶段理论1、传播效果研究的探索历程2、传播效果研究的阶段理论①魔弹效果论(“⽪下注射论”)——拉斯韦尔、坎特⾥尔⑴观点:它是⼀种认定⼤众传播具有强⼤威⼒,能够左右公众的态度和⾏为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众传媒可以把各种思想、观点、感情灌输给⼈们,⽽⼈们就像靶⼦⼀般地被动接受射击,从⽽产⽣巨⼤的威⼒和效果。

⑵理论存在基于的事实和观点:A、公众对⼤众传播始终存在着恐惧⼼理。

B、⼤众传播中的特殊事件验证了魔弹效果。

C、交战国的宣传研究普遍相信⼤众传播能产⽣强⼤效果。

D、社会科学家的研究会强化公众对媒介的恐惧。

⑶评价:该理论是错误的,过分夸⼤了⼤众传播的⼒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的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能⼒。

⑷地位:该理论在传播发展史中曾经为效果研究打下基础,40年代后被抛弃。

②微弱效果论(“有限效果论”)——20世纪40年代—60年代⑴观点:认为⼤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是有限的、间接的和有选择的,它往往受到媒介的性质、个⼈差异、社会类别和社会关系的诸多因素的制约,远⾮“威⼒⽆⽐,不可抵抗”。

在媒介和个⼈⾏为之间,也不存在魔弹论认为的那种直接的、普遍的、即时的和因与果的关系;受众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靶⼦”,⽽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⑵体现⼤众传播效果微弱的关键性研究成果A、拉扎斯菲尔德的选举研究B、卡茨和拉⽒的中介研究C、克拉柏的悲观主义D、海曼等⼈对传播失败原因的探寻⑶缺陷:A、有限效果论认为传播效果主要体现在态度的转变上,⽽不是态度的加强。

传播学引论考试复习笔记

传播学引论考试复习笔记

一、四大先驱p451、政治家拉斯韦尔(1)两篇对传播学学科发展贡献尤为显著地论文——1927年《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和传播学开山之作1948《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2)5W理论:谁WHO——传播主体;说什么SAY WHAT——传播内容;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传播媒介;对谁说TO WHOM——传播对象;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传播效果(3)传播学的五种分析:针对传播主体的控制分析;针对传播内容的内容分析;针对传播媒介的媒介分析;针对传播对象的受众分析;针对传播效果的效果分析。

(4)传播功能的概括:环境监控、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

以及社会学家赖特补充的提供娱乐。

2、心理学家卢因(1)研究团体生活与动力的团体动力学是卢因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贡献。

将其场论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研究,创立了著名的“群体动力学”。

团体动力学研究的是个人在团体中的行为表现:B=f(PE)——行为B是由个人P与环境E这两个因素决定。

(2)“把关人”理论:传播学的核心概念。

把关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行为——即传播学所讲的控制。

D·M·怀特开创了传播学的把关研究。

3、社会心理学拉扎斯菲尔德(1)拉扎斯菲尔德吧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带进社会学。

(2)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并不是一步到位地传给受众,这个过程其实分为两步。

第一步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中的一小部分人“意见领袖”,第二步再由这一小部分意见领袖,将媒介的信息扩散到广大的受众那里。

(3)整个社会传播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人际间的影响,即意见领袖对受众的影响远远大于大众媒介的影响。

(4)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研究方法的贡献:统计调查、抽样分析、数据整理等更具科学性。

但这种科学主义的研究方法只看数据不看其他,拘泥于实证资料,沉湎于统计分析。

4、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1)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发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第十一章批判学派(下):透视第一节历史素描传播学批判学派两大发展时期:孕育时期和勃兴时期一、孕育时期(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从学科渊源继承看,经验学派托庇于“科学化”的社会科学,兴奋点在于传播的规律;而批判学派则隶属于“精神化”的人文科学,兴奋点在于传播的意义。

就学科内容说,传播学的批判学派追溯到20世纪西方哲学思潮中的法兰克福学派。

从莎士比亚到巴尔扎克、从浪漫派到现代派表现出的批判意识,以及马克思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深刻批判,归根结底都孕育批判学派的肥沃土壤。

1、法兰克福学派当今马克思主义分为两股潮流,“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其中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思索的核心问题,既不是经济,也不是政治,而是文化。

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其《历史与阶级意识》被推崇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但战前战后占据西方马克思主义舞台中心的始终是法兰克福学派。

1923年,法兰克福学派形成;1930年,霍克海默接任所,法兰克福学派逐渐脱颖而出;1932年,创办社会研究所专刊《社会研究杂志》;1934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重建社会研究所(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第一次合作与冲突发生在此时此地);1949~1950年,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返德,在法兰克福恢复社会研究所。

20世纪60年代当欧美学生运动风起云涌时,马尔库塞留美成为新左派思想导师与精神领袖。

由于马尔库塞的巨大影响,法兰克福学派才引起普遍关注,他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广为人知。

2、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相对举,当代的一切思想学说都分别归属这两大类型。

1937年霍克海默在《社会研究杂志》上发表的《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为法兰克福学派奠定思想根基的论文,不仅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宣言,也是当今各种批判思潮的源头。

批判理论同传统理论的本质区别在于:传统理论把自己置于现存社会之中,旨在帮助社会的再生产过程,从既定事实出发,通过实证性的研究,得出同现存社会秩序相调和的顺从化结论;而批判理论则被自己放在既定秩序之外,旨在颠覆这个再生产过程,首先是破坏一切既定秩序,证明它们是同人的本质相背离的。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首先表现为一种立场,其次才是一种特定的理论;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的区别是从主体的不同种,而不是从客体的不同种产生的。

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传统研究与批判研究、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的二元对立,在阿多诺与拉扎斯菲尔德的1938~1941年那次半途而废的合作研究中,得到一次具体展示。

批判理论坚持在理解各种“事实”之前,必须先把握社会的“总体”,而传统的经验科学、实证科学对这一“总体”却无能为力。

拉扎斯菲尔德《论经营管理研究和批判研究》,成为后人研究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一份经典文献。

批判学派的兴起与法兰克福学派直接相关。

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四大先驱的开拓性研究,就不会有传播学的经验学派;同样,没有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也很难设想会在传播学中出现批判学派。

二、勃兴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批判学派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才开始崭露头角。

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是个风起云涌、波涛起伏、个性动荡、造反、批判的时代,“武器的批判”时代,作为“批判的武器”的批判理论骤然风行于世,大放异彩。

不仅成为当时欧洲激进运动的思想旗帜,而且其锋芒触角几乎深入所有的学科领域,在思想界、学术界掀起一阵阵批判的浪潮。

批判学派的策源地在英国,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有两股学术实力,最早酝酿了传播研究中的这场变革:一是G·默多克和P·戈尔丁为代表的累斯特大学所属大众传播研究中心,用马克思主义有关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理论,探讨媒介的所有制结构及其控制问题,着眼点在经济方面,又被称“政治经济学派”;一是R·霍加特和S·霍尔为代表的伯明翰大学所属现代文化研究中心,主要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方面展开研究,将传播活动同文化现象联系起来考察,立足点在于文化,他们又被称为“社会文化学派”。

经验学派国际性学术机构——“国际传播协会”;批判学派国际组织——“大众传播研究国际协会”,总部在累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

目前批判学派代表人物:巴黎大学的A·马特拉。

累斯特大学的詹姆斯·哈洛伦,芬兰坦佩雷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系教授K·努登施特伦,荷兰海牙社会研究所的C·哈默林克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传人哈贝马斯。

第二节政治·经济·文化批判学派的研究领域大致分三个研究方面:第一是政治,第二是经济,第三是文化。

一、传播与意识形态西方马克思主义一向把革命斗争的问题归结到意识形态上,把政治实践归结为文化批判。

无产阶级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首先动摇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20世纪20年代)提出“物化”概念,分析支配当代多数人头脑的物化意识,“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个人的必然的直接现实”,其集中表现就是商品拜物教,这种虚假意识构成资本主义制度的保护层。

西方马克思主义先驱人物葛兰西提出的文化霸权:又称领导权,是指统治阶级不仅依赖暴力维持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而且还必须具有意识形态上的主导地位,从而使被统治阶级在心理上、意识上、观念上都服从于现状,满足于现状。

这种领导权必须建立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共同信仰上,也就是建立在统一的意识形态上,由此可见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性。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一切意识或理论不只是现实的映像,而且还是现实的组成部分。

它们与现实处在互动之中,并对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产生决定作用。

在晚期资本主义阶段,统治阶级越来越依赖于意识形态的操纵,无产阶级越来越同化于富裕社会的消费观念,异化现象无所不在已导致批判意识的消逝,而所有意思形态又都服务于既定秩序,是指神圣化、普遍化。

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代表弗洛姆看来,意识形态的功能主要有两个:一是制造并传播种种幻想和神话,从而把人们淹没于其中;二是把现实的真相压入无意识领域,阻止人们去觉察事实的真相。

任何来自生活的实际经验或体验在上升到意识的层面上之前,都必须首先经过“社会过滤器”的筛选与过滤。

社会过滤器分为三个层面,意识语言,二是逻辑,三是社会禁忌。

其中社会禁忌最为重要,它不允许某些经验或体验进入意识领域,即使进入也被它遣送回无意识,而社会禁忌正式由意识形态来执行的。

人们以为自己的思想是自己思维的产物,实际上不过是代表某些潜在的力量在思考,他们思考的不过是允许被思考的东西。

法兰克福学派强调,如果人们要从社会束缚下解放出来,首先必须砸碎幻想的锁链,必须摆脱意识形态的操纵。

他们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就是意识形态批判。

传播学批判学派从政治角度对传播所作的思考,基本上继承的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统。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这方面的论述更具哲学的深度和历史的厚度,而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研究则更为具体,更为实在。

针对经验学派以“多元”为据否定意识形态的存在及其作用这一倾向,批判学派坚持认为大众传播与意识形态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S·霍尔《意识形态的再发现》(1982):美国传播学研究:20年代萌芽—40年代形成—50、60年代全盛,这一过程同行为主义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确立统治地位的过程是平行的,貌似中立的行为主义实际上却隐含着意识形态的背景,这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多元观。

多元观同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相对抗,回避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阶级和阶级对立,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由多元的社会群体和个人所构成,其决定作用的是社会成员对社会价值和规范的共同一向,即所谓“广泛的社会合意”,而媒介无非是它的反应和表现。

多元主义掩盖了发达国家“经济资本和政治权利的集中垄断、以及由此所造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分配的巨大不平等”。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意识形态深深渗入社会大众的思想中,在意识形态的总体构成中媒介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

经验学派的研究领域,多元主义与“野蛮而顽固的行为主义和实证主义相结合,在‘纯粹科学’的招牌下提出了一套混淆视听的伪理论”。

媒介信息并不是“社会合意”的反应和体现,正相反他是这种虚伪合意的制造者,资产阶级大众媒介在标榜“不偏不党”的同时,实际上采取的是维护现存制度的立场。

媒介并不止于消极地传达新闻和信息,而是积极地从事着某种有意识的灌输活动,它在意识形态内容的产生和再生产中充当着重要角色。

英国批判学者N·加纳姆归纳的批判学派“传播与意识形态研究”的5个主要观点:大众传播媒介具有巨大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主要通过媒介所特有的“议程设置功能”得以发挥出来;大众传播媒介所设定的“议程”是一种高度人工合成物,它经过传播者的新闻价值标准过滤筛选,一般采取支持现存制度的立场;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依存于其“非党派性”和“中立”的招牌,这些招牌给人一种可信赖感,从而使媒介设定和提示的“议程”能对受众产生巨大影响;资产阶级媒介在立场和价值观方面基本是与人民对立的。

二、传播与垄断控制“控制”的命题是批判学派的一条主线,不论意识形态还是政治经济的探讨,不论是社会社会文化还是其他层面的研究。

批判学派在研究上摒弃经验学派一向标榜的“价值中立”,而公开承认自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力图揭示传播媒介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上锁扮演的角色。

批判学派看的是这一头的传播者,经验学派想的是那一头的受传者。

批判学派对控制问题的重视,集中体现在其政治经济学方面的探讨上。

涉及传播媒介的结构、运作及社会背景,并同经验学派的有关理论相关联,借助这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得以在传播学界开宗立派。

经验学派依据所谓“所有权分散论”和“管理革命论”在否认媒介所有者对传播活动施加控制的同时,认为媒介的活动在其内部受制于专业管理人员,在其外部受制于市场竞争的法则,期间不存在垄与控制问题,只有有相似的受众对信息无限多样的需要,而媒介旨在满足这种需求。

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任何媒介都受制于某种权力,都是某种权势的工具。

默多克和戈尔丁“政治经济学流派”分析西方媒介的所有制结构,从而揭示其中垄断与控制的实质。

马克思预见股份公司具有将管理工作从资本家那里分离出来的趋势,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并不拥有资本的管理阶层讲取代资本家走上管理岗位,而资本家将作为一种多余物从生产过程中消失,但管理阶层的出现并被不看作资本家有效控制权的丧失,仅仅被看做劳动分工的进一步精密化。

晚期资本主义消费观念的盛行,经验学派把“消费主权”分为王牌,以图消解“控制”这一命题,如果传播中存在控制因素的话,那么也主要来自受传者一方。

批判学派从媒介收入绝大部分来自于广告而非来自于一般受众这一基本事实出发,认为对传播起决定作用的是广告主的意志,而所谓受众主权乃形同虚设。

广告的公布是以社会财产的分布为转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