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太阴病脉证并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太阴病脉证并治
Treatment of taiyin disease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学习目的和要求
1.掌握太阴病辩证纲要(提纲证)。 2.背诵原文:273条、277条、10条、5条。 3.熟悉太阴病兼变证。 4.熟悉太阴的生理、太阴病的病因病机、治禁。
概说
2、成因:
1)本经自病:中阳不足
外受风寒 劳倦七情 内伤生冷
直中太阴
2)他经传入: 太阳、少阳、阳明误下太过,损伤脾阳
概说
3、病机:脾阳受损,运化失职,寒湿内停。
4、病位:足太阴脾经、脾脏
5、病性:里,虚,寒—阴证(中焦局部的里虚寒而 不是全身的)
概说
6、证候类型:
①太阴病本证 理中汤证
②太阴病兼证
谷:运化不健胃气呆滞 食不下
阳气不足
虚寒 失于温养 寒湿 阻滞气机
时腹自痛
升清
失常 脾气不升,寒湿下注 胃气不降,浊阴上逆
下利 吐
21
太阴与阳明腹满痛鉴别:
●太阴腹痛:满、痛、吐、利同见,“满痛时减, 复
如故”,虽见吐下而满痛不减,反而益重。 ●阳明腹痛:“满痛不减,减不足言”,大便秘结,
下之便通,满痛即减,余症亦减。 ●“时腹自痛”——乃是太阴虚寒腹痛的特点
津不伤。 ●“自利不渴” 为太阴虚寒下利的辨证要点。
29
三阴病下利口渴症状比较
口渴
太阴 少阴 厥阴
自利 不渴 自利 而渴
下利消 渴
实质
三阴 阴液充足
二阴 阴液不足
绝阴 阴津亏乏
桂枝汤证(太阴病兼表证) 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 (太阴病兼实证) 太阴发黄证
7、证候特点:
脾阳虚、脾气虚
运化失司 升降紊乱 邪从寒化 寒湿下注
8、治则治法:
1)治则: “当温之”—— 温中健脾,祛寒燥湿
2)治法: 本证——温运脾阳、散寒祛湿 兼变证——随证加减(勿忘中阳不足之本)
14
由于食不下而脾胃伤,气陷更甚。 时腹自痛——腹痛时作时止,且喜温喜按。 胸下结硬——胸下指胃脘部。“结”,《玉函经》作“痞”。
此条为太阴病提纲,提示中阳不足,脾胃虚弱,寒湿内盛, 升降失常的太阴病本质。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 则生縝胀”
“脏寒则生满病”
太阴脾
运化
水:寒湿停滞气机不畅 腹满 失常
【释义】
藏有寒---即脾脏虚寒。 当温之---为治疗原则,即用温中散寒之法。 宜服四逆辈---指适宜用四逆汤等温里散寒的这类
方药,具体指理中汤。
原文分析
本条阐明了太阴病主证、病机和治则。 自利不渴——既有别于热证下利,又有别于少阴下
利。其原因: ●从生理上讲,太阴是三阴,阴多不易伤; ●从病理上讲,脾阳不足,寒湿中阻,无热则
正治: “当温 之”
温中散寒 健脾燥湿
误下:
中阳更伤 水停食阻
胸下结硬
●以为腹满为实而犯“虚虚实实”之戒,误用下 法即“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 。 ●太阴病治禁:不可攻下。
24
【注家摘要】
程扶生:“此言太阴总证也。太阴之脏为脾,太阴 之脉入腹,故腹满时痛吐利,为太阴病也。……盖 邪逼于上则吐而食不下,邪逼于下则利甚而腹痛, 上下交乱,中州无主,此但可行温散,设误下之, 则在下之邪可去,而上之邪陷矣,故胸下结硬。”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 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 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 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 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 挟咽,连舌本 ,散舌下。 其支者: 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1)从经络:主要涉及足太阴脾经 从足走腹(脾主大腹,脾主四肢)
2)从阴气: 阴气最盛(太者大也,三阴) 位主里
概说 Introduction
一、基本概念:
太阴:包括手、足太阴经和肺、脾,并与手、 足阳明和大肠、胃相表里。
概说
二、太阴的生理: 1、经络: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 大肠,环循胃口,上膈属肺至 喉,从肺系横出腋下,行于上 肢内侧前缘,直达拇指之端。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上 行沿小腿内侧中线上行,在内踝上 八寸处交叉,行于足厥阴肝经之前, 沿大腿内侧前缘上行,入腹,属脾 络胃。
22
“自利益甚”的含义:
●1)“自利”,知其非误治使然,“自”更体现了 太
阴中焦虚寒,湿气有余的本质。
《内经》所谓:“湿盛则濡泻”。 ●2)此种下利,愈利愈重,有日趋加重的特点。 ●3)愈下利,腹满腹痛,食不下等症愈甚。
“自利益甚”——是太阴病的典型症状,亦是审证
的要点。
23
●太阴病治则:
脾阳不足 寒湿内盛
6
概说
2、脏腑:
手-肺,肺主气,通调水道,佐心行血 太阴
足-脾,脾主运化、升清,主四肢,主统血,与胃 同居中焦,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为人体气机 升降之枢纽。
纳化相依,燥湿相济,升降相因。
概说
3、表里关系: 太阴与阳明相表里
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 足太阴脾-足阳明胃
概说
三、太阴病
1. 概 念 : 是 指 病 邪 侵 袭 太 阴 , 致 中 阳 不 足,寒湿内盛,以脾的功能失调为主的一类 疾病,为三阴病的初始阶段。
黄仲理:“太阴之为病……宜理中也”。 王三阳:“当用辛甘之药温散之,则邪散去而自和
矣”。
25
【主证】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病机】脾虚不运,寒湿内甚。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化湿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
【原文】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 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77)
9、治疗禁忌:
慎用汗、吐、下之法 禁用苦寒攻下
10、转归:
决定疾病预后的三个条件:
正气的强弱 感邪的轻重 源自文库疗的得当与否
1)向愈、自愈 2)外薄阳明 3)邪传少阴
16
太阴病发病及转归示意图:
失治误治 太阳病
误治损伤脾阳
阳明病 少阳病
阳复太过, 化燥成实
损伤脾阳

脾损及肾 少阴病
阴 误治传变
厥阴病

第一节 太阴病辨证纲要
【原文】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 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 结硬。(273)
18
【词解】
胸下结硬
胃脘部痞结胀硬
【提要】太阴病提纲及误治后的变证。
原文分析
食不下——不欲食,不能食,不敢食也。食则腹满益甚。 自利益甚——自利指不因攻下而自泻利。指下利逐渐加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