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沙变化过程及其三角洲沉积环境演变
三角洲的形成
三角洲的形成典型试题一: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河三角洲是当今我国乃至世界各大河三角洲中海陆交迁最活跃的地区,特别是黄河口地区陆速车之快世所少见,但在淤进造陆的同时,三角洲也受到海洋动力的侵蚀作用。
黄河三角洲是典型的滨海混地生态系统,是中国暖温带地区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同时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材料二: 1987-1992年黄河口地区海岸线演变图材料三:1950~2000年黄河利津站(黄河入海口附近)水沙统计图(1)结合材料三,简述1990-2000年黄河入海泥沙减少的自然原因。
(2)分析1987-1992年图中虚线框内黄河口海岸线变化的主要特点及原因。
(3)分析近年来黄河中游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对三角洲发育的影响。
(4)简述黄河三角洲湿地对鸟类生存的意义。
典型例题二:(14分)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近年来,该地的一部分劳动力指向性和原料指向性企业向省内的边远地区转移,并在本省边缘地区产生集群效应。
(1)近年来,由于入海泥沙减少,黄河三角洲增长速度明显减慢。
请简要分析黄河入海泥沙减少的原因。
(3分)(2)河口地带是城市发育的理想场所,但黄河河口却没有形成大城市,试分析原因。
(3分)(3)简要叙述两个三角洲气候特征的共同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2分)(4)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区位条件的变化,分析该地区产业转移的原因。
(6分)典型例题三:读下图及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30分)材料:多瑙河上游接纳了被誉为“滑雪天堂”的阿尔卑斯山区较多的河水,中、下游流经地区经济发达,并以铁门为界。
下表为M城市各月平均降水量统计表。
(1)分析多瑙河三角洲湿地广布的原因。
(6分)(2)说出多瑙河在M城干流段冬季至春季径流量总体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8分)(3)简析在多瑙河铁门建水电站的有利自然条件,并分析其下游地区农业生产的积极影响。
(10分)(4)分析多瑙河三角洲没有形成重要港口城市的原因。
黄河清水沟叶瓣水下三角洲演变过程
黄河清水沟叶瓣水下三角洲演变过程
魏晓燕;马妍妍;李广雪
【期刊名称】《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年(卷),期】2013(33)1
【摘要】对黄河口30多年来的叶瓣演变过程进行了详细研究。
利用遥感假彩色合成解译历年岸线和流路河道变化,利用1976—2005多年的水深数据,定量分析了清水沟叶瓣水下三角洲堆积体不同时段的冲淤变化过程。
将水下三角洲堆积体的演变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即多淤积中心阶段→单一稳定淤积阶段→缓慢淤积阶段→淤积—侵蚀同时发生阶段,证明黄河口三角洲堆积体演变过程对流路演化的阶段性有很好的响应关系。
同时对清水沟水下三角洲演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总页数】6页(P19-24)
【关键词】侵蚀淤积;冲淤量;椭圆形堆积体;影响因素;黄河水下三角洲
【作者】魏晓燕;马妍妍;李广雪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6.21
【相关文献】
1.黄河口新口门水下三角洲演变特征 [J], 杨明;张治昊;杨晓阳
2.基于Fisher算法对现代黄河三角洲叶瓣垂向环境演变的初步验证 [J], 张程瑜;冯
秀丽;刘杰;刘潇
3.黄河三角洲清水沟流路叶瓣体演化 [J], 邓声贵;李广雪;杨荣民
4.黄河三角洲清水沟河口区近期冲淤演变特征 [J], 杨伟;陈沈良;谷国传;陈小英
5.黄河口水下三角洲刁口叶瓣的核素分布与沉积特征 [J], 宋莎莎;孙永福;宋玉鹏;杜星;董振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河三角洲北部贝壳堤岛的近期演变
2009年6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V ol.29,No.3第29卷第3期 M ARINE GEOLOGY&QUA TERNA RY GEOLOGY June,2009 D OI:10.3724/SP.J.1140.2009.03023黄河三角洲北部贝壳堤岛的近期演变杜廷芹1,2,黄海军1,王珍岩1,刘艳霞1,2(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7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摘要:通过不同年代地形图、卫星影像的对比及野外实地测量等,综合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北部开敞型和潮沟型两类贝壳堤岛近50年来的数量和面积变化及其演化特征。
结果表明,该区两类贝壳堤岛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其演化特征因岛屿成因的类型差异而各不相同。
目前,该区贝壳堤岛群逐渐萎缩,人类活动已成为影响三角洲北部两类贝壳堤岛发育演变的主导因素,特别是潮沟型贝壳堤岛,基本上结束了自然演化的历史,呈现出新的演化特征。
关键词:贝壳堤岛;近期演化;人类活动;黄河三角洲中图分类号:P73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6-1492(2009)03-0023-07 贝壳堤岛是在海浪和潮汐等动力作用下,特别是特大风暴潮的影响下,将潮间带贝壳碎屑向高潮线处堆积,与陆地冲刷下来的泥沙共同形成以贝壳堤为主要形态的岛屿[1]。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西南岸,境内分布有多道贝壳堤,向北与天津、河北的贝壳堤相连,形成国内独有的贝壳滩脊海岸,在此基础上发育了该区特殊的堆积型链状岛群(图1)。
该区贝壳堤与美国路易斯安娜州古贝壳堤和南美苏里南贝壳堤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贝壳堤,在海岸地貌、海平面变化及气候变化的规律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2-4]。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有关学者对该区贝壳堤的物质组成、沉积特征、空间分布、形成年代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对其成因条件作了较全面的讨论[4-12]。
黄河中下游泥沙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总716期第十六期2020年6月河南科技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黄河中下游泥沙变化及其影响分析翟秋敏1,2宁玉鑫1刘帅1(1.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0;2.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南开封475000)摘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一直以来,严重的泥沙问题影响着黄河流域人们的生产生活。
本文从黄河泥沙含量变化入手,采用多年均值的方法分析1957年至2017年不同时段黄河泥沙的变化,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视角阐释了水沙变化的原因,探究黄河水沙变化对下游河床、河口三角洲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提出变废为宝、加强监控、保护三角洲生态的策略。
关键词:黄河中下游;水沙变化;三角洲;黄土高原中图分类号:TV1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68(2020)16-0078-03Analysis of Sediment Change and Its Influence in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ZHAI Qiumin1,2NING Yuxin1LIU Shuai1(1.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Henan University,Kaifeng Henan475000;2.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Nation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Henan University,Kaifeng Henan475000)Abstract:The Yellow River is the mother river of the Chinese nation.For a long time,serious sediment problems have affected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This paper started with the change of the sedi⁃ment content of the Yellow River,analyzed the sediment change of the Yellow River in different periods from1957to 2017by using the method of multi-year average,explained the reasons for the change of water and sedi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explored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nge of water and sedi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on the downstream riverbed,estuary delta,and on this basis,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put forward to change waste into treasure,strengthen monitoring strategies to protect the delta ecology.Keywords: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change of water and sediment;delta;the loess plateau“黄河之患,患在泥沙”,黄河含沙量大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
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黄河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为众所周知的河流,也是中国经典的淤泥河流。
它从东接南北河,向西流行,穿过黄河流域,最终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
由于其历史悠久,在河流演变过程中,中国黄河流域环境演变及水沙运行规律变化也受到了密切关注。
一、黄河流域环境演变黄河流域环境演变受到黄河水位、水沙流量及污染物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近年来,随着黄河水位下降和河道变化,黄河流域环境演变受到了影响。
首先,水位下降,黄河河谷可能会受到污染,威胁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威胁陆地生态环境的安全。
其次,由于水位下降,河床带来的污染物超标浓度会升高,加剧环境污染,不利于黄河上游生态系统的保护。
再次,水沙可以被调整,河道可以被重塑,湖泊可以被淹没,大片农田可以被淹没,这将会影响农业的开垦,影响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此外,黄河流域的洪水及水质状况也会受到河流演变的影响。
二、黄河流域水沙运行规律黄河流域的水沙运行规律是由时间段、水沙流量、水位、流域内外气温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
黄河主要流经三大河流域:黄河中游河流域、黄河上游河流域和黄河下游河流域。
按照季节变化,黄河水沙运行一般经历九个阶段:汛期、消胀期、小水期、大水期、涨水期、涨落期、涨水谷底期、涨水峰值期和洪峰台头期。
其中,汛期(5月中旬至7月底)是洪水最大的时期,其水位基本上在50米以上,水量最大,河道和湖泊充满水,江河湖泊泛滥。
消胀期(8月初至9月中旬)和小水期(9月中旬至11月初)的水位都不高,大约在50米以下,水沙流量变小,冬季洪水特别小,有较多湖泊陷入干涸。
大水期(11月初至1月初)、涨水期(1月初至2月初)和涨落期(2月初至4月中旬)的水位变化不大,但水沙流量大小波动较大。
涨水谷底期(4月中旬至5月初)的水位最低,除此之外,涨水峰值期(5月初至5月中旬)和洪峰台头期(5月中旬至5月底)的水沙运行开始发生变化,水位上升,水沙流量增加。
三、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之间的关系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高考地理小专题——三角洲的形成(无答难)
高考地理小专题——三角洲的形成典型试题一: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河三角洲是当今我国乃至世界各大河三角洲中海陆交迁最活跃的地区,特别是黄河口地区陆速车之快世所少见,但在淤进造陆的同时,三角洲也受到海洋动力的侵蚀作用。
黄河三角洲是典型的滨海混地生态系统,是中国暖温带地区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同时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材料二: 1987-1992年黄河口地区海岸线演变图材料三:1950~2000年黄河利津站(黄河入海口附近)水沙统计图(1)结合材料三,简述1990-2000年黄河入海泥沙减少的自然原因。
(2)分析1987-1992年图中虚线框内黄河口海岸线变化的主要特点及原因。
(3)分析近年来黄河中游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对三角洲发育的影响。
(4)简述黄河三角洲湿地对鸟类生存的意义。
典型例题二:(14分)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近年来,该地的一部分劳动力指向性和原料指向性企业向省内的边远地区转移,并在本省边缘地区产生集群效应。
(1)近年来,由于入海泥沙减少,黄河三角洲增长速度明显减慢。
请简要分析黄河入海泥沙减少的原因。
(3分)(2)河口地带是城市发育的理想场所,但黄河河口却没有形成大城市,试分析原因。
(3分)(3)简要叙述两个三角洲气候特征的共同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2分)(4)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区位条件的变化,分析该地区产业转移的原因。
(6分)典型例题三:读下图及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30分)材料:多瑙河上游接纳了被誉为“滑雪天堂”的阿尔卑斯山区较多的河水,中、下游流经地区经济发达,并以铁门为界。
下表为M城市各月平均降水量统计表。
(1)分析多瑙河三角洲湿地广布的原因。
(6分)(2)说出多瑙河在M城干流段冬季至春季径流量总体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8分)(3)简析在多瑙河铁门建水电站的有利自然条件,并分析其下游地区农业生产的积极影响。
(10分)(4)分析多瑙河三角洲没有形成重要港口城市的原因。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2)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引言黄河,中国第二长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自古以来,黄河流域温润肥沃,孕育了千百年的中华文明。
然而,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的形态和流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黄河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
黄河的演变过程古代黄河的流域古代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在早期历史时期,黄河曾经是一条宽阔而平缓的河道,两岸多为湿地和沼泽。
河水湍急,泥沙淤积较少,黄河也因此被称为“泥河”。
黄河的泥沙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流域逐渐受到泥沙的淤积问题的困扰。
泥沙的淤积导致黄河河床抬高,河道变浅。
这种泥沙问题不仅对农田灌溉和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增加了洪水的威胁。
黄河的改道受到泥沙淤积和洪水的困扰,黄河在历史上多次改道。
这些改道是黄河流域地理变化的重要标志。
最著名的是在公元1194年发生的“大江南北”(又称“毁千里堤”),黄河改道南流,改变了黄河下游的地理格局。
人类活动对黄河的影响除了自然因素,人类活动也对黄河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现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的扩张和工业的发展,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成为了黄河流域的一大问题。
黄河变化的原因自然因素黄河流域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和地质构造。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黄河流域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气候的干旱或多雨直接影响黄河水量的变化。
例如,黄河上游的降水量减少会导致黄河的水量减少,反之亦然。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对黄河的流向和水系的改变起到重要作用。
深层地质运动和地表地貌变动会导致黄河发生断流、改道或堵塞的情况。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主要包括水资源利用、土地利用和污染等影响。
•水资源利用:黄河流域的农业、工业和城市用水对黄河的水量造成了巨大压力。
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了黄河水量减少,加剧了干旱和水资源供需矛盾。
•土地利用:水土保持和河岸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对黄河的形态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了水土流失、河岸冲刷等问题。
黄河流域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及环境变化
黄河流域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及环境变化黄河作为中国第二长河流,流经十一个省区,是中国最重要的水资源之一。
黄河流域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与环境变化对于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黄河流域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和环境变化,并分析其对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黄河流域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包括水文循环、沉积物运移和溶解物质的转化等。
其中,水文循环是衡量流域水资源利用和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的重要指标。
黄河流域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而整个流域的水资源主要依赖于冰川融水和雪水的补给。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流域的冰川面积和厚度正在不断减少,这对流域的水循环和水资源供给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的增加也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和气候湿度的减少,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流域水资源供需紧张的局面。
此外,黄河流域的沉积物运移是流域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河冲积扇是世界上最大的冲积扇之一,其沉积物对流域的生态环境和土壤质量有重要影响。
在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影响下,流域山地和河岸侵蚀剧烈,导致了河道淤积严重和冲积扇扩张,增加了洪涝灾害的风险。
此外,农业化肥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也导致了农田土壤的污染,进一步影响了流域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黄河流域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还与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随着气候变暖,黄河流域的水循环和沉积物运移也发生了重大改变。
湖泊水面的蒸发增加,导致了湖泊水位下降;冻土融化速度加快,引发了土壤侵蚀和滑坡等风险。
此外,气候变化还带来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如干旱和洪水,进一步影响了流域的水资源供给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黄河流域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和环境变化对流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应加强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水资源利用,提高农业灌溉的水利效率,改进工业用水和城市供水的管理,可以减缓水资源紧张和生态环境破坏。
黄河口泥沙冲淤演化探讨
黄河口泥沙冲淤演化探讨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直接或间接滋润了华北地区的千百万人口。
黄河口处是黄河流经河口后,信陵老母山北麓与渤海相遇的地方,是我国大陆最北端的河口。
黄河口不仅具有极高的环境价值,还对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流域开发活动等影响因素的不断扩大,黄河口泥沙冲淤问题也日益突出起来。
黄河口泥沙冲淤的演化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黄河入海口区域虱洲沙洲形成期。
在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农业时代,而黄河入海口区域的人类社会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由于黄河的泥沙在机械物质力学的作用下,经过长时间的沉积作用,形成了如今的虱洲沙洲。
这期间,受到黄河的影响,河口自然港没有得到有效的塑造,泥沙淤积较多。
第二阶段是黄河入海口区域潭貌变迁期。
在这个时期,黄河口自然港的形态逐渐发生了变化,由于黄河入海口区域沉积物的不断淤积,自然港开始出台,先形成南部陆域,之后海防沙丘、深水沟壑带随之而形成。
在这个时期,受到黄河泥沙的冲击,海口泥沙淤积加剧。
第三阶段是黄河入海口区域人类活动影响期。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黄河入海口区域的自然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地沙漠化、城市化、工农业发展等方面。
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河口泥沙淤积更加加剧,并且出现了破坏这些沙丘的趋势。
由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黄河口地区的农业、渔业等业务已经遭受严重影响。
因此,解决黄河口泥沙冲淤问题,对于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消除黄河口地区的防洪灾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巩固防护沙丘,治理海盐地、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适当调控黄河水文、限制城市扩张等。
在总的情况下,探讨黄河口泥沙冲淤问题的原因与解决方法,对于维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提升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加强科学研究,提出更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黄河口泥沙冲淤问题,为维护国家环境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黄河三角洲北部全新世地层及古环境演变
2014年10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Vol.34,No.5第34卷第5期 MARINE GEOLOGY &QUATERNARY GEOLOGY Oct.,2014DOI:10.3724/SP.J.1140.2014.05025黄河三角洲北部全新世地层及古环境演变赵广明1,2,3,叶青2,3,叶思源1,2,3,丁喜桂1,2,3,袁红明1,2,3,王锦1,2,3(1.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生物地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71; 2.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71;3.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266071)摘要:根据2007年在黄河三角洲北部布设的一口31m浅钻和9个探槽的沉积学观测、微体古生物鉴定等资料,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北部ZK3孔的地层分析,将其全新世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浅海沉积、潮坪沉积和河流沉积4层,将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进一步划分为4个亚层,并解释了古环境演变。
结合黄河频繁改道的详细历史记录,运用历史地理学和沉积地质学综合分析的方法对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部分进行了精确的年代划分,其他层位也进行了年代推测,并与黄河三角洲北部其他钻孔进行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全新世;古环境演变;黄河三角洲北部中图分类号:P73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6-1492(2014)05-0025-08 近年来,关于黄河口地区古地理和古环境变化的研究越来越多[1-5]。
黄河三角洲地区全新世海侵只发生一次,大约在8 000aBP全新世海侵到达现在的海岸线,在6 000~7 000aBP达到海侵的最大边界:无棣的柳堡,经利津的牛庄至昌邑以北。
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铜瓦厢决口,在山东利津、宁海东北入渤海,形成现代黄河三角洲。
Bornhold等和Prior等都对现代黄河三角洲的水下三角洲进行了研究,他们将水下三角洲划分为三角洲平台、三角洲前缘斜坡和三角洲隆起[6-7],这样的划分只反映了黄河口前方的地貌变化,而对两侧并不适用,很难将上述划分应用于钻孔岩心的沉积环境分析。
黄河三角洲的地貌演变
黄河三角洲的地貌演变黄河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是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之一。
它是由黄河长期的泥沙沉积形成的,经历了漫长的地貌演变过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黄河三角洲的地貌演变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自古以来就被称为“中国母亲河”。
由于黄河上游地区的丰富泥沙,黄河在长期的冲刷和沉积过程中,形成了广阔的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的地貌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河口平原形成阶段、河口三角洲形成阶段和现代河口三角洲形成阶段。
在河口平原形成阶段,黄河冲刷了大量的泥沙,形成了一个相对平坦的河口平原。
这个阶段发生在数千年前,当时黄河的冲刷能力非常强大,泥沙沉积在河口附近形成了一个广阔的平原。
这个平原上的土壤肥沃,适合农业发展。
因此,这个地区逐渐有人类聚居,并形成了繁荣的农业文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的泥沙沉积越来越多,形成了河口三角洲。
在河口三角洲形成阶段,黄河的沉积物在海水的冲刷下逐渐堆积起来。
这个阶段发生在几千年前,黄河的泥沙沉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三角洲,面积达到数千平方公里。
这个三角洲的地势逐渐上升,形成了一系列的河岛和河道,这些河道将黄河分成了许多支流。
黄河的主要河道也在这个阶段形成,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黄河主干。
在现代河口三角洲形成阶段,黄河的泥沙沉积进一步扩展了三角洲的面积。
这个阶段发生在近几百年前,黄河的泥沙沉积使得三角洲的面积扩大到了目前的规模。
这个阶段也是人类活动对黄河三角洲影响最大的阶段。
人类在这个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和城市建设,导致了土地沙化和水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
黄河三角洲的地貌演变对周边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泥沙的沉积使得三角洲的土壤非常肥沃,适合农业发展。
这使得黄河三角洲成为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
然而,大规模的农业开发也导致了土地沙化和水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
此外,黄河三角洲的地势逐渐上升,使得河道变得更加复杂,增加了洪水的风险。
因此,黄河三角洲的地貌演变需要我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1996年黄河尾闾改道以来水下三角洲的演变_班丽
第4期
班丽等: 1996 年黄河尾闾改道以来水下三角洲的演变
83
其困难的, 采取平均和统计的方法比较可行。因此, 本文在研究 区域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位置研究其水深变化。就某一年份, 利 用水深数据在平面内形成 等 值 线 图 , 即 y=y( x, H0) , 历 年 等 值 线 的变化可以反映平面地形的变化; 就某一断面, 利用水深数据可 形成横向剖面( Crosswise Section) 水深图, 即 H=H( x, t0) , 历年剖 面水深图可以反映该断面向海的淤蚀变化; 就某一纵向剖面, 利 用 水 深 数 据 形 成 纵 向 剖 面 (Longitudinal Section) 水 深 图 , 即 H=H( y, t0) , 比较历年图形可以反映水下三角洲沿岸的地形变化。
以水深表示河口水下三角洲的地形, 水深变化是水下三角 洲演变的直观体现, 反映河口水下三角洲的演变。水深是时空 变量, 即 H=H( x, y, t) 。从“动力- 泥沙- 地形”系统角度来看, 径流 来沙在河口水流动力作 用 下 , 发 生 沉 降 、悬 浮 、启 动 、输 移 , 大 量 泥 沙 输 运 的 结 果 就 表 现 为 地 形 的 变 化 。就 研 究 三 角 洲 演 变 而 言 , 通常以年为时间尺度, 从微观水沙运动方程对其进行研究是极
本文在总结黄河口水下三角洲地形演变特点的基础上, 从 动力输沙的角度对地形的变化进行机理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平面演变特征 根据现行黄河口三角洲水深等值线变化图分析其平面演变
特征。考虑到径流和海洋动力在河口区的作用特点, 分别对 2 m 等深线、5 m 等深线、10 m 等深线的变化进行研究, 如图 4。清 8 出汊前, 等深线与海岸线方向基本一致且比较顺直。行河以后, 等深线出现向海弯曲。其中 2 m 等深线向海淤进最显著, 向海淤 进的同时向南推进, 口门北侧基本保持不 变 ; 10 m 线 淤 进 最 慢 , 在原有基础上基本保持平行推进; 5m 线的淤进介于两者之间, 但南侧推进明显大于北侧。比较各等深线历年向海推进的最大 距离( 图 5) , 进行趋势分析的结果表明, 10 m 等深线的变化比较 均匀, 最接近线性变化; 2m 等深线的变化受径流来沙量的影响 最大; 5m 等深线的变化规律最不明显。
黄河的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
黄河的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黄河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其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一直备受关注。
水沙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黄河水流中携带的泥沙总量,其变化规律与多种因素相关。
本文将通过分析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来探讨黄河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
一、地理环境对水沙通量的影响黄河流域地理环境是影响其水沙通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经过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最终注入渤海。
河流长度长,流域面积广阔,使得黄河在长期的侵蚀和运载过程中能够携带大量的泥沙。
此外,黄河流域的地质构造也对水沙通量产生影响。
黄河上游地区多为高山峡谷,河床陡峭,水流湍急,因此容易导致大量泥沙的冲刷。
而黄河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河道宽阔,水流缓慢,泥沙沉积较为明显。
二、气候条件对水沙通量的影响黄河流域的气候条件也对水沙通量的变化起到重要影响。
黄河流域位于中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较少。
气候干旱使得土壤容水量减少,导致土地裸露,容易发生水土流失,进而大量泥沙被冲刷入河流中。
此外,黄河流域的降水分布不均匀,以夏季为主要降水期。
夏季降雨量大,极易造成山洪暴发,冲刷河道和滩地,加大黄河水沙通量。
而冬季黄河流域大部分降水以雪的形式存在,融化后进入黄河,形成春汛,也会增加水沙通量。
三、人类活动对水沙通量的影响人类活动对黄河水沙通量的变化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域,大量的农田灌溉水源自黄河。
农业活动导致黄河流域耕地增加,土地开垦和用水量的增加会加剧水土流失,导致水沙通量的增加。
此外,近年来城市化的发展也使得黄河流域的工业和生活用水需求不断增加。
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导致黄河流域局部地区出现水资源短缺的情况,进一步加剧了黄河流域的水沙通量变化。
综上所述,黄河的水沙通量的变化规律受到了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多方面影响。
地质构造、气候干旱以及农业和工业发展等因素都会对黄河流域水沙通量产生影响。
黄河三角洲沼泽成因湖波面积变化
沼泽的形成
沼泽的形 成一般着重 分析降水量 (水位季节 变化)、蒸 发量、下渗 量、排泄能 力、水网密 度等要素。
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形成主要原因: 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气温低,蒸发弱; 冻土发育,不易下渗。
青藏高原沼泽的形成:
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 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厚,不易下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角洲平均每年以2-3公里的速度向渤海推进, 形成大片的新增陆地。面积逐年 扩大,生态类型 独特,海河相会处形成大面积浅海 滩涂和湿地, 成为东北亚内陆 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 “中转站”和越冬、繁殖地。黄河三角洲地势西 南高东北低,与黄河入海的方向相一致。由于黄 河尾闾摆动的影响,这里的地面形成许多沟壑交 错的废弃河道及防水堤坝,虽经多年风雨剥蚀、 人为填补,至今仍见岗、坡、洼相间分布的地形, 以及波浪涟漪状的地貌。
沼泽除了是由湖泊演变而成的,还有以下几种情况: 低洼平原上的河流沿岸,在河水浅、流速慢的情况下,可以生 长水草而逐渐形成了沼泽。在沿海的低地,反复被海水淹没,海滩 上杂草、芦苇丛生,也可形成盐沼泽。有些高原、高山地区,由于 冬季地面积雪,到次年春夏季节冰雪融化,地面积水,短草和苔藓 植物杂生,也可形成沼泽。 在森林地区,枯枝落叶在林下不断堆积,好像给地面盖了一层 很厚的被子,它既能大量积蓄雨水,又可减少土壤蒸发,保持着过 度湿润的状态。又因为碳化过程的进行,土壤中大部分的矿物养分 被淋失,造成草木死亡,而代之以繁茂的苔藓植物。苔属植物能保 留大量水分,使植物残体的分解过程减慢,泥炭开始堆积,逐渐形 成沼泽。在我国大、小兴安岭的森林中,就可以看到这种森林沼泽 化的现象。 在有些过于湿润的地区,杂草大量繁殖,形成厚实的草层,使 土壤通气状况变坏,碳分逐渐减少,原有植物渐趋衰亡,生长莎草、 水藓等植物。这些喜湿性植物,有很强的蓄水能力,因此更加强了 湿润状况,草甸沼泽化得以迅速发展。四川西部的草地,有一部分 就是这样形成的。
1996年黄河尾闾改道以来水下三角洲的演变
量 及 输 沙 量 明 显 降 低阍 0世 纪 7 。2 0年代 . 津 站 每 年 断 流 不 超 利 过 2 ;0年 代 , 流 不 超 过 3 d 进 入 9 年 代 , 别 是 19 0d 8 断 2 ; 0 特 95
( 中国石 油大 学( 华东 ) 地球 资源 与信 息 学 院, 山东 东 营 2 7 6 ) 5 0 1
摘 要 : 据 1 9  ̄ 0 4年 黄 河 三 角 洲 滨 海 断 面 的 实 测 水 深 资 料 . 结 清 水 沟 流路 自清 8汊 改道 以 来 . 行 黄 河 口水 下 三 根 96 2 0 总 现 角 洲 平 面和 剖 面演 变特 点 。 结 果表 明 : 下 三 角 洲 的地 形 演 变与 河 口 区的 水 流动 力相 适 应 . 角 洲 的演 变是 一 个 动 态 反馈 水 三 过 程 。 新 的入 海 水 沙通 量 变化 形 势 下 , 当运 用 系统 的观 点 , “ 力一 沙一 形 ” 在 应 从 动 泥 地 系统 的 角 度研 究 三 角 洲演 变 的机 理模 型 . 黄 河 大 型 水库 联 合 调 水 调 沙 和 河 口治理 提 供 技 术 支 持 。 为
黄河 人 海 水 沙 通 量 是 影 响 三 角洲 演变 的重 要 因 素 。 在 以往 的研 究 中通 常 忽 略 海 洋 动力 的影 响 .仅 关 注 径 流 人 海 水 沙通 量 对 黄 河 三 角洲 整 体 面积 以 及 海 岸 演 变 的影 响 1] 近 年 来 由于 黄 河 2。 - 5
图 1 黄 河 三 角 洲 滨 海 固 定 断 面 位 置 分 布 图
以水 深 表 示 河 口水 下 三 角洲 的地 形 .水 深 变 化 是 水 下 三 角
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床侵蚀过程及其动力机制
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床侵蚀过程及其动力机制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床侵蚀过程及其动力机制一、引言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其在中国东部地区流域广阔,河口北纬37度,流经山西、河南、陕西、山东等省份,最后注入渤海。
黄河流域土壤含沙量高、水流湍急,使其携带着巨大的沉积物质。
黄河流域的河床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毫不奇怪,在黄河三角洲的近岸海床上也存在着侵蚀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床的侵蚀过程及其动力机制。
二、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床侵蚀过程1. 沉积物运移过程黄河的水流湍急,携带着大量的沉积物进入海域。
黄河三角洲的近岸海域这些沉积物有时会沉积在海床上,但在某些条件下也会造成海床的侵蚀。
这主要是因为沉积物浓度不均匀,导致流体中的剪切力发生变化,使得局部海床出现侵蚀现象。
2. 海洋流动对海床侵蚀的作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存在着明显的海洋流动现象,如海浪、潮流等。
这些海洋流动对海床的冲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海浪的冲击力和潮流的剪切力会加速海床侵蚀的过程,尤其是在黄河入海口附近,潮流的剧烈变化使其对海床的侵蚀更加显著。
3. 人类活动对海床侵蚀的影响人类活动也是导致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床侵蚀的重要原因之一。
沿海地区的围海造田、围海开发等人类活动会改变海床的自然状态,使其失去平衡。
加之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加剧,使得更多的泥沙进入海域,增加了海床侵蚀的风险。
三、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床侵蚀的动力机制1. 沉积物浓度不均匀黄河流域的河床演变导致了沉积物在进入海域时的浓度不均匀。
这种浓度不均匀使得流体中的剪切力发生变化,从而对局部海床产生侵蚀作用。
2. 海洋流动的作用海洋流动,如海浪、潮流等,对海床侵蚀起着重要的作用。
海浪的冲击力和潮流的剪切力会加速海床侵蚀的过程,使得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床不断被冲刷。
3. 自然地貌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自然地貌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是导致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床侵蚀的另一个重要动力机制。
自然地貌的变化会影响到海洋流动的形态和特征。
黄河入海口变迁的沉积记录:来自粒度和^(210)Pb的证据
黄河入海口变迁的沉积记录:来自粒度和^(210)Pb的证据任寒寒;范德江;张喜林;王亮;陈彬;田元【期刊名称】《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年(卷),期】2014(34)4【摘要】自1855年黄河入海位置由黄海改为渤海以来,尾闾经历了十余次大的改道,最近的两次大的人工改道分别发生于1976年和1996年。
研究了取自黄河水下三角洲的两个沉积物岩心,系统开展了沉积物粒度、210 Pb放射性同位素分析。
研究表明:两个沉积物岩心垂向上粒度组成出现突变,它们记录了1976、1996年两次黄河入海口的变迁。
其中A19站下段(14.0~24.0cm)属于三角洲沉积,上段(0~14.0cm)属于海岸沉积,记录了1996年黄河从清水沟改道清8汊入海的河口变迁;A25站下段(15.5~24.0cm)属于正常海岸环境沉积,上段(0~15.5cm)属于三角洲沉积,记录了1976年黄河从刁口改道清水沟入海的变动。
黄河入海口的变动导致该处沉积物岩心中210Pb曲线复杂化,出现了阶段式、倒置式等形态,该曲线形态与黄河入海口的波动相一致。
【总页数】9页(P21-29)【关键词】河道变迁;粒度;^210Pb;沉积记录;黄河三角洲【作者】任寒寒;范德江;张喜林;王亮;陈彬;田元【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6.2【相关文献】1.铜箔恒温自沉积总α、总β计数法快速联测岩石、土壤及沉积物样品中的210pb、210Bi、210po [J], 王玉学;郭冬发;王哲;黄秋红;孙伟;李红光;王雪;李永辉2.西昆仑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隆升活动的沉积记录:来自塔西南棋北3井沉积物重矿物的证据 [J], 雷刚林;廖林;师俊;杜治利;罗俊成;程晓敢;陈汉林3.桂林地区近150年来的气候变化——基于 210 Pb计年的洞穴碳酸盐沉积物记录 [J], 王华;覃嘉铭;杨琰;孙海龙;林玉山;应启和4.近代黄河三角洲海域210Pb多阶分布与河口变迁 [J], 李观业;袁巍5.黄河三角洲的 ̄(210)Pb剖面与再沉积作用 [J], 成国栋;业渝光;刁少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水沙变化过程及其三角洲沉积环境演变
【摘要】: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流,以高含沙量闻名于世。
过去治理黄河的首要问题是治理黄河泥沙,尤其是中游地区的来沙。
历史上黄河的高含沙量导致下游河道淤积并发生漫滩形成泛滥平原,给人民生活带来沉重的灾难。
然而,黄河的高含沙量形成了宽广的三角洲,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
本文运用统计学方法,小波分析方法,回归分析方法以及Surfer和Mapinfo等技术手段,系统分析了1950-2009年黄河水沙的变化过程,以及水沙变化对下游河道和三角洲的影响,同时对黄河三角洲沉积环境演变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水沙产自中上游,其中径流量主要来源于上游,输沙量主要来源于中游,下游不产水不产沙。
1950-2009年黄河流域各水文站径流量和输沙量均表现出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这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的结果。
流域输沙量减少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水土保持措施,其次是水库拦沙,然后为降雨量减少。
黄河入海水沙具有显著的年(0.5-1.0a)、年际(3.0-6.5a)和年代际(10.1-14.2a)3个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而且入海输沙量的周期变化主要受入海径流量周期变化的控制。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入海水沙的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表现均不明显,时间尺度越小,周期变化显著性越低。
1950年以来,黄河下游河道经历了淤积-冲刷不断交替的变化过程,水沙条件(花园口站含沙量)是这种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当进入下游河道的含沙量小于18.6kg/m3时,河道表现为冲刷,大于18.6kg/m3时,河道表现为淤积。
艾
山以下河道的冲淤变化过程除受水沙条件控制外,还受到入海流路变迁的影响。
流路变迁初期形成新河口,河道发生溯源冲刷;流路变迁中后期河口延伸,河道发生溯源淤积。
不同流路时期,当黄河入海总水沙量比在25.34-26.05kg/m3时,河口附近岸线延伸,三角洲面积增加。
但1999年小浪底水库下闸蓄水以后,2000-2007年黄河入海总水沙量比仅为10.90kg/m3,河口三角洲表现为侵蚀,加上废弃河口的岸段侵蚀,整个黄河三角洲已由淤积转变为侵蚀。
黄河三角洲YDZ1孔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粉砂和粘土质粉砂。
以假单畴(PSD)-多畴(MD)晶粒为主的亚铁磁性矿物主导了YDZ1孔沉积物的磁性特征。
根据YDZ1孔沉积物粒度参数和磁学参数的变化特征,结合AMS14C测年,推断黄河三角洲沉积相序自上而下大致经历了泛滥平原相→河流相→三角洲前缘相→浅海相→潮坪相→河流相,沉积动力环境表现为强(陆相)→弱(海相)→强(陆相)的变化过程。
【关键词】:黄河流域黄河三角洲沉积环境水沙变化冲淤演变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TV14
【目录】:摘要7-9Abstract9-11目录11-13第一章绪论13-211.1研究
意义13-141.2国内外研究现状14-191.2.1水沙变化及其对三角洲的影响14-161.2.2小波分析在水文泥沙中的应用16-171.2.3三角洲沉积环境17-191.3本文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19-21第二章黄河流域及三角洲概况21-262.1黄河流域概况21-232.2黄河三角洲概况23-26第三章黄河水沙的变化过程26-783.1黄河水沙的空间分布26-303.2黄河水沙的变化过程30-513.2.1上游河道(唐乃亥、兰州、头道拐)30-363.2.2中游河道(龙门、潼关、花园口)36-443.2.3下游河道(高村、艾山、利津)44-513.3入海水沙的时间分布不均匀性51-533.4入海水沙的周期和趋势变化53-623.4.1小波变换53-543.4.2小波的分解与重构54-553.4.3入海径流量的周期变化55-583.4.4入海输沙量的周期变化58-603.4.5入海水沙周期变化关系60-613.4.6入海水沙的趋势变化61-623.5径流量和输沙量之间的关系62-673.6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输沙量的影响67-743.6.1人类活动的影响67-703.6.2降雨量变化的影响70-723.6.3各种影响因素对输沙量减少的贡献72-743.7流域输沙的过去和未来74-763.8小结76-78第四章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过程78-974.1区域概况与资料来源78-794.2水沙条件对下游河道冲淤变化的影响79-854.3不同流路时期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过程85-934.3.1入海流路的变迁85-874.3.2艾山以下河道的冲淤变化87-904.3.3艾山以下各站同流量水位变化90-934.4河道横断面变化93-944.5河道主槽累积淤积面积变化94-964.6小结96-97第五章黄河三角洲及其水下地形演变97-1125.1资料来源97-985.2入海泥沙的变化过程及空间分布98-1005.3黄河三角洲岸线变化特征100-1025.4入
海水沙量变化对三角洲的影响102-1055.5清水沟流路水下地形演变105-1105.5.1河口淤积及原因105-1085.5.2河口水下地形演变特征108-1105.6小结110-112第六章黄河三角洲沉积环境分析112-1386.1黄河三角洲地质背景112-1146.1.1渤海盆地地质概况112-1136.1.2黄河三角洲第四纪地质113-1146.2研究资料和方法114-1166.3黄河三角洲沉积物粒度特征116-1226.3.1粒度参数计算方法116-1176.3.2沉积物粒度特征117-1206.3.3沉积物粒度参数之间的关系120-1226.4黄河三角洲沉积物磁学特征122-1326.4.1磁学参数及计算124-1256.4.2沉积物磁性矿物125-1276.4.3亚铁磁性矿物的晶粒特征127-1286.4.4磁性特征的垂向变化128-1306.4.5磁性特征与粒度组成的关系130-1326.5黄河三角洲沉积环境132-1366.6小结136-138第七章结论138-141附录: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141-142参考文献142-154致谢154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