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世界气候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暨京都议定书会议及成果
历届世界气候大会
![历届世界气候大会](https://img.taocdn.com/s3/m/2084a40c763231126edb114b.png)
历届世界气候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是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 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
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
目前,公约已拥有189个缔约国。
公约第一次缔约方会议(COP)于1995年在德国柏林召开。
COP1·德国柏林 1995年会议通过了《柏林授权书》等文件,同意立即开始谈判,就2000年后应该采取何种适当的行动来保护气候进行磋商,以期最迟于1997年签订一项议定书,议定书应明确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发达国家所应限制和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COP2·瑞士日内瓦 1996年会议就“柏林授权”所涉及的“议定书”起草问题进行讨论,未获一致意见,决定由全体缔约方参加的“特设小组”继续讨论,并向COP3报告结果。
通过的其他决定涉及发展中国家准备开始信息通报、技术转让、共同执行活动等。
COP3·日本京都 1997年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大会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它规定从2008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
COP4·布宜诺斯艾利斯 1998年大会上,发展中国家集团分化为3个集团,一是易受气候变化影响,自身排放量很小的小岛国联盟(AOSIS),他们自愿承担减排目标;二是期待CDM的国家,期望以此获取外汇收入;三是中国和印度,坚持目前不承诺减排义务。
COP5·德国波恩 1999年通过了《公约》附件—所列缔约方国家信息通报编制指南、温室气体清单技术审查指南、全球气候观测系统报告编写指南,并就技术开发与转让、发展中国家及经济转型期国家的能力建设问题进行了协商。
COP6·荷兰海牙 2000年谈判形成欧盟-美国-发展中大国(中、印)的三足鼎立之势。
从京都到巴黎全球气候变化协议的演变与发展
![从京都到巴黎全球气候变化协议的演变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245f1ab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a3.png)
从京都到巴黎全球气候变化协议的演变与发展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不仅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也对全球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联合国于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第一次全球气候变化大会,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奠定了基础。
之后,随着《京都议定书》的诞生和《巴黎协定》的签署,全球气候变化协议逐步演变与发展。
一、《京都议定书》的诞生1997年,《京都议定书》正式通过,成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里程碑。
《京都议定书》的核心目标是,在发达国家的指导下,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来应对气候变化。
《京都议定书》的主要特点是建立了一套以减排承诺为核心的灵活机制。
根据议定书,发达国家将设定减排目标,并实施市场化的排放交易和清洁发展机制,以提高减排成本的效率。
然而,《京都议定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它只约束发达国家,没有约束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
其次,温室气体排放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共同努力,而《京都议定书》的减排目标并不足够全面。
二、《巴黎协定》的签署2015年,《巴黎协定》在法国巴黎达成,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巴黎协定》的目标是控制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其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
与《京都议定书》相比,《巴黎协定》具有以下几个重要变化。
首先,它采用了一种国家自主贡献(NDCs)的方式,即各国根据自身情况提出减排目标。
这种方式使得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也参与到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来。
其次,协定要求各国制定并实施适应气候变化的计划,并提供资金支持给发展中国家,以帮助其应对气候变化。
《巴黎协定》的签署标志着全球气候变化治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然而,协定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各国的NDCs目标并不足够雄心勃勃,可能无法实现控制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在2摄氏度以内的目标。
其次,协定缺乏具有约束力的执行机制,各国减排行动存在不确定性。
三、全球气候变化协议的演变与发展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再到《巴黎协定》,全球气候变化协议在演变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几个重要趋势。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京都议定书1997对照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京都议定书1997对照](https://img.taocdn.com/s3/m/cadbd8b90740be1e640e9a93.png)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承认地球气候的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感到忧虑的是,人类活动已大幅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这种增加增强了自然温室效应,平均而言将引起地球表面和大气进一步增温,并可能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产生不利影响,注意到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对较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排放中所占的份额将会增加,以满足其社会和发展需要,意识到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中温室气体汇和库的作用和重要性,注意到在气候变化的预测中,特别是在其时间、幅度和区域格局方面,有许多不确定性,承认气候变化的全球性要求所有国家根据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及其社会和经济条件,尽可能开展最广泛的合作,并参与有效和适当的国际应对行动,回顾1972年6月16日于斯德哥尔摩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的有关规定,又回顾各国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拥有主权权利按自己的环境和发展政策开发自己的资源,也有责任确保在其管辖或控制范围内的活动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或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造成损害,重申在应付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中的国家主权原则,认识到各国应当制定有效的立法;各种环境方面的标准、管理目标和优先顺序应当反映其所适用的环境和发展方面情况;并且有些国家所实行的标准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可能是不恰当的,并可能会使之承担不应有的经济和社会代价,回顾联合国大会关于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的1989年12月22日第44/228号决议的规定,以及关于为人类当代和后代保护全球气候的1988年12月6日第43/53号、1989年12月22日第44/207号、1990年12月21日第45/212号和1991年12月19日第46/169号决议,又回顾联合国大会关于海平面上升对岛屿和沿海地区特别是低洼沿海地区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的1989年12月22日第44/206号决议各项规定,以及联合国大会关于防治沙漠化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的1989年12月19日第44/172号决议的有关规定,并回顾1985年《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于1990年6月29日调整和修正的1987年《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注意到1990年11月7日通过的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部长宣言,意识到许多国家就气候变化所进行的有价值的分析工作,以及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系统的其他机关、组织和机构及其他国际和政府间机构对交换科学研究成果和协调研究工作所作的重要贡献,认识到了解和应付气候变化所需的步骤只有基于有关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方面的考虑,并根据这些领域的新发现不断加以重新评价,才能在环境、社会和经济方面最为有效,认识到应付气候变化的各种行动本身在经济上就能够是合理的,而且还能有助于解决其他环境问题,又认识到发达国家有必要根据明确的优先顺序,立即灵活地采取行动,以作为形成考虑到所有温室气体并适当考虑它们对增强温室效应的相对作用的全球、国家和可能议定的区域性综合应对战略的第一步,并认识到地势低洼国家和其他小岛屿国家、拥有低洼沿海地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或易受水灾、旱灾和沙漠化影响地区的国家以及具有脆弱的山区生态系统的发展中国家特别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认识到其经济特别依赖于矿物燃料的生产、使用和出口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由于为了限制温室气候排放而采取的行动所面临的特殊困难,申明应当以统筹兼顾的方式把应付气候变化的行动与社会和经济发展协调起来,以免后者受到不利影响,同时充分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实现持续经济增长和消除贫困的正当的优先需要,认识到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需要得到实现可持续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发展中国家为了迈向这一目标,其能源消耗将需要增加,虽然考虑到有可能包括排过在具有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条件下应用新技术来提高能源效率和一般地控制温室气候通放,决心为当代和后代保护气候系统,兹协议如下:
国际气候谈判梳理
![国际气候谈判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6c19e920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48.png)
国际气候谈判梳理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最大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之一。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世界各国共同参与了一系列的国际气候谈判。
下面将对国际气候谈判的历史和最新进展进行梳理:一、历史1. 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标志着全球国际气候谈判的开始。
这项公约被认为是全球范围内第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的协议,旨在推进全球合作应对人为气候变化。
2. 京都议定书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在日本京都达成了《京都议定书》。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约束力的气候协议,规定工业化国家在的减排目标,其中包括1990年排放量的5%至10%的减排目标。
截至2021年,共有192个国家和欧盟签署了该议定书。
3. 巴黎协定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在法国巴黎达成了《巴黎协定》。
该协定旨在控制全球气温上升在2°C以下,最多努力控制在1.5°C。
除了规定温度目标,该协定还呼吁全球国家各自制定具有自我调整和适应能力的减排目标。
截至2021年,共有189个国家和欧盟签署了该协定。
二、最新进展1.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是对世界各国达成气候协议的最高级别会议。
2019年,第2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但由于各国谈判代表之间的分歧,未能在会上取得重要进展。
2. 全球气候行动峰会全球气候行动峰会是为了响应巴黎协定和历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决议,落实应对全球变暖所需的具体行动而召开的国际会议。
2019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组织了一次全球气候行动峰会,各国在峰会期间提交了更具体的气候行动计划,但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仍存在许多争议。
2021年,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在苏格兰格拉斯哥举行。
此次会议将着重讨论巴黎协定下的减排目标实现情况以及加强全球气候行动的措施。
预计此次会议将是关于气候变化最具有决定性的会议之一,会议结果将在未来数十年内影响全球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https://img.taocdn.com/s3/m/31799c15866fb84ae45c8d0b.png)
中国政府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 会议的立场
第一,保持成果的一致性。 第一,保持成果的一致性。应对气候变化不是从 零开始的,国际社会已经为之奋斗了几十年。 零开始的,国际社会已经为之奋斗了几十年。《联 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 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是各 国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取得的成果, 国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取得的成果,凝聚了各方的广 泛共识, 泛共识,是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基础和行 动指南,必须倍加珍惜、巩固发展。 动指南,必须倍加珍惜、巩固发展。本次会议的成 果必须坚持而不能模糊公约及其议定书的基本原则, 果必须坚持而不能模糊公约及其议定书的基本原则, 必须遵循而不能偏离“巴厘路线图”的授权, 必须遵循而不能偏离“巴厘路线图”的授权,必须 锁定而不能否定业已达成的共识和谈判取得的进展。 锁定而不能否定业已达成的共识和谈判取得的进展。
第二,坚持规则的公平性。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第二,坚持规则的公平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 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和基石,应当始终坚持。 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和基石,应当始终坚持。近代 工业革命200年来,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排放总 年来, 工业革命 年来 量的80%。如果说二氧化碳排放是气候变化的直接原因, %。如果说二氧化碳排放是气候变化的直接原因 量的 %。如果说二氧化碳排放是气候变化的直接原因,谁 该承担主要责任就不言自明。无视历史责任, 该承担主要责任就不言自明。无视历史责任,无视人均排放 和各国的发展水平,要求近几十年才开始工业化、 和各国的发展水平,要求近几十年才开始工业化、还有大量 人口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发展中国家承担超出其应尽义务和 能力范围的减排目标,是毫无道理的。 能力范围的减排目标,是毫无道理的。发达国家如今已经过 上富裕生活,但仍维持着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 上富裕生活,但仍维持着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且 大多属于消费型排放;相比之下, 大多属于消费型排放;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排放主要是 生存排放和国际转移排放。今天全球仍有24亿人以煤炭 亿人以煤炭、 生存排放和国际转移排放。今天全球仍有 亿人以煤炭、木 秸秆为主要燃料, 亿人没有用上电。 炭、秸秆为主要燃料,有16亿人没有用上电。应对气候变化 亿人没有用上电 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统筹安排, 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统筹安排,决不能以延续发展中 国家的贫穷和落后为代价。 国家的贫穷和落后为代价。发达国家必须率先大幅量化减排 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这是不可推卸的道义 责任,也是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 责任,也是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发展中国家应根据本国国 在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下, 情,在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下,尽可能减缓温室气 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 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https://img.taocdn.com/s3/m/e62e8688284ac850ac024217.png)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 简介: 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 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 称《框架公约》。《公约》的最终目标 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对气 候系统造成危害的水平。
4.成立有治理能力的有效体制架构,以处理 发展国家对气候变化的财政需要。
发达国家
美国温室气体减排目标:2020年减排17% 美国承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 的基础上减少17%。据专家推算,这一目标 仅相当于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3%。
欧盟重提减排30% 根据欧盟在2008年达成的气候变化 一揽子协议,到2020年,欧盟将考 虑减排30%。 日本:减排目标引发国内争论 鸠山由纪夫提出“减排25%”的目标。 但此举在日本国内引发争论,经济界 对“减排25%”抵触情绪严重。
澳大利亚碳排放交易案遭阻 澳大利亚参议院2日以41票对33票否 决了澳政府提出的碳排放交易议案, 这是该议案第二次被投票否决。
加拿大推出温室气体减排计划 加拿大提出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将与 此前制订的目标基本一致,即到2020 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约2%。
发展中国家
中国承诺:到2020年碳减排40%~45% 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夕,中国向 世界做出了负责任的承诺:到2020年我 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年下降40%~45%。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1997-12-1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1997-12-11)](https://img.taocdn.com/s3/m/659246ec102de2bd960588a2.png)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概述】《京都议定书》(英文:Kyoto Protocol,又译《京都协议书》、《京都条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补充条款。
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
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1997年12月条约在日本京都通过,并于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间开放签字,共有84国签署,条约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个国家通过了该条约(超过全球排放量的61%),引人注目的是美国没有签署该条约。
条约规定,它在“不少于55个参与国签署该条约并且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附件I中规定国家在1990年总排放量的55%后的第90天”开始生效,这两个条件中,“55个国家”在2002年5月23日当冰岛通过后首先达到,2004年12月18日俄罗斯通过了该条约后达到了“55%”的条件,条约在90天后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
《京都议定书》的签署是为了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发达国家从2005年开始承担减少碳排放量的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则从2012年开始承担减排义务。
《京都议定书》需要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个国家批准,才能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
中国于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
欧盟及其成员国于2002年5月31日正式批准了《京都议定书》。
2004年11月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使其正式成为俄罗斯的法律文本。
截至2005年8月13日,全球已有14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该议定书,其中包括30个工业化国家,批准国家的人口数量占全世界总人口的80%。
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cop
![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cop](https://img.taocdn.com/s3/m/b60e4dca964bcf84b8d57b13.png)
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cop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18)及其《京都议定书》第八次缔约方会议(CMP8)于2012B2、cdm是什么?1、CDM:中国舞曲中国舞曲( Dance Music,简称CDM),由内地著名歌手及音乐人大张伟在音乐节目《盖世英雄》上首次提出。
大张伟表示在接下来的节目中亲身实践“CDM”,甚至把一些曲艺的民间的东西加入其中,呈现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电音风格。
2、CDM:加拿大数字媒体中心加拿大数字媒体中心(Centre for Digital Media),简称CDM,是加拿大首屈一指的学术合作项目。
每年招收约50名不同背景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提供独具特色的数字媒体硕士学位项目,中心严格控制来自各类背景以及生源的学生比例。
其中来自中国的学生只有不足三成。
特别地,所有数字媒体硕士MDM学位项目的合格毕业生都将获得由上四所学术合作院校共同授印的硕士学位。
3、CDM:清洁发展机制清洁发展机制,是指《京都议定书》中引入的灵活履约机制之一。
核心内容是允许其缔约方即发达国家与非缔约方即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的减排量抵消额的转让与获得,从而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
4、CDM:协同数字营销“协同商务”指的是企业充分利用以Internet等为特征的新兴技术为实现手段,增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全方位协作能力,通过激活企业的隐性资产,实现企业知识网络的正反馈而获得协同效应,从而创建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协同商务”代表未来全球化信息时代经济发展趋势,其是在整合消费联盟和商家联盟资源而发展出的一种全新商务理念,是结合现代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营销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信息门户以及数据库营销等提出的一种全新营销模式。
5、CDM:现金存款机CDM是Cash Deposit Machine的缩写,意思是现金存款机。
可办理查询余额和存款等业务。
3、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何叫copC4、2012年全球气候变化大会,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18次缔约方大会(COP18)暨《京都议定书全球气候变化大会讨论的主要是气候变暖带来的问题,以及缓解气候变暖的措施.全球变暖,高山和极地的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可能导致沿海低地被淹,南太平洋的岛国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因此选择C答案.故选:C.。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简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8f6bc17e5acfa1c7aa00cc22.png)
气候问题关系到环境变化、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等,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发表的评估报告指出,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在20世纪大约升高了0.6℃,预计在1990—2100年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还要升高1.4℃~5.8℃。
由此引起的气候变化已严重影响到人类生存的环境和日常生活。
各国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大量增加是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和世界各地极端天气现象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由全球变暖引起的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
人类活动已大幅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这种增加增强了自然温室效应,将引起地球表面和大气进一步增温,并可能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产生不利影响。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
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
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简称IPCC)的推动下,1992年5月22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NationsFrameworkConventiononClimateChange,简称《框架公约》),并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
截至2007年12月,公约已拥有192个缔约方。
《框架公约》的最终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
这一水平应当在足以使生态系统能够自然地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并使经济发展能够可持续地进行的时间范围内实现。
”《框架公约》第三条还确立了用于指导缔约方采取履约行动的五项基本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指出发达国家应率先采取行动对付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具体需要和特殊情况原则;预防原则,各缔约方应采取预防措施,预测、防止或尽量减少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并缓解其不利影响的原则;促进可持续发展原则;开放经济体系原则。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https://img.taocdn.com/s3/m/321a9032ed630b1c58eeb514.png)
美国对石油资源的严重依赖
保护国内大财阀利益集团根本利益
在减排目标前 保持消极退让
承担全球每年应对气候变暖资金40%, 阻碍了国内经济增长
重振大国形象, 从气候开始。
府气 实 重候 行 要政 一 政策 系 策成 列 之为 气 一奥 候 。巴 新 马政 政,
奥 巴 马 上 台 后 着 手 开 始
“气候变化”消费者调查由气候组织和北京市消费者协会 联合组织,在中国、英国和美国同步进行,在中国访问了 北京、上海和其他14个大城市的1000位市民。 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比美国人和英国人更愿意付诸行动 解决气候变化问题。 69%接受调查的中国人愿意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来帮 助减缓气候变化,美国人为38%,英国人为36%。 50%接受调查的中国人愿意花更多时间来帮助减缓气候变 化,美国人为34%,英国人为31%。 调查还显示,29%接受调查的中国人愿意花更多的钱来帮 助减缓气候变化,美国人为19%,英国人为13%。
特点:气候谈判为代表, 借气候外交影响国际形势
气候政治 阶段性成果:《京都议定书》、 《哥本哈根会议》
现状:新的国际气候政治形成
《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减排目标:从2008年到2012年期 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 平均减少5.2%。 减排责任:发展中国家自愿参加减排。
2009年7月28日,中美代表草签《加强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2009年9月2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并 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四点新思维:第一,履行各自责 任是核心。第二,实现互利共赢是目标。第三,促进共同发展是 基础。第四,确保资金技术是关键。 2009年11月26日,中国政府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 在国际社会受到广泛赞誉。
京都协议书会议内容及成果
![京都协议书会议内容及成果](https://img.taocdn.com/s3/m/6e6486a3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51.png)
京都协议书会议内容及成果
《京都议定书》是指1997年12月11日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
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方会议(COP 3)通过的一
项国际法律文件。
该议定书是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一个重要补充和延伸,旨在进一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京都议定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确定了第一承诺期(2008年到2012年)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发达国家承诺将温室气体减排到1990年水平的5.2%以下。
- 引入了排放权交易和清洁发展机制(CDM),以促进经济发
展与温室气体减排之间的结合。
通过排放权交易,国家可以在达不到减排目标时向其他国家购买排放权,促进减排成本的降低。
而CDM则允许发展中国家通过减排项目获取碳减排凭证,在国际市场上销售这些凭证。
- 规定了各成员国的报告和审核机制,确保各国履行减排承诺
的透明度和可核查性。
《京都议定书》的成果是重要的里程碑,它为各国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合作提供了框架和指导。
该议定书的通过使得国际社会更加关注气候变化问题,促进了全球各国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此外,通过引入排放权交易和清洁发展机制,该议定书也为各国提供了更灵活和可行的减排方法。
尽管《京都议定书》的目标和措施存在一些限制和争议,但它仍然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和应对。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简介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30d0ba8e6294dd88d0d26b6d.png)
焦点问题
希拉里爵士的儿子彼得·希拉里曾两次登顶珠峰,他说:“气候变 化正在发生,这是事实。(登顶)大本营过去在5320米处,今年这个 高度已经降到5280米,这都是因为冰川从上而下在融化。大本营 的高度每年还在下降。”
也曾登顶珠峰的杰姆林·诺盖说,发生在珠穆朗玛峰的变化,正是 气候变化改变地球的先兆。
简介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 这一会议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9 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2月7日起, 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 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 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 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 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 的影响。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 会议。会议在现代化的Bella中心举行,为期两周。
彼得·希拉里说:“我曾亲眼看到冰川湖水冲破堤岸,造成灾难性 的后果,那场景就像一颗爆炸的原子弹,摧毁了一切。今天,不幸 的是,我们可能面临的洪水破坏力是过去根本不能相比的。”
中国开始积极应对世界气候问题
从全球来讲,共有192个国家参加了全球气候保护协 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 1997年签订了 《京都议定书》,承诺在2012年前共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 并帮助脆弱地区应对变暖带来的灾害。而中国也已经从科 学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认识到了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并 且开始进行着积极的应对。我国于2005年通过了第一部 《可再生能源利用法》。在这个积极政策的引导下,截至 2008年底,我国风电发电量128亿度,比上年增加 126.79%。风力发电已经成为这场能源革命中的主要力量。 我国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去年太阳能发电 量达到1.1GW,占全球太阳能发电总量的27.5%。此外, 我国还提出了到2010 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 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到2010年努力实现森林覆盖率 达到20%、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争取达 到16%等一系列目标。
历届世界气候大会
![历届世界气候大会](https://img.taocdn.com/s3/m/1953d8290b1c59eef8c7b4cd.png)
历届世界气候大会历届世界气候大会情况综述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随着世界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气候不断恶化,极端天气的短增多,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了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等世界性的难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节能减排,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每个国家和公民应积极履行的义务。
1、2011年南非德班世界气候大会一、会议时间:2011年11月28日——12月9日二、会议地点:南非—德班三、会议主题:为了明天四、会议议题:(1)、确定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量化减排指标。
(2)、明确非公约发达国家在公约下承担与其它发达国家可比的减排承诺;(3)、落实有关资金、技术转让方面的安排。
(4)、细化《坎昆协议》中有关“三合”和透明度的具体安排。
五、会议的共识与分歧:1、会议达成的共识:德班会议就确立新的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议程达成一致。
使《京都议定书》获得了有保障的第二承诺期,从而让相关政策有了更大的确定性;同时,这次会议还奠定了基础,以便建立一个更加广泛的、以法律形式适用于所有国家的气候机制;此外,发展中国家还获得了一些工具支持他们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努力。
(1)、批准《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
(2)、各方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适应、技术、能力建设和透明度的机制安排。
(3)、启动绿色气候基金,确定了基金的管理框架和运行模式。
(4)、明确了2020年后公约实施的进程,向国际社会发出积极信号。
2、会议存在的分歧:对于本次会议的两大焦点议题《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和绿色气候基金设计,目前各方依旧存在较大分歧。
在绿色气候基金问题上,除美国、沙特等“少数派”依旧对基金设计持较大意见外,77国集团加中国、小岛屿国家、欧盟等各谈判集团的主流意见是,要让基金管理机构立刻成立并运作起来。
欧盟认为,可以先对基金过渡委员会草案做一个“总结论”,在表示接受的同时列出各方的意见,要求基金管理机构成立后再予以解决。
历届世界气候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暨京都议定书会议及成果
![历届世界气候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暨京都议定书会议及成果](https://img.taocdn.com/s3/m/2724787f02768e9951e73830.png)
历届世界气候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暨京都议定书会议及成果一.普惠(1)COP和CMP什么意思?COPx:The Xth Session of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to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X次缔约方会议CMPx:The Xth Session of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serving as the Meeting of the Parties to the Kyoto Protocol《京都议定书》第X次缔约方会议(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称UNFCCC或FCCC;(3)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
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
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
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它规定从2008年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平均减少5.2%。
二.具体会议内容1.COP1柏林(德国)气候会议(199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NUFCCC)第1次缔约方会议:会议通过了《柏林授权书》等文件,同意立即开始谈判,就2000年后应该采取何种适当的行动来保护气候进行磋商,以期最迟于1997年签订一项议定书,议定书应明确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发达国家所应限制和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2.COP2日内瓦(瑞士)气候会议(1996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NUFCCC)第2次缔约方会议:会议就“柏林授权”所涉及的“议定书”起草问题进行讨论,未获一致意见,决定由全体缔约方参加的“特设小组”继续讨论,并向COP3报告结果。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https://img.taocdn.com/s3/m/bdf57ddfa58da0116c1749e5.png)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编写:劳伦斯·布瓦松·德·查佐尔内斯日内瓦大学法学院教授,国际公法与国际组织系负责人法律框架科学界关于人类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气候变化的警告引起了国际反响,并很快促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气候公约》)的磋商。
在不到17个月的时间内已有超过140个国家对旨在“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人为干扰的危险的水平上”(第2条)的多边框架表示了赞同。
《公约》于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开放签署。
《公约》包括了一系列共同制定的关于如何实现目标的国家承诺(第4条)。
早在对《公约》进行磋商时,关于国家承诺对于有效解决人为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不够具体的想法就已经存在。
一开始就商定,由缔约方会议第一届会议依据最佳科学信息审评作为发达国家的附件一所列缔约方的承诺在《公约》生效后是否充足(第4条第2款d项)。
1995年于柏林召开的缔约方会议第一届会议发现附件一所列缔约方之承诺履行“不充足”,并通过了“柏林指令”,概述了协商附件一所列缔约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更为具体的义务及时间框架的具体步骤和时间表。
《公约》所有缔约方都可参加将在柏林指令特设小组内部进行的关于新法律文书的协商。
协商步骤为了在1997年12月11日于京都召开的缔约方会议第三届会议上获得通过(FCCC/CP/1997/7/Add.1,第1/CP.3号决定),特设小组最终完成了自己的工作,然而这一工作并不轻松。
与对《公约》进行磋商时一样,不同国家及国家集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美利坚合众国原则上接受稳定排放量的目标,但对任何排放量的减少表示反对。
另外,欧洲国家倾向于最高15%的排放量限制,但除非美利坚合众国做出同样的承诺,否则他们不会表示同意这一目标。
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做出严格的承诺,但本身又态度强硬地不愿做出自己的承诺。
发展中国家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比如,一些小岛屿国家、石油输出国和木炭消费国分别表达了在地理和经济方面的担忧。
《公约》第三次缔约方会议(COP3)及《京都议定书》
![《公约》第三次缔约方会议(COP3)及《京都议定书》](https://img.taocdn.com/s3/m/5bcf46c3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84.png)
《公约》第三次缔约方会议(COP3)及《京都议定书》ENERGYENv.R.NMENTI能源环境《公约》第三次缔约方会议(COP3)及《京都议定书》从1995年起至1997年11月,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一次缔约方会议(COP1)后至公约第三次缔约方会议(COP3)前,围绕"柏林授权书"所确定的"最迟于1997年签订一项议定书",共进行了8Z2正式谈判会议及若干次非正式磋商.但由于该谈判所关注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直接涉及各国的能源利益,直到COP3前,未达成任何协议,拿到COP3上的只是一个谈判案文"主序",该次会议是在没有任何文本的基础上开始进行的.1997年12月1—11日,在日本京都举行了((公约第三次缔约方会议(COP3),其中8一10日为部长级高级别会议.本次会议的目的是根据COP1所通过的"柏林授权书",谈判并通过一项为发达国家规定2000年后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和时间表的议定书.在COP址,大会开始要求公约))附属机构考虑建立国家信息中心和地区中心的技术和资金支持手段, 同时也开始促请缔约方为刺激私人投资建立良好的环境.会议原定于10日结束,但由于发达国家在确定温室气体的减排指标问题上争论不休并采取拖延策略,试图要求发展中国家参与减排或限排,最后谈判连续进行近50个小时,会议拖至l1日下午才结束,最终通过了《公约))的第一个附加协议,即《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f80,~llltttll2011.8议定书》自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l5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放供签署,其间有84个国家签署了《议定书.《议定书》规定了公约》附件一国家的量化减排指标,即在2008—2012年间(第一承诺期)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议定书中规定了6种温室气体,分别是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并就减排途径提出了3种灵活机制,即清洁发展机制(CDM),联合履行(JI)和排放贸易(ET),来帮助附件一所列缔约方以成本有效的方式实现其部分减排目标.ET~glJI主要涉及附件一所列缔约方之间的合作,而CDM涉及附件一所列缔约方与发展中国家缔约方之间在二氧化碳减排量交易方面的合作关系.议定书》的生效条件是55个《公约》缔约方批准,且其中的附件一国家缔约方199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之和占全部附件一国家缔约方199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55%以上.由于美国l99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占附件一国家的36.1%,在美国拒绝批准《议定书的情况下,要达到生效条件,意味着几乎所有其他附件一国家都必须批准.俄罗斯因占1990年附件一国家l7.4%的排放量而持有决定Ⅸ议定书))的关键一票.在俄罗斯于2004年I1月l8日向联合国正式递交加入文件后,议定书》干2005年2月16 日生效.截至目前共有175个缔约方批准,加入,接受或核准((议定书,中国政府于2002年正式批准签署了京都议定书》.议定书没有为发展中国家规定任何新义务;草案中的"自愿承诺"条款被完全取消.关于"排放贸易", ((议定书仅规定,《公约缔约方会议应就"排放贸易"的核查,报告和计算的相关原则,模式,规则和指南作出界定,未将美国等倡导的"排放贸易制度"作为单独条款纳入((议定书.《议定书))是第一个为发达国家规定了量化减排指标的国际法律文件,但没有为发展中国家规定任何减排或限排义务,符合"柏林授权"的精神和规定.为使议定书》尽早生效,各缔约方为完成公约》及议定书》的相关议题,在此后缔约方会议上进行了一系列谈判.《京都议定书》主要内容1.主要内容附件一所列每一缔约方,在实现关于其量化的限制和减少排放的承诺时,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应根据本国情况执行an/或进一步制订政策和措施,诸如:(1)增强本国经济有关部门的能源效率;(2)保护和增强《蒙特利尔议定书》未予管制的温室气体的汇和库,同时考虑到其依有关的国际环境协议作出的承诺;促进可持续森林管理的做法,造林和再造林; (3)在考虑到气候变化的情况下促进可持续农业方式;(4)研究,促进,开发和增加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二氧化碳固碳技术和有益于环境的创新技术;(5)逐渐减少或逐步消除所有温室气体排放部门违背《公约目标的市场缺陷,财政激励,税收和关税免除及补贴,并采用市场手段; (6)鼓励有关部门的适当改革,旨在促进用以限制或减少《蒙特利尔议定书未予管制的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和措施;(7)在运输部门采取措施,限制和/或减少蒙特利尔议定书》未予管制的温室气体排放;(8)通过废物管理及能源的生产,运输和分配中的回收和使用限制和/或减少甲烷排放.根据《公约第4条第2款(e)项,同其他这类缔约方合作,以增强这些国家依本条通过的政策和措施的个别和合并的有效性.为此目的,这些缔约方应采取步骤分享他们关于这些政策和措施的经验并交流信息,包括设法改进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可比性,透明度和有效性.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会议应在第一届会议上或在此后一旦实际可行时,审评便利这种合作的方法,同时考虑到所有相关信息.附件一所列缔约方应分别通过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和国际海事组织作出努力,谋求限制或减少航空和航海轮载燃料产生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未予管制的温室气体的排放. 所有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继续促进履行《公约》中已规定的"现有义务",主要涉及制订,实施及定期更新减缓气候变化措施和促进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本国方案等.2.3N灵活机制(1)联合履行(儿).联合履行是议定书》第6条所确立的合作机制,主要是指发达国家之问通过项目级的合作,其所实现的温室气体减排抵消额,可以转让给另一发达国家缔约方,但是同时必须在转让方的允许排放限额上扣减相应的额度. (2)清洁发展机制(CDM).清洁发展机制是((议定书第l2条所确立的合作机制.其主要内容是指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 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级的合作,通过项目所实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可以由发达国家缔约方用于完成在京都议定书第三条下的承诺.该条款明确,清洁发展机制应置于《公约缔约方会议的权力和指导下,并由清洁发展机制的执行理事会监督.每一项目活动产生的减少排放,须经作为本议定书》缔约方会议指定的经营实体作出证明.清洁发展机制应该是一项"双赢"机制:一方面,发展中国家通过合作可以获得资金和技术,有助于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合作,发达国家可以大幅度降低其在国内实现减排所需的高昂费用.(3)排放贸易(ET).排放贸易是指议定书》下第17条所确立的合作机制,主要是指发达国家间的合作.该条款明确,公约》缔约方会议应就排放贸易,特别是其核查,报告和责任,确定相关的原则,方式,规则和指南.为履行其依第三条规定的承诺的目的, 附件B所列任何缔约方可以参与排放贸易.任何此种贸易应是对为实现该条规定的量化限制和减少排放的承诺的目的而采取的本国行动的补充.发展中国家反对引入该项机制,美国等伞形集团国家则坚持引入该机制.在谈判的最后阶段,经过妥协,该机制只剩下一个排放贸易的慨念,确立了该机制是在发达国家之间开展的缔约方对缔约方的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合作.3.排沏及各国减抖乍目标(附件)附件A明确,公约》附件一所列发达国家和转轨经济国家应在20082012年的"承诺期"内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在其1990年排放水平上平均减少至少5%.6种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0),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氯化硫(SF6).附件B为各国分别规定了有差别的指标,即:欧盟l5个成员国及列支敦士登,摩纳哥,瑞士,保加利亚,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等ll国减排8%,美国减排7%,日本,加拿大,匈矛利,波兰减排6%,克罗地亚减排5%,新西兰,俄罗斯,乌克兰零减排,挪威增长1%,澳大利亚增长8%,冰岛增长10%.您资料来源:1.中国气候变化网(http://www.ipcc.cm&),"《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京都议定书》"2.《中国环--%~7d>,2OO7年1O月7oEi,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发展沿革"2011.8中国投资81。
与气候变化相关国际会议以及公约简介
![与气候变化相关国际会议以及公约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53cefeb998fcc22bcd10d1a.png)
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 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 (IPCC)
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
合国环境署(UNEP)共同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
专业委员会(IPCC),组织全世界3000多的科学家 IPCC 3000 开展全球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活动。 IPCC分别于1990年、1995年、2001和2007年 完成了四次全球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
《公约》谈判中各利益集团及其主要立场
• “77 国集团加中国”集团庞大,到目前为止 尚能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团结一致,但内部 也存在一些分歧。多数发展中国家反对在 目前情况下立即采取减、限排措施,不希 望减、限排措施阻碍其自身的发展 • 产油国担心减、限排措施会影响其石油生 产与出口
《公约》下设机构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
1997年12月11日,通过了《联合国气候 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议定书是气候 公约第4条“承诺”的一项补充,规定了发 达国家在2008年至2012年的具有法律约束力 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
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下的义务:
在2008年至2012年,需将其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在1990年基 础上平均减少5%。其中,欧盟为8%,美国7%,日本6%,澳大 利亚增长8%。 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和额外的资金和技术援助 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
《巴厘行动计划》主要内容
资金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为满足资金需求,一 方面依靠市场促进资金流动,另一方面需要筹集 非市场的公共资金。 一些国家建议可以考虑建立伞形资金机制框架,在 缔约方会议的指导下统一协调和管理。 由英国、日本和美国三方出资、世界银行具体运作 的信托基金,包括三个特定的基金,即:清洁技 术基金、森林投资基金和适应气候弹性示范基金, 另外还有战略气候基金,主要通过与地区发展银 行合作用于支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项目。
气候变化协议
![气候变化协议](https://img.taocdn.com/s3/m/aa7cc228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fd.png)
气候变化协议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广泛合作,达成了一系列气候变化协议,旨在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并适应气候变化影响。
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正式通过。
该公约的目标是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防止危险的人类干预气候系统,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并为人类社会提供持续发展的机会。
公约强调各国共同但有差异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在减少排放和协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领导作用。
二、《京都议定书》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
根据该协议,发达国家同意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减少其温室气体排放。
议定书实施了排放限额和交易机制,即各国可通过购买、销售和转让排放配额实现减排目标。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缺乏全球大部分国家支持以及某些排放大国的退出,《京都议定书》的实施效果受到了限制。
三、《巴黎协定》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第21次缔约方大会在法国巴黎举行,通过了历史性的《巴黎协定》。
该协定旨在通过各国共同努力,控制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在2摄氏度以下,并积极努力将升幅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以减缓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协定要求各国提出自愿的减排贡献,并建立透明追踪机制监测国家的减排行动。
《巴黎协定》的签署和生效受到了全球范围内几乎所有国家的支持,标志着国际社会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和决心。
四、全球行动和挑战尽管有一系列国际气候变化协议的存在,但全球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仍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每个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程度各不相同,因此需要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确立具体的减排目标和行动计划。
其次,开发和推广清洁能源技术仍需要大量的投资和创新。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历史和现状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历史和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ab4376c4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9c.png)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历史和现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逐渐发生,各国之间就该问题展开了多次会议,其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UNFCCC的历史1988年,联合国成立了针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联合会议(IPCC),随着公众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关注,世界各国开始了讨论。
于是在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UNCED)上,UNFCCC正式得到了通过。
UNCED是历史上一次重要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气候变化会议,会议得出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项公约被中美等192个国家和地区所通过。
该公约主要目的是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以降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面对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极端的气候事件,通过国际合作来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各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公约之后,随着各国根据情况签署行动方案和协议(如《京都议定书》),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进程得以推进。
UNFCCC的现状如今,公约在全球各国的精心呵护下,已成为社会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一个主要平台。
尽管众多国家仍在被气候变化影响,但公约的影响力和议程正日益加大。
在多边气候谈判中,公约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自公约制订以来,联合国已经举办过50次坦博会议以及多次高峰会议,各参与国已经达成一系列协商和协议。
例如,各国围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经制定了《巴黎协定》,并达成了2005年至2025年的减排目标。
全球各国的加入和贡献,也是公约成功的关键所在。
据统计,目前已有194个国家和地区正式加入公约。
既有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又有发展中的小型岛屿国家,共同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危机做出了应对。
如今,公约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就是如何避免气候变化进程过于缓慢。
许多关注气候变化的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社会都会在相应的会议上发起一些重要的倡议,为全球气候变化应对做出了贡献。
总结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联合平台,旨在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降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届世界气候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暨京都议定书会议及成果一.普惠(1)COP和CMP什么意思?COPx:The Xth Session of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to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X次缔约方会议CMPx:The Xth Session of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serving as the Meeting of the Parties to the Kyoto Protocol《京都议定书》第X次缔约方会议(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称UNFCCC或FCCC;(3)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
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
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
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它规定从2008年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平均减少5.2%。
二.具体会议内容1.COP1柏林(德国)气候会议(199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NUFCCC)第1次缔约方会议:会议通过了《柏林授权书》等文件,同意立即开始谈判,就2000年后应该采取何种适当的行动来保护气候进行磋商,以期最迟于1997年签订一项议定书,议定书应明确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发达国家所应限制和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2.COP2日内瓦(瑞士)气候会议(1996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NUFCCC)第2次缔约方会议:会议就“柏林授权”所涉及的“议定书”起草问题进行讨论,未获一致意见,决定由全体缔约方参加的“特设小组”继续讨论,并向COP3报告结果。
通过的其他决定涉及发展中国家准备开始信息通报、技术转让、共同执行活动等。
3.COP3京都(日本)气候会议(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NUFCCC)第3次缔约方会议: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大会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它规定从2008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
4.COP4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气候会议(1998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NUFCCC)第4次缔约方会议:大会上,发展中国家集团分化为3个集团,一是易受气候变化影响,自身排放量很小的小岛国联盟(AOSIS),他们自愿承担减排目标;二是期待CDM的国家,期望以此获取外汇收入;三是中国和印度,坚持目前不承诺减排义务。
5.COP5波恩(德国)气候会议(199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NUFCCC)第5次缔约方会议:通过了《公约》附件—所列缔约方国家信息通报编制指南、温室气体清单技术审查指南、全球气候观测系统报告编写指南,并就技术开发与转让、发展中国家及经济转型期国家的能力建设问题进行了协商。
6.COP6海牙(荷兰)气候会议(2000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NUFCCC)第6次缔约方会议:谈判形成欧盟-美国-发展中大国(中、印)的三足鼎立之势。
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执意推销“抵消排放”等方案,并试图以此代替减排;欧盟则强调履行京都协议,试图通过减排取得优势;中国和印度坚持不承诺减排义务。
7.COP7马拉喀什(摩洛哥)气候会议(200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NUFCCC)第7次缔约方会议:通过了有关京都议定书履约问题(尤其是CDM)的一揽子高级别政治决定,形成马拉喀什协议文件。
该协议为京都议定书附件一缔约方批准京都议定书并使其生效铺平了道路。
8.COP8新德里(印度)气候会议(200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NUFCCC)第8次缔约方会议:会议通过的《德里宣言》强调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可持续发展仍然是各缔约国今后履约的重要任务,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进行。
“宣言”重申了《京都议定书》的要求,敦促工业化国家在2012年年底以前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5.2%。
9.COP9米兰(意大利)气候会议(2003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NUFCCC)第9次缔约方会议:在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的情况下,俄罗斯不顾许多与会代表的劝说,仍然拒绝批准其议定书,致使该议定书不能生效。
为了抑制气候变化,减少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会议通过了约20条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环保决议。
10.COP10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气候变化会议(2004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NUFCCC)第10次缔约方会议:来自150多个国家的与会代表围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10周年来取得的成就和未来面临的挑战、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温室气体减排政策以及在公约框架下的技术转让、资金机制、能力建设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11.COP11蒙特利尔(加拿大)气候变化会议(200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NUFCCC)第11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CMP)第1次缔约方会议: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
本次会议为期12天讨论关于运行的细节问题,包括灵活机制的履行程序等。
灵活机制的讨论主要包括联合履约监督委员会问题和清洁发展机制理事会的建议。
2005年11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行的COP11达成了40多项重要决定。
其中包括启动《京都议定书》新二阶段温室气体减排谈判。
本次大会取得的重要成果被称为“蒙特利尔路线图”。
12.COP12内罗毕(肯迪亚)气候变化会议(2006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NUFCCC)第12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CMP)第2次缔约方会议:大会取得了2项重要成果:一是达成包括“内罗毕工作计划”在内的几十项决定,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二是在管理“适应基金”的问题上取得一致,将其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具体的适应气候变化活动。
13.COP13巴厘岛(印尼)气候变化会议(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NUFCCC)第13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CMP)第3次缔约方会议:会议着重讨论《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在2012年到期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致力于在2009年年底前完成“后京都”时期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安排的谈判并签署协议。
会议最终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
巴厘岛路线图是指一方面,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要履行《京都议定书》的规定,承诺2012年以后的大幅度量化减排指标;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和未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主要指美国)则要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采取进一步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此谓“双轨”谈判。
“巴厘路线图”设定了两年的谈判时间,即2009年年底的哥本哈根大会完成2012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安排的谈判。
COP14波兹南(波兰)气候变化大会(2008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4次缔约方会议《京都议定书》第4次缔约方会议:八国集团领导人就温室气体长期减排目标达成一致,并声明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他缔约国共同实现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少一半的长期目标,并在公约相关谈判中与这些国家讨论并通过这一目标。
同时会议总结“巴厘岛路线图”一年来的进程,正式启动2009年谈判进程。
按照工作计划,明年3月底、4月初、6月初分别在德国波恩举行会议,明年6月各方将拿出谈判文本,8月或9月还将召开一次气候峰会,以便最终在12月的哥本哈根会议上取得成果。
COP15哥本哈根(丹麦)世界气候大会(2009年12月7日至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COP15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
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大会分别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缔约方大会决定的形式发表了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
《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
大会授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两个工作组继续进行谈判,并在2010年底完成工作。
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COP16坎昆(墨西哥)世界气候大会(2010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6次缔约方会议:一是在《京都议定书》下,确定发达国家缔约方在2012年后第二承诺期的减排指标;二是在《公约》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下,没有参加《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应该承担与其他发达国家可相比的减排指标。
本次会议推动气候谈判进程继续向前,向国际社会发出了积极信号。
COP17德班(南非)世界气候大会(201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7次缔约方会议:“绿色气候基金”是德班气候大会核心议题。
一是落实2010年墨西哥《坎昆协议》的成果,启动“绿色气候基金”,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二是关于续签《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谈判。
COP18多哈(卡塔尔)世界气候大会(201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8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8次缔约方会议:最终就2013年起执行《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达成了一致;第二承诺期以8年期限达成一致。
大会还通过了有关长期气候资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长期合作工作组成果、德班平台以及损失损害补偿机制等方面的多项决议。
加拿大、日本、新西兰及俄罗斯已明确不参加《议定书》第二承诺期。
COP19华沙(俄罗斯)世界气候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9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9次缔约方会议:通过了德班平台、资金、损失损害补偿机制一揽子决议。
COP20利马(秘鲁)世界气候大会COP21巴黎(法国)世界气候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