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态学论文
基础生态学课程论文
基础生态学课程论文农业生态学与生态农业姓名:梁超专业:植物科学与技术班级:09级01班学号:20090478 【摘要】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
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关键字】生态问题治理生态农业系统【正文】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基础理论应用于农业的一个分支。
其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论的理论、方法,把农业生物及其周围的自然、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研究其结构、功能、内部联系、人工调控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律。
从人类社会出现,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种植和饲养动物以获取食物到现在,农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一直是各国治国安邦、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农田基本上是一个单种栽培的人工生态系统,人们耕耘的目的是提高作物的产量,所以趋向于使田中植物成分减少到一种产量最高、最符合人类需要的植物。
由于农作物群落种类单一,生活周期一致,对水分、光、营养成分等各种条件需求相同,所以种内竞争最大化,生态系统稳定性差,自我调节能力低,对不良环境、病虫害等敏感。
因此,农田生态系统一方面可以为人类提供大量的食物,一方面需要人类精心管理,投入大量能量和物质,如浇水、施肥、施用农药和除草剂等,从而加速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破换了自然生态系统中原有的协调性。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生物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交织在一起的大系统。
人类从事农业生产,就是促进初级生产力的提高,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在通过饲养,以提高营养价值,是农业生态系统为社会提供尽可能多的农产品。
同时,人类运用经济杠杆和科学技术来提高和保护自然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
生态系统中的基础生态学问题及其研究方法
生态系统中的基础生态学问题及其研究方法生态系统是指由一定生物群落和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生态单元。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以及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网络。
而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协调、互动和适应的规律是基础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本文将围绕生态系统中的基础生态学问题和研究方法展开探讨。
一、生态系统中的基础生态学问题1. 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一个特征就是生物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密切相关,包括物种的分布、丰富度、组成和结构等方面。
虽然世界上生物物种数量众多,但是在许多生态系统中,只有少数物种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了解物种多样性的性质和作用,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健运转至关重要。
2.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通过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流动和循环的。
其中,能量是从太阳辐射到地球表面,被植物捕获,再依次传递给食物链上的其他生物。
因此,研究能量流动和生物间的生态相互作用,对于揭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3. 生态系统的演替生态系统是一种动态的生态单元,其组成和结构会在漫长的时间尺度中不断发生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的生物组成、丰富度和生产力都会进行演替。
了解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有助于预测生态系统未来的变化,以及如何开展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工作。
二、生态系统中的基础生态学研究方法1. 标记邻域法标记邻域法是一种常用的野外研究方法,用于研究一个区域物种的密度、分布和生态作用。
研究者在研究前将一些动物标记,例如对它们施加特定颜色的标记剂,然后在野外观察它们在标记后的一段时间内的行为、产生的生态作用或其他特征。
该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组成与数量,从而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生物群落的统计学分析生物群落的统计学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物种定量和定性特征。
分析方法包括α多样性指数、β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度和种间的物种相关性等。
通过了解生物群落的这些性质,研究者可以评估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状况,并发现不合理的生态系统管理和潜在的生物入侵风险。
基础生态学课程论文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成骤减趋势,且大量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同时也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我国生物多样性骤减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种生存环境的改变与破坏,人类掠夺式的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入侵或不合理的引种等,此外人类非法收集、采挖、走私等行为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二)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5.9%。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2.1×103km2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减少两个香港的土地。政府虽然实施了相关政策,如退耕还林,但效果微乎其微。
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由于缺水,动植物多样性不像其他地区那么丰富。再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 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可以说我国土地沙漠化主要是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引起的。
6、环境的时间节律与生物的机能节律原则
环境因子与生物的机能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变化规律十分明显,对环境因子来讲这种方式称之为环境因子的时间节律,对生物的机能变化称之为生物的机能节律或称为“律动”。
7、生物种群选择原则
生态工程是一种目的性极强的工程项目,生物种群选择的原则一般有两条:
(1)根据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来选择。同时,在保证主要目的的原则下尽量考虑其它对人类有益的作用,也就是常讲的多功能;要尽量选择兼有其它功能的种群。
四、
在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有两种基本功能在起着重要作用,一是通过生物或子系统间相互协调形成的合作共存、互补互惠的共生功能;另一个是以多层营养结构为基础的物质转化、分解、富集和循环再生功能。这两种功能的强弱决定了生态系统的兴衰及其稳定性。生态系统动态过程中,通常包含复杂的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其中生物起着传递者、触媒乃至建造者的作用。生物在长期演化和适应过程中,不仅建立了相互依赖和制约的食物链联系,而且由于生活习性的演化形成了明确的分工,分级利用自然提供各种资源。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有限的空间内才能养育如此众多的生物种类,并可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和物质的持续利用。把自然生态系统中这种高经济效能的结构原理应用到人工生态系统中,设计和改造工农业生产工艺结构,促进系统组分间的再生和共生关系,疏通物质能量流通渠道,开拓资源利用的深度及广度,减少对外部“源”和“汇”的依赖性,促进环境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是生态工程的基本目标。
有关生态学本科毕业论文
有关生态学本科毕业论文20世纪初,生态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初具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生态学本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生态学本科毕业论文篇一教育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来研究教育系统内部规律的一门科学,其核心在于实现教育生态结构的最优化和教育生态功能的最佳发挥[1]。
卫生事业管理学这门学科需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然而在本科生教学中,课堂上主要以大量的理论知识灌输为主,实践为辅,而事实上实践的机会是少之又少,和理论学习出现了严重脱节,因此出现了生态失平衡,影响了教学质量。
因此,本文从教育生态学的微观研究出发,为卫生事业管理学教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从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观念,为卫生事业管理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全新途径。
1卫生事业管理学教学中的生态平衡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卫生事业管理学教学应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使其能够养成一个终身学习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理论水平,进一步使学生能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提高这些未来卫生事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生态学的多样性和主导性原理认为,一个成熟的体系要有多元化的结构和多样性的要素,才能增加稳定性;务必有优势的要素主导,才有发展潜力[2]。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教师的多元角色定位,同时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从教育生态学角度来讲,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了教学活动,二者作为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学生个体、整个班级、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学内容、考核方法等各个因子形成了一个相互依托又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动往往都会引起其他因子发生变化,从而对整体的教学结果产生影响。
根据教育生态学中的“限定性因子定律原理”[3]:在教育生态环境中,近乎全部的生态因子均可能成为限制的因素。
所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分析每一种限制因子[4]。
环境与生态论文(精选五篇)
环境与生态论文(精选五篇)第一篇:环境与生态论文环境与生态论文坏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坏境的恶化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严重的灾难,如何保护坏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地球上每个人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作为21世纪的地球公民,我们有责任共同努力,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世界。
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防止环境污染保护坏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我的家乡是河南,不久前豫皖两省发生跨省污染事件,近日安徽获得来自河南的首笔400万元污染赔款。
近年来,类似跨省界水污染纠纷呈逐年增加之势。
这是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以部门管理与行政区管理相结合的流域管理体制,束缚了管理效力的发挥,加上流域上下游间的污染转嫁,存在流动性和不好定性等问题,增加了协调治理污染的难度。
前段时间,留言板接连收到不同地区有关地下水污染问题的留言。
3月14日,有浙江绍兴网友称,当地一在建污水沉井由于施工工艺原因,使用后可能会泄露,造成地下水及土壤污染,建议采取相关补救措施。
3月15日,河南网友发帖称,位于开封市通许县的某公司将工业污水通过深井排入地下,给周围居民的饮水安全造成威胁。
两则留言都得到了当地有关部门的回应,表示“未发现污水排入深井的情况”、“不靠的。
但类似留言的集中出现却实实在在地反映出民众对于当前地下水污染问题严重性的担忧。
据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项目《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显示,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综合质量整体较差,几乎无Ⅰ类地下水。
其中,直接可以饮用的Ⅰ—Ⅲ类地下水仅占22.2%,且沿地下水流向下游逐渐变为以Ⅳ类地下水为主,至中部平原下游和滨海平原主要分布为Ⅴ类地下水。
这说明在华北平原人口稠密地区地下水污染已经到了一个很严峻的地步。
几乎是与此项研究相佐证,近日,山东、河北等地相继爆出地下水污染事件,而当地环保部门的一些回应,更是引起媒体和网友的质疑。
生态学论文
生态学专题课程论文题目桉树与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任课老师:二〇一六年一月摘要针对近年关于桉树人工林生态环境效应的争论,简要分析了国内外在桉树人工林生态退化与恢复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形成三点认识:桉树人工林生态退化通常表现为林地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弱和生产力下降,而林地水土流失、人类不合理活动及桉树的化感作用是导致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桉树人工林的生态恢复必须采取科学的技术对策,如开展水土保持、保护生物多样性、调控林地生产力;未来对桉树人工林生态退化及其恢复研究的主要方向可能是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和在分子、细胞水平上研究桉树的生态适应性与生态环境效应,其重点是探索桉树与其他外来植物的生态学关系。
本文为桉树人工林的持续经营及客观、科学地评价其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一定依据。
关键词:桉树、生态环境效应、生态适应性一、引言桉树(Eucalyptus robusta Smith)又称尤加利树,是桃金娘科桉属植物的统称。
常绿高大乔木,约六百余种。
常绿植物,一年内有周期性的枯叶脱落的现象,大多品种是高大乔木,少数是小乔木,呈灌木状的很少。
树冠形状有尖塔形、多枝形和垂枝形等。
单叶,全缘,革质,有时被有一层薄蜡质。
叶子可分为幼态叶、中间叶和成熟叶三类,多数品种的叶子对生,较小,心脏形或阔披针形[1]。
原产地主要在澳洲大陆,19世纪引种至世界各地,到2012年,有96个国家或地区有栽培。
有药用、经济等多种价值。
20世纪50-60年代,广东雷州半岛开始种植桉树人工林;20世纪80年代筛选了一些优良品种,开展了山地造林;20世纪90年代解决了无性系繁育技术,桉树得到迅速发展[2]。
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有17个省(区)种植桉树,总面积约300万hm2,桉树已成为我国南方最具活力的树种,也是广西省建设的主要树种之一。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木材需求十分旺盛、林业特产税的取消以及农业税的逐步减少等因素促进了桉树的迅速发展。
生态学专业毕业论文
生态学专业毕业论文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涉及到生物的生存、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的影响和保护等方面。
本文将对生态学专业进行深入探讨,包括专业概述、培养目标、就业前景等方面。
专业概述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涉及物种、生境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
该专业的学生将学习如何研究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和环境保护。
学生将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生物和生态系统,并学习如何评估和管理它们的健康和持续性。
专业课程生态学专业的学生需要修习一系列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基础课程包括生态学概论、生物学、环境科学等,为学生提供了关于生物和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
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生态学的理论和实践内容,如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保护生态学等。
学生将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掌握生态学的核心原理和方法。
培养目标生态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具备深刻的生态学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生态学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具备独立开展生态学研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和创新意识,能够为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做出贡献。
研究方向生态学是一个广泛的学科领域,具有多样性的研究方向。
生态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如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环境污染和恢复等。
此外,生态学专业的学生还可以选择跨学科研究,如生态学与社会科学、生态学与地理学等。
就业前景生态学专业的毕业生有着广泛的就业前景。
他们可以在研究机构、大学、环境咨询公司、环保部门等组织从事科研工作。
同时,他们还可以在自然保护地、国家公园等地方从事自然保护和生态修复的工作。
此外,生态学专业的毕业生还可以选择从事环境教育和环境管理等职业。
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加剧,生态学专业将在未来发展更加重要。
生态学专业的研究将继续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物种保护、生态系统服务等问题,为解决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生态学专业的毕业生将承担更多的责任和挑战,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基础生态学论文
基础生态学作业班级:2012园林姓名:郭永青学号:1210405005生物入侵—紫茎泽兰摘要紫茎泽兰,一种原产墨西哥,自从进入中国的土地以来,对本土的动植物造成了重大影响,严重影响着当地环境与生产发展。
如何防治、开发并利用已成为紫茎泽兰的研究热题。
关键词紫茎泽兰入侵危害防治利用引言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el)是生物入侵物种。
20世纪中叶传入云南南部,迅速在我国南部和西南地区蔓延,造成严重的生态压力和经济损失。
对有关紫茎泽兰的研究动向进行综述,包括紫茎泽兰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分布、生态学特性、化学成分以及生物活性、危害性、综合开发利用情况等,并着重讨论紫茎泽兰开发利用的前景。
入侵生物入侵是由于人类有意识形态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应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渐稳步的发展。
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往往需要经过引进、入侵、建立和传播等几个主要阶段。
外来物种入侵成活后,通常有一个较长的滞后阶段,之后才会爆发性扩展。
据初步统计,我国已知外来归化植物超过600种,初步确定为外来入侵植物的有90种。
其中危害较大的有紫茎泽兰、微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飞机草、凤眼莲和假高粱。
初步确定为外来入侵动物的有40种,其中危害较大的有蔗扁蛾、湿地松粉蚧、松树线虫、美国白蛾、福寿螺等。
①生物学特性紫茎泽兰,又名大黑草、花升麻、解放草等,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菊目,菊科,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
跟粗壮,直立。
高三十至四十厘米,子实瘦果,黑褐色,花期十一月至第二年四月,结果期三月至四月。
分支对生,被白色或锈色短柔毛。
叶对生,叶片质薄,卵形,在背面及沿叶脉处毛稍密,基部平截或稍心形,顶端急尖,基出三脉,边缘有稀疏粗大而不规则的锯齿,在花序下方则为波状浅锯齿或近全缘。
头状花序小,在枝端排列成伞房或复伞房花序,约含40~50朵小花,管状花两性,白色,花药基部钝。
子实瘦果,黑褐色。
生态学类论文2500字_生态学类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生态学类论文2500字_生态学类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生态学类论文2500字(一):谈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职数学课堂生态的构建论文摘要:高职数学课堂的质量根本上影响了数学教育程度,利用生态学的方法和理论研究来帮助找到高职数学课堂中生态平衡,本文以研究高职数学课堂为例,审视在教育生态视角下,我国目前高职课堂教学的问题和解决研究方法。
关键词:高职数学;课堂;生态平衡;教育策略引言教育与所处的生态环境之中有着可循的作用和规律,正是为教育生态学。
我们研究现阶段下高职数学课堂下的生态主体和生态环境之中的关系,利用教学的内容、资源来分析目前高职数学课堂中生态失衡的缘由,再去探知高职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
1高职课堂中教学现状1.1教育生态学的概念1935年时英国著名植物生态学家谭斯利提出了生态平衡这一概念,它是指:只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比如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生态系统的各部分的构成和功能将处于平衡协调的动态化之中。
生态系统这个概念中我们把教育比作一个系统,课堂作为教育生态系统里的子系统,系统中必定会产生许多失衡的情况。
在高职数学的教学中,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方式和场所,思考在高职数学的授课中存在的问题,利用教师、学生和环境三个主体去形成生态平衡,促进各个主体和谐发展,教育中构建生态课堂是利用教学实践来形成教育生态学[1]。
1.2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环境的失衡传统的教学只有课堂一个方式和场所,所有的失衡、冲突、共生等都是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
课堂中无效且“霸王”式的的教学生态环境,是不能促成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受到限制。
再加上学生作为生态主体,数量并未控制在生态系统可接纳的范围内,活动空间受限,固定座位的方式也是缺乏考虑的编排制度,这类半封闭或者说全封闭的教育方式,脱离社会实际、能量流严重,呈现一种单向流动,信息输入和输出程度大量阻塞,缺乏活力与生机,所以导致课堂生态主体和课堂环境失去平衡[2]。
1.3课堂生态主体与社会生态环境的失衡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主体上一直是一个不平衡的状态,在移动网络和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已经不能适应区域里生态发展的要求,近几年来,大量生态危机反复出现,是实打实的“瓶颈”期,虽说现在区域政府对待职业教育的方针出现了倾斜,但是社会和大众对于此还是缺乏重视,还是认为高职教育不算主流教育,在作为生态主体的高职授课教师方面,很容易失去了对教育的热情和自信,阻碍了生态系统的发展和平衡。
生态学教学论文范文
生态学教学论文范文不同于传统的物理学和化学,生态学被看作是系统性的科学,所以普遍认为生态学是反还原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生态学教学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生态学教学论文范文篇一摘要受过去陈旧的教学模式影响,当前的园林生态学教学中还存着很多弊端,阻碍了教学进步,急需改革。
在此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提出一些改革建议,包括教学观念和内容的更新、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实践课的增加,以及师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环境设计;教学改革;园林生态学环境设计专业涉及城市规划、室内设计、园林建设和公共艺术设计等领域,因实用性较为突出,具有极强的实践性。
而传统的教学存在很多弊端,如缺少实践锻炼、教学方法单一等,因此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园林建设、室内装潢等行业备受重视,这就对环境设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针对以往教学方法太过单一的缺陷,应进行改革,掌握多种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1]。
1更新教学观念和内容1.1理念更新现代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所以首先,应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坚持生本理念,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突显其主体性。
利用有效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调动起积极主动性,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作为辅助者和引导者,要敢于接受新知识,并进行新的尝试。
环境设计专业经常需要人工绘图、搭配色彩、提出新创意,并熟练操作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而学生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性,需要教师了解学生兴趣和心理规律,真正地体现以生为本理念。
其次,学习理论知识的主要目的是在实践中应用,环境设计专业的目的是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所以要重视实践。
以室内设计课程为例,需要学生掌握辨别装饰材料、熟悉施工流程的能力,若只传输知识,学生很难理解。
但若是带领学生在材料市场或施工场地学习,将会取得更好效果。
1.2内容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同样重要,首先,课程要和专业紧密结合,环境设计的范围其实很广,涉及领域较多,尤其是在基础课上,必须结合专业设计,体现出较强的专业性[2]。
基础生态学课程设计论文
基础生态学课程设计论文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生态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态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
•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生物的适应、进化和生态位的概念。
•熟悉生态学中的重要理论,如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和生态金字塔等。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态问题。
•具备一定的生态学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
•学会使用生态学相关软件和工具,如生态位模型、生态风险评估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对生态环境的关心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生态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学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生态学定义、生态学研究方法、生态学实验技术等。
2.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组成、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
3.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的适应、进化、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等。
4.生态学重要理论:物种多样性理论、物种丰富度理论、生态金字塔理论等。
5.实际生态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生态环境现状、生态问题案例分析、生态修复技术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包括: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生态问题案例,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生态学实验技术和方法。
4.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基础生态学教程》等。
生态学研究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生态学研究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作为一门迅速发展的学科,生态学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成为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群。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生态学研究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生态学研究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篇一多媒体教学资源,是指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设计、形成、存储的支持教育教学活动的数字化资源.作为高校办学实力的一种体现,这些为教学服务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成本和实际效益要有效契合,形成成本效益观念.在教育信息化大环境的影响下,很多教师积极提升信息素养,尝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做出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时并没有考虑两者的有效契合点和适切度,在应用时产生了一定的误区,使用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甚至出现“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的现象.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成本效益存在认识上的盲区,没有形成成本效益观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充分肯定了信息技术给教育发展带来的巨大变革.在生态课堂和有效课堂构建备受关注的大环境下,从生态学视角出发,研究多媒体教学资源成本效益是理性思考的结果,也是保证高校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做的事情.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管理必须要解决好其有效利用、有效管理和节约建设的问题.尝试在生态学的视角下,对信息化课堂教学中的生态系统进行分析,尝试构建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评价的科学模型,以期对教学信息化发展评价提供一些参考.1目前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1.1资源配置偏重外延发展而忽视内涵的深化现阶段,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重点支持硬件建设和规模扩张,注重提高普及率.在教师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并未实现配套跟进.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前期目标来看,这种重视硬件建设和规模扩张的建设思路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当教育信息化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出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远考虑,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以及教学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已成为教育的主要矛盾.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任务也应由过去的硬件规模达标建设转向教育质量、内涵的全面提升,以往注重外延扩张的资源配置方式已明显不适应教育内涵深化发展的基本要求.1.2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缺少成熟的评价体系就目前情况来看,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仍然存在“重投入、轻产出”的倾向.教育行政主体关注较多的是资源投入去向、投入数量,对如何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教育公平、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的关注度稍显不够.目前,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缺乏较为成熟的评价体系,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结果缺少有效的信息反馈,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主体的投入预期与资源使用者的成本效益观念始终处于不对称状态.这也导致资源配置主体并不能直接掌握资源投入产出的效益,当然也就无法对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施加有效干预,教学监督和管理也时而处于缺位或信息不对称状态.1.3多媒体教学资源应用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从现实情况来看,在多媒体教学资源投入上很多学校都下了足够的功夫,但涉及到具体应用和实际效益产出层面,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使用现状还差强人意.促进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效率是教学资源配置追求的两大核心目标.多媒体教学资源(特别是优质软件资源)本身属于稀缺性资源,其使用效率和成本效益是投资主体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资源的配置必须要以系统的组织管理结构作为协调,不断改进和完善相应的干预机制,通过合理的分配、有效的激励以及科学的评价推动多媒体教学资源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总体而言,要达到多媒体教学资源有效配置,不断提升其实际效益的目标,仍需兼顾、协调好多方因素,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推进.2生态学视野下的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2.1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基本内涵教育生态学属于教育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法学院劳伦斯•克雷明教授提出.该学科主要研究教育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及其内在机理.教育生态系统中包括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三部分,在宏观上主要表现为径流(较明显迁移),微观上则表现为潜流(不明显迁移).研究所涉及的教育生态主要把焦点放在“技术、人以及相关实践活动间的联系上”.就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本身而言,是一个促进教育发展持续变革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涉及诸多要素,且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引入教育生态学的概念,以系统和生态的观点来构建和谐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强调系统内各元素之间的联系、影响及其生态内涵,对解决目前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大有裨益.在生态学的视角下,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特殊性体现较为明显.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因子,教育资源必须要能够进行转化和分配,而且要具备与社会生态系统进行交换的基础,包括可以进行信息的交换、物质的交换和能量的交换.要形成一个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就必须保证各子系统间的合理调配.在当前多媒体教学资源投入已经形成规模的基础上,如何按照实际需求,合理调配已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资源投入的产出效益是保证教育生态系统均衡发展的关键.但是,也应该看到教育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短时间失调”现象,这是教育效果滞后效应产生的必然结果,这些结果往往又是隐性存在,难以直接反馈、表示出来的.要实现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教育生态平衡,就必须要正视这些问题,借助平衡原理和科学检测等手段主动去分析和研究,能动地加以适当调节,否则,将因此而付出昂贵的代价.2.2教育生态观对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评价的启示在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现实情况总是滞后于期待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过分关注技术本身,而不注重如何应用的趋势造成的.所以,在教育生态观的指导下,“应用导向设计”应该是突破当前多媒体教学资源有效配置瓶颈,深层次推进课程教学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所在.按照教育生态观的观点,评价多媒体教学资源有效配置的过程就是从以促进“硬件建设”为核心的低级教育生态向以“人本”为核心的高级教育信息生态转变.评价思想也应由“以硬件建设评价为主”转变为“以应用效果评价为核心”.这一评价思想的转变将更有利于技术应用与教学实践的相互促进和有机结合.目前,评价多媒体教学资源有效配置大多也由“绩效评估”取代了过去的“水平评估”;评估对象也从过去的“学校个体”转向了“区域整体”;评价的目的也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均衡考察”;在评价方法上也一改以往“单一量化考核”做法,采用“量化考核”和“质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的方法和手段也越来越趋于科学、多样;评价结果也更理性和客观.受教育系统生态观的启发,在评价的过程中应适当关注各生态因子之间的联系,以“关注人的发展,注重系统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综合考虑教育生态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协调配置,使得各子系统能够在稳定、平衡的状态中向纵深发展.3生态学视野下的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评价模型构建3.1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评价模型基于生态学的视角,对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进行评价是需要纵观全局、系统规划和理性思考的系统工程.这其中,需要合理区分基础设施投入、软件资源开发、教学资源应用服务、管理机制体制变革、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等多方面的关系.受教育生态学观念的启发,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的评价要着眼于人和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上,着眼于教学资源配置和深层次应用.如果从教育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出于其特定的结构和功能架构考虑,课堂教学信息化本身就是一个有机整体,评价的模型构建难点在于如何通过内部特征分析,准确把握系统的总体特征,所遴选的指标能否实现科学合理的评价.基于此,试图结合教育生态学的启示,从“硬件设施、内涵建设、管理评价”三个维度,构建一个动态反映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的评价模型.3.2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评价模型的维度阐述3.2.1硬件设施维度该维度对应着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网络平台以及资源建设三部分.其中,基础设施主要观测点定位于多媒体基础设施结构设置的合理性和设备管理运行状态的考量;网络平台主要观测点定位于软件教学资源平台的建立,资源管理服务性、开放性和模块化层面;软件资源的建设侧重衡量教学资源的建设是否具有丰富、共享,可持续发展潜力是否与教育教学实现有效契合.3.2.2内涵发展维度该维度包括了观念意识、技术氛围以及使用水平,对应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观念意识主要考察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的行政主体、使用群体(教学团队负责人、任课教师等)的信息化发展意识;技术氛围的主要观测点定位于学校信息化发展环境氛围,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氛围评价;使用水平的主要观测点定位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的程度,包括知识呈现方式、教学评价方式、组织差异化教学的水平以及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程度.3.2.3管理评价维度该维度对应着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流,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学资源投入、信息化发展规划、多媒体教学资源保障这三类评估指标.其中,多媒体教学资源投入的主要观测点在于人、财、物的实际投入量和所占比重,投入的差异性、连续性、阶段性和成本效益也在观测范围之内;相关人员配备、管理制度和绩效评价等的考量则纳入信息化发展规划评价的范畴;多媒体教学资源保障不仅包括对制度文件的考量,更重要的是侧重考察学校的风险识别评估以及应对措施评价.3.3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评价模型适用的评价方式该评价模型中强调的是对系统中各维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考量,并不是简单意义上针对“硬件投入、软件建设、应用水平”的考量,该模型是一个立体、动态、开放的三维空间模型,是注重在系统观、生态观指导下的过程性评估.建议使用的评价方法:除采取听取资源配置情况汇报,现场查阅资料等方法外,还要加入质性研究,可以通过深度访谈、现场考察和随机听课等方式进行.此外,还可以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第一手的数据资料,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和研究获取隐性的信息,发现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在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给出比较科学、客观及合理的评价结论.综上所述,教育生态系统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软件资源建设、教师信息素养、信息化应用情境等基础因子构成了一个复合的教育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有效运用需要综合考虑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要实现系统的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全面分析其中的限制因子,发挥各主体的能动性,建立和完善基于生态学视野下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有效配置的评价指标体系.只有坚持适时、适度原则,不断学习和创新,才能使教育生态系统充满活力与动力.作者:刁海军生态学研究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篇二一、引言随着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自然资源短缺、人地关系矛盾突出等问题的日益涌现,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生态学论文范文
生态学论文范文生态学论文范文随着生态学学科的不断开展、人类科技的进步与当今生态学教学存在问题的日益凸显,生态学教学迫切需要改革。
下面是为大家的生态学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所谓鸟击指的是,航空器与鸟类发生相撞事故。
在飞机开展历程中,鸟击事件一直存在,给航空运输埋下了极大的平安隐患,轻那么导致航班延误,重那么导致机毁人亡。
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鸟击事件出如今飞机的起降环节,所以,重视和做好机场鸟击防范工作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1963年在法国举行了第一届国际鸟击会议,相当部分专家和学者的观点是,音响设备是防范鸟击的唯一有效手段,由于没有充分考虑生态学因素及其方法,因此成效并不显著。
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兴旺国家开场重视生态学知识在鸟击防范中的应用,且获得了较明显的研究成果。
我国鸟击防范工作尽管起步偏晚,然而国家民航总局一直保持着高度重视的态度国内大中型机场均先后启动了鸟类生态学和鸟击防范工作,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安康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所谓生态管理技术指的是,在充分把握生态系统的根底上,制定和施行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对其构造与功能进展适当调整,以符合人类的普遍期望,关注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共处、共同开展,管理策略强调立足于措施所对应的阶段性结果,同时辅以现代信息技术以实现对管理方案的及时、有效调整。
机场对鸟类的吸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食物链上,机场及周边的土壤、草坪中生存着大量的小型动物,在鸟类食物链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可能是鸟类的直接食物,也可能是鸟类的间接食物。
在整条食物链中,蚯蚓等昆虫会成为鸟类的直接或者间接食物;开花结籽植物可以为植食性以及杂食性鸟类提供大量食物;小体型的鸟类那么是老鹰等猛禽的目的。
机场及周边水体可以对鸟类形成较大吸引力,使其前来觅食或者栖息,特别是鸭类等游禽,假设这些鸟类聚居在机场附近,那么将会大幅提升鸟击事件的.发生概率。
生存于排水沟或者水塘中的鱼虾将会吸引鸭类飞鸟前来觅食;夏天飞行区那些较低洼处的积水为水生昆虫提供了适宜生存的环境,也可能吸引一些鸟类前来觅食。
生态学论文2400字_生态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生态学论文2400字_生态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生态学论文2400字(一):教育生态学与中小学素质教育分析论文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社会各界对于中小学的教育要求也有所变化,当代中小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相关的理论文化知识,还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此,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认识教育生态学和中小学素质教育,并将两者有效结合,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基于此,本文针对教育生态学及中小学素质教育进行简要分析,并阐述两者结合的必要性和有效策略,希望能对中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中小学素质教育;分析研究引言近年来为了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质量,相关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地探索努力,力求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能有效改变中小学素质教育现状,为中小学素质教育事业做出一份贡献。
然而,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现状仍不是非常乐观。
为了跟随时代的发展,中小学素质教育必须加强重视程度,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一份保障。
一、教育生态学概述教育生态学,是近年来应用广泛的教育指导思想之一,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上,教与学、师生之间的生态平衡等。
教育学和生态学是教育生态学的两大理论基础,将教育和生态紧密结合,并通过两者之间的协同发展和共同作用保证教学效率。
教育生态学融合了教育学和生态学中优秀的研究方式,把教育环境中加入自然现象和人文情怀中来。
不仅如此,教育生态学还揭示了教育过程中合理的生态结构、生态作用、生态规律等,教育学和生态学的有效结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具备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
二、中小学素质教育概述中小学素质教育在一定方向上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素质教育强调应用科学合理地方式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不将成绩分数作为中小学生唯一的评判标准,而是对中小学生有一个全面、综合、客观的评价,中小学素质教育已经是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并且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中小学素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
生态学基础论文
浅谈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在中国具有远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重要的地位。
在当今世界中,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农业像中国这样长期困扰着整个经济的发展,成为左右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的持久因素。
中国究竟应选择怎样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便构成了中国如何迈向21世纪的主要研究热点问题之一。
【关键词】生态农业科技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优质化。
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
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
这样,就要求我们致力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留发展后劲,以促进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的不断完善、进步。
生态农业系统以生态学、系统工程理论及定量优化方法为指导,因地制宜,实现农、林、牧、渔、加工等生长行业的有机结合,变单纯从自然界索取为保护、改善、增值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高效的农业生长同优良的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发展,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充分发挥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1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进行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其目的在于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和农副业废弃物的再生循环利用,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农业生产力,以获得更多的农场品,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达到持续发展。
1.1生态农业的兴起与历程现代农业依靠向农业投入大量石油资源的化学品和机械,维持着较高的生产效率,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对缓解人类人口压力和摆脱饥饿与营养不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与此同时,也带来许多难以克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能量消耗大,其次是生产成本高,污染严重,再加上人口增长,相互交织,相互作用,使农业陷于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中。
【论文】生态学基础论文
【关键字】论文生态学基础论文建立低碳校园,就在你我身边"今天你低碳了吗?"如今已然成为校园生活中的流行语,然而低碳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低碳不仅所谓"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百度的解释是把生活作息时间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如何建立低碳校园已成为各学校义不容辞的使命和义务,而作为拥有科学文化知识,走在时代前沿的现代大学生更应该是低碳生活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为了更为详细的了解我校同学关于低碳校园的认识,我们调研小组对东北师范大学的部分学生的"低碳生活"做了一个相关的问卷调查。
我们调研的方向是:建立低碳校园的对策和方向,我们调研的题目是:"低碳校园,低碳生活"。
组内各成员分工明确,通过问卷问题的搜集和筛选,最终制作打印了100分问卷并在图书馆、食堂、宿舍、教学楼等公共场所发放有关问卷进行抽样调查,经过成员们的努力完整收回95分问卷。
最后通过严密的统计,得出如下数据和结论:有5%的大学生表示目前还没有注意过"低碳",32%的大学生表示偶尔会"低碳",63%的大学生自称每天都在坚持"低碳"。
这充分表明我校大学生环保意识较强,很多同学积极了解并且亲身参与到低碳校园的建立活动中。
问卷中我们还发现了同学们关于如何建立低碳校园的建议和对策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这里,我们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如下。
一、如何建立低碳校园,需要"虚实结合"1、"虚"--对建立低碳校园进行大力宣传,加强环保教育,让低碳校园的理念深入人心。
(1)宣传主题:"走进低碳校园,就在你我身边"(2)宣传范围:校内校外两相结合,校内影响校外,校外资助校内,积极发挥外联部的作用。
基础生态学论文
关于生态系统的认识及保护摘要:本文以生态系统为着眼点,主要介绍了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并由此详细介绍了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来进一步的深化对于生态系统内部的功能和结构的认识。
同时,介绍了生态系统的三大类型:陆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其中主要针对陆地生态系统进行详细阐述,通过其分布的基本规律来分析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植被分布特点、类型以及分布的原因。
其中,介绍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特征基础上,针对热带雨林、草原和荒漠的现状,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解与认识;问题;保护1.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1.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理解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所以,生态系统包括了生物群落及无机环境,它强调的是系统中各成员的相互作用,包括生物与生物环境关系、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以及生物群落种间、群落种内的关系。
而联系他们之间的关系的是靠物质的不断循环、能量的不断流动而完成的。
生态系统正是由于其中各种的关系,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
1.2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分析生态系统主要由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其中,非生物环境包括其无机成分、有机成分和气候因素,对于其他三个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重要影响。
生产者是指以简单的无机物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消费者是指它们不能从无机物质,而是直接或间接的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属于异养生物,按照其营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消费者,它们的等级也逐渐增加;分解者是把动植物的复杂有机体分解成为生产者能重新利用的简单化合物的异养生物。
所以,分解者的主要功能与光合作用相反。
所以,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分别构成三个亚系统,这三个亚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员与非生物环境成分间通过能流与物流的不断的交换、作用,从而形成的高层次的生物学系统,是一个物种间、生物与环境间协调共生,能维持持续生存和相对稳定的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生态系统的认识及保护摘要:本文以生态系统为着眼点,主要介绍了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并由此详细介绍了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来进一步的深化对于生态系统内部的功能和结构的认识。
同时,介绍了生态系统的三大类型:陆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其中主要针对陆地生态系统进行详细阐述,通过其分布的基本规律来分析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植被分布特点、类型以及分布的原因。
其中,介绍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特征基础上,针对热带雨林、草原和荒漠的现状,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解与认识;问题;保护1.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1.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理解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所以,生态系统包括了生物群落及无机环境,它强调的是系统中各成员的相互作用,包括生物与生物环境关系、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以及生物群落种间、群落种内的关系。
而联系他们之间的关系的是靠物质的不断循环、能量的不断流动而完成的。
生态系统正是由于其中各种的关系,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
1.2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分析生态系统主要由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其中,非生物环境包括其无机成分、有机成分和气候因素,对于其他三个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重要影响。
生产者是指以简单的无机物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消费者是指它们不能从无机物质,而是直接或间接的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属于异养生物,按照其营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消费者,它们的等级也逐渐增加;分解者是把动植物的复杂有机体分解成为生产者能重新利用的简单化合物的异养生物。
所以,分解者的主要功能与光合作用相反。
所以,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分别构成三个亚系统,这三个亚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员与非生物环境成分间通过能流与物流的不断的交换、作用,从而形成的高层次的生物学系统,是一个物种间、生物与环境间协调共生,能维持持续生存和相对稳定的系统。
1.3 食物链与食物网分析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能够以无机物为原料生产出有机物,既提供自己消费又满足了消费者的需要。
所以,在生态系统之中,低级消费者要使自己存活,就必定会以生产者即植物为食,而高级消费者又以低级的消费者为食,这样就形成了生态系统中的取食与被食的关系。
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的取食与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与被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一般分为捕食食物链与碎屑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彼此交替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就是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季节、年份上都可能有差异。
同时,食物链、食物网又构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其关键环节如果受损,会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食性复杂,并且各种食物链经常是协同作用的,所以食物链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就会越稳定。
食物链的长度也不是无限长的,一般不会超过六级。
这是因为生态系统中的能流是单向的,通过沿着食物链上各营养级的能量是不断减少的。
林德曼“十分之一”法则:通过一个营养级,其效能大约为前一级的十分之一。
说明了食物链越长,消耗于营养级的能量就越多。
热力学第二定律也指出动物在利用食物中的潜能时,把大部分转化成立热,一大部分的能量就被降解为热而损失掉,也对食物链的环节和营养级数不会超过六个进行了热力学的解释。
2.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分析2.1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起点主要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称为初级生产量。
而由于各种其他的生态因素的限制,导致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大大降低,从而使初级生产量效率很低。
能量流动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而净初级生产量是生产者以上各营养所需的唯一来源,同时它在被异养生物所利用而转化为次级生产量。
最后,当生产者与消费者死亡后,分解者会将有机体逐步降解,并还原成为无机物、释放能量,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能量流动的特点为:单向流动,是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营养级,一般不能逆向流动;逐级递减,是指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后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
2.2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各种化学元素,包括原生质中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在生态系统乃至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周围环境但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进行流动与循环,这些不同的循环途径就构成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物质循环流动的特点: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总是肩并肩相伴而发生的;而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流动的途径是循环的;与能量流动不同,养分循环时,在各营养级上没有作为不能利用的降解的形式的损失。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可以用库和流通率两个概念来加以概括。
库分为贮存库与交换库,流是指物质在库与库之间转移进行,有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
同时,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分为: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气体型循环主要是以大气与海洋为住主要贮存库,有气体形式参与循环,沉积型循环主要通过岩石风化和沉积物分解成为生态系统可利用的营养物质,气体型循环与沉积型循环都受太阳能所驱使,并都依附于水循环。
主要有: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和硫循环。
2.3 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组成成分相互联系成为一个统一体,它们之间的联系除了能量流动和物质交换之外,还有信息传递。
生物之间交流的信息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它可以把同一物种之间,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意愿”表达给对方,从而在客观上达到自己的目的。
主要的信息传递类型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和行为信息传递。
3地球上主要生态系统分析3.1 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主要分为陆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自然系统。
分为静水的和流水两种类型。
静水群落(如湖泊)。
主要有三个带,沿岸带、湖沼带、深底带。
流水群落与可分为急流与缓流两类。
海洋生态系统,主要分为:潮间带、浅海带、半深海带和大洋带。
3.2 陆地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及我国的基本规律陆地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主要有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
同时水平地带性又分为经度地带性与纬度地带性。
首先,沿纬度方向有规律地更替的植被分布,称为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主要由于太阳辐射提供给地球的热量有从南到北的规律性差异。
而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分布由沿海向内陆发生更替,称为经向地带性。
由于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和大地形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
因此,在同一热量带,各地水分状况不同,植被状况也会不同。
植被带大致与山坡等高线平行,并且具有一定的垂直厚度,称之为植被垂直带性。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海拔的升高,降水量也逐渐增强,达到一定界限后降水量又开始下降。
中国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我国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依次有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
相应的植被变化也依次出现三大植被区,即东部湿润森林区、中部半干旱草原区、西部内陆荒漠区。
由于温度自南向北降低,气候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也出现相对应的植被类型。
4.对于陆地生态系统的分析4.1 主要陆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征我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大的。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发育在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地带。
其林相比较整齐,树冠呈微波起伏状,外貌呈暗绿色。
林内几乎没有板状根植物和茎花现象。
由夏季长叶、冬季落叶的乔木组成的森林称为夏绿阔叶林,是在温带海洋性气候下发育形成的地带性植被。
其主要特点:冬季完全落叶,春季抽出新叶,夏季形成郁闭林冠,秋季叶片枯黄,季相变化十分显著;群落结构较为清晰,通常可分为乔木林,灌木林和草本曾三个层次;林中藤本植物不发达,其附生植物基本上属于苔藓和地衣。
北方针叶林就是指寒温带针叶林,是寒温带的地带性植被。
气候夏季温凉、冬季严寒。
其主要特征:外貌十分独特,易于与其他森林相区别;群落特征十分简单,可分为乔木林、灌木林、草本层和苔藓层。
针叶林带的北方界线就是整个森林带的最北界线,即跨越此带再往北,则再无森林分布。
冻原区的生态条件十分严峻。
冻原植被呈现以下几个特点:植被组成简单,苔藓和地衣很发达;植物群落结构简单,即小灌木和矮灌木层、草本层、藓类地、地衣层;许多植物在严寒中营养器官不受损伤,有的植物在雪生长和开花;通常全为多年生植物,没有一年生植物,且多数为常绿植物。
青藏高原的植被有以下的特点:热量丰富,植被分布的界限搞;大陆性强,植被的旱生性强;植被带广;高原上的山地植被垂直带明显。
4.2 针对三大陆地生态系统的分析4.2.1 热带雨林分析热带雨林是指耐阴、喜雨、喜高温、结构层次不明显、层外植物丰富的乔木植物部落。
其特点为:种类组成特别丰富,大部分都是高大乔木;群落结构复杂,树冠不齐,分层不明显;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极丰富,在阴暗的林下地表草本层并不茂盛,在明亮地表比较茂盛树干;树木高大挺直,分枝小,树皮光滑,常具板状根和支柱根;茎上生花现象比较常见;寄生植物很普遍;热带雨林的植物终年生长发育,一年四季均有植物开花结果。
热带雨林也具有非常重要生态作用,对于全球气候的调节,维持全球的碳平衡都有重要作用。
然而,也正是由于其丰富的森林资源,热带雨林也面对严重的危机:大规模的商业伐木、过度的迁移农业、过度的工矿建设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
所以,保护热带雨林是刻不容缓的,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要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4.2.2 草原与荒漠草原是由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
分为温带草原和热带草原。
草原群落的季节变化非常明显,且草原上的动物区系丰富。
由于过度放牧等问题,草原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圈地放羊;过度放牧,不注意修养生息;划出草场盖房,办工厂;工业化向草原进军,破坏生态环境;围捕野生食肉动物,破坏草原生态食物链等一系列的问题,不断使草原的生态环境恶化。
应当采取措施予以缓解,主要措施有:充分认识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立和完善草原保护制度;稳定和提高草原生产能力;实施已垦草原退耕还草;转变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推进草原保护与建设科技进步;增加草原保护与建设投入;加强对草原保护与建设工作的领导。
而荒漠问题的由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草原的退化、沙化引起的,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