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障碍的特征及其认知行为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与思考·
焦虑障碍的特征及其认知行为治疗
马惠霞
(山西大学教育系 太原 030006)
关键词:焦虑障碍;认知治疗;行为治疗 中图分类号:R79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559(2001)04-0382-02
焦虑障碍,按照DSM-Ⅳ,包括了所有以焦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1],它除了与各种恐怖症有关的障碍、强迫性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外,还加入了与应激有关的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成瘾物质所致的焦虑障碍。按照CCM D-Ⅱ,在“各种焦虑症”的目录下,清晰而明确地列出了三类神经症:焦虑症、强迫症和恐怖症[2]。在CCM D-Ⅱ-R中,虽然将此三类神经症与其他类神经症并列,还列出了更细的目,但此三类神经症的顺序相连,并与DSM-Ⅳ顺序同。在2000年11月3~9日于湖南长沙举办的全国心理治疗师系统培训班(第一期)中,主要以焦虑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为主题,香港学者所讲焦虑障碍的定义、临床表现、伴发症等以DSM-Ⅳ为分类系统,而针对的病类却是CCM D-Ⅱ-R中的前三类神经症即恐怖症、焦虑症和强迫症。本文所介绍的材料主要是香港学者的观点和方法。
一、焦虑障碍的特征
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怖症、强迫症三者都具有焦虑症状,所不同的是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焦虑症状是原发的,恐怖症、强迫症的焦虑症状是继发的。在广泛性焦虑障碍中,DSM-Ⅳ自1983年以来,特别强调其症状的重点是担忧(wo rry)。担忧有十个特质。我们用此十个特质来分析恐怖症和强迫症的症状,即可看出三种焦虑障碍的异同。
1.入侵性(intrusiveness)恐怖症中的恐怖物及恐怖场面等的闪回,入侵性记忆的不能克服;强迫症中某些观念、冲动的入侵具有不受控制性等即属此性。
2.孵化期(incubation)在广泛性焦虑障碍中,焦虑担忧在0~15分钟内不断增加;恐怖症的孵化期特短,但短暂而强烈;强迫症的焦虑孵化期则是长期而迁延的。
3.适应期(habituatio n)约20~30分钟。
4.语言化思维活动提高(high verbal-ling uistic thinking)
5.意象化思维活动降低(low mental imagery)。三种焦虑障碍的情况基本相同。
6.窄幅自主神经反应(pestricted autonomic response)恐怖症的自主神经反应比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程度要大一些;强迫症患者在最初时,与广泛性焦虑障碍有相似的焦虑、担忧反应,但当仪式化动作出现时,其身体症状就显著减轻。
7.认知偏差(cog nitive bias)此特点是三种焦虑障碍最大的共同之处,在认知行为治疗家看来,也将是治疗的最主要切入点。
8.思想回避(cog nitive av oidance)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想回避和控制,但却“发现自己很难控制此焦虑”;恐怖症患者不仅思想回避,且“大多数患者会出现回避行为”,强迫症患者则回避、克制的愿望最强烈,但最终均告失败,而以仪式化动作代替之。
9.抑制情感加工(inhibition of“emo tio nal processing”)情感加工是Foa引入的概念,他认为情感加工可用来解释暴露期间恐惧的减少[3]。在三种焦虑障碍中都有抑制情感加工的情况,而暴露以进行情感加工则成为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法之一。
10.拖延行为(procrastinatio n)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由于害怕焦虑和担忧而拖延行为;恐怖症者则因为怕、焦虑而迅速逃跑(flig ht);强迫症患者则重复某种行为。
二、焦虑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理论认为,认知过程是情绪与行为产生的决定因素,治疗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改变人的观念来纠正患者的情绪和行为。行为疗法则认为,行为是通过学习而得来,异常行为也如此,治疗则是通过一些实际操作的方法来消退、抑制、改变和替代原来的不良行为。认知行为治疗是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的结合,它认为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同时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影响认知的改变。认知和行为的这种相互作用关系在患者身上常常表现出一种恶性循环,即错误的认知观念导致不适应的情绪和行为,而这些情绪和行为也反过来影响认知过程,给原来的认知观念提供证据,使之更加巩固和隐蔽,使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在认知行为治疗中,治疗者常常通过行为矫正技术来改变患者不合理的认知观念。这种技术不仅仅针对行为本身,而是时刻把它同患者的认知过程联系起来,并努力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13]Koegel RL,Koegel LK.Teaching children w ith autism:S trate-
gies for initiating pos itive interactions and improving l earning op-portunities[C].Baltimore M D:Brookes,1995.1~32. [14]黄伟合.功能分析:行为心理学的新趋势[J].中外论坛,2000,
59:68~69.
[15]Lord C,Paul 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in autism.In:Co-
hen DJ,Volkmar FR(Eds.),Handbook of autism and pervas 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2nd ed.)[M].New York:John Wiley &Sons,1997.195~225.
[16]Bondy AS,Frost LA.The 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 ys-
tem[J].Focus on Autistic Behavior,1994,9(3):1~19. [17]Lovaas OI.Behavioral treatment and normal educational and intel-
lectual functioning in young autistic children[J].Journal of Con-
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87,55(1):3~9.
[18]M cEachin JJ,S mith T,Lovaas OI.Long-term outcom e for chil-
dren w ith autis m who received earl y in tensive behavioral treatment
[J].American Journal on M ental Retardation,1993,97(4): 359~372.
[19]Sheinkopf SJ,S iegel B.Home-based behavioral treatment of
young children w ith autism[J].Journal of Au tism and Develop-
mental Disorders,1998,28(1):15~22.
作者简介:黄伟合,康复学博士,美国加洲东湾分区中心行为心理学家,美国加洲行为心理学会常务理事。
收稿日期:2001-02-27编辑校对:林立
·
382
·Chines e Journal of Behavioral M edical Science10(4),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