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络包括手三阴经
十二经络循行顺序口诀
十二经络循行顺序口诀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了解十二经络的循行顺序对于中医的诊断、治疗和养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方便记忆,古人总结了许多口诀,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十二经络循行顺序口诀。
十二经络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详”,这是一个简单易记的十二经络循行顺序口诀。
接下来,我们逐句解读一下。
“肺大”指的是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
从肺系(气管、喉咙)横行出于胸壁外上方,走向腋下,沿上臂内侧前缘,行于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桡侧端。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至大肠,属大肠。
“胃脾”指的是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沿发际,到额前。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 8 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心小肠”指的是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
其直行部分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小指桡侧端。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是
之阿布丰王创作
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的循行交接规律是:①相内外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如手太阴肺经在食指端与手阳明年夜肠经相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端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交接;手厥阴心包经在无名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交接;足阳明胃经从足背上至年夜趾内端与足太阴脾经相交接;足太阳膀胱经在小趾端与足少阴肾经相交接;足少阳胆经从足背上分出,至年夜趾外端与足厥阴肝经相交接.
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如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手足太阳经皆通于目内眦,手足少阳经皆通于目外眦.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如足太阴经与手少阴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经与手厥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经与手太阴经交接于肺中.十二经脉循环走向与交接规律见下图.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图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第
细目一经络学说概述细目二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①相内外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②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
③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图
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十二正经简介及速记歌诀
十二正经速记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子午流注经络走向: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肺气推陈出新。
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辰时(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此“长生十二灯”分别是:双足涌泉、会阴、关元、命门、膻中、至阳、天目、玉枕、百会、双手劳宫。
关元、会阴、命门合起来是精鼎。
至阳与膻中合起是气鼎。
天目、玉枕、百会合起是神鼎。
1.手太阴肺经主治:呼吸系统病症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本经穴位:手太阴经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诀,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鱼际少商如韭叶。
2.手阳明大肠经主治:胃、肠等腹部疾病,神经精神方面病症,某些热性病,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温溜长,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近,臂臑肩髃巨骨当,天鼎扶突接(口)禾髎,鼻旁五分号迎香。
3.足阳明胃经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十二经脉循行顺序记忆
——记忆十二经脉循行的秘诀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其实体现了经脉的主要分布部位和所联系的脏腑,了解并灵活运用它们,将很快记住十二经脉循行分布情况,用于指导针灸临床选穴与治疗.一、十二经脉走向规律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附:记忆要点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举手直立,阴升阳降”。
二、十二经脉命名规律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而确定的。
现分述如下:①脏腑十二经脉与人体六脏六腑有特定的联系,这种特定的联系用“属”、“络”来表示。
其中经脉直接联系的脏或腑,称为“属”,并以此脏或腑来命名该经脉;而属脏或腑的经脉又联络与其相表里的腑或脏,这种联络称为“络”.如手太阴肺经以“肺"命名,表示该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以“大肠”命名,表示该经属大肠,络肺。
②手足十二经脉中,主要分布在上肢的经脉,称为“手……经”;主要分布在下肢的经脉,称“足……经”。
如手太阴肺经以“手"命名,表示该经主要分布在上肢;足太阴脾经以“足”命名,表示该经主要分布在下肢。
③阴阳首先,根据阴阳学说,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阳。
十二经脉中凡属六腑,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外侧的经脉,称为“阳经";凡属六脏,分布于上肢或下肢内侧的经脉,称为“阴经”。
其次,根据阴阳盛衰、消长情况,阴阳再分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与阳明、少阳、太阳,它们在四肢内侧或外侧的排列顺序是:太阴、阳明在前,厥阴、少阳在中,少阴、太阳在后。
另外,由于“头为诸阳之会”,六阳经均分布于头部;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还经过躯干部.阳经在头部、躯干部的分布仍遵循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
三、实例演示1、手太阴肺经首先,手三阴从胸走手。
其次,手,提示分布在上肢;太阴,提示位于(肢体)内侧前缘;肺,提示属肺,络大肠。
因此,根据十二经脉的走向与命名规律可以推断,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大致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属肺,络大肠.2、足少阳胆经首先,足三阳从头走足。
十二经脉
shi'er jingmai十二经脉(卷名:中国传统医学)Twelve Regular Channels,Twelve Main Meridians人体经络系统中的十二条经脉的合称。
又称“十二经”或“十二正经”。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络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具有运行气血、联接脏腑内外、沟通上下等功能,无论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引起经络的病变。
因此,了解十二经脉的循行、功能和发病情况,对防病治病均有很大的意义。
长沙马王堆汉墓医书中的“十一脉”,其中甲种本,即《足臂十一脉灸经》所载“臂少阴温(脉)”之循行近于今之手少阴心经;而乙种本,即《阴阳十一脉灸经》所载“臂少阴脈(脉)”则近于今之手厥阴心包络经。
《灵枢·经脉》才明确载全了十二经脉,沿用至今。
十二经脉中的每条经脉均有独立的循行线路,对称地分布于身体的左右两侧。
其总的流注规律是:“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灵枢·逆顺肥瘦》)。
从而形成循环往复的过程。
《灵枢·海论》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这里所说的“内属于腑脏”,是十二经脉在体腔内的流注过程,也就是说十二经脉与脏腑间不是单纯相联的关系,而是定向相属且不可分割的整体关系。
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从而使脏腑间形成表里相合的关系。
手太阴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经属大肠络肺;手少阴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经属小肠络心;手厥阴经属心包而络三焦,手少阳经属三焦络心包;足阳明经属胃络脾,足太阴经属脾络胃;足太阳经属膀胱络肾,足少阴经属肾络膀胱;足少阳经属胆络肝,足厥阴经属肝络胆。
“外络于肢节”的“肢”为肢体,“节”为穴位,这是说十二经脉在体腔之外的分布。
十二经络大脑快速记忆的方法
十二经络大脑快速记忆的方法
以下是十二经络大脑快速记忆的方法:
1. 了解十二经络的顺序:十二经络按照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的顺序排列。
记住这个顺序对于记忆经络的名称和走向非常有帮助。
2. 口诀记忆:可以借助口诀来记忆经络的顺序和名称。
例如,“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乡”可以帮助记忆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等经络的名称。
3. 图像记忆:将经络的走向画成图像,然后通过图像来记忆。
可以将每个经络想象成一个简单的图形,然后将这些图形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的图像。
4. 关联记忆:将经络与一些相关的词语或图像联系起来,以便更好地记忆。
例如,手少阳三焦经可以与“水壶”联系起来,因为三焦经与水液代谢有关,而水壶是用来盛水的。
5. 重复练习:重复练习是记忆的关键。
经常重复练习十二经络的名称和走向,直到它们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脑海中。
以上方法仅供参考,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记忆十二经络。
人体经脉之十二正经
人体经脉之十二正经十二正经的分布规律十二正经应用较多,按阴阳分为相对应的四类: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分别由胸沿上肢内侧走向手。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分别由手沿上肢外侧走向头。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分别由头部沿躯干、下肢外侧前、后面到足。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分别由足沿下肢内侧到胸腹前面。
可见,手三阴经由胸到手,手三阳经由手到头,足三阳经由头到足,足三阴经由足到胸腹。
如此,络属全身各部,构成一个循环无端的整体。
六阳经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的外侧,手三阳经在上肢外侧,足三阳经在下肢外侧,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六阴经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手三阴经在上肢内侧,其排列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足三阴经在下肢内侧,其排列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但在内踝上8寸以下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为什么经络的体表循行是这样分布的呢?在古代,人们靠种地养活自己,耕地劳作的姿势是“面朝黄土背朝天”。
太阳高高地挂在天上,劳作时,头、后背、腰是接受日晒最多的地方,颜色深,按阴阳划分日晒多的自然属阳;相反,脸、胸、腹部对着土地,日晒较少,肤色比较白,属阴。
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就能理解人体经脉为什么这样分布了:但凡属阳的经脉,大多都分布在背部、外侧,皮肤较黑的地方;而属阴的经脉,常常分布在胸腹部、四肢内侧,皮肤较白的地方。
但是也有例外的:足阳明胃经分布于属阴的胸腹部,足少阳胆经分布于身体的两侧胁肋部我们可以把躯干看作一个肢体,胸腹部在前、胁肋部居中、背部在后,那么阳明经应该在前、少阳经居中、太阳经在后。
这样,足太阳膀胱经分布于腰背部也就理所当然了。
十二经络包括手三阴经
十二经络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经络循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手太阴肺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阴经与阳经(互为表里)在手足末端相交,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相交,阴经与阴经在胸部相交。
阳虚则寒,阳虚则阴盛, 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虚则热,阴虚则阳亢,阳病治阴,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相乘是按五行相克次序的克制太过,相侮则是与相克次序相反方向的克制异常。
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肝为刚脏、罢极之本、将军之官肺为华盖、娇脏、相傅之官、气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封藏之本、作强之官、腰为肾之府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寄旺于四时,维持脏器恒定脑为元神之府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小肠主液、大肠主津三焦为分布于胸腹腔、包容五脏六腑之“大府”,并因其大而称为“孤府”。
三焦者,决渎之官女子胞与肝、心、脾、肾的关系尤为密切正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反治: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亡阴:烦燥不安、口渴欲饮、心悸气喘、手足尚温、大汗不止 (汗热而粘)、舌红而干、脉数疾无力等躁动、干燥与向外脱逸而不能内守的危象。
亡阳: 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恶寒蜷卧、大汗淋漓 (汗稀而凉)、心悸气喘、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严重虚寒的危象。
12经络运行时间
12经络运行时间人体内脏分为五脏属阴:心、肝、脾、肺、肾。
六腑属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人体分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络走向。
1.手三阴,手三阳,手三阴从胸部走向手部,手三阳从手部向头部。
2.足三阴,足三阳,足三阴从足部走向胸部,足三阳从头部走向足部。
六阳:手三阳从手部走向头部,足三阳从头部走向足部。
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六阴:足三阴从足部走向胸部,手三阴从胸部走向手部。
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也称为“正经”。
《黄帝内经》记载,每天十二时辰和人的十二经络的运行是有规律的,掌握这个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你就会得到健康的身体。
简单介绍如下:1、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勿熬夜子时血气流注于胆,称为「足少阳胆经」,此时天地磁场最强,胆经会引导人体阳气下降,是身体进入休养及修复的开端;熬夜会致胆火上逆,引发失眠、头痛、忧愁易思等多种神经症状,因此宜多休养。
2、丑时( 1点至3点 )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愉快入眠佳丑时血气流注于肝,称为「足厥阴肝经」,本经有疏利三焦,通调水道的作用,且由于肝胆互为表里,相互影响,休息才能使血回流滋养肝,否则就不利肝脏排毒功能。
肝经具有调节全身的血液疏导全身,使气血调和,宜在精神愉快下入眠,以免过度压抑致气血不畅。
3、寅时( 3点至5点 )肺经旺服用药物效果好寅时血气流注于肺,称为「手太阴肺经」。
肺部功能欠佳者,在清晨时过敏性鼻炎及咳嗽、气喘易发作;有些医师认为严重气喘患者,应在此时起床服药,治疗效果会更好,且宜吃补肺饮食,如燕窝、银耳等。
4、卯时( 5点至7点 )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吃蔬果排便顺卯时血气流注于大肠,称为「手阳明大肠经」,此时最适宜「方便」,因此很多早起的人就很容易排便,反之就容易便秘;所以,清热滑肠最好的时间就是此时,由于有助大肠经的食物只有蔬菜水果,有便秘的人在此时,最好多吃高纤蔬菜及水果。
人体12经脉循行和365个穴位
人体12经脉循行和365个穴位2013年09月12日15:54 新浪健康微博我有话说(1人参与)人体十二经脉和子午流注人体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
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
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
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
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属膀胱酉肾位,戌时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其实这就是子午流注,具体如下:1. 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十二经络与情志养生
十二经络与情志养生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它具有运行气血,使其外达肌表、内至脏腑、沟通上下、营运全身等功能。
十二经脉,无论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引起经络的病变。
因此,十二经脉的循行、功能是否正常,对身体的健康具有很大的意义。
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
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
当代社会由精神情志因素引起的心身疾患愈来愈多,现在疾病谱的改变也充分说明了精神情志致病的广泛性。
因此,对精神情志方面的养生保健必须引起重视。
《内经》认为,精神情志是生命活动的基本体现,由五脏所产生,同时又能反作用于五脏,而影响人体脏腑功能活动,强调人们必须要“积精全神”,才能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所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十二经络所主负面情绪。
每个脏器都主一种自然的正向能量,如果外界环境打破了身心平衡,就会产生相对应的负面情绪。
负面情绪过多,就会堵塞本脏器的经络。
通过疏通这些堵塞的经络,就可以消除由于不良情绪对人体产生的垃圾,进而改善或消除不良情绪。
胆:负面情绪主焦虑胆:正向能量是主中正、决断;负面情绪主焦虑。
胆的功能强健,决断力强,中正无私;若胆经淤堵,就会出现焦虑不安,优柔寡断,左右摇摆。
肝:负面情绪主愤怒、指责肝:肝的正向能量是主计谋、谋虑。
负面情绪主愤怒、指责。
肝经淤堵的人,容易愤怒,好攻击指责。
疏通肝经,可以降肝火、平和情绪。
肺:负面情绪主悲伤肺:正向能量是主一身之气。
初学必备!十二经络循行高清图(简化版)
初学必备!十二经络循行高清图(简化版)
十二经络,经络分类名,指十二经及其脉络。
《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手太阴肺经
寅时凌晨3点至5点
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
手阳明大肠经卯时早晨5点到7点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
足阳明胃经
辰时早晨7点到9点
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
足太阴脾经
巳时上午9点至11点
巳时脾经旺,造血身体壮
手少阴心经
午时中午11点至13点
午时一小憩,安神养精气
手太阳小肠经
未时下午13点到15点
未时分清浊,饮水能降火
足太阳膀胱经
申时下午15点至17点
申时津液足,养阴身体舒
足少阴肾经
酉时下午17点至19点
酉时肾藏精,纳华元气清
手厥阴心包经
戌时晚上19点至21点戌时护心脏,减压心舒畅
手少阳三焦经
亥时晚上21点到23点
亥时百脉通,养身养娇容
足少阳胆经
子时晚上23点至1点
子时睡得足,黑眼圈不露
足厥阴肝经
丑时凌晨1点至3点
丑时不睡晚,脸上不长斑
任脉
总任一身之阴经,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
督脉
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经络理论)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展开中文名十二经脉外文名twelve regular channels其他名称十二正经功能运行气血、联接脏腑、沟通上下属络关系属于十二脏腑应用学科中医药;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目录.1联接相传.2分类.3分布介绍.4表里关系.5属络关系.6歌诀.7经脉图联接相传编辑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
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表1:分类编辑人体经络系统中的十二条经脉的合称。
又称“十二经”或“十二正经”。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具有运行气血、联接脏腑内外、沟通上下等功能,无论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引起经络的病变。
因此,了解十二经脉的循行、功能和发病情况,对防病治病均有很大的意义。
十二经络走向图课件
十二经络的组成
01
手三阴经包括手太阴肺 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 少阴心经。
02
手三阳经包括手阳明大 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 手太阳小肠经。
03
足三阴经包括足太阴脾 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 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起始于食指末端,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经过肩部、颈部,最后到达头部。
手阳明大肠经起始于食指末端,沿着上肢外侧前缘上行,经过肩部、颈部,最后 到达头部。这条经络与大肠相关,对于调节肠道功能、促进排便等方面具有重要 作用。
足太阳膀胱经
起始于目内眦,沿头顶至项后,下行至背部两侧,经过臀部和大腿后侧,最后在小腿后侧和足底交会 。
足太阳膀胱经起始于目内眦,沿着头顶、背部两侧等部位下行,经过臀部、大腿后侧等部位,最后到 达小腿后侧和足底。这条经络与膀胱相关,对于调节水液代谢、促进排毒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手厥阴心包经
起始于手中指末端,沿上肢内侧中线 上行,经过肘部、上臂内侧、腋窝等 部位,最后到达胸部。
VS
手厥阴心包经起始于手中指末端,沿 着上肢内侧中线上行,经过肘部、上 臂内侧、腋窝等部位,最后到达胸部。 这条经络与心包相关,对于调节心悸、 胸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运动表现提升
将十二经络走向图应用于运动训练,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好地了解自 己的身体状况,提高运动表现和竞技水平。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十二经络的走向和分布
足少阳胆经
起始于目外眦,沿头部侧线,下行至耳后,沿着颈部下行 ,到达肩部,然后沿着胁部,经过髋关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达大腿外侧 ,最后在小腿外侧和足背交会。
十二经络记忆方法
十二经络记忆方法《嘿,朋友!十二经络记忆大法来啦》嘿呀,咱今天来唠唠这十二经络的记忆方法哈,保证超级有趣还实用!咱先把这十二经络分成三组,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
就好像把它们分成了三个班级,每个班级里有不同的同学。
先说这手三阴,就像是三个好姐妹,肺经、心经、心包经。
肺经呢,你就想象成一个爱呼吸新鲜空气的小姑娘,她呀,就喜欢到处溜达,从胸部走到大拇指这儿。
心经呢,就像是个热情似火的小姐姐,从心脏这儿出发,一路跑到小手指那边去啦。
心包经呢,就是那个保护她们俩的大姐姐,围着她们转。
手三阳呢,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这仨就像三个调皮的小男孩。
大肠经这个小家伙,特别爱管闲事,从食指开始,到处乱窜,管这管那的。
三焦经呢,就像个神秘的小魔法师,到处跑来跑去,行踪不定。
小肠经呀,是个贪吃的小鬼,从小指那边一路吃过来。
然后是足三阴,脾经、肝经、肾经,这可是三个厉害的大角色哦!脾经就像个勤劳的主妇,管着身体的运化,从大脚趾内侧开始工作。
肝经呢,是个脾气有点大的主儿,从大脚趾往上走。
肾经呢,就像个深藏不露的高人,默默守护着身体。
最后是足三阳,胃经、胆经、膀胱经。
胃经这个家伙呀,就像个大胃王,从眼睛下面开始,一路管着胃口。
胆经呢,像是个勇敢的战士,从眼角旁边出发,特别有气势。
膀胱经呀,是个水罐子,到处运输水分,从头顶一直到小脚趾外侧。
哎呀,我给你说个我自己的奇葩经历哈。
有一次我做梦,梦到这十二经络都变成了小人儿,在我身体里开派对呢!肺经小姑娘在那唱歌,大肠经小男孩在那跳舞,可热闹啦!醒来我就记得特别清楚。
记的时候呢,你就想象这些经络在身体里跑来跑去的样子,多好玩呀。
比如说,你想到心经的时候,就想象那个热情的小姐姐在你的手上跳舞。
这样是不是一下子就记住啦?还有哦,你可以一边念一边比划,就像做游戏一样。
比如说,手三阴,肺经、心经、心包经,你就用手在身上比划一下它们走的路线。
咱再来重复一遍哈,手三阴,肺经、心经、心包经,手三阳,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足三阴,脾经、肝经、肾经,足三阳,胃经、胆经、膀胱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经络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经络循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少阴心→手太阳
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
胆→足厥阴肝→手太阴肺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阴经与阳经(互为表里)在手足末端相交,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相交,阴经与阴经在胸部相交。
阳虚则寒,阳虚则阴盛,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虚则热,阴虚则阳亢,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相乘是按五行相克次序的克制太过,相侮则是与相克次序相反方向的克制异常。
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肝为刚脏、罢极之本、将军之官
肺为华盖、娇脏、相傅之官、气之本
肾为先天之本、封藏之本、作强之官、腰为肾之府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寄旺于四时,维持脏器恒定
脑为元神之府
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三焦为分布于胸腹腔、包容五脏六腑之“大府”,并因其大而称为“孤府”。
三焦者,决渎之官
女子胞与肝、心、脾、肾的关系尤为密切
正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反治: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亡阴:烦燥不安、口渴欲饮、心悸气喘、手足尚温、大汗不止(汗热而粘)、舌红而干、脉数疾无力等躁动、干燥与向外脱逸而不能内守的危象。
亡阳: 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恶寒踡卧、大汗淋漓(汗稀而凉)、心悸气喘、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严重虚寒的危象。
阴虚潮热:每当午后或入夜即发热,属于“阴虚生内热”,以五心烦热为特征,故又名“骨蒸潮热”。
湿温潮热:其特点午后热势加剧,身热不扬,
阳明潮热:其特点是热势较高,多在日晡时热势加剧,因此又称日晡潮热。
头痛连项:太阳经。
两侧头痛:少阳经。
前额痛:阳明经。
巅顶痛:厥阴经
四季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
促、结、代脉都属于节律不规整而有歇止的脉象,但结、代脉都是不规则的间歇。
迟脉一息不足四至,数脉一息不足五至以上。
三根:“赫依”、“希日”、“巴达干”为三根,“赫依”属五元之气,中性,是生命活动(包括语言思维)的动力和支配者:“希日”属五元之火,是机体阳或热能的基物:“巴达干”属五元之土和水,是机体阴或寒性的基物。
七素:又称七精。
分别为精华、血、肉、脂、骨、髓及红或白精,是机体的构成物质。
三秽:稠、稀、汗等三种排泄物
蒙药方中味数7、10、18者居多
传统剂型:汤剂,散剂,丸剂,膏剂,灰剂,油剂,搅合剂,酒剂蒙医用药剂量较明确而恒定。
按成人计,汤剂:每次3~5g,一日3~4次;散剂:每次1.5~3g,一日2~3次;丸剂(除毒麻药另有规定外)11~15粒,一日1~2次。
蒙药8种剂型:汤剂、散剂、丸剂、膏剂、灰剂、油剂,此外还有搅全剂与酒剂,现己不常用。
8种正常气质:热、湿、寒、干、干热、湿热、湿寒,干寒
维吾尔医握据药物性质的强弱不同,将它分为四级,即:1、2、3、4级。
1级为药性最弱,4级为药性最强。
药性4级的药物大多数为具有毒性。
例如:无花果的药性为一级湿热,用于治疗较轻的疾病,而且平时可做为食品食用。
巴豆的药性四级干热,不但药性最强,而且
具有毒性。
药味:分为9种,即烈味、辛味、咸味、酸味、苦味、涩味、油昧、甜味、淡味。
维吾尔药制剂剂型为四大类,即:膏状制剂、硬状制剂、散状制剂、液状制剂
五元即土、水、火、风、空五种物质元素。
土元“沉、稳、坚、黏”,功能持载和固定,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水元“重、寒、湿、润”,功能湿润和聚拢,能使万物滋润和聚拢成形;火元“热、轻、锐、腻”,功能温和和熟腐,能使万物产生温热和促使成熟;风元“轻、动、糙、燥”,能使万物运动和保持干燥;空元,“空、虚”,能为万物运动和生长提供空间。
三因学说:三因即隆、赤巴、培根三种因素。
三因源于五元,“隆”与五元中的“风”相同;“赤巴”为“火”;“培根”,“培”为“水”,“根”为“土”,与水、火两元相同。
六味:甘、酸、咸、苦、辛、涩。
和水元生甘;火和土元生酸;火和水元生咸;水和风元生苦;火和风元生辛;土好风元生涩。
八性:重、腻、凉、钝、轻、糙、热、丝。
土元:重、腻;水元:凉、钝;风元:轻、糙;火元:热、锐。
十七效:柔、重、温、腻、稳、寒、钝、凉、软、稀、燥、干、热、轻、锐、糙、浮。
二味配伍法:15种。
三味配伍法:20种。
四味配伍法:15种。
五味配伍法:6种。
六味配伍法:1种。
共计57种配伍法。
十八反歌诀: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硫磺原是火中精、一遇朴硝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
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烈性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煎煮挤出残液量不超出残渣总重量的20%
煎药量:儿童100-300ml,成人400-600ml,老年人、久病体弱、儿童、需控制入液量或鼻饲患者,可将药液浓缩至50-200ml,代茶饮1000ml。
滴眼液2种以上宜间隔10分钟,一般先右后左。
审方:处方有效期为3天内。
调配:剂量误差±5%
煎煮程序:一般药物先武火后文火,一煎沸后20分钟,二煎沸后15分钟;解表药,多用武火,一煎沸后用武火煎10~15分钟,二煎沸后5~10分钟;补虚药,多用文火,一煎沸后30分钟,二煎沸后20分钟。
黄酒:活络丹、醒消丸、跌打丸、七厘散;姜汤:藿香正气、附子理中;淡盐水:六味地黄、大补阴丸;鲜芦根汤:银翘解毒;清茶:川芎茶调;米汤:四神丸、更衣丸。
煎煮前加冷水浸泡20~30分钟,温度不超过60℃,用水量高出药面3~5厘米;宜用砂锅、耐高温玻璃器皿、不锈钢器皿;不宜用铁、铝制品。
不可内服:水银、红粉、白降丹、生雪上一支蒿
内服慎用:雄黄、轻粉、生川乌、生草乌、斑蝥、生白附子、生藤黄;青光眼、高血压及心动过速者禁用:洋金花;
罂粟壳:用量一般3~6g,不易常服;儿童禁用;处方保存三年备查;不准生用,严禁单味零售;凭医生处方使用;禁止在中药材市场销售罂粟壳;专柜、专锁、专账、专人管理
生附子3~15g,生半夏3~9g,生天南星3~9g,生甘遂0.5~1.5g,生马钱子0.3~0.6g,洋金花0.3~0.6g,斑蝥0.03~0.06g ,蟾酥0.015~0.03g,雄黄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