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职能分类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
一、城市经济活动分类 二、城市基本-非基本活动划分的方法 三、城市经济基础理论与城市发展机制
一、城市经济活动分类
(一)部门分类 1、经济活动的两种基本类型 农业与非农业 2、按生产活动发展顺序对经济结构的划分 第一产业:(农林牧渔) 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例如:一城市有10万劳动力,其中2万明显属于基本 活动占优势的部门,则 B/N=(2+4)/4=3︰2=1︰0.67
3.区位商法(宏观法) ――
Mattila and Thompson,1955
原理:认为全国行业的部门结构是满足全国人口 需要的结构,各个城市必须有类似的结构才能满 足当地的需。
2)正常城市的确定 部门职工比重从小到大排序,画出累积分布图; 选取各部门序列中第5个百分位(即第43位)城市的职工比重 作为该部门满足本地需要的正常比重(K值); 超出K值的部分为基本活动部分。
批发业
25
20
20
占从业人员百分比
15
10
6.6
5 1.7 2.2 2.7
3.1 3.6
4
4.5 5.3
区位商公式
步骤:
1) 确定具有基本职能的部门: Li>1的部门 2 )确定具有基本职能的部门中的基本职能量
3) 确定城市中基本量之和
B为城市中从事基本活动的总职工数。
评价:
有一个客观的标准,简单易行(简化了区分基本和非 基本的复杂过程)。
前提条件有局限性:外贸比重很小; 相同的生产率和消费结构。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占城市总数百分比
表6-1 阿历克山德森36个部门的K值
评价:寻求“正常城市”的思路有新意 但K值的确定具有主观性。
莫里塞特(I.Morrisset):
从样本中删去了部门结构比较特殊的城市,余下的城市 再按地区和规模分组,分别找出了36个部门每个规模 组城市的K值(表6-2)。
两个发现:
(1)K值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是有差别的。 (2)K值随着城市规模级别的上升而提高。
证明,有一个K值来衡量所有的城市不够合理。
5.最小需要量法(乌尔曼、达西,1960) 1)思路
计算所有城市的就业构成,将城市分成若干规模组; 找出每一规模组中各部门所需的最小劳动力比重; 各部门超过该比重部分为基本部分。
3、衡量经济活动量的指标 物质生产部门――产值、净产值 非物质生产部门――纯收入、劳动力数量。
部门分类只说明城市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不能说明这些产 品和劳务的消费在什么地方
(二)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
1、基本活动部分(Basic Sector) ――为城市外部服务 的经济活动。
基本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
3、度量
B/N比(基本/非基本比率) 1:X,100:X ;
为了可比性,单位多用劳动力来衡量
例如,一个城市的钢铁工业,其产品的80%供给外地,20% 在本城市消费,则钢铁工业部门在本市的B/N比是1:0.25, 即100:25。
4、基本部门和非基本部门
把以基本活动占绝对优势的部门叫基本部门
把以非基本活动占绝对优势的部门叫非基本部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划分基本非基本部分的方法
1、普查法 2、残差法 3、区位商法 4、正常城市法 5、最小需要量法
1.普查法
方法:通过发调查表和现场访问获得每一个企业基本 和非基本活动的信息,最后都折合成职工数,进而得 到整个城市的B/N。
评价:准确,但繁琐,工作量大。
农林水气:
B
城市公用事业: N
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离心型基本活动 向心型基本活动
2、非基本活动部分(Nonbasic Sector)――是为本 城市自身的需要服务的经济活动。
它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
为本市生产服务的(银行、保险、供电、水、暖,运输、 仓储等)
为本市生活服务的(商业、歌舞厅、影剧院、公园、
体育馆等)
《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第一产业: 1.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 2.采矿业,3.制造业,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 和供应业,5.建筑业 第三产业:
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8.批发和零 售业, 9. 住宿和餐饮业;10.金融业;11.房地产业; 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3.科学研究、 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 1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5.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6.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8.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国家统计局2003 年5月
国家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02)
A―农、林、牧、渔业 B―采矿业 C―制造业 D―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E―建筑业 F―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G―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H―批发和零售业 I―住宿和餐饮业 J―金 融 业 K―房地产业 L―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M―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N―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O―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P―教 育 Q―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R―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S―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 T―国际组织 新标准共有行业门类20个,行业大类95个,行业中类396个,行业小类913个。
基本建设:
金融保险:
机关团体:
其他部门:
交通邮电:对外交通运输和邮电部门: B 商饮服务:外贸、旅游和其他非市属企业:B 科教文卫:科研、高教系统,非市属文卫机构:B
工业: 非市属B;市属据产品流向划分
2.残差法(residual method) 霍伊特(Hoyt)
方法:先确定基本部分占绝对优势的部门为100%, 对其它部门给以一个比例数(如1:1)。
全国平均比重的局限性。
思考: 美国汽车工业职工占全国的1.5%,但只有12
%的城市能有这么高的比例,最高的底特律为20%,而 70%的城市只有0.2%甚至更少。那么,1.5%的全国平 均比重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4、正常城市法(阿历克山德森,1956)
1)思路:寻找一个“正常城市”作为衡量所有城市应有的非 基本部分的标准。高于正常城市比重的部分为基本活动部分。
一、城市经济活动分类 二、城市基本-非基本活动划分的方法 三、城市经济基础理论与城市发展机制
一、城市经济活动分类
(一)部门分类 1、经济活动的两种基本类型 农业与非农业 2、按生产活动发展顺序对经济结构的划分 第一产业:(农林牧渔) 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例如:一城市有10万劳动力,其中2万明显属于基本 活动占优势的部门,则 B/N=(2+4)/4=3︰2=1︰0.67
3.区位商法(宏观法) ――
Mattila and Thompson,1955
原理:认为全国行业的部门结构是满足全国人口 需要的结构,各个城市必须有类似的结构才能满 足当地的需。
2)正常城市的确定 部门职工比重从小到大排序,画出累积分布图; 选取各部门序列中第5个百分位(即第43位)城市的职工比重 作为该部门满足本地需要的正常比重(K值); 超出K值的部分为基本活动部分。
批发业
25
20
20
占从业人员百分比
15
10
6.6
5 1.7 2.2 2.7
3.1 3.6
4
4.5 5.3
区位商公式
步骤:
1) 确定具有基本职能的部门: Li>1的部门 2 )确定具有基本职能的部门中的基本职能量
3) 确定城市中基本量之和
B为城市中从事基本活动的总职工数。
评价:
有一个客观的标准,简单易行(简化了区分基本和非 基本的复杂过程)。
前提条件有局限性:外贸比重很小; 相同的生产率和消费结构。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占城市总数百分比
表6-1 阿历克山德森36个部门的K值
评价:寻求“正常城市”的思路有新意 但K值的确定具有主观性。
莫里塞特(I.Morrisset):
从样本中删去了部门结构比较特殊的城市,余下的城市 再按地区和规模分组,分别找出了36个部门每个规模 组城市的K值(表6-2)。
两个发现:
(1)K值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是有差别的。 (2)K值随着城市规模级别的上升而提高。
证明,有一个K值来衡量所有的城市不够合理。
5.最小需要量法(乌尔曼、达西,1960) 1)思路
计算所有城市的就业构成,将城市分成若干规模组; 找出每一规模组中各部门所需的最小劳动力比重; 各部门超过该比重部分为基本部分。
3、衡量经济活动量的指标 物质生产部门――产值、净产值 非物质生产部门――纯收入、劳动力数量。
部门分类只说明城市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不能说明这些产 品和劳务的消费在什么地方
(二)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
1、基本活动部分(Basic Sector) ――为城市外部服务 的经济活动。
基本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
3、度量
B/N比(基本/非基本比率) 1:X,100:X ;
为了可比性,单位多用劳动力来衡量
例如,一个城市的钢铁工业,其产品的80%供给外地,20% 在本城市消费,则钢铁工业部门在本市的B/N比是1:0.25, 即100:25。
4、基本部门和非基本部门
把以基本活动占绝对优势的部门叫基本部门
把以非基本活动占绝对优势的部门叫非基本部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划分基本非基本部分的方法
1、普查法 2、残差法 3、区位商法 4、正常城市法 5、最小需要量法
1.普查法
方法:通过发调查表和现场访问获得每一个企业基本 和非基本活动的信息,最后都折合成职工数,进而得 到整个城市的B/N。
评价:准确,但繁琐,工作量大。
农林水气:
B
城市公用事业: N
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离心型基本活动 向心型基本活动
2、非基本活动部分(Nonbasic Sector)――是为本 城市自身的需要服务的经济活动。
它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
为本市生产服务的(银行、保险、供电、水、暖,运输、 仓储等)
为本市生活服务的(商业、歌舞厅、影剧院、公园、
体育馆等)
《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第一产业: 1.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 2.采矿业,3.制造业,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 和供应业,5.建筑业 第三产业:
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8.批发和零 售业, 9. 住宿和餐饮业;10.金融业;11.房地产业; 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3.科学研究、 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 1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5.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6.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8.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国家统计局2003 年5月
国家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02)
A―农、林、牧、渔业 B―采矿业 C―制造业 D―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E―建筑业 F―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G―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H―批发和零售业 I―住宿和餐饮业 J―金 融 业 K―房地产业 L―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M―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N―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O―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P―教 育 Q―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R―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S―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 T―国际组织 新标准共有行业门类20个,行业大类95个,行业中类396个,行业小类913个。
基本建设:
金融保险:
机关团体:
其他部门:
交通邮电:对外交通运输和邮电部门: B 商饮服务:外贸、旅游和其他非市属企业:B 科教文卫:科研、高教系统,非市属文卫机构:B
工业: 非市属B;市属据产品流向划分
2.残差法(residual method) 霍伊特(Hoyt)
方法:先确定基本部分占绝对优势的部门为100%, 对其它部门给以一个比例数(如1:1)。
全国平均比重的局限性。
思考: 美国汽车工业职工占全国的1.5%,但只有12
%的城市能有这么高的比例,最高的底特律为20%,而 70%的城市只有0.2%甚至更少。那么,1.5%的全国平 均比重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4、正常城市法(阿历克山德森,1956)
1)思路:寻找一个“正常城市”作为衡量所有城市应有的非 基本部分的标准。高于正常城市比重的部分为基本活动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