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读文本的有效途径
初中语文文本深层解读的有效途径
初中语文文本深层解读的有效途径
深层解读文本是一个需要技巧和经验的过程,需要注意的几点是:
1. 思维拓展:思考文本背后的叙事动机、情感色彩、主题和寓意,就像解开一道谜
题一样,需要通过不同的角度来揭示文本的多重含义。
2. 文本批评:要对文本进行客观而有力的批评,例如分析文本内容的合理性、文本
逻辑的完整性、体裁的适当性和表现手法的精彩程度等等。
3. 文本比较:将文本与其他类似的文本进行比较和对比,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探究文
本中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可以将文本与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品或同一主题的其他作品进行
比较,或者将文本与不同时期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品进行比较。
4. 语言学分析:要对文本中的语言和修辞技巧进行深入分析,例如探究作者使用的
象征、比喻、修辞手法以及字词的选择、顺序和语调等等,进一步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和
修辞效果。
5. 文化背景考察:要考察文本所处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探究作者受
到的影响和文本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深层解读文本是一个需要全面思考和分析的过程,需要经过多次的阅读和探究,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文本,才能得到更为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文本解读,应当“点”到为止
文本解读,应当“点”到为止1. 引言1.1 文本解读,应当“点”到为止文本解读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要进行的一个重要活动。
不管是阅读一篇文章、分析一份报告,还是理解一段对话,我们都需要通过文本解读来获得信息、思考问题、做出决策。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在进行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容易陷入细枝末节,陷入无关重要信息的泥沼,最终忘记了最重要的核心内容。
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我们应当“点”到为止,即要能够抓住文本的重点信息,避免被琐碎细节牵扯。
这样才能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快速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探讨解读文本的重要性,如何做到“点到为止”,识别重点信息的方法,排除干扰信息的技巧,以及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的必要性。
通过这些讨论,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升文本解读能力,更加高效地处理各类文本信息。
2. 正文2.1 解读文本的重要性文本解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所阅读的内容,从而获得更深入的知识和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文本,包括书籍、文章、广告、公告等,而要对这些文本进行有效解读,就需要具备解读文本的能力。
解读文本可以帮助我们获取准确的信息。
有时候文本并不直接表达所要传达的信息,而是通过一些隐喻、象征或暗示来表达。
只有通过仔细的解读,才能理解文本背后的真正含义。
解读文本可以帮助我们拓展思维和见解。
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的观点、立场和情感,从而拓展自己的思维和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解读文本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沟通能力。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而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他人所表达的意思,从而更好地与他人交流。
解读文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喧,它是我们获取知识、拓展思维、提高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重视文本解读这项能力,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解读水平,以应对各种复杂的文本信息。
2.2 如何做到“点到为止”如何做到“点到为止”是文本解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如何精准解读文本含义
如何精准解读文本含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经常需要解读各种各样的文本,无论是一篇文章、一本书籍,还是一份合同、一则通知。
然而,要做到精准解读文本含义并非易事,这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我们要明确解读文本的目的。
是为了获取信息、理解作者的观点、欣赏文学价值,还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不同的目的会影响我们解读的重点和方式。
比如,如果是为了获取信息,我们可能会更关注关键的数据和事实;如果是为了理解作者的观点,我们则需要深入分析作者的论证过程和逻辑。
在开始解读之前,对文本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包括作者的背景、写作的时代背景、文本所属的文体和领域等。
比如,阅读一篇历史文献,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文本的内涵。
同样,了解一位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也能让我们在解读其作品时更加准确。
接下来,我们要仔细阅读文本。
第一遍阅读时,尽量保持快速和流畅,以获取整体的印象和大致的内容。
在这一过程中,不要过分纠结于细节,而是要关注文本的主题、结构和主要观点。
然后,进行第二遍甚至更多遍的精读。
在精读时,要留意每一个段落、每一句话的含义,注意词语的选择、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同时,标记出不理解的词汇、句子或段落,以便后续查阅资料或请教他人。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
关键词往往是能够体现文本核心内容的词汇,而关键句则可能是总结段落大意或表达作者主要观点的句子。
通过关注这些关键词和关键句,我们可以更快地把握文本的重点和脉络。
对于一些复杂的文本,我们还需要分析其逻辑结构。
比如,是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还是逻辑推理的顺序来组织内容的?段落之间是如何过渡和衔接的?通过理清文本的逻辑结构,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作者的思路和论证过程。
此外,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尝试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文本。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内容,他想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和情感。
语言品析是解读文本的有效途径
语言品析是解读文本的有效途径作者:赵超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1年第03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初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文本解读中的语言品析是对课文的词句、段落、篇章等进行分析,是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
语言品析在把握词语意蕴、感悟情感主旨、领会写作手法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我尝试引导学生抓住文本品析语言,从字里行间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朴归真,有效激活了课堂。
一、通过语言品析引领学生准确把握词语意蕴引领学生抓住文本揣摩语言,批文人情,这是当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上的第一要务。
“语言是文学创作的第一要素”,是表达作者思想的物质载体。
正确把握作品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丰富语义是欣赏作品的基础和前提。
动词、形容词、副词的准确运用,会让平淡的句子增色添彩,韵味无穷:动词能准确抓住事物的动态,形容词能生动传神地刻画所要描写对象的状态,副词则强调所要描写事物的特点。
如《春》“蜜蜂嗡嗡地闹着”一句中,为什么用“闹”字而不用“叫”字,因为“闹”不仅写出了蜜蜂繁忙的景象,还写出了嗡嗡的声响,更加形象生动。
下面再来看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执教《天上的街市》课堂实录片段,看大家是怎样引导学生揣摩语言的。
生:这首诗的第2节,用两个“定然”。
这是诗人的联想和想象,那为什么要用“定然”呢?师:对。
我怎么没想到这个问题呢?把“定然”换成“可能”不好吗?好,请你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想,这里用“定然”,是坚信这个美丽的街市是存在的。
师:哦,说的挺好。
作者坚信这个美丽的街市是存在的。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啊。
是种肯定的语气,对不对?如果说可能有美丽的街市,那就不可靠哩。
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是不是?当然,前面用了个“我想”,说明是作者想象的。
你看,这个同学也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很好,很有水平。
洪镇涛老师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的方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析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
加强文本解读 提高阅读效率
加强文本解读提高阅读效率【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24-01文本是阅读教学的载体,文本解读是读者通过阅读从文本中获取解释意义、发展意义的过程。
文本解读的价值在于实现作者、文本与读者的交流,即读者通过阅读文本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一、细读文本,潜心会文1.细读是理解文本的有效途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慢读、细读,这是无数有成就的学者和文学家的共同经验。
选入教材的文学作品大多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隽永深刻,这不正像一道风景绮丽的艺苑仙境吗?我们在解读文本时,首先得慢慢地读,要有一种从容的心态,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慢慢读、慢慢品、慢慢嚼、慢慢赏。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对学生说了这么一段话:“感人的文字光找出来是不够的,你得用自己全部的感动去品味它们、咀嚼它们,不要放过其中的任何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
”这既是在教导学生,也是在告诫教师应该怎样解读文本。
2.咬文嚼字,沉入词语。
“咬文嚼字”应当作为文本细读的重要方法。
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我们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触摸作者的心境。
细读文本,就是在文本解读时应该是一种全身心的接触,亲密的接触,而不是一种局部的接触。
比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很多老师在教学第1自然段的时候,把基调定在很美好的感觉上。
但是,我们如果仔细去读一读就会发现,这样处理是不对的。
为什么呢?有四个字被忽略掉了——“早先有过”。
这一个词语其实把整个文本的基调都定下了,它一开始就告诉你,这些东西是过去的,现在已经没有了。
此时,我们再来读“天蓝水清”,产生的就是一种悲凉的怀念,而不是享受。
3.寻找缝隙,发挥想象。
文本有着空白之处,就是预留给师生来确定和填充的,因而我们在阅读中要发挥想象,从空白处读出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韵外之旨,从而发现作品的意义。
《小音乐家扬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他到树林里去采野果,回家来篮子常常是空的,一个野果也没采到。
高中语文文本细读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高中语文文本细读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文本细读是学生在高中阶段需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
文本细读是指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的阅读和理解,是对文本内容和形式进行全面分析、细致研究的过程。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探讨有效的途径,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要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对文本的深入探究的愿望。
这样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更主动地去进行文本细读,帮助他们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
教材内容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知识内涵和思想性。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文本,都应该融入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这样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文本分析能力。
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培养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过程中,老师需要及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通过提出问题、启发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具体的文本内容中思考,分析,总结,从而提高他们的文本细读能力。
老师还可以借助一些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更立体的信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设置有效的练习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效的练习环节,如情境演练、小组合作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文本细读。
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可以在自主思考的充分交流,学习他人的看法,从而提升自己的文本细读能力。
老师还可以组织一些答辩赛、朗读比赛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锻炼的更主动地去进行文本细读,提高他们的能力。
四、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在课外,老师也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
不仅仅是语文课本上的文本,还包括各种类型的书籍、报刊杂志等文本。
通过广泛阅读,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文本细读的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读书笔记、阅读文摘等练习,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本细读能力。
抓住文本切入点 有效进行文本解读
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文本解读摘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五个方面入手:即抓住文本内容;抓住文本语言;抓住文本主旨;抓住人物形象和补充文本“空白”,有效进行文本解读。
关键词:文本;切入点;文本解读语文教材的选文无不语言优美,意境悠远,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且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点”,似乎也都可以作为教学的着力点,但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如何,还可在处理教材上见功夫。
我们应该在处理教材时,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进行文本解读。
一、抓住文本内容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是摇曳多姿的。
如一部《红楼梦》,有人喻它为一部百科全书,里面有天文地理知识的,有琴棋书画的,有诗词曲赋的,还包含着医药学的、建筑学的、美学、哲学的,可谓包罗万象。
所以,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时,让学生先交流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情况。
如莫怀戚《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
讲的是一家人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故事。
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学生在散读这一流程后,获得美好的阅读印象,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有的学生在交流中,谈到了一家人互相包容、互相体谅的精神,谈到了可贵的亲情、温馨的气氛,谈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谈到了春天美丽的景色、生命的气息……又如教学《我的第一本书》,在学生自读文本尽情触摸文本后,教师问:你了解到哪些内容?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说:我了解到了社会黑暗;有的说:我了解到了友情的珍贵;有的说:我了解到了父爱;有的说:我知道了父亲心灵手巧,等等。
二、抓住文本语言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丰富,最细腻,最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可说是色香味俱全。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有的文本语言“如清流,描物写态,细腻动人,脉脉含情;有的如惊雷,议论风生,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质朴无华,平淡实在,耐人寻味;有的如红叶,娇艳华美,色彩斑斓,灿烂迷人……”但是汉语言又是最具朦胧、模糊,且多义性的特点。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摘要: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忽视了对文本细读的指导,学生对文本只处于浅层次理解状态,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文本细读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进入文本,投入文本的精神世界,在细读中掌握阅读方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一、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文本细读的重要意义1、文本细读可以促进深度教学的达成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文本细读教学,其主要目标是通过细读促进学生进入深度理解文本的状态,让学生能够理解与解读文本中出现的一些情境、问题及知识逻辑关系,能够综合文本信息提炼出文本的主题意旨。
通过深度阅读,可以使学生吸纳新知识,提升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思辨性。
但是要实现这些目标,其关键点还在于对文本实施细读。
学生在细读过程中不仅能够全面了解故事情节,深入体会文字蕴含的情感,还能够真正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作者用文字营造的情感氛围,去理解与体验细微之处。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教材进行处理,根据不同内容的文本选择不同的突破口,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2、文本细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中学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文本情感的流露是通过文字来实现的,但是如果只凭粗浅的阅读是难以产生深入体验的,只有细读才能品其味,才能赏其美,提高学生的鉴赏与审美能力。
假若不进行细读,就不会发现隐含于文本背后的思想情感。
语文教学也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任务。
阅读教学中实现细读,就是让学生能够发现美,鉴赏美,获取美的体验,学会用文字表现美,用行动塑造美。
在细读中学生也能学会文学鉴赏的方法,让学生喜欢阅读,阅读得法,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让学生通过阅读将叙事性的文字转换为画面,这种审美过程必然需要细读的介入。
在此,要强调的是,教师自身的审美品位需要提高,只有教师的审美素养提高了,才能引导学生进入文学殿堂,获取审美体验。
3、文本细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细读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而部分学生在阅读中只注重对情节的了解,忽视了对阅读的品味,因而读过文章之后印象不深,理解不透,更谈不上对于主题的提炼。
浅谈如何进行有效的文本解读
探索篇•方法展示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是经过千挑万选的,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也是教学活动的载体以及媒介。
在广泛的理念中,语文教学中的教材分成语文课本以及语文知识的积累材料。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综合实际的情况,对语文文本进行有效的解读,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实现教学的指导意义。
通常来讲,文本解读其实就是“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解释、体验、建构和评价反馈等一系列从文本符号中获得意义的阐发行动、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但是,目前在初中语文文本教学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文本解读的有效性。
一、初中语文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1.文本解读过于极端化初中知识体系中,文本解读是一个比较强大的体系和工程。
在长时间的累积过程中,文本解读趋于单一化或者过分多元化,影响着文本解读的效率。
单一的、教条化的文本解读,使学生难以全面理解文本的真实含义,影响着文本的有效解读。
与此同时,文本多元化的解读会对学生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导致学生在理解文本的时候出现问题,不能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因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到浅尝辄止,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字中的情感。
2.文本解读过于单一化部分老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经常会把文章分解成不同的部分或者分解成为一个个的句子,之后传递给学生固定的文本解读的方式,让学生以这种单一化的手段去理解文本的内容。
实践证明,这种单一化的文本解读方式并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且对于初中教材中的大多数文本更没有这样解读的必要。
在现阶段的素质教育中,如果一直采用这样的模式开展教学,会使学生的答案过于拘束,扼杀学生的个性思考和情感体验,这样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
3.文本解读过于死板化语文文本教参式的固化解读会导致很多学术研究的成果被束缚在教学的门外。
由于教师和学生都在以教参固定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样很容易直接给文本打上死板的烙印,学生被固定思维所束缚,在后期,想要更加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对学生而言非常难。
探寻文本解读的有效途径
探寻文本解读的有效途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文本解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目前,学生在文本解读能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入,解读的范围十分狭窄,以及对文本只具备泛读的能力,而缺乏精读的能力等。
因此针对在文本解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从三个角度来探寻文本解读的有效途径:一是纵向阅读法,即通过阅读与作品有关的原著,了解文本创作的背景、动机和史实;二是横向对比法,通过把该文本与其他文本或与其他作家的作品进行对比,领悟该文本的创作风格与特点;三是细嚼慢咽法,即细细品读文本描写的细节,了解文本的创作技巧,实现对文本的精读。
通过对这些文本阅读途径的探寻,为中专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一些教学的灵感。
一、纵向阅读法,增加文本解读的深度所谓知人论世,同样地,文本的解读也应做到知人论文。
由于中专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多为名家经典之作,部分文本还会截取名著的一小部分来作为阅读教材,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与文本有关的原著以及作者的背景材料,从而加深对文本创作背景、动机和史实的了解。
如中专语文教材第一册《药》,这是鲁迅比较著名的一篇小说,在刚开始阅读时,我们会发现这一文本有点晦涩难懂。
由于《药》最终是被收入到鲁迅的小说集《呐喊》里的,因此我们可以深入阅读《呐喊》这一作品集以及关于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并以此了解到这篇小说是以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的。
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知道,文本中的“药”,并不仅仅是指给华小栓治病的药或者是粘着夏瑜血的馒头药引,它还是唤起中华民族觉醒的良药。
而通过对《狂人日记》等其他小说文本的阅读,可以更加深入体会到鲁迅在写下《药》时的心情——既是为秋瑾等革命烈士牺牲感到悲痛,也是为国民的麻木不仁感到悲哀,同时我们还可以深刻体会到作者对这个国家深沉的爱以及对这个民族的怜悯之心。
再例如语文教材第一册《沁园春·长沙》,通过阅读与文本有关的历史创作背景材料可知,这首词是在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所作的。
深入解读文本,巧搭教学支架
深入解读文本,巧搭教学支架文本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工具,通过深入解读文本,可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内容,拓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支架,巧妙搭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文本知识。
本文将深入探讨文本解读方法和教学支架的应用,希望对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所启发。
一、文本解读的关键1. 精读和泛读相结合文本解读首先要注重精读和泛读相结合,即既要对文本进行仔细逐字逐句的解读,又要把握整体大意,了解文本的背景和主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精读和泛读的练习,通过细致观察和整体把握,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文本内容。
2.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提问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在阅读中不仅能理解文字表面意思,还能深入挖掘文本内涵。
提问可以从词语理解、句子解析、段落分析到主题探讨等各个层面,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文本。
3. 注重语境分析语境分析是文本理解的关键。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引导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语言环境,包括词语搭配、句子结构、语法逻辑等,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文本意思。
4. 拓展关联知识文本解读不仅要注重对文本本身的理解,还要拓展关联知识。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将文本中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社会背景、历史文化等进行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二、巧搭教学支架,助力文本解读1. 问答式教学问答式教学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重要支架之一。
教师可以在讲解文本的过程中,适时提问学生,引导他们思考和回答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2. 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提高文本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教师可以借助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多媒体素材,展示文本相关的信息和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3. 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文本相关的任务,如小组讨论、问题解答、作文练习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解读文本言语形式的有效途径
解读文本言语形式的有效途径0吴铁梅【摘要】语文教师如何在解读教材阶段准确地把握文本的言语形式呢?教师可以从典型性的表达特征、表达规则、语言美感、逻辑规律四个方面研读言语形式的秘密。
无论文本选用什么言语形式,都有一个前提条件:言语形式必须与文本的主题、内容的特质、文本的语体风格、语言形式相协调。
【关键词】典型性表达规则语言美感逻辑规律文艺美学家宗白华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
”笔者将以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一系列课文文本为例,从四条途径解读文本的言语形式,为教者提供新思路。
一、从典型性的表达特征解读文本言语形式“文似看山不喜平”“开门见山”“画龙点睛”“凤头猪肚豹尾”“行文如水”“详略得当”“中心突出”等,都表达了文章内容和形式必须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习惯。
女口:反映言语内容组合关系中的“回环式”“递进式”,是源于“文似看山不喜平”;“承接式”是源于“行文如水”等。
一篇好文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多层面融合在一起的,与文本的言语形式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
某一种表达的实现,需要多种言语形式的协同支持,形成共振的表达效果。
以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一课《师恩难忘》为例。
这篇文本主题鲜明,作者刘绍堂回忆自己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主体内容就是田老师教古诗《一去二三里》的事情,抒发了对启蒙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全文由作者到小学去读书开始,先简要介绍这位田老师的口才、文笔很好,接着以较大篇幅叙述田老师用讲故事的方式教大家学古诗,然后作者的思绪拉到多年之后堂。
都说“教无止境”,即使是一节花费我们自己百般精力,凝聚优秀团队万分心血打磨出来的示范课,仍会留下一些教学缺憾,既然如此,我们不防把这些课中给我们带来惊喜的某一环节的设计或某一内容的安排独立地再现出来,与大家共享,为语文教学提供资源,让它们在语文微课中发光发热!只要愿意探索和尝试,向来被我们称为“遗憾的艺术”的语文课,也可以减少缺憾,趋于完美,让学生在情、趣中,在更灵活、更广阔的空间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2019/04教学研究17I教学实践}问题探讨回家乡遇到田老师川他表达深深的谢意,最后点明感谢田老师教诲之恩。
高中语文文本细读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高中语文文本细读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高中语文文本细读能力是指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能够深入理解文本,把握文本的意义和内涵的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具备了这一能力,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下面是一些有效的途径,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高中语文文本细读能力。
一、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是培养文本细读能力的基础。
学生只有对阅读感兴趣,才会花时间和精力去仔细阅读一篇文本。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接触不同题材和风格的文本,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定期安排阅读任务,督促学生养成每天的阅读习惯。
二、提高语文知识水平语文知识是高中语文文本细读能力的基础。
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语文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
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和巩固。
可以通过视频教学、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
三、注重文本分析和思考能力文本分析和思考能力是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读的重要能力。
学生需要通过分析文本的结构、语言表达和意义等方面来把握文本的内涵。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分析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子和段落等,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是培养高中语文文本细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读书俱乐部、阅读比赛和文学论坛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与其他阅读者交流和分享阅读体验。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小组讨论和写作活动,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和深入思考能力。
五、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学生的主动性是培养高中语文文本细读能力的关键。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乐趣和成就感。
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材料,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刨根问底 入木三分——也说“解读文本”
读 文 本 的 方 法 和 途 径 ,称 其 为 : “ 刨 根 问
s h i p ) , 培 养概括能 力 。 概括 能力是人们经过分析、比较、 综
通过解读和预测 , 既能激 活学 生脑 海 中的图式 , 又能促进他 们深入 阅读 , 验证
多、 更新、 更全面。
合的抽象思维 品格。 培养概括能力是初 中
程 中获取 和处理 信息 的分 析能 力和概括
关系( S p e c i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 , 是 我 们 实 现
预 测内容 ,并使 自己原 有的认 知图式 更 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 目标之一 : 在 阅读过
们 传承 和 获 取信 息 的 最重 要 手段 。 然而 , 读
众所周知 , 阅读在听、 说、 读、 写四项技 t i o n ) , 培养文化意识。
这一 目标的有效途径。 6 .解 读 逻辑 推 理 ( L o g i c a l i n f e r —
n c e ) , 激 活发 散 思 维 。 习者也就不 可避免 地要通 晓不同 的文化 e
3 礤瞬啊髑Y I NG Y U I I A O Y U
刨根 问底 入木 三分
三分 ” 是文本 解读 的有效手段 。通过解读 标 题大 意 、 具体 细 节 、 语 法规 则 、 功 能意 念、 人物 关 系、 逻辑 推理 、 悬念 猜想 等手 段 ,不仅能提高学生 的语言接受能 力、 英 语语感 、词汇语法等综合水平和能 力, 而 且还能提升学生 的文化意识 、情感态度 、 思维能 力的综合素质 , 确保课 堂流畅性交 际, 确保 学生英语学 习成功 关键词 : 初 中英语 文本
如何进行有效的文本解读?
如何进行有效的文本解读?(一)走进课标,准确定位。
解读文本,首先是与编者对话,揣摩编者之用意。
教师只有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了解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才能进行准确的文本解读,才能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文本,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教学。
第二是与作者对话,体会作者的思想。
“与作者对话”,是教师品味、探究文本的过程,是教师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内,使自己的思想与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
既不能把学生的读书收获全部当作是对文本的正确理解,全然不顾文本的价值取向;又不能一意孤行,理所当然地把教师的认识和感受强加于学生。
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有利于课堂上及时、有效地引导和调控,使学生能及时调整自己与作者的对话,更正确、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二)走进课文,整体感知,找准阅读切入点。
深入文本,找准阅读切入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意义;精心设计问题,由问题统领全篇,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的空间。
1、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使课堂教学少走弯路。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用怎样的话题和方式开展对话,这就是教学的切入点。
选好切入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更是激发学生读、疑、析、议的关键。
切入点找准了,就理清了文章的主线,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2、精心设计问题。
其实,对文本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解答过程,这些问题的产生与设计,呈现与表达,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教师的问来表现。
在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几个好的问题,常常是我们备课中最费心思的重点工作,它无疑又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般说来,我们判定一堂课的问题设计是否恰当有三个标准:a、能否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b、能否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c、能否加强学生的双基训练。
因此,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情,在学段目标引领下设计好阅读思考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又不要让学生觉得无从下手。
初中语文文本深层解读的有效途径
初中语文文本深层解读的有效途径1.仔细阅读文本:要对文本进行仔细的阅读,全面了解文本的内容、结构和语言表达。
通过反复阅读,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意义。
2.分析文本结构:文本结构是文本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分析文本的标题、段落、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可以揭示文本的主题、结构和逻辑关系。
3.理解作者用词:作者使用词语的选择往往与其表达意图有关。
通过对词语的解释和对比,可以揭示作者在文本中隐含的意义和观点。
4.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文本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行为、言语等方面,可以深入理解其内心世界、行为动机和角色功能。
5.解读主题思想:文本的主题思想是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核心观点和观念。
通过分析文本的主题、情感基调和观点,可以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意图和文本内涵。
6.探索文本背景:了解文本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时代意义和文化内涵。
7.比较分析:将不同文本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特点和意义。
8.运用批判性思维:通过批判性思维,对文本中的论据、观点和推理进行评估和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文本的含义和作者的立场。
9.理解象征与隐喻:文本中往往会使用一些象征和隐喻手法,通过解读这些象征和隐喻,可以揭示深层的意义和思想。
10.借助外部资源:除了依靠自己的阅读和思考,还可以借助教辅资料、电子词典、互联网等资源,来获取更多的背景知识和文本解读参考。
文本深层解读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不同的文本可能需要不同的分析途径。
通过不断练习和思考,可以提高文本深层解读的能力。
引导高中学生深入文本阅读的有效途径
我 们 不 难 发现 编 者 的 良 苦 用 心 .无 论 是 教 材 的 正 文 还 是选文 , 无 不体 现 出文 学 创 作 的精 髓 。 因 此 , 对 于 这 些
酒. 可 他好歹 也穿着长衫 . 是个读 书人 , 怎 么能与短衣 帮 为 伍 。所 以 他 性 格 中 自命 清 高 、 迂腐 的一 面 就 展 示 了
出 来 也 有 的 学 生 说 通 过 这 一 细 节 也 可 以看 出 孔 乙 己 好 喝懒 做 , 自 己 固守 着读 书 人 的 架 子 不放 , 又不 会 营 生 , 导 致 自 己穷 困 潦 倒 . 可 是 他 明知 这 样 还 是 嗜 酒 如 命 . 就 如 后 文 中提 到 的 孔 乙 己在 被 丁 举 人 打 折 了 腿 后 依 然 用 手 走 到 酒 店 来 买 酒 喝 .从 中 我 们 可 以看 到 是 封 建 科 举 制 度 让 他 沦 落 为 不 会 营 生 的 废 物 ,而 他 自 己 性 格 中 的 “ 不争” 更 是 导致 他 悲 剧 的根 源 。学 生 们 的 分 析 还 有 种
黎明, 结束了桎 梏黑人 的漫漫长夜……”
2 . 比较 感 悟 文 本 在 高 中语 文 阅读 教 学 中 . 当 我 们 阅读 到 某篇 某 段 时 . 时 常 有 种 似 曾 相 识 的 感觉 究 其 原
引 导 高中学生 深入丈本阅读的
有效逄径
画 杨静娟
高 中 语 文 阅读 教 学 不 仅 培 养 学 生 的 阅读 能 力 . 同 时 也 是 学 生 良好 写 作 基 础 的 支 撑 高 中 语 文 阅 读 不 同
文本教学解读中的“打开天窗法”
文本-学理文本教学解读中的“打开天窗法”李华平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者8610068摘要:“打开天窗法”是文本教学解读的第一方法,是引领学生尽快走进文本的有效途径。
运用这一方法,可以知体式、明内容、晓意图、窥特色。
具体而言,“打开天窗法”常用的有结构分析法、添加成分法、研讨评论法、替换比较法、另起炉灶法。
关键词:文本解读;教学解读;文本标题;阅读教学以前的木框架式房子,往往在房顶用透明的玻璃做“天窗”来采光。
如果从天窗上往下看,屋子里的一切尽收眼底。
这种透过天窗俯瞰屋子的方法,借用到文本教学解读中,我们称之为“打开天窗法”。
标题就是文本的“天窗”。
一般来说,由作者精心拟制的标题具有简明性、概括性、形象性、召唤性的特点,具有以点带面的凝聚作用、辐射功能,具有先声夺人之效,所以“读文先读题”。
一、打开“天窗”的意义解读文本时,关注文题,可以迅速把握文本的关键信息,“省时力而收效丰”。
“破题者,犹如析薪也,开门也。
析薪之后,可以燃起熊熊烈火;开门之后,便可领略殿堂风采。
”①打开天窗法,是文本教学解读的第一方法,是引领学生尽快走进文本的有效途径。
(一)知体式1.知体裁。
通过标题中含有文体标志的词语,可以比较简便地判断文本的体裁。
一般说来,标题中含有“记”字,表明该文是记人、叙事、记游、写物的记叙类文本;标题中含有“传”字,表明该文是人物传记;标题中有“书”“信”之类的词语,表明该文是书信;标题中含有“赞”“颂”“赋”“歌”之类的词语,表明该文是抒情散文或抒晴诗;标题中含有“论”“谈”“议”“话”等词语,表明该文是议论文。
不少文本,尽管题目中没有标志词,但也可以凭借阅读经验进行判断。
一般说来,以人名命名的文本,是记叙类文本,如《藤野先生》。
有关科学知识介绍的文本是科学类文本,女口《看云识天气》。
标题含有祈使、判断语气的,是议论类文本,如《少年应识愁滋味!》。
当然,也有一些文本,不能简单地从标题判断其文体。
“四读法”是解读文本的一个有效途径
“四读法”是解读文本的一个有效途径学生阅读现代文时感到难以读懂文意和把握内涵。
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恰当的阅读方法。
笔者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总结出用“四读法”能更好地解读和走进文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结合人教版九(下)语文《那树》一课,谈谈具体的操作流程。
“一读”:摄取信息,粗知大意,形成轮廓。
“至观于《朱子读书法》而后明其道,乃力行之:‘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
’虚心静虚,心眼专一”。
①这告诉学生在初读课文时使文意从吾口、吾心而出,能更好地摄取信息,了解大意,形成轮廓。
摄取信息:关键是心态平静。
在“一读”中,学生喜欢用快速浏览法来读文,怕读不完,带着追赶的心理,造成走马观花,读了上句忘下句,读了上段忘下段的结果。
读完后脑子空乏,毫无印象。
粗知大意:重点是思路清晰。
在“一读”中,我们即使记住大量的内容,却不能对此概括成简洁的文意,因为我们的思路不清晰,导致由文字表面滑向文字表面。
为此,通常的做法是:一方面可以带着问题阅读,要求带着能反映文本的几个集中问题来读,就能有的放矢,行之有效。
另一方面也可以自提问题阅读,要求提出反映文本信息的关键问题,做到操作简易,实效显著。
流程一:1.要求学生做到心态平静,用最适合自己的语速阅读,做到不紧不松,快慢得当,张弛有度。
这样,信息就会跃然脑中。
2.就课文来说,学生带着“P77页习题一”的问题来阅读,可以抓住大意。
依照课文的内容和文体,可提出这样一些问题:“谁做了什么事?”“景物怎么样?”“论证了什么问题?”等等。
对课文来说,可以提出“那树是怎样的树?”“它为什么会被砍伐?”“人们怎样砍伐的?”等问题。
这样,学生根据以上问题阅读,能较快地略知大意:大树可以为人类带来许多方便,为了现代文明和交通安全却被人们砍伐。
评析:这两种方法存在的问题:一是摄取信息时,学生所得的信息量有多有少,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相应的指导。
二是略知大意时,学生不善于带着或提出问题阅读,教师应指导他们从文本的内容出发,抓住文中的人、事、物等内在联系去阅读,才有实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入解读文本的有效途径
作者:彭敬周
来源:《考试周刊》2012年第47期
摘要:要想深入解读文本、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深入阅读与作品有关的原著,了解基本史实;深入比较不同年级同类作品之间的异同;深入探究同年级同一单元内的课文之间差别;深入探寻与教材相类相近的参照物,然后加以比较。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文本解读有效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老师提出了“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的要求,语文老师负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的责任,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深入解读文本、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呢?
一、深入阅读与作品有关的原著,了解基本史实。
入选课本的文章大多为经典之作,大多为有定评、有定论之作,要想吃透教材,必须对作品有关的原著作一番全面考察。
九年级语文上册《杨修之死》一文,在教学时,教师应指明,曹操杀杨修不仅仅因为“鸡肋事件”、“乱我军心”,更重要的是下文的插叙部分,那才是文章的核心,因为曹操早有杀戮之心;教师深入阅读《三国志》的有关内容,明白杨修是袁绍的外甥,曹操与袁绍是死敌;杨修又是高门望族、名门之后,而曹操是陈琳檄文中说的“赘阉遗丑”,从杨修的高祖太尉杨震开始,一直与宦官相斗,曹操杀杨修也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两个集团之间的斗争结果[1]。
此外,教师还应根据已有知识,对历代帝王将相对人才的态度作出评判:一是出于求才若渴的真诚,待之善始善终,刘备便是;二是不爱才也不妒才,本身就是庸才俗物,刘表之流便是;三是既爱才,又妒才,曹操便是。
这样就能较为全面深入地分析课文中的人物了。
二、深入比较不同年级中同类作品之间的异同。
比较的过程,便是再学习的过程,便是鉴别的过程,也是复习的过程。
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选自于《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选自于《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隆中对》选自于《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唐雎不辱使命》选自于《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断代史书。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史记》是司马迁用毕生精力著成的,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三国志》是陈寿编著的,陈寿,晋朝史学家;《战国策》是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刘向,西汉人。
只有通过比较,才能使学生知道,针对这些作品的表述是有区别的,许多知识并不是“千人一面”,而是“物各有主”,张冠不能李戴,关公不能战秦琼。
三、深入探究同一单元内课文之间的差别。
同单元中的课文,大多是有关联的同一类型,但同中有异,各有侧重。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小说单元,我认为,《故乡》侧重写人物,《孤独之旅》侧重写环境,《我的叔叔于勒》侧重写情节,而《心声》则是小说中套小说,心理描写尤为独到,如果再读一读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凡卡》,两相比对,会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在教学中,没有必要面面俱到,也忌讳胡子眉毛一把抓,想在四十五分钟里面面俱到的结果只能是面面不到。
四、深入探寻与教材相类相近的参照物,然后加以比较。
初中每一册课本都选了鲁迅的作品,《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科书上几乎没有人能和鲁迅相提并论,没有对手的斗士是孤独的,我们在研究鲁迅作品时也因此缺少有效的参照物;而事实上,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丝毫不亚于鲁迅,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只因为周作人在抗战中附逆而成为了民族罪人,也失去了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而周氏二兄弟在当时文坛上可谓是“双峰并峙,二水分流”,成为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
有学者认为讲解鲁迅的文章而不涉及周作人,是不可思议的。
我们不妨建议学生读一读周作人的一些散文,体会周氏二兄弟的语言风格差异。
有人说,鲁迅的语言是冷的,而冷的语言下面,心却是热的,这一特点在《故乡》一文中最为明显;周作人的语言是热的,看着是慵懒的、随意的,而热的语言下面,心却是冷的。
周氏二兄弟早年有相同的生活阅历、文化背景,他们早期的学习、工作、交游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周作人后来的回忆性作品,是研究鲁迅的最好佐证。
[2]
我们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阅读、探究、比较,才能最大限度地占有与教材有关的信息,占有教学主动权,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素养,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金性尧.三国谈心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