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读文本的有效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入解读文本的有效途径

作者:彭敬周

来源:《考试周刊》2012年第47期

摘要:要想深入解读文本、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深入阅读与作品有关的原著,了解基本史实;深入比较不同年级同类作品之间的异同;深入探究同年级同一单元内的课文之间差别;深入探寻与教材相类相近的参照物,然后加以比较。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文本解读有效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老师提出了“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的要求,语文老师负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的责任,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深入解读文本、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呢?

一、深入阅读与作品有关的原著,了解基本史实。

入选课本的文章大多为经典之作,大多为有定评、有定论之作,要想吃透教材,必须对作品有关的原著作一番全面考察。九年级语文上册《杨修之死》一文,在教学时,教师应指明,曹操杀杨修不仅仅因为“鸡肋事件”、“乱我军心”,更重要的是下文的插叙部分,那才是文章的核心,因为曹操早有杀戮之心;教师深入阅读《三国志》的有关内容,明白杨修是袁绍的外甥,曹操与袁绍是死敌;杨修又是高门望族、名门之后,而曹操是陈琳檄文中说的“赘阉遗丑”,从杨修的高祖太尉杨震开始,一直与宦官相斗,曹操杀杨修也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两个集团之间的斗争结果[1]。此外,教师还应根据已有知识,对历代帝王将相对人才的态度作出评判:一是出于求才若渴的真诚,待之善始善终,刘备便是;二是不爱才也不妒才,本身就是庸才俗物,刘表之流便是;三是既爱才,又妒才,曹操便是。这样就能较为全面深入地分析课文中的人物了。

二、深入比较不同年级中同类作品之间的异同。

比较的过程,便是再学习的过程,便是鉴别的过程,也是复习的过程。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选自于《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选自于《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隆中对》选自于《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唐雎不辱使命》选自于《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断代史书。《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史记》是司马迁用毕生精力著成的,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三国志》是陈寿编著的,陈寿,晋朝史学家;《战国策》是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刘向,西汉人。只有通过比较,才能使学生知道,针对这些作品的表述是有区别的,许多知识并不是“千人一面”,而是“物各有主”,张冠不能李戴,关公不能战秦琼。

三、深入探究同一单元内课文之间的差别。同单元中的课文,大多是有关联的同一类型,但同中有异,各有侧重。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小说单元,我认为,《故乡》侧重写人物,《孤独之旅》侧重写环境,《我的叔叔于勒》侧重写情节,而《心声》则是小说中套小说,心理描写尤为独到,如果再读一读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凡卡》,两相比对,会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在教学中,没有必要面面俱到,也忌讳胡子眉毛一把抓,想在四十五分钟里面面俱到的结果只能是面面不到。

四、深入探寻与教材相类相近的参照物,然后加以比较。

初中每一册课本都选了鲁迅的作品,《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科书上几乎没有人能和鲁迅相提并论,没有对手的斗士是孤独的,我们在研究鲁迅作品时也因此缺少有效的参照物;而事实上,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丝毫不亚于鲁迅,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只因为周作人在抗战中附逆而成为了民族罪人,也失去了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而周氏二兄弟在当时文坛上可谓是“双峰并峙,二水分流”,成为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有学者认为讲解鲁迅的文章而不涉及周作人,是不可思议的。我们不妨建议学生读一读周作人的一些散文,体会周氏二兄弟的语言风格差异。有人说,鲁迅的语言是冷的,而冷的语言下面,心却是热的,这一特点在《故乡》一文中最为明显;周作人的语言是热的,看着是慵懒的、随意的,而热的语言下面,心却是冷的。周氏二兄弟早年有相同的生活阅历、文化背景,他们早期的学习、工作、交游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周作人后来的回忆性作品,是研究鲁迅的最好佐证。[2]

我们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阅读、探究、比较,才能最大限度地占有与教材有关的信息,占有教学主动权,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素养,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金性尧.三国谈心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8: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