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辩证法的角度瞧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中,实践使人类渐渐从统一中分化成为一个特殊的物种,人类产生以后,就总就是对自然有着这样那样改造,虽然从生态意义上来说人类还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但就是从本质上说,人类更像就是既想脱离自然、超越自然但又不愿离开自然的自身矛盾体。

离开了自然,人类就失去了生活的原材料,必然不能生存下去,但人类又不甘心自然的生存着,想要通过改造自然达到自己高于自然的生活。

在唯物辩证法瞧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就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就是由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的存在与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就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就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

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与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与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就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总就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就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就是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十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

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就是在第二步与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建立人与自然的与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
发展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

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就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基础。

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与谐共处与协调发展的关系。

科学证明人类不过就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不就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与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就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更就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

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

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与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与谐共处,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与谐相处就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必有之路,就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的必然选择。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历史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与谐的状态。

在哲学上,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相类与统一的观点。

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论”,把“天命”奉为万物的主宰,要人们“尊天命”“畏天命”;老子主张“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与社会面前就是无能为力的。

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造成了中国古代一种人与自然亲近与谐的关系。

在对待洪水方面,“择丘陵而处之”“顺水所向,迁城邑以避之”进行避洪,“疏九河”进行分洪,在大河两旁留出足够空间使水“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进行行蓄洪,这些都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在水土资源开发上,先秦时期,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不树者无椁”,对于保护植被、植树育林等起到很好的作用。

但就是工业革命以后,再到20世纪之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的生产、消费生活对自然界的巨大冲击带来了事关人类命运的大课题,即生态危机问题。

当代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

生态危机就是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必然结果。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就是它的哲学基础。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打破了神、人、自然的三级结构,却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

传统工业生产方式加深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就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最主要原因。

工业社会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费的生产消费方式把人与自然的对立推向高峰,造成“人类生存困境”。

而生态自然观就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发展。

人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就是人及其生产活
动的基本前提。

出现了人,产生了人类生态系统。

人类生态系统的特点就是: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生产,向自然界索取满足自身生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这样人类开始把自然与动物区分开来。

马克思、恩格斯在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认为自然界就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工自然就是科学技术的物化,就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要区分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

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时面对三种自然:天然自然、人工自然、人工环境,人工环境本质上也就是人工自然。

自然辩证法视野下的生态自然观就是人与自然的与谐统一,相互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在自然观方面,系统科学与系统观的发展,提出了系统自然观,它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与发展。

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观的发展,提出了生态自然观,它就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向我们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努力方向。

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根本上就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不仅要开发利用自然,而且要保护与建设自然,树立人与自然与谐发展的价值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一个永恒的辩证法主题,循着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为我们提供的基本思路,在辩证法的高度深谋远虑地发展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我们就可以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更高层次上达到中国古代思想中“天人合一”、“天时、地利、人与”的理想境界。

浅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学院名称:环境与安全学院
摘要:自然观就是人们对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瞧法、总观点。

人与自然之间就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即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审美与被审美的关系。

人依赖于自然,又能动地认识与改造自然,使自然界适合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面对我国目前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新特点,针对人与自然如何协调发展的关系,结合自然辩证法,积极运用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去,以协调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与谐统一以及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通过对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发展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以及在这种演变过程中引发的生态危机的思考,进而研究怎样正确处理人
与自然的关系,即运营生态的自然观瞧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人们的生态伦理文明意识,树立人与自然的与谐相处的自然观。

本文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与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从哲学的视角阐述对自然辩证法中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认识,并结合自身专业,来进一步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与自然相处。

关键词: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生态危机;生态自然观
引言
大自然就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它们构成矛盾的统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由此构成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

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生态环境则就是大自然的有机整体,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生态问题就是一个“全球问题”。

进入六十年代以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继之而来的就是粮食、人口、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的压力,直接冲击社会的经济发展与人类的生存。

生态破坏主要体现于物种灭绝、植物破坏、土地退化等自然破坏。

九十年代初,一名著名专家经过考证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欧洲就是先破坏,再保护;美国就是破坏了一半,保护了一半;中国就是正在破坏之外。

因此,协调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矛盾,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售点问题。

在国内,由大兴园林绿化到创建园林城市,从运用生态规律制定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到生态城市、生态省的提出并付诸行动,其核心都就是寻求达到城市与自然、人与自然的高度与谐与。

我市将生态城的概念定格为: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规划建设做到科学有序,经济社会保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达到高度与谐。

由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归根结底实际反映人与自然可持续与谐发展的要求。

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发展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在古代,(公元五世纪之前)占统治地位的就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从
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与规律作直观的考察,力求从自然界本身来说明自然现象,并把它瞧成就是运动、变化与发展的。

表现出唯物主义倾向与辩证法思想。

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就是在在直观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自然现象
进行笼统的、粗糙的哲学概括。

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也有非理性的因素,强调关系(阴阳五行)、变化(气),自发运动;缺乏有形的物质始基思想;强调自然、社
会与人生统一或联系(天人与一);理性与非理性杂糅,分野比较晚近。

后期基本没有大的变革。

2、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
在中世纪(公元五世纪 -----十五世纪,1000年)占统治地位的就是宗教神学自然观;
随着以铁制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古代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各国先后进入了封建制社会。

古代中国在奴隶制社会,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发展不如古希腊、古埃及,但进入封建社会后,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超过欧洲,特别就是公元3——6世纪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的辩证法的自然观有重大发展。

特别就是元气说很盛行。

宗教神学自然观在中世纪的欧洲占据统治地位,但就是,在发展过程也表现
出不同的特点:第一,早期直截了当地宣扬与推崇盲目迷信;第二,盲目迷信披上了精致化了的哲学外衣;第三,以自然科学的成果作为宗教神学自然观的依据;第四,宗教神学同暴政相结合。

3、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在近代(十六世纪--十九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就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
唯物主义自然观;
14-15世纪初,欧洲在逐渐发展的手工业与农业中,越来越多地应用机械技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以后,日益发展的工场手工业尤其就是钟表业,更促进机械技术的发展。

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欧洲近代自然科学从自然哲学的母腹中脱胎出来,迅速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绝对不变,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并将永
远如此;万事万物只就是在时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

这种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其实践根源与认识根源就是同近代前期(16-18世纪)
科学发展状况直接相关的。

近代前期(16—18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经验阶段,积累科学材料进行初步整理。

近代后期(18世纪后半叶—19世纪末):自然科学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由经验阶段上升到理论阶段。

4、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现代(二十世纪以来),为人们广泛接受的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这种自然观当然与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有直接联系的。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恩格斯曾经概括说:“一直到上一世纪(指十八世纪)末,自然科学主要就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关于既成事物的科学,但就是在
本世纪,自然科学本质上就是整理材料的科学,关于过程、关于这些事物的与发展以及关于把这些自然过程结合为一个伟大整体的联系的科学。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有:1.物质观,自然界就是物质的,而物质的形态就是无限多样的,自然界的物质结构就是有层次的,物质的结构层次就是无限的。

2.运动观,物质就是运动的,运动在量上与质上都就是不灭的;自然界就是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其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3.时空观,时间与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就是无限的。

4.规律观,物质在时空中的运动就是有规律的,而规律就是可以被人认识的。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1、原始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原始社会,人类只就是自然中的灵长类动物,她们并不如狮子、老虎凶猛,但她们从自然中逐渐学习,积累经验,逐渐建立起自己的领域,但她们并不能左右自然,只会被自然生存环境优胜劣汰,因此她们懂得天地的无法抗拒。

她们敬畏天地,创立图腾。

2、奴隶制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继而进入奴隶制社会,人类智慧得到质的发展,此时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已不
再单单就是畏惧、盲目崇拜,统治者开始利用天地的威能标榜自身,加固统治力量。

此时生产力水平上,农林牧副渔发展迅速,自然资源得到初步的挖掘。

3、封建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封建社会:随着人类在农业领域的飞速发展,人类衣食住行得到较稳定的满足,此时就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类思想有了较大的转变:她们主动去认识自然、解释自然现象并归纳总结、著书立作。

此时因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因此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还很小。

4、当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进入当代社会,人口爆炸,人类的存在已经威胁了其她物种的生存。

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就是通过社会生产活动来实现的。

人通过制造与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变“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使自然变得适合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在现实社会中,人作为一种能动的存在物,以其实践活动不断加深自然界的分化,使得天然自然不断转化为人工自然,并且实践的这种作用越来越强、越来越明显。

这种实践作用的突出表现就就是导致了生态危机。

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人口激增;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生态恶化。

三、生态危机
1、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就是各类生态问题中的首要问题,就是引发其它生态问题的基本问题。

巨大的人口数量就是诱发当今中国社会生存困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口数量的过度增长首先造成人口的供养问题。

人口数量的过度增长造成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配置比例的失衡。

在有限的自然资源约束下,过量的劳动力供给造成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

根据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建立的人口仿真模型预测,在未来的
20多年里,中国劳动力供给总量将从2000年的8到7亿人,持续上升到2013年的10亿人左右,而且这种上升趋势将持续到2025年,在此之后中国的劳动人口规模才会出现逐步下降趋势。

人口数量的过度增长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尤其就是大量低受教育劳动人口将面临更加黯淡的就业前景。

人口的持续增长与整体人口素质的下降。

为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实行强制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文化教育落后的农村与偏远地区允许出生的人口数量要远远大于教育水平较好的城市。

在中国的好多农村,每家基本五六个孩子,能养活就行,更谈不上什么教育。

以此为例,可以瞧出这就造成了低素质人口在全社会人口比重的逐渐上升,人口总体质量退化。

2、资源短缺
自然资源短缺,尤其就是不可更新资源面临耗竭。

资源危机主要表现在非再生性资源的枯竭、短缺、污染,可再生性资源的锐减、退化、濒危。

其中,土壤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等问题尤为突出。

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中国人面对的就是这样一幅资源分布图:各种主要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淡水资源、耕地资源、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8%、32%与50%。

与此同时,根据中国经济发展预测: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已有1/4的品种供给不足,另有1/4的品种濒临短缺,其中作为经济发展支柱的15种矿产资源中有7种──石油、天然气、金、铜、钾盐、铁、煤──存在着储量不足与资源缺口,二次能源(石油、天然气、煤)国内供应量与需求量的差额到2010年将达到8%-10%;中国的617个城市中已有300多个城市面临缺水,如无重要变化,2010年全国的缺水量将达到7000亿立方米;全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3%,其中绝大多数就是人工再生林,原始的自
然林地几乎殆尽;全国累计的土地退化面积已达16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土地沙化面积平均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递增,草原退化面积高达9,000多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场的1/3以上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也许可以乐观地寄希望于通过资源进口解决暂时的短缺,但就是在全球性的资源短缺背景下,中国对资源需求量的剧增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原材料价格飙升的重要原因。

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对粮食、石油与矿产资源的巨额采购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严重关注。

3、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就是由于由于人类的活动引入环境的物质与能量,造成危害人类及其它生物生存及生态系统稳定的现象。

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与土壤污染,或者物理污染、化学污染与生物污染。

目前全球规模的污染主要就是酸雨蔓延、臭氧层耗损、温室效应。

在地球这一有限的空间里,人口数量与欲望无节制增长造成的困境催生了生态困境与资源困境这一对孪生子。

如果说臭氧层破坏与温室效应更多地体现在全球范围、而较难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环境恶化的指标的话,那么空气污染、酸雨、水污染、垃圾堆弃、水土流失问题则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与地区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我国就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空气污染大国,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等废气的总排放量均居于世界前列。

城市大气环境面临煤烟型污染与汽车尾气污染的双重压力,大气中悬浮颗粒的平均值高达432mg/m3(1995年),空气中有害微粒的含量相当于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标准的3─5倍!据世界银行报告,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16个在中国。

就全国范围而言,大气污染如按现有趋势继续恶化,2010年颗粒物的排放量将分别比1995年多39%,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将从1995年的8亿吨增加到2020年的23、8亿吨,2020年氯氧化物的排放量将比1995年增加一倍。

据来自中国环保总局的消息称,中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大大超出环境自净能力、近1/3国土酸雨污染严重。

1995年,中国仅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165亿元,约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2%,酸雨区面积已占到国土总面积的40%左右,而且这40%的国土几乎全部位于经济发达地区。

根据1998年的数据,中国的废水年排放总量为439、5亿吨,超过环境容量的82%,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40、9%,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

五万公里河段中的80%由于水质遭到破坏而不能再维持鱼类生存。

全国532条主要河流中,有436条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由于过度放牧、乱砍乱伐、陡坡垦耕以及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因素,中国的土地沙漠化问题之严重令人触目惊心。

近20年来中国土地沙化面积,平均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这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区域面积。

如果按照《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所确立的定义,则中国荒漠化的土地面积高达280多万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