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王杰中学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72功教案

合集下载

7.2人教新课标7.2功教案

7.2人教新课标7.2功教案

物理必修2人教新课标7.2功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功的定义,理解功的两个因素。

2.掌握功的公式:W=Fl cosα,明确公式中各个字母所代表的物理量,知道功的单位。

3.知道功是标量,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含义。

4.知道什么是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体会做功的两个因素。

2.在具体的物理情景中,判断物体所受各力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正负。

3.通过例题的分析与计算,掌握合力做功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功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通过生活实例来探究功,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二、教学重点1.功的概念。

2.功的计算公式。

三、教学难点1.如何判定各个力做功的正负。

2.各个力所做的总功的计算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功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中学习过功的一些初步知识,今天我们又来学习功的有关知识,绝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使我们对功的认识再提高一步。

一.功1.功的概念问题1:初中我们学过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什么?问题2:举例说明力对物体做了功。

回答问题1: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是: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问题2举例:①人推车前进时,车在人的推力作用下发生了一段位移,我们说推力对车做了功;②起重机提起货物,货物在起重机钢绳的拉力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拉力对货物做了功;③列车在机车的牵引力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牵引力对列车做了功;2.功的计算就课本第四页图5.2-2提出:力F使滑块发生位移l这个过程中,F对滑块做了多少功如何计算?由同学回答出如下计算公式:W=Fl。

如课本第4页图5.2-3所示,这种情况下滑块沿F方向的位移是多少?与同学一起分析并得出这一位移为l cosα。

至此按功的前一公式即可得到如下计算公式:W=Fl cosα再根据公式W=Fl做启发式提问:按此公式考虑,只要F与l在同一直线上,乘起来就可以求得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高中物理教案(人教版必修2)7.2功

高中物理教案(人教版必修2)7.2功

第2节功
本节教材分析
(1)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发生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做正功或负功.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标量.
4.掌握合力做功的意义和总功的含义
5.掌握公式W=Fs cosα的应用条件,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与功有关的问题.
2.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
3.能运用功的概念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功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通过探究功来探究生活实例。

(2)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基础上掌握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公式。

(3)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正、负功的物理意义,及会判定各个力做功的正负和各个力所做的总功的求解。

(4)教学建议
应用实物器材,让几位学生到台上动手操作将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位置。

例如:
1.出示茶杯,要求学生动手将茶杯从讲台桌的一端移动到另外一端(或移到窗台上)。

2.将一桶水从教室左端提到右端。

3.放有重物并带有拉绳的小车从教室的前排拉到后排。

让学生动手操作上述几种过程并将操作过程用示意图展示在黑板上。

预测: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平推、上提、斜拉等搬运方法达到搬运的目的。

教师提出问题:几位同学在上述操作过程中,他们对物体的作用力在那些阶段做了功?若做功,所做的功如何计算?。

人教版必修2物理:7.2 功 教案设计

人教版必修2物理:7.2 功  教案设计

7.2功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功》这一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是《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章中的重要知识点和后续课程的基础,是高考常考的内容。

能量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而功是能转化的量度,直观表现就是一个力对物体做正功(负功),使这个物体的能量增加(减少)。

功能关系方面的问题是高考必选的内容,所以本节课不仅仅是本章教学体系的重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2、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节课中功的定义比较抽象,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功的定义并能判断一个力是否做了功,这节课主要是对功概念的完善,以及对做功在一般情况下的计算,分析力对物体做功的正负,所以本节课内容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原有模糊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深入和细化。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区分高中知识和初中知识的不同。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初步学了功的有关知识,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的定义、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以及功的计算。

此阶段的学生理解和思考能力很强,但主要以抽象思维为主,所以对正、负功比较难以理解。

本节课授课内容并不是将初中已学知识的重复,而是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化、细化。

所以在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方面,我将侧重于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探讨的方式对初中知识的概念修正以及对功的正负等知识点的教学。

三、教学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要素。

2、明确功是标量,能够应用功的公式进行相关计算.3、理解正功和负功的物理意义.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功的计算公式以及应用难点:正负功的概念。

五、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将主要采取探究式教法,并以讨论法和合作交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让学生亲身参与课堂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体,且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对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六、教学过程问题1:如果力F 是竖直向上时,则力F 做了多少功问题2:如果力F 是水平方向时,F 又做了多少功?由以上的两个例子得出力做功的两个特例: (1)当F 与l 垂直时:W=0 (2)当F 与l 同向时:W=FL【理论探究】现实生活中拉力并不总是与位移同向或垂直,当拉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为α时,此时拉力F 做的功又该如何计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将此时的情况化简成F 与L 同向或垂直来计算?αcos 1F F = αsin 2F F =根据分力具有的独立性和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可知:分力F 1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F 1L 。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教案-7.2功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教案-7.2功

课题: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功》(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教材在复习初中所学的功的定义,功的两个要素,及在两种特殊情况下计算功的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一般情况下力对物体所做功如何计算”的问题,顺其自然,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不仅复习了力的分解的相关知识,加深了对力与其分力为“等效替代”关系的理解,而且利用旧的知识解决了新问题,增强了学生学好新知识的信心。

而本节要讨论的重点知识正功与负功问题也是在推导出功的计算公式之后,结合实际讨论力与位移的方向成不同角度时,余弦函数的不同取值及符号的变更得出来的。

至于总功的计算方法的推导,则更加深了学生对合力与分力“等效替代关系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可以按照教材安排的顺序,在讲解的同时,通过引导和探究,边讲边议,如果学生条件许可,可采取讨论式的教法,并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予以补充。

学生在初中已经研究过功的有关知识,在此基础上,根据普通中学学生的认知和掌握程度,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引导,让学生逐步的进行定量分析和简单的推理,在知识构建上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能利用功的一般公式进行功的计算;(2)理解总功,能计算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3).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能举例说明;2、过程与方法:(1)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与功有关的问题.(2)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3)能运用功的概念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功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功的概念及正、负功的意义;难点:利用功的定义解决有关问题;五、教学方法(1)以学定教,以课前发送预习微课,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并结合投票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制定本节课授课教学设计(2)根据人们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事例再设疑,分层次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探究、总结,,同时教学中注重于课本知识与初中教材内容的衔接,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获取和掌握新知识。

2024年《功》教案高中物理必修二

2024年《功》教案高中物理必修二

2024年《功》教案高中物理必修二一、教学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公式。

2.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功的概念、功的计算公式。

难点:功的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提出力对物体做功的概念。

(2)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初步理解功的概念。

2.探究与讨论(2)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功的计算方法。

3.知识点讲解(1)讲解功的计算公式:W=Fscosθ。

(2)解释功的单位:焦耳(J)。

4.应用与练习(1)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求解。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确定力对物体做功的方向和大小。

5.案例分析(1)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讨论力对物体做功的正负,理解功的物理意义。

(2)反思学习过程中的疑问,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

四、教学案例案例1:斜面滑块已知一个斜面,斜面倾角为30°,一个质量为2kg的滑块从斜面顶端滑到底部,斜面长度为4m。

求滑块在斜面上滑行过程中重力对滑块做的功。

案例分析:确定滑块在斜面上滑行过程中重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然后利用功的计算公式求解。

案例2:电梯上升一个质量为100kg的电梯从1楼上升到10楼,电梯上升的高度为30m。

求电梯上升过程中重力对电梯做的功。

案例分析:电梯上升过程中,重力方向向下,电梯的位移方向向上,因此重力对电梯做负功。

利用功的计算公式求解。

五、作业布置1.练习册第2页第1、2、3题。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讲解、实验观察、分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同时,通过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功的概念引入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力的作用效果,比如推动、拉扯等,那么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移动了,我们该如何量化这种作用呢?这就引出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概念——功。

高中物理:7.2功教案 人教版必修2

高中物理:7.2功教案 人教版必修2

一功[教材分析]本节讲解功的概念,先复习初中学过的公式W=F·s,然后扩展为功的一般公式W=Fscosα,教学中要注意这个扩展过程,使学生知道其中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在本节的教学中,要注意强调本章研究的线索:功和能是有密切联系的物理量,以及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转化。

本节的重点是正功和负功,要结合实例说明力在什么情况下做正功,在什么情况下做负功,并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一个力对物体做负功,往往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

本节以例题的形式得出两种求总功的方法,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推导演算掌握两种方法,能够根据具体问题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求总功。

对于变力做功问题,可课后采用专题辅导讨论的形式进行,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功的定义,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掌握功的公式:W=Fscosα,明确公式中各个字母所代表的物理量,知道功的单位;(3)知道功是标量,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含义,能正确判断正功和负功;(4)掌握合力做功的两种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演示和事例,并同时通过启发式探究,使学生明白“功〞的来历并掌握做功的两个因素。

〔2〕在推导W=Fs·cosα过程中,通过猜想、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理论论证等方法培养学生科学论证能力和推理能力,并渗透等效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功的概念及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1)正功和负功的含义及如何判定各个力做功的正负;(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容易混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功的知识,请思考力在什么情况下对物体做功?[请回顾初中是如何定义“功〞的? ] [生]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时,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最新]高中物理72功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2-图文

[最新]高中物理72功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2-图文

[最新]高中物理72功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2-图文第二节功教学设计任务分析功是本章知识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为进一步提出“能”这个概念服务的,是初中学习的继续和提高。

学生对于F与L同向时功的求解掌握很好。

对于F与L有任意夹角的情况能接受但应用时对各量的物理含义理解不深,另外对功的正负含义的理解存在困难。

根据以上分析,在教学时通过两个例子提出能量的转化过程就是做功过程而引入新课,通过复习初中所学,然后拓展到F与L有任意夹角的情况自然进入更深层的教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选用例1和例2一是强调公式W=FLcoα的理解应用,二是引入下一部分的教学,力争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达到理解并会简单应用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2、理解功的含义,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3、正确理解并应用公式W=FLcoα计算力的功。

4、明确功是标量,正确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含义,能正确判断正功和负功。

5、会计算总功,知道总功的两种计算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学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在功的概念理解和求解功的过程中,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遇到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功的概念理解及公式W=FLcoα的理解应用。

功的适用条件及正负功的理解设计说明新课程引入功强调能量的转化过程就是做功过程。

因此在上节基础上选择两例引入新课。

通过复习自进入功的教学。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与难点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新课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设计单摆、带细线的滑块、PPT等。

演示单摆运动,分析小球从最高点到最低点的过程中,势能转化为动能是因为小球受重力作用并且在重力方向上发生了一段位移。

出示水坝图片,水的势能转化为动能同样是因为水受重力作用并且在重力方向上发生了一段位移,从而说明能量的转化过程就是做功过程(板书),引入新课。

人教版必修2物理:7.2 功 教案设计

人教版必修2物理:7.2 功  教案设计

功即力对物体做的功的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及力和位移夹角的佘弦的乘积。

功的标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记为“J”,1J=1N ×1m=1N·m讨论与交流:2、功的正、负力F和位移s之间的夹角取值范围是0°≤α≤180°。

那么,在这个范围之内,cosα可能大于0,可能等于0,还有可能小于0,从而得到功W也可能大于0、等于0、小于0。

画出各种情况下力做功的示意图,并加以讨论。

①当α=π/2时,cosα=0,W=0。

力F和位移s的方向垂直时,力F不做功;②当α<π/2时,cosα>0,W>0。

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正功;③当π/2<α≤π时,cosα<0,W<0。

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负功。

一个力对物体做了负功,往往说成是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

正功负功的理解:1、理解正功和负功:①功的正负表示是动力对物体做功还是阻力对物体做功;功的正负由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决定,所以功的正负决不表示方向,而只能说明做功的力对物体来说是动力还是阻力。

当力对物体做正功时,该力就对物体的运动起推动作用;当力对物体做负功时,该力就对物体运动起阻碍作用。

②功是标量,只有量值,没有方向。

功的正、负并不表示功的方向,而且也不是数量上的正与负。

我们既不能说“正功与负功的方向相反”,也不能说“正功大于负功”,它们仅表示相反的做功效果。

2、在对功的意义认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讨论体会正功的意义是:力对物体做功向物体提供能量,即受力物体获得了能量。

负功的意义是:物体克服外力做功,向外输出能量(以消耗自身的能量为代价),即负功表示物体失去了能量。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三、合力做功的问题当物体在几个力共同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时,这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各力分别对物体所做的功的总和。

课堂训练:如图所示,一个人用与水平方向成300角的力F=40N拉一个木箱,在水平面上沿直线匀速前进了8m,求。

人教版必修2物理:7.2 功 教案设计

人教版必修2物理:7.2 功  教案设计

功【教学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1)知道做机械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知道做功和“工作”的区别;(2)知道当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大于90°时,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

2.掌握功的计算:(1)知道计算机械功的公式W=Fscos α;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 );知道功是标量。

(2)能够用公式W=Fscos α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是使学生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容易混淆,这是难点。

3.要使学生对负功的意义有所认识,也较困难,也是难点。

【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搬运工王师傅在工地劳累了一天,将一批贵重物品从甲仓搬到了乙仓。

工地虽平整,但来回却很忙活。

他口干舌燥、背疼腰酸,回家后便嚷着上高二的儿子小乐“快给我泡杯茶”。

小乐便泡茶,便问:“你干什么了。

累得这样?”“倒仓,来回跑,做工太多了。

” 小乐递上1.功:如果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量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力一定对物体做了功.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2.做功的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3.功的大小:力对物体做功的大小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与位移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其表达式为αcos Fl W =.4.功是标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 .1J 等于1N 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1m 的位移时所做的功.5.正功和负功:根据功的公式αcos Fl W =,当α=2π时,力F 对物体不做功;当α<2π时,力F 对物体做正功;当2π<α≤π时,力F 对物体做负功.某力对物体做负功,通常说成物体克服某力做功.茶却说“爸,你这不叫做功?”一句话气坏了王师傅“这不叫做工,叫做啥?小孩子胡说八道?” 小乐是胡说八道吗?简答:小乐没胡说八道。

王师傅说的“做工”和小乐说的“做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高中物理72功教案

高中物理72功教案

高中物理72功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熟练掌握72种功的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功的定义和公式;
2. 功的计算方法;
3. 72种功的具体应用。

教学难点:
1. 区分不同种类的功;
2. 掌握72种功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物理》;
2. 教学PPT;
3. 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引入功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功的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功的概念和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功的意义;
2. 示范不同种类的功的计算方法;
3. 讲解72种功的具体应用和计算方法。

三、实验(2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不同种类的功,并加深对功的认识。

四、练习(15分钟)
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不同种类的功的练习。

五、总结(10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功的重要性和应用,并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提高。

六、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物理必修二7.2功教案

人教版物理必修二7.2功教案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课题:《功》(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二教材)【教学目标】环节一:明确教材内容及重难点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位移是做功两个不可缺少因素。

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W=Fscosα,会用这个公式进行计算。

3.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对做正功或负功。

4.知道什么是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知道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

【教学重点】功的计算方法及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正功和负功的物理意义环节二:自主学习初中我们已经学习关于功的一些基本知识了,同学通过讨论和交流,归纳功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知识点。

(1)物体受到力作用且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位移,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2)功的两个要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位移。

2.思考与讨论:功计算公式的推导(1)复习两种特殊情况下功的计算(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当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时:W=FS当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垂直时:W=0(2)提问:当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既不相同又不垂直时,力对物体做的功如何计算?(3)归纳总结:功的计算方法W=FScosα环节三:探究学习二.正功与负功的物理意义1.思考与讨论力与位移所成的角度可以在什么时候范围内变化,当角度逐渐增大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老师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分析。

2,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当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在零度到九十度之间时力沿位移方向的分量与位移方向相同,物体的速度增加;反之,物体的速度减小。

因此,有如下结论动力对物体做正功、阻力对物体做负功(设计说明: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也是高考是要求的重要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使学生逐步形成这种能力)三.合力所做的功的计算1.提出问题:在解决了单个力做功的计算问题后,当物体同时受到多个力作用时,多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应如何计算?(1)各力做的功应如何计算?合力做的功与各力做的功有何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2)这些力既然同时作用在物体上,能否找到一个力能代替这些共同作用的力的效果?(引导学生回忆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得出结论)(3)教师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总功的两种计算方法先求出各力做的功,再求代数和先求合力,再求合力做的功(设计说明:这是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应通过引导让学生逐步掌握这种方法,对于今后学生进一步学习和适应社会都是极为有利的)四、例题引导学生解决课本上的例题,让学生掌握单个力做功的计算方法,合力做功的计算方法,以及正、负功的含义。

高中物理《7.2功》教案人教版必修2

高中物理《7.2功》教案人教版必修2

《7.2功》学案学习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两个要素。

2. 知道功的公式Ω=Φλχοσ⎝,会用这个公式计算恒力做功。

3. 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做正功或负功。

4. 知道什么是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知道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也等于各个力分别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

学习重点:1. 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公式。

2. 正、负功的意义。

学习难点:功的概念、正、负功的意义。

【学习过程】一、复习回顾 自主探究案木头在起重机的拉力作用 列车在机车牵引力的作用 握力器在手的压力作用 下重力势能增加 下动能增加 下弹性势能增加1、功和能是两个密切联系的物理量,即如果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变化,这个力一定对物体做了功,功在能的转化过程中担任重要的角色。

2、功的概念: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 ,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3、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和⎽⎽⎽⎽⎽⎽⎽⎽⎽⎽⎽⎽⎽⎽⎽⎽⎽⎽⎽⎽⎽⎽⎽⎽⎽.4、纤夫拉船的力的方向与船前进的方向有一定的夹角,不在同一方向上,拉力对船做不做功?5、在国际单位制单位中,功的单位是 ,用符号 来表示.1N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1μ的位移时所做的功为 ϑ.6、你认为功是矢量还是标量?5ϑ的功与-8ϑ的功哪个多?二、课堂互动案(一)功探究1、力做功的必要因素物体静止,力Φ是否做功?物体匀速运动,力Φ是否做功?力与位移方向垂直,力Φ是否做功?结论1: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 (2) 。

探究2、推导功的表达式当力Φ的方向与位移方向成一角度〈时,请你推导出力Φ所做功的表达式。

结论2: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 、 、 这三者的乘积。

[例1] 分别计算这三种情形下力对物体做的功。

设这三种情形下力和位移的大小都相同:作用力Φ=10N,位移λ=2μ。

角⎝的大小如图所示。

解析:(二)正功和负功探究3、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完成下面的表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7.2功
教学目标
1、理解引入功这一物理量的意义在于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

2、理解功的概念,会判断正功和负功,会使用功的计算式处理相关问题
教学重难点以典型案例分析为基本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系统思考习惯
学情分析
开阔视野,促使学生正确认识物理学理论的发展与适用范围。

教学过程(四个环节:问题导学问题研讨问题深入问题总结)
教学内容教法学法设计二次备课(手写)
1、做功要素: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功的大小: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大小,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

3、无关因素:功的大小与物体所受其他力无关,与物体运动的快慢、时间的长短、加速度的大小都没有关系。

4、功与力对应,应指明是哪个力对物体所做功。

5、功是过程量,与一段位移相对应。

6、只适用于恒力做功:公式中F为恒力,S为位移,只适用于沿直线运动恒力做功情况。

如果物体受到的是变力或沿曲线运动,则不能直接用上述公式计算
7、功是标量:功的正、负只表明是动力做功或者是阻力做功。

8、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各力做功的代数和,或先求合外力、合位移,再求总功。

探究一: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大小,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

探究二:公式中F 为恒力,S为位移,只适用于沿直线运动恒力做功情况。

如果物体受到的是变力或沿曲线运动,则不能直接用上述公式计算
滑动摩擦力可以对物体做负功:动画(1)A板固定,B滑上后做减速运动;
滑动摩擦力可以对物体做正功:动画(2)A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B物体在A表面滑动,A对B滑动摩擦力对B做负功;B对A的滑动摩擦力对A做正功。

静摩擦力对物体可以不做功:物体静止在粗糙水平面上,水平拉力“拉而未动”。

静摩擦力对物体可以做负功:动画(3)物体A、B 一起以速度V0滑上粗糙的水平面后作减速运动,二者保持相对静止,则在此过程中A对B的静摩擦力对B作负功
探究三:静摩擦力对物体可以不做功:物体静止在粗糙水平面上,水平拉力“拉而未动”。

探究四:静摩擦力对物体可以做负功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课时作业本第六章第6课时
教学反思
(手写)
备课组长
查阅课程中心
查阅
学校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