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讲义19灸法
(医学课件)灸法--针灸学
![(医学课件)灸法--针灸学](https://img.taocdn.com/s3/m/8d8a8000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ba.png)
灸法--针灸学xx年xx月xx日•灸法的基本知识•灸法的基本技巧•灸法的临床应用•灸法的学习与培训目•灸法的传承与发展录01灸法的基本知识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原料,点燃后放置于身体的一定部位,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通过经络腧穴,达到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回阳固脱、补中益气等作用的疗法。
灸法的定义灸法起源于远古时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艾灸为主,辅以其他材料的多种灸法。
从先秦到明清,灸法不断发展完善,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灸法的历史灸法的定义与历史非艾灸包括灯火灸、熏脐灸、天灸等,具有简便易行、容易掌握等特点,适用于感冒、咳嗽、哮喘等急性病症。
艾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直接灸包括瘢痕灸和无瘢痕灸,间接灸包括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等。
适用于寒证、虚证、瘀血、疼痛等病症。
电热灸利用电能转化为热能进行艾灸,具有操作方便、温度可调、刺激性强等特点,适用于寒证、痹证等病症。
灸法的分类及其应用灸法的作用主要包括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回阳固脱、补中益气等作用。
灸法的作用原理通过调节人体气血、阴阳平衡,改善人体内部环境,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同时,灸法还可以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提高人体抵抗力。
灸法的作用及其原理02灸法的基本技巧施灸的先后顺序先灸上部,后灸下部一般来说,施灸时应先灸头部、肩部、腰部等上部穴位,再灸下肢、背部等下部位穴位。
先灸背部,后灸腹部背部为阳,腹部为阴,先灸背部可以调和阴阳平衡。
先灸后脑勺,后灸前胸部后脑勺为阳气聚集之处,先灸后脑勺可以调和阳气,再灸前胸部则可以调和脏腑功能。
施灸的常用手法将艾条放在穴位上方,距离皮肤约2-3厘米,以患者感到温热为度,一般每处穴位灸5-10分钟。
温和灸将艾条在穴位上方上下移动,以患者感到温热为度,一般每处穴位灸10-15分钟。
回旋灸将艾条在穴位上方快速上下移动,以患者感到温热为度,一般每处穴位灸5分钟左右。
雀啄灸将艾条放在穴位上方,距离皮肤约1.5-2厘米,以患者感到温热为度,一般每处穴位灸10-15分钟。
灸法ppt课件
![灸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a592652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f0.png)
操作方法:
将艾绒及药末点燃后,置于温灸器 中,待器具烧热后手持长柄在施术部位上方 来回熨灸,15~30 min,以局部皮肤红晕为 度。
及妇
适应证:痹痛、麻木、痿证,以
女、儿童、畏灸者。
26
二、非 艾 灸 类
非艾灸类包括火热类和非火热类两 种。其中非火热类是利用药物的刺激作 用皮肤发泡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天 灸”或“自灸”。
痛、 、寒疝、肩凝、肘、 初起、瘰、阴性 、 未化 □
神疲乏力、自汗、器下垂、久泻、久漏; 阳萎、早泄、精、尿、亡阳虚脱、下利脉 微; 久不
灸关元、气海、足三里、大椎等穴培元气 ,防疾病
37
灸法适应范围
临床一般以虚症、寒症、阴证为主,适用 于慢性久病,以及阳气不足之证。
38
第六节 灸法的注意事项
28
非艾灸类
灯火灸
概念:用灯心草蘸油点燃,焠烫 穴位的方法。
作用:祛风解表、清热解痉、化 痰开窍。
火热类
黄蜡灸
适应症:惊风、痄腮等
概念:将黄蜡烤热熔化治疗疾病 的方法。
桑枝灸 概念:以桑枝烧燃用作灸材的方 法。
29
30
非艾灸类
非火热类
毛莨:截疟、平喘、通痹——疟疾、 哮喘、痹证等。
斑蝥:破癥散结、攻毒逐瘀——神
5
第二节 灸用材料
一、艾及艾制品 (一)艾
艾叶作用:温经散寒,祛 风解表,行气活血,回阳 救逆等。
选择艾绒作为主要灸材的 原因为:
①便于搓捏成形;
②芳香易燃,火力温和, 穿透力强,可深入脏腑或 透达病所;
③价格低廉,便于采集。
6
艾绒的制作
① 农历3~5月采集新鲜肥厚艾叶; ② 曝晒干燥,捣碎去杂梗、泥沙; ③ 晒、捣筛反复多次,形成艾绒。
针灸学19灸法课件
![针灸学19灸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226ecdd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44.png)
夏季(伏天)白芥子敷灸(冬病夏治消喘膏) ➢ 能使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提高
➢ 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内分泌功 能有所改善
➢ 能降低机体过敏状态,使在冬季未发病之 前防御功能得到加强 ~ “冬病夏治”
针灸学19灸法课件
中医教研室
痛,头痛,胃痉挛等证;其镇痛效果大多显 著,一次治愈者并不罕见。 ➢ 神经系统的抑制或兴奋
----灸治可以使机能低下、衰弱或麻痹的神 经兴奋起来—补法
----使由于过敏而引起疼痛、痉挛的神经活 动得到抑制—泻法
针灸学19灸法课件
中医教研室
灸法的临床运用
➢ 协助诊断治疗
----当内脏发生病变时,作为内脏的皮肤反射, 经络或经穴上往往出现特有的硬结带和压痛, 这时,就在该处施灸,可以立即使该硬结、压
隔盐灸:盐填神阕 ---用于伤寒重证,脱证,四肢厥冷
隔蒜灸:2-3毫米蒜头片 ---用于初期肿疡
针灸学19灸法课件
艾灸操作方法2 • 艾卷灸
---艾条灸 ---温和灸 ---雀啄灸
---温针灸
针灸学19灸法课件
中医教研室
温针灸
中医教研室
针灸学19灸法课件
中医教研室
灸法的临床运用
➢ 镇痛: ----灸法能镇痛是事实,对于神经痛,风湿
针灸学19灸法课件
中医教研室
实验研究
对骨骼系统的影响: ----施灸后骨骼系统发育显然得到促进,由于 摄取蔗糖而引起的酸中毒性骨病变得到防止。 同时,管状骨的长径延长显著增加
艾灸至阴穴后,妊娠妇女尿中17—羟皮质类 固醇及17—酮皮质类固醇数值进一步明显升 高(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
灸法(Moxibustion)课件56页PPT
![灸法(Moxibustion)课件56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bbe9c8d05727a5e9846a6190.png)
①隔姜灸
操 作 : 定 穴 →生姜片(直径约2-3cm,厚约 0.2-0.3cm,中心穿数孔) →大中艾炷→点 燃至尽→除灰烬→5~10壮至皮肤潮红。
功能:温胃止呕、散寒止痛。 适应证: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泄泻,以
及风寒湿痹、外感表证等,一切寒性疾病。
②隔蒜灸
操作:定穴→独头蒜片(厚约0.2-0.3cm, 穿孔)→大中艾炷→点燃至尽→除灰 烬→反复5~10壮至皮肤潮红。
冷、虚脱及产后血晕等。
④隔附子饼灸
操 作 : 定 穴 →附子研磨,用酒调和做成饼( 0.5cm~1cm厚,3cm直径,穿孔) →大 中艾炷→点燃至尽→除灰烬→反复5~10 壮。
功能:温补肾阳。
适应证:命门火衰之男、妇科疾病(阳痿、
早泄、遗精、宫寒不孕等)、疮疡久溃不 收证。
2.艾条灸
(Moxibustion with moxa post )
灸法的分类和应用——艾炷灸
灸后调摄:《针灸大成》 灸后不可就饮茶,
恐解火气,及食,恐滞惊气,须少停一二时, 即宜入室静卧,远人事、远色欲,凡百具要 宽解。尤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受热冒寒。 至于生冷瓜果亦宜忌之。唯食茹淡养胃之物, 使气血通流,艾火逐出病气。若过厚毒味, 酗醉,致生痰涎,阻滞病气矣。
灸法的分类和应用——艾炷灸
②无瘢痕灸(非化脓灸)
操作:定穴→涂搽介质→中小艾炷→点燃
至艾炷燃剩2/5或1/4, 患者感到微痛→更换 艾炷再灸,至3~7壮 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
适应证:一般虚寒性疾患皆可(哮喘、眩晕、
风寒湿痹、皮肤疣等)。
(2)间接灸(Indirect Moxibustion ) 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
大
中
小
灸法课件PPT课件
![灸法课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095cf1c852458fb770b5696.png)
纯艾条
二、 艾炷灸法
疮面宜用盐水棉球揩净,避免污染; 30~40天,灸疮结痂脱落,局部可留有疤痕。
(2)临床应用: ① 慢性腹泻:天枢、水分、关元、气海、脾
俞、命门、肾俞;每次1穴, 每穴5~7壮。 ② 哮 喘: 定喘、肺俞、丰隆,分为两组交替灸, 每穴7壮。 (3)注意事项: ➢ 注意体位平直舒适,灸后不可马上饮茶,恐解火气; ➢ 1一2小时后方可进食; ➢ 忌生冷瓜果; ➢ 忌大怒、大劳、大饥、大倦、受热、冒寒。
3、 隔盐灸 (1)操作方法:
将纯干燥的食盐纳入脐中,填平脐孔, 上置大艾炷施灸;患者有灼痛,即可更 换;
❖ 盐上放置姜片施灸,待患者有灼痛时,将姜片提起,保留余 热至燃完一炷;一般灸3~7壮,急性病可多灸,不限制壮数
(2) 临床运用:
①小儿发育不良: 大椎、十七椎,灸至局部 红晕温热而无疼痛灼伤为度,
一般可灸3~7壮, 每日1次,10次1疗程。 ②气血两虚:气海、足三里,一般可灸3~7壮, 每日1次,10次1疗程。
(二) 间接灸(隔物灸、间隔灸、间接灸)
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衬垫某些药物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具有艾灸与药物的双重作用。
灸法的分类: 艾灸法 非艾灸法
艾灸材料
艾叶与艾绒 1、艾叶化学成分:
艾叶中纤维质较多, 水分较少,有许多可 燃的有机物,是理想 的灸疗原料。
成分
%
无氮素有机物(主要是 纤维质)
中医灸法PPT课件
![中医灸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57b1517168884868762d6d4.png)
2019年11月26日
.
5
中医灸法
• 5、引热外行
• 艾火的温热能使皮肤腠理开放,毛窍通畅,使热有去路, 从而引热外行。
• 临床上可用灸法治疗疖肿、带状疱疹、丹毒、甲沟炎等某 些实热病证。
• 对阴虚发热也可使用,但要注意施灸量不宜过大。
2019年11月26日
.
6
中医灸法
• 三、灸法的种类
• (一)艾柱灸
2019年11月26日
.
11
雷火灸
2019年11月26日
.
12
雷火灸
• 雷火灸的作用
中医角度来讲,雷火灸具 有:
1.温通经络、祛风散寒 2.活血化淤,散瘿散瘤 3.扶正祛邪等功效
2019年11月26日
西医角度来讲,雷火灸具有: 1.通过火热力及红外幅射力, 达到循经感传通导经络和调 节微循环的作用 2.在用灸区域形成高浓药区, 在热力的作用下,渗透组织 深部
用手工或器具将艾绒制成的圆锥状物,称为艾柱。
将艾柱置于穴位或病变部位上,点燃施灸的方法称为艾柱灸。
分类:1、直接灸
2、间接灸
2019年11月26日
.
7
中医灸法
• (二)艾条灸 • 将艾绒制成艾条进行施灸,称为艾条灸。 • 1、悬起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悬于腧穴或患处一定高度之上,使热
力较为温和地作用于施灸部位。适用于多种可灸病证。 ① 温和灸 ② 雀啄灸 ③ 回旋灸
2019年11月26日.源自15雷火灸• 使用步骤
• 1.扭开灸盒,取下灸药顶部的大头针,插入盒口小孔中,固定灸药.
• 2.点燃灸药顶端,注意随时吹掉药灰,保持红火。
• 3.将灸药火头对准应灸部位,距离皮肤2-3cm熏烤,至皮肤发红,深部组织
(医学课件)灸法--针灸学
![(医学课件)灸法--针灸学](https://img.taocdn.com/s3/m/869bb165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d3.png)
隔物灸
将选定药物放在艾炷和皮肤之间进行施灸,以达 到药物和艾灸的双重作用效果。
热敏灸
通过寻找个体化的热敏穴位,进行艾灸刺激,以 达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的效果。
灸法的作用原理
温热刺激
艾叶的药用价值
灸法通过温热刺激可以扩张血管、促进血液 循环、改善局部组织营养,从而起到温经散 寒、活血通络的作用。
艾叶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因此 艾灸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机体状态。
穴位刺激
综合作用
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可以调和气血、平衡阴 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灸法的作用原理还包括综合作用,即通过调 节机体内在的各种机制,使机体自身发挥治 疗作用。
02
灸法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灸法在内科中的应用
1 2
消化系统疾病
灸法可以有效缓解胃痛、腹泻、便秘等症状, 改善消化系统功能。
呼吸系统疾病
小儿腹泻
灸法可以有效缓解小儿腹泻症 状,改善小儿消化系统功能。
小儿遗尿
灸法可以缓解小儿遗尿症状, 提高小儿泌尿系统功能。
03
灸法与传统疗法的关系
灸法与中药的关系
灸法与中药各有所长
灸法与中药在治病原理上有所不同,各有优势。
灸法对中药的辅助作用
灸法可以辅助中药治疗,提高药效,增强治疗效果。
中药对灸法的辅助作用
灸法--针灸学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灸法概述 • 灸法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 灸法与传统疗法的关系 • 灸法的研究与发展 • 灸法的注意事项与预防措施
01
灸法概述
灸法的定义与历史
灸法定义
灸法是以艾绒或其他药物为主要施灸材料,点燃后放置于人 体体表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通过烧灼和熏熨刺激,以温通 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平衡。
灸法
![灸法](https://img.taocdn.com/s3/m/a9be21b36294dd88d0d26bc3.png)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 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 ❖ 中指同身寸: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 (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 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无名指 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 指的宽度作为3寸。四指相并名曰“一夫”; 用横指同身寸取腧穴,又名“一夫法”。
❖ 隔姜灸: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 风寒痹痛等,有温胃止吐、散寒止痛的作用。
❖ 隔蒜灸: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 疡等病症,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
❖ 隔盐灸: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 风脱证等,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
❖ 隔附子饼灸: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 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有温补肾阳等 作用。
常用骨度分寸表
部位
起止点
折量寸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
12
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
3
头 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至后发际正中 3
面 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 18
突下(大椎)
部 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
9
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9
胸 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歧骨) 9
腹 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至脐中
大椎
❖ 归经:督脉 ❖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 主治:
1.热病、疟疾、恶寒发热等外感病证 2.项强,脊痛 3.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等神志病证
肺腧
❖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 ❖ 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主治:
1.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疾 2.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病证
肾腧
❖ 艾条灸 即将艾绒制作成艾条进行施灸。艾条灸
灸法--针灸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 共31页PPT资料
![灸法--针灸学课件(南京中医药大学) 共31页PPT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5326bf0ce2f0066f533225d.png)
温和,故为施灸佳料。 《名医别录》载:“艾味苦,微温,无毒,
主灸百病。”
一、灸法的作用
(一)温经散寒
《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脏寒生满病, 其治宜灸炳。”可见灸法具有温经散寒的功 能。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 起的寒湿痹痛、痛经、经闭、胃脘痛、寒疝 腹痛、泄泻、痢疾等。
一、灸法的作用
(三)消瘀散结
《灵枢·刺节真邪》记载:“脉中之血,凝而 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气为血帅, 血随气行,气得温则行,气行则血亦行。灸 能使气机通畅,营卫调和,故瘀结自散。
临床常用于治疗气血凝滞之疾,如乳痈初起、 瘰疬、瘿瘤等。
一、灸法的作用
(四)防病保健
《备急千金要方·针灸上》云:“凡人吴蜀地游宦, 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 毒气不能著人也。”《扁鹊心书,须识扶阳》说: “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 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也。”《医说·针灸》也说: “若要安,三里莫要干。”说明艾灸足三里有防病 保健作用,今人称之为“保健灸”,也就是说无病 施灸,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的能力,使 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
二、灸法的种类
直接灸 化脓灸 (瘢痕灸)
非化脓灸(无瘢痕灸)
艾炷灸
隔姜灸
间接灸 隔蒜灸
隔盐灸
隔药饼灸
温和灸
艾灸类
悬起灸 回旋灸
雀啄灸
艾条灸
灸法
太乙神针
பைடு நூலகம்
实按灸 雷火神针
灸法 ppt课件
![灸法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8c2266ccf84b9d529ea7a07.png)
五、灸法的注意事项
(一)施灸顺序 先后顺序 先上后下 先阳后阴
灸量顺序
艾炷先小后大
壮数先少后多
2019/1/22
18
灸治的注意事项
(二)补泻方法
《内经》 《针灸大成》
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
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虚证用补法,实证用 泻法。
自然吸收)
注意保持清洁,防止感染
20
(五)把握适应证
2019/1/22
21
艾绒在燃烧时产生辐射能谱在0.5--5u之间包括远红外 辐射和近红外辐射,以近红外辐射为主,谱峰在1.5u左右。
远红外辐射一般直接作用于人体的浅表部位,靠传导扩 散热量,近红外辐射可直接渗透到人体较深部位(<10mm), 还通过深部的毛细血管网将传递到更深更广泛的部位。 经穴的线粒体较多,受近红外照射后可激发线粒体、腺 三磷产生大量能量使生物电流量增大,形成电位差从而激发 其他细胞能量,因此近红外辐射既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 免疫功能提供必要的能量,也可以能量缺乏的病态细胞提供 活化能。
2019/1/22
8
灸法的分类和应用——艾炷灸
2. 间 接 灸 《 肘 后 备 急 方 》 a.隔姜灸
操 作 定穴 - 生姜片( 0.2-0.3cm *2-3cm 穿孔 )- 大中艾炷 - 点燃至尽 - 除灰烬 - 反复 5~10 壮至皮肤潮红(其间更换姜片)
适应证 生殖)
2019/1/22
风寒湿痹、一切寒性疾病(消化、
2019/1/22
1
一、概述
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 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 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
针灸学课件灸法和拔罐法
![针灸学课件灸法和拔罐法](https://img.taocdn.com/s3/m/7e07556f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7e.png)
分类
拔罐法可以根据杯具和材 料的不同分为干拔罐、气 压拔罐等不同类型,也可 以根据拔罐部位进行分类。
操作步骤
拔罐法的操作步骤包括选 择拔罐部位、准备拔罐杯 具、创建负压、进行拔罐 操作等。
注意事项
拔罐时应注意卫生、负压调控、拔罐时间和 部位选择等,以确保拔罐疗效和患者安全。
常见效果
拔罐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湿邪、舒筋 活络等,对肌肉骨骼疾病和感冒等病症有一 定的疗效。
灸法需要注意火灾 和烫伤风险,拔罐 法需要注意拔罐时 间和负压控制,以 及患者的舒适度。
结论
特点和优缺点
灸法通过温热刺激,效果持 久但操作繁琐;拔罐法通过 负压刺激,疗效迅速但留下 明显痕迹。
综合运用
灸法和拔罐法可以根据病症 特点综合运用,提高针灸疗 效,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针灸学中的地位
灸法和拔罐法作为传统的针 灸疗法,在针灸学中具有重 要的地位,并有广泛的应用。
灸法和拔罐法的比较
相同点
灸法和拔罐法都是 传统的针灸疗法, 通过刺激人体来促 进血液循环、舒筋 活络等治疗效果。
不同点
灸法通过热量刺激, 而拔罐法通过负压 刺激,两者的操作 步骤和杯具材料也 存在一些差异。
适用病症比较
灸法适用于疼痛、 气血失调等,而拔 罐法适用于湿邪、 风寒感冒等病症。
风险与注意 事项
针灸学课件灸法和拔罐法
针灸学课件灸法和拔罐法。本课程将介绍灸法和拔罐法的概述、分类、操作 步骤、注意事项和常见效果,以及灸法和拔罐法的比较和综合运用。
灸法
概述
灸法是一种传统的针灸疗 法,通过燃烧艾草或其他 物质,利用热量来刺激人 体穴位以起到治疗作用。
分类
灸法根据使用的灸具和材 料可以分为直接灸、间接 灸、温灸、艾灸等不同类 型。
《针灸学》课件ppt灸法
![《针灸学》课件ppt灸法](https://img.taocdn.com/s3/m/1403058f0b4c2e3f572763d3.png)
2020/11/6
1
一、概述(Introduction)
灸法的概念:(书)
《说文解字》灸,灼也,从火音久。 刺以石针曰砭,灼以艾火曰灸。
《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其民乐野 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 焫者,也从北方来。
2020/11/6
2
灸法概述
灸,烧灼的意思。灸法主要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 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 的一种方法。
b针灸并用
c热力可通 过针身传 入体内
防止艾火 脱落,灸 时嘱咐患 者不要移 动体位, 并在施灸 的下方垫 一纸片, 防止烫伤
4.温灸器灸
温灸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用温灸器 施灸的方法称温灸器灸,临床常用的有温灸盒 和温灸筒。
施灸时,将艾绒点燃后放入温灸筒或温灸盒里 的铁网上,然后将温灸筒或温灸盒放在施灸部 位15—20min即可。
补法
艾炷点燃置穴位,不吹其火,待其徐徐燃尽自 灭,火力缓慢温和,灸治的时间较长,壮数可 多,灸毕一炷用手指按一会施灸穴位,以使其 真气聚而不散。
直接灸 间接灸 悬起灸
瘢痕灸 无瘢痕灸
隔姜灸 隔蒜灸 隔盐灸 隔附子饼灸
温和灸 雀啄灸 回旋灸
温针灸 温灸器灸
实按灸
太乙针灸 雷火针灸
其他灸法 灯草灸、天灸
2020/11/6
23
五、灸治的注意事项
(一)顺序
先后顺序 先上后下 先阳后阴 灸量顺序 艾炷先小后大
壮数先少后多
2020/11/6
24
灸治的注意事项
隔姜灸
操 作 定穴-生姜片 ( 0.2~0.5cm *2-3cm 穿 孔)-大中艾炷-点燃至尽-除 灰 烬 - 反 复 5~10 壮 至皮 肤 潮红(其间更换姜片)
针灸学讲座之灸法(厚朴中医学堂讲稿)
![针灸学讲座之灸法(厚朴中医学堂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2478dffc172ded630b1cb6d2.png)
孟子云:“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这里的七和三是说慢性的病,要用陈艾来治疗。南宋时的医家窦材,犹善灸术,著《扁鹊心书》,介绍临床艾灸,主张“须识扶阳”和“温补脾肾”。提出“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的论断。
窦氏认为“大病宜灸”,大病“须加艾灸,方保无虞。”施灸的壮数多,会疼。窦材创立睡圣散(曼陀罗花和大麻花等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在灸前服用3钱,全身麻醉,再施灸疗,赞其用心良苦。因为古人多是用艾绒直接灸,把艾绒搓捏为圆锥形的艾柱,大小或如麦粒,或如莲子。灸时,每燃完一个艾柱,叫一壮。在《说文》中:“灸,灼也。”久,是灸的古字,以后灸之,象人两胫后有距也。(《说文》)为从后面灸灼治病,象人双腿后有物灼体的形状。
3月17日,面色更明润,收大效,用针灸。 守乌梅丸意,处药方: 乌梅30枚、细辛3克、炮姜30克、黄连30克、黄柏30克、当归30克、制附片10克、川椒15克、桂枝20克、党参30克、生姜45克、大枣12枚。3剂。
3月20日,额部较往大有效验,用针灸。处药方:乌梅30枚、细辛3克、炮姜30克、黄连30克、黄柏20克、当归30克、制附片10克、川椒15克、桂枝20克、党参30克、生姜45克、大枣12枚。3剂。4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教研室
温针灸
中医教研室
中医教研室
灸法的临床运用
➢ 镇痛: ----灸法能镇痛是事实,对于神经痛,风湿
痛,头痛,胃痉挛等证;其镇痛效果大多显 著,一次治愈者并不罕见。 ➢ 神经系统的抑制或兴奋
----灸治可以使机能低下、衰弱或麻痹的神 经兴奋起来—补法
----使由于过敏而引起疼痛、痉挛的神经活 动得到抑制—泻法
此处加标题
针灸学19灸法
眼镜小生制作
灸法
灸法的概念 灸法材料 艾灸操作方法 灸法的运用 实验研究 灸法注意事项
中医教研室
中医教研室
灸法的概念及分类
灸法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 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 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灸法大体上可分为艾灸法和非艾灸法 两大类
灸法材料
➢ 能降低机体过敏状态,使在冬季未发病之 前防御功能得到加强 ~ “冬病夏治”
中医教研室
实验研究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 成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联合化疗后)
艾炷瘢痕灸后证实,多数患者白细胞总数上 升至正常范围,幼稚细胞减少或消失,血红 蛋白和血小板均有不同幅度上升 ➢ 临床研究证实:艾灸可促进造血系统功能并 对血压具有明显的调整作用(使之趋于正常) ➢ 艾灸足三里有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可预防 脑血栓形成的发生与复发
2. 把灸膏涂在一定规格的铝纸上,然后 按施灸部位敷贴,在施灸穴位上一般 都出现温热或灼烫感觉
3. 可加强对穴位局部的温热刺激和药物 的透人吸收,起到温经散寒,活血通 络,增强药物效能的作用
中医教研室
中医教研室
艾灸操作方法1
艾炷灸
-----直接灸(瘢痕灸,无瘢痕灸)
小炷 麦粒
中炷 黄豆
-----间接灸
胰腺等内分泌腺(激素)的分泌(对糖尿病疗 效卓著)
实验研究
中医教研室
大量临床资料证明,灸法治病是通过多方面 的综合性因素来实现的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灸法对提高机体免疫功 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夏季(伏天)白芥子敷灸(冬病夏治消喘膏)
➢ 能使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提高
➢ 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内分泌功 能有所改善
内服有清心降火,利尿通淋的作用 灯心草蘸油点燃,在病儿身体上淬烫,
俗称“打灯火” 《本草纲目·灯火》:“灯火,主治 小儿惊风、昏迷、搐搦、窜视诸病, 又治头风胀痛,视头额太阳络脉盛 处,以灯心蘸麻油点灯淬之良。…”
中医教研室
铝灸
1. 中药粉100克,升汞(二氯化汞) 20克, 花椒面20克,氯化钠10克加水和甘油 (1:5)混合调匀制成软膏状--灸膏
中医教研室
艾叶、灯心草 硫磺 黄蜡 桃枝 桑枝 斑蝥 甘遂 竹茹 烟草 铝……
麻叶 毛茛叶 吴茱萸 白芥子 蓖麻子 旱莲草 线香 火柴头
中医教研室
艾叶(冰台、医草、灸草、黄草、蕲艾、艾蒿)
“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遂寒,消肿散结, 回阳救逆及防病保健
艾叶成 份Βιβλιοθήκη 大炷 莲子中医教研室
中医教研室
间接灸
使用药物将皮肤与艾炷隔开进行施灸
隔姜灸:姜片厚2-3毫米,直径2-3厘米 ---用于风寒湿痹,寒性腹痛
隔盐灸:盐填神阕 ---用于伤寒重证,脱证,四肢厥冷
隔蒜灸:2-3毫米蒜头片 ---用于初期肿疡
艾灸操作方法2
• 艾卷灸
---艾条灸 ---温和灸 ---雀啄灸
中医教研室
灸法的临床运用
➢ 协助诊断治疗 ----当内脏发生病变时,作为内脏的皮肤反射,
经络或经穴上往往出现特有的硬结带和压痛, 这时,就在该处施灸,可以立即使该硬结、压 痛减轻或消失 ➢ 促进循环,改善组织代谢
----灸可使血行旺盛,促使新陈代谢,既可全 面增进健康程度,又可对由于血行障碍而产生 的种种疾病、炎症、肿胀等卓有疗效
中医教研室
实验研究
对骨骼系统的影响: ----施灸后骨骼系统发育显然得到促进,由于 摄取蔗糖而引起的酸中毒性骨病变得到防止。 同时,管状骨的长径延长显著增加
艾灸至阴穴后,妊娠妇女尿中17—羟皮质类 固醇及17—酮皮质类固醇数值进一步明显升 高(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兴奋)
谢谢观看
百分率
无氮素之有机物(纤维质) 含氮素之有(蛋白质) 水份 溶醚成份(挥发油0.02%) 离子成份(钾·钠·钙·铝 ·镁)
66.85 11.31 8.98 4.42 8.44
《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中医教研室
艾 叶
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回阳救逆
中医教研室
灯心草(野席草、虎须草、赤须、碧玉草)
----在白发老人头部施灸,往往在其周围出现 黑发
中医教研室
灸法的临床运用
➢ 增强吸收能力: ----可使胃肠的吸收能力旺盛,营养改善,
也可促进病理产物及出血的吸收 ➢ 调整消化液(胃液,唾液腺、胆汁)的分泌,
使消化机能好转 ➢ 施灸可以治愈性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
月经不调等内分泌疾患: ----调节肾上腺、睾丸、卵巢、甲状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