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深工艺及拉深模设计

合集下载

模具设计与制造第7章拉深工艺与模具设计

模具设计与制造第7章拉深工艺与模具设计
有无明显缺陷。
尺寸测量
使用测量工具对拉深制品的尺 寸进行测量,以检查其是否符 合设计要求。
壁厚测量
使用壁厚测量仪对拉深制品的 壁厚进行测量,以检查其是否 均匀。
强度测试
对拉深制品进行拉伸或压缩试 验,以检测其力学性能是否满
足要求。
提高拉深制品质量的措施
选用优质材料
选用质量稳定、性能良好的材料,以提高拉深制品的基 本质量。
的强度和刚度等因素。
压力过大会导致工件破裂或模 具损坏,而压力过小则会导致
工件起皱或形状不规整。
压力控制需要与速度控制和温 度控制等参数进行协调,以确 保整个拉深过程的稳定性和可
靠性。
拉深工艺的速度控制
速度控制是拉深工艺中的另一 个重要参数,它直接影响到工
件的表面质量和尺寸精度。
速度控制需要考虑到工件的材 质、厚度、润滑条件以及模具
拉深工艺的应用领域
汽车行业
汽车覆盖件、油箱、仪 表盘等部件的制造。
家用电器行业
电子行业
航空航天行业
空调、冰箱、洗衣机等 产品的外壳和内部零件
的制造。
手机、电脑等产品的外 壳和内部结构件的制造。
飞机蒙皮、机身部件等 高精度、高质量要求的
零件的制造。
拉深工艺的发展趋势
高精度、高质量
柔性化、个性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拉深工艺的精度和 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高精度、高质 量的模具和加工设备成为发展的趋势。
破裂。
凸模设计
凸模的作用是将材料拉入凹模, 因此需要具有足够的刚性和强度。 凸模的直径应与凹模相匹配,以
保持适当的间隙。
压边圈设计
压边圈的作用是控制材料流动, 防止材料起皱。压边圈的宽度和 重量应适中,以确保压力均匀。

管壳件的拉深工艺与拉深模具设计

管壳件的拉深工艺与拉深模具设计

管壳件的拉深工艺与拉深模具设计篇一:《管壳件的拉深工艺与拉深模具设计》嘿,你知道管壳件吗?这可真是个超级有趣的东西呢。

我呀,就像发现了一个大宝藏一样,对管壳件的拉深工艺和拉深模具设计充满了好奇。

先来说说管壳件吧。

管壳件就像一个个小卫士,在好多地方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呢。

它们的形状有点特别,长长的,像个小筒子。

我就想啊,这么个小筒子一样的东西,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呢?这就和拉深工艺有关系啦。

拉深工艺啊,就像是把一块平平的面团变成一个小筒子的魔法。

你看,我们有一块平平的材料,就像一张纸一样平。

然后呢,通过一些特别的方法,就慢慢地把它变成了管壳件的形状。

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哦。

就好比我们要把一块方形的泥巴捏成一个长长的小棍,需要有技巧的。

拉深的时候,材料要受到力的作用,这个力就像是一双无形的大手,在慢慢地推着材料变形。

要是这双手的力气太大了,材料可能就会被弄坏,就像我们捏泥巴的时候用力过猛,泥巴就会裂开一样。

要是力气太小呢,材料又不能变成我们想要的形状。

这可真让人头疼啊。

那拉深模具呢?拉深模具就像是为这个魔法专门打造的工具。

它就像一个特别的模具,材料在它里面经过拉深工艺,就变成了管壳件。

拉深模具的设计可复杂啦。

我就想啊,那些设计模具的叔叔阿姨们,可真是厉害得不得了。

我问过我的老师,我说:“老师,拉深模具的设计怎么这么难呀?”老师笑着告诉我:“孩子啊,这就像是建房子一样,每一个部分都得考虑到。

”我就更疑惑了,建房子?老师看我不明白,就接着说:“你看,拉深模具的各个部件就像房子的各个部分。

比如说,有一部分就像是房子的地基,它得稳稳地支撑着整个拉深的过程。

要是这个地基不稳,那拉深就会出问题,就像房子的地基不牢,房子就会倒一样。

”我又问:“那还有呢?”老师说:“还有像房子的墙壁一样的部分啊。

这些部分要把材料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让它按照我们想要的形状去变形。

就像房子的墙壁把房子里面的空间给限制住了一样。

”我听了之后,好像有点明白了。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二)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二)

4.凸、凹模工作表面粗糙度 凹模: 型腔表面Ra0.8μm, 圆角表面Ra0.4μm 凸模: Ra1.6μm∼0.8μm 5.拉深凸模的出气孔尺寸
4.6.4 凸、凹模的结构形式
拉深凸模与凹模的结构形式取决于工件的形状、尺寸以 及拉深方法、拉深次数等工艺要求,不同的结构形式对拉 深的变形情况、变形程度的大小及产品的质量均有不同的 影响。 当毛坯的相对厚度较大,不易起皱,不需用压边圈压边 时,应采用锥形凹模。
3.压边圈的形式 (1)平面压边圈 适用于一般拉深模
(2)弧形压边圈 适用于 (t / D ×100) < 0.3 , 且小凸缘和较大圆角半径
(3)带限位装置的压边圈 适于拉深板料较薄或带较宽凸缘的零件
(4)局部压边的压边圈 ) 适于拉深带宽凸缘工件
(5)带拉深筋的压边圈 适用于凸缘特别小或半球形工件
2.中间拉深的凸、凹模尺寸
Dd i = Di 0
+δ d 0 −δ p
D p i = (Ddi − Z )
式中:
Di—各工序的基本尺寸。 —
3.凸、凹模制造公差 非圆形凸、凹模的制造公差可根据工件的公 差来选定。工公差为 ITl3 级以上时, 和 可按IT6 ~8 级取,工件公差在 ITl4 级以下时, 按 ITl0 级 取;圆形凸凹模制造公差查表获得。
4.5 其它旋转体件的拉深
学习目标: 了解其它常见旋转体拉深件的结构、拉深过 程;理解它们的拉深工序安排。 教学要求: 能够计算阶梯圆筒件的拉深次数,确定各种 形状的阶梯圆筒件的拉深工序安排;理解难拉深 的球面、锥形等曲面旋转体拉深件的工艺方案。
4.5.1 阶梯圆筒件的拉深 1. 拉深次数 一次拉深的条件:
4.8 盒形件的拉深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具的设计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具的设计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具的设计拉深工艺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加工方法,用于将平面金属材料加工成具有凹凸形状的器件或零件。

它通常涉及到将金属板材通过拉伸的方式使其变形,以达到所需的形状和尺寸。

而拉深模具则是用于支撑和引导金属板材在拉深过程中发生变形的工具。

拉深工艺的设计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材料的性质、板材的厚度和尺寸、拉深的形状和深度等。

首先,根据所需拉深的形状设计模具的结构和形状,并确定所需的深度和尺寸。

其次,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艺参数,以确保金属材料在拉深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塑性变形能力,并且不会发生过度拉伸、断裂或破裂。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加工效率和成本等因素,以优化拉深工艺的设计。

拉深模具的设计是实现拉深工艺的关键。

它通常由多个部分组成,包括上模板、下模板、导柱、导套、导向装置、弹簧等。

上模板和下模板是用于支撑金属板材并施加压力的主要部分,它们的形状和结构决定了拉深的形状和深度。

导柱和导套用于引导上模板的移动,以确保拉深的精度和稳定性。

导向装置用于确保上模板和下模板的对位精度,避免偏移和倾斜。

而弹簧则用于提供足够的弹性力,以使上模板在拉深过程中能够平稳地移动。

在拉深模具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多个因素。

首先,需要进行模具的结构和形状设计,确保其能够满足所需拉深的形状和深度。

其次,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以确保模具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硬度。

同时,还需要进行模具的冷却设计,以提高模具的寿命和加工效率。

此外,需要进行模具的装配和调试,确保其能够正常使用并满足要求的加工精度和质量。

总之,拉深工艺及拉深模具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多个因素,包括材料的性质、工艺参数、加工效率和成本等。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优化可以实现高效、精确和稳定的拉深加工。

第4章拉深工艺与拉深模

第4章拉深工艺与拉深模
防止拉裂:
一方面要通过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提高筒壁抗拉强度; 另一方面通过正确制定拉深工艺和设计模具,降低筒壁所 受拉应力。
三.拉深时凸缘变形区的应力分布和起皱
图5-7 圆筒形件拉深时的应力分析
1.凸缘变形区的力学分析
(σ1
+
dσ1
)(R
+
dR)φt
-
σ1Rφt
+

3dRtsin
φ 2
=
0
σ1 (σ3)=βσs
拉深时扇形单元的受力与变形情况
二.拉深过程中毛坯的应力和应变状态
图5-4 拉深时毛坯的变形特点 a)平板毛坯的一部分 b)毛坯在拉深过程中的变形 c)拉深成圆筒形件
图5-5 拉深时毛坯内各部分的内应力
第五章 拉深
第一节 拉深的基本原理
拉深件的起皱与拉裂
拉深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主要是凸缘变形区的起皱和筒壁传力区的拉裂。
σ1
=1.1σ sm
ln
Rt R
σ3
=1.1σ
sm
(1
ln
Rt R
)
σ1max
=1.1σ sm
ln
Rt r0
σ3max =1.1σ sm
拉深某一瞬间|σ1|=|σ3 |的位置
1.1σ sm
ln
Rt R
1.1σsm(1 ln
Rt R
)
R 0.61Rt |σ3 |=|σ1 |
R > 0.61Rt |σ3 |>|σ1 |
1—凸模
图5-1 拉深示意图
2 —压边圈
3 —毛坯
4 —凹模
第四章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第一节 拉深的基本原理

拉深工艺和拉深模设计

拉深工艺和拉深模设计
学习目旳: 掌握拉深件旳构造工艺性要求,了解拉深件在
公差、材料上旳要求,掌握拉深件工序安排旳一般 原则。
教学要求: 根据弯曲件旳构造工艺性要求改善拉深件旳结
构设计;能够根据拉深件旳工艺条件,拟定拉深件 圆角半径,拟定带孔拉深件旳孔旳位置。
4.2.1 对拉深件形状尺寸旳要求
1)拉深件形状应尽量简朴、对称,尽量一次拉 深成形。
1)孔位应与主要构造面(凸缘面)在同一平面, 或孔壁垂直该平面,便于冲孔与修边在同一 道工序中完毕。
2)拉深件侧壁上旳冲孔与底边或凸缘边旳距离 h 2d t
3)拉深件凸缘上旳孔距:
D1 (d1 3t 2r2 d )
4)拉深件底部孔距:
d d1 2r1 t
4.2.3 拉深件旳精度等级 主要指其横断面旳尺寸精度;一般在IT13级
2)叠加各段中间层面积,求出制件中间层面积;
3)根据“等面积原则”求出毛坯直径。
D
4S
4
f
式中
S——毛坯面积(涉及修边余量); f——简朴旋转体拉深件各部分面积; D——毛坯直径。
案例分析: 带凸缘制件
无凸缘制件
将制件分割为: 1)1/4凹球环 2)圆柱
3)1/4凸球环 4)圆板
计算:
1)1/4凹球环
要求:
1)rpg≥t,一般取:rpg≥(35)t 2)rpg<t,增长整形工序,每整形一次,rpg
可减小1/2。
pg
pg
py
3.矩形拉深件壁间圆角半径rpy 矩形拉深件壁间圆角半径rpy:
指矩形拉深件旳四个壁旳转角半径。
要求:rpy≥3t及rpy≥H/5
pg
pg
py
4.2.2 拉深件上旳孔位布置

圆筒形件拉深工艺计算

圆筒形件拉深工艺计算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圆筒形件拉深工艺计算
三、圆筒形件拉深的压料力与拉深力
2.拉深力与压力机公称压力 (2)压力机公称压力
单动压力机,其公称压力应大于工艺总压力Fz。 工艺总压力为 Fz F FY
注意: 当拉深工作行程较大,尤其落料拉深复合时,应使工艺
力曲线位于压力机滑块的许用压力曲线之下。
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按下式来确定压力机的公称压力 Fg : 浅拉深 Fg (1.6 ~ 1.8)Fz 深拉深 Fg (1.8 ~ 2.0)Fz
(1)工序件直径的确定
确定拉深次数以后,由表查得各次拉深的极限拉深系
数,适当放大,并加以调整,其原则是:
1)保证m1m2…mn= 2)使m1<m2<…mn
d D
最后按调整后的拉深系数计算各次工序件直径:
d1=m1D d2=m2d1

dn=mndn-1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圆筒形件拉深工艺计算
二、拉深次数与工序件尺寸
极限拉深系数[m]
从工艺的角度来看,[m]越小越有利于减少工序数。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圆筒形件拉深工艺计算
一、拉深系数与极限拉深系数
2.影响极限拉深系数的因素
(1)材料的组织与力学性能 (2)板料的相对厚度t / D
t/D
[m]
(3)拉深工作条件
1)模具的几何参数 2)摩擦润滑 3)压料圈的压料力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圆筒形件拉深工艺计算
二、拉深次数与工序件尺寸
1.拉深次数的确定 (2)推算方法
1)由表4.4.1或表4.4.2中查得各次的极限拉深系数; 2)依次计算出各次拉深直径,即
d1=m1D;d2=m2d1;…;dn=mndn-1; 3)当dn≤d时,计算的次数即为拉深次数。

冲压工艺学 第四章 拉深工艺及模具设计.

冲压工艺学 第四章 拉深工艺及模具设计.

拉深工艺及模具设计
(a) 图4-9 拉深件的工艺性
(b)
拉深工艺及模具设计
(5)拉深件的精度要求不宜过高 拉深件的精度包括
拉深件内形或外形的直径尺寸公差、高度尺寸公差等,一般
合适的精度在GB6(IT11)级以下,其精度等级如表4-1所示。 (6)拉深件的尺寸标注应合适 拉深件直径尺寸应明
显注明必须保证外部尺寸或是必须保证内部尺寸,不能同时
2 D d12 6.28rd1 8r 2 d32 d2 )
拉深工艺及模具设计
表4-2 拉深件展开尺寸计算公式(四)
D d12 4d 2 h 6.28rd1 8r 2 或D d12 4d 2 H 1.72rd 2 0.56r 2
2 D d12 2 r2 d1 8r22 4d 2 h 2 r1d 2 4.56r12 d 4 d32
拉深工艺及模具设计
4.1.2 以后各次拉深 通常,当筒形件高度较大时,由于受板料成形极限的限 制,不可能一次拉成,而需要二次或二次以上拉深。以后各 次拉深,就是指由浅筒形件拉成更深筒形件的拉深。 以后各次拉深大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正拉深,如图47(a)所示,另一种是反拉深,如图4-7(b)所示。反拉深就是 将经过拉深的半成品倒放在凹模上再进行拉深。这时,材料 的内、外表面将互相转换。
12
若r1 r2 r3时,则 D d12 4d 2 h 2 r (d1 d 2 ) 4 r 2
拉深工艺及模具设计
表4-2 拉深件展开尺寸计算公式(五)
13
D d12 4d2 h 2 r d1 8r 2 2L(d 2 d3 )
14
D d12 2 r (d1 d2 ) 4 r 2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具设计复习题及答案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具设计复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拉深工艺及拉深模具设计复习题答案一、填空题1.拉深是是利用拉深模将平板毛坯压制成开口空心件或将开口空心件进一步变形的冲压工艺。

2.拉深凸模和凹模与冲裁模不同之处在于,拉深凸、凹模都有一定的圆角而不是锋利的刃口,其间隙一般稍大于板料的厚度。

3.拉深系数m是拉深后的工件直径和拉深前的毛坯直径的比值,m越小,则变形程度越大。

4.拉深过程中,变形区是坯料的凸缘部分。

坯料变形区在切向压应力和径向拉应力的作用下,产生切向压缩和径向伸长的变形。

5.对于直壁类轴对称的拉深件,其主要变形特点有:(1)变形区为凸缘部分;(2)坯料变形区在切向压应力和径向拉应力的作用下,产生切向压缩与径向的伸长,即一向受压、一向收拉的变形;(3)极限变形程度主要受传力区承载能力的限制。

6.拉深时,凸缘变形区的起皱和筒壁传力区的拉裂是拉深工艺能否顺利进行的主要障碍。

7.拉深中,产生起皱的现象是因为该区域内受较大的压应力的作用,导致材料失稳_而引起。

8.拉深件的毛坯尺寸确定依据是面积相等的原则。

9.拉深件的壁厚不均匀。

下部壁厚略有减薄,上部却有所增厚。

10.在拉深过程中,坯料各区的应力与应变是不均匀的。

即使在凸缘变形区也是这样,愈靠近外缘,变形程度愈大,板料增厚也愈大。

11.板料的相对厚度t/D越小,则抵抗失稳能力越愈弱,越容易起皱。

12.因材料性能和模具几何形状等因素的影响,会造成拉深件口部不齐,尤其是经过多次拉深的拉深件,起口部质量更差。

因此在多数情况下采用加大加大工序件高度或凸缘直径的方法,拉深后再经过切边工序以保证零件质量。

13.拉深工艺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筒壁传力区最大拉应力小于危险断面的抗拉强度。

14.正方形盒形件的坯料形状是圆形;矩形盒形件的坯料形状为长圆形或椭圆形。

15.用理论计算方法确定坯料尺寸不是绝对准确,因此对于形状复杂的拉深件,通常是先做好拉深模,以理论分析方法初步确定的坯料进行试模,经反复试模,直到得到符合要求的冲件时,在将符合要求的坯料形状和尺寸作为制造落料模的依据。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设计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设计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设计本章内容简介:本章在分析拉深变形过程及拉深件质量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介绍拉深工艺计算、工艺方案制定和拉深模设计。

涉及拉深变形过程分析、拉深件质量分析、圆筒形件的工艺计算、其它形状零件的拉深变形特点、拉深工艺性分析与工艺方案确定、拉深模典型结构、拉深模工作零件设计、拉深辅助工序等。

学习目的与要求:1.了解拉深变形规律、掌握拉深变形程度的表示;2.掌握影响拉深件质量的因素;3.掌握拉深工艺性分析。

重点:1. 拉深变形特点及拉深变形程度的表示;2.影响拉深件质量的因素;3.拉深工艺性分析。

难点:1.拉深变形规律及拉深变形特点;2.拉深件质量分析;3.拉深件工艺分析。

拉深:利用拉深模将一定形状的平面坯料或空心件制成开口空心件的冲压工序。

拉深工艺可以在普通的单动压力机上进行,也可在专用的双动、三动拉深压力机或液压机上进行。

拉深件的种类很多,按变形力学特点可以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如图5-1所示。

图5-1 拉深件示意图5.1 拉深变形过程分析5.1.1 拉深变形过程及特点图5-2所示为圆筒形件的拉深过程。

直径为D、厚度为t的圆形毛坯经过拉深模拉深,得到具有外径为d、高度为h的开口圆筒形工件。

图5-2 圆筒形件的拉深1.在拉深过程中,坯料的中心部分成为筒形件的底部,基本不变形,是不变形区,坯料的凸缘部分(即D-d的环形部分)是主要变形区。

拉深过程实质上就是将坯料的凸缘部分材料逐渐转移到筒壁的过程。

2.在转移过程中,凸缘部分材料由于拉深力的作用,径向产生拉应力,切向产生压应力。

在和的共同作用下,凸缘部分金属材料产生塑性变形,其“多余的三角形”材料沿径向伸长,切向压缩,且不断被拉入凹模中变为筒壁,成为圆筒形开口空心件。

3.圆筒形件拉深的变形程度,通常以筒形件直径d与坯料直径D的比值来表示,即m=d/D(5-1)其中m称为拉深系数,m越小,拉深变形程度越大;相反,m越大,拉深变形程度就越小。

5.1.2 拉深过程中坯料内的应力与应变状态拉深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塑性变形过程,其变形区比较大,金属流动大,拉深过程中容易发生凸缘变形区的起皱和传力区的拉裂而使工件报废。

3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3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教案
课题序号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授课课时
授课形式
授课时间
授课章节
名称
4.4工艺尺寸计算
使用教具
知识目标
掌握拉深工艺尺寸计算的方法
能力目标
教学重点
拉深工艺尺寸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型面分割
更新、补充、
删节内容
课外作业
教学后记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2.4排样(layout)
②当拉深材料中的应力不大时,允许采用不带填料的油剂润滑剂。
③当拉深圆锥形类零件时,为了用增加摩擦抗力来减少起皱,同时又要求不断通入润滑液进行冷却时,则一般采用乳化液。
④在变薄拉深时,润滑剂不仅是为了减少摩擦,同时又起到冷却模具的作用,因此不应采用干摩擦。在拉深钢质零件时,往往在毛坯表面上镀铜或磷化处理,使毛坯表面形成一层与模具的隔离层,它能贮存液体和在拉深过程中具有“自润滑”性能。在拉深不锈钢,高温合金等粘模严重、强化剧烈的材料时,一般也需要对毛坯表面进行“隔离层”处理。
拉深方法:
1)浅锥形件(t/d2≤0.25~0.30)浅锥形件一般只要一次拉深成形。
通常采用增加工艺凸缘用压边圈或带有拉深筋的模具;或使用液压和橡皮柔性凸(凹)模拉深。
2)中锥形件(t/d2≤0.3~0.7)这类制件大多为一次拉深成形。
当t/D>0.025时,可一次成形,不需要压边,只需要在行程末进行校正整形。
这类制件具有三个变形区:
压边圈下面的圆环部分拉深变形区;
凹模口内至变形过渡环处的拉深变形区;
制件顶部至过渡环处的胀形变形区。
在模具设计和工艺过程设计时,是采用制件的相对高度h/d和材料的相对厚度t/D为依据进行设计。

第四章 拉深工艺及模具设计

第四章 拉深工艺及模具设计
24.10.2023
拉深过程中影响起皱的主要因素
板料的相对厚度 t/D
t dt d
t/D 越小,拉深变形区抗失稳的能力越差,越易起皱。
拉深系数 m(切向压应力的大小)
m 越小,拉深变形程度越大,切向压应力的数值越大;另外, 变形区的宽度越大,抗失稳的能力变小,越易起皱。
模具工作部分几何形状
用锥形凹模拉深时,由于毛坯的 过渡形状使拉深变形区有较大的抗失 稳能力,与平端面凹模相比可允许用 相对厚度较小的毛坯而不致起皱。
划分为五个区: I 凸缘部分 II 凹模圆角部分 III 筒壁部分 IV 凸模圆角部分 V 筒底部分
下标1、2、3分别代表 坯料径向、厚向、切 向的应力和应变
坯料各区的应力与应变是很不均匀的。
24.10.2023
IV
24.10.2023
I II
III V
三、拉深变形过程中凸缘变形区的应力分布
拉深至某一瞬时 R t
使
max 1 max
出现在
R t0.7~0.9R 0
即拉深早期。
24.10.2023
四、筒壁传力区的受力分析
(1)压边力Q 引起的摩擦应力
M
2 Q dt
(2)材料流过凹模圆角半径产生弯 曲变形的阻力
W 14b
rd
t t
2
(3)材料流过凹模圆角后又被拉直 成筒壁的反向弯曲力
'WW14b
t rdt
2
24.10.2023
§4-3 直壁旋转体零件的拉深
一、拉深毛坯尺寸的确定
拉深毛坯尺寸的确定原则: 体积不变原则: 若拉深前后料厚不变,拉深前坯料表面积与拉深后
冲件表面积近似相等,得到坯料尺寸。

第 4 章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

第 4 章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

第4章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 (Drawing Process and Drawing Die)教学目标了解拉深工艺及拉深件的结构工艺性、变形过程分析、拉深件的质量问题及防止措施,基本掌握拉深工艺设计、拉深模具典型结构组成及工作过程分析、拉深模具设计。

应该具备的能力:具备拉深件的工艺性分析、工艺计算和典型结构工作过程分析、拉深模设计的基本能力。

教学要求能力目标知识要点权重自测分数了解拉深工艺及拉深件的结构工艺性拉深概念及拉深件的结构工艺性12.5%理解拉深变形过程分析拉深变形过程及变形分析、拉深件的质量问题及防止措施12.5%基本掌握拉深工艺设计毛坯尺寸计算、拉深系数、拉深次数、各次拉深半成品件尺寸的计算25%熟悉拉深模具典型结构拉深模分类、典型结构、拉深模主要特点25%熟悉拉深模具设计拉深力计算,压边装置及压边力、压力机的选择,凸、凹模工作尺寸计算25% 引例壳形件在生产生活中经常见到,如下图所示的机壳、电动机叶片、摩托车轮护瓦,还有诸如不锈钢饭盒、易拉罐等产品。

这些零件从板料成为深腔件,就是通过拉深工艺实现的,其发生的塑性变形比较大,那么所用模具如何设计?这就是本章所要解决的问题。

思考电动机叶片模具的制造过程中包括哪些冲压工序。

模具设计与制造·108· ·108·4.1 拉深工艺与拉深件工艺性(Drawing Process andProcessability of Drawing Part)4.1.1 拉深件与拉深工艺分类(Drawing Part and Classification of Drawing Process)拉深是指利用模具将平板毛坯冲压成各种开口的空心零件,或将已制成的开口空心件压制成其他形状和尺寸空心件的一种冲压加工方法。

1.拉深件分类冲压生产中,拉深的种类很多,各种拉深件按变形力学特点可以分为表4-1所示的基本类型。

表4-1 拉深件的分类拉深件名称 拉深件简图变形特点 轴对称零件 圆筒形件 带凸缘圆筒形件 阶梯形件1.拉深过程中变形区是坯料的凸缘部分,其余部分是传力区;2.坯料变形区在切向压应力和径向拉应力作用下,产生切向压缩与径向伸长的一向受压一向受拉的变形;3.极限变形程度主要受坯料传力区承载能力的限制 盒形件 带凸缘盒形件 其他形状零件 1.变形性质同前,区别在于一向受拉一向受压的变形在坯料周边上分布不均匀,圆角部分变形大,直边部分变形小; 2.在坯料的周边上,变形程度大与变形程度小的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与作用 直壁类拉深件 非轴对称零件 曲面凸缘的零件 除具有前项相同的变形性质外,还有如下特点:1.因零件各部分高度不同,在拉深开始时有严重的不均匀变形;2.拉深过程中,坯料变形区内还要发生剪切变形轴对称零件球面类零件 锥形件 其他曲面零件 拉深时坯料变形区由两部分组成: 1.坯料外部是一向受拉一向受压的拉深变形;2.坯料的中间部分是受两向拉应力的胀形变形区 曲面类拉深件非轴对称零件 平面凸缘零件 曲面凸缘零件 1.拉深时坯料的变形区也是由外部的拉深变形区和内部的胀形变形区所组成,但这两种变形在坯料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2.曲面凸缘零件拉深时,在坯料外周变形区内还有剪切变形第4章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 ·109··109·虽然这些零件的冲压过程都叫做拉深,但是由于其几何形状不同,在拉深过程中,它们的变形区位置、变形性质、毛坯各部位的应力状态和分布规律等都有相当大的差别,所以在确定拉深的工艺参数、工序数目与工艺顺序等方面都不一样。

拉深件的工艺性

拉深件的工艺性
带台阶拉深件的尺寸标注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拉深件的工艺性
三、拉深件的材料
用于拉深的材料一般要求具有较好的塑性、低的屈强 比、大的板厚方向性系数和小的板平面方向性。
4.拉深件的底或凸缘上的孔边到侧壁的距离应满足: a≥R+0.5t(或 rd + 0.5t)。
5.拉深件的底与壁、 凸缘与壁、矩形件四 角的圆角半径应满足:
rd ≥t,R≥2t,r≥3t。 否则,应增加整形工序。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拉深件的工艺性
二、拉深件的结构工艺性(续)
6.拉深件不能同时标注内外形尺寸;带台阶的拉深件,其 高度方向的尺寸标注一般应以底部为基准。
拉深件的工艺性
二、拉深件的结构工艺性
1.拉深件形状应尽量简单、对称,尽可能一次拉深成形。
2.需多次拉深的零件,在保证必要的表面质量前提下,应 允许内、外表面存在拉深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痕迹。
3.在保证装配要求的前提下,应允许拉深件侧壁有一定的 斜度。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拉深件的工艺性
二、拉深件的结构工艺性(续)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拉深件的工艺性
一、拉深件的公差等级
一般:
拉深件的尺寸精度应在T13级以下,不宜高于IT11级。 拉深件壁厚公差要求一般不应超出拉深工艺壁厚变化规律。
据统计,不变薄拉深, 壁的最大增厚量约为(0.2~0.3)t; 最大变薄量约为(0.10~0.18)t (t为板料厚度)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模具设计第五章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

模具设计第五章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
26627D
七、拉深模制造特点
4)由于拉深过程中材料厚度变化及回弹变形等原因,复杂拉深件 坯料形状和尺寸设计值与实际值往往存在误差,坯料形状和尺寸 最终是在试模后确定。 2.拉深模凸、凹模的加工方法
26627D
七、拉深模制造特点
表5-4 拉深凸模常用加工方法
26627D
七、拉深模制造特点
表5-5 拉深凹模常用加工方法
一、拉深变形分析
26627D
图5-3 拉深件的网格变化
二、拉深件的主要质量问题
1.起皱
26627D
图5-4 起皱破坏
二、拉深件的主要质量问题
(1)影响起皱的主要因素 1)坯料的相对厚度t/D。 2)拉深系数m。 (2)起皱的判断 在分析拉深件的成形工艺时,必须判断该冲件 在拉深过程中是否会发生起皱,如果不起皱,则可以采用无压边 圈的模具;否则,应该采用带压边装置的模具,如图5-5所示。
26627D
图5-10 圆筒形件
三、圆筒形件的拉深
解 由于t=2mm>1mm,所以按中线尺寸计算。 1)确定修边余量。 2)计算坯料展开直径。 3)确定是否用压边圈。 4)确定拉深次数。 5)确定各次拉深直径。 6)求各工序件高度。 7)画出工序图,如图5-11所示。
26627D
四、拉深模的典型结构
26627D
图5-9 多次拉深时筒形件直径的变化
三、圆筒形件的拉深
2.拉深系数
表5-3 圆筒形件带压边圈时的极限拉深系数
3.拉深次数 4.圆筒形件拉深各次工序尺寸的计算
(1)工序件直径 从前面介绍中已知,各次工序件直径可根据各 次的拉深系数算出。
Hale Waihona Puke 26627D三、圆筒形件的拉深

第四章 拉深工艺与模具设计

第四章 拉深工艺与模具设计

t D

Ky (1
m1 )
以后各次拉深中制件不起皱的条件是: 实践证明:
t di1

K
y
(
1 m1
1)
直壁圆筒形件的首次拉深中起皱最易发生的时刻:拉深的初期
(二)拉裂 当筒壁拉应力超过筒壁材料的抗拉强度时,拉深件就会在底部圆角与 筒壁相切处——“危险断面”产生破裂。
为防止拉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根据板材成形性能,采用适当的拉深比和压边力; (2)增加凸模表面粗糙度;改善凸缘部分的润滑条件; (3)合理设计模具工作部分形状;选用拉深性能好的材料等。
第四章 拉深工艺与模具设计
拉深变形过程分析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 工艺计算
非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 成形方法
盒形件的拉深
拉深工艺设计 拉深模具的类型与结构
其他拉深方法 拉深模工作部分的设计
返回
拉伸:
拉深是利用拉深模具将冲裁好的平板毛坯压制成各种开口的空心工 件,或将已制成的开口空心件加工成其它形状空心件的一种冲压加 工方法。拉深也叫拉延。
(二)筒壁传力区的受力分析
1.压边力Q引起的摩擦力:
m

2Q dt
2.材料流过凹模圆角半径产生弯曲变形的阻力
w

1 4

b
rd
t t
/
2
3.材料流过凹模圆角后又被拉直成筒壁的反向弯曲w 力 仍按上式进行计
算,拉深初期凸模圆角处的弯曲应力也按上式计算
w
w

1 4

b
rd
t t
2)筒底圆角半径rn
筒底圆角半径rn即是本道拉深凸模的圆角半径rp,确定方法如下:
r r 一般情况下,除末道拉深工序外,可取 pi = di。 对于末道拉深工序: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D d124d2(h1)6.2r81 d8r2
82449 9(76 3.8)6.2 87.584 87.52 20.572 20m8m
案例分析(毛坯尺寸计算) 电容器外壳 由图4-2可得:
d1=17.6mm d2=21.2mm h1=26.8mm h=28.6mm r=1.8mm h/d=28.6÷21.2=1.35
r
y
α
O
y
a)
b)
圆心重心位置
a)圆弧与水平线相交
b)圆弧与垂直线相交
O
2)作图解析法 ①将零件按母线分成若干个简单的几何部分;
②求出各简单几何部分的重心至旋转轴的旋转半径r1、r2、 r3……rn;并求出各部分母线长度l1、l2、l3……ln;则其 乘积之和lr= l1r1+l2r2+l3r3+……+lnrn;
当零件尺寸标注在外形时
D dD m a0 x .7 5 0 d
D pD m a0 x.7 5 Z0 p
当零件尺寸标注在内形时
dddm in 0.40 d
dpdm in 0.4Z0 p
D0 -Δ
Z /2
D +Δ 0
Z /2
Dp
dp
Dd
a)
零件尺寸标注
dd
b)
对于多次拉深,工序尺寸无需严格要求,凸、凹
(2)凸模圆角半径的确定 首次拉深,凸模圆角半径
rp1=(0.7~1.0)rd1 最后一次拉深,凸模圆角半径
r—零件圆角半径。
rpn=r
如果r<t时,则rpn≥t,然后整形。
中间各次拉深,凸模圆角半径
rpi-1=0.5(di-1-di-2t)
式中 di-1,di—各工序的外径(m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设计本章内容简介:本章在分析拉深变形过程及拉深件质量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介绍拉深工艺计算、工艺方案制定和拉深模设计。

涉及拉深变形过程分析、拉深件质量分析、圆筒形件的工艺计算、其它形状零件的拉深变形特点、拉深工艺性分析与工艺方案确定、拉深模典型结构、拉深模工作零件设计、拉深辅助工序等。

学习目的与要求:1.了解拉深变形规律、掌握拉深变形程度的表示;2.掌握影响拉深件质量的因素;3.掌握拉深工艺性分析。

重点:1. 拉深变形特点及拉深变形程度的表示;2.影响拉深件质量的因素;3.拉深工艺性分析。

难点:1.拉深变形规律及拉深变形特点;2.拉深件质量分析;3.拉深件工艺分析。

拉深:利用拉深模将一定形状的平面坯料或空心件制成开口空心件的冲压工序。

拉深工艺可以在普通的单动压力机上进行,也可在专用的双动、三动拉深压力机或液压机上进行。

拉深件的种类很多,按变形力学特点可以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如图5-1所示。

图5-1 拉深件示意图5.1 拉深变形过程分析5.1.1 拉深变形过程及特点图5-2所示为圆筒形件的拉深过程。

直径为D、厚度为t的圆形毛坯经过拉深模拉深,得到具有外径为d、高度为h的开口圆筒形工件。

图5-2 圆筒形件的拉深1.在拉深过程中,坯料的中心部分成为筒形件的底部,基本不变形,是不变形区,坯料的凸缘部分(即D-d的环形部分)是主要变形区。

拉深过程实质上就是将坯料的凸缘部分材料逐渐转移到筒壁的过程。

2.在转移过程中,凸缘部分材料由于拉深力的作用,径向产生拉应力,切向产生压应力。

在和的共同作用下,凸缘部分金属材料产生塑性变形,其“多余的三角形”材料沿径向伸长,切向压缩,且不断被拉入凹模中变为筒壁,成为圆筒形开口空心件。

3.圆筒形件拉深的变形程度,通常以筒形件直径d与坯料直径D的比值来表示,即m=d/D(5-1)其中m称为拉深系数,m越小,拉深变形程度越大;相反,m越大,拉深变形程度就越小。

5.1.2 拉深过程中坯料内的应力与应变状态拉深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塑性变形过程,其变形区比较大,金属流动大,拉深过程中容易发生凸缘变形区的起皱和传力区的拉裂而使工件报废。

因此,有必要分析拉深时的应力、应变状态,从而找出产生起皱、拉裂的根本原因,在设计模具和制订冲压工艺时引起注意,以提高拉深件的质量。

根据应力应变的状态不同,可将拉深坯料划分为凸缘平面区、凸缘圆角区、筒壁区、筒底圆角区、筒底区等五个区域。

1.凸缘平面部分(A区)这是拉深的主要变形区,材料在径向拉应力和切向压应力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切向压缩与径向伸长变形而被逐渐拉人凹模。

在厚度方向,由于压料圈的作用,产生了压应力,但通常和的绝对值比大得多。

厚度方向的变形决定于径向拉应力和切向压应力之间的比例关系,一般板料厚度有所增厚,越接近外缘,增厚越多。

如果不压料(=0),或压料力较小(小),这时板料增厚比较大。

当拉深变形程度较大,板料又比较薄时,则在坯料的凸缘部分,特别是外缘部分,在切向压应力作用下可能失稳而拱起,形成所谓起皱。

图5-3 拉深过程的应力与应变状态2.凸缘圆角部分(B区)这是位于凹模圆角部分的材料,径向受拉应力而伸长,切向受压应力而压缩,厚度方向受到凹模圆角的压力和弯曲作用产生压应力。

由于这里切向压应力值不大,而径向拉应力最大,且凹模圆角越小,由弯曲引起的拉应力越大,板料厚度有所减薄,所以有可能出现破裂。

3.筒壁部分(C区)这部分材料已经形成筒形,材料不再发生大的变形。

但是,在拉深过程中,凸模的拉深力要经由筒壁传递到凸缘区,因此它承受单向拉应力σ1的作用,发生少量的纵向伸长变形和厚度减薄。

4.底部圆角部分(D区)这是与凸模圆角接触的部分,它从拉深开始一直承受径向拉应力和切向拉应力的作用,并且受到凸模圆角的压力和弯曲作用,因而这部分材料变薄最严重,尤其与侧壁相切的部位,所以此处最容易出现拉裂,是拉深的“危险断面”。

5.筒底部分(E区)筒底区在拉深开始时即被拉入凹模,并在拉深的整个过程中保持其平面形状。

它受切向和径向的双向拉应力作用,变形是双向拉伸变形,厚度弱有减薄。

但这个区域的材料由于受到与凸模接触面的摩擦阻力约束,基本上不产生塑性变形或者只产生不大的塑性变形。

上述筒壁区、底部圆角区和筒底区这三个部分的主要作用是传递拉深力,即把凸模的作用力传递到变形区凸缘部分,使之产生足以引起拉深变形的经向拉应力σ1,因而又叫传力区。

5.1.3 拉深件的主要质量问题及控制生产中可能出现的拉深件质量问题较多,但主要的是起皱和拉裂。

1.起皱拉深时坯料凸缘区出现波纹状的皱折称为起皱。

起皱是一种受压失稳现象。

(1) 起皱产生的原因凸缘部分是拉深过程中的主要变形区,而该变形区受最大切向压应力作用,其主要变形是切向压缩变形。

当切向压应力较大而坯料的相对厚度t/D(t为料厚,D为坯料)又较小时,凸缘部分的料厚与切向压应力之间失去了应有的比例关系,从而在凸缘的整个周围产生波浪形的连续弯曲,如图5-4a所示,这就是拉深时的起皱现象。

通常起皱首先从凸缘外缘发生,因为这里的切向压应力绝对值最大。

出现轻微起皱时,凸缘区板料仍有可能全部拉入凹模内,但起皱部位的波峰在凸模与凹模之间受到强烈挤压,从而在拉深件侧壁靠上部位将出现条状的挤光痕迹和明显的波纹,影响工件的外观质量与尺寸精度,如图5-4b所示。

起皱严重时,拉深便无法顺利进行,这时起皱部位相当于板厚增加了许多,因而不能在凸模与凹模之间顺利通过,并使径向拉应力急剧增大,继续拉深时将会在危险断面处拉破,如图5-4c所示。

图5-4 拉深件的起皱破坏(2) 影响起皱的主要因素①坯料的相对厚度t/D坯料的相对厚度越小,拉深变形区抵抗失稳的能力越差,因而就越容易起皱。

相反,坯料相对厚度越大,越不容易起皱。

②拉深系数m根据拉深系数的定义m=d/D可知,拉深系数m越小,拉深变形程度越大,拉深变形区内金属的硬化程度也越高,因而切向压应力相应增大。

另一方面,拉深系数越小,凸缘变形区的宽度相对越大,其抵抗失稳的能力就越小,因而越容易起皱。

有时,虽然坯料的相对厚度较小,但当拉深系数较大时,拉深时也不会起皱。

例如,拉深高度很小的浅拉深件时,即属于这一种情况。

这说明,在上述两个主要影响因素中,拉深系数的影响显得更为重要。

③拉深模工作部分的几何形状与参数凸模和凹模圆角及凸、凹模之间的间隙过大时,则坯料容易起皱。

用锥形凹模拉深的坯料与用普通平端面凹模拉深的坯料相比,前者不容易起皱,如图5-5所示。

其原因是用锥形凹模拉深时,坯料形成的曲面过渡形状(图5-5b)比平面形状具有更大的抗压失稳能力。

而且,凹模圆角处对坯料造成的摩擦阻力和弯曲变形的阻力都减到了最低限度,凹模锥面对坯料变形区的作用力也有助于使它产生切向压缩变形,因此,其拉深力比平端面凸模要小得多,拉深系数可以大为减小。

图5-5 锥形凹模的拉深(3) 控制起皱的措施为了防止起皱,最常用的方法是在拉深模具上设置压料装置,使坯料凸缘区夹在凹模平面与压料圈之间通过,如图5-6所示。

当然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起皱现象,当变形程度较小、坯料相对厚度较大时,一般不会起皱,这时就可不必采用压料装置。

判断要否采用压料装置可查表确定。

图5-6 带压料圈的模具结构2.拉裂(1) 拉裂产生的原因在拉深过程中,由于凸缘变形区应力应变很不均匀,靠近外边缘的坯料压应力大于拉应力,其压应变为最大主应变,坯料有所增厚;而靠近凹模孔口的坯料拉应力大于压应力,其拉应变为最大主应变,坯料有所变薄。

因而,当凸缘区转化为筒壁后,拉深件的壁厚就不均匀,口部壁厚增大,底部壁厚减小,壁部与底部圆角相切处变薄最严重(见图5-4)。

变薄最严重的部位成为拉深时的危险断面,当筒壁的最大拉应力超过了该危险断面材料的抗拉强度时,便会产生拉裂,如图5-7所示。

另外,当凸缘区起皱时,坯料难以或不能通过凸、凹模间隙,使得筒壁拉应力急剧增大,也会导致拉裂(见图5-4c)。

图5-7 拉深件的拉裂破坏(2) 控制拉裂的措施生产实际中常用适当加大凸、凹模圆角半径、降低拉深力、增加拉深次数、在压料圈底部和凹模上涂润滑剂等方法来避免拉裂的产生。

5.2 拉深件的工艺性5.2.1 拉深件的形状、尺寸及精度1. 拉深件的形状与尺寸(1) 拉深件应尽量简单、对称,并能一次拉深成形。

(2) 拉深件壁厚公差或变薄量要求一般不应超出拉深工艺壁厚变化规律。

根据统计,不变薄拉深工艺的筒壁最大增厚量约为(0.2~0.3)t,最大变薄量约为(0.1~0.18)t(t为板料厚度)。

(3) 当零件一次拉深的变形程度过大时,为避免拉裂,需采用多次拉深,这时在保证必要的表面质量前提下,应允许内、外表面存在拉深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痕迹。

(4) 在保证装配要求的前提下,应允许拉深件侧壁有一定的斜度。

(5) 拉深件的底部或凸缘上有孔时,孔边到侧壁的距离应满足a≥R+0.5t(或r+0.5t),如图5-8a所示。

(6) 拉深件的底与壁、凸缘与壁、矩形件的四角等处的圆角半径应满足:r≥t,R≥2t,r g≥3t,如图5-8所示。

否则,应增加整形工序。

一次整形的,圆角半径可取r≥(0.1~0.3)t,R≥(0.1~0.3)t。

图5-8 拉深件的孔边距及圆角半径(7) 拉深件的径向尺寸应只标注外形尺寸或内形尺寸,而不能同时标注内、外形尺寸。

带台阶的拉深件,其高度方向的尺寸标注一般应以拉深件底部为基准,如图5-9a所示。

若以上部为基准(图5-9b),高度尺寸不易保证。

图5-9 带台阶拉深件的尺寸标注2. 拉深件的精度一般情况下,拉深件的尺寸精度应在IT13级以下,不宜高于IT11级。

对于精度要求高的拉深件,应在拉深后增加整形工序,以提高其精度。

由于材料各向异性的影响,拉深件的口部或凸缘外缘一般是不整齐的,出现“突耳”现象,需要增加切边工序。

5.2.2 拉深件的材料用于拉深件的材料,要求具有较好的塑性,屈强比σs/σb小、板厚方向性系数r大,板平面方向性系数∆r小。

屈强比σs/σb值越小,一次拉深允许的极限变形程度越大,拉深的性能越好。

例如,低碳钢的屈强比σs/σb≈0.57,其一次拉深的最小拉深系数为m=0.48~0.50;65Mn钢的σs/σb≈0.63,其一次拉深的最小拉深系数为m=0.68~0.70。

所以有关材料标准规定,作为拉深用的钢板,其屈强比不大于0.66。

板厚方向性系数r和板平面方向性系数∆r反映了材料的各向异性性能。

当r较大或∆r 较小时,材料宽度的变形比厚度方向的变形容易,板平面方向性能差异较小,拉深过程中材料不易变薄或拉裂,因而有利于拉深成形。

5.3 旋转体拉深件坯料尺寸的确定5.4 圆筒形件的拉深工艺计算(1)学习目的与要求:1.掌握拉深毛坯形状与尺寸确定的原则;2.2.掌握旋转体拉深件坯料尺寸确定的方法;3.3.掌握圆筒形拉深工艺的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