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案例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案例赏析

泸州石油中学黄天驿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重要的课堂教学形式,探究它的应用条件、方式等对提高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课堂教学注重实践性、操作性和思维培养,特别重视知识过手。在语文等课上看到的合作学习,通常的情景就是老师提出一个(组)问题,小组成员个人阅读教材等文本,讨论,然后通过师生对话方式解决问题。其中的思维活动一般是直接用文本中语句回答,或对文本稍加提炼、概括即可回答。数学课也有类似形式的合作学习,但走过场的较多。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真正做到目标具体、任务明确,充分发挥各个组员的作用是发挥合作学习作用的关键问题。“有事例子很说明问题(牛顿)”,老师们往往是通过案例来学习教学的。我收集、整理和撰写了一些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案例,写上简单的评述,期望带给我自己一些启发,也希望引起同行共同探讨。

一、针对开放性较大的内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案例1:利用函数图象分析下列问题:

(1)对于一次函数y=2x+3,当自变量x 的值增大时函

数y 的值有什么变化?对于一次函数y=-2x+3呢?

(2)观察图中各个一次函数的图象,你发现了什么规

律?

教师在教学时采用如下的处理方法:

师:我们已经知道,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因此,

画一次函数b kx y +=的图象时,只要画出图象上的两个

点,就可以画出这个函数的图象了。请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下列问题:

(1)分别画出函数343,21,32,32+-==+-=+=x y x y x y x y 的图象; (2)观察各个一次函数的图象,你能得到哪些规律?

学生分工:每人分别画其中的一条直线,思考其中的规律。

学生合作:每人把发现的规律与同伴交流,并利用同伴的图象验证自己发现的规律;讨论、归纳所发现的规律,形成小组的观点,并用文字表达。最后小组派代表汇报结论。 在这个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中,比较明显地体现了合作意识的行为表现:从分工到合作,其中包含了对同伴的信任——每人承担其中的一部分任务;同伴的相互帮助、鼓励——速度慢的、不会画图象的(包括图象画错的),可以得到同伴的帮助;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同伴交流发现的规律、利用同伴的图象验证规律;集体的力量——讨论、归纳所发现的规律,形成小组的观点,还有由此产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等等。

这是一个开放性较大的合作学习内容,即答案不唯一的问题,其中第(1)问题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层次相对较浅,对于大多数同学都不难发现其变化规律,它的目的是面向全体同学,体现了合作学习内容的层次性,二是为解决第(2)问题提供了思考方向;而第(2)问却是个发散性极大的问题,根据图象,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得到不同层次的结果,可以从图象的增减性考虑,可以从图象经过的坐标象限考虑,可以从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位置考虑,也可以从图象的轴对称性考虑。通过这个问题的合作学习,可以起到思维互补的作用。

二、针对有多种解法问题设置小组合作学习

案例2:小聪和小慧去某风景区游览,约好在“飞瀑”见面,上午7:00小聪乘电动汽车从“古刹”出发,沿景区公路去“飞瀑”,车速为36km/h,小慧也于上午7:00从“塔林”出发,骑电动自行车沿景区公路

去“飞瀑”,车速为26km/h。

当小聪追上小慧时,他们是否已经过了

“草甸”?

这个问题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有一

种“恐惧感”。但合作学习后展示讨论结果

时,却有这么几种思考方法,

法一:把这个问题看成纯粹的应用题,则是一个同时不同地出发的追及问题,只要算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追上就能判断小聪追上小慧时,他们是否已经过了“草甸”;则又有两种不同解题思路,一种是用算术的方法,一种是用列方程解决;

法二:因为小聪和小慧所走的路程与时间是呈正比例关系的两个变量,所以可用函数知识解决这个问题,追上的时间与地点就是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而这里两个变量的设法也可以有多种,真可谓思维异彩纷呈。

三、针对具体实验操作问题设计小组合作学习

案例3:分小组测量旗杆的高度

像这类操作性强、需要同伴的帮助才能完成的活动内容,仅凭个人很难完成,通过组内分工:两人协助实验,一个观察数据,

一人记录,在组内成员的默契配合下,

既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任务,又体现了

各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使学生较好地

体验成功感。

四、针对需要分类总结问题开展小

组合作学习

案例4:《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这一节课的小结,学生通过合作讨论,

制作出了如图的一张表格,不仅较好地

疏理了知识,而且极好地培养了学生的

概括能力,自学能力。

五、针对可以分段协作完成的任务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案例5:一次函数的应用

在一次函数的应用上,我们补充了这样一个例题:

沙尘暴发生后,经过开阔的沙漠时加速,经过乡镇、遇到防护林带区则减速,最终停止。某气象研究所观察一场沙尘暴从发生到结束的全过程,记录了风速y(km/h)随时间t(h)变化的图象(如图)。

(1)求沙尘暴的最大风速;

(2)用恰当的方式表示沙尘暴风速y与

时间t之间的关系;

(3)何时风速达到20(km/h )?

在读题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

上述图象反映了沙尘暴从发生到结束的全过程,由四条线段组成,请结合题意,说一说,四条线段分别表示沙尘暴处于哪种状态?

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后举手:

生1:线段OA 表示沙尘暴形成的初期;线段AB 表示沙尘暴经过开阔的沙漠;线段CD 表示沙尘暴经过乡镇、遇到防护林带减速,直至消失。

生2:我认为线段OA ,线段AB 都应该是表示沙尘暴经过开阔的沙漠,因为它们都处于加速状态。

生3:我认为线段OA 表示沙尘暴形成的初期;线段AB 表示沙尘暴经过开阔的沙漠。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大家觉得怎样表示更确切?

生众:线段OA 表示沙尘暴形成的初期;线段AB 表示沙尘暴经过开阔的沙漠。

师:线段BC 表示沙尘暴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

生4:线段BC 表示沙尘暴处在高速地、匀速的状态。

这一环节应该说学生还没有进入小组合作学习的状态,但师生之间的合作已经展开,这也为下一环节的小组合作学习作了准备。

师:第(2)个问题请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具体要求是:①从图象上看,y 与t 的关系能用一个解析式表示吗?如果能,该怎样表示;如果不能,该怎么办?②如果要分段讨论,应分几段进行?每一段对应的函数分别是什么函数?③各个组应有分工,也有合作,尽可能使完成本题的时间最省。

这一环节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始。教师的意图比较明确,就是每个小组的四位同学能分别承担一段函数的解析式的求解,然后四位同学汇总,就得到全题的解答。在巡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小组的同学都按这一方式处理。生生之间的合作发生了。在学生的解答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速度快的同学怎么办?不会求的同学又怎么办?这时,各小组自然就形成了这样的一种意识:快的同学要么就多求几个函数解析式,要么就帮助慢的同学。慢的同学可以求比较简单的一段函数,可以看其他同学的解答。再通过对整个问题的求解了解(理解)本题的解答。教师此时的作用是什么?一是在巡视的过程中,聆听学生的意见,从中可以发现问题;二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三可以解答学生的疑问。师生之间的合作也由此形式。在这一环节中,显然是运用了分工合作的方式,并且这样的分工合作是有效的。

合作之后是汇报交流。

在学生完成解答后,教师分别请两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并在黑板上写出答案:

当40≤≤t 时,t y 2=;

当104≤≤t 时,84-=t y ;

当2510≤≤t 时,32=y ;

当5725≤≤t 时,57+-=t y 。

这一过程是小组与全班的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其他各组的同学一方面在对照答案,判断本组答案与其它组的答案是否一致,另一方面也在矫正或思考,看自己的解答有没有问题,人家的解答是否正确。教师的作用是聆听、判断、思考和评价。聆听学生的表达,判断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