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案例赏析
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第一篇范文: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本文以初中数学课堂为例,探讨了如何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合作学习;初中数学;教学策略;学生素养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
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合理设计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共同成长。
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实施1. 合理分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特点等因素,合理地进行分组。
每个小组成员数量以4-6人为宜,确保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都有发言的机会。
2. 明确任务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任务应具有挑战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 制定评价标准教师应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对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参与程度、合作精神、问题解决能力等。
评价方式可以采用自评、组内评价、教师评价等。
4.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
5.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
对于表现内向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6. 及时反馈与指导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寻找解决方案。
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实例以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合作学习活动:1. 分组探究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函数(如y=kx+b或y=kx)进行探究,分析函数的性质。
2. 交流分享各小组将自己的探究成果在班级内进行交流分享,互相学习,互相启发。
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案例赏析
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案例赏析泸州石油中学黄天驿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重要的课堂教学形式,探究它的应用条件、方式等对提高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数学课堂教学注重实践性、操作性和思维培养,特别重视知识过手。
在语文等课上看到的合作学习,通常的情景就是老师提出一个(组)问题,小组成员个人阅读教材等文本,讨论,然后通过师生对话方式解决问题。
其中的思维活动一般是直接用文本中语句回答,或对文本稍加提炼、概括即可回答。
数学课也有类似形式的合作学习,但走过场的较多。
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真正做到目标具体、任务明确,充分发挥各个组员的作用是发挥合作学习作用的关键问题。
“有事例子很说明问题(牛顿)”,老师们往往是通过案例来学习教学的。
我收集、整理和撰写了一些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案例,写上简单的评述,期望带给我自己一些启发,也希望引起同行共同探讨。
一、针对开放性较大的内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案例1:利用函数图象分析下列问题:(1)对于一次函数y=2x+3,当自变量x 的值增大时函数y 的值有什么变化?对于一次函数y=-2x+3呢?(2)观察图中各个一次函数的图象,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教师在教学时采用如下的处理方法:师:我们已经知道,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因此,画一次函数b kx y +=的图象时,只要画出图象上的两个点,就可以画出这个函数的图象了。
请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下列问题:(1)分别画出函数343,21,32,32+-==+-=+=x y x y x y x y 的图象; (2)观察各个一次函数的图象,你能得到哪些规律?学生分工:每人分别画其中的一条直线,思考其中的规律。
学生合作:每人把发现的规律与同伴交流,并利用同伴的图象验证自己发现的规律;讨论、归纳所发现的规律,形成小组的观点,并用文字表达。
最后小组派代表汇报结论。
在这个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中,比较明显地体现了合作意识的行为表现:从分工到合作,其中包含了对同伴的信任——每人承担其中的一部分任务;同伴的相互帮助、鼓励——速度慢的、不会画图象的(包括图象画错的),可以得到同伴的帮助;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同伴交流发现的规律、利用同伴的图象验证规律;集体的力量——讨论、归纳所发现的规律,形成小组的观点,还有由此产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等等。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2)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2)
概况
本文档旨在分析初中数学小组合作研究的一个案例,探讨合作
研究对学生研究成绩和研究动机的影响。
以下是对该案例的详细分析。
案例描述
案例涉及一所初级中学的数学小组合作研究活动。
在此活动中,学生被分为小组,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合作研究。
活动主要包括
小组内讨论、问题解决和共享研究成果等环节。
该活动持续了一个
学期。
影响因素分析
1. 研究成绩
通过对学生在该学期的数学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合作研究
对研究成绩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合作研究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
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从而提高研
究效果。
2. 研究动机
在合作研究活动中,学生们感受到了互相帮助和共同努力的重要性,这增强了他们的研究动机。
相比于传统的独立研究,合作研究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性,提高研究的兴趣和动力。
结论
以上分析表明,初中数学小组合作研究对学生研究成绩和研究动机有明显的正面影响。
因此,我们鼓励学校和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合作研究的方法,以提升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兴趣。
参考文献
- 张宇, & 张东琳. (2018). 合作学习对初中数学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 基础教育论坛, 41(09), 69-70.。
初中数学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第一篇范文在当今的教育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本文将从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实施策略、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之间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协调、分工和合作,以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初中数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1.合理分组,优化组合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性格等因素进行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在知识、能力、性格等方面互补。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小组分工的合理性,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学习效果。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数学任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时,应注重任务的趣味性、实践性和挑战性。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小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够放下心理负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讨论。
教师还需关注小组内部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在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基础上,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加强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适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同时,教师还需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注重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个人表现,也要关注小组的整体表现。
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技巧(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技巧第一篇范文: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技巧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小组合作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
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文将详细探讨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运用小组合作技巧的有效方法。
一、合理分组,优化组合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顺利进行的基础。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科学分组,保证每个小组成员在知识、能力、性格等方面互补。
此外,小组成员的数量也要适中,一般以4-6人为宜。
二、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承担不同的任务,明确自己的责任和角色。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长和意愿进行合理分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同时,要鼓励学生主动承担责任,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生动的故事、有趣的问题、实际的应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
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四、注重过程,培养能力小组合作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引导他们学会倾听、表达、交流、协商等社交技巧。
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等。
五、及时反馈,促进改进教师的反馈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优点给予肯定,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此外,还可以通过小组评价、同伴评价等方式,让学生自我反思,不断改进。
六、创设情境,贴近生活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教师应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购物、烹饪、旅行等方面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
七、倡导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小组合作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团队精神。
高效课堂背景下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实践分析
高效课堂背景下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实践分析高效课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高效课堂背景下,合作学习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本文将围绕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实践进行分析。
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在高效课堂中,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几个学生组成。
由于小组学习具有互动性和竞争性,学生们在小组中互相学习、合作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生们能够积极思考问题、共享资源和经验,发挥出彼此的长处,提高了合作学习效果。
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很多问题都需要学生合作解决。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需要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互相协作、互相支持、共同完成任务。
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有效地交流和沟通,还培养了分工合作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学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与小组成员的讨论和交流,学生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和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小组合作也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不仅可以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还可以相互督促,形成一种压力和动力。
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机会,减轻了单纯依赖教师的教学压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效课堂背景下,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初中数学课堂的协作学习模式(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数学课堂的协作学习模式第一篇范文:初中数学课堂的协作学习模式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中,协作学习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协作学习模式,分析其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优势,并探讨实施策略,为初中数学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协作学习;初中数学;课堂模式;学生素养协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运用协作学习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本文从实际教学出发,探讨初中数学课堂的协作学习模式。
1. 同伴互助式协作学习同伴互助式协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这种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同伴互助式协作学习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项目式协作学习项目式协作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个具体的项目,通过分工合作、探究研究,完成项目任务。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提高数学素养。
3. 问题解决式协作学习问题解决式协作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优势互补式协作学习优势互补式协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内发挥自己的特长,相互学习,实现优势互补。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能力,合理搭配学习小组,让每个学生在协作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提高学习效果。
实施策略为了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有效地运用协作学习模式,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合理分组,搭建协作平台。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能力等因素,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保证小组内成员之间的互补性。
2.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第一篇范文: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1. 引言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教育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2. 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生成个体化的知识体系。
小组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精神,强调学生在小组内的互动与合作,促进知识的共建和共享。
2.2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个体内部的过程,还涉及到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置于一个真实的社会情境中,使学生在互动中观察、模仿、反思,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3. 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3.1 分组策略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
教师应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这样既能保证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又能保证小组之间的公平性。
3.2 任务设计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可探究性的数学任务。
任务应具备以下特点:一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具有一定的数学思维含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三是具有开放性,允许多种解答途径。
3.3 过程指导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应发挥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适时给予提示、点拨和指导,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展开充分的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4 评价策略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建立多元化、动态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评价内容包括: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数学思维、创新能力等。
4.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例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平行线”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流程:4.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评估
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评估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定义与优点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交流、互动等方式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和互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现状与挑战初中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场所,但是目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数学课堂的氛围比较沉闷,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其次,学生的参与度比较低,一些学生往往被忽视或者无法真正参与到课堂中。
最后,教师的教学能力也需要提高,一些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合适的合作任务选择合适的合作任务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
合作任务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开放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同时,合作任务也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爱好相关,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进行合理的小组分组小组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合理的分组,使得每个小组都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潜力。
同时,教师也应该根据合作任务的不同,灵活调整小组的组成和人数。
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环节。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明确合作的目标和任务,掌握合作的方法和技巧,促进学生的交流和互动。
同时,教师也应该积极参与学生的小组合作,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4.评价小组合作成果评价小组合作成果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合作任务的不同,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学生的小组合作成果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也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提高。
初中数学课堂的合作学习模式(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数学课堂的合作学习模式第一篇范文:初中数学课堂的合作学习模式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它不仅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以初中数学课堂为例,探讨如何运用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
一、合作学习模式的内涵与特点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
它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助和互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合作学习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互助性: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任务。
2.互动性:学生之间进行积极的交流与讨论,分享思路与观点。
3.互补性: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补充,取长补短,提高整体能力。
4.自主性:学生自主组织学习活动,自主探究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初中数学课堂的合作学习模式实施策略为了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有效实施合作学习模式,教师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分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因素,合理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成员在数量上要保持适宜,一般以4-6人为宜。
2.设计合作任务:教师要设计具有挑战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合作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思考、交流和解决问题。
3.明确分工与责任: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每个学生的责任和任务,确保每个人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4.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5.及时评价与反馈:教师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馈,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整和提高。
三、初中数学课堂的合作学习模式实践案例以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角的度量》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1.课前准备:让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把量角器和一些三角板。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2)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2)简介本文案例分析旨在探讨初中数学小组合作研究的实施方式和效果。
案例描述该案例涉及一所初中数学教师引入小组合作研究的实践经验。
教师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数学问题的讨论和解决。
每个小组由三到五名学生组成,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相互合作、分享思路和解答问题。
该研究模式强调学生互相合作、积极参与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实施方式教师在课堂中采取以下实施方式来推动小组合作研究:1. 分组: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兴趣将他们分成适当大小的小组。
2. 赋予角色:每个小组成员有明确的角色分工,如组长、记录员等,以促进任务的分工和协作。
3. 设计任务: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数学问题,要求小组成员共同思考和解决。
4. 鼓励合作:教师积极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确保每个人都参与到讨论和解答中来。
效果评估通过观察和学生反馈,该小组合作研究实践获得了以下积极效果:1. 学生参与度提高:小组合作研究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和主动性,增加了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2. 互相研究: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数学问题,促进了彼此之间的研究和进步。
3. 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小组合作研究强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4. 研究效果明显:学生在小组合作研究中展示出更好的研究效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有所提高。
结论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教学模式。
通过合理的实施方式和评估措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思维能力。
建议其他数学教师也可以尝试引入小组合作学习,以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技巧(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技巧第一篇范文: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技巧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合作、创新、探究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本文将从实际教学出发,探讨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技巧,以期为初中数学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科学分组,优化组合1.合理搭配,优势互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科学分组是关键。
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成绩、兴趣等因素,合理搭配,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2.小组规模适中,便于管理小组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合作学习的效率。
一般来说,每个小组成员数在4-6人为宜。
这样既能保证小组活动的顺利进行,又能使每个成员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三、明确任务,有序开展1.合理分配任务,突出个体差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
2.设置递进式问题,引导深入探讨教师应设计一系列递进式问题,引导小组成员由浅入深地探讨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
四、注重过程,评价激励1.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元化评价,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应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注重评价学生的过程表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积极性。
五、总结与反思1.及时总结,提高认识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认识。
2.持续改进,优化教学教师应根据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
总之,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技巧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
通过科学分组、明确任务、注重过程、评价激励等方法,可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数学课小组合作学习案例
数学课小组合作学习案例近年来,教育界对于学生的合作学习方式越来越重视。
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课上,小组合作学习也逐渐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来探讨数学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和效果。
案例背景:这个案例发生在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初中数学课上。
这所学校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因此在数学课上,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这个案例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平面几何中的相似三角形。
案例描述:在这堂数学课上,老师给学生们分成了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有四名学生。
老师将一些相似三角形的题目分发给每个小组,并要求他们一起讨论解决方法,并且写出解题过程和答案。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充分发挥了团队合作的优势。
首先,他们共同阅读了题目,然后讨论问题的关键点,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互相启发,共同探讨解题思路,并且相互纠正错误。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们互相帮助,建立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在解题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解题的效率,还加深了对相似三角形的理解。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共同探讨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定理,互相启发,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同时,学生们还通过合作学习培养了团队合作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的启示: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上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课上,老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们共同参与解题过程,互相启发,共同探讨解题思路。
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结: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上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可以共同参与解题过程,互相启发,共同探讨解题思路。
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案例
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数学教学案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
案例名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解决几何问题1.课程背景这是一节关于几何的课程,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础知识,包括点、线、面、直线、曲线、多边形等。
2.学习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属性和特征;-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学习任务学生将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4名学生组成。
老师发放一份几何问题,要求学生在小组中合作解决问题,并填写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答案。
问题内容:现有一张正方形纸,边长为12cm。
请你们设计一个方法,利用这张纸和一个直尺,精确构建一条边长为3cm的正三角形的三条边。
4.学习活动-第一步: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并分发问题。
-第二步:学生在小组中商讨和设计一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注意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
-第三步:每个小组将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答案写在一张纸上,并准备进行口头汇报。
-第四步:每个小组轮流进行口头汇报,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法和答案。
其他组可以提出问题和建议,以进一步完善解决方法。
-第五步: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优点和不足,并提醒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其他几何问题。
5.学习评价-口头汇报:学生的汇报内容和表达是否清晰准确,解决问题的步骤是否完整。
-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是否能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构建正三角形的三条边。
-合作与交流:学生在小组中是否合作融洽、互相交流并共同努力解决问题。
6.学习心得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在团队中发挥个人优势和创造力,而且能够与他人进行合作和沟通,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方式,学生能够更加生动和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合作学习案例与反思
数学课”一帮一”学习案例分析一、”一帮一”学习为所有学生提供了参与交流的学习空间和成功的机会案例1: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三章“字母能表示什么”中,先给出图形⑴按照上图所给的方式,搭1个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棒?搭2个和3个正方形各需几条?⑵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⑶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你是怎样得到的?⑷如果用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评析与反思:让学生通过动手搭正方形,通过亲身操作与思考找出题⑴中的正确答案,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体验。
同时,在经历探索正方形的个数与火柴棒的根数之间的规律的过程中,通过“一帮一”交流使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方法,让学生体会探索一般规律的必要性,最终形成符号表示,形成初步的符号感。
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无论这看法正确与否,因为有许多学生在小组内发言没有太多的约束,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
同时也摆脱了以往课堂中只有少数几个学生获得发表自己看法的状况。
还有,在设计”一帮一”学习的步骤时,应由易到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思,有所得。
二、”一帮一”学习促进了多边互动案例2:在七年级下册的第四章“游戏公平吗”中安排的试验。
先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用掷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去看电影是否公平,再做试验来体会。
(1)同桌两人做20次掷硬币的游戏,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试验总次数 20正面朝上的次数反面朝上的次数正面朝上的频率(正面朝上的次数 / 试验总次数)反面朝上的频率 (反面朝上的次数 / 试验总次数)(2)累计全班同学的试验结果,分别计算试验累计进行到20次、40次、80次、120次、……400次时正面朝上的频率,并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
(3)观察上面的折线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4)将所得的数据上传,同时从“网上邻居”中找出其他班所做的试验的数据,将这些数据合起来看是否依旧有刚才发现的规律。
《圆的面积》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
《圆的面积》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在数学探究活动中,使学生经历猜想、计算、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自觉使用等积变形、转化等数学思想和方法探究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发展空间观点。
2、在推导公式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水平和初步的推理水平;充分体验数学图形的美妙变化,培养学生兴趣,培养学习信心。
3、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能应用圆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学生在数方格、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悟并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学生将圆转化为长方形并发现转化前后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过生日都要吃生日蛋糕(出示两个蛋糕图片),根据你们的经验,放这两个蛋糕的圆形托盘的大小一样吗?(课件出示托盘)生:不一样。
师:什么不一样?生:大小不一样。
师:圆形托盘的大小指的是什么?生:圆的面积。
师:圆的面积就是圆所占平面的大小。
(课件闪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的面积。
(板书课题)二、初步感悟:1、课件出示:书103 例7图。
让学生观察图中的圆与正方形有什么关系?2、猜倍数:师:现在请你猜一猜,圆的面积是这个正方形面积的几倍?为什么?教师出示课件演示3、验证猜想:师:到底是不是3倍多一些呢?我们现在用数方格的方法来验证一下。
(课件出示字正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师:图中每一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
你知道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么?原来我们数方格的时候,不满一格算半格,这里有两格特别接近满格,(课件闪烁)我们数的时候安满格计算。
通过数圆的面积,得到整圆的面积,然后把表格填完整。
学生填表、计算,汇报小结: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我们得到了圆的面积是它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想知道圆的面积到底是多少,看来还需要知道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推导公式:1、复习原来推导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2、通过转化推导圆的面积(1)学生想办法试一试。
(2)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出圆的计算公式。
①学生小组合作剪拼圆,汇报交流8等分的16等分的师:每份的弯曲度?底呢?(生:越来越直了)想像一下,假设把圆平均分成100份,200份,随着平均分成的分数越来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来越接近(长方形)(简直就是一个长方形)仔细观察,拼成的方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关系?生答,师板书。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案例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案例
在初中数学小组中,我们有一个合作案例,旨在解决一个实际生
活中的数学问题。
我们的团队成员包括小明、小红和小李。
问题是关于购买超市商品的折扣活动。
我们的目标是计算出折扣
后的总价格。
小明负责查找超市提供的商品折扣信息。
他浏览了超市宣传册,
找到了折扣的详细说明。
小明记录下了商品的折扣比例和原价。
小红负责计算每个商品的折后价格。
她使用折扣比例和原价的算
法来计算出每个商品的折后价格,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她还计算了每
个商品的原价和折后价格之间的差额。
小李负责计算折后价格的总和。
他将小红计算出的每个商品的折
后价格相加,并得出了总价格。
小李还将原价和折后价格的差额相加,以得到总折扣金额。
通过合作,我们成功完成了这个案例。
我们得出了折后价格和总
折扣金额。
这个合作案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
应用,并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案例赏析
初中数学讲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案例赏析泸州石油中学黄天驿讲堂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重要的讲堂教课形式,研究它的应用条件、方式等对提升教 学有侧重要的意义。
数学讲堂教课侧重实践性、操作性和思想培育,特别重视知识过手。
在 语文等课上看到的合作学习,往常的情形就是老师提出一个(组) 问题, 小构成员个人阅读教材等文本, 议论,而后经过师生对话方式解决问题。
此中的思想活动一般是直接用文本中语句回答, 或对文本略加提炼、 归纳即可回答。
数学课也有近似形式的合作学习, 但走过场的许多。
如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真实做到目标详细、任务明确, 充足发挥各个组员的作用是发挥合作学习作用的重点问题。
“有案例子很说明问题(牛顿) ”,老师们常常是经过案例来学习教课的。
我采集、 整理和撰写了一些初中数学讲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案例, 写上简单的评论,希望带给我自己一些启迪,也希望惹起同行共同商讨。
一、针对开放性较大的内容睁开小组合作学习 案例 1:利用函数图象剖析以下问题:(1)关于一次函数 y=2x+3 ,当自变量 x 的值增大时函数 y 的值有什么变化?关于一次函数y=-2x+3呢?( 2)察看图中各个一次函数的图象,你发现了什么规 律?教师在教课时采纳以下的办理方法:师:我们已经知道, 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 所以, 画一次函数 ykx b 的图象时,只需画出图象上的两个点,就能够画出这个函数的图象了。
请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达成以下问题:(1)分别画出函数 y 2x 3, y2x 3, y1x, y3x 3 的图象;2 4( 2)察看各个一次函数的图象,你能获得哪些规律? 学生疏工:每人分别画此中的一条直线,思虑此中的规律。
学生合作:每人把发现的规律与伙伴沟通,并利用伙伴的图象考证自己发现的规律;讨 论、归纳所发现的规律,形成小组的看法,并用文字表达。
最后小组派代表报告结论。
在这个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中, 比较明显地表现了合作意识的行为表现: 从分工到合作,此中包含了对伙伴的相信——每人肩负此中的一部分任务; 伙伴的互相帮助、 鼓舞——速度慢的、不会绘图象的(包含图象画错的),能够获得伙伴的帮助;和睦的人际关系——与同伴沟通发现的规律、利用伙伴的图象考证规律;集体的力量——议论、归纳所发现的规律, 形成小组的看法,还有由此产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等等。
数学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
数学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案例背景:在目前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为了能够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气氛活跃,表达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组织课堂小组讨论已成为教师教学中的一个法宝。
几乎所有的公布课,小组学生讨论就像火锅的调味品一样不可缺少。
本节教材是实施新的课程改革后七年级下册的一堂课,本节课的内容确实是矩形的定义和性质。
下面两个教学片断分别是在不同的两个班级上的。
在这两个班级中合作学习的重心:一节是定义的得出,另一节是性质的探讨。
【第一次教学片断】上课铃声响了,第一,我和同学们一起做个小游戏,请每个小组打开桌子上的信封,信封内的材料有所区别,一张小组学习单以及橡皮筋、小木棒、吸管、大头针等中的一样。
每组先做好具体分工,安排好记录员、监督员、发言人,具体的任务是在5分钟内用信封内的材料制作平行四边形,同时在学习单里画出所制作的图形(尽可能地多)。
学生在积极用材料制作图形的同时,我也在学生之间巡视,期望能解决他们的困惑。
因为学生刚刚学过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因此在制作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难度不大,然而在对多样性上却有不同的认识,但由于时刻的限制,每一组差不多上匆匆收场,同时时刻差不多过了8分钟。
小组学习单如下:小组学习单组员: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任务:1、利用信封内的材料制作平行四边形。
2、画出你们所制作的图形的草图(尽可能地多)。
接着我请了几组的发言人对本组的制作过程以及理由做阐述,其中有一样的平行四边形,也有专门的平行四边形——矩形。
然而因为不能专门明显的表达矩形是一种专门的平行四边形,因此我接着请四根吸管用大头针连接而成的这一组演示他们的制作结果。
在四条边不能改变的前提下,他们只能通过角度的改变来获得不同的图形,当一个内角为直角的时候我赶忙问学生现在是什么图形,学生由小学的知识明白这会是长方形,因此我顺势引出课题:长方形在初中数学里我们把它叫做矩形,然后我赶忙请学生依照刚才图形的演示尝试给矩形下定义。
中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案例
中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案例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成为课堂教与学的主角,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适应新课堂教学需要而被运用,成为新课改的一个闪光的亮点。
通过几年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和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开展小组讨论学习的作用不仅是完成目标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平台,同学之间能更加深入了解别人对课程的理解角度,以及思想认识。
从而更全面掌握知识,合作中以沟通达成共识,产生共鸣。
面对现在独生子女的个性,小组学习方式可以学到与人合作,听取别人意见,相互协调达到共同目标的团队精神。
合作探究中进行讨论,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经历不同,看问题侧面不同,表达思想也不同,交流中会更全面地认识事物,更多机会表达思想,更有成就感。
下面就教学中的一个教学片断谈谈我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小学习的;1、课例简介:《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的内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过探究、讨论,体会圆的定义及其性质。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等系列活动,充分经历圆的概念,理解圆与直线,点与圆,圆与圆位置关系的条件。
本节课的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指导性,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认识圆的重要性,我选择了让学生课堂中合作学习的学式。
2、教学片断:(探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圆,想不想通过我们的动手实践得出正确的结论?生:想。
师:动手之前,请大家先看活动要求。
(1)利用手中的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比较一下圆与圆有什么位置关系。
(2)各组组长做好记录,将结果记录到记录单上。
(3)动作迅速、分工合作,比一比哪个小组用时最短,最先完成。
明白活动要求了吗?(明白了。
)下面请小组长拿出桌子上的两个圆,小组活动现在开始!学生实践,教师巡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案例赏析
泸州石油中学黄天驿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重要的课堂教学形式,探究它的应用条件、方式等对提高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数学课堂教学注重实践性、操作性和思维培养,特别重视知识过手。
在语文等课上看到的合作学习,通常的情景就是老师提出一个(组)问题,小组成员个人阅读教材等文本,讨论,然后通过师生对话方式解决问题。
其中的思维活动一般是直接用文本中语句回答,或对文本稍加提炼、概括即可回答。
数学课也有类似形式的合作学习,但走过场的较多。
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真正做到目标具体、任务明确,充分发挥各个组员的作用是发挥合作学习作用的关键问题。
“有事例子很说明问题(牛顿)”,老师们往往是通过案例来学习教学的。
我收集、整理和撰写了一些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案例,写上简单的评述,期望带给我自己一些启发,也希望引起同行共同探讨。
一、针对开放性较大的内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案例1:利用函数图象分析下列问题:
(1)对于一次函数y=2x+3,当自变量x 的值增大时函
数y 的值有什么变化?对于一次函数y=-2x+3呢?
(2)观察图中各个一次函数的图象,你发现了什么规
律?
教师在教学时采用如下的处理方法:
师:我们已经知道,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因此,
画一次函数b kx y +=的图象时,只要画出图象上的两个
点,就可以画出这个函数的图象了。
请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下列问题:
(1)分别画出函数343,21,32,32+-==+-=+=x y x y x y x y 的图象; (2)观察各个一次函数的图象,你能得到哪些规律?
学生分工:每人分别画其中的一条直线,思考其中的规律。
学生合作:每人把发现的规律与同伴交流,并利用同伴的图象验证自己发现的规律;讨论、归纳所发现的规律,形成小组的观点,并用文字表达。
最后小组派代表汇报结论。
在这个小组合作学习的设计中,比较明显地体现了合作意识的行为表现:从分工到合作,其中包含了对同伴的信任——每人承担其中的一部分任务;同伴的相互帮助、鼓励——速度慢的、不会画图象的(包括图象画错的),可以得到同伴的帮助;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同伴交流发现的规律、利用同伴的图象验证规律;集体的力量——讨论、归纳所发现的规律,形成小组的观点,还有由此产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等等。
这是一个开放性较大的合作学习内容,即答案不唯一的问题,其中第(1)问题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层次相对较浅,对于大多数同学都不难发现其变化规律,它的目的是面向全体同学,体现了合作学习内容的层次性,二是为解决第(2)问题提供了思考方向;而第(2)问却是个发散性极大的问题,根据图象,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得到不同层次的结果,可以从图象的增减性考虑,可以从图象经过的坐标象限考虑,可以从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位置考虑,也可以从图象的轴对称性考虑。
通过这个问题的合作学习,可以起到思维互补的作用。
二、针对有多种解法问题设置小组合作学习
案例2:小聪和小慧去某风景区游览,约好在“飞瀑”见面,上午7:00小聪乘电动汽车从“古刹”出发,沿景区公路去“飞瀑”,车速为36km/h,小慧也于上午7:00从“塔林”出发,骑电动自行车沿景区公路
去“飞瀑”,车速为26km/h。
当小聪追上小慧时,他们是否已经过了
“草甸”?
这个问题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有一
种“恐惧感”。
但合作学习后展示讨论结果
时,却有这么几种思考方法,
法一:把这个问题看成纯粹的应用题,则是一个同时不同地出发的追及问题,只要算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追上就能判断小聪追上小慧时,他们是否已经过了“草甸”;则又有两种不同解题思路,一种是用算术的方法,一种是用列方程解决;
法二:因为小聪和小慧所走的路程与时间是呈正比例关系的两个变量,所以可用函数知识解决这个问题,追上的时间与地点就是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而这里两个变量的设法也可以有多种,真可谓思维异彩纷呈。
三、针对具体实验操作问题设计小组合作学习
案例3:分小组测量旗杆的高度
像这类操作性强、需要同伴的帮助才能完成的活动内容,仅凭个人很难完成,通过组内分工:两人协助实验,一个观察数据,
一人记录,在组内成员的默契配合下,
既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任务,又体现了
各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使学生较好地
体验成功感。
四、针对需要分类总结问题开展小
组合作学习
案例4:《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这一节课的小结,学生通过合作讨论,
制作出了如图的一张表格,不仅较好地
疏理了知识,而且极好地培养了学生的
概括能力,自学能力。
五、针对可以分段协作完成的任务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案例5:一次函数的应用
在一次函数的应用上,我们补充了这样一个例题:
沙尘暴发生后,经过开阔的沙漠时加速,经过乡镇、遇到防护林带区则减速,最终停止。
某气象研究所观察一场沙尘暴从发生到结束的全过程,记录了风速y(km/h)随时间t(h)变化的图象(如图)。
(1)求沙尘暴的最大风速;
(2)用恰当的方式表示沙尘暴风速y与
时间t之间的关系;
(3)何时风速达到20(km/h )?
在读题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
上述图象反映了沙尘暴从发生到结束的全过程,由四条线段组成,请结合题意,说一说,四条线段分别表示沙尘暴处于哪种状态?
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后举手:
生1:线段OA 表示沙尘暴形成的初期;线段AB 表示沙尘暴经过开阔的沙漠;线段CD 表示沙尘暴经过乡镇、遇到防护林带减速,直至消失。
生2:我认为线段OA ,线段AB 都应该是表示沙尘暴经过开阔的沙漠,因为它们都处于加速状态。
生3:我认为线段OA 表示沙尘暴形成的初期;线段AB 表示沙尘暴经过开阔的沙漠。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大家觉得怎样表示更确切?
生众:线段OA 表示沙尘暴形成的初期;线段AB 表示沙尘暴经过开阔的沙漠。
师:线段BC 表示沙尘暴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
生4:线段BC 表示沙尘暴处在高速地、匀速的状态。
这一环节应该说学生还没有进入小组合作学习的状态,但师生之间的合作已经展开,这也为下一环节的小组合作学习作了准备。
师:第(2)个问题请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具体要求是:①从图象上看,y 与t 的关系能用一个解析式表示吗?如果能,该怎样表示;如果不能,该怎么办?②如果要分段讨论,应分几段进行?每一段对应的函数分别是什么函数?③各个组应有分工,也有合作,尽可能使完成本题的时间最省。
这一环节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始。
教师的意图比较明确,就是每个小组的四位同学能分别承担一段函数的解析式的求解,然后四位同学汇总,就得到全题的解答。
在巡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小组的同学都按这一方式处理。
生生之间的合作发生了。
在学生的解答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速度快的同学怎么办?不会求的同学又怎么办?这时,各小组自然就形成了这样的一种意识:快的同学要么就多求几个函数解析式,要么就帮助慢的同学。
慢的同学可以求比较简单的一段函数,可以看其他同学的解答。
再通过对整个问题的求解了解(理解)本题的解答。
教师此时的作用是什么?一是在巡视的过程中,聆听学生的意见,从中可以发现问题;二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三可以解答学生的疑问。
师生之间的合作也由此形式。
在这一环节中,显然是运用了分工合作的方式,并且这样的分工合作是有效的。
合作之后是汇报交流。
在学生完成解答后,教师分别请两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并在黑板上写出答案:
当40≤≤t 时,t y 2=;
当104≤≤t 时,84-=t y ;
当2510≤≤t 时,32=y ;
当5725≤≤t 时,57+-=t y 。
这一过程是小组与全班的交流。
在这一过程中,其他各组的同学一方面在对照答案,判断本组答案与其它组的答案是否一致,另一方面也在矫正或思考,看自己的解答有没有问题,人家的解答是否正确。
教师的作用是聆听、判断、思考和评价。
聆听学生的表达,判断学生
在表达中有没有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析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评价各组在合作过程中的效果等等。
问题(3)可以用图象和方程两种方法给出解答,考虑到学生不习惯于用图象法解答,也为了节省时间,教师又采用分组与合作的方法处理:请其中的几个小组用图象法解答,另几个组用方程的方法给出解答,最后进行交流。
这样的小组合作又体现了师生、生生、个体与小组、小组与小组、小组与全体的多向交流。
其产生的教学效果是高效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六、利用小组间竞争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
案例6:完全平方公式巩固练习
在例题和一组练习题后,老师要求小组讨论哪些题较难,难在何处,并每组编写四道题,轮换给下一组同学做,然后由组长给他们评分,看哪个组完成得更好。
这样教学好处在于学生一定会认真总结,编题也一定是针对难点的,而且每个学生都会得到提高。
以上案例都来源于实际教学,已经经过实践检验,证明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通过这些案例,读者可以获取比我阐述的更多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