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束临界胶束浓度(CMC)
临界胶束浓度CMC
O
CH2OOCR
山梨糖醇及其单酐和二酐+各种脂肪酸 OH →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的混合物
OH OH
(司盘,span)
品种:span20(脱水山梨醇单月桂酸酯),span40(脱 水山梨醇单棕榈酸酯);span60(脱水山梨醇单硬脂酸 酯);span65(脱水山梨醇三硬脂酸酯);span80 (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span85(脱水山梨醇三油酸 酯)。
④应用: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只供外用。
.
4
2.硫酸化物:
①通式:R·O·SO3-M+硫酸化油,高级脂肪醇硫酸酯类。 ②分类:硫酸化油,如硫酸化蓖麻油,俗称土耳其红
油;高级脂肪醇硫酸酯,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 又称月桂醇硫酸钠(SLS)。
③性质:可与水混溶,为无刺激的去污剂和润湿剂; 乳化性很强,稳定、耐酸、钙,易与一些高分子阳离 子药物发生作用产生沉淀。
2.亚纳米乳(subnanoemulsion):又称亚微乳 (submicroemulsion),0.1~0.5m,常作为胃 肠外给药的载体,如环孢菌素静脉注射脂肪乳。
3.纳米乳(nanoemulsion):又称微乳 (microemulsion),10~100nm。
.
28
(3)乳剂的作用特点
应用:具有较强水溶性,乳化能力强,作增溶剂和油/ 水型乳化剂。
2)聚氧乙烯脂肪醇醚 系聚乙二醇与脂肪醇缩合而成的醚。 通式:R·O·(CH2O CH2)nH。
.
14
品种:
苄泽类(Brij):如Brij-30和-35分别为不同分子量的聚乙 二醇与月桂醇的缩合物,n为10-20时作油/水乳化剂。
.
1
概述
表面张力(σ):使液体表面分子向内收缩至最 小面积的这种力。
羧甲基纤维素钠的临界胶束浓度
羧甲基纤维素钠的临界胶束浓度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是一种常用的表面活性剂,在化妆品、食品和药品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在水中的溶液中可以形成临界胶束,这是其重要的性质之一。
那么,什么是羧甲基纤维素钠的临界胶束浓度?它的形成机制是什么?它又有着怎样的应用呢?一、羧甲基纤维素钠的临界胶束浓度羧甲基纤维素钠的临界胶束浓度(CMC)是指在溶液中,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达到一定数值时,使得其能够形成稳定的胶束结构。
这个浓度被称为临界胶束浓度,通常用来评价表面活性剂的胶束形成能力。
在CMC以下,表面活性剂以单分子形式存在;而在CMC以上,表面活性剂开始形成胶束。
CMC是表面活性剂的一个重要参数,可以影响其在溶液中的性质和应用。
二、临界胶束浓度的形成机制临界胶束浓度的形成与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密切相关。
表面活性剂分子通常由亲水性头基和疏水性尾基组成。
在低于CMC的浓度下,表面活性剂分子以头基朝向水相、尾基朝向水相之外的方式分散在溶液中;当浓度达到CMC时,疏水性尾基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开始增强,导致分子聚集形成胶束结构。
这种过程是由疏水作用驱动的,而且一旦形成的胶束结构会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保持稳定。
三、羧甲基纤维素钠临界胶束浓度的应用羧甲基纤维素钠作为一种常见的表面活性剂,在许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在医药领域,CMC的浓度可以影响药物的溶解性和释放性能,一些药物的溶解度和释放速度会随着CMC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可以通过控制CMC达到控制药物释放的目的。
在食品工业中,CMC 的临界胶束浓度也被广泛应用,比如在乳化和稳定乳液中。
CMC的临界胶束浓度也被应用于油田开采、染料工业中等,可以通过调控CMC 的浓度来改变体系的性质。
个人观点与理解对于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它直接影响着表面活性剂的应用效果。
通过对临界胶束浓度的了解,可以更好地控制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和行为,从而优化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临界胶束浓度综述
测量设备简单,准确度较高[4],应用广泛。适于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cmc的测定,无机离子的存在也不影响测定结果。然而,表面张力法不适合非水溶剂为溶媒的药物,因为此种药物表面张力很小,加入表面活性剂时,表面张力变化不大,故难以测定。
2.2、电导法[5]
2.2.1、测定原理
2.5.2、方法特点
该方法简单、准确而有效,可测定多种表面活性剂(特别是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的cmc值。由于该方法受盐类等杂质影响较小,因此,可以用于纯度不高的工业用混合表面活性剂CMC 值的测定[14-16]。
2.6、染料吸附法
2.6.1、测定原理
由于某些染料被胶团增溶时,其吸收光谱与未增溶时发生明显改变,故其颜色有明显差别,所以,只要在大于cmc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加入少量染料,然后定量加水稀释至颜色改变即可判定cmc值。采用滴定终点观察法或分光光度法均可完成测定。此法的关键是必须选择合适的染料:根据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的原理,选取与表面活性离子电荷相反的染料(一般为有机离子)。具体方法:先在确定浓度(>cmc)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加入少量染料,此时染料被溶液中的胶束吸附而使溶液呈现某种颜色。再用滴定法以水冲稀此溶液,直至溶液颜色发生显著变化。由被滴定溶液的总体积可方便求得cmc。
2.6.2、方法特点
因染料的加入影响测定的精确性,对cmc较小的表面活性剂影响更大。另外,当表面活性剂中含有无机盐及醇时,测定结果不甚准确,中药膏剂等药物溶液本身颜色较深,不适用此法。此外,该法用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测定效果也不甚理想,此时可考虑采用其他方法,如表面张力法,或对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cmc测定效果不理想时,也可改用碘代替染料,在紫外波长下观察光谱的变化,可提高灵敏度[17]。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方法()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方法:1、表面张力用表面张力与浓度的对数作图,在表面吸附达到饱和时,曲线出现转折点,该点的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
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开始时随溶液浓度增加而急剧下降,到达一定浓度(即cmc)后则变化缓慢或不再变化。
因此常用表面张力-浓度对数图确定cmc。
具体做法:测定一系列不同浓度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作出γ-lgc曲线,将曲线转折点两侧的直线部分外延,相交点的浓度即为此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cmc。
这种方法可以同时求出表面活性剂的cmc和表面吸附等温线。
优点:简单方便;对各类表面活性剂普遍适用;灵敏度不受表面活性剂类型、活性高低、浓度高低、是否有无机盐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认为表面张力法是测定表面活性剂cmc的标准方法。
2、电导率(测定cmc的经典方法)用电导率与浓度的对数作图,在表面吸附达到饱和时,曲线出现转折点,该点的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
优点:简便;局限性:只限于测定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确定cmc时可用电导率对浓度或摩尔电导率对浓度的平方根作图,转折点的浓度即为cmc。
3.染料法某些染料在水中和胶团中的颜色有明显差别的性质,采用滴定的方法测定cmc。
具体方法:先在较高浓度(>cmc)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加入少量染料,此染料加溶于胶团中,呈现某种颜色。
再用滴定的方法,用水将此溶液稀释,直至颜色发生显著变化,此时溶液的浓度即为cmc。
优点:只要找到合适的染料,此法非常简便。
但有时颜色变化不够明显,使cmc不易准确测定,此时可以采用光谱仪代替目测,以提高准确性。
4.浊度法非极性有机物如烃类在表面活性剂稀溶液(<cmc)中一般不溶解,体系为浑浊状。
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超过cmc后,溶解度剧增,体系变清。
这是胶团形成后对烃起到了加溶作用的结果。
观测加入适量烃的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浊度随表面活性剂浓度变化情况,浊度突变点的浓度即为表面活性剂的cmc。
实验时可以使用目测或浊度计判断终点。
peg聚乙二醇的临界胶束浓度cmc
peg聚乙二醇的临界胶束浓度cmc 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简称PEG)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疗和化妆品领域的高分子化合物。
它具有良好的溶解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因此被广泛用于药物传递、制备胶束以及纳米药物载体等方面。
在PEG的应用过程中,其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简称CMC)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CMC是指在一定温度下,PEG溶液中的PEG单体所形成胶束的浓度临界值。
当PEG的浓度低于CMC时,PEG单体以自由态分散在溶液中;而当浓度超过CMC时,PEG单体则会形成胶束结构。
因此,了解和控制PEG的CMC对于优化PEG的应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PEG的CMC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PEG链段的长度和疏水性。
一般来说,PEG链段较长、疏水性较低的PEG更容易形成胶束结构。
此外,温度、溶剂的种类以及溶液的pH值等因素也会对PEG的CMC产生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了解PEG的CMC对于药物传递、纳米粒子制备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
当我们需要将PEG应用于药物传递时,了解PEG 的CMC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在哪个浓度范围内PEG能够形成胶束并有效地载药;而在制备纳米粒子过程中,了解PEG的CMC可以帮助我们选择合适的PEG浓度,以确保纳米粒子的稳定性和药物的释放性能。
总之,PEG聚乙二醇的临界胶束浓度CMC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它对于PEG的应用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PEG的链段长度、疏水性以及其他影响因素,准确测定和控制PEG 的CMC,以优化PEG的应用效果。
临界胶团浓度名词解释
临界胶团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简称CMC)是指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形成胶团(micelle)所需的最低浓度。
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具有亲水头部和疏水尾部结构的分子,当其在溶液中达到一定浓度时,由于疏水尾部相互聚集,形成了稳定的球状结构,即胶团。
在低于临界胶团浓度的情况下,表面活性剂分子以单体形式存在,其疏水尾部朝向溶液中心,而亲水头部暴露在溶液表面。
当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剂浓度逐渐增加,达到临界胶团浓度时,表面活性剂分子开始形成胶团。
胶团的形成可以降低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能量,提高系统的热稳定性和溶解度。
临界胶团浓度通常被用来描述表面活性剂的胶束形成能力和胶束稳定性。
当浓度高于临界胶团浓度时,胶团的数量和大小会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直到达到平衡。
此时,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剂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并形成了稳定的胶束结构。
临界胶团浓度在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例如在洗涤剂、乳化剂、药物传递系统等领域。
了解和控制临界胶团浓度可以帮助优化表面活性剂的应用性能和效果。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工程学士学位论文ENGINEERING MASTER DEGREE THESIS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作者边辉指导教师杨晓燕学科专业应用化学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第一作者:边辉指导老师:杨晓燕工作单位:青岛科技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摘要临界胶束浓度(CMC)是表面活性剂对溶液表面活性的一种度量,是表面活性剂应用性能中最重要的物理量之一。
本实验采用电导法分别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在25℃、30℃、40℃及45℃下的的临界胶束浓度,通过对比得到十二烷基硫酸钠临界胶束浓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的关系;在室温下用表面张力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以N-N-二乙基苯胺做为探针)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临界胶束浓度,通过对比文献值讨论这些方法的优缺点。
关键字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临界胶束浓度;电导法;表面张力法;紫外分光光度法青岛科技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边辉目录1.前言................................................. - 3 -2.实验部分............................................. - 3 -2.1仪器与试剂 ........................................ - 4 -2.2实验方法.......................................... - 4 -2.2.1电导法 ........................................ - 4 -2.2.2表面张力法 ..................................... - 5 -2.2.3紫外分光光度法 .................................. - 5 -3. 结果与讨论 ....................................................................................... - 5 -3.1电导法数据处理..................................... - 6 -3.2表面张力法数据处理.................................. - 7 -3.3紫外分光光度法数据处理.............................. - 8 -4. 结论................................................ - 8 -5. 参考文献............................................ - 9 -1.前言能使溶剂表面张力显著降低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
---------------------------------------------------------------最新资料推荐------------------------------------------------------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 CMC 的方法(2)掌握电导率仪的使用二、实验原理SAA 溶液的许多物化性质随着胶束的形成而发生突变,因此临界胶束浓度(CMC)是SAA 表面活性的重要量度之一。
测定 CMC,掌握影响 CMC 的因素对于深入研究 SAA的物理化学性质十分重要。
CMC 是在一定温度下某 SAA 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通常以 mol/L 或 g/L 表示之。
一般离子 SAA 的 CMC 大致在 10-2-10-3mol/L 之间,非离子SAA 的 CMC 则在 10-4mol/L 以下,CMC 是衡量 SAA 的表面活性和SAA 应用中的一个重要物理量。
因为 CMC 越小,则表示此种 SAA 形成胶束所需浓度越低,因此改变表面性质,起到润湿,乳化,增溶,起泡等作用所需的浓度也越低。
右图表面一典型的 SAA 水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随 C 变化的关系。
可明显看出:在所有物理性质的变化中皆有一转折点。
而此较转折点又都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这就说明表面现象(表面张力及界面张力随浓度变化有转折点)。
与内部性质(如当量电导、渗透压、以及去污浊度等)有统一的1/ 9内在联系。
离子型 SAA 是由亲水的无机离子和亲油的有机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如同典型的无机盐一样,其在稀水溶液中分别以正负离子形式存在。
因而在稀水溶液中,电导率随 C 上升,但到达一定浓度后,出现一转折点,直线逐渐变缓。
三、实验仪器、药品仪器:电导率仪烧杯(100ml、7 个)温度计(2 支)容量瓶(250ml,7 只)药品:SAA(1631)、蒸馏水---------------------------------------------------------------最新资料推荐------------------------------------------------------3/ 9四、实验步骤 1、分别配制 1631 的水溶液浓度为:4.00X10-4、5.140X10-4、6.70X10-4、8.20X10-4、10.85X10-4、13.6X10-4、16.54X10-4mol/L 的溶液各 250ml 2、将其在25℃、30℃、35℃恒温→测定各溶液的电导率(由稀→浓)→取 3 次测量值的平均值 3、作 K-C 曲线 4、由 K-C 曲线求不同 t 下的 CMC 值五、药品常数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1631):是阳离子 SAA、分子式:C16H33(CH3)3NBr 分子量:364.446 熔点:250-237℃,水溶性:13g/L(20℃)性质:呈白色或浅黄色结晶至粉末状,易溶于异丙醇、可溶于水、振荡时产生大量泡沫,具有优良的渗透、柔化、抗静电、生物降解性及杀菌消毒等功能。
临界胶束浓度
临界胶束浓度
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是指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在溶液中形成胶束(micelle)的临界浓度。
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具有两性质的分子,既有亲水性又有疏水性,可以在水中形成分子层。
在一定浓度下,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疏水性区域可以相互聚集形成胶束,使得疏水性区域朝向胶束内部,亲水性区域朝向外部,从而降低了表面活性剂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表面能。
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较低时,表面活性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非常小,不能形成胶束。
随着浓度的增加,表面活性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当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超过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表面活性剂分子开始形成胶束,这个浓度就是临界胶束浓度。
临界胶束浓度是表面活性剂的重要物理化学特性之一,它反映了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的能力和稳定性。
临界胶束浓度的大小受到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温度、离子强度和pH等因素的影响。
在应用方面,临界胶束浓度常被用作表面活性剂浓度的指标,特别是在液相色谱、生物化学、油田采油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实验二十八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实验二十八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目的要求】1.了解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CMC)的定义及常用测定方法;2.设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实验方法测定表面活性剂溶液的CMC;3.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研究的能力。
【设计提示】凡能显著改变体系表面(或界面)性质的物质都称为表面活性剂。
这一类分子既含有亲油的足够长的(大于10 个碳原子)烷基,又含有亲水的极性基团(离子化的)。
如肥皂和各种合成洗涤剂等。
表面活性剂分子都是由极性和非极性两部分组成的,若按离子的类型分类,可分为三类:1、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羥酸盐(肥皂,C17H35COONa),烷基硫酸盐(十二烷基硫酸钠,CH3(CH2)11SO4Na),烷基磺酸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CH3(CH2)11C6H5SO3Na)等。
2、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主要是胺盐,如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RN(CH3)2HCl)和十二烷基二甲基氯化胺(RN(CH3)2Cl)。
3、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聚氧乙烯类(R-O-(CH2CH2O)n H)。
由于表面活性剂分子具有双亲结构,分子有自水中逃离水相而吸附于界面上的趋势,但当表面吸附达到饱和后,浓度再增加,表面活性剂分子无法再在表面上进一步吸附,这时为了降低体系的能量,活性剂分子会相互聚集,形成胶束。
开始明显形成胶束的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以CMC(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表示。
在CMC 点上,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物理及化学性质(如表面张力、电导、渗透压、浊度、光学性质等)与浓度的关系曲线出现明显转折。
这个现象是测定CMC 的试验依据,也是表面活性剂的一个重要特征。
临界胶束浓度CMC可看作是表面活性剂对溶液的表面活性的一种量度。
因为CMC越小,则表示此种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所需浓度越低,达到表面饱和吸附的浓度越低。
临界胶束浓度还是使含有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性质发生显著变化的一个“分水岭”。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
一、实验目得(1)掌握用电导法测定表面活性剂CMC得方法(2)掌握电导率仪得使用二、实验原理SAA溶液得许多物化性质随着胶束得形成而发生突变,因此临界胶束浓度(CMC)就是SAA表面活性得重要量度之一。
测定CMC,掌握影响CMC得因素对于深入研究SAA 得物理化学性质十分重要。
CMC就是在一定温度下某SAA形成胶束得最低浓度。
通常以mol/L或g/L表示之。
一般离子SAA得CMC大致在10-2-10-3mol/L之间,非离子SAA得CMC则在10-4mol/L以下,CMC就是衡量SAA得表面活性与SAA应用中得一个重要物理量。
因为CMC越小,则表示此种SAA形成胶束所需浓度越低,因此改变表面性质,起到润湿,乳化,增溶,起泡等作用所需得浓度也越低。
右图表面一典型得SAA水溶液得物理化学性质随C变化得关系。
可明显瞧出:在所有物理性质得变化中皆有一转折点。
而此较转折点又都在一个不大得范围内;这就说明表面现象(表面张力及界面张力随浓度变化有转折点)。
与内部性质(如当量电导、渗透压、以及去污浊度等)有统一得内在联系。
离子型SAA就是由亲水得无机离子与亲油得有机离子构成得离子化合物,如同典型得无机盐一样,其在稀水溶液中分别以正负离子形式存在。
因而在稀水溶液中,电导率随C上升,但到达一定浓度后,出现一转折点,直线逐渐变缓。
三、实验仪器、药品仪器:电导率仪烧杯(100ml、7个) 温度计(2支)容量瓶(250ml,7只)药品:SAA(1631)、蒸馏水四、实验步骤1、分别配制1631 得水溶液浓度为:4、00X10-4、5、140X10-4、6、70X10-4、8、20X10-4、10、85X10-4、13、6X10-4、16、54X10-4mol/L得溶液各250ml2、将其在25℃、30℃、35℃恒温→测定各溶液得电导率(由稀→浓)→取3次测量值得平均值3、作K-C曲线4、由K-C曲线求不同t下得CMC值五、药品常数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1631):就是阳离子SAA、分子式:C16H33(CH3)3NBr分子量:364、446 熔点:250-237℃,水溶性:13g/L(20℃)性质:呈白色或浅黄色结晶至粉末状,易溶于异丙醇、可溶于水、振荡时产生大量泡沫,具有优良得渗透、柔化、抗静电、生物降解性及杀菌消毒等功能。
临界胶束浓度,亲水亲油平衡值
临界胶束浓度,亲水亲油平衡值1.引言1.1 概述胶体是由微小颗粒或分子在溶液中形成的系统,其中颗粒或分子的纳米级尺寸使其能够悬浮在介质中而不沉淀。
胶体系统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造系统中,包括乳液、乳胶、泡沫、凝胶等。
在胶体化学中,临界胶束浓度(CMC) 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CMC是指在胶束形成过程中,溶液中达到最低浓度的表面活性剂。
当表面活性剂浓度低于CMC时,溶液中的分子或颗粒以单体形式存在,而当浓度高于CMC时,表面活性剂分子或颗粒聚集成胶束结构。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对于理解胶体系统的特性和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CMC的确定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表面活性剂的聚集行为,诸如分子聚集态的稳定性、它们的作用机制以及它们在生物、医药和工业应用中的潜在性能等。
此外,CMC还可以用于评估表面活性剂的清洁性能,例如在清洗剂、洗涤剂和皮肤护理产品中的应用。
亲水亲油平衡值是另一个重要的概念,用于衡量某个物质对水和油的亲和能力。
它是油相中物质浓度与水相中物质浓度的比值。
当亲水亲油平衡值为1时,表示物质对水和油的亲和能力相等。
较高的亲水亲油平衡值意味着物质更亲油,而较低的亲水亲油平衡值则意味着物质更亲水。
测定亲水亲油平衡值对于理解物质的表面活性和润湿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用于评估物质在油水界面的行为,如胶体稳定性、润湿能力和乳化性能。
在工业领域,亲水亲油平衡值的测定对于表面活性剂的开发、选择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临界胶束浓度和亲水亲油平衡值的概念、测定方法以及其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这两个参数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胶体系统的特性和表面活性剂的行为,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文章结构说明了整篇文章的章节和子章节的安排和组织方式,以及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整个文章的结构和逻辑。
以下是文章1.2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和阐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了临界胶束浓度和亲水亲油平衡值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设计实验: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姓名何闪闪班级 0902 学号 2009113010216 分数1 实验目的1.1 了解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CMC)的定义及常用测定方法。
1.2 设定两种以上实验方法测定表面活性剂溶液的CMC。
2 实验原理凡能显著降低水的表面张力的物质都称为表面活性剂。
当表面活性剂溶入极性很强的水中时,在低浓度是成分散状态,并且三三两两地把亲油集团靠拢而分散在水中,部分分子定向排列于液体表面,产生表面吸附现象。
当溶液表面吸附达到饱和后,进一步增加浓度时,表面活性剂分子会立刻自相缔合,即疏水亲油的集团相互靠拢,而亲水的极性基团与水接触,这样形成的缔合体称为胶束。
以胶束形式存在与水中的表面活性物质是比较稳定的,表面活性物质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
在CMC点上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物理及化学性质如表面张力,电导,渗透压,浊度,光学性质等与浓度的关系曲线出现明显的转折,这种现象是测定CMC 的实验依据,也是表面活性剂的一个重要特征。
3. 仪器和试剂表面张力测定仪1套,数字式微压差计1台,超级恒温槽1台,250ml滴液漏斗1个,100ml锥形瓶8个,蒸馏水,BSD-A导电仪,光亮的铂电极,恒温水箱,大试管(100ml)12支,电导水,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4.实验方法4.1 最大气泡法及原理:在液体的内部任何分子周围的吸引力是平衡的。
可是在液体表面层的分子却不相同。
因为表面层的分子,一方面受到液体内层的邻近分子的吸引,另一方面受到液面外部气体分子的吸引,而且前者的作用要比后者大。
因此在液体表面层中,每个分子都受到垂直于液面并指向液体内部的不平衡力。
这种吸引力使表面上的分子向内挤促成液体的最小面积。
要使液体的表面积增大就必须要反抗分子的内向力而作功增加分子的位能。
所以说分子在表面层比在液体内部有较大的位能,这位能就是表面自由能。
形成胶束的条件
形成胶束的条件
胶束是液体中两亲分子的一种大致呈球形的组合,其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形成胶束的主要条件:
1.浓度:胶束的形成与两亲分子的浓度密切相关。
当表面活性剂分子的浓度
超过临界胶束浓度(CMC)时,胶束就会形成。
CMC是指在溶液中,表面活性剂分子开始聚集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在低于CMC的浓度下,表面活性剂分子主要以单分子形式存在;而当浓度超过CMC时,它们会自发地聚集形成胶束。
2.温度:温度对胶束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一般来说,随着温度的升高,胶
束的形成趋势会减弱。
这是因为高温增加了溶剂的熵,使分子更倾向于分散而不是聚集形成胶束。
3.pH值:不同表面活性剂分子的胶束形成受pH值的影响不同。
在某一特
定pH范围内,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尾基会与聚集形成胶束;而在其他pH条件下,胶束可能解离或形成其他结构。
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其他如离子强度、添加剂等因素也可能影响胶束的形成。
了解这些条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胶束的形成过程,从而在化学、生物和制药等领域中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临界胶束浓度 小木虫
临界胶束浓度小木虫1.引言1.1 概述概述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CMC)是表征胶束形成过程中溶液中所需的最低表面活性剂浓度的重要参数。
胶束是由表面活性剂分子在特定浓度下自组装而成的纳米级结构体,具有水溶性和油溶性两个亲疏水性区域,使其能在溶液中存在。
在达到临界胶束浓度之前,表面活性剂分子以散乱分布的形式存在;而当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时,表面活性剂分子开始自组装形成胶束结构。
临界胶束浓度的研究对于理解表面活性剂在不同体系中的溶液行为和界面活性性质非常重要。
临界胶束浓度不仅可以用于评价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强度,还可以指示表面活性剂的聚集态和分散态之间的转变。
因此,临界胶束浓度在化学、物理、材料等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首先介绍临界胶束浓度的定义和背景知识,包括胶束的概念和形成机制。
接着,将讨论影响临界胶束浓度的因素,如溶剂性质、温度、盐浓度等。
最后,我们将探讨临界胶束浓度的重要性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临界胶束浓度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设计和优化表面活性剂在药物传递、油田采油、清洁剂等领域的应用,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整体的框架和组织方式,它对于读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够指导读者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逻辑关系。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旨在引起读者的兴趣,概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目的。
它将介绍临界胶束浓度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并对文章的结构进行简单说明。
正文部分将对临界胶束浓度的定义和背景进行详细讲解,包括什么是临界胶束浓度以及它的产生背景,例如临界胶束浓度的发现和应用等。
另外,还将介绍影响临界胶束浓度的因素,如溶液中的温度、pH值、电解质浓度等,以及它们对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机理。
结论部分将总结临界胶束浓度的重要性,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本部分将强调临界胶束浓度在化学、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对临界胶束浓度的深入研究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科学和技术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临界胶束浓度名词解释
临界胶束浓度名词解释
定义:
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剂中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cmc)
临界胶束浓度受温度等条件影响而变化。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超过一定浓度时会从单个离子或分子缔合成为胶态的聚集物,即形成胶束。
溶液性质发生突变时的浓度,即胶团开始形成时溶液的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
也就是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剂中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
作用:
1.利用临界胶束浓度这一概念,我们可以巧妙的将溶液设计于所用主要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之上,使其在使用过程中形成双分子层,即第一层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基附着于固体表面,亲水基伸向外面,第二层表面活性剂的亲水基与第一层的亲水基附着,疏水基伸向外面,从而形成独特的亲油性表面。
2.物质在一定液体有其溶解饱和度,达到饱和度后物质不再溶解,但我们可以利用临界胶束浓度原理,将表面活性剂设计在临界胶束浓度之上,可以大大增加物质的溶解度。
测定方法:
先在较高浓度(>cmc)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加入少量染料,此染料加溶于胶团中,呈现某种颜色。
再用滴定的方法,用水将此溶液稀释,直至颜色发生显著变化,此时溶液的浓度即为cmc。
光散射法:胶团为几十个或更多的表面活性剂分子或离子的缔合体,其尺寸进入光波波长范围,而具有较强的光散射。
利用散射光强度-溶液浓度曲线中的突变点可以测定cmc。
表面活性激溶液临街胶束浓度(CMC)
(1)表面活性激溶液临街胶束浓度(CMC)的定义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剂中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 concentration CMC)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源于其分子的两亲结构,亲水基团使分子有进入水的趋向,而憎水基团则竭力阻止其在水中溶解而从水的内部向外迁移,有逃逸水相的倾向,而这两倾向平衡的结果使表面活性剂在水表的富集,亲水基伸向水中,憎水基伸向空气,其结果是水表面好像被一层非极性的碳氢链所覆盖,从而导致水的表面张力下降。
表面活性剂在界面富集吸附一般的单分子层,当表面吸附达到饱和时,表面活性剂分子不能在表面继续富集,而憎水基的疏水作用仍竭力促使基分子逃离水环境,于是表面活性剂分子则在浓液内部自聚,即疏水基*在一起形成内核,亲水基朝外与水接触,形成最简单的胶团。
而开始形成胶团时的表面活性剂的浓度称之为临界胶束浓度,简称CMC。
当溶液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溶液的表面张力降至最低值,此时再提高表面活性剂浓度,溶液表面张力不再降低而是大量形成胶团,此时溶液的表面张力就是该表面活性剂能达到的最小表面张力,用CMC表示。
(2)表面活性激溶液临街胶束浓度(CMC)常用测定方法a表面张力用表面张力与浓度的对数作图,在表面吸附达到饱和时,曲线出现转折点,该点的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
b电导率用电导率与浓度的对数作图,在表面吸附达到饱和时,曲线出现转折点,该点的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
c其他溶液性质原则上只要溶液性质随溶液中胶束的产生而发生改变,就存在一个与浓度曲线的转折点,从而通过作图得到临界胶束浓度(3)DDS—11型电导率仪的原理a按被测介质电阻率(电导率)的高低,选用不同常数的电极,并且测试方法也不同。
一般当介质电阻率大于10MΩ?cm(小于0.1μs/cm)时,选用0.01cm-1常数的电极且应将电极装在管道内流动测量。
当电阻率大于1MΩ?cm(小于1μs/cm)小于10MΩ?cm (大于0.1μs/cm)时,选用0.1cm-1常数的电极,任意状态下测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2.6 PCL-b-PPEG聚合物胶束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
用芘作为荧光探针测定聚合物胶束的临界胶束浓度。
具体步骤如下:将等体积的6.0×10-6 mol/L芘的丙酮溶液加入到一系列10 mL的小瓶中,黑暗条件下放置24 h使丙酮挥发完全。
向其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聚合物溶液,浓度的范围为0.0001到1.0 mg/mL,使每个瓶中芘的终浓度均为6.0×10-7 mol/L,室温下放置过夜,使用Shimadzu RF-5301PC荧光分光光度计测试芘的激发光谱,温度为25℃,最大发射波长为390 nm,狭缝宽度为3 nm。
为了验证PCL-b-PPEG聚合物在水溶液中发生了自组装行为,我们采用芘荧光分子作为探针研究其胶束化过程。
芘分子的荧光光谱在不同溶剂中具有显著的变化。
在水环境中,芘分子溶解度很低,其荧光光谱和激发光谱的强度较低,而在非极性溶剂中,芘的溶解度较高,芘分子的荧光强度会显著增强,并伴随着最大激发波长的红移,通过比较前后两种条件下最大激发波长的强度可以计算出胶束化的临界胶束浓度[20]。
据此原理,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保持芘的浓度不变(6.0×10-7 mol/L),改变聚合物的浓度从0.0001到1.0 mg/mL,比较不同聚合物浓度下芘激发光谱的变化。
结果如Figure 2.2.5所示,随着聚合物浓度的提高,相同浓度下芘分子的荧光强度不断增强,并且其最大激发波长由336.0 nm红移至339.2 nm。
这个现象的出现表明芘分子由水环境向疏水的环境转移,预示着两亲性聚合物的疏水嵌段发生聚集形成了疏水的微环境,表明胶束的形成。
Figure 2.2.5Excitation spectra of pyrene ( em = 390 nm) at various concentrations of
PCL-b-PPEG2.
进一步求得339.2 nm和336.0 nm的荧光强度对比值(I339.2/I336.0),并与浓度的对数作图可以得到如Figure 2.2.6所示的S型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到,在聚合物浓度较低的范围内,即便聚合物的浓度不断提高,I339.2/I336.0值也只是略有增加,而在一定的聚合物浓度范围内,随着聚合物浓度的提高,I339.2/I336.0值发生显著增加,从约0.5增加到1.6,表明在此浓度范围内聚合物发生了胶束化的变化。
依文献报道方法[20],从图中可求得PCL-b-PPEG1和PCL-b-PPEG2的CMC 分别为6.76 ⨯10-4和13.80 ⨯10-4 mg/mL。
从中可以看到,在疏水段长度保持一定的情况下,随着亲水段分子量的增加,CMC值增加,即表明要在相对较高的浓度下才能发生胶束化行为。
Figure 2.2.6Plot of the I339.2/I336.0 ratio versus Log C for a) PCL-b-PPEG1 and b)
PCL-b-PPEG2 copoly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