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教案
一、教学要求
1.要求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情节、主题。
2.了解赵武灵王改革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二、学习要点
1.题解关键词
司马光:字君实,宋代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赵武灵王:战国时期赵国的著名国君,其在位时期使得赵国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胡服;骑射2.内容提示
本文介绍了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大,进行胡服骑射改革的故事,故事主要围绕赵武灵王与重臣公子成之间的争论展开,主要通过两方面的言论表现赵武灵王注重实用、勇于改革的形象。
三、作者生平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宋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死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其父司马池是个进士,官至三司副使、天章阁待制。据传他为官清廉正直。他在光山(今属河南)知县任上,其妻聂氏生下了第二子,因取名光。司马光六岁开始诵读经书,七岁开始听讲《左氏春秋》(即《左传》),用功诵读,深思明辨。他后来
知识渊博,著述宏富,并非偶然。他二十岁考中进士,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英宗时为龙图阁直学士,开始编写《通鉴》。神宗初年为翰林学士,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次年,改判西京御史台,来到洛阳,从此住在洛阳。他六任冗官,致力于编写《通鉴》。元丰七年(1084),完成《通鉴》二百九十四卷,还有《通鉴目录》三十卷、《通鉴考异》三十卷。此书呈上之后,他获得奖谕之诏,并迁资政殿学士。
元丰八年(1085)三月,神宗病死,不满十岁的哲宗即位,由太皇太后高氏摄政。高氏不满王安石新法,欲以恢复祖宗法度为“先务”。司马光这时也振奋活跃起来,连上奏疏,要求废弃新法。上下一拍即合。于是高氏起用司马光和吕公著、文彦博等原被压抑的反新法的老臣。司马光于是年五月当上了门下侍郎,又于元祐元年(1086)闰二月进为尚书左仆射,在政治上有了一定权力。他在执政一年多的时间里,在同道的支持下,大行其志,废弃新法不遗余力。同时,他仍然注意于史学,推荐黄庭坚与范祖禹、司马康同校《通鉴》,还编了《稽古录》一书。他因多年用功写书而体质衰弱,“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又因近年为废除新法而带病视事,以至心劳力竭,终于在元祐元年九月初一日去世,终年68岁。在此前几个月,王安石于四月六日病卒,终年66岁。政坛上两颗放射不同光芒的巨星同年陨落。王氏失意于前,谢世于前;司马氏得志于后,逝世于后,似乎后者命定了历史性的胜局。
四、作者作品
1.作品概
述
据《宋史?司马光传》记载,司马光“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居处有法,动作有礼”;“自少至老,语未尝妄”;“于物澹然无所好,于学无所不通,惟不喜释、老”;生活俭朴,“恶衣菲食以终其身”。他写作认真,字迹工整,著作很多。《宋史?文艺志》著录有三十七种,虽因日长时久有所散佚,到了清代中期,《四库全书总目》仍著录有十六种,其中当以《资治通鉴》为代表作。
编写《资治通鉴》这样的巨著,决非司马光一人所能胜任。司马光是主编,还有三名助编。他选请来的三名助编是,刘恕(字道原,1032—1078)、刘攽(字贡父,1023—1089)、范祖禹(字淳甫,一字梦得,1041—1098)。司马光选择这三人参加编写工作,既是因为他们政治观点和态度基本上一致,在当时都不赞成王这石变法,企图通过编写史书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抱负,又考虑到他们每个人都学有专长或有志于史学。刘恕对几千年的史事了如指掌,刘攽精于汉代历史,范祖禹年轻而有干劲,专治唐代历史。他们掌握了当时官府和私家的图书资料,除采用《史记》至《新五代史》十九种正史外,还参考了杂史、奏议、笔记、文集等三百多种。
2.重点作品
《资治通鉴》简介
自从司马迁作《史记》以后,多少年来没有人敢继续再写这样一部贯串古
今的通史,只有班固汉书以下那些断代史,仅仅保存着《史记》部分的形式,至于《史记》的贯串精神却失去了。就连形式也是勉强凑合,不甚适用的。因为《史记》有它自己的观点,它可以成一家之言,班固以下的史家,往往只能作刻板文章,不能发挥相体裁衣的妙用。所以读史的人大都感觉史书的繁重琐碎,没有头绪,没有重点、没有脉络层次,认为难以掌握。东汉末年,荀悦拿汉书的资料重行拆散,改编成汉纪一书,由八十万字缩八万字,这纔有了用编年体编成可供普通人阅读的一部书,然而内容限于西汉一朝,而且所采取的材料未免过于狭隘。
编年体的史书,有一点是确实胜过《史记》、《汉书》的。这就是:叙起事来按着史事的发展层次、如同影片一般,一幕一幕映了出来,使读者可以有比较明晰的观感。特别是汉以后的史实,情事复杂,头绪纷繁,即使司马迁来编这部通史,恐怕用《史记》的办法也行不通。一直到了宋朝,时在公元一○六六年至一○八四年,才由司马光着手来完成这种新的著作,这就是在史学上放出异彩的《资治通鉴》。
《通鉴》所包括的时代,从战国初期开始,一直到五代末年,按年叙事,一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往上去是和《左传》相衔接的,因为左传最后一段叙智伯的事,而
通鉴从魏、赵、韩初命为诸侯叙起,也正是智氏被灭的结果。虽然中间还差七十几年,事实却是一贯下来的。所以也可以
说《通鉴》是继《左传》而起的一部重要史籍。
这部著作是汇合当时第一流史学家的智慧能力,费十九年不断努力的光阴而完成的。成书以后,又经许多学者钻研讨论,给后来读史的人不少便利。上面所说编年史的要求,从此可以满足了。
五、创作背景
赵武灵王改革
赵国东北同东胡相接,北面同匈奴相邻,西北又同林胡和楼烦接壤。这些都是游牧部族,他们经常以骑兵侵扰赵国,破坏赵国边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为加强边防,公元前三○七年赵武灵王实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命令军队采用胡人服饰,改穿短装,束皮带,用带鈎,戴着插有貂尾或鸟羽的武冠,穿皮靴,藉以发展骑兵,训练在马上射箭的作战技术。虽然这场改革侧重于军事方面,实际上就是政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这时肥义等大臣是改革的支持者,贵族公子成、赵文、赵燕等人是反对者。公子成认为不该“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赵文认为“衣服有常,礼之制也”;赵造认为“圣人不易民而教,智者不变俗而动”。赵武灵王驳斥了这些谬论,说:“理世不必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战略策?赵策二》)。后来赵在攻取原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之后,把它改为“骑邑”,用来训练骑兵,牛赞又出来反对,声称“国有固籍,兵有常经。变籍则乱,失经则弱”;赵武灵王当即加以驳斥,指出“古今异利,远近异用”,“今重甲修兵不可以逾险,仁义道德不可以来朝”(《战国策?赵策二》)。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是逐步推广的,先是以身作则,推广于家族中和朝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