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学文化研究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合集下载

文化研究知识:新青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研究知识:新青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研究知识:新青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新青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近年来,新青年文化在中国社会逐渐兴起,成为了时代的热点话题。

新青年文化是以“新青年”为代表的一群人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考和创新的产物。

这种文化对于传承和创新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

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将传统与创新有机地融合起来,成为了我们需要面临和思考的问题。

一、新青年文化的传承新青年文化传承的第一项是先民文化的传承。

先民文化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有着不可小觑的地位。

在新青年文化传承中,我们需要注重发扬好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和优良品质,对传统文化中的诗、书、礼、乐等进行学习和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领悟,使其可以真正地弘扬。

另一个需要传承的是民族文化的传承。

民族文化是每个民族的精神宝库,是民族文化的根本。

作为新青年,我们需要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将其内化于心,表现于行。

无论是在文学、音乐、戏曲等方面,我们都应该注重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将其发扬光大,让后人也能够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二、新青年文化的创新新青年文化创新的第一项是对科学技术的创新。

科学技术是时代发展的动力之一,新青年需要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科学技术的应用,创造出更多更加优秀的科技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重对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注重对创新的实践,这样能够让人们认识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

另一个需要创新的是文化形式的创新。

文化形式的创新是新青年文化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接触到的文化形式越来越多,因此,新青年需要发掘出一种能够用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文化形式,这样能够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这种文化成果,将其传承下去,创新也会随之不断地涌现。

三、新青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新青年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过程中,这两者缺一不可。

新青年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开拓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如今社会主要处于现代化和信息化时代,新青年需要以这个时代为基础,利用种种信息和现代化工具,推动文化进步,推动文化创新,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化趋势进行有机精心地融合,为青年人和整个社会带来更多更好的文化成果。

当代大学生使命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弘扬中华文明

当代大学生使命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弘扬中华文明

当代大学生使命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弘扬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

在当代社会中,大学生作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和创新者,承载着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

通过积极参与各种文化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传承中华文明,创新文化表达方式,弘扬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实质。

首先,大学生应该传承中华文明。

作为新一代的中华传人,大学生应该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内涵和历史渊源。

他们可以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古代文学作品以及传统艺术表演等方式,提升自己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认同感。

同时,大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传统文化研究社团、组织文化展览和庙会等活动,将中华文明的精神传承下去。

例如,举办书法展览、古乐器演奏会等活动,通过传统艺术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其次,大学生应该创新文化表达方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表达方式也在不断演进。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创新力量,应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造出适合当代人群接受的文化表达形式。

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影像制作等方式,将中华文明与现代时尚结合,打造新颖、有趣的文化产品。

例如,制作带有中华文化元素的微电影、设计展示中华文明的手机应用程序等,让年轻人更容易接触和了解中华文明。

此外,大学生还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创新文化科技产品,推动中华文明与科技的融合发展。

最后,大学生应该弘扬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实质。

中华文明秉承着儒家思想,强调对道德、仁爱、忠诚等价值观念的追求。

大学生可以通过思想引领和社会行动来弘扬这些价值观念。

例如,参与公益活动、传播正能量的微博或公众号等,通过自身的行为和言论影响他人,传递中华文明的精神实质。

同时,大学生也要自觉抵制低俗文化、追求物质至上的生活观念,以自身的行动践行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念。

总之,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弘扬中华文明的使命。

他们既要传承中华文明的传统,又要创新文化表达方式,更要传递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实质。

大学生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

大学生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

大学生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

作为一代年轻人的大学生,我们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去传承和创新非遗文化,以保护并使其继续在当代社会中发展。

一、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非遗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历史、传统和价值观。

传承非遗文化,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发展和培养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新一代,理应承担起传承非遗文化的重任。

首先,传承非遗文化有助于保护和维护国家的文化传统。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一些非遗文化正慢慢消失。

大学生通过学习、研究和传承非遗文化,可以帮助保存这些宝贵的传统,并将其传递给下一代,确保非遗的传承不中断。

其次,传承非遗文化有助于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

非遗文化往往与地域特色、民族风情和手工艺制作等有着密切联系。

对于许多地方来说,非遗文化是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和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大学生的参与可以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繁荣做出贡献。

最后,传承非遗文化有助于培养个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创新能力。

非遗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是我们独一无二的文化标志。

学习和传承非遗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并增加自信心。

同时,通过与传统相结合,大学生还能够创新非遗文化,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和时尚元素。

二、大学生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角色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创新非遗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积极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承中:1. 学习和研究非遗文化:大学生应该主动学习和研究非遗文化,了解其历史、传统和技艺,掌握其核心精髓和技术要领。

通过学习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非遗文化的价值,并为其传承和创新提供更好的支持。

2. 参与非遗保护项目: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地方政府或非遗保护组织开展的非遗保护项目。

可以通过参与非遗展览、传统技艺工作坊、非遗节庆等活动,亲身感受和学习非遗文化。

文化研究课的教案标题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文化研究课的教案标题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文化研究课的教案标题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教案: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引言: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灵魂和根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在实践中为传统文化的创新作出贡献。

第一部分:理解文化传承在这个部分,学生将学习什么是文化传承以及文化传承的意义。

1. 文化的定义与特征(500字)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文化现象,让学生讨论并总结出文化的定义和特征。

2. 文化传承的概念与重要性(500字)向学生介绍文化传承的概念与重要性,并通过举例子让学生理解文化传承对一个社会的意义。

3.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500字)探讨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和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

第二部分:文化创新的实践与方法在这个部分,学生将学习什么是文化创新以及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1. 文化创新的概念与特点(500字)解释文化创新的概念与特点,并与学生讨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以及在创新中保持传统文化的身份。

2. 文化创新的案例分析(500字)通过列举一些文化创新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到文化创新的多样性,以及文化创新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 创新方法与实践(500字)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文化创新的方法与实践,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新点子和实践方案。

第三部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融合在这个部分,学生将学习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融合,并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将其体现出来。

1.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500字)通过对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讨论,让学生理解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

2. 实践项目: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500字)组织学生进行实践项目,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并展示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融合。

3. 总结与展望(300字)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并参与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中。

大学生文化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大学生文化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大学生文化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当代社会,文化自信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主力军,其文化自信的塑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大学生文化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并探讨大学生如何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文化自信是指对自己民族文化所产生的自豪感、认同感和自信心。

对于大学生来说,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内涵。

首先,大学生要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认识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积极向上,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大学生要有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尊重并体现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孝敬父母、尊师重道、廉洁自律等。

最后,大学生要有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坚持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创新,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

文化自信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文化自信能够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其次,文化自信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使他们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最后,文化自信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演化积淀下来的瑰宝,具有独特的传统及艺术特点。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孝敬父母、敬老尊贤、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这些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影响。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道德和品德的培养,以诚信为核心,对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和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代表,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品性和社会责任感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精神层面的,还包括对大学生的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影响。

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智慧,都能够为大学生的学术研究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当代大学生使命传承优秀文化传统促进文化创新

当代大学生使命传承优秀文化传统促进文化创新

当代大学生使命传承优秀文化传统促进文化创新在当代社会中,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即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并促进文化创新。

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文化建设中,通过学习、实践与创新,为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首先,大学生应该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深入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文学、音乐、绘画、哲学等多个方面。

通过学习,大学生能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对文化传统的热爱与自豪感。

此外,大学生还应该积极参与到相关的活动中,比如参观博物馆、参加传统文化讲座等,以便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其次,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文化创新中。

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并不意味着要囿于传统,相反,大学生应该通过创新的方式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融合。

大学校园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交汇地,传统与现代在这里碰撞出激情与火花。

大学生可以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与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合作,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

同时,大学生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创新推广传统文化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

最后,大学生还应该用实际行动来践行使命。

作为时代的见证者和推动者,大学生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来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并促进文化创新。

可以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组织文艺志愿者活动,开展文化讲座等。

这样既让大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也为其他人提供了学习和了解文化的机会。

同时,大学生还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与素质,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文化水平,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并促进文化创新的使命。

通过深入学习与研究传统文化,积极参与文化创新活动,以及用实际行动践行使命,大学生可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校历史文化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学校历史文化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学校历史文化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学校历史文化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学校作为教育重要的场所之一,不仅承载着师生学习和教育教学的重任,也是传承历史文化、培养文化素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

因此,学校历史文化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校作为汇聚各方人才的地方,其历史文化往往凝聚着悠久而深刻的文化积淀。

通过对学校历史沿革、办学传统、名师经验等方面的深度挖掘和研究,可以有效推动学校文化传承和历史认知的增强,以及激发师生的文化自豪感和归属感。

比如,广州中学为了弘扬学校办学传统,将创建《粤中学风》栏目,通过学校历史人物介绍、深度采访名师学生等形式,展现学校办学理念和精神风貌,以此推进学校教育理念的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也成为了学校注重的一个重要方面。

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师生的归属感和文化自豪感,还能够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创新。

因此,学校应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比如,厦门大学近年来提出了“人文校园建设”的理念,建设具有创新、包容、协作等品质的校园文化,体现了学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与关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学校历史文化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注重学校特色的挖掘和传承,挖掘学校办学特色和创新精神,构建更适合自己学校的文化体系。

其次,应该注重学校文化建设的生动性和互动性,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生活,在参与中感受到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最后,还需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不断完善学校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学校历史文化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不仅是学校优化育人环境的一种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文化修养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该注重建设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以此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学校教育已经不再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更加需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精神文化素质和道德理念的培养。

促进学生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主题班会

促进学生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主题班会

艺术审美价值
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艺术形式和审美 观念,如诗词、音乐、舞蹈、绘画等, 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社会道德价值
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 德观念,这些观念对于培养良好的社会 道德风尚和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认同价值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标识,它能 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民族 团结和进步。
实践创新
学生应将创新思维付诸实 践,通过创作、设计和策 划等方式,为文化的传承 与创新做出贡献。
05
学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 的角色与责任
加强文化教育,提高学生对文化的认识
开设文化课程
学校应开设专门的文化课程,系 统地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 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 学生全面了解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文化传承能够保护和促进文化的多样 性,使社会更加丰富多彩。
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提高国家软实力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其国际竞争 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传承和创新 对于提升国家形象和影响力具有重要 意义。
通过文化传承和创新,能够推动文化 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
02
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影响
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文化创新的方法与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形成新的文 化形式;二是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将其融入本民族文化中,丰富文化的内涵;三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 新文化的传播方式,扩大文化的影响力。
文化创新的实践案例
总结词
文化创新的实践案例
详细描述
在实践中,许多企业和组织都进行了文化创新的尝试。例如,一些博物馆通过引入数字 化技术,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展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一些传统艺术团体通过与其他 艺术形式的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作品;还有一些企业在产品设计中融入传统

高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高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高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地位、方法一、高校在文化传承创新的意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社会进步的根本。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先贤的文化概念生来就带有教育色彩,而高等教育更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近代以来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从萌芽到发展、壮大,始终肩负着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光荣传统和使命。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不仅饱受列强摧残,更面临深刻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危机。

从那时起,无数仁人志士开始深刻认识到,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但如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这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自发端以来始终努力探索的命题。

京师大学堂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的办学方针。

辛亥革命后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正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群体从文化角度深层次挖掘国家民族积贫积弱的根源以谋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方略的努力。

高校知识分子深深参与其中,引领了时代潮流,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广大高校知识分子,引领着全国知识界、教育界、文化界以至整个社会的风气,中国社会革命的气象为之一新。

文化传承创新将产生博大的精神力量,深刻的道德力量,巨大的感召力量。

文化传承创新,传承是前提,创新是动力。

传承与创新两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

只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才能推进大学的现代化建设,增强现代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现代大学作为人类传播、创造、发展知识的文化高地,不仅要传承传统文化,更要创新发展文化;不仅要研究回答现实社会思想理论问题,更要研究回答人生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国家民族与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新的精神动力。

现代大学的本质是在积淀和创造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的继承,传承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

文化不是一朝一夕铸就的,它是通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凝聚、发展而形成的,是特定范围的“文化体”和“文化群”共同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的自然结果。

大学生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关系研究

大学生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关系研究

大学生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关系研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在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华文化作为五千年的历史积淀,精深而博大。

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关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在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的角色与责任,以及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之道。

大学生在中华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的角色与责任。

首先,大学生作为中青年群体,他们身上承载着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

他们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学校的教育资源学习到中华文化的知识,从而更好地承载和传递中华文化。

其次,大学生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他们可以在校园内外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以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此外,大学生可以通过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的创新活动,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其融合与发展。

然而,大学生在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全球化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大学生需要面对来自外部文化的竞争与冲击。

其次,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多元化也影响了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此外,大学生在面临就业压力和现实利益诱惑的时候,也容易忽视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为了更好地完成大学生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任务,应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方法。

首先,学校应加强对中华文化的教育和研究,构建系统的中华文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与理解。

其次,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在课堂以外的时间,组织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同时,鼓励大学生通过参加学术研讨会、社团活动、创新创业等途径,将中华文化传承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此外,政府和社会应给予大学生更多的支持,提供优质的资源和机会,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个人层面,大学生同样也要有自己的努力与担当。

首先,他们要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与认同。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3)1.2 大学语文课程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角色 (4)二、传统文化的传承 (6)2.1 课程内容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7)2.2 教学方法与策略 (8)2.3 校园文化活动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10)三、传统文化的创新 (11)3.1 创新教学内容与形式 (12)3.2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创新 (13)3.3 创新传统文化的应用与实践方式 (14)四、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策略 (16)五、实践案例分析 (17)5.1 某大学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模式介绍 (18)5.2 传统文化课程中的创新实践案例分析 (19)六、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建议 (20)6.1 当前面临的挑战分析 (22)6.2 未来发展建议与展望 (24)七、结论 (25)7.1 研究总结 (26)7.2 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展望 (27)一、内容简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当代教育的重要课题。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大学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应当紧密结合,以传承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推动语文教学的深入发展。

本段落旨在简要概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必须得到妥善的传承。

而创新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能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当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应用。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为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段落还将强调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具体实施方式。

包括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设置,注重传统文学作品的讲授与分析,引入现代文化元素,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

大学实践报告文化传承与创新创意

大学实践报告文化传承与创新创意

大学实践报告文化传承与创新创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软实力。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传承与创新创意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作为知识的殿堂和人才的摇篮,在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创意方面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次大学实践,我们深入探究了文化传承与创新创意的相关课题,收获颇丰。

文化传承,是对历史文化的延续和保护。

中华民族拥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文化传统,如诗词、书法、戏曲、传统工艺等,这些都是我们的瑰宝。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中,许多传统文化面临着失传和被遗忘的危机。

例如,一些古老的民间技艺由于缺乏传承者,正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文化传承,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

大学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大学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民俗学等,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另一方面,大学可以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如传统文化讲座、文化展览、文艺演出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此外,大学还可以与社会各界合作,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项目,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在实践中,我们走访了一些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工作室,亲身体验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比如,在一位剪纸艺人的工作室里,我们看到了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艺人熟练的手法让我们惊叹不已。

他向我们讲述了剪纸艺术的历史和发展,以及他在传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通过与他的交流,我们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传承的不易,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参与文化传承的决心。

创新创意,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需要不断创新,赋予文化新的内涵和形式,使其适应时代的需求。

创新创意可以让文化更具吸引力和活力,更好地传播和发展。

以动漫产业为例,近年来,许多国产动漫作品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创造出了具有独特魅力的作品。

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成功,还走向了国际市场,让更多人了解了中国文化。

【论文范文】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本科生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

【论文范文】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本科生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本科生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题目: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本科生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本科生教育中,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论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本科生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进行研究,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本科生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本科生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本科生教育、传承、创新、问题、对策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本科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本科生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学科知识过于注重实用性,缺乏人文关怀;学生思想观念多元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较为薄弱等。

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对于本科生教育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1.2研究目的和意义本论文旨在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本科生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进行研究,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本科生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本科生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价值:本论文对于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本科生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丰富了相关理论的研究内容,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本科生教育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2)实践价值:本论文通过对当前本科生教育中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实际教育实践中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参考,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3)社会价值:本论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在本科生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对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培养具有深厚文化素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

大学生的使命传承与创新的文化责任

大学生的使命传承与创新的文化责任

大学生的使命传承与创新的文化责任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不仅具备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权,更承担着传承与创新的文化责任。

作为传承者,大学生应秉持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作为创新者,大学生则应在传承的基础上展开创新,使之与时俱进。

本文将从传承与创新两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传承的文化责任大学生身负传承的文化责任,这一角色使他们扮演着文化传统的弘扬者。

作为如今时代中最年轻、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大学生应当怀着敬畏之心,深入研究古代的传统文化,传承并弘扬其精髓。

首先,大学生应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丰富的文学艺术以及精妙的技艺传统。

大学生应通过课程学习、阅读和实践活动等方式,深入了解儒家思想、佛教禅宗、道家哲学等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

其次,大学生应该努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保存着历史和智慧的结晶,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社团、举办展览和开展志愿活动等方式,积极组织和参与展示传统文化的活动,传承并弘扬其独特的魅力。

二、创新的文化责任传承只是大学生的文化责任的一部分,创新同样也不可忽视。

作为时代的创新者,大学生应当挑战旧有观念,以创新的思维和方式推动文化的发展。

首先,大学生需要具备开放的思维。

文化创新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

大学生应拥抱多元文化,通过接触和了解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汲取外来文化的精髓,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和创新。

其次,大学生应主动与时代接轨。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新兴媒体、互联网等新领域正在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

大学生应学习并积极运用这些新的传播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之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此外,大学生还应勇于创新传统文化形式。

传统文化形式常常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和传统方式表现的,大学生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如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方式,将传统文化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大学生的使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

大学生的使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

大学生的使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也是大学生们的使命所在。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积极推动文化创新,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做出贡献。

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和血脉,是民族自信心和精神力量的源泉。

在当代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传统文化面临着被侵蚀和淡化的风险。

因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加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独特标识,它代表了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通过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们可以增强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培养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凝聚起共同的力量。

其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价值观,其中的智慧和道德准则对于大学生们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和道德规范,大学生们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品德修养。

最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拓宽人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人类思维的多样性和创造力。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大学生们可以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拓宽自己的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与理解的能力,为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推动文化创新的必要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停留在过去,我们还需要积极推动文化创新。

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真正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首先,推动文化创新可以丰富文化形式和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文化形式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大学生们应该积极研究和创造新的文化形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创作出更多富有时代特色和社会关注的艺术作品和文化产品。

其次,推动文化创新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文化创新需要大学生们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发掘其中的创新要素,并结合当代社会需求进行创新和改革,大学生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文化中的传承和创新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文化中的传承和创新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文化中的传承和创新中文摘要本文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文化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大学文化的特征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文化的关系,然后以大学校训、教学管理和校园规划为例具体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文化中的传承和创新。

具体而言,本文共分为以下几部分: .第一章,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问题的提出。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当代大学文化有着自己的独特性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己有研究成果综述。

从己发表的论文来看,在大学文化中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

-是制度文化方面,包括管理制度建设和活动机制建设;二是物质活动方面,利用各种小细节宣传传统文化;校园整体布局力求突出传统特色;建构校园教育网站,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研究方法。

有文献法和历史法。

第二章,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基本精神、大学文化及其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文化的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主要有伦理精神、天人合一、贵和尚中和人本精神;大学文化的特征有理想性、批判性、传统性和创新性;中国传统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和创新的基本前提,大学文化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力量。

第三章,以大学校训为例,深入具体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文化中的传承和创新。

大学校训的工整对仗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和谐均衡;大学校训的言简意赅和韵味“诗”足是传统文化的体现;对古典著作中格言警句的引用是传统文化的体现;大学校训中“德”的频繁出现是传统伦理道德的体现,但是在强调“德”的同时,却忽视了对人个性的体现;与西方大学校训相比,我国大学校训应该体现个性,并注重对真理的最求。

第四章,以教学管理为例,深入具体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文化中的传承和创新。

教学管理中的“官本”管理是传统文化的体现,导致的后果是人性缺失;教学管理中的“墨守成规”是传统精神贵和尚中导致的;与西方大学教学管理相比,我们应该大力提倡以人为本,注重柔性管理;在具体的教学管理中,可以试行弹性学制和灵活专业。

当代大学生的使命为文化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

当代大学生的使命为文化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

当代大学生的使命为文化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承载着重要的使命。

他们不仅需要传承传统文化,继承先辈的智慧,更要积极创新,为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是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以此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现状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基,是人们实现精神文明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然而,在当代社会,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文化产业的繁荣,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挑战。

很多年轻人忽视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不够深入。

因此,大学生要肩负起使命,积极传承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文化传承的途径1. 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大学生要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只有深入了解,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2. 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活动。

大学生可以参加学校或社会组织组织的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剪纸、京剧等培训班。

通过实践和参与,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3.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文化传播。

大学生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传播传统文化知识。

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将之用现代的方式展示给更多的人。

三、文化创新的必要性和价值除了传承和传统文化,大学生还应积极参与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对传统文化的拓展和升华。

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之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也更能引起广大人民的共鸣。

文化创新的核心在于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重构。

大学生作为具有高学历的群体,他们应该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现代的视角解读传统文化。

同时,他们还应立足于时代的背景,创造性地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作出有独特风格和代表性的作品。

四、大学生为文化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的方式1. 通过学术研究来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

大学生可以选择文化领域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通过深入研究和整理文献资料,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文化自信与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研究

文化自信与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研究

文化自信与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研究作者:刘鑫来源:《公关世界》2022年第12期摘要:在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高校需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对学生进行高校文化传承,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同时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的发展。

高校的文化传承与现代化发展没有冲突,同时更便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的传承与发展。

高校文化传承的内涵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具备较强的道德素养。

由此,本文针对文化自信背景下地方高校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探讨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文化传承创新路径一、文化自信背景下地方高校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1.推动地方高校文化传承工作与时俱进在信息化时代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信息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地方高校文化传承提供了有效地帮助。

另外,高校文化传承工作的不断推进,在进行学生文化传播时需要改变传统的传播模式,积极地进行高校文化传承的创新。

新媒体技术在整个高校文化教育过程中可以有效推动地方文化传承及创新,保证高校文化传承可以与时俱进,实现传播创新。

在现代化社会的影响下,新媒体与互联网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思想,由此高校可以利用文化教育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在新媒体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以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进行高校文化教育。

[ 1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及实际情况进行高校文化内容的规划,以及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实现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有效的传承。

2.满足新时代高校文化的传播需求高校文化傳承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高校文化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手段,可以满足新时代社会对于高校发展的需求,保证学校在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时,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实现学生道德素养的全面认知。

高校在进行文化传承时可以充分借助当地的文化特色,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知识的讲解,实现了高校文化传播的需求。

[ 2 ]高校文化传承的创新可以结合现代化技术以及现代产业发展,让学生可以积极地应对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诱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大学文化研究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作者:邱士刚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11年第11期大学文化越来越成为大学参与教育竞争和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要推动大学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河北师范大学坚持对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守望,以大学文化研究激活文化传承创新,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文化血脉,不断推出以文化为特征的创新发展成果。

一、文化研究基本状况河北师范大学自参加“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课题以来,对大学文化有了新认知,并不断拓展文化研究和文化发展领域,深感这项研究工作有意义、有收获。

1.实施一把手工程,把学校的文化研究摆到应有的位置河北师范大学自参加课题研究以来,始终坚持实施文化研究的一把手工程,学校领导亲自抓学校的文化研究与文化发展:把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和大学文化研究提升到现代大学教育职能层面,使其占有应有的教育位置:统领学校文化研究和文化发展全局,不断提升学校办学的文化品位;组织力量,保障条件,促使大学文化研究有序进行;以课题研究带动学校文化整体发展。

2.文化课题研究过程与成果参加“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课题是学校难得的文化发展机遇,对提升学校文化影响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等,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

学校珍惜这一文化机会,认真设计文化研究全过程,保障文化研究成果顺利着陆;以文化使命感、责任感和机遇感,负起课题研究的文化担当:通过各种方式,到各地访问、考证、收集学校文化资料;按照学校自身特点和实际进行文化研究、筛选和整理:通过文化个案研究拓展学校文化张力。

2010年4月,学校向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提交了约27.5万字、150余幅照片的文化个案研究初稿。

3.课题研究的文化辐射通过课题研究的拉动和激励,形成课题研究系列,在完成文化研究总课题成果的同时,产出一批子课题文化研究成果,使课题研究产生复合文化效益。

主要做法和成果如下。

第一.发挥课题研究的文化传播作用,向师生宣传学校的文化底蕴。

利用《河北师大报》开辟“文化百年”专栏,刊载学校文化名人及事件,现已刊出130余篇文章,受到师生欢迎。

2010年,《河北师大报》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校报。

在2011年举行的第五届河北省报纸质量检查评比中,《河北师大报》获三项大奖。

其中,“文化百年”在获奖优秀专栏中排名第二,也是唯一获得优秀专栏奖的高校校报专栏。

第二.深化文化研究,产出一批理论成果。

围绕学校精神理念、文化价值、文化名人等进行文化立题研究,为学校积累实证性的文化理论研究成果。

第三.发挥课题研究的文化带动作用,形成新的文化自觉。

目前,学校不少学院和单位正在自觉研究本单位的文化发展史。

比如,体育学院已出版院志;图书馆广泛组织职工编写馆史;研究生以本校文化选题,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教职工自觉研究学校文化名人名案等。

学校的文化研究和文化氛围呈现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四,在完成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推出22.5万字、150余幅文化照片的《河北师范大学·名流名脉》书稿,作为文化研究的姊妹篇,丰富了文化研究的内涵,拓展了文化研究的边界。

二、守望文化传承“高等教育是社会为培养专门人才而进行的专门知识的教育,在人类传承、整合和创造文化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同时,大学也在对自身文化进行传承、整合和创造,这一过程往往要靠适宜的条件或某种文化力的推动。

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所组织的大学文化研究工程,为参与文化研究的各高校进行文化传承梳理提供了先机。

河北师范大学也借助这一宝贵的文化研究机会,通过对自身文化的精细梳理,归纳出几种优秀文化传统。

1.师范教育文化一所大学的文化渊源和文脉走向是否一以贯之,这是评价大学文化的标准之一。

河北师范大学的源头之一是1906年成立的北洋女子师范学堂,百余年来一直高举师范教育的文化旗帜,积淀了深厚的高等师范教育文化。

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女子师范教育机构,也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师范教育机构之一。

其师范教育的早期性、连续性和独立设置性,在我国师范教育中是少有的,其本身就是珍贵的文化财富,堪称我国师范教育的文化范本。

学校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流淌着师范教育的文化血脉,没有出现历史性的文化混血和文化断层,处处展现着对师范教育的文化坚守与创新。

2.革命文化中国大学诞生于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时期。

西方列强入侵与民族觉醒、国家危亡、人民抗争以及中西文化碰撞,构成了中国如火如荼的革命画卷。

大学往往是革命的传播者和策源地,师生爱国、救国、保国、强国的人生理想和进发出的革命文化力,铸就了大学的革命文化,大学的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北师范大学的两所前身学校地处京、津、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辛亥革命时期,天津北洋女师被誉为“革命精英汇集所”。

同盟会会员白雅雨烈士为推翻清王朝,在组织北方滦州起义的战场上英勇就义。

“五四”运动时期,邓颖超、刘清杨、郭隆真等天津北洋女师学生成为领导天津“五四”运动的女界领袖,她们与周恩来一起组织天津觉悟社,在“五四”运动中所创造的业绩“光耀京津、震惊全国”。

抗日战争前夕,康世恩、王亢之、荣高棠等学生领袖积极参加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一二·九”爱国运动。

抗日战争中,天津女师的一批校友,经过艰难险阻,步行到达平西抗日根据地,在姚依林等革命前辈领导下,锻炼成为抗战女将。

其中,阎国珍等抗日勇士为国献出了宝贵生命。

革命文化成为河北师范大学的一面文化旗帜。

3.人生理想文化大学是培育理想、追求理想、放飞理想的文化平台,是学生的“理想家园”。

河北师范大学和全国的大学一样,培养了千千万万有理想、有抱负的栋梁之材。

哲学大师梁漱溟在河北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的顺天中学堂读书时,就竖立了人生理想。

他说:“我14岁进入顺天中学堂后,在5年半的学习生活中,便有一股向上之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即人活着为了什么;二是社会问题,亦即是中国问题,中国向何处去。

这两个问题的开端和确立便自中学时代始。

无论在人生问题或中国问题上,我当时都有充分的自学资料Ⅲ。

”“那不成熟的心灵较为自觉地负上了救国救世的沉重担子”。

校友中还有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张申府、中国地学宗师张相文、女子教育先驱吕碧城、学界名人汤用彤、文学大师曹禺等,他们都从不同社会视角展示了各自人生理想和信仰风采。

解放初,我国开展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运动,当时的河北师范大学积极投入到运动之中,学校除组织学习会、报告会、街头宣传会和访问家庭会外,还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报考军事干部学校运动,当时报考学生270名,占在校生的58%。

三、开拓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大学的本质要求,这是一个与时俱进、永无止境的过程。

”大学不断地进行文化创新才能使大学保持鲜活的文化、不失文化机构的美誉。

大学浓厚的文化氛围和集中性的文化项目研究,会对文化创新产生催化和推动作用。

河北师范大学正是参加了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的文化研究项目,提升了文化意识,加快了文化创新步伐。

1.学生能力培养创新“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所以它是通过人才培养来传播文化和创造文化的。

”文化育人和全面成才是人才培养的永恒主题,也是大学的核心价值。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对学生的培养存在重传授、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倾向,高等师范教育也不例外。

高等师范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的某些属性,所培养的学生必须知识与能力并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学生培养明确提出“能力为重”的教育原则。

我们根据师范生培养规律,实施探索创新,以抓好入职教育为重点,系统推行“顶岗实习”制度。

2006年以来,先后在河北省80多个县的2000余所中学建立“顶岗实习”基地,迄今已组织12批学生“顶岗实习”,万余名师范生到中学全职顶岗,同时培训实习中学岗位置换教师6万人次,受到了基层中学普遍欢迎;取得一批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成果,“顶岗实习”实现了师范教育领域的教育创新和突破。

2009年,这项改革成果获国家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就此项工作曾两次作出批示予以推广。

2010年,她视察河北师范大学时,对学校组织的“顶岗实习”又作出中肯评价,认为其具有教育创新意义。

2.学科建设和发展创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进程中,高等教育处于前沿位置,各高校又把学科建设和发展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全方位、个性化的学科创新,向世界强校和国内强校迈进。

河北师范大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创新,突出学科文化内涵,沿着综合化主体发展方向,集中各种教育资源优势,实施捆绑式学科建设和发展方略,以求扎实发展、快速发展、重点发展、超越发展。

目前,学校设有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可招收培养博士生的专业49个;设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可招收培养硕士生的专业131个。

学校的生物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实力强大的教师队伍。

在2010年国家增列的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中,学校地理学科从硕士学位一级学科直接增列为博士学位一级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为一所地方大学,学校学科建设和发展虽取得一定成就,但任重道远;我们从中也深深体悟到大学文化创新环境为学科建设和发展所发挥出的助力作用。

3.科学研究创新“高等学校历来是进行文化创造的重要中心,是新的科技成果、新思想、新观念的诞生地。

”大学文化创新的科技趋向势不可挡,科技文化权重迅速提升。

为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学校的科研实力,河北师范大学努力培育“创造文化”的环境,实施科技文化创新发展战略。

创新发展战略是指抓住师范优势,开展基础研究创新;抓住学术优势,开展原创性创新;抓住应用研究成果优势,开展生产力转化创新:抓住人才优势,开展自主创新:抓住传统文化优势,开展传承式创新,不断拓宽创新之路,提升学校科技文化影响力。

近几年,学校的科技创新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科研经费从1996年的100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5210万余元,实现跨越式增长。

2010年,以孙大业院士为主的研究团队完成的“植物钙调素的功能及其信号转导机理”课题,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等奖空缺),我校成为唯一获此奖项的省属地方院校,也填补了河北省此奖项空白。

我校博士生纪奎的数学博士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这是自1999年以来全国评选出的49篇数学优秀博士论文中,唯一出自地方院校的一篇。

今后学校要继续保持科技创新的发展势头,不断提升创新层次,开拓创新发展之路,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四、文化传承创新的文化力文化与文化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文化力的构成以文化内涵为基础,同时,文化又为文化力的生成提供了环境条件。

大学是特殊的文化载体,需要文化力的推动实现文化传承创新。

文化力可细分为文化批判力、文化传递力和文化积淀力等,共同构成文化力的核心动力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