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第一节接触性皮炎
【概述】
接触性皮炎(Contact dermatitis)是皮肤、粘膜接触外界刺激性或变应原性物质后,在接触部位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

引起接触性皮炎的接触物质有许多种类,可分为动物性、植物性和化学性三大类。

【临床表现】
按照病程,接触性皮炎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一般急性接触性皮炎,容易发现刺激物或过敏原,除去接触物后,经处理,1~2周内可痊愈。

若病因不能及时发现,皮炎则反复发作,或转化为慢性。

1.急性接触性皮炎:起病较急,在接触的部位发生境界清楚的红斑、丘疹、丘疱疹,严重时红肿明显,并出现水疱和大疱,水疱破后呈糜烂面,偶尔发生组织坏死。

局部瘙痒或灼痛感,严重病例可有全身反应,如发热、畏寒、头痛、恶心等。

搔抓后可将致病物带到远隔部位,产生性质类似的皮损。

皮炎的部位及范围与接触物接触部位一致,境界清楚,但如为气体、粉尘等接触物,则皮损弥漫性无一定的界限,但多在手背、面部等暴露部位。

2.亚急性和慢性接触性皮炎:由于接触物的刺激性较弱、浓度较低,皮损开始可呈亚急性表现,为轻度红斑、丘疹,境界不清楚;或由于长期反复接触后发病,局部呈慢性湿疹样改变,皮损轻度增生及苔藓样变。

【诊断要点】
主要根据明确的接触史,皮损常局限于接触部位,有一定形态,境界清楚。

去除接触物,适当处理后皮损很快消退。

斑贴试验(patch test)是诊断接触性皮炎的最简单可靠的方法。

【鉴别诊断】
1.湿疹。

2.丹毒。

【治疗方案及原则】
应积极寻找病因,脱离接触物,对症处理。

1.全身治疗:视病情轻重,采用抗组胺药物及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感染者可联合抗生素。

2.局部治疗:可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皮炎的治疗原则处理。

(1)急性期:红肿、丘疹、水疱而无渗出时可用炉甘石洗剂外搽;渗出多时用3%硼酸溶液湿敷。

(2)亚急性期:有少量渗出时可用糖皮质激素糊剂,氧化锌油;无渗液时用糖皮质激素霜剂等。

有感染时加用抗生素,如新霉素,莫匹罗星。

(3)慢性期:选用软膏、硬膏。

第二节湿疹
【概述】
湿疹(Eczema)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皮肤炎症。

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

临床主要特点为皮疹多形性、瘙痒剧烈,急性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期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

【临床表现】
按皮损表现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

1.急性湿疹(acute eczema):皮疹为密集的针头到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严重时有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楚。

分布对称,多见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外露部位,严重者可弥漫全身。

自觉瘙痒较重。

常因搔抓形成点状糜烂面,有明显浆液性渗出。

如继发感染,则形成脓疱、脓液、脓痂、淋巴结肿大,甚至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2.亚急性湿疹(subacute eczema):经急性发作后,红肿及渗出减轻,但仍可有丘疹及少量丘疱疹,皮疹呈暗红色,可有少许鳞屑及轻度浸润。

可因再次暴露于致敏原、新的刺激或处理不当,而导致急性发作或加重。

如经久不愈,则发展为慢性湿疹。

3.慢性湿疹(chronic eczema):由急性湿疹及亚急性湿疹迁延而成,或自一开始炎症不重。

皮肤肥厚,粗糙,呈苔藓样变,有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

病情时轻时重,延续数月或更久。

好发于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肛门等处,多对称发玻由于病变部位不同,表现有差异。

4.几种特定部位的湿疹
(1)手部湿疹:由于手部经常接触外界物质,故发病率高,但很难确切病因。

多发生于指背、指端掌面,可蔓延至手背和腕部。

皮疹呈亚急性或慢性表现,暗红斑,浸润肥厚,边缘较清,表面干燥粗糙,冬季常有皴裂。

(2)乳房湿疹:多见于哺乳女性。

乳头、乳晕及周围可见暗红斑,丘疹和丘疱疹,边界不清楚,可伴糜烂、渗出。

可单侧或对称发病,瘙痒或疼痛。

(3)外阴、阴囊和肛门湿疹:局部瘙痒剧烈,常因过度搔抓,热水烫洗而呈红肿、渗出、糜烂。

反复发作,可呈慢性湿疹表现,局部皮肤肥厚、粗糙、苔藓样变。

(4)小腿湿疹:多发生在胫前或侧面,对称发生,呈亚急性或慢性湿疹表现。

有些小腿湿疹常并发静脉曲张,局部呈棕红色,密集丘疹、丘疱疹、糜烂、渗出、甚至发生营养障碍性溃疡。

(5)耳部湿疹:多发生在耳后皱褶部,表现为红斑、渗出,有皴裂和结痂。

【诊断要点】
根据急性期皮疹多形性、有渗出倾向、瘙痒剧烈、对称分布等特点,慢性期的苔藓样变等特征,不难诊断。

【鉴别诊断】
1.急性湿疹应和接触性皮炎鉴别。

2.慢性湿疹应和神经性皮炎鉴别。

3.手足湿疹和手足癣鉴别。

【治疗方案及原则】
避免各种可疑的致病因素,如发病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及酒类,避免过度洗烫,消除体内慢性病灶及其他全身性疾患。

1.内服药疗法:包括抗组胺药、镇静安定剂的应用。

急性期可选用钙剂、维生素
C、硫代硫酸钠等静注,或用普鲁卡因静脉封闭疗法。

有合并感染者,加用抗生素。

2.局部疗法:与接触性皮炎治疗原则相同,根据皮损形态特点,选用适当的剂型
和药物。

第三节特应性皮炎
【概述】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又称“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其特征是本人或家族中有明显的“异位”性特点。

皮疹呈多形性并有渗出倾向,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临床表现。

患者常伴有哮喘、过敏性鼻炎及血清IgE增高等。

【临床表现】
皮疹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表现,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即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及成人期。

1.婴儿期:又称婴儿湿疹,通常在出生2到3个月发病。

初为面颊部红斑,继而出现针头大丘疹、丘疱疹,密集成片。

由于搔抓、摩擦,很快形成糜烂、渗出性损害和结痂等。

重者可扩展到头皮、整个面部。

病情时重时轻,某些食品或环境等因素可使病情加剧,一般在2岁以内逐渐好转、痊愈。

2.儿童期特应性皮炎:多5岁之前发病。

皮损累及四肢伸侧或屈侧,常限于肘窝、腘窝等处,其次为眼睑、颜面部,皮损潮红、渗出现象较婴儿期轻,丘疹暗红,伴有抓破等皮肤损伤,久之则皮疹肥厚、苔藓样变。

此期瘙痒仍很剧烈。

3.青年期及成人期:指12岁以后青少年期及成人阶段的特应性皮炎,可以从儿童期发展而来或直接发生。

皮损常为苔藓样变,或呈急性、亚急性湿疹样损害,好发于肘窝、胭窝、四肢、躯干。

除上述症状外,皮疹常为泛发性干燥丘疹,或局限性苔藓化斑块。

抓后有血痂、鳞屑及色素沉着,较少渗出。

【诊断要点】
婴儿期和儿童期:皮疹多见于面部和肘窝、胭窝等处,呈红斑、丘疹、丘疱疹、渗出、糜烂等多形性损害;青年和成人期:皮疹常为肢体屈侧或伸侧的苔藓样变,且呈慢性复发性经过;个人或家族中有遗传过敏史(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瘙痒剧烈;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和血清IgE升高。

【鉴别诊断】
1.湿疹。

2.婴儿脂溢性皮炎。

【治疗方案及原则】
尽量避免一切刺激,避免过度洗烫,过多肥皂刺激及过度搔抓。

对婴幼儿特应性皮炎,除用药外,同时应注意观察食物反应,避免过敏性食物。

注意发现加剧病情的环境因素并尽力回避。

1.全身治疗:可选用抗组胺制剂、色甘酸钠、UVA或PUVA治疗。

2.外用疗法:治疗原则与湿疹相同。

3.中医中药治疗。

第四节自身敏感性皮炎
【概述】
自身敏感性皮炎(Autosensitization dermatitis)又称自身致敏性皮炎,是患者对自身内部或皮肤组织成分所产生的某种物质过敏,从一个局限性炎症灶发
生到广泛或远离性的皮炎的过程。

本病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发病前,在皮肤某处常有湿疹样损害。

【临床表现】
原有的局限性湿疹病变加重。

在附近及远隔部位发生多数散在或群集的丘疹、丘疱疹、水疱及脓疱等。

瘙痒剧烈,有时有灼烧感,可伴发浅表淋巴结肿大。

重者有全身不适及发热。

原发病灶好转后,继发性损害可逐渐消退。

病程常迁延数周以上。

本病治愈后,经若干年如再有类似刺激,仍可发生同样的反应。

【诊断要点】
根据发病前皮肤上先有湿疹等原发病灶,因处理不当或继发感染等诱因,局部损害突然加重。

全身泛发或远隔部位出现皮疹应考虑自身敏感性皮炎。

【鉴别诊断】
1.湿疹。

2.接触性皮炎。

【治疗方案及原则】
关键是治疗原发病灶,原发灶治疗根据皮损性质进行选择。

原发病灶如有明显感染时,应选用有效抗生素。

可内服抗组胺制剂,必要时并用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治疗。

第五节汗疱疹
【概述】
汗疱疹(pompholyx)是一种发生于手足部的水疱性疾病。

此病病因不清,现在多认为是一种皮肤湿疹样反应。

【临床表现】
典型损害为掌跖、指趾侧面的水疱性损害,粟粒至米粒大小,半球形略高出皮面,无炎症反应。

皮疹分散或成群发生,常对称性分布。

疱液清亮,干涸后形成领口状脱屑,有程度不一的瘙痒及烧灼感。

好发于春秋季节,并每年定期反复发作。

【诊断要点】
根据季节性发作、对称发生于掌跖的小水疱、干后脱皮等特点不难诊断。

【鉴别诊断】
1.水疱型手癣。

2.剥脱性角质松解症。

【治疗方案及原则】
短期口服强的松可迅速有效。

早期水疱可用炉甘石洗剂,开始脱皮时可用皮质类固醇霜剂。

第六节荨麻疹
【概述】
荨麻疹(urticaria),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限局性水肿反应,产生红斑和风团,伴瘙痒。

荨麻疹的病因复杂,约3/4的患者找不到原因,特别是慢性荨麻疹。

【临床表现】
荨麻疹一般分为急性、慢性和特殊类型的荨麻疹。

急性荨麻疹整个病程短于6周,多数能治愈,并能找到病因,如感染、药物、食物、接触过敏等;慢性荨麻疹病程超过6周,反复发作,常难以找到病因。

1.急性荨麻疹
(1)皮疹为大小不等的风团,色鲜红,也可为苍白色,孤立散在或融合成片,数小时内风团减轻,变为红班而渐消失。

但不断有新的风团出现。

(2)病情严重者可有烦躁、心慌、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血压下降,发生过敏性休克样症状;有的可因累及胃肠道黏膜而出现腹痛、恶心、呕吐、腹泻,有的甚似急腹症,有的因食管水肿有进食困难;累及喉头黏膜时,可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如有高热、寒战等全身中毒症状,应注意有无严重感染的可能。

大约有90%的急性荨麻疹在2~3周后症状消失,不再复发。

2.慢性荨麻疹全身症状一般较轻,风团时多时少,反复发生,病程在6周以上。

大多数患者不能找到病因,有约50姊的病人在5年内病情减轻,约20%患者病程可长达20年以上。

3.特殊类型荨麻疹
(1)皮肤划痕症:亦称人工荨麻疹。

用钝器划或用手搔抓皮肤后,沿着划痕发生条状隆起,并有瘙痒,不久即消退。

(2)寒冷性荨麻疹:较常见。

可分为家族性(较罕见)和获得性两种。

好发于面部、手背等暴露部位,在接触冷物、冷空气、冷风或食冷物后,发生红斑、风团,有轻到中等度瘙痒。

如户外游泳或冷水浴可全身泛发。

多合并血管性水肿,遇热后风团可很快消退。

皮损泛发者可有面部潮红、头痛、寒战、心动过速、消化道症状,甚至呼吸困难、意识丧失等。

寒冷性荨麻疹也可为某些疾病的症状之一,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冷球蛋白血症、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梅毒性)、冷纤维蛋白原血症,冷溶血症等。

(3)胆碱能性荨麻疹:即小丘疹状荨麻疹。

在热水浴,进食辛辣的食物、饮料,饮酒、情绪紧张、工作紧张、剧烈运动等刺激后数分钟发生风团。

风团直径为1~3mm,周围有轻重不等的红晕。

可于20~60分钟内消退,亦可长达3小时。

泛发者可伴有乙酰胆碱的全身反应,如头痛、脉缓、流涎、瞳孔缩小及痉挛性腹痛、呕吐、腹泻等。

重者可致晕颇、低血压等过敏性休克症状。

(4)日光性荨麻疹:较少见。

皮肤日光照后发生红斑相风团,伴痒或痛,光激发试验能诱发皮损。

风团除发生于暴露日光部位的皮肤外,也可发生于非暴露部位。

严重时可发生弥漫性皮肤水肿,并可伴有全身反应,如畏寒、头痛、乏力、腹痛,甚至晕厥。

有时透过玻璃的日光亦可诱发。

(5)压迫性荨麻疹:身体受压部位如臀部、上肢、掌距等处受一定压力后,约4~8小时,局部发生肿胀性斑块,累及真皮和皮下组织,多数有痒感,或灼痛、刺痛等。

一般持续8~12小时后可消退。

【诊断要点】
1.根据皮损为风团,发生及消退迅速,消退后不留痕迹等,再根据各型荨麻疹特点,诊断不难。

2.但病因诊断较为困难。

急性荨麻疹多由饮食、药物或感染引起。

慢性荨麻疹的病因需行全面调查,包括详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再行全面综合分析,以求明确其病因。

【鉴别诊断】
1.丘疹性荨麻疹。

2.急腹症及胃肠炎。

3.严重感染如败血症。

【治疗方案及原则】
寻找病因,去除病因。

若病因不明,可对症处理。

主要用抗组胺药,外用炉甘石洗剂等,可以止痒,减轻血管扩张,降低血管通透性。

1.急性荨麻疹可选用1~2种抗组胺药物。

如有腹痛者可给予解痉药物,如山莨菪碱、阿托品等。

如发病急、皮疹广,有呼吸困难倾向者,可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3~0.5ml,然后用皮质类固醇内服或滴注。

支气管痉挛者可用氨茶碱,吸氧。

伴有喉头水肿、呼吸困难或有休克症状者,除立即肌内注射肾上腺素、吸氧外,必要时作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

对感染因素引起者,应使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并处理感染病灶。

2.慢性荨麻疹应积极寻找病因,一般以抗组胺药物治疗为主,可根据风团发生的时间决定给药的时间。

如晨起风团较多,则临睡前应给予稍大剂量;临睡时风团多,则晚饭后给予稍大剂量。

风团控制后,可持续服药月余,并逐渐减量。

受体拮一种抗组胺药物无效时,可2~3种同时给药。

对顽固性荨麻疹可试用H
1
抗剂与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联合应用。

对少数由自身免疫原因引起的慢性荨麻疹,可使用皮质类固醇,还可酌情选用氨茶碱、利舍平等。

3.特殊类型荨麻疹常选用兼有抗5-烃色胺、抗乙酰胆碱的抗组胺药物,或与肥大细胞膜稳定剂联合应用。

4.也可用中医中药治疗。

第七节血管性水肿
【概述】
血管性水肿(Angioedema)是一种发生于皮下组织较疏松部位或粘膜的局限性水肿,分获得性及遗传性两种,后者罕见。

【临床表现】
损害为突然发生的局限性肿胀,累及皮下组织,边界不清。

肤色正常或淡红,表面光亮,触之有弹性感。

持续1~3日可渐行消退,亦可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

主要发生于组织疏松的部位,如眼睑、口唇、外生殖器、手、足等处。

发生于喉粘膜者,可引起呼吸困难,甚至导致窒息死亡。

多为单发,偶发于两处以上。

【诊断要点】
发生在组织疏松部位的局限性肿胀,可自行消退。

【鉴别诊断】
1.虫咬症。

2.面肿型皮肤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

3.上腔静脉梗阻综合症。

【治疗方案及原则】
抗组胺药物有效。

当有喉头水肿症状时,应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同时静滴考的松,无效则气管切开。

遗传性的尚无满意治疗,长期使用抗纤溶酶制剂或雄性激素类药物可预防发病。

第八节颜面再发性皮炎
【概述】
颜面再发性皮炎(Facial Recurrent Dermatitis)为反复发生在颜面的一种轻度鳞屑红斑性皮炎,多见于女性,发病季节多为春秋季。

【临床表现】
皮疹初起眼睑周围,渐及面颊、耳前,甚至颜面全部,可见限局性红斑、细小的糠状鳞屑,无丘疹、水疱、浸润及苔癣化。

【诊断要点】
根据多发生于女性颜面部的鳞屑性红斑,春秋好发不难诊断。

【鉴别诊断】
1.单纯糠状。

2.面部湿疹。

3.接触性皮炎。

【治疗方案及原则】
第九节口周皮炎
【概述】
口周皮炎(Perioral Dermatitis)是发生在上唇、颏、鼻唇沟、鼻等处的炎症性皮肤病。

病因不清。

本病多见于女性,年龄在23~35岁左右。

【临床表现】
皮损为分散的1~2mm大小的丘疹、丘疱疹,基底可融合成片,有轻度脱屑。

皮损呈周期性发作,可伴瘙痒和烧灼感。

【诊断要点】
根据发生在青年女性的口周的皮损,反复发作的特点不难诊断。

【鉴别诊断】
1.接触性皮炎。

2.颜面湿疹。

3.螨皮炎。

【治疗方案及原则】
四环素0.25 每日四次,亦可外用氢化可的松霜剂。

第十节丘疹性荨麻疹
【概述】
丘疹性荨麻疹(papular urticaria)是一种幼儿及儿童常见的风团样丘疹性皮肤病,可与某些昆虫如蚊虫、螨、跳蚤、臭虫等叮咬有关。

【临床表现】
多见于春秋季节,常分批发生于躯干、四肢伸侧,多群集但较少融合,自觉瘙痒。

皮损为红色风团样丘疹,呈纺锤形或圆形,中央常有丘疱疹、水疱或大疱。

一般发疹1周后逐渐消退,病因未去除可反复发生。

反复搔抓可继发感染。

【诊断要点】
根据风团样丘疹,中央有小水疱的特点不难诊断。

【鉴别诊断】
1.荨麻疹。

2.水痘。

【治疗方案及原则】
治疗上应积极寻找病因并去除。

口服抗组胺药物有效。

外用炉甘石洗剂以及皮质类固醇霜可止痒。

第十一节药疹
【概述】
药疹(drug eruption)是药物通过内服、注射或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粘膜炎症反应,严重者尚可累及机体的其他系统。

由药物引起的非治疗性反应,统称为药物反应,药疹仅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临床表现】
药疹的临床表现多样,依据皮疹形态可分为以下类型:
1.固定型药疹:常由解热镇痛类、磺胺类或巴比妥类等引起。

皮疹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但多见于口唇、口周、龟头、肛门等皮肤粘膜交界处。

皮疹为局限性圆形或类圆形的水肿性红斑,重者红斑上可出现水疱或大疱。

常为一个,偶可数个。

轻度瘙痒,一般不伴全身症状。

如再用该药可在原处发生同样皮疹,并向周围扩大。

随着复发次数增加,皮疹数目亦可增多。

停药后约1周左右红斑可消退,遗留灰黑色色素沉着斑,不易消退。

2.荨麻疹型药疹:多由血清制品、痢特灵、青霉素等引起。

临床表现与急性荨麻疹相似,但持续时间较长,同时可伴有血清病样症状。

若致敏药物排泄十分缓慢,或不断接触微量致敏原,则可表现为慢性荨麻疹。

3.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常由青霉素、解热镇痛类、巴比妥类及磺胺类药物引起。

麻疹样药疹为散在或密集、红色针头至米粒大的斑疹或斑丘疹,可泛发全身,类似麻疹,严重者可伴发小出血点。

猩红热样药疹初起为小片红斑,于2~3日内可遍布全身,并相互融合,酷似猩红热的皮疹,尤以皱褶部位及四肢屈侧更为明显。

发病突然,常伴高热、畏寒、头痛及全身不适等,但较麻疹及猩红热轻微。

4.湿疹型药疹:多由外用药物引起接触性皮炎,使皮肤敏感性增高,再用相同或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可出现湿疹样皮疹,病程相对较长。

5.紫癜型药疹:可由奎尼丁、奎宁、噻嗪类、吩噻嗪、磺胺等引起,皮损为针头或豆粒大小的紫癜。

6.多形红斑型药疹:多由磺胺类、解热镇痛类及巴比妥类等引起。

临床表现与多形红斑相似,皮损为豌豆至蚕豆大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或丘疹,中心常有水疱,对称分布于四肢。

伴有瘙痒,常累及口腔及外生殖器粘膜。

7.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是最重的药疹,常由磺胺类、解热镇痛类、抗生素类、巴比妥类等引起。

起病急骤,部分病例开始时似多形红斑或固定型药疹,皮损为弥漫性紫红或暗红色斑片,迅速波及全身。

斑上发生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疱及表皮松解,尼氏征阳性,稍受外力即成糜烂面。

全身中毒症状较重,伴高热和内脏病变。

严重者常因继发感染、肝肾功能衰竭、内脏出血、肺炎等死亡。

8.剥脱性皮炎型药疹:为重型药疹之一。

多由磺胺类、巴比妥类、抗癫痫药、解热镇痛类、抗生素等药引起。

此型药疹首次发病者潜伏期约20日左右。

或在麻疹样、猩红热样药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皮损为全身弥漫性潮红、肿胀,伴糜
烂、结痂,继之大量鳞片状或落叶状脱屑,手足部则呈手套或袜套状剥脱。

头发、指趾甲可脱落。

粘膜可充血、水肿、糜烂。

全身浅表淋巴结常肿大,可伴有支气管肺炎、药物性肝炎、外周血白细胞可显著增高或降低,甚至出现粒细胞缺乏。

9.痤疮样药疹:多由于长期服用碘剂、溴剂、糖皮质激素制剂、避孕药及异烟肼等引起。

皮疹为毛囊性丘疹、脓疱,类似痤疮,病程缓慢,一般无全身症状。

10.光感性药疹:多由于使用冬眠灵、磺胺、四环素类、灰黄霉素、补骨脂及甲氧补骨脂素、喹诺酮类、吩噻嗪类及避孕药等,经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后而发病。

皮疹形态如湿疹样,在暴光部位较重,但非暴露部位亦可见相似皮疹,病程较长。

除上述类型的药疹外,还可有如黄褐斑、皮肤色素沉着、系统性红斑狼疮样反应、扁平苔藓样皮疹、天疱疮样皮疹、假性淋巴瘤综合征等。

【诊断要点】
根据明确的服药史,有一定的潜伏期,除固定型药疹外,皮疹多对称分布,颜色鲜红,瘙痒明显,排除与皮损相似的其他皮肤病及发疹性传染病等。

【鉴别诊断】
1.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应与麻疹或猩红热相鉴别。

2.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应与金葡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相鉴别。

3.生殖器部位的固定型药疹,应与生殖器疱疹、硬下疳等鉴别。

【治疗方案及原则】
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及结构相似药物,注意药物的交叉过敏或多价过敏。

1.过敏性休克的治疗:可用0.1%肾上腺素0.5~1ml肌注或皮下注射;地塞米松5~10mg肌注或静注或氢化可的松100m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0~1000ml内静脉滴注;收缩压仍低于80mmHg时,可给升压药;支气管痉挛严重时,可静注0.25g氨茶碱;喉头水肿呼吸受阻时,可行气管切开;心跳呼吸骤停时,应进行心肺复苏术。

2.轻型药疹:停用致敏药物后,皮损多迅速消退。

一般给予抗组胺剂、维生素C 等。

必要时给予中等剂量泼尼松(30~60mg/d),待皮疹消退后逐渐减量以至停药。

局部治疗可选用炉甘石洗剂或皮质类固醇霜剂;如有糜烂渗出时,3%硼酸溶液或0.1%洗必泰溶液等湿敷。

3.重型药疹:应及时抢救,防止病情加重,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

(1)大量皮质类固醇静滴:氢化可的松200~400mg/d或用地塞米松10~20mg/d静脉滴注;待病情稳定、症状缓解后可逐渐减量。

(2)防治继发感染及并发症:采取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尽可能减少感染机会;如已经感染,选用抗生素时,应注意避开易产生过敏的药物,注意交叉过敏或多价过敏;对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者,应注意真菌感染的可能
(3)支持疗法: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注意蛋白质的摄人量,必要时输血及血浆。

(4)加强护理及局部治疗:对红肿伴有渗出的皮损,用3%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湿敷;对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的糜烂面,以暴露干燥和创面湿敷相交替为宜;注意防止褥疮发生。

第十二节职业性皮肤病
【概述】
职业性皮肤病(Occupational dermatoses)是指在职业活动中接触化学、物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