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创新人才培育经验及启示(1)
全球竞争格局下的日本科技人才发展战略及经验启示
![全球竞争格局下的日本科技人才发展战略及经验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3e9028af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77.png)
1 全球竞争格局与日本科技战略认知1.1当前国际关系与全球科技格局当前国际格局从美国独大的单极格局向以中美竞争为主的多极格局转变。
然而,新国际秩序的重构还需要一段相对漫长的时间,在此期间,混乱和无序将成为国际社会的常态。
随着中美综合国力差距不断缩小,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必然将日益加剧。
当前,美国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最大变量,美国在全球地缘政治敏感区域采取的新政策和新行动,对世界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科技合作带来了较大冲击。
世界大国日益重视科技发展,积极发挥科技力量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影响,大国之间科技竞争日益激烈。
2020年全球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冲击严重,疫情也促使世界大国进一步强化科技自主权。
美国2020年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下滑32.9%,是自1947年公布季度数据以来的最大降幅。
全球经济衰退促使西方国家重新审视严重依赖“中国制造”的问题,加快制造业产业链回流,这将导致美欧等发达国家占据高科技产业链高端、中国处于中高端加工制造环节的科技产业分工格局被打破,使得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出口导向战略效应受到严重影响。
在世界贸易持续低迷、传统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国际环境全球竞争格局下的日本科技人才发展战略及经验启示邓子立(广东省科技创新监测研究中心,广州 510033)摘 要 当前,全球主要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在经济、军事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在中美战略竞争及全球疫情新格局下,日本意图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保持中美之外“第三极”的角色。
近年来,日本提出“全球人才”战略,明确了基本方针与政策措施,健全了科技人才资助体系。
本文从日本科研经费、科研人员、诺贝尔奖获奖情况,以及与世界主要科技大国横向对比等角度,分析日本科技人才战略的特点及国际经验,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科技人才战略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全球人才战略;科技人才战略;国际经验中图分类号 C964;D73/77本研究得到广东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三评’背景下广东省科技人才评价制度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19A101002114)支持。
基于阶段性成长规律的美国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经验与启示
![基于阶段性成长规律的美国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经验与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bec3d3e54afe04a1b071de9d.png)
s se a d o t zn e s s m ftann ce c n e h oo n o ain t e t y r f r n h x e in e ft e y tm n p i i g t y t o i i g s in e a d tc n lg in v t a n sb e er g t t e e p r c so mi h e r y o l i o e h
( 东药学院 ,广 东广 州 5 0 0 ) 广 10 6
摘要 :通过 分析 美国创新人 才的培 养实践 , 借鉴 其阶段性人 才成 长规律 的有益经验 ,并针 对我 国创新人 才培养 中存在 的教 育体 制僵化 、科研 管理缺 失、大学凝 聚力不足 等 问题 ,提 出我 国应建设 高水平研 究型 大学,完善科 研 资助体 系,优化创 新人 才培 养体 系的对策建议 。 关键词 :创 新人 才 ;阶段性成 长规律 ;研 究型大学;科研 管理机制
p o lms i h n n u sfr a d p o o aso e eo i g h g v l e e r h u i est s mp o i g s in i cs p ot g r b e n C i aa dp t o w r r p s l n d v lp n ih l e s a c n v ri e ,i rv n c e t i u p ri e r i f n
g o i g lws a dfee t tg si h A. r w n a t i rn a e n t e US f s Ke r s n o a in t ln ;go n a s a i ee ts g s e e rh u ie s is ce t i ma a e n y tm y wo d :i n v t ae t r wig l w td f r n t e ;r s a c n v ri e ;s in i c n g me ts se o f a t f
人才培养机制的国内外经验交流与借鉴
![人才培养机制的国内外经验交流与借鉴](https://img.taocdn.com/s3/m/7cb81bfd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93.png)
人才培养机制的国内外经验交流与借鉴人才培养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机制密不可分。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
因此,国内外人才培养机制的经验交流与借鉴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就人才培养机制的国内外经验进行深入探讨,并寻找最佳实践的借鉴之处。
一、国内人才培养机制经验交流在国内,人才培养机制的经验交流主要体现在高校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
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如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办学等,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例如,中国一些高校与知名企业合作开设双学位项目,既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企业引进了更加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
此外,国内的人才培养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参与实践活动,如实验课程、社会实践和实习等。
这种综合培养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
二、国外人才培养机制经验交流在国外,人才培养机制的经验交流主要体现在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上。
例如,某些国家将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养技能型人才。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不仅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另外,国外的人才培养机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他们重视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源。
这种个性化的培养模式有助于培养出更具才华和创造力的人才。
三、国内外经验的借鉴从国内外人才培养机制的交流与借鉴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在人才培养机制中,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至关重要。
高校应与企业密切合作,加强实践性课程设置,提供实习、实训机会,以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其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
学校应通过开设实践课程、组织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再次,注重个性化培养是培养多元化人才的必要条件。
美国智库人才创新机制及其启示
![美国智库人才创新机制及其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07d5aab53186bceb19e8bb76.png)
文/王辉 彭倩美国智库人才创新机制及其启示人才是决定智库影响力最关键的因素。
人才的活力取决于机制,建设充满生机活力的人才机制是提升智库影响力的重要保障。
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研究编写的《全球智库报告2016》,美国拥有智库1835家,智库数量名列全球第一;其中6家智库入选全球十大智库,智库发展水平也占据绝对领先地位。
美国智库的发展离不开其充满生机活力的人才培育机制与效率显著的用人机制。
美国智库人才机制的基本特征灵活的人才选用机制。
美国智库人才来源渠道多元,包括刚毕业的硕士和博士、政府卸任的官员、大学的专家、企业界的精英和其他智库的专家等等。
美国智库在各类人才的选拔与任用方面机制相当灵活,首先,通过实习生制度,选拔高校优秀毕业生。
如兰德公司设立了专门管理部门从事实习生招募、培养和管理工作,每年都会选择一些优秀的博士到该公司实习,实习表现优异的人将成为兰德公司未来的研究人员。
胡佛研究所的研究项目都设有研究实习生的职位,为项目研究提供最为基础的研究资料和数据。
其次,通过“旋转门”机制,吸纳政界、商界、学界、新闻界精英进入智库工作。
通过“旋转门”,具有丰富的政治阅历、了解政治现实的政府官员成为智库学者,既有助于产生有实际价值的研究成果,又能够提升智库在政策领域的公信度。
比如,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的成员中曾任国务卿的有10多位,曾任财政部长、国防部长和副部长的也有数10位。
布鲁金斯学会的200多名研究员中一半以上具有政府工作背景,其中担任过驻外大使的就有6位。
再次,通过外聘、访问学者、工作小组、项目合作等方式,从高校、企业和其他智库,聘请学界专家、业界精英到智库兼任,提高智库影响力。
如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顾问委员会吸纳了诸多政、商、学各界外国高层。
胡佛研究所80%以上的研究人员是在斯坦福大学其他院系担任不同职称的教师,研究所还通过访问学者、工作小组等方式聚集相关领域内外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开展合作研究,所外专家比例高达50%,大大提高了研究所的研究能力。
美国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经验及启示
![美国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经验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1a8d864d33687e21af45a9c8.png)
人 ,什 么 阶 层 的 人 。什 么 年 龄 的人 ,你 都 有 接 受 教 育 的权 利 和机 会 。换 句 话 说 ,美球科 技经 济 嘹望
美 国 培 养 科 技 创 新 人 才 的 经 验 及 启 示
顾 光 明
2 0 年 度 诺 贝 尔 生 理 学 或 06
美 国 的 商 业 和 企 业 的 精 英
更 是 层 出 不 穷 .洛 克 菲 勒 、 比
诚 信 制 度 , 以及及 时 的V 资 金 C
参 与 等 ,而 最 关 键 是 美 国 的 教
育 资源 和完 善 的服务 体 系。
医 学 奖 、物 理 学 奖 及 化 学 奖 等
前三 项大 奖 全部 由美 国人囊 括 . 美 国科学 家安 德 鲁 ・ 尔 和克 雷 法 格 ・ 洛 因 发 现 R A ( 糖 核 梅 N 核
叫吴 康 ,后 来 吴 康 成 为 哈 佛 毕
业 生 .育 有3 子女 .现居 住 亚 个 特 兰大 就 是 在 现在 美 国这 3 亿 人 中 间 .产 生 了很 多 一 流 的人 才 :科 学家 、企 业 家 和政 治 家 . 在世 界上 发挥 着 巨大 的影 响 。
结 底 是 美 国 培 养 和 汇 集 了 世 界
口刚刚 在1 月7日突破 3 关 口 . 0 亿
华裔 移 民达 N3 o o 万人 ,而 1 1 95
宇 宙 微 波 背 景 辐 射 的 黑 体 形 式 和 各 向异 性 而 获 得 诺 贝 尔 物 理
学奖 。美 国科 学 家 罗杰 ・ 恩 伯 科
年 人 口突破 1 时 .当年华 裔 移 亿 民 77 ; 16 年 突 破 2 时 . 4人 97 亿 当时 的2 宝 宝是 个 华裔 婴 儿 名 亿
美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美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ce0052d050e2524de5187e2c.png)
【 键词 】创新 人 才 美 国 高校 关 启 示
在 研 究 生 的招 生 中 , 国 大 学 同 样 不 唯 分 数 , 综 合 考 虑 各 方 面 的 条 美 要 大学 由于其具有培养高端人才 、 进行高新科 技创新 以及 科研成果快 速 中国学 生申请美 国学校读研 究生 , 一般 T E O— 转化的重要功能而成为社会经济发展 的动 力站 , 成为全球 化竞争 时代 的国 件 。有位美 国教授告诉笔者 , L成绩和 G E成绩都会考得很高 , R 尤其是 G E成 绩中的数学部 分几乎都 R 家 创新 主体 , 一 国核 心 竞 争 力 所 在 。 为 此 , 把 培 养 造 就 创 新 型 科 技 人 F 是 要 但 R A a i l dL g l yc a c 才作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 的战略举措 , 动力 站” 从“ ——教 育这个 源头抓 起 , 是 满 分 , 他 们 录 取 时 更注 重 看 G E 中 的 分 析 逻 辑 ( nlta n oia iga 部 因 努 力建 设 有 利 于 创 新 型 科 技 人 才 生 成 的 教 育 培 养 体 系 和 探 索 创 新 人 才 的 Darm) 分 , 为 这 是 测 验 考 生 对 问 题 的分 析 或 逻辑 推理 等 方面 的 能 力 。
二 、 谨 和 严 格 的 考 试 制 度 严
美国大学的入学 门槛并不高 , 美国大学生在 学业上还享有 最大限度 的 自主权 、 主动权 , 以充分 发挥潜 力与特 长 , 可 各取 所需 , 各得 其所。但毕 业
马里兰大学 ) 的人才培养途径 , 探析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模 式。
美国、日本、新加坡创新人才引进模式、特点及启示
![美国、日本、新加坡创新人才引进模式、特点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856d8bc5d15abe23492f4d0f.png)
社会文化探析美国、日本、新加坡创新人才引进模式、特点及启示曹丽娟【摘 要】在创新人才引进方面,美国、日本、新加坡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值得借鉴。
第一部分概述三个国家的创新人才引进模式,第二部分总结三个国家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共同特点和成功之处,最后一部分从五个方面详述三个国家创新人才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创新 创新人才 人才引进模式 人才引进特点随着人才工作的逐步开展和构建创新型社会的提出,国家越来越倾向于对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支持,从产、学、研各个方面创造条件,启动人才计划和各种项目吸引、遴选和造就创新人才。
尽管创新人才引进工作已经有所成效,但仍未形成一定的模式使其长期、有效的服务于社会,从根本上仍未解决创新人才增长和科技、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而一些发达国家在创新人才引进方面有着较成功经验和模式可为我国的人才引进提供借鉴参考,例如美国、日本和新加坡。
一、美国、日本、新加坡创新人才引进模式(一)美国创新人才引进模式美国对创新人才的引进采取较为强势的手段,首先,立足于本土,利用其自身条件的优越性放低技术移民门槛、吸引优秀留学生引进或储备创新人才;其次,根据需要发放非移民性签证吸引创新人才赴美工作;再次,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平台,邀请访问学者赴美从事研究工作;最后,通过跨国公司实现对海外人才资源的抢夺。
1、通过移民政策保障创新人才的引进,降低移民限制增加外国技术人员赴美工作的签证名额,与此同时,通过留学生教育将外国留学生作为人才后备军。
美国移民法虽经历数次修订,但其对于高科技人才引进的关注始终未变,美国接纳的移民主要分为亲属移民和职业移民两大类,在职业移民中尤其将具有特优、特殊或特异技能的外国人、著名教授或杰出研究人员、跨国企业经理或管理人员作为第一优先移民对象[1]。
1946 年美国开始实施“富布赖特计划”,每年通过奖学金形式招收各国学生或学者赴美学习,美国拥有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赴美留学的优秀学生趋之若鹜,为吸引其中的佼佼者留居美国,美国给予入籍优惠,实行“绿卡制”,结果是近半数留学生毕业后选择定居美国[2]。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及启示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bb1dddd07fd5360cbb1adb5b.png)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及启示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及启示深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对于高校转型、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大学生自身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新加坡、英国、美国的高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发展出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新加坡、英国、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一)新加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加坡是一个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家,也是亚太地区创新创业教育较为成功的国家。
在往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在“教育制度质量”方面,新加坡居于世界前列,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已经融入新加坡的社会体系和教育研究体系,并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
1.创业教育课程立体化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和南洋理工大学(NTU)针对不同的创业需求开设了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
国立大学面向本科生开设了科技企业家辅修课、面向外国学生举办“创业暑期学校”、面向在职技术人员开办“新视野研讨会”等形式。
南洋理工大学面向本科生和硕士分别开成果,有过创业经历。
另一方面,积极选派学校里的优秀教师到世界一流大学和海外知名企业进行学术深造和技术培训,吸收国外先进的理念和实践经验。
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估专业化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为保证学术研究和创业课程的质量和标准,长期以来对课程采用一种校外评审制度,由海外大学资深学者担任评审,定期来新加坡进行考察。
1新加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鼓励师生将自己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直接的产业,甚至发展成为产业链。
(二)英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高校掀起了从“研究型大学”到“创业型大学”演变的第二次学术革命,创业教育得到繁荣发展。
1.分层多样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到目前为止,英国高校已经建立包括“创业意识”、“创业通识”和“创业职业”三层次的机会导向型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有的高校还专门开设了面对特殊群体的创业课程,如关注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创新问题的社会创业课程、女性创业以及少数民族创业课程等。
美军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及启示
![美军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2e6e79254b73f242336c5f25.png)
为 了使学员创新能力得 以充分 开发 ,美军 院校建立 了
致力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 。为 了鼓励 优秀学员脱颖 而 出, 为能力超群 、 进取心特别强 的学 员设 计 了有相 当难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美 军院校 创 新型人 才培 养的具 体措 施
美军 院校坚持把培养学员 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放 在 教育训练 的重要位 置。美 国西点军校把教育 目标定 位在使 学员 “ 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和行动” 上。美 国国防大学则在 教 学 中始终坚持 “ 没有标准答案 , 没 有固定规则” 的原则 , 启 发
uc a t i o na l me c h a ni s m; i ns pi r a t i o n
西点军校的学员强化训练 中心, 为学员提供 了一个提高 阅读 2 1 世纪国家之间的较量 , 已经集 中体现在创新能力的较 量上。 创新 已经成为国家进步的灵魂 , 是人才需求 的核心。 而 美军历来 十分重视军官创新能力 的培养 , 并且致力于提供一 种创新的文化和鼓励创新 的机制 , 使得创新性成为美军人才
摘 要 创新人 才 已经成为军 队战斗力 生成 的不 竭动力 , 也
的技术 、 社会 、 政治 和经济领域 的不 确定性 , 并 有效地做 出 反应 。在诸多课程中 , 有一 门“ 批判性思维 ” 课程 , 是为了培 养学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而设置 的 ,让学员 独立地在复 杂问题面前做 出正确的选择 。“ 作战学基础” 要 求学员在规
是国家间实力竞争的根 源所在。 因此创新人才 培养 应该成
为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 的核心。借鉴西方 国家 , 尤其是美
军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 ,对高等院校创新人 才培养 非常必
美国研究生教育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及启示
![美国研究生教育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d2eedcc6137ee06eff9182e.png)
美 国研 究 生教 育 中 的创 新 型 人 才培 养及启 示
辛学 东
( 河南科技学 院, 河南 新 乡 4 30 ) 5 0 3
摘
要: 美国研究生教育 中不断创 新人 才培 养模 式, 主要表现 为 : 以传统学科、 课程 的创新 带动人 才培养模式 的
创新 ; 实施 P M 专业硕 士培 养模 式。我 新 。 S 在
收 稿 日期 :00一 一 6 2 1 叭 0
作者简介 : 辛学东( 90 ) 男 , 17 一 , 河南新 乡人 , 河南科技学 院讲师 , 主要研究方 向为比较教育 。
21 00生
河 南科 技 学 院 学 报
要 方式如 F:
1 以传 统学 科 、 程 的创 新 带 动 人 才 培养 模 式 . 课 的创 新 。大学与 产业界 、 政府进 行合 作 , 开发 拓展 新 的研究生课程已经得到发展 。例如, 为应对美 国经 济 从制造 经济 向服 务 经济 的快 速 转变 , 形成 了一 个 新 的学科 和研 究领 域—— “ 服务科 学 ” Sri sSi ( ev e c c - ec ), ne 培养 具 有科 学技 术 和 商业 的综 合 性 知 识 和 技 能的研 究 生 , 以适 应 这 种 不 断 变 化 的环 境 需 求 。 虽然 服务科 学综合 了工程 学 、 息技 术 、 会科 学 和 信 社 管理 学等多 学科 的知识 , 仍 强 调将 教 育和 研 究集 但 中在服务方 面 。在加 州 大 学 伯 克利 分 校 、 卡 罗 里 北 纳州 立大学 等高校 ,IM 公 司 和其 他一 些 软件 供应 B 商对 这样 的创 新 课 程提 供 了经 费支 持 , 参 与 了具 并 体的筹划。这些创新课程由于其强烈的交叉科学性 质 , 传统 的学科 和大 学结 构 在 一定 程 度 上 形 成挑 对 战 。德 克 萨斯大 学 首 创 了 一 种智 力 企 业 家 (h n t I. e tl t l n ernusi,E) 程 , 养 在 学 术 知 e e u tpeer p I 课 lc a E r h 培 识 和真实世 界之 间打破 传 统 边界 , 行 创 新 活 动 的 进 公 民学 者 (iznshl s 。维 吉 尼 亚 技 术 学 院则 ci co r) te a 开展 了可转换 的研究 生 教 育项 目(h r s r ai teTa f m t e no v Gaut E uao ,G , rdae dctn T E) 由专 业学 习 、 研 训 练和 i 科
国内外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政策比较及相关启示
![国内外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政策比较及相关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dc9d3bde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24.png)
2021年04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青年科技人才要勇做创新先锋”。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新目标,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本文重点梳理了国内外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主要政策措施,提出了做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工作的有关建议。
1 部分典型国家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发展各国均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出台制定了一系列促进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的政策和计划。
例如,美国国会专门通过《职业早期研究法案》,增强对青年科技人员的支持力度;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分别设立CAREER项目和Early Stage Investigators(ESI)等系列项目;美国白宫设立“科学家与工程师职业生涯早期总统奖”(PECASE,又译“青年科学家总统奖”);欧洲研究理事会有针对年轻研究人员的“青年才俊计划”(Starting Grants);瑞典组织实施了“未来研究领军”项目(Individual Grants for Future Research Leaders)等。
德国“洪堡计划”、瑞士“潜力青年科学基金”与“国家研究能力中心计划”、以色列科学基金的“F.I.R.S.T计划”等都对本国青年科学家进行资助。
此外,政府间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也促进了青年科学家成长,如欧盟“玛丽·居里人员流动和培训行动计划”“中欧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
根据2009年欧盟理事会法案,欧盟多数国家共同推出吸引欧盟以外国家的专业优秀人才移民机制——“蓝卡”,欧盟“蓝卡”持有者可享受很多优惠条件。
国内外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政策比较及相关启示李 强 王晓娇 段黎萍(科技部人才中心,北京 100045)摘 要 青年科技人才是支撑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中坚力量。
本文通过梳理世界主要创新国家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经验做法,总结我国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的政策措施,就如何长期稳定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给出相关建议。
法国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及启示
![法国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f9d5bc0c3968011ca2009126.png)
纵观法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经济社会的 客观发展状况,特别是工业化的发展影响了教育 主导权的演变,而教育主导权的演变同时推动了 研究型大学和精英教育模式的形成。这种新的教 育模式一方面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另一 方面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2.法国政 府 对 研 究 型 大 学 提 供 系 列 政 策 支 持。法国的公共科学研究主要由科研机构和高等 教育机构共同承担,科研体制具有研究型大学、科 研机构、企业三足鼎立的特点。科研制度演变过 程中,政府对研究型大学提供了众多政策支持,是 研究型大学学术至上文化形成和人才培养机制建 立的重要原因。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6927(2019)01 0031 08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9.000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志码(OSID):
《国 家 中 长 期 教 育 改 革 和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重点培养 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要注重培养一线应用创新 人才的 要 求[1]。 党 的 十 九 大 也 着 重 强 调 双 一 流 建设的名单不止是排位,更要在水平和制度上达 到双一流。而高等教育的实施主体主要为研究型 大学。法国的研究型大学从其创造性的办学理念 出发,辅之以严谨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产学研 协同创新机制,形成了学术至上的教育文化,构建 了完备的科研政策体系,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拔尖 创新人才,为法国高端发展的科学文化体系建设 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高层次人才的循环和承续 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法 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进行分析,最终探讨 相关制度对中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双一流发展 战略的启示和作用。
国外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外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对中国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2f954c6b9b6648d7c1c74651.png)
国外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对中国的启示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目标,各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借鉴国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国外高校;创新人才;启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竞争力以及国家创新能力建设问题的提出,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讨论的热点问题。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实施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
总结这些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经验,对中国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工程”的实施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一、国外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都非常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美国率先开展创新人才的培养,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培养目标在相互效仿中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目标。
1、美国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美国研究型大学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研究型大学在当今时代中践行精英教育观的直接体现。
1991年,锡拉丘兹大学校长肯尼斯·肖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此后一批大学紧随其后也提出了类似的办学思路。
美国大学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重视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线,既注重学术性目标的实现,也注重应用型目标的实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美国高等教育本科阶段大多都是普通或自由教育。
其中小团体的实验室和研讨会里的研究活动是重要的教学模式。
在研究过程以及培养人才过程中非常注重大学之间的紧密交流与联系。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也坚持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集体培养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思想,以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专业式培养模式为基础,把早期的学院制与引进的德国大学研究所制相结合。
欧洲发达国家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做法及启示
![欧洲发达国家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做法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34a6154151e79b89690226ad.png)
欧洲发达国家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做法及启示功以才成,业由才兴。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创新型人才。
欧洲发达国家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许多做法和措施,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一、欧洲发达国家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做法(一)实施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构建教育培训体系。
欧洲发达国家注重把教育培训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学习中心,刺激企业与个人终身学习的需求。
二是积极倡导产学研合作。
通过国家实施的重大高新技术研发计划、项目资助计划以及政府资助创办的各类高新技术研究中心,将科学研究、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带动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
三是实施青年人才计划。
如德国通过建立特殊研究领域的青年研究小组、设立“青年教授席位”、建立青年科学院、实施埃米诺特计划和哈森贝格计划等措施,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
四是强化终身教育。
英国教育与就业部制定和实施了庞大的“终身学习”计划。
瑞典实施“回归教育”制度,同时开展了教育领域的改革,如实施教育休假法、建立成人特别津贴制度、开拓职业资格培训途径等。
五是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
通过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科技创业和科技创新人才。
(二)制定有利于吸纳、引进优秀人才的政策。
一是实施技术移民和绿卡政策,吸纳国外优秀创新人才。
如德国的“绿卡计划”,英国的“高技能移民计划”。
二是实施“回归计划”,吸引人才回流。
法国为了能留住人才,给予年轻研究人员以足够的研究自主权。
德国通过实行灵活的、有竞争力的、与个人绩效挂钩的新型工资制度,创造好的研究环境和机会,吸引人才。
三是开放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外国留学生。
法国设立“埃菲尔奖学金”,专门用于吸引发展中国家优秀学生赴法国学习。
欧盟实施了吸引研究生来欧洲学习和交流的“伊拉斯谟世界”计划。
(三)健全适应市场化、国际化要求的人才流动机制。
一是鼓励和支持人才流动。
欧洲发达国家对人才流动采取自由、宽松的政策,科研机构和大学绝大多数采取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相结合,专职人员与兼职人员相结合的人事管理制度。
美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及启示
![美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f73abb73168884868762d62b.png)
一
标报 告》 《 国 2 0 年教 育规划》 明确提 出迈向 2 世纪的 、美 00 , 1
中 图分 类 号 : 4 G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7 9 5 ( 0 0 0 -0 4 -0 10 - 0 X 2 1 )3 10 3
一
、
美 国 高校 创 新 教 育 发 展 的 总体 状 况
( ) 府 重视 创新 教 育改 革 , 续 时 间长 二 政 持 美 国是 最 早 实 施 创 新 教 育 的 国家 之一 。 17 年 , 国 国 93 美
4 00 ) 50 1
摘 要 : 创新人 才的培养在世界各 国都受到广泛重视 , 中国努力 实现由赶超型国家向创新型 国家转变 在 之 际 , 有创新 素 质的人 才将 为 中 国实现 转 型和崛 起提供 “ 力 源” 高校 作 为 大学生获取 专 业知识 、 具 动 。 掌握 实 践 和创新 能 力培养 的基 地 , 重视 创新人 才培 养 的教 育 。 应 关键 词 : 新教 育 ; 创 中关教 育 ; 新人 才培 养 ; 示 创 启
2 1年 5 00 月
河 南 社 会 科 学
H ENAN S 0CI S01 y, 0 V0l1 No3 _8 .
第 l卷 第 3 8 期
美 国高校创新人才培 养的实践及启 示
杨 六栓
( 南 s_ 大 学 , 南 郑 州 河 -k , i 河
家科 学基金会 先后资 助麻省理 工学院等 四所高校各 建立一
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cfc3f8de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44.png)
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及启示摘要:创新人才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对于这种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视。
本文主要研究了国际上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及启示,以发现其中的优劣及不足之处,从而学习先进经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国际经验、启示一、引言创新人才是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而产生的一类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对人才的日益需求,各国政府和高等教育机构更加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
而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更是各国政府和高等教育机构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二、国际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1.美国创新人才培养经验美国是世界上创新人才培养较为成功的国家之一。
美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主张“学以致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学生在大学期间,可享受丰富的实践机会,包括参与“美国苹果公司设计大赛”、与“三星电子公司”和“Intel公司”等世界著名企业进行联合科研等。
2.日本创新人才培养经验日本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注重“田纳西州大学”,采取“进校企合作”等采用实践教育的方式,培养具有实验科研精神的人才。
学生在大学期间,可通过参加实验科研、企业实践、国际交流等方式,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
3.德国创新人才培养经验德国高等教育机构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注重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的结合,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了解产业链,掌握竞争优势。
学生在大学期间,可通过参加科研项目和企业实习,来获得相关经验和技能,并与企业保持联系。
三、国际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1.注重实践教育,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人才培养需要重视实践教育,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教育,可让学生真正了解相关产业链,获得实际操作经验,从而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
2.注重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的结合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的结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学术研究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细致认真的态度,而工程实践则需要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日本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及启示
![日本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c9d19cce376baf1ffd4fad16.png)
第33卷第10期2019年10月Vol.33No.10Oct.2019教育与教学研究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日本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及启示*郑军支金鑫(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安徽蚌埠233030)[摘要]一个多世纪的创新教育改革为日本带来井喷式的创新成果,为日本迅速崛起和高速发展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如今,日本高校本科崇尚开放的学术自由,追求政府调控下的绝对自主权,建立以创新素质为核心的培养目标,并以出众的科研能力为导向,为社会输送拔尖创新人才。
借鉴日本的成功模式,立足我国实际,推进我国高校治理结构和科研制度的改革,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环境,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入开展国际化教育,是加速填补我国创新人才的现实之需。
[关键词]日本;本科拔尖创新人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9.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6120(20⑼10-0118-12“拔尖创新人才”一词最早来源于中国,党的十六大报告(2002年)提出,“要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此后,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也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人才。
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报告精神,教育界有专家认为,“拔尖创新人才”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且有着独树一帜的创新能力和精神,能够在各个领域特别是科学、管理和技术领域,为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并在我国特别是在世界成为杰出人才甚至是领先带头人”⑴。
拔尖人才的核心是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或首先是创新人才,而20世纪末开始,日本教育的官方文件中就开始较频繁地使用了与“创新人才”有关的概念。
国外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借鉴及启示
![国外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借鉴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387fba24700abb68a882fb53.png)
国外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借鉴及启示作者:程晓红来源:《办公室业务》 2013年第10期国外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对我国高职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国外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对我国高职院校创新人才有很好的启示。
一、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简称BTEC)非常重视职业院校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通用的含义不是针对某一具体的职业,而是从事任何工作的任何人要获得成功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即跨专业、可变的、有助于终身学习的、可发展独立性的能力。
澳大利亚的TAFE(也叫“技术与职业教育”)着重对学员职业能力进行培养,使他们较快地适应社会职业岗位的要求。
CBE注重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特定的职业所必须的全部能力,即教学基础、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策略和测评标准等都与职业能力密切相关。
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制度化教育形成以后,实施教育活动的场所通常是学校,然而培养技术性和技能型人才仅仅依靠学校、依靠课堂和实验室、依靠书本知识学习,是难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的。
学生在学校学习,无论是环境感受还是心理状态都与实际工作现场环境有差距,一些职业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只有在现场的环境才能掌握。
要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必须实行开放式办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简称BTEC)非常重视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其课程活动中经常有演讲案例、讨论、归纳、问答等。
其教学场所不仅仅在学校,而且还要去工作场所参加实践参观,到工作一线去进行采访、调查研究。
BTEC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是其职业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
澳大利亚的TAFE(也叫“技术与职业教育”)具有完备的校内实习、训练基地,其教学工厂拥有与实际环境相差无几的模拟空间,职业院校的学生可以随时到模拟现场进行操作训练。
美国和加拿大的CBE(也称“以能力为本位教学模式”)教学活动基本上都是在实训课堂上完成的,其实训课堂就相当于实习车间,其实际技能的培养,并非排斥理论知识,而是删除陈旧的理论内容与课程增加实际技能的时间。
国内外建设创新人才高地的经验与启示
![国内外建设创新人才高地的经验与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45261947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7a.png)
文章编号:2095-6835(2018)08-0001-05国内外建设创新人才高地的经验与启示*邱丹逸,袁永,胡海鹏,王子丹(广东省科技创新监测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033)摘要:创新人才高地,是指因人才流动和集聚所形成的智力高势能区域。
创新人才高地建设是集聚各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为了促进广东创新人才高地建设,从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留住、平台网络4个角度入手,系统分析国内外典型地区创新人才高地建设经验,主要包括人才工程、国际人才引进、高等教育、产学研合作、激励制度、创新创业平台网络和人才评价机制等内容,最后提出创新人才高地建设中应注重政府主体、环境营造、平台网络、人才流动规律等主要启示。
关键词:创新人才高地;人才工程;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中图分类号:C961;C964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ki.kjycx.2018.08.001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是全球性人才高地,汇集了世界各地高层次创新人才。
在我国,北京、上海、深圳等省市经济科技发展水平高,对创新人才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是我国创新人才高地。
广东建设创新人才高地,应该学习借鉴国内外典型创新人才高地建设的先进经验,借他山之石以攻玉。
1注重破解人才引进难题1.1实施人才工程引进创新人才人才工程,是指按照经济发展规划战略目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以政策和资源投入所实施的人才项目。
在吸引创新创业人才方面,欧盟第七研发框架计划专门提出人才计划,旨在鼓励欧洲科研人才留在欧洲工作,并吸引全世界科研人才汇集欧盟[1]。
“地平线2020”是欧盟的第八个科研框架计划,它提出通过人才重组、联动、ERA计划等实施新的人才凝聚工程,招募具有社会意识和责任感的科研人才。
新加坡《研究、创新与创业2020规划》提出,实施科学家回归计划,支持移居海外的新加坡杰出科研人才回到新加坡创新创业。
以色列专门成立移民吸收部,以吸收、安置科技移民,其出台“科学家的资助项目”等政策措施鼓励海外科研人员,尤其是犹太人返回以色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创新人才培育经验及启示进入21世纪,经济世界化浪潮风起云涌。
世界上很多国家纷纷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促动社会进步,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最终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
2006年我国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自主创新水平显著增强,科技促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水平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
这个目标能否实现,事关国家的长远发展和未来兴衰。
不过,当前我国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严重短缺,甚至已成为制约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瓶颈。
所以,突破当前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困境,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培养体系,已迫在眉睫。
根据追溯研究,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大致可分为基本素质养成、专业水平形成、创新水平激发、领军人才完型四个阶段。
[1]美国针对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各阶段的规律,营造适合人才成长的科研环境,让其通过自身奋斗跻身名校,获得广泛涉猎、学有专攻的知识结构;师从名师,学习名师科学态度、治学方法以及献身科研的决心;在学校的社会化过程中积累大量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获得名师推荐参加重要学术会议,参与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等重要科研实践;甚至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到有影响力的机构从事科技研究,形成正反馈效应,屹立于科学金字塔的顶端。
[2]由美国实践经验可知,领军人才的出现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具有群体性、连带性的基本特征。
他山之石,能够攻玉。
探寻美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及成长规律,对我国营造一个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的环境,满足科技领军人才在不同时期的成长需要,迈上创新型国家轨道,无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美国创新人才的培养规律与实践经验1.1素质养成阶段:展开通识教育,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基本素质养成阶段培养的是准人才,是领军人才成长的基础。
作为一位学习者,这个阶段是人生求知欲最旺盛的年龄,是综合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美国研究型大学在领军人才素质养成阶段展开通识教育,重点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学术功底,形成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优化知识结构体系,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
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
[3]美国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7所大学都设立了相互独立但又在本质上存有一致性的通识教育课程(见表1),通识教育课程的具体类别或课程数虽各有不同,但所涉及的领域均为人文和艺术科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三个领域,包括语言交流、思维水平的培养。
[1]这与我国古代“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通识教育理念如出一辙。
美国研究型大学把本科生科研训练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建立了校级领导机构,以扩充本科生科研机会和增强管理;把本科生科研纳入课程计划,并鼓励学生参加研究项目,以确保本科生科研形成制度化。
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本科生能够通过“指导下的小组研究”、“指导下的独立研究”、“实地研究”、“四年级论文”、“荣誉毕业生四年级论文”等研究型课程,获得20个以上的学分,占总学分达20%以上。
美国研究型大学还给予指导教师经费和工作评定上的支持。
例如,麻省理工学院为实现100%的本科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参加研究的目标,在教师聘任和升过程中,把参增大学生研究机会计划和新生研究指导等项目看做教学任务的一部分,要求各系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这些活动。
[4]实践证明:本科生科研活动为科技人才的成长,提供了提前与科研人员及专家接触的机会。
他们不但在实践中获得真知,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培育做学问的态度和科学精神;而且进一步激发了钻研兴趣,为专业水平形成阶段的深入学习展开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1.2专业水平形成阶段:设立导师制,重点展开探究性学习专业水平形成阶段培养的是潜人才。
作为一位传承者,这是创造力集成的年龄,是专业定型和专业水平形成的重要时期。
在专业水平形成阶段,美国研究型大学设立导师制,发挥导师的“传、帮、带”接力棒式的指导作用,重点培养学生对学科国际前沿的跟踪水平和独立科研水平,传承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研究方法、深厚的文化熏陶,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促动某一学科或若干学科领域长期深入发展。
如,哈佛大学实行导师制。
导师不是一种职务或职称,而是一种工作;担任导师工作的不但有年轻教师,而且也有资深教授;导师通过课堂授课、野外实习、社会实践、科技论文报告会等一系列活动,给学生予准确导向。
[4]这样,一方面既能够为学生指明学科领域的最新动态,另一方面还能引导学生注重在前沿学科中能够做出重大成果的“关节点”,推荐他们到有声望的科研机构学习或承担重要科研任务,给他们创造开拓眼界、经受锻炼、施展才干、脱颖而出的机会与条件。
创新人才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水平。
所以,美国研究型大学在专业水平形成阶段大力推广探究性学习,锻炼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培养调查研究、分析探讨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使其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探究性学习有了很大的发展,除了“苏格拉底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传统的模式之外,还有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课题的学习,一年级习明纳尔、高峰体验。
实际上,这些模式之间在教学使用中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很多研究型大学往往把这些模式综合使用起来,引发学生钻研的兴趣,为其深入学科领域研究激发新思维、开辟新思路。
1.3创新水平激发阶段:强化科研资助,建立科研管理长效机制创新水平激发阶段培养的是显人才。
作为一位思辨者,这是最富有创造力,也是最需要激励的阶段。
美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了政府、产业界与基金会三大主题的科学资助体系,将科研项目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划拨专项经费资助,重点激发科技人才对原创性科学研究的孜孜追求,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和执着的成就动机。
科研资助按用途分为三类:一类是支持科研机构运行的基本费用,包括人员费、运行费、津贴等;二是具体科研项目资助,目的是获得某一研究领域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三是科技人才培养资助,旨在培养青年科技人才,资助研究生和博士后展开科学研究。
[1]这为创新人才尽快进入科学家视野并得到认可和指导,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正如美国前国家科学基金会科尔韦尔主席说,对基础研究的科研资助,成为强大的科学驱动器,仅该会资助过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就达到78人,其中2000年获奖者中就有4人。
[5]可见,美国对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视,尤其是经费上强有力的保障,成为其盛产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重要原因。
美国拥有强大的国家创新体系,除了建立激发人才成长的科研资助体系,还和美国政府的科研管理密切相关。
政府通过科技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制定、科学研究开发经费的分配和研究项目的咨询等手段,对全国的科技活动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联邦政府依靠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总统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这三个机构协调实行国家科学技术决策,在包括基础研究的科学和技术的所有领域向总统提供咨询,并制定国家科技发展目标。
这种分散型的科技管理体制在一定水准上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而产生的种种弊端。
[4]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还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鼓励技术发明与创新和促动技术转移的法律体系,有效激发了科技人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1.4领军人才完型阶段:以研究型大学为依托,创新人才培养载体领军人才完型阶段培养的是高级显人才。
作为一位领导者,这是组织协调水平和团队指挥水平的成熟阶段,能带领和指挥一个或数个团队实行科技创新活动。
研究型大学聚集了一大批领军人才,是培育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也是其眷恋的精神家园,有利于领军人才辈出格局的形成。
美国经济科技发展的成功实践证明,以研究型大学为依托,以产学院合作为构筑领军人才的集聚载体,这不但能为地方创造高额经济利润,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使美国大学成为国家重要的科学研究主体;而且这个创新组织聚集了大批领军人才,在相互合作中领导运筹学科领域的大跨越、大融合,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形成良性循环。
如1930年德国科学家冯卡门流亡到美国,进了加州理工学院,带了一批研究生,进而带动了整个美国的航空工业,使其集中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南部、洛杉矶地区。
1940年,斯坦福大学副校长特曼洞悉了世界变化发展的新趋势,认为一个地区经济的繁荣将取决于教育和科研的兴旺,于是决定建立科学园,动员电机工程系的研究生制造仪器,开发公司,把硅谷建起来了。
[6]1978年,美国高校明确了“学校与地区共同发展”的办学方针,承担地方政府的科研任务,学校自办公司,或与企业联合展开研究。
拥有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的马萨诸塞州,在传统工业严重滑坡时,却依靠人才智慧形成了一个智力集中、人才汇聚的新产业。
2我国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有的问题2.1教育体制僵化落后,难以适合创新人才阶段性成长需求我国高等教育,新中国成立前主要以欧美为参照系,成立后主要是前苏联教育模式的移植。
从知识结构看,我国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总体上向专业化、职业化倾斜,学生知识面窄,不利于科学研究的展开,不利于素质全面、基础宽厚、长于探究的创新人才成长。
随着“广泛涉猎,学有专攻”通识教育理念的普及与增强,高校普遍实施通识教育。
不过,与之相对应的大学课程结构,仅仅在形式上设立公共课、选修课和专业课,实际上“换汤不换药”,散乱庞杂的科目与专业课程关系并不紧密,无法达到通识教育的要求,使得大学教育本质依然没变,高等教育的核心仍旧是专业教育。
[1]从实践水平看,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我国一些著名研究型大学相续推行本科生科研,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一方面,学生因为缺少相关知识的理论基础,热情度也不高,参与率低;另一方面,因为缺乏相对应激励措施,无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得绝大多数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与其职务晋升相关的个人科研,而对本科生科研指导仅是走过场、流于形式。
从教学方法看,我国大学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但对水平培养重视不够,造成学生发展的主动性、能动性不足,学生的创新水平不足。
近几年,我国大学开始在专业水平形成阶段引入习明纳尔、案例教学、探究性课程等教学方法,但大都仍处于试验阶段,没有形成规范的教学制度。
2.2科研管理机制不完善,未能给创新人才提供保障和激励从科研资助效果看,白春礼对中科院杰出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表明,27至35岁是科技人才精力旺盛、工作勤奋的时期,是奠定科学家未来职业发展基础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压力巨大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如果能够给他们以一定的支持,将大大加快他们的成长[1]不过,我国面向青年科技人才的专门奖项数量却偏少,奖励力度和幅度也较小。
总的来看,对科研水平成熟拔尖的领军人才,科研资助常常是“锦上添花”;而对尚处在“成长途中”的青年科技人才,往往缺乏“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