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峨眉山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峨眉山资料
峨眉山(MountEmei)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势陡峭,风景秀丽,素有"峨眉天下秀"
之称,山上的万佛顶最高,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
《峨眉郡志》云:"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
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
"
峨眉山处于多种自然要素的交汇地区,区系成分复杂,生物种类丰富,特有物种繁多,保存有完整的亚热带植被体系,有植物3200
多种,约占中国植物物种总数的1/10。
峨眉山还是多种稀有动物的
栖居地,动物种类达2300多种。
山路沿途有较多猴群,常结队向游
人讨食,为该山一大特色。
峨眉山宗教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构成了峨眉山历史文化的主体,所有的建筑、造像、法器以及礼仪、音乐、绘画等都展示出宗教文
化的浓郁气息。
山上多古迹、寺庙,有报国寺、伏虎寺、洗象池、
龙门洞、舍身崖、峨眉佛光等胜迹,是中国旅游、休养、避暑目的
地之一。
峨眉山为蚀余山,介于北纬29°16′-29°43′,东经
103°10′-103°37′之间,为邛崃山南段余脉,自峨眉平原拔地而起,山体南北延伸,绵延23公里,面积约154平方公里,主要由大
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4座山峰组成。
山的中、下部分布
着花岗岩、变质岩及石灰岩,山顶部盖有玄武岩。
峨眉山-乐山大佛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峨眉山上的古建
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峨眉山为主体的峨眉山景区为国
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峨眉山资料世界自然文
化遗产峨眉山资料A级旅游景区。
峨眉山地处中国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介于北纬29°16′-
29°43′,东经103°10′-103°37′之间,为邛崃山南段余脉,
自峨眉平原拔地而起,山体南北延伸,绵延23公里,面积约154平
方公里。
气候特点
峨眉山的气候,除受三大因子(辐射、大气环流、地理)的制约外,地形地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山区内低云、多雾、雨量充沛(地当
著名的"华西雨屏"),气温垂直变化显著:有寒带(海拔3047米以上,年平均温度为3.0℃,极端最低温度为-20.9℃)、亚寒带(海拔2200
米-3047米,年平均温度为7.6℃)、温带(海拔1200米-2200米,
年平均温度为13.1℃)、亚热带(海拔1200米以下,年平均温度为17.2℃,极端最高温度为38.3℃)。
峨眉山年平均降水量为1922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5%,年平均降雪天数为83天,年平均有雾日
为322.1天,年平均日照山麓为951.8小时,山顶为1398.1小时。
年平均雾湘139.4天,雨湘141.3天。
[5]
折叠土壤分布
峨眉山的土壤,因成土母质多样,土壤类型各异,主要土壤类型为黄壤、山地黄壤、黄棕壤、山地暗棕壤及亚高山灰化土。
土壤垂
直分布明显,可分为四个土壤垂直带,海拔1800米以下属于黄壤、
山地黄壤夹紫色土带,海拔1800-2200米属于山地黄棕壤带,海拔2200-2600米属于地暗棕壤带,海拔2000米以上属于山地灰化土,
山地草甸土带。
折叠水文情况
●概况
峨眉山的水文地理位置属大(渡河)青(衣江)水系,境内有天然河流5条,即峨眉河、临江河、龙池河、石河、花溪河。
花溪河在西
北边境与洪雅县共界。
其余4条均发源于峨眉山,分别按东、南和
东南方向注入大渡河和青衣江。
集水面积在约100平方公里的有峨
眉河、临江河和龙池河。
峨眉山风景区位于峨眉河、临江河和龙池
河的上游,景区其主要河流有峨眉河的支流符汶河(含黑水、白水、
黑水河),虹溪河(含赶山河、瑜珈河),临江河的支流张沟河,龙池
河的支流燕儿河,花溪河的支流石河等。
[1]
●水体
1.地表水
峨眉山地表水径流的区域变化与降水的区域变化相似。
其径流深高达1800毫米,为大渡河西岸的3倍。
径流年内分配不均,一般
6~9月径流占全年总径流量的一半以上,10月~次年2月次之,3~5月再次之。
一年中,1月最少,8月最多,相差7.4倍以上。
空间分布上,基本是随海拔的增高而增加,东南部为低值区,西北部为高值区。
汇集的天然河流均具有坡度陡、流程短,易涨易涸的山溪水特点。
如峨眉河,常流水量2.5立方米/秒,枯水0.1立方米/秒,洪水800立方米/秒;临江河枯水流量0.11立方米/秒,洪水流量800立方米/秒;龙池河枯水流量2.5立方米/秒,洪水洪量859立方米/秒。
[1]
2.地下水
峨眉山地质构造复杂,分布有前震旦系至白垩系各时代的含水层与隔水层,地下水主要储存于构造裂隙与灰岩溶蚀中。
但因峨眉山大断裂通过处,断层破碎带宽达50~100米,并伴有众多的次一级断裂构造,致使主要含水层大部分被破坏,掩埋于地下深部,出露地表也多随之倒转;又由于新构造强烈上升,地表沟谷深切,一般达200~500米,更加剧了对含水层的破坏,较大地减弱了碳酸盐地层的溶蚀作用,在沟岩两岸有较大的溶洞及洞穴泉水出露。
地下水直接依靠大气降水补给,一部分沿断裂带补给深部含水层,其余补给浅水含水层后,经过不长的运动途径,便以下降的形式在沟谷底部排出地表,因而地表泉水露头不多,而沟谷中即使是旱季,水量也很丰富。
地下水均属重碳酸盐类型,矿化度一般小于0.5克/升,属激烈循环之裂隙、溶隙和潜水类型。
因受气象因素的控制,沿沟谷流入平原,成为孔隙泉水补给来源之一。
[1]
●水系
符汶河、虹溪河为峨眉河的两大支流。
符汶河有南北二源:北源名黑水河,源出峨眉山以北哨楼口和弓背山附近的神卦山一带,东南流经麻子坝,至黑香洞纳自木瓜园,流径桂花场入天景乡之两河
口会南源;南源称黑白二水(又名黑龙江、白龙江)。
左侧白水源出大
乘寺和洗象池附近的石笋峰,流经15公里,在清音阁与黑水汇合;
右侧黑水,源出九老洞,流经九十九倒拐、洪椿坪、黑龙江栈道(一
线天),长约15公里,在清音阁与白水汇合。
合流后名宝现溪,再
下流3公里,在两河口从右侧注入符汶河,出龙门洞,另有源自川
主乡荷叶湾的支流(赵河),经跨洪洞、袁沟后注入符汶河(峨眉河)。
符汶河从源头至龙门洞段,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河长约50公里,
积雨面积486平方公里,总落差1000余米,平均比降20%,多年平
均流量17立方米/秒,由于落差集中的上游汇水面积小,支流较多,系树枝状水系的河流。
一出龙门洞,则进入峨眉平原,水势平缓。
虹溪河有二流:即瑜珈河(又名伏虎沟)和赶山河。
瑜珈河发源于
雷打岩,经伏虎寺、马路桥、育贤桥,至蔡沱合赶山河。
赶山河源
出张山,流于鞠槽称鞠家河,流于冠峨场称程家河,在蔡沱合瑜珈
河后,始称虹溪河,至胜利乡的梅大滩注入峨眉河。
石河石河发源于峨眉山的万佛顶、接引殿一带,流经铜厂坝、小楔头,至蕨坪坝(脚盆坝),有从龙洞村的龙洞溢出的泉流,经曾板
沱汇入,流至洪雅县南注入吴河、花溪河,在洪雅止戈乡注入青衣江。
张沟河系临江河(古名罗目江)的主要支流之一。
发源与峨眉山龙拖漕,东南流经野猪河坝,偏桥沟,张沟电站至卷腰石,有源自沙
坝的大沟河和源于土地关黄鱼坝沟在观音桥下合流入二道河,流至
高桥再会柳溪河(又名尹寺河),至青龙镇龙凤桥有小溪河汇入,至
九里镇汇集铜管溪(又名沙溪河)于郭坝注入临江河。
张沟河由西向
东流,其余上述支流均由北向南注入主流,形成临江河总落差700米,中下游平坦开阔,为单侧羽毛状水系。
燕儿河系龙池河的三大支流之一,发源于峨眉山南的黑山埂北峰,流经满银沟至两河口与源出黑山埂与六道河相会,经苦嵩坪到老林
口入观音河,同起源与分水岭岗的头道河合流,经石盘、万坪,有
白石溪从左汇入,至登子溪有箭竹岗来的万河注入,始称龙池河(又
名箭杆河),出龙池镇界,在大为乡又汇流厚溪河,过南香、大为硫
磺厂、象鼻嘴电站,在和平乡注入大渡河。
[1]
折叠地质构造
峨眉山大地构造位置地处上杨子板块本部的峨眉一瓦山断块带,为一座背斜断块山。
全区构造较复杂,一级构造为峨眉山大背斜及
峨眉山大断层,次级构造褶皱主要有:桂花场向斜、牛背山背斜,断
层有观心坡断层、牛背山断层和报国寺断层等。
主要的构造为峨眉
山背斜,位于张沟一洪椿坪一带,轴向南北,长约7千米。
桂花场
向斜(万年寺向斜)位于纯阳殿一桂花场一带。
轴向北西,长约30千米。
牛背山背斜(又名挖断山背斜)位于龙门洞一雷岩一带,轴向北西,长约12千米。
●褶皱
褶皱有峨眉山背斜、桂花场向斜(又名万年寺向斜)、牛背山背斜(又名挖断山背斜)峨眉山背斜位于张沟-洪椿坪一带,轴向南北,长
约7千米。
北端被观心庵断层和万年寺断层斜切而不能北延;南端被
峨眉山断层斜切而不能南延。
其核部宽缓,出露最老岩层为峨眉山
花岗岩。
两翼不对称,西翼展布约18千米,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一下
三叠统嘉陵江组,倾角10-12度;东翼展开约5千米,出露地层为震
旦系一下第三系,倾角16-50度,新开寺以东的地层多已倒转。
为
一轴向西倾的斜歪背斜。
桂花场向斜(又名万年寺向斜)位于纯阳殿-
桂花场一带。
轴向北西,长约30千米,整体向北西倾伏呈箕状。
被
响水洞断层、灰厂沟断层错为两段:南东段由纯阳殿至桂花场,核部
狭窄,其地层最新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
两翼地层为下三叠统飞仙
关组一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
北东翼倾角由5-20度迅速变陡,南
西翼受断层影响常发生倒转,在纯阳殿附近向斜仰起并收敛消失;北
西段由红岩脚至黄湾,核部宽缓,两翼倾角6-45度,向斜迅速撒开,逐渐过渡为单斜。
牛背山背斜(又名挖断山背斜)位于龙门洞、雷岩
一带,轴向北西,长约12公里。
核部出露最老地层为下二叠统茅口组。
两翼分别出露峨眉山玄武岩组一侏罗系。
其北段黑水岗至雷岩,两翼较对称,倾角15-50度;中段和南段,受牛背山断层和伏虎寺断
层的影响,两翼不对称,南西翼倾角35-60度,北东翼倾角60-75度,靠近背斜核部倾角变陡,并逐步发生倒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