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死无葬身之地_一个存在主义的道德悖论
萨特的存在主义与《死无葬身之地》
![萨特的存在主义与《死无葬身之地》](https://img.taocdn.com/s3/m/853f729fda38376baf1faeb6.png)
萨特的存在主义与《死无葬身之地》作者:高莉来源:《卷宗》2016年第08期摘要:萨特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最能引起争议的人物。
他被世界进步力量誉为“人类的良心”,同时也遭到不少人的指责、攻击甚至谩骂。
本文通过对萨特境遇剧《死无葬身之地》的分析,指出境遇剧中的存在主义哲学,以及其存在背后的自由与责任。
关键字:萨特;境遇剧;存在主义;自由1 人的“境遇”与选择1946年,萨特的境遇剧《死无葬身之地》首演,这是萨特在二战后创作的第一个剧本。
“境遇”是萨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个词的含义有:1、剧中人物所处的境况,2、剧情开展前的特定状况,3、艺术中的多种情结发展到一定条件下环境的总和。
所谓境遇,就“是一种召唤;它与我们相涉;它向我们建议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由我们自己选择,为的是我们的选择更加人道;当必须将有限的境遇搬上舞台时,就是说必须表现人类的二择一(死亡是其一),境遇就召唤我们表现人类的总体性。
”1萨特笔下人物的境遇实质上就是现实环境下人类的境遇。
《死无葬身之地》的背景就是二战时期的法国。
剧情很简单,五名法国抵抗运动游击队员在一次战斗中失败被法西斯俘虏,经受着残忍的酷刑折磨,恐惧、仇恨等种种情感纠缠着他们。
而唯一逃脱的队长若望被作为身份不明者被关进同一间牢房。
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索比埃不堪酷刑,跳楼自尽;卡诺里镇定自若,在若望建议下主张招假供求得生存;弗朗索瓦精神崩溃准备招供,被同伴掐死;杀死弗朗索瓦的亨利为是否出于自尊而挣扎;若望的情人、弗朗索瓦的姐姐吕茜在遭强奸、弟弟死后视死如归,却最终选择了求生;就连若望也在面对弗朗索瓦和60名队员的选择中痛苦不堪……“选择”萨特《死无葬身之地》一个重要哲学问题。
人的一生是在选择中度过的。
五位游击队员都要做出自己的选择,要么努力抗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么妥协投降,苟且偷生。
萨特在谈到这部戏时曾说:“我感兴趣的是极限的情境以及处在这种情境中人的反映。
波伏娃名言
![波伏娃名言](https://img.taocdn.com/s3/m/602b2bff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d4.png)
波伏娃名言1. 萨特经典语录1、他人即地狱——《禁闭》2、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前,我觉得孤独得那么可怕,以致想去自杀。
把我克制住的是这样的想法,就是没有人,绝对没有人会对我的死而感动,我死后会比生前更孤独。
——《恶心》3、在这一生里,我们是被他人界定的,他人的凝视揭露了我们的丑或耻辱,但我们可以骗自己,以为他人没有看出我们真正的样子。
——《密室》4、生活在没有人去生活之前是没有内容的;它的价值恰恰就是你选择的那种意义。
人类需要的是重新找到自己,并且理解到什么都不能使他挣脱自己。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5、所有的人把时间花在了互相解释以及庆祝他们意见相同上。
我的天,他们是有多看重”所有的人意见相同“这件事。
——《恶心》6、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生活是无意义的。
——《存在与虚无》 7、你之所以看见的,正是因为你想看见。
——《自由之路》8、我只是存在着,仅此而已,而且我觉得恶心。
——《存在与虚无》 9、趁现在还来得及,我想看清楚自己。
——《恶心》10、拷打别人的人竭力去摧毁他的同类的人性,作为后果,他也摧毁了自己的人性。
——《死无葬身之地》11、无需赤热的烤架,地狱就是他人。
——《密室》 12、神与国王都有痛苦的秘密,那就是——人是自由的。
——《苍蝇》13、这就是是时间,赤裸裸的时间,它慢慢来到存在中,它让你等待,可是当它来到时,你感到恶心,因为你发现它早已在这里了。
——《恶心》14、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
——《墙》15、要使一件平庸无奇的事成为奇遇,必须也只需讲诉它。
人们会上当的,一个人永远是讲故事者,他生活在自己的故事和别人的故事中,它通过故事来看他所遭遇的一切,而且他努力像他将的那样去生活。
然而必须做出选择:或是生活或是讲述。
——《恶心》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年—1980年),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倡导者之一,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第十讲·《死无葬身之地》
![第十讲·《死无葬身之地》](https://img.taocdn.com/s3/m/4c1dee3c192e45361066f55c.png)
主题:探索了人在极限情境中的选择和责任以及人 性的深度。剧本塑造了几位身陷囹圄的抵抗战士, 他们要面临的不仅是被处决,还面临死亡前酷刑和 等待的折磨。超过肉体和心理承受极限的折磨使死 亡倒成了一种解脱。这比死亡更可怖的情境可能 “一分钟便毁掉整个一生”。它向置身其间的每个 人提出一个直逼灵魂最深处的问题:“我如何经得 住拷打?” 人物:美丑兼备的真实英雄——成为英雄 剧作共写了六名普通的游击队员,被捕后面对敌人 的酷刑,在生死抉择过程中,都流露出或胆怯或私 心或消沉等的弱点,但最后他们多顶住了生与死的 考验(除了年幼的弗朗索瓦),维护了人的尊严。他 们都是真正的英雄,真实的人。
第十讲
萨特《死无葬身之地》
特立独行的萨特
让· 保罗· 萨特(Jean Paul Sartre,1905一 1980)。1905年6月21日生于巴黎,法国作家, 哲学家,社会活动专家,戏剧家。19岁入巴黎高等 师范学校攻读哲学,后任中学哲学教师。1933年在 柏林法兰西学院哲学系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被应征入伍。1940年被德军俘虏,次年获释,后参 加法国地下抵抗运动。 1955年,萨特和其情人兼终身伴侣作家西蒙娜 -德波伏瓦访问中国。1964年,瑞典文学院决定授予萨 特诺贝尔文学奖金,被萨特谢绝,理由是他不接受 一切官方给予的荣誉。1980年4月15日在巴黎逝世; 法国总统德斯坦说,萨特的逝世,“就好像我们这 个时代陨落了一颗明亮的智慧之星那样”。
全剧有两条贯穿的基本冲突线: 一、具有人生价值追求和自我超越、创造精神的人——充满 拷打、凌辱、死亡及由此造成的恐惧、痛苦、绝望、动摇、 耻辱、仇恨、自尊心理的严酷境况; 二、人的尊严、勇气、意志、能力——人类野蛮、卑微的兽 性和法西斯式暴行。 三大戏剧冲突: 1、敌我之间的矛盾冲突:该剧冲突的核心,主要表现在两种 意志、两种思想的交锋上。戏剧一开场就把被捕的六名游击 队员们置于生与死、招供与受刑的两难处境中,敌我斗争的 核心则是围绕游击队长若望展开的。敌人费尽心机强迫游击 队员招出队长下落,而队员们则拼死保护队长,他们在手无 寸铁的情况下,只有以坚强的意志为武器,和敌人进行精神 上的较量。 2、队员内部的矛盾冲突,更震慑人心:“是否要掐死弗朗索 瓦?” 3、敌人内部的矛盾冲突
人性的斗争——《死无葬身之地》与人物性格
![人性的斗争——《死无葬身之地》与人物性格](https://img.taocdn.com/s3/m/48d17f98b9d528ea81c779b2.png)
[ 关键词】 《 死无 葬身 之地》 ; 存在主义 ; 性格 中图分 类号 : I 1 O 6 . 4
一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2 — 8 6 1 0 ( 2 0 1 6) 7 — 0 0 7 4 — 0 3
发展 。从上世纪末 , 先锋戏剧 和实验戏剧风生水起 , 传统 的现 实主义戏剧 日渐微弱。我 国国家话剧院选择《 死无葬身之地》
存 在局限 , 损害 了主人公 的形象 , 同时也 削弱 了作 品的教育 意义。 畅 帆指 出, 游击队员虽然结束 了生命 , 但是他们 的存
在的独立性 、 主动性并没有丧 失 , 自由支配 自己命 运的人性 并没有丧失 , 真正 死无葬身之地 的不是游击 队员 , 而是法西 斯分子。 到 了上世纪 九 卜 年代 , 杨 昌龙通 过敌我之间 、 被俘 战士之间以及 每个 战士内心的 自我等 三个层 次进行剖析 , 认
剧本 在极端 的境遇下 , 让 游击队 员进 行“ 选择 ” , 表现 出 强烈 的冲突 , 并通过 冲突塑造人物 , 以此 为核心推进剧 情 的
感兴趣的是极限的情境 以及处在这种情境 中的人 的反 映。我 曾一度想把这个剧情定在西班牙战争时期 。” 【 5 萨特境遇剧 的特点就是贴近社会现实与 民众 , 在《 什 么是文学?》 中指出 , “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项 召唤 , 写作 , 这是为 了召唤读者 以便 读者把我借助语言着手进行的解释转化为客观存在……你一 旦开始写作 ,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 你 已经介入 。” 口 文学作 品 要介入社会与生活斗争 , 这是 由艺 术的本质 决定的。这也表 明了萨特 对社会持积极人世 的态度 。该剧创作 于1 9 4 6 年, 正 值二战结束 , 但是法 国社会也面临着严峻的社会现实 。战争 留下的创 伤与战后 的种种社会矛盾 , 使 得法 国处在敏感恐惧 的氛围下 。萨特 的独特 眼光注意到 民众关注 的问题 , 在其戏
《死无葬身之地》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死无葬身之地》读书笔记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5462d01c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d3.png)
《死无葬身之地》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世界
存在主义
床上
戏剧
结局
隔离
脸
萨特
小时
地狱 耳朵
思想
死无葬身 之地
文学
好丈夫
现实主义
儿子
模样
瞳仁
01 戏剧
03 附录 05 后折页
目录
02
死无葬身之地(四幕 剧)
04 萨特生平与创作年表
06 封底
本书收录了萨特最具代表性的两部戏剧《死无葬身之地》和《隔离审查》。《死无葬身之地》是法国作家让 -保罗·萨特于1946年创作的话剧,是萨特的第一个剧本。萨特在其洋溢现实主义气息的剧作《死无葬身之地》 中,成功地注入了他的存在主哲学思想。这种现实主义和存在主义的交融赋予了人生价值、自由选择、对行动负 责等核心命题以新的意义,给存在主义文学带来了生机。
后折页
封底
谢谢观看
戏剧
1
第一场
2
第二场
3
第三场
4
第四场
5
第五场
死无葬身之地(四幕剧)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第四幕
1
第一场
2
第二场
3
第三场
4
第四场
5
第五场
01
第一场
02
第二场
03
第三场
பைடு நூலகம்04
第四场
06
第六场
05
第五场
第八场
第七场
第九场
第二场
第一场
第三场
1
第一场
2
第二场
3
第三场
人性的斗争——《死无葬身之地》与人物性格
![人性的斗争——《死无葬身之地》与人物性格](https://img.taocdn.com/s3/m/d00f71c167ec102de3bd8942.png)
作者: 赖宁艺
作者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510420
出版物刊名: 语文学刊
页码: 74-76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14期
主题词:�死无葬身之地》;存在主义;性格
摘要:�死无葬身之地》是20世纪法国作家让·保罗·萨特的代表作之一.追问人的存在意义是存在主义的精髓.他认为人本来无所谓的选择,要通过选择与创造获得自己的本质,这种思想在该剧中展现无遗.剧本在极端的境遇下,让游击队员进行两难的“选择”,表现出强烈的冲突,并通过冲突塑造人物,以此为核心推进剧情的发展.不同的人物性格也造成选择的不同,以此强调任何人做出的选择都应该承担责任.从性格的角度分析,人们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自己的选择,如何对自己、他人以及世界负责,符合伦理道德的准则.。
萨特酷刑题材文学作品中的本我和超我观点——以《墙》和《死无葬身之地》为例
![萨特酷刑题材文学作品中的本我和超我观点——以《墙》和《死无葬身之地》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7116497b01f69e3143329419.png)
性的 信 仰 中 , 超 我 ” “ 的强 大 存 在 , 究 战 胜 相 斗 争 , 终 自我做 出行 动 选 择 的过 程 。 终 最 这
了 “ 我 ” 生 命 的基 本 欲 望 。 本 我 ” “ 本 对 “ 与 超 文学 的 表 达 , 既继 承 了弗 洛 伊 德 关 于本 的 表 伊 比埃 塔 的视 角以 第 一人 称描 写 了 牢房 里 我 ” 斗 争 在索 比埃 身 上 体现 得淋 漓 尽 致 。 我 和 超 我 的 理 论 , 现 出 人 性 的 复 杂 和 脆 的 三 个 人 得知 自 己被 判死 刑后 的 言 行 和 心 《 无 葬 身 之 地 》 另 一 个 值 得 注 意 的 弱 , 死 中 也融 入 了 自己的 存 在 主 义思 考 , 定 了 肯 理。 先, 说从外貌、 言、 首 小 语 动作 等 角 度 描 心 理 现 象就 是 本 我 的 移 情 。 诺 里 和 亨利 人 自我 选 择 的 尊 严 , 现 了文 学 与 心 理 学 卡 表
本 的生 物 需 要 和 追 求 快 乐一 唧 所 谓 的快 乐原则 。 当一 个 人 被 无 可 遏 制 的 “ 我 ” 本 冲 动 所 驱 动 时 , 的表 现 会 “ 计 后 果 、 蛮 他 不 野 和 淫 荡 ” “ 我 ” 映 的主 要 是 内 化 了的 父 。超 反 母 价 值 观 , 的 作 用 主 要 是 压 抑 “ 我 ”, 它 本 “ 我 ” 常是 意 识 或 下 意识 中各 种 负 罪 感 超 通 “ 我 ” “ 我 ” 间的 媒 介 , 寻 找 满 足 本 和 超 之 是 “ 我 ” 本 需 求的 方 式 或 途 径 , 这 种 方 本 基 但 谓“ 命”理想”任务” 革 “ “ 等在 游 击 队 员 的脑 判和 管 束 他 们 的行 为 , 死 亡 和 酷 刑 的 目 而 的正 是 摧 毁 这 种 管 束 的 力 量 。 是 肉体 的 但
不可能的自由选择
![不可能的自由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927327ce05087632311212c1.png)
著名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萨特对20世纪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他的名字总是和他思想的流光片羽联系在一起: 存在先于本质、他人就是地
狱、选择的自由、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等等。在本文作者看来, 代表萨特哲
学思想的这些格言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集中表达, 而这种哲学的核心就是自由
性”———未来性、抵抗性、行动性———成为萨特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
·48·
外国文学评论 No. 4 , 2009
①
②
③
④
⑤
萨特: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周煦良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年, 第4页, 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萨特: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第5页, 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做出自由选择的处境, 酷刑的威逼使得受刑者更加自由”; ④ “被俘的抵抗战士失
去人身自由, 受着严刑拷打, 但他们仍是自己的主人, 他们和刽子手之间展开了
一场意志的决斗”; ⑤ “不言而喻, ‘选择的自由’, 是这些剧作的共同主题”; ⑥
“就剧中每一单个人的选择而言, 维护个人尊严, 创造人的本质仍是作出英雄抉
不可能的自由选择
———存在主义哲学视角下的萨特戏剧《死无葬身之地》解析
罗慧林
内容提要 学界一般认为萨特的《死无葬身之地》体现了英雄主义
的抗争性, 是其自由选择思想的注脚。本文通过细读, 重点探讨“现实
的自由选择”和“观念的自由选择”的不可能的两个层面, 试图从其
“可能”的表层中挖掘出深层的“不可能”的症候。可见, 萨特的自由
想。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其实是一种行动哲学, 他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
自由选择的层次与悖论——《死无葬身之地》解读
![自由选择的层次与悖论——《死无葬身之地》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5c45d701f78a6529647d53cd.png)
关于人的存在的哲学争论。二战中, 作者萨特本人也曾被投
入纳粹的监狱, 而却幸运地误释。或许萨特将这种偶然的误 释提升到了一种荒诞悖谬的层面, 剧中人卡诺里则在《 死无
葬身之地》 中为萨特的哲学代言, 卡诺里声称即便是死亡也
是一件纯粹个人化的私事, 因此个体化的选择存在先于死亡 的人类本质。 而与卡诺里辩驳的亨利则认为选择唯有被置于 终极价值进行判断, 选择才是有所谓的意义的。而卡诺里对
于亨利观点的评价. 竟然是“ 你不谦虚” !萨特/ 卡诺里的思路
在国内的《 死无葬身之地》 的演出中时常把索尼埃的死亡处理
得壮怀激烈, 不过这样的处理方式引出一个疑问, 那就是如此
是唯有将选择彻底个人化 , 人类才有可能彻底为选择承担责
任, 进而超越对死亡的恐惧和死亡本身。而如果将选择与诸
够坚持, 卡诺里选择回忆英雄事迹, 而亨利则选择睡眠。 在惯 常的情节处理中, 我们往往会探寻所谓的“ 人物心理依据” 或
难于理解的剧作是怎样被呈现于舞台之上, 而又有不断的排
练与上演, 以所谓“ 境遇剧” 的名义, 加之“ 现实主义” 的处理 方式。
就读解《 死无葬身之地》 而言, 我们还是应该回到关于
将接受死亡的命运, 这一点无可改变。 但是人却可以选择死亡
的方式. 一种有尊严的方式或者是一种不太有尊严的方式。 都
是一种 自由选择的实现。 在剧中, 我们可以看出借助于情节安
排,萨特对于 自由选择与死亡之间关系的缜密而又多层的思
索。作品中首先出现的是索尼埃的自 作为一名游击队员 . 杀. 为了保守秘密不堪忍受酷刑折磨的索尼埃主动选择了自 , 杀
戏剧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 萨特代表性的存在主义哲学观
浅析萨特《死无葬身之地》中的索比埃
![浅析萨特《死无葬身之地》中的索比埃](https://img.taocdn.com/s3/m/5649f71c67ec102de2bd893a.png)
浅析萨特《死无葬身之地》中的索比埃作者:刘卓来源:《丝绸之路》2011年第14期[摘要]本文运用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理论对萨特四幕剧《死无葬身之地》中的索比埃进行分析,认为自由选择成就英雄,但英雄的本质仍是非英雄。
[关键词]《死无葬身之地》;索比埃;存在主义;英雄主义[中图分类号]I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4-0078-021946年,萨特的四幕剧《死无葬身之地》首演,这是萨特在二战后创作的第一个剧本,背景是二战时期的法国。
剧情比较简单,几个抵抗运动成员被法西斯的走狗民团逮捕,遭到严刑拷打,敌人希望从他们口中得到队长和两百村民的下落。
几个人宁死不屈,和敌人展开意志的决斗,最终牺牲。
《死无葬身之地》反映了作家本人在战争年代的思想状况,表达了他对战争的反思。
萨特认为,战争给所有人带来的东西是对英雄主义的体验,但他并非要歌颂英雄主义。
本文将着重分析文本中的一位主人公索比埃,看看萨特是如何透过他的境遇和抉择对“英雄”一词进行独到诠释的。
一、自由选择成就英雄在传统观念中,英雄都是具有超常能力或是超常道德的人物,所谓“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但在萨特眼中,英雄不过是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
索比埃在《死无葬身之地》中仅出场两幕,第二幕落幕时便已自杀,完成了自己的戏份。
但正是这个人物体现出萨特对英雄的定义:自由选择成就英雄。
萨特认为,“在任何情况,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人自由选择自己当叛徒或当英雄,当懦夫或当胜者”。
剧本一开始,萨特就将几位主人公抛入了极限境遇:他们已经被捕,面临死亡的威胁。
这是萨特的兴趣点所在,他关注的是在极限处境中人的反应。
生存还是死亡,出卖同志苟且活命还是面对黑洞洞的枪口,这是一个选择。
而这个选择不是一个,而是必须不断进行选择。
选择必然带来冲突与挣扎,整出戏着重刻画的就是在不断选择过程中人物的精神冲突。
被敌人嘲笑为“胆小鬼”的索比埃在未受审之前,便陷入了愤怒、恐惧、勇敢、怯懦、犹豫等诸般感情交错的困境。
从《死无葬身之地》浅谈戏剧情境对戏剧性的影响
![从《死无葬身之地》浅谈戏剧情境对戏剧性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03a26f9f90f76c661371afc.png)
《 死无葬 身之地》 是法 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 家 , 戏剧家 萨
特 的 戏剧 作 品之 … 。萨 特 A称 他 的戏 剧 是 一种 情 境 剧 ( 又称 “ 遇 剧 ”, 把 他 的 主 人 公 放 在 某 种 极 端 的 、 缘 状 态 的处 境 )他 边
系, 处境 , 精神面貌与性格特征 。对于 ‘ 战争 ’可以是外在 的 , , 也可以是内潜的。 这就构成 了外在的戏剧性和内存 的戏剧性 。 “ 戏剧情境是戏剧作品构成要素之一。 戏剧中用 以表现主 题 的情节及境况 。 ④早在 1 世纪 , ” 8 法国哲学家狄德 罗就 曾把 “ 情境 ” 看作戏剧作品的基础 。 认为情境 比人物性格更重要 : 他
戏 剧 性 的解 释也 是 众 说 纷 纭 。 黑格 尔把 戏 剧 性 与 冲突 联 系 存
一
起, 所谓“ 没有 冲突就没有戏” , ② 这里黑格尔特别强调了外
少 的作用。下 面我们就《 死无葬 身之地》 分析一下戏剧情境对
于 戏 剧性 的作 用 及 影 响 。 二 、 特 与《 无 葬 身 之地 》 萨 死
遇 中爆 发 , 使 在 最 极 端 、 起 来 最 无 自由 的境 遇 巾 , 也 能 即 看 人
通过 自己的逆 向选择确证这种 自由。 至于 性格 , 不过是选择的
凝 固 , 质 , 是存 在 的结 果 。所 以 , 们 可 以 说 , 特境 遇 剧 本 只 我 萨 的 主 旨和 中心 是 自由 ,而 且是 在 各 种 境 遇 中体 现 和爆 发 的 自
2 1 年 5月 0O
M a 2 M.010
文 海 艺 苑
LI E RA R Y G A LLER Y T
从 《 死无葬 身之地》 浅谈戏剧 情境
回归现实走向哲理_评萨特的境遇剧_死无葬身之地_
![回归现实走向哲理_评萨特的境遇剧_死无葬身之地_](https://img.taocdn.com/s3/m/04488478168884868762d656.png)
回归现实 走向哲理———评萨特的境遇剧《死无葬身之地》冉东平 内容提要 本文从极限境遇与自由选择,极限境遇与人物性格以及极限境遇与偶然性三个方面评述萨特从观念戏剧向现实主义戏剧回归的艺术特色,使其戏剧突破了哲理寓意戏剧的艺术界限和美学范畴,将哲理寓意与现实感受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主题词 极限境遇 自由选择 人物性格 偶然性 《死无葬身之地》是萨特典型的境遇剧,浓郁的哲学色彩,充满理性思辨的故事情节成为萨特早期戏剧创作最重要的哲理剧。
萨特在谈到这部戏剧时曾说:“我感兴趣的是极限的情境以及处在这种情境中的人的反映。
我曾一度想把这个剧情定在西班牙战争时期。
”①但是,由于萨特的“介入原则”以及对现实的真实感受,他为我们再现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另外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
阴森恐怖的牢房,性格鲜明的人物,戏剧的偶然性等使戏剧情节扑朔迷离。
艺术的真实性使《死无葬身之地》突破了观念戏剧的美学范畴,表现出浓郁的现实主义戏剧的艺术特色。
现实主义与存在主义完美结合,使这部戏剧摆脱了萨特纯哲理寓意戏剧的艺术模式,戏剧从现实走向了哲理。
一、极限境遇与自由选择萨特的观念戏剧存在着两个矛盾着的基本因素:一定的境遇和在这境遇中进行自由选择的人。
所谓境遇,就是对自由选择的限定,而所谓进行自由选择的人,是指对这种限定进行冲击、突破的人。
萨特创作境遇剧的目的,就是试图展示当代人面临的问题,普遍的焦虑,以及生存的危机,召唤人们进行自由选择。
萨特的境遇剧《死无葬身之地》为我们展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独特的境遇,剧中每一个人都要在这个境遇中做出自己的选择。
《死无葬身之地》一开始就将观众的视线带入到灾难深重、腥风血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五位游击队员因指挥官的盲目指挥,战斗失败而被捕入狱。
游击队员们在事先无法选择的境遇中面临着新的人生选择,要么努力抗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么妥协投降,苟且偷生。
萨特在戏剧中用自己神奇的笔编织着一个又一个人生境遇,使自己的人物在各种外在和内在的力量冲击下,在生理、心理、精神、人格等方面作出反映,展示自己·97·的人格力量。
萨特-死无葬身之地
![萨特-死无葬身之地](https://img.taocdn.com/s3/m/c87082f36294dd88d0d26bbe.png)
萨特-死无葬身之地作者:萨特(法国哲学家,文学家)郑克鲁金志平译螺旋校对[演员介绍]卡诺里(法国抵抗运动游击队员)吕茜(法国抵抗运动游击队员)昂利(法国抵抗运动游击队员)索比埃(法国抵抗运动游击队员)弗朗索瓦(法国抵抗运动游击队员,*15岁)若望(法国抵抗运动游击队长)朗德里约(维西政府警察)克洛谢(维西政府警察)贝勒兰(维西政府警察)维西政府预狱警三至四名第一景一个由天窗照亮的顶楼,乱七八糟放着一些杂物:几只箱子,一只旧炉子,一个裁缝用的人体模型。
卡诺里斯和索尔比埃坐着,一个坐在箱子上,另一个坐在旧凳子上。
吕丝坐在炉子上。
他们都带着手铐。
弗朗索瓦来回走动,他也戴着手铐。
昂立睡着,躺在地上。
第一场卡诺里斯、索尔比埃、弗朗索瓦、吕丝,昂利弗朗索瓦:你们究竟说不说话呀?索尔比埃:(抬头)你要我们说什么?弗朗索瓦:不管什么都行,只要发出点儿声响。
(突然发出一种刺耳的通俗音乐。
那是楼下的无线电。
)索尔比埃:喏,声响来了。
弗朗索瓦:不要这样的声响,那是他们的声响。
(他重新走动,突然站住)啊!索尔比埃:又怎么啦?弗朗索瓦:他们听得见我说话,心里想:嘿,这是他们中间第一个变得神经质的。
卡诺里斯:那么,你就别神经质。
坐下来。
把手放在膝盖上,这样手腕会好过些。
然后别开口。
想法子睡一觉或者思索一下。
弗朗索瓦:有什么用呢?(卡诺里斯耸耸肩膀。
弗朗索瓦重新走动)索尔比埃:弗朗索瓦!弗朗索瓦:呃?索尔比埃:你的鞋子格格作响。
弗朗索瓦:我故意让它们格格作响。
(稍停。
他来到索尔比埃面前,站住)你到底在想什么?索尔比埃:(重新抬头)要我向你说出来吗?弗朗索瓦:(瞧着他,略微退缩)不,别说出来。
索尔比埃:我在想那个大喊大叫的小姑娘。
吕丝:(突然从梦中惊醒)什么小姑娘?索尔比埃:农庄里的小姑娘。
他们带走我们的时候,我听见她在喊叫。
火已经烧到楼梯上了。
吕丝:农庄里的小姑娘?不应该提起这件事。
索尔比埃:还有另外许多人也死了,是些孩子和妇女。
[关于,萨特,戏剧,其他论文文档]关于萨特戏剧《死无葬身之地》的探讨
![[关于,萨特,戏剧,其他论文文档]关于萨特戏剧《死无葬身之地》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5af20a6ff121dd36a22d82a2.png)
关于萨特戏剧《死无葬身之地》的探讨毕业论文平“放飞闭锁、受难的灵魂”———对萨特戏剧《死无葬身之地》的思考贾宏“戏剧应该是残酷的,应该表现生的欲望,宇宙的严峻及无法改变的必然性。
”————(法)安托南·阿尔托“戏剧可以看作是一种思维形式,一种认识过程,一种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把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具体的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设置一个情境并表现出结果。
”————(英)马丁·艾斯林由我国中国国家话剧院为纪念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排演的小剧场话剧《死无葬身之地》以“思索:在痛苦的记忆中燃烧”为题于五月25日在北京公演。
该剧是法国哲学家、思想家让-保尔·萨特(Jean – Paul Sartre,1905 – 1980)1946年创作的。
它是以“二战”为背景来审视人类灵魂在残酷的战争中的变异与觉醒、选择与责任,并透视着萨特哲学思想的经典之作。
当然,任何成功的艺术作品所构架的审美价值趋向都不是单一的,它应该是多义的。
从“文本”的审美角度看,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一个“未知结构”,它更富有魅力和探索性。
它给了读者/观众或接受者一个充满诗性的想象空间。
那么,萨特的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怎样的审美的“未知结构”?他的戏剧作品的“艺术母体”是什么呢?话剧《死无葬身之地》让我们观众在它的“未知结构”中感受到什么?作为20世界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萨特不仅为世界人们奉献了大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哲学、文学和文论作品。
尤其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存在先于本质”和“自我选择”,即人首先存在,然后按自己的意志造就自身;生活本是一片虚无,全靠自己赋予生活的意义。
萨特对“存在先于本质”作了这样的解释:“它区别物的最大特点”就是“物在被制造出来以前,其性能功用早已设计好了”;“人却只能通过自我选择来创造自己的本质,确立自己的价值。
因此,他概括说:“人生不是别的,乃是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 同时,他还强调:“自由是他的存在主义学说的核心。
浅析萨特《死无葬身之地》中的索比埃
![浅析萨特《死无葬身之地》中的索比埃](https://img.taocdn.com/s3/m/832e4b87cc22bcd126ff0cc9.png)
14 96年 , 萨特 的 四幕 剧 《 死无 葬 身之 地 》 首演 , 这是 萨
特在 二 战后 创 作 的第一 个 剧 本 , 景 是 二 战时 期 的法 国 。 背
剧情 比较简 单 .几 个 抵抗 运 动 成员 被 法 西斯 的走 狗 民 团
酷 刑 做好 思想 准 备 ,设想 用 自我控 制 的 办 法来 对 付 ,每 “
、
自由选择成就 英雄
在传 统 观念 中 ,英 雄 都 是 具有 超 常 能力 或 是超 常 道
自己—— 他熬 不 过酷 刑 ,他 惨 叫连 连 。他 愧感 自身 的 软 弱, 不满 自己经不 起皮 肉之 苦 。而 当他 发现 了被 捕但 未 暴 露 身份 的 队长 若望 . 突然 有些 高 兴 。 … …算我 运 气 。 竟 “ 现
隔一 分钟 我对 自己说 . 坚 持一 分 钟 ” 当他 听说 一 个 叛 再 。 徒 只是打 瞎 自己的 眼 睛就 以 为付 出 了代 价 ,他认 为 如 果
换 做 是他 , 么无 论 如何 都 无法 原 谅 自己 , 不 管 怎 么说 , 那 “ 干 出这种 事 之后 , 决不 会怜 惜 自己 , 想 我 会 去摘 猎 枪 我 我
必 须不 断 进行 选择 。选 择必 然带 来 冲突 与挣 扎 , 出戏 着 整
重刻 画 的就 是 在不 断选 择 过 程 中人 物 的精 神 冲 突 。被 敌 人 嘲笑 为 “ 小 鬼 ” 索 比埃 在 未 受 审之 前 , 陷 入 了愤 胆 的 便
叛 徒或 当英 雄 , 当懦夫 或 当胜 者” 。剧 本一 开 始 , 萨特 就将 几 位 主人公 抛 入 了极 限 境遇 : 们 已经 被 捕 , 临死 亡 的 他 面 威 胁 。这是 萨特 的兴 趣 点所 在 , 关注 的是 在极 限处 境 中 他 人 的反 应 。生存 还 是死 亡 , 出卖 同志苟 且 活命还 是 面对 黑
浙大远程教育西方现代文艺流派在线作业(全)
![浙大远程教育西方现代文艺流派在线作业(全)](https://img.taocdn.com/s3/m/070918c580eb6294dd886c34.png)
窗体顶端您的本次作业分数为:100分单选题1.【第01章】不属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特征的是()。
A 突出异化意识B 突出荒诞意识C 提倡原始主义D 强调符合事实正确答案:D单选题2.【第01章】意识流小说家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对古希腊神话进行了仿作()。
A 爱尔兰B 英国C 法国D 美国正确答案:A单选题3.【第01章】石破天惊地宣称:“上帝死了!”“天经地义的时代结束了”,给西方文化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震动。
()。
A 尼采B 叔本华C 萨特D 弗洛伊德正确答案:A单选题4.【第01章】“人与自我的异化”的体现不包括()。
A 自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B 机械主义和分工制下现代人自我的丧失和个性的丧失;C 现代社会需要人扮演更多的角色,套上人格面具,人与面具的冲突导致自我的丧失;D “反英雄”的出现。
正确答案:A单选题5.【第01章】()的精神分析学为现代主义文学探索人类深层心理提供了学理基础。
A 尼采B 弗洛伊德C 叔本华D 柏格森正确答案:B单选题6.【第01章】下面()作家没有在其作品中体现荒诞意识。
A 尤奈斯库B 贝克特C 卡夫卡D 叶芝正确答案:D单选题7.【第01章】哪部作品没有体现现代主义提倡的原始主义()。
A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B 康拉德的《黑暗的心》C 兰波的《醉舟》D 司汤达的《红与黑》正确答案:D单选题8.【第02章】“契合论”是()最早提出的。
A 波德莱尔B T.S.艾略特C 斯威登堡D 叶芝正确答案:C单选题9.【第02章】《荒原》采用的是()结构。
A 框架式结构B 直线性结构C 镶嵌式结构D 环形结构正确答案:C单选题10.【第02章】《荒原》的()章通过引证莎士比亚、维吉尔、弥尔顿和奥维德,将人类的今昔作对比,突出了现代人的纵情声色、形同僵尸的处境。
A 《死者葬仪》B 《弈棋》C 《火的布道》D 《雷霆所说的》正确答案:B单选题11.【第02章】《荒原》中的意象中是现代人的象征的是()。
自由选择与自为存在的分歧
![自由选择与自为存在的分歧](https://img.taocdn.com/s3/m/b7b2b12b27284b73f24250f7.png)
自由选择与自为存在的分歧作者:戚微琪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6期摘要:《死无葬生之地》是萨特的存在主义代表戏剧,本文意在探讨萨特存在主义自由选择理论的核心思想——选择的自由和自为存在这两个具有主观性的二者在《死无葬生之地》中表现出来的分歧以及这种分歧产生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萨特;自由选择;自为存在中图分类号:J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103-01一、现实的选择和自为存在的分歧若望化装成锡米埃人也进入了这个监狱,但是他很快可以被放出去,只要他的身份不被暴露,他是这几个人中间唯一可以对现实进行自由选择的人。
若望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来监狱之前是一个处境自由的人,但当他来了监狱之后发现所有的人因为保护他而逐个牺牲的时候,他就想放弃了自己的自为存在,即要进行游击战争,抵抗德国,但是他的自由选择却不是这个了,这个时候他想要选择的不是外面自由的现实世界,而是这个充斥着鲜血和残酷的监狱,因为他觉得现在所处环境的自由并不是他想要的,他要的自由是和所有的战士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和他们同甘共苦,因为他感觉到了自己已经被排斥在外了,当深爱他的吕茜说“我们之间已经没有共同的东西了”的时候,他就决定要暴露自己的身份,这才是他真正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的代价就是要牺牲掉监狱外面另外62名士兵的性命,这是残酷的,同时,一旦他这样选择了,监狱里面5名战士的付出和自尊就会变得毫无意义,所以所有的人都不同意他暴露身份,他最终的选择并不是他自己想要的,可以说,其实这种选择说到底是不自由的,这就造成了若望的自为存在和他选择的自由之间不可忽略的矛盾,这种矛盾是隐藏在作品之中,不易被发现的,如果不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去发现的话,只会认为这样的选择是人之常情,但是,这不仅仅是人之常情,而是作者通过若望表现出了人即使在进行自由选择的时候他也是不自由的,他的自由选择和自为存在之间是有分歧的。
存在与选择——从《死无葬身之地》看存在主义戏剧
![存在与选择——从《死无葬身之地》看存在主义戏剧](https://img.taocdn.com/s3/m/e999767d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e1.png)
作者: 王晓珊
作者机构:
出版物刊名: 福建艺术
页码: 25-27页
主题词: NULL
摘要:二战期间的法国,连年的战争、磨难和杀戮造成的恐惧与仇恨郁积在人们心头.这时,一批反映"观众在道义方面的困境"的新戏剧陆续上演,有博瓦尔的<只吃不做的人>、萨特的<苍蝇>、加缪的<卡利古拉>等等.一个几乎精疲力尽的民族在这批戏剧中找到了情感发泄的机会.于是,"很短的时间里,一个非同寻常的戏剧流派出现了."(1)这便是存在主义戏剧,其主要代表作家有加缪和萨特等.。
死无葬身之地--一个存在主义的道德悖论
![死无葬身之地--一个存在主义的道德悖论](https://img.taocdn.com/s3/m/a1b1d4d0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65.png)
作者: 江龙
作者机构: 长沙电力学院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外国文学评论
页码: 53-56页
主题词: 道德选择;<<死无葬身之地>>;萨特;情境剧
摘要:《死无葬身之地》是萨特重要的情境剧。
从哲学方面,它表现出作者对选择自主性及世界荒诞性的强调,从伦理学方面,它表现了作者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的部分思考:人必须自由地选择,以获得区别于物的存在意义;人必须道德地选择,在自身以外寻求一个实现特殊理想的道德目标,以体现自己真正是人;人人都根据自己设定的道德目标进行选择,因而世界特殊理想的道德目标,以体现自己真正是人;人人都根据自己设写的道德目标进。
萨特酷刑题材文学作品中的本我和超我观点——以《墙》和《死无葬身之地》为例
![萨特酷刑题材文学作品中的本我和超我观点——以《墙》和《死无葬身之地》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d967131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97.png)
萨特酷刑题材文学作品中的本我和超我观点——以《墙》和
《死无葬身之地》为例
陈彦昭
【期刊名称】《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年(卷),期】2010(000)020
【摘要】通过<墙>和<死无葬身之地>的仔细阅读,可以认为:在这两部涉及酷刑题材的文学作品中,萨特对受刑者刑前心理的分析,展现了本我和超我在逼仄的生存空间里互相斗争,最终自我做出行动选择的过程.这一文学的表达,既继承了弗洛伊德关于本我和超我的理论,表现出人性的复杂和脆弱,也融入了自己的存在主义思考,肯定了人自我选择的尊严,表现了文学与心理学的交织.
【总页数】1页(P84-84)
【作者】陈彦昭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本我、自我、超我中挣扎的神父——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解读《荆棘鸟》中的拉尔夫
2.\"自我\",\"本我\"和\"超我\"的较量——以《野草在歌唱》中玛丽为例
3.“自我”,“本我”和“超我”的较量——以《野草在歌唱》中玛丽为例
4.本我·自我·超我
——李锐、蒋韵长篇小说《人间》中的白素贞形象分析5.论《品尝者》中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冲突与失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世纪文学《死无葬身之地》——— 一个存在主义的道德悖论江 龙内容提要 《死无葬身之地》是萨特重要的情境剧。
从哲学方面,它表现出作者对选择自主性及世界荒诞性的强调,从伦理学方面,它表现了作者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的部分思考:人必须自由地选择,以获得区别于物的存在意义;人必须道德地选择,在自身以外寻求一个实现特殊理想的道德目标,以体现自己真正是人;人人都根据自己设定的道德目标进行选择,因而世界是一个主观性充斥的世界,每个人的选择都要受到他人自我选择的制约。
但作者同时又认为,因为道德的选择会限制他人的自由而被视为不道德,于是道德的标准就具有了相对性。
关键词 自由选择 自我选择 道德选择 相对性 萨特不是一个职业的伦理学家,也没有实践他将要撰写伦理学专著的诺言,当人们把目光投向他时,更多地关注的是他的存在本体论哲学。
但事实上,就整体而言,萨特的全部著作(文学、哲学)都十分明确地表现了一个双重的主题,即对人类生存状况和个人自由的哲学与伦理学思考,所以,虽然萨特没有撰写过任何伦理学专著,但其学说的浓郁的伦理色彩是他本人乃至评论界都予以承认的。
萨特曾明确将其哲学称为“一种行动和自我承担责任的伦理学”①,黑兹尔・巴恩斯也认为,“尽管萨特没有建立一种抽象的伦理学体系,但是,人们到处都感觉到一种含蓄的伦理学表象。
”②因此,我们可以说萨特的哲学是一种有浓郁伦理意味的哲学,其伦理学是一种被其哲学本体化了的伦理学。
萨特的文学作品所展示的形象和所表达的感觉同样具有深刻的伦理学内涵。
《死无葬身之地》(以下简称《死》)是萨特写于1946年的剧本,因其缺乏悬念,作者曾从文学的角度否定过它,说它“是一部不成功的剧本”。
但笔者认为,它与作者同年发表的演讲辞《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以下简称《人》)一样,表达了作者对上述伦理与哲学主题的思考,是这种思考的一种文学表述。
从哲学的角度,《死》强调的是选择的自主性及世界的荒诞性。
剧中的每一个游击战士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都行使着自己自由・35・选择的权利,有的挺身忍受酷刑,宁死不屈;有的大声喊叫,以减轻酷刑所带来的疼痛;有的跳楼自杀以永守秘密;也有的准备招供以为自己谋生路;最后尚存的三人为了保存战斗力,打算以假供词迷惑敌人,而敌人也相信了他们编造的故事,准备将他们释放,但由于敌人内部的矛盾,他们最终还是被不明不白地处死。
由于剧本情节清晰、剧中人行为明确,剧本对哲学主题的表达是准确无误的,了解萨特“选择”理论的读者都能读出其中的哲学意味。
然而从伦理学的角度,却很少有人能解其中三味。
其实,《死》又是作者对于伦理尺度的一种思考,是对《人》所表达的部分伦理思考的一种文学图示。
人必须自由地选择,这是作者伦理思考的第一个层面,其理论基础和出发点是个人自由的绝对性。
萨特认为,人永远不能作为已被选择的东西而存在,而应当不断地为未来自由谋划。
人的绝对自由是人存在的宿命,但这种自由不是某种概念的抽象,而是人实实在在的选择和具体的行动。
在《人》中,萨特着重指出:“人只是在企图成为什么时才取得存在”,“在把自己投向未来时,什么都不存在”,③换言之,“存在对于人的实在来说,就是行动;而停止行动,就是不再存在”④。
既然选择的行动与人的实存具有同一性、同时性,那么,人应该介入这样那样的具体境况中去进行自我选择,从各种牵制中获得自由的超脱,使人的主体自由得以实现。
在这里,萨特把选择与否提到存在与否的高度来认识,充分体现了他对人的主体性、自觉性的强调。
正是基于这种思考,萨特让他的剧中人在面对死亡的极限境遇中进行种种自主的选择,有的纯粹为我,有的完全为他,也有的为我兼为他。
虽然这些选择表现出各不相同的目的,但其自觉性与自主性是一致的,即选择主体希望通过选择的行为实现对当下困境的超越。
当然,受环境的制约,目的的实现不是必然的,甚至可能出现与目的相悖的结果,但萨特认为只要人在行动,就获得了存在的表象与依据,虽然不一定能超越当下的困境,但超越了纯粹的“自在”而进入了“自为”的存在,就获得了人区别于物的意义。
对剧中人的选择作何评价呢?这涉及到萨特伦理思考的第二层面:人必须道德地选择。
在《死》中,萨特没有急于回答什么选择才是道德的这一问题,而是借剧中人之口首先论证了人应该进行道德选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在剧中,被关押的游击队员并不吝惜生命的付出,但他们希望死得其所,如果他们的死能带来价值,那么他们将含笑九泉,反之则是浪费生命。
然而使他们倍感悲哀的是敌人认定他们会对内部机密守口如瓶,可事实是他们根本无密可守。
正因如此,索比埃哀叹道:“我将白白地受折磨,至死都不知道自己算个什么”,⑤接着昂利对索比埃的观点表示赞同:“一个人决不能像耗子一样无缘无故地死去,连吭都不吭一声”,⑥而卡诺里比他们更伤感:“我认为我们早已死去,从我们不再有什么用的时候开始,我们就死了”,“我们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死者”。
⑦不难看出,这些道白反复强调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它表明了萨特道德理论的一个要点:确立了道德目标并进行道德选择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他说:“必须始终在自身之外寻求一个解放(自己)的或者体现某种特殊(理想)的目标,人才能体现自己真正是人”,⑧“人是自己造就的……他通过自己的道德选择造就自己。
⑨剧中人是典型的存在主义者,他们的伤心之源在于因缺乏既定的、具体的道德目标而不能实施道德选择。
那么,什么选择才是萨特认可的道德目标与道德选择呢?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在早期的《存在与虚无》中,萨特立足于自我的主体性,提出“我的自由是价值的惟一基础”⑩的观点,把实现个人意志的自由当作・45・外国文学评论 No.3,2000惟一的道德向度。
但在中期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他又对早期的极端惟我主义作了某种程度的淡化,开始考虑人际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个体选择应负的牵涉责任等。
而他在晚年与贝尼・莱维的谈话中,自我主体的自由似乎已从至高无上的高位上走了下来,让位于博爱与人道主义,把“凡是我有的就是你的,凡是你有的就是我的”瑏瑡的大同理想当成未来道德了。
纵观萨特伦理思想发展的轨迹,虽然其中不乏前后矛盾与不联贯之处,但其要点还是清晰的,这便是对个人自由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牵涉责任的强调。
这是萨特全部伦理思想的滥觞,而这两个方面都在《死》中得到了形象的体现。
由于若望被捕但又尚未暴露真实身份,其他战友的感觉得到了根本的改变,他们终于有了属于这个集体的秘密,因而他们的狱中斗争也变得有意义,大家都甘愿为全局的胜利而守密。
在做出决定时他们都知道这对自己意味着什么,除弗朗索瓦这个孩子外,战友们都认为这种牺牲有价值。
这显然是一种高尚行为,从中我们不难得出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的结论。
但值得着重指出的是,萨特并非藉此树立英雄主义的道德实践范例。
虽然剧中人的行为确实含有一定的英雄色彩,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等同于为某种主义、某种原则献身的英雄主义。
在理论上,萨特曾声称存在主义者不相信热情,也不服从某些世俗的道德原则,并坚决反对参照某种特定信仰、遵循某种固定法令而限制自己的价值选择:“如果上帝不存在,也就没有人能够提供价值或者命令……我不论在过去或者未来,都不是处在一个有价值照耀的光明世界里,都找不到任何为自己辨解或者推卸责任的办法”。
瑏瑢基于这种观点,萨特笔下的主人公没有发表任何关于主义、理想的高见,他们考虑的完全是将要遭到敌人毒手的战友的安危,因而其斗争性质就绝对不是革命英雄主义的,而是人道主义的。
萨特的伦理学如同其本体论哲学一样,也是以主体自由为核心的。
“一个诚实可靠的人的行动,其最终极的意义,就是对自由本身的追求”。
瑏瑣既然个人自由就是最终的道德目标,那么为个人自由所作的选择就是道德的选择。
显而易见,这种理论所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个人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它无疑是为一切败行恶德辩护。
由此出发,弗朗索瓦出卖同伴、敌人屠杀无辜群众与抵抗战士都可以找到某种道德的借口。
这显然不是萨特的本意。
须知,萨特的自由不仅仅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而且也是在境况中的。
人的本体自由没有界限,因而是绝对的,但人在境况中的自由又是相对的。
正是出于对后者的考虑,萨特在强调主体自由的同时,又疾呼选择的责任。
责任的起源,在于人与自由的同一性。
自由的人是世界的原造者和主人,也是世界的守护者、承担者,如同一个母亲必须对自己的孩子负责一样,人也必须对自己创造的世界负责。
它是人自由选择行为的后果,所以无论他作何种选择、处于何种境况,都不能以任何借口推卸自己的行为责任,而应积极承担自己造成的一切。
这样,一个人做出决定时,就为自己也为他人选择了道德的目标,“在模铸自己时,我模铸了人”,瑏瑤“当我们说人对自己负责时,我们并不指他仅仅对自己的个性负责,而是对所有的人负责”,瑏瑥“我们的行动是代表全人类承担责任”。
瑏瑦虽然这种责任是沉重且责无旁贷的,但它显示了“我”的尊严和自觉性,表现出“我”作为世界主人的崇高与悲壮感。
这样,萨特的道德学说就从个体的自由出发,经过自由选择、自我选择、道德选择、承担道义责任的阶段,达到了高尚、自尊、进取的价值高度,从而在客观上为人类树立了一种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的道德标准。
从这一标准出发,我们可轻而易举地对《死》的主人公的行为做出判断:昂利・55・《死无葬身之地》———一个存在主义的道德悖论等在为他人选择自由的同时也为自己选择了减轻痛苦的方法,因而其目的与手段都是道德的,弗朗索瓦在为自己选择生的同时为他人选择了死,规避了对他人的责任,所以他的目的与手段都是不道德的。
然而就在我们做出这一简单判断的时候,却不自觉地陷入了片面与非人道的泥沼。
作为未成年人的弗朗索瓦,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作出利己的选择,依据萨特的道德学说,谁也不会肯定他为自己而妨碍他人自由的决定,但我们也决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另一事实,那就是昂利等人处死了弗朗索瓦,在给予一部分人自由的同时又限制了另一个人的自由。
他们把保护村民作为目的,惟独把弗朗索瓦作为手段而忽略不计,同是以萨特的标尺,谁又能肯定昂利杀害同伴是道德的呢?《死》似乎是一座道德的迷宫,萨特在其中设置了一丛丛荆棘、一道道藩篱,剧中人谁也无法抵达道德的彼岸。
其实,我们又何必一定要在《死》中去寻找一成不变的道德范式呢?如本文开头所述,《死》只是展示了《人》的部分思考,而思考的最终结论是:道德的标准具有主观性、相对性。
这是《死》所昭示的第三个理论层面。
道德的相对性源于人的境况自由的相对性和自由选择的主观性。
“人的价值是靠他自己决定的”, 瑏瑧如果主体无限的自由所带来的无条件的自由选择是人当下的主观选择,那么,人在当下的主观需求及由此而引发的主观行为就是人的道德选择。
另一方面,人又是处在一个与他人共在的世界里,人人都在选择自己的价值,人人的选择都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因而人人都处在一个“主观性林立”的世界里,因此人人的选择都要受到他人主观选择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