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study

合集下载

描述性研究适用范围

描述性研究适用范围
㈡抽样调查
⒈概念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是指在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某人群总体中,按照—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个体组成样本进行调查分析,以此推论该人群总体某种疾病的患病率及某些特征的一种调查。
⒉目的主要是以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描述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于特定时间、特定范围内人群特征上的分布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衡量人群总体的健康水平;考核防治效果;检查与衡量资料的质量,即抽样调查常可作为其他调查研究方法中的质量控制的方法。
㈡目的和用途
⒈发现新的疾病或提供病因线索病例报告常常是识别一种新的疾病或暴露的不良反应的第一线索,是监测罕见事件的唯一手段,常可诱导研究者去研究某种疾病或现象,如艾滋病的发现。对于病例报告的累积、监测能够提示一种新的疾病或流行的出现。
⒉阐明疾病和治疗的机制通过对罕见病例的病情、诊断、治疗、实验室研究以及个别现象的详尽报告,可用来探讨疾病的致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机制。
⒌用于疾病监测在某一特定的人群中利用描述性研究方法长期进行疾病监测,可以对所监测疾病的分布规律和长期变化趋势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⒍其他描述性研究还可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卫生水平和健康状况、用于卫生服务需求的研究、用于社区卫生规划的制订与评估、用于有关卫生或检验标准的制订以及为卫生行政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等。例如通过儿童发育营养水平的调查,有助于当地卫生部门开展儿童保健工作。
⒊适用于疾病的二级预防利用普查或筛检等手段,可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例如,1972年~1974年我国江苏省进行的三次麻风病全民普查,发现了大量早期麻风病人,并及时进行了早期治疗,对控制麻风病的流行、降低麻风畸残发生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⒋评价疾病的防治效果描述性研究可以考核防治措施的效果。如定期在某一人群中进行横断面研究,收集有关暴露与疾病的资料,通过这种动态调查所获得的结果,可评价某些疾病防治措施的效果。例如对某地区儿童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前后的乙肝患病率调查,通过比较可以评价接种效果。

第四章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study)

第四章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study)
6、定期重复可获得发病率的资料
(二)研究种类
1、普查(census): 1)定义:在特定时间对特定人群进行全面调查 2)目的:(1)早发现、及时治疗病人。高血压
(2)了解疾病或因素分布。血吸虫病 (3)了解健康水平。儿童发育调查 (4)建立生理指标正常值。血脂、发铅 (5)疾病爆发或流行时,搜寻全部病例
缺点:1)结论仅适合推广到同一分层条件的人群 2)要求完整的人群资料
求:应调查多少人? 解:查表3-1得,当90%可信区间下限为1.37,即有90%的机
会可见到病例出现时,期望发病例数为4。 满足出现4例期望病例的条件是:观察2万人年
1)1万人观察2年 2)2万人观察1年 如整群抽样,尚须增加样本量
2)计量资料:
n
4s2 d2
式中:s 总体标准差估计值, n 为样本量,d 为容许误 差,一般 为0.1s
SE PQ N
(SE)2 PQ N
N
PQ (SE)2
令d 为预期样本(p)与总体现患率(P)之容许误差,则d =t×SE SE=d
/t
N PQ t 2 PQ
(d )2
d2
t
令d =0.1P 取t =1.96≈2 则:
N
22 PQ (0.1P)2
4PQ 0.01P 2
400 Q P
当d =0.15P时:
3、分层抽样(stratified sampling)将总体按某些特征分成若干长层, 在各层中随机抽样组成调查样本。
层内抽样方法:1)等比例抽样:各层抽样比例相同 2)最优分配抽样:各层内比例按要求抽样
优点:1)精确度高:要求层内差异小,层间大。样本量少。 2)可进行层间对比 3)可椐研究目的调整各层样本量 4)抽样误差小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又称描述流行病学。

描述性研究利用已有的资料或对专门调查的资料,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把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情况真实地描绘、叙述出来。

描述性研究在揭示因果关系的探索过程中是最基础的步骤,可以说,对任何因果关系的确定,无不始于描述性研究。

例如,当对某病的情况了解不多的时候,往往总是从描述性研究着手,取得该病的分布特征,从而获得有关的研究假设的启发,进而逐步建立研究假设,为分析性研究提供线索。

描述性研究中,除现况研究外,尚包括筛检、生态学研究等方法。

第一节现况研究概述一、概念现况研究是研究特定时点或时期与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有关变量(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即是调查这个特定的群体中的个体是否患病和是否具有某些变量或特征的情况,从而探索具有不同特征的暴露与非暴露组的患病情况或是否患病组的暴露情况。

由于所收集的资料一般不是过去的暴露史或疾病情况,也不是通过追踪观察将来的暴露与疾病情况,故又称为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

由于这种研究所得到的疾病率,一般为在特定时点或时期与范围内该群体的患病频率,故也称之为患病率研究(prevalence study)。

二、现况研究的目的(一)掌握目标群体中疾病的患病率及其分布状态通过现况研究来揭示目标群体中某病的患病率,以及在不同人群特征上的分布状态是这类研究最常见的用途。

对此经常采用的方法是抽样调查。

例如,若要掌握某个区域内目前居民的酒精性肝病的患病情况,则可通过某种抽样技术,从这个区域的人群(目标人群或总体)中,随机地选取足够数量的合格的研究对象(样本),对此逐个进行酒精性肝病的调查和检测,并同时收集有关的研究因素,诸如,是否饮酒及其程度、性别、年龄、职业,等等,然后分析求得按不同研究因素分组(类)的酒精性肝病的患病率水平。

(二)提供疾病的致病因素的线索任何一个病因未明的疾病,其病因的最终揭示无不始于描述性研究。

临床研究有哪些主要类型

临床研究有哪些主要类型

临床研究有哪些主要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三类:⼀、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 主要⽤来描述⼈群中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暴露因素的分布情况,⽬的是提出病因假设,为进⼀步调查研究提供线索,是分析性研究的基础;还可以⽤来确定⾼危⼈群,评价公共卫⽣措施的效果等。

⽤⼀句话概括就是“描述⼀个事件”。

描述性研究没有对照组,不能为病因分析提供直接证据(即不能建⽴因果关系)。

包括:个案研究、病例报告、成组病例分析、纯粹描述性的横断⾯研究。

如2012年发表在《柳叶⼑》上的描述⼈类结膜囊发现蠕⾍的⽂章,就是病例报告;另外,报道⼀组病例⽤激光治疗造成眼底出⾎的论⽂,属于成组病例分析。

⼆、分析性研究 1.队列研究(Cohort Study)。

是将某⼀特定⼈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或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观察两组或多组成员结局(如疾病)发⽣的情况,⽐较各组之间结局发⽣率的差异,从⽽判定这些因素与该结局之间有⽆因果关联及关联程度的⼀种观察性研究⽅法。

还可细分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双向性队列研究。

举例:对某⼀社区⼈群分两组,⼀组是吸烟⼈群,另⼀组是⾮吸烟⼈群,观察⼋年后肺癌的发病率。

这个研究中,两组队列是 “纵向”的,样本是 “⼈群”。

暴露因素是“是否吸烟”,结局是“是否发⽣肺癌”。

队列研究的优势:因为存在明确的时间发⽣先后,能研究发病率和预后,⽐RCT有更强的外部效应;但其有局限性:时间长,花费⾼,存在混杂因素。

2. 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

是⼀种探索病因的流⾏病学研究⽅法。

它是以⼀组患有某种疾病的⼈与未患这种病的⼈相对照,调查他们过去是否暴露于可疑致病因⼦及暴露程度,通过⽐较,推断某种因⼦作为病因的可能性。

因此,病例对照研究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回顾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优势:⽤于研究少见疾病,⽐队列研究费⽤低;局限性:很容易受到偏倚的影响,不能评估患病率,发病率或预后,只能提供优势⽐,⽽不是相对风险度。

第二章 描述性研究

第二章 描述性研究

第二章 描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又称描述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最基本的的研究方法。

它往往是病因不明疾病病因探索的起点。

第一节 描述性研究概述一、 概念描述性研究是利用专门设计调查的资料或已有的资料,按不同人群、不同地区及不同时间即三间分布的特点分组,把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情况真实地描绘、叙述出来。

为进一步建立病因假设和病因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描述性研究在揭示因果关系的探索中是基础的步骤。

二、 描述性研究的种类主要有病例调查、暴发研究、生态学研究和现况调查等。

(一) 病例调查病例调查——又称个案调查,是指对个别病例或相应的个体及周围环境进行调查。

(二) 生态学研究生态学研究——是在群体水平上研究某种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生态学研究的基本特点是以群体为单位。

生态学研究是从许多因素中探索病因线索的一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提供信息的不完全性。

可以说是一种粗线条的描述性研究。

(三) 现况调查(详见第二节)三、 描述性研究的主要用途1、社区诊断:可描述疾病或健康状态在该社区人群的分布及其特征。

调查和评价该社区的某些疾病。

为进一步干预提供依据。

2、描述和分析某些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态之间的关联,为进一步的病因研究和危险因素研究提供线索。

3、通过比较实施疾病防控对策前后的资料,为评价其效果提供基础信息。

第二节 现况研究概述一、 概念现况研究(调查)——是研究特定时点或时期与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有关变量(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即是调查这个特定的群体中的个体是否患病和是否具有某些变量或特征的情况,从而探索具有不同特征的暴露与非暴露组的患病情况,或是否患病组的暴露情况。

现况调查因为所用的指标主要是患病率——患病率调查。

又因现况调查在某一时点收集的反映该时点的暴露或疾病情况。

——又称为横断面研究。

现况调查主要用于病程较长、发病率较高的疾病。

二、 现况研究的目的(一)掌握人群中疾病的患病率及其分布状态。

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是指利用已有的资料或特殊调查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在不同时间、地点或人群中的分布特点(三间分布),为进一步开展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病因或流行因素的线索,即提出假设。

描述性研究是最经典的流行病学方法,常常是流行病学调查的第一步,也是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

描述性研究常用的方法有:个例调查与病例报告、现况调查、生态学研究等。

资料可以来源于已有的常规登记资料,如医院临床记录和疾病监测记录等,也可以通过普查或抽样调查获得。

第一节个例调查、病例报告和病例分析一、个例调查㈠概念个例调查(case investigation)又称个案调查或病家调查,是指对个别发生的病例、病例的家庭及周围环境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

㈡调查方法个例调查的对象数是“1”,可以是一个病人、一个家庭或一个疫源地等。

个例调查—般无对照,也无人群有关变量的资料,故一般不宜分析变量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因而在病因研究方面作用不大。

调查方法主要有访问和现场调查。

㈢目的和用途⒈对病例的调查调查患者发病的经过,从而采取紧急措施,防止或减少类似病例的发生。

⒉总结疾病分布特征对某种疾病多次的个例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可总结该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特征。

⒊核实诊断并进行护理指导。

⒋掌握当地疫情,为疾病监测提供资料。

㈣调查内容除了调查一般的人口学资料外,个例调查需要着重调查病人可能的感染日期、发病时间、地点、传播方式、传播因素和发病因素等,确定疫源地的范围和接触者,从而指导医疗护理、隔离消毒、检疫接触者和健康教育,制订控制策略。

必要时可采集生物标本或周围环境的标本供实验室检测、分析之用。

二、病例报告㈠概念病例报告(case report)又称“个案报告”,是临床上对某种罕见病的单个病例或少数病例进行研究的主要形式,也是唯一的方法。

病例报告通常是对单个病例或5个以下病例的病情、诊断及治疗中发生的特殊情况或经验教训等的详尽临床报告。

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
➢如:年龄、性别、 BMI、血型、特殊职业 暴露、环境污染、疾病家族史、某种基因 型、吸烟、少食果蔬、高盐饮食、运动、 平衡膳食。
历史与典型范例
▪ 上世纪50年代:吸烟与肺癌( Doll与Hill )
▪ 上世纪60年代:早孕服用雌激素与少女阴道 腺癌
实例1.吸烟与肺癌的病例对照研究
▪ Doll与Hill于1948~1952年进行研究。从伦敦20所医院及其 他几个地区选取确诊的肺癌1465例。每一病例按性别、年 龄组、职业等配一个非肺癌对照。调查两者吸烟暴露情况。
➢ 筛检疾病的危险因素,保护高危人群 ➢ 早诊断、早治疗,保证良好预后 ➢ 开展流行病学监测
实施筛检的条件
▪ 筛检试验必须安全可靠,有较高真实性和可靠性 ▪ 筛检试验可行,效益显著 ▪ 筛检试验应快速、简单、方便、价廉、易被接受 ▪ 针对的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 有确诊和治疗方法 ▪ 疾病有较长潜伏期或可识别的临床前期症状、体
▪ 普查▪Βιβλιοθήκη 抽样调查普查▪ 定义
➢ 在特定时间,对特定范围内所有对象进行调查。
➢ 符合地理、生理特点的所有对象
普查
▪ 目的
➢ 了解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 ➢ 了解人群健康水平 ➢ 确定正常生理值范围 ➢ 早期发现和治疗病人 ➢ 评价卫生服务利用率和效果
普查
▪ 应遵循的原则
➢ 所适用疾病应有明确诊断标准,且易于诊断, 有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
联合试验
▪ 并联试验,又称平行试验,可提高灵敏度, 减少漏诊,阴性预测值高(乳腺癌筛检)
▪ 串联试验,又称系列试验,可提高特异度 和阳性预测值(尿糖、餐后2h血糖)
▪ 混合试验,根据指标性质和质量,综合使 用并联和串联方法
分析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2PPT课件

描述性研究2PPT课件

4.现况调查的研究设计要点
(4)暴露的测量:定量、客观指标;调查表、实 验室检查等;
(5)疾病(药源性疾病)发生的测量:测量方法简 单、易行、灵敏;疾病定义。
(6)拟定调查表:
调查表的一般结构
[1] 封面信 [2] 指导语 [3] 调查项目:一般项目;调查研究项目
要求:措辞准确、简单;调查有关项目;逻辑顺序;客观 定量指标
局限性
缺乏暴露与疾病联合分布的资料。生态学研究不能在 特定的个体中将暴露(药物)与疾病(不良反应)联 系起来。 难以控制混杂因素。如:猪肉量摄入与乳腺癌死亡率 之间的关系。相关的存在并不一定表明真实联系的存 在。 相关资料中暴露水平是平均水平,而不是个体暴露水 平,有时相关不能精确地解释暴露的改变量与所致疾 病发生率或死亡率的改变量的关系。如:酒精消耗越多, 冠心病死亡越低。”J”形曲线。
生态趋势研究
Ecological trend study
连续观察不同人群中某因素平均暴露水平的改变 和(或)某种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变化的关系,了 解变动趋势,比较暴露水平变化前后疾病频率的 变化情况,判断某因素与某疾病的联系。
如:反应停(沙立度胺)从上市、销售量达到高峰,直 到从市场上撤出,两年中的销售曲线与短肢畸形发病情 况相一致,并且两者刚好相隔一个孕期,因此提示沙立 度胺可能是导致短肢畸形的原因。
4.现况调查的研究设计要点
(7)培训调查员:责任心、实事求是。要求:统一思想; 统一领导;统一行动;统一要求;统一方法;统一标准
(8)调查方法:面访、自我管理式的调查信访、电话调查 等;
(9)实施现场调查:宣传、动员; 收集背景资料;收集疾 病/健康资料;收集影响因素(药物)资料;现场核实调 查资料
个例调查的目的

现况研究

现况研究
描述性研究 (Descriptive Study)
第一节 概 述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 是根据专门调查所获得的资料或已有的各 种资料,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和不同 人群特征分组,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 布特点,为进一步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基 础资料。
常见的描述性研究类型包括:
4、抽样调查样本量的估计 (1)决定因素:
预期现患率 调查单位间的变异程度 精确度() 把握度(1- )
(2)样本量计算公式 计数资料计算公式:
当d=0.1P时: N=400 × Q/P 当d=0.15P时:N=178 × Q/P 其中 d:允许误差,P:预期患病率,
Q=1-P
计量资料计算公式:
调查表分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为一般性项目部分,即人口学资料, 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出生年月、文化程度、 职业、民族、工作单位、现住址等。 ➢ 第二部分为调查研究项目,包括所研究的疾病 指标和相关因素变量。 ➢ 第三部分为调查者部分(他评调查表中有此部 分),列出“调查者”和“调查日期”。
(三)设计原则 1.力求项目少而精 2.用词简洁且通俗易懂 3.问题要有针对性 4.尽量选择能用客观指标描述的问题 5.避免诱导性和强制性提问 6.敏感问题一般放在调查表的最后 7.问题的答案应当设计完全,不要遗漏可能
(二)目的 1、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在时间、地区和人群 的分布。 2、描述人群的某些特征与疾病或健康状况之 间的联系,以逐步建立病因假设,寻找病因 及流行因素线索。 3、进行疾病监测,为评价防治措施效果提供 参考信息。
4、了解人群的健康水平,为卫生保健工作的 计划和决策提供依据。 5、达到早期发现病人、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的第二级预防的目的。 6、确定各项生理指标和正常参考值范围。

描述性研究类型和特点

描述性研究类型和特点

描述性研究类型和特点概念描述性研究( descriptive study) 是指利用常规检测记录或通过专门调查获得的数据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进行分组,描述人群中有关疾病或健康状态以及有关特征和暴露因素的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获得疾病三间(人群、地区、时间)分布的特征,进而获得病因线索,提出病因假设和线索。

是流行病研究工作的起点。

类型描述性研究常见类型主要有:现状研究(横断面研究)、生态学研究、病例报告、病例系列分析、个案研究、历史资料分析、比例死亡比研究等。

特点1.横断面研究 /现状研究 (cross-sectional study/prevalence study)在特定时间点与特定范围内,以个人为单位收集并描述人群中的有关变量(因素 )以及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情况;并分析有关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目的:( 1)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因素的分布特点。

(2)研究人群的有关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提供病因线索或建立病因假设。

( 3 )疾病监测( 4)确定高危人群( 5)建立某些人体生理指标的参考值范围。

包括普查和抽样调查。

(1)普查:即全面调查,在一定的时间内,对特定范围人群的每一个成员进行调查。

目的: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确定一个人群某种疾病的全部病例。

优点:①理论上所有的病人多能查到,以便能及时治疗(三早)。

②无抽样误差。

缺点:调查质量不高,效益不高,费用高。

应用条件:疾病患病率高、检测方法简便、又有效的治疗措施、足够的人力等。

(2)抽样调查:从总体中用一定方法抽出一部分研究对象作为样本,对样本人群进行调查,根据样本的结果来估计总体人群的特征。

样本要有代表性:抽样随机化、足够样本含量。

抽样方法包括随即抽样和非随机抽样。

随机抽样:遵循随机化原则,保证总体中每一个对象都有同等机会被选入作为研究对象。

非随机抽样:试验者根据试验调查的目的、要求和被调查对象的总体情况,有意识地选择某些对象进行试验。

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

先应说明样本的代表性,应答率等情况。 估计偏倚及其来源、大小、方向和调整方法。
21
(五)种类
1.普查和筛检:
在特定时间、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进行 调查称为普查(census)。
筛检(screening)可看作普查的一部分。
2.抽样调查:
是指从某个人群总体中按照一定原则抽取 部分有代表性的个体(样本)进行调查,并将 其结果推论到总体。 现况调查通常采用抽样调查方法。
人群干预措施的评价及估计疾病发展趋势
(五)局限性

生态学研究只是粗线条的描述性研究。

“生态学谬误”(ecological fallacy)或 “生态偏倚”(ecological bias) 生态学研究的局限性:
1.缺乏暴露与疾病联合分布的资料; 2.缺乏控制可能的混杂因素的能力; 3.相关资料中的暴露水平不是个体实际值。
3
描述性研究是最经典的流行病学方法, 常常是流行病学调查的第一步,也是其它流 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基础。 用途: 1. 描述疾病的分布特征; 2. 用于探讨病因,提供病因线索。
4

主要信息来源:
1. 常规收集的数据;
2. 特殊调查资料。

类型:
1.个例调查、病例报告和病例分析 2.生态学研究(相关性研究) 3.现况调查(横断面研究)
(1)对象:高危人群、暴露人群或职业人群、
有代表性人群、实施预防或治疗措施的人群。
(2)方法: 普查、筛检、抽样调查 (3)样本大小: (见后)
18
4.资料的收集 (1)确定研究变量:
人口学资料 、疾病指标 、相关因素
调查表(又称问卷,questionnaire):
是流行病学调查的主要工具。

流行病学:描述性研究

流行病学:描述性研究
➢ 流行病学研究基础
(二)种类
1、个案调查、病例报告和病例分析 2、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
调查特定人群中某种疾病或某种特征的某一时间的 特征。 3、纵向研究(prospective study)或随访监测研究
对一组人群定期随访,观察疾病或某种特征在人群 及个人中的动态变化。 4、常规资料(历史资料)的描述分析
• 在大多数情况下,单纯随机抽参数与方差估计公 式适合于系统抽样;
• 当总体内部存在周期性分布问题时,不太适合用 系统抽样。
3、分层抽样(stratified sampling)
先将研究对象按主要特征(如年龄、性别、 职业、教育程度等)分几层,然后再在各层中进 行随机抽样。
①各层内抽样比例相同,如每层均抽出10%的 研究对象,称为按比例分层随机抽样。
描述性研究
(descriptive study)
一、概述
(一)概念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又称描 述性流行病学:群中通过在特定人收集、归 纳、整理资料及数据处理等客观地描述疾病、 健康或有关卫生事件在时间、地点和人群方 面的分布信息,向公共卫生管理人员和流行 病学家提供最基本的数据资料。
◆样本个体可能高度分散,访问这些样本对象将非常 费时费钱;
◆总体中某些亚人群有可能全部未被抽取。
2、系统抽样(systematic sampling)
按照一定顺序,机械地每隔一定数量的单位 抽取一个单位。又称间隔抽样或机械抽样。
• 在单纯随机抽样难以办到时,可以应用系统抽样;
• 与单纯随机抽样相比,系统抽样所抽取的样本更 能规律地散布于整体之中,因此更有代表性;
1、单纯随机抽样(simple random sampling) 先将研究对象编号,再用随机数字表或抽签、

descriptive study定义

descriptive study定义

descriptive study定义(原创实用版)目录1.引言2.Descriptive study 的定义3.Descriptive study 的特点和目的4.Descriptive study 的方法和应用5.Descriptive study 的优缺点6.结论正文【引言】在学术研究中,研究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

其中,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描述性研究的定义、特点、方法和应用,以及其优缺点。

【定义】描述性研究是一种对现象、事件或者人群进行详细、系统观察和描述的研究方法。

其主要目的是揭示事物的本来面貌,对现象进行客观记录和分析,不涉及因果关系的探讨。

【特点和目的】描述性研究的主要特点有:客观性、全面性、系统性和无因果性。

客观性是指研究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主观判断,以确保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全面性是指研究要涵盖尽可能多的方面,以便对事物有全面的了解;系统性是指研究要有明确的步骤和方法,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无因果性是指描述性研究只关注现象之间的关系,而不探讨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描述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现象的发生规律、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方法和应用】描述性研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

在实际应用中,描述性研究常用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领域。

例如,通过对某一社会现象的描述性研究,可以了解该现象的发生规律,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通过对某一疾病的描述性研究,可以了解疾病的流行趋势和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疾病提供参考。

【优缺点】描述性研究的优点有:客观性强、全面性高、可靠性好、适用范围广。

缺点是:不能揭示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指导意义有限。

【结论】描述性研究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现象的详细、系统观察和描述,可以揭示事物的本来面貌,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第03章 描述性研究

第03章 描述性研究

第二节 个案调查与病例报告
(四)调查内容 个案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一般的人口学资料、 临床特征资料及流行病学资料。对于传染病来说, 除了调查一般的人口学资料、核实诊断的临床资 料外,还应着重调查病例的发病时间、地点、方 式,追查传染源、传播因素或发病因素,确定疫 源地的范围和接触者,从而指导医疗、护理、隔 离消毒、接触者的检疫,并积极采取科普宣传和 针对性健康教育措施。
前言
描述性研究中所利用的信息来源除了现况 调查外,还包括生命统计资料、健康体检资料、 疾病监测资料、环境监测资料以及国家食品、 药物或其他产品消耗的数字等。这些资料大多 是常规收集和比较容易获得的,因此与其他类 型的研究相比更节省经费与时间。
目录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个案调查与病例报告 第三节 现况调查 第四节 生态学研究
第三节 现况调查
2. 应用原则 ①要明确普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早期发现病 例,以便及时治疗 ②所普查的疾病患病率较高,是当前该地区 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③疾病的检验方法和操作技术不很复杂,具 有较好的成本效益,群众易于接受 ④疾病的自然史明确,具有较长的领先时间 ⑤须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第三节 现况调查
第二节 个案调查与病例报告
个案调查应当是边调查、边分析并及 时采取措施。找出病例发病原因、可能的 传播因素、制订防治措施,得出调查结论。
第二节 个案调查与病例报告
【案例3-1】 患者,男,30岁,在美国某大学学习。患者于 2009年5月7日由美国圣路易斯经圣保罗到日本东 京,5月8日从东京乘NW029航班于5月9日凌晨1 时30分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口岸入境检疫体 温低于37℃,没有反映个人有不适症状,并于同 日10时50分从北京起飞,乘3U8882航班于13时17 分抵达SC省CD市。患者5月9日在北京至CD航程 中自觉发热,伴有咽痛、咳嗽、鼻塞和极少量流 涕等症状,在CD机场下机后与家人乘出租车到 SC省人民医院就诊。

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是指利用已有的资料或特殊调查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在不同时间、地点或人群中的分布特点(三间分布),为进一步开展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病因或流行因素的线索,即提出假设。

描述性研究是最经典的流行病学方法,常常是流行病学调查的第一步,也是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的基础。

描述性研究常用的方法有:个例调查与病例报告、现况调查、生态学研究等。

资料可以来源于已有的常规登记资料,如医院临床记录和疾病监测记录等,也可以通过普查或抽样调查获得。

第一节个例调查、病例报告和病例分析一、个例调查㈠概念个例调查(case investigation)又称个案调查或病家调查,是指对个别发生的病例、病例的家庭及周围环境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

㈡调查方法个例调查的对象数是“1”,可以是一个病人、一个家庭或一个疫源地等。

个例调查—般无对照,也无人群有关变量的资料,故一般不宜分析变量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因而在病因研究方面作用不大。

调查方法主要有访问和现场调查。

㈢目的和用途⒈对病例的调查调查患者发病的经过,从而采取紧急措施,防止或减少类似病例的发生。

⒉总结疾病分布特征对某种疾病多次的个例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可总结该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特征。

⒊核实诊断并进行护理指导。

⒋掌握当地疫情,为疾病监测提供资料。

㈣调查内容除了调查一般的人口学资料外,个例调查需要着重调查病人可能的感染日期、发病时间、地点、传播方式、传播因素和发病因素等,确定疫源地的范围和接触者,从而指导医疗护理、隔离消毒、检疫接触者和健康教育,制订控制策略。

必要时可采集生物标本或周围环境的标本供实验室检测、分析之用。

二、病例报告㈠概念病例报告(case report)又称“个案报告”,是临床上对某种罕见病的单个病例或少数病例进行研究的主要形式,也是唯一的方法。

病例报告通常是对单个病例或5个以下病例的病情、诊断及治疗中发生的特殊情况或经验教训等的详尽临床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样本含量(size of sampling): (1)影响样本含量的因素: 1)精确性:即容许误差越小,样本含量越大 2)预计现患率:其越高,样本含量越小 (2)确定样本含量的方法: 1)计数资料:①二项分布资料 令SE为标准误;P为预期现患率;Q=1-P;N为样本含量,则:
PQ SE N
用Poisson分布期望值可信限表估计样本含量。 例:已知:某地有10万人口,肝癌发病率参考它地情况为20/10万。 求:应调查多少人? 解:查表3-1得,当90%可信区间下限为1.37,即有90%的机 会可见到病例出现时,期望发病例数为4。 满足出现4例期望病例的条件是:观察2万人年 1)1万人观察2年 2)2万人观察1年 如整群抽样,尚须增加样本量
3、分层抽样(stratified sampling)将总体按某些特征分成若干长层, 在各层中随机抽样组成调查样本。 层内抽样方法:1)等比例抽样:各层抽样比例相同 2)最优分配抽样:各层内比例按要求抽样 优点:1)精确度高:要求层内差异小,层间大。样本量少。 2)可进行层间对比 3)可椐研究目的调整各层样本量 4)抽样误差小 缺点:1)结论仅适合推广到同一分层条件的人群 2)要求完整的人群资料 4、整群抽样(cluster sampling)以个体组成的群体(村、班级、居 民小区等)为单位进行抽样。再对被抽到的单位进行调查。 要求群 内变异与总体变异一样大。 优点:便于组织;花费少;可用于大规模调查 缺点:抽样误差大;样本量通常是单纯随机抽样的1.5倍 5、多级抽样(多阶段抽样;multistage sampling)将以上几种方法 结合起来进行抽样的方法。
第三章 描述性研究 (descriptive study)
一、定义:利用已有的资料或专门调查的资料, 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人群特征分组,把 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情况真实地描述、叙述出 来。 二、内容 1、概述 2、研究设计与实施 3、研究实例 4、生态学研究
第一节 现况研究概述(现患研究;横断面研究) (prevalence study;cross-sectional study)

2
式中d为容许误差 ua为a值相应u值
例:拟调查儿童蛔虫感染率,据以往资料,该地约30%,定d =0.1P 求: N =? 0.7 N 400 933 解: 据题意,P=0.3 Q=0.7,则: (人) 0.3
②Poisson分布资料:当发病率很低,如肿瘤以10万为基数计算时,
x N
式中:N 为样本含量 为抽样误差(标准误) x 为总体各变量值变异

程度 (2)系统误差(偏倚;systematic error;bias):由某些不能准 确定量但恒定的因素造成的,使调查结果偏离总体真值的误差。 来源:1)受试者:抽样不随机;受试者本身变异 2)观察者:倾向性暗示;个人技术偏差 3)仪器、试剂:仪器未校正,使用不当,发生故障; 试剂未标准化;
(二)抽样方法: 1、单纯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simple random sampling) 将研究对象编号,用随机数字表或抽签、摸 球或计算机抽 样。是其它方法基础。 优点:简便易行 缺点:不适合样本量大的研究 2、系统抽样(间隔抽样;机械抽样;systematic sampling) 将抽样单位编号,按一定顺序每隔一定数量 的单位抽取 一个单位,但第一个单位必须是随机抽取的。 优点:简便易行;抽取的单位在总体中分布均 匀;抽样误 差小于单纯随机抽样 缺点:可出现系统误差
/t
PQ ( SE ) N
2
PQ N (SE) 2
令d 为预期样本(p)与总体现患率(P)之容许误差,则d =t×SE SE=d
PQ t 2 PQ N d 2 d2 ( ) t
令d =0.1P 取t =1.96≈2 则:
2 2 PQ 4PQ Q N 400 2 2 P (0.1P) 0.01P
三、研究特点和研究类型
(一)研究特点 1、一般不设对照组 2、有特定时点或时期 3、确定因果联系是受限制 4、对不会发生改变的暴露因素,可作因果关系推论 5、可用现在的暴露替代或估计过去情况
(1)现在的暴露或其水平与过去有良好关系,或变化不大; (2)已知研究因素暴露水平的变化趋势或规律; (3)回忆的暴露或其水平极不可靠。
6、定期重复可获得发病率的资料
(二)研究种类
1、普查(census): 1)定义:在特定时间对特定人群进行全面调查 2)目的:(1)早发现、及时治疗病人。高血压
(2)了解疾病或因素分布。血吸虫病 (3)了解健康水平。儿童发育调查 (4)建立生理指标正常值。血脂、发铅 (5)疾病爆发或流行时,搜寻全部病例
一、概念 研究特定时间、特定人群中有关变量(因素)与 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从而探索不同特征的暴露情 况与疾病或健康的关系。 二、研究目的与应用范围 1、描述目标群体中疾病患病率及其分布状态 2、描述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的关系,提出疾病的致病
因素线索
3、确定高危人群 4、评价疾病监测、防治措施效果及其他资料的质量
当d =0.15P时:
2 2 PQ 4PQ Q N 178 2 2 P (0.15P) 0.0225 P
该公式适用条件: 1)资料呈二项分布 2)1%<预期现患率<40% 注意:如有数个数据做参考,P 取最接近50%者 当40%<预期现患率<1% 时,用下式计算:
57.3ua N d sin 1 p (1 P )
3)优缺点:
优点:普及卫生知识;早期发现病人;设计技术简
单 适 缺点:调查质量差(人员多,漏调);花费大;不
于患病率低或诊断技术复杂的疾病
2、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 1)概念:是一种用有代表性的样本的调查结果(统计量)来估 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的现况调查方法。 2)原则:样本必须能够代表总体:抽样随机化;样本足够大。
2)计量资料:
4s 2 n 2 d
式中:s 总体标准差估计值, n 为样本量,d 为容许误 差,一般 为0.1s 例:拟了解某地人群白细胞水平。文献记载,正常成人 白细胞标准差约1000个/mm3,现规定d =100个/mm3。 求:n =? 解:
4 10002 n 400 (人) 2 100
第二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明确调查目的和类型
二、确定研究对象 三、确定样本量和抽样方法
误差(error)
(1)随机误差(抽样误差;random error):是因抽样产生的样 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差异。即标准误(standard error, SE) 上述抽样方法随机误差有大到小:整群;单纯;系统;分层 抽样误差与样本含量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