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仪之邦[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为什么被称为“礼仪之邦”

中华大地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周公握发吐哺,孔子克己复礼。“礼”到底是什么?礼,最早就是祭祀的形式。到了周朝,也就是公元前700多年的时候,已经有了一整套关于“礼”的制度--“周礼”。简单地说,就是怎么祭天、敬神、拜祖宗,什么时候祭,什么人在祭祀中该做什么等等。比如用鼎盛放了“牺牲”、“五牢”,樽里斟满酒,以敬神、祭天。

中国古代有三部最著名的礼典:《周礼》、《仪礼》和《礼记》,总称“三礼”,是关于各种礼制的百科全书。其中《周礼》偏重政治制度,《仪礼》偏重行为规范,而《礼记》则偏重对礼的各个分支作出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理论说明。由这“三礼”所涉及的各种礼制的总和,也就是礼的全部内涵。

“礼”的核心是等级。不管三六九等,长幼有序,有了等级,各归其位。传统古代礼仪,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详细规定。比如说穿衣:古代什么等级的人,穿什么衣服。衣服的颜色,花形样式等区分都很清楚,让你一看就知道他是什么官职。

我们在《大长今》中所看到的韩国人的礼仪文化,实际上是唐代时从中国传入的。在唐朝时,中国经济与文化都达到鼎盛,中外交流也特别频繁。当时周边国家,如高丽、日本等,羡慕中国的先进文化,纷纷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将中国的儒家经典如《周礼》、《仪礼》、《礼记》等带回国,中华礼仪文化便随之在异国生根、发芽,得到传承。

在人际关系中,家庭血缘关系是最基本也是最亲密的关系。古代刑律中规定的“十恶”当中,跟家庭,尤其老人有关的就有两项:一个是叫做恶逆,一个是叫不孝。可见古人对家庭礼仪的重视和维护。二十四孝中讲“滋蚊饱血”,说一个孝子怕自己的父母亲被蚊子咬,干脆把自己的衣服脱掉,让蚊子在自己身上吸饱血,而不去滋扰他的父母。还有故事讲汉文帝为自己的母亲伺汤喂药。讲宋朝的大学问家黄庭坚,为自己的母亲洗便器。其实孝的传统深深植根于中国人心中,在现代社会也得到很好的发扬。当代学生刘霆考入浙江林学院以后,把患有尿毒症而无人照料的母亲带在身边。这说明,孝的种子其实深藏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家庭礼仪中,除了对父母的孝,还有对兄弟的情,正所谓“兄良弟悌”。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夫妻、婆媳、妯娌之间如何融洽相处一直困扰着我们。“礼”在这之间起了很大作用。现代人可以从“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典故中了解古代家庭礼仪的一些常识。

古人说“天、地、君、亲、师”,除了血缘至亲,老师在我们中国人眼中是有特殊地位的。有道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一贯传统。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老师。《论语》当中就记载了很多“孔子坐,子弟侍”。孔子为了宣传他的主张,一生当中,很多时间周游列国。他的弟子有的为他驾车,有的照顾他起居,有的给他办外交,还有的,在吃饭的时候,往往还要自己尝一尝。这实际上表达了孔子和他的学生之间融洽的师生之礼。成语“程门立雪”说的也是一个尊师的佳话。

良师应该尊敬,益友也应该珍惜。所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说明了友情的珍贵。朋友之间最难得的是理解。所谓管鲍之交,春秋时期齐国名臣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理解我的就是鲍叔。”朋友之间讲礼仪,怎样做才能不伤感情呢?那就是扬长避短,不要随便暴露朋友的缺点。《说苑》中讲到:孔子不向子夏借伞的故事。子夏比较小气,不喜欢自己的东西被借来借去。孔子作为他的好友,熟知他有这毛病,所以孔子也不会向他借伞,不会以此暴露子夏的弱点。

现代生活中,人际关系日益复杂。除了亲人、老师、朋友,还会接触到非常广泛的人群。在待人接物中,我们还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需要改善呢?随着西方文化的渐进,古代传统礼仪中某些繁复的细则,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生活。当代人怎样做,才能表现出一个文化之邦应有的君子风度呢?《礼仪之邦话礼仪》系列之后,《文化中国》栏目即将为您推出《现代礼仪》系列,将伴随“百万家庭学礼仪”活动掀起一股“学礼仪”热潮。

为什么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李教授说中国人自古就十分注重礼仪方面的研究,周代的《周礼》是世界上最早的礼仪方面的专著,而孔子十分提倡“仁者爱人”,“友善”,“关爱他人”,是我国第一位礼仪大师,中国古代的“孔融让梨”,“黄湘温习席”,“花木兰替父从军”,“刘备三顾茅庐”都是礼仪方面的经典典故。

李教授强调,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礼仪著作汗牛充栋,中国的礼仪制度十分完善,同学们应为此而感到自豪。那么什么是礼仪的核心呢?李教授认为,应该是中国古代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就修身方面而言,我们应该做到“心灵美,外表美,行为美”,就齐家方面而言,我们应该做到尊老爱幼,相敬如宾,睦邻友好。最后,李教授还向同学们讲了大学生应该注意的礼仪问题。

中国向未被称为“礼仪之邦”。现代人一提起“礼”,便想起封建礼教、三纲五常。其实,儒家思想中的礼,不都是坏的。比如敬老爱幼,兄弟礼让,尊师爱徒,便都没有什么不好。人类社会是一架复杂无比的大机器,先转那个把手,那个轮子,总要有个次序。中国人主张礼仪,便是主张互相节制、有秩序。茶使人清醒,所以在中国茶道中也吸收了“礼”的精神。南北朝时,茶已用于祭礼,唐以后历代朝廷皆以茶荐社稷,条宗庙,以至朝廷进退应对之盛事,皆有茶礼。

宋代宫廷茶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便是朝廷茶仪。朝廷春秋大宴皆有茶议。徽宗赵浩作有《文会图》。无论从徽宗本身的地位或这幅画表现的场景、内容都不可能是一般文人闲常茶会。图的下方有四名诗者分待茶酒,茶在左,酒在右,看来条的地位还在酒之上。巨大的方案可环坐十二个位次。宴桌上有珍差、果品及六瓶插花。树后石桌上有香炉与琴。整个宴会环境是在阔大的厅园之中,决不似同时期书斋捧茶,或刘松年《卢全烹茶图》、钱选《玉川烹茶图》那样自在闲适。可见,这是礼仪性茶宴。当然,、比朝廷正式茶仅要灵活、自然,而较一般茗饮拘谨得多。由此可见,文人以茶为聚会仪式,或朝廷亲自主持文上茶会已是经常举动。所以,在《宋史·礼志》、《辽史·礼志》中,到处可见“行条”记载。《宋史》卷一百一十五《礼志》载,宋代诸王纳妃,称纳彩礼为“敲门”,其礼品陈学、酒、彩帛之类外,还有“茗百斤”。这不是一种随意的行为,而是必行的礼仪。

自此以后,朝廷会试有茶礼,寺院有茶宴,民间结婚有茶礼,居家茗饮皆有礼仪制度。百丈以茶礼为丛林清修的必备礼仪。《家礼仪节》中,茶礼是重要内容。元代德辉《百大清规》中,十分具体地规定了出入茶寮的规矩。如何入蒙堂,如何挂牌点茶,如何焚香,如何问讯,主客坐位,点茶、起炉、收盏、献茶,如何鸣板送点茶人……规定十分详细。至于增堂点茶仪式,同样有详细规定。这可以说是影响掸宗茶礼的主要经典,但同样也影响了世俗茶礼的发展。明人丘溶《家常礼节》更深刻影响民间茶礼,甚至影响到国外。如南朝鲜,至今家常礼节仍重茶礼。这些茶礼表面看被各阶层、各思想流派所运用,但总的说,都是中国儒家“礼制”思想的产物。

茶礼过于繁琐,当然使人感到不胜其烦,但其中贯彻的精神还是有许多可取之处。如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