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合集下载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题1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题1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题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油田水一、名词解释石油、石油的灰分、组分组成、石油的比重、石油的荧光性;天然气、气顶气、气藏气、凝析气(凝析油)、固态气水合物、煤型气、煤成气、煤层气;油田水、油田水矿化度二、问答题1. 简述石油的元素组成。

2. 简述石油中化合物组成的类型及特征。

3.何谓正构烷烃分布曲线?在油气特征分析中有哪些应用?4. 简述Tissot和Welte 三角图解的石油分类原则及类型。

5. 简述海陆相原油的基本区别。

(如何鉴别海相原油和陆相原油?)6. 描述石油物理性质的主要指标有哪些?7. 简述天然气依其分布特征在地壳中的产出类型及分布特征。

8. 油田水的主要水型及特征。

9. 碳同位素的地质意义。

第二章油气生成与烃源岩一、名词解释沉积有机质、干酪根、成油门限(门限温度、门限深度)、生油窗、烃源岩、有机碳、有机质成熟度、氯仿沥青“A”、CPI值、TTI法(值);二、问答题1.沉积有机质的生化组成主要有哪些?对成油最有利的生化组成是什么?2.按化学分类,干酪根可分为几种类型?简述其化学组成特征。

3.论述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现代模式及其勘探意义。

(试述干酪根成烃演化机制)4.试述有机质成烃的主要控制因素。

(简述时间—温度指数(TTI)的理论依据、方法及其应用。

)5.试述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岩相古地理环境(地质条件)。

6.天然气可划分哪些成因类型?有哪些特征?7.试述生油理论的发展。

8.评价生油岩质量的主要指标。

9.油源对比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目前常用的油源对比的指标有哪几类?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一、名词解释储集层、绝对孔隙度、有效孔隙度、绝对渗透率、有效(相)渗透率、相对渗透率、孔隙结构、流体饱和度、砂岩体、盖层、排替压力二、问答题1.试述压汞曲线的原理及评价孔隙结构的参数。

2.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有哪些?影响碎屑岩储集层物性的地质条件(因素)。

(简述碎屑岩储集层的主要孔隙类型及影响储油物性的因素。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研究内容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研究内容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研究内容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研究内容包括:
1.岩石学:研究石油和天然气的产生、运移、沉积等与岩石相关的问题。

2.地球化学:研究地球物质的化学组成、构造、进化以及地球内部的
各种化学反应,以了解石油与天然气存在的地球化学环境。

3.沉积学:研究沉积物的类型、来源、成因、分布、时代和特征,以
揭示石油和天然气沉积的环境条件。

4.结构地质学:研究地球的构造,包括地震构造、断层构造、褶皱构
造等,了解石油和天然气储层的构造。

5.地球物理学:研究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地球内部的各种现象,包括重力、磁场、地热等,以诊断地下油气藏的位置和性质。

6.应用地球物理学:研究地球物理工具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中的应用,包括地震探测、电磁探测、重力和磁性探测等。

7.勘探技术:研究各种勘探技术,包括露天采矿、地下采矿、地震勘探、电磁勘探、化探勘探等。

8.地质工程学:研究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生产和加工,以提高勘探
开采的效率和经济性。

9.地质资源评价:对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储量、分布、品质、可采储
量等进行评价,以辅助决策者做出资源开发利用的决策。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腐泥组:包括无定形体和藻类体,富氢组分主要来源于藻类或藻类被改造的残余壳质组来源于植物的孢子、角质、表皮组织、树脂、蜡质等。

包括孢子体、角质体、树脂体和木栓质体,富氢组分镜质组是植物的茎、叶和木质纤维经过凝胶化作用形成的各种凝胶体。

是富氧组分。

惰质组丝炭化组分。

由木质纤维素经丝炭化作用而形成。

属稳定组分,富含氧有机质成熟度 成熟度是表示沉积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的热演化程度。

常用指标①镜质体反射率(Ro)在热演化过程中,链烷热解析出,芳环稠合,出现微片状结构,芳香片间距逐渐缩小,致使反射率增大,透射率减小、颜色变暗,这是一种不可逆反应。

(1) 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Ro <0.5%-0.7%——未成熟阶段,(2)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0.5%-0.7%<Ro <1.3%——成熟阶段,(3)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1.3%<Ro <2.0%——高成熟,(4)干气阶段:Ro>2%——过成熟,②正烷烃分布特征和奇偶优势比正烷烃奇偶优势比:是指石油或岩石抽提物中奇、偶碳原子正烷烃的相对丰度。

可用来粗略地估计原油的成熟度。

它有两种表示方法:(1)有机质未成熟阶段:奇碳优势。

(2)有机质成熟阶段奇碳优势逐渐消失油气-岩对比油气源对比:包括油(气)与烃源岩之间以及不同油层中油气之间的亲缘关系对比,即油-岩对比、油-油对比。

油气源对比指标(1)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对比(2)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对比(3)稳定碳同位素对比正构烷烃分布特征正构烷烃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受母质类型、有机质演化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认为,如果原油与生油岩有亲缘关系,那么原油与生油岩的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应具有相似性。

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碳有C12、C13、C14三个同位素,前两者为稳定同位素,第三者是放射性同位素。

C14的半衰期太短,不能用于第四纪以前的古代沉积.石油地质学中主要研究C12 和C13的相对丰度,可用δ13C或C12/C13比值表示储集层:能够储存流体,并且能渗滤流体的岩层称为储集层孔隙性决定着岩层储存油气的能力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微毛细管孔隙渗透性控制岩层内油气流动的能力渗透性是指在一定的压力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教案及思考题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教案及思考题

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Chapter1 Liquid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学时:6 学时基本内容:①石油的概念、组成、特征、分类及物理性质。

②天然气的概念、产出类型、化学组成及物理性质。

③油田水的概念、类型和特征。

④油气的碳、氢稳定同位素。

教学重点:石油的组成和特征,天然气的产出类型,油田水的类型。

教学内容提要:第一节石油一、石油的概念及组成石油(又称原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一)石油的元素组成主要是碳、氢、硫、氮、氧。

尤其是碳、氢,两元素在石油中一般占95~99%,平均为97.5%。

除上述五种元素外,在石油中还发现其他微量元素,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二)石油的馏分、组分与化合物组成1.石油的馏分组成石油的馏分: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加热蒸馏,将石油切割不同沸点范围(即馏程)的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馏分。

2.石油的组分组成石油的组分:石油化合物的不同组分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石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分别为油质、苯胶质、洒精苯胶质及沥青质。

3.石油的化合物组成在近代实验室中,用液相色谱可将石油划分为饱和烃、芳烃、非烃及沥青质。

4.三者的关系石油的组分、化合物和馏分的大致对应关系如下:二、石油的化合物及特征(本节重点)(一)烃类化合物1.正构烷烃其含量主要取决于:①生成石油的原始有机质的类型;②原油的成熟度:在石油中,不同碳原子数正烷烃相对含量呈一条连续的分布曲线,称为正烷烃分布曲线。

正烷烃分布曲线的应用:判断成油原始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油源对比。

2.异构烷烃以异戊间二烯烷烃最重要,研究和应用最多的是植烷和姥鲛烷。

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叶绿素的侧链——植醇或色素,为生物标志化合物。

常用于油源对比和沉积环境研究。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名词解释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

2、石油:又称原油,是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以液态烃为主体的可燃有机矿产3、石油的馏分: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加热蒸馏,将原油切割成 不同范围(即馏程)的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馏分。

4、石油的相对密度:在我国和前苏联是指在105Pa 下,20℃石油和4℃纯水的密 度比值,用表示之。

欧美各国则以105Pa 下,60℉石油与4℃纯水的密度比值。

但在商业上则常以API 度为单位,它与60℉石油的相对密度的关系可用 下式换算5、粘度:黏度是反映流体流动难易程度的一个物理参数。

黏度值实质上是反映流体流动时分子之间相对运动所引起内摩擦力的大小。

6、动力粘度:又称绝对粘度(μ)。

在国际计量单位SI 制中,单位为帕斯卡秒(Pa ∙s )。

其定义为:,即K 为1m 2,F 为1m 2,ΔP 为1Pa ,Q 为1m 3/s ,L 为1m 时,则μ为1Pa ∙s 。

1Pa ∙s7、相对粘度:又称恩氏粘度,指在恩氏粘度计中200ml 石油与20℃时的同体积蒸馏水通过直径为2.8mm 细管流出时间之比(水流出时间约50s )。

常用E t 表示之。

8、凝固点:石油失去流动能力的最高温度称凝固点,9、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荧光的特性,即石油的荧光性。

10、旋光性:大多数石油具有将偏振光的振动面旋转一定角度的能力即石油的旋光性。

11、凝析油:是指在地下特殊温压条件下,液态烃逆蒸发形成的凝析气被开采到地面后,由于温度和压力降低而逆凝结为液态烃即凝析油。

12、天然气:广义的天然气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气体。

狭义的天然气,目前仅限于地壳上部存在的各种天然气体,包括烃类气体和非烃类气体。

13、气藏气: 是指圈闭中具有一定工业价值的单独天然气聚集。

14、气顶气 :是指与油共存于油气藏呈游离态存在于油气藏顶部的天然气。

204d 131.5℉60141.5API -=时相对密度度L ΔP/Q F μ=K ⋅⋅⋅15、凝析气:是一种特殊的气藏气。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复习要点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复习要点

1. 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有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2. 油田水:从广义上讲,是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3. 干酪根: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有机质,既包括以分散状存在于沉积岩中的有机质,也包括以集中状态存在于煤种的不溶有机质。

4. 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生成并排除了或正在生成和排除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

5. 次生孔隙: 在岩石形成以后,由溶解、交代、重结晶、白云石化以及构造运动等作用下形成的孔、洞、缝。

常见的次生孔隙如碎屑岩中的溶蚀孔、收缩孔和晶间孔,碳酸盐岩中的溶孔、晶间孔、粒内溶孔、粒间溶孔、溶模孔、溶洞以及构造运动产生的各类裂缝。

6. 储集岩指有孔隙和渗透性具备流体储存和流通空间条件的岩石或岩层7. 油气初次运移:油气从烃源岩层向储集层的运移称为初次运移。

8. 油气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集层以后的一切运移称为二次运移。

9. 地层圈闭和油气藏:指由于不整合作用导致的储集层纵向沉积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其中的油气聚集就是地层油气藏。

10.油气藏: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基本聚集,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地基本单位。

11.排替压力:岩石中非润湿相流体被润湿相流体排替所需要的最低压力,即是岩石中最大连通孔隙的毛管压力。

饱和烃:又指烷烃,是只有碳碳单键与碳氢键的链烃,是最简单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烷烃分子里的碳原子之间以单键结合成链状外,其他化合价全部为氢原子饱和。

12. 芳香烃:指含有六个碳原子和六个氢原子组成的特殊碳环——苯环的化合物。

13.孔隙度:岩石中孔隙的发育程度用孔隙度来衡量分为绝对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

14.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15.有效孔隙度:指那些互相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液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藏地质学)考点总结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藏地质学)考点总结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藏地质学)考点总结第一部分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概论一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

属于矿产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相关专业的专业理论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油气藏。

油气藏不仅是油气地质勘探人员从事油气助探的直接对象,而且也是油气地质研究人员进行油气成因、运移、聚集和分布规律等油气地质理论研究的基础。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理沦和假说,均来源于实跋并直接指导实践;是根据对已知的油气藏的研究、总结出来的实践成果,并又在油气藏的勘探实践中得到检验。

油气藏的研究是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核心内容。

石油地质学的内容1.本学科研究的物质主体:石油、天然气及其伴生的油田水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油气形成的地质学原理:油气成因。

3.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生油岩,储集岩,盖岩,油气运移、聚集与保存条件。

4.油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及各地质条件间的相互联系:含油气盆地和含油气系统。

5.对油气藏特征和规律的人工再现:油气藏建模。

二天然气:按相态可以分为游离气、溶解气(溶于油和水中)、吸附气和固体水溶气;按分布特点分为聚集型和分散型;按与石油产出的关系分为伴生气和非伴生气。

(1)聚集型天然气游离气是常规气藏中天然气存在的基本型式。

游离天然气可以是气藏气、气顶气和凝析气。

气藏气是指在圈闭中具有一定工业价值的单独天然气聚集。

巨大的非伴生气藏(田),是气藏气的主体。

气顶气是指与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位居油气藏顶部的天然气。

凝析气是一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特殊的气藏气。

在地下较高温度、压力下,凝析油因逆蒸发作用而气化或以液态分散(溶解)于气中,呈单一气相存在,称之为凝析气。

采出后因地表温度、压力较低,其中凝析油呈液态析出,与天然气分离。

这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气藏,称为凝析油气藏,常简称为凝析气藏,或凝析油藏。

(2)分散型天然气分散型天然气主要以油溶气、水溶气、煤层气、致密地层气和固态气水合物赋存。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名词解释总结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名词解释总结

名词解释部分第一二章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

2.石油:是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以液态烃为主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又称原油,在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含有数量不等的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在相态上以液态为主,溶有大量烃气及少量非烃气和数量不等的固态烃类和非烃类物质。

3.石油的组分组成:利用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对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的性能,选用不同的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原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

4.石油的馏分: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各自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通过对原油加热蒸馏,将原油分割成不同沸点范围的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馏分。

5.:石油能使偏振光的振动面旋转一定角度的性能。

6.临界温度:气相纯物质能维持液相的最高温度。

高于临界温度时, 无论压力有多大, 都不能使气态物质凝为液态。

7.临界压力:在临界温度时, 气态物质液化所需的最低压力。

8.逆蒸发:在地下较高温度( 即物系的临界温度和最高凝结温度之间) 的特定条件下, 随压力增加液态烃可以转变为气态,是凝析气藏形成的基本原因。

9.天然气(广义):自然界中存在的一切气体。

(狭义):岩石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气。

10.气藏气:圈闭中具有一定工业价值的单独的天然气聚集。

11.气顶气:与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位居油气藏顶部的天然气。

12.凝析气:是一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特殊的气藏气,在地下较高的温压条件下,凝析油因逆蒸发作用而气化或以液态分散于气中,呈单一的气相存在,称之为凝析气。

13.凝析油气藏:凝析气被采出后因地表的温度压力降低,其中凝析油呈液态析出与天然气分离,这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气藏,称之为凝析油气藏,简称为凝析气藏或凝析油藏。

14.煤层气:是腐殖煤在热演化变质过程中的产物,以甲烷为主,又称煤层甲烷或煤层瓦斯,主要以吸附态赋存于煤的基质表面,在煤层割理和裂隙及煤层水中还存在有少量的游离气或溶解气。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与答案[1]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试题与答案[1]

《《⽯油与天然⽓地质学》试题与答案[1]《⽯油与天然⽓地质学》试题(⼀)⼀、概念题(30分):1.⽣物标志化合物2.圈闭3.溢出点4.TTI5.CPI6.初次运移7.流体势8.系列圈闭9.含油⽓盆地 10.⽯油⼆、论述题:1.⽓藏⽓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般步骤是什么(10分)?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6.分析含油⽓盆地中形成油⽓⽥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7.油⽓差异聚集原理是什么(10分)?⼀、概念题(30分):1、⽣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油中来⾃⽣物体的原始⽣化组成,其碳⾻架在各种地质作⽤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2、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的场所或容器。

3、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的最⼤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度,油⽓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向。

该点是油⽓溢出的起始点,⼜叫最⾼溢出点。

4、TTI:即时间—温度指数(Time Temperature Index )。

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

5、CPI:碳优势指数,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

6、初次运移:是指油⽓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7、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8、系列圈闭:沿⼀定的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的多个圈闭;9、含油⽓盆地:指有过油⽓⽣成、并运移、聚集成⼯业性油⽓⽥的沉积盆地。

10、⽯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并含有⾮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上以液态为主,并溶有⼤量烃⽓和少量⾮烃⽓以及固态物质。

⼆、论述题(70分):(答题要点)1、⽓藏⽓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1)⽓藏⽓中常见的烃类组成有甲烷(C1H4)、⼄烷(C2H6)、丙烷(C3H8)、异丁烷(iC4H10)、正丁烷(nC4H10);(2)⽓藏⽓中常见的⾮烃⽓有氮⽓(N2)、⼆氧化碳(CO2)、硫化氢(H2S)、氢⽓(H2)、⼀氧化碳(CO)、汞(Hg)蒸⽓及惰性⽓体(氦、氖、氪、氩、氙、氡)。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名词解释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名词解释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

它属于矿产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相关专业的专业理论课。

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石油:又称原油,是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以液态烃为主体的可燃有机矿产,无论从成分还是相态上都是十分复杂的混合物。

组分组成:利用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对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原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

石油的相对密度:在105Pa下,20℃石油与4℃纯水的密度比值。

石油的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发荧光的特性称为荧光性。

天然气:从广义上讲,天然生成于自然界的一切气体都可称为天然气。

在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学中研究更多的是沉积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气。

气藏气:气藏气是指在圈闭中具有一定工业价值的单独天然气聚集。

气顶气:气顶气是指与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位居油气藏顶部的天然气。

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

油溶气:溶解于石油中的天然气。

水溶气:溶解于水中的天然气。

固态气体水合物:是在特定的低温和高压条件下,甲烷气体可以容纳水分子形成一种具笼形结构、似冰状的水合物。

天然气的相对密度:在相同温度、压力条件下天然气密度与空气密度的比值。

天然气的比重:指在标准状态(1atm, 20℃)下,单位体积天然气与空气的重量之比。

临界温度:是指气相纯物质能维持液相的最高温度。

临界压力:在临界温度时,气态物质液化所需的最低压力称临界压力。

饱和蒸汽压:某一温度下,将气体液化时所需施加的最低压力,称为该气体的饱和蒸汽压。

热值:单位体积天然气燃烧时所发出的热量称为热值。

油田水:从广义上理解,油田水是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油田水矿化度:单位体积地下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研究生《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考试大纲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研究生《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考试大纲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研究生《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考试大纲科目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一、考试性质本门课程考试的主要内容是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以及基础理论的应用。

以“成炫理论”和“成藏理论”为核心内容,涵盖油气藏的基本要素、油气藏形成理论、油气分布控制因素及其油气资源评价。

注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以及各部分内容的融会贯通。

它的评价标准是使高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及格以上水平,选拔优秀人才。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2.答卷时间:180分钟3.题型比例:满分150分,分值比例为:名词解释(20-30%),选择题(或填空题)(20~30%),简述和题论述(60~70%),图件分析题(10~20%),三、考查要点1.油气藏中流体成分和性质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的相关概念;石油化合物组成,石油的分类,海相和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及石油物理性质;天然气的产状类型及物理性质;天然气与石油成分和性质的差别;油田水的产状和类型;油气同位素组成及特点。

2.储集层和盖层储集层物理性质;影响储集层储集性的主要因素;盖层封闭机理及其评价。

3.圈闭和油气藏圈闭和油气藏相关的基本概念及识别:圈闭和油气藏分类;油气藏成因类型各级次油气藏形成机理、特点及主要类型。

4.油气成因理论与燃源岩油气成因学说;沉积有机质的基本特征;干酪根的概念;沉积有机质的成燃演化阶段与油气生成;天然气成因类型;油气成因理论进展;烧源岩评价。

5.石油与天然气运移油气运移、初次运移、二次运移、排燃效率概念;油气初次运移机制与模式相关知识;油气二次运移的动力和条件;油气二次运移的机制与模式相关知识。

6.油气藏形成与破坏油气聚集方式与聚集过程;油气聚集机理;油气藏形成条件;油气藏形成时间与期次;各类非常规油气藏成藏机理、条件及模式;油气藏破坏作用。

7.油气聚集单元与油气分布油气聚集单元类型及概念;油气资源和油气储量相关概念;控制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复式油气聚集特点;不同聚集单元的石油地质特点。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它既包括了地质科学,也包括了许多相关应用科学技术。

内容包括:油气藏的基本要素、油气藏形成原理和油气分布规律。

油气藏的基本要素包括油气藏中的流体(油、气、水)、储集层、盖层、圈闭和油气藏;油气藏形成机理包括烃源岩和油气成因、油气运移和聚集、油气藏形成及破坏;油气分布规律包括含油气盆地、盆地中的油气聚集单元和油气在时、空、深上的分布规律。

扩展内容包括:含油气系统和盆地模拟、非常规含油气系统和非常规油气资源以及油气勘探基本程序和油气资源评价方法。

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任意一个油气藏和油藏中都存在石油、天然气、油气田水三种流体,而纯气藏中只有天然气和油气田水。

这些流体存在于储集层的空隙裂缝中,并在圈闭范围内按重力分异,在垂向上近似层状分布。

天然气最轻居圈闭顶部,石油居中,水在下面。

但是,油气藏中的石油、天然气、油气田水三者并非截然分离,气-油、油-水和气-水之间存在过渡带,它们以一定关系共存于储集层的孔隙裂缝系统中。

第一节石油石油又称原油,是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在地下油气藏中石油无论在成分上还是相态上都是极其复杂的混合物。

在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含有数量不等的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在相态上以液态为主,溶有大量烃气及少量非烃气,并溶有数量不等的烃类和非烃类的固态物质。

石油的元素组成主要是碳和氢,其次是氮、硫、氧。

碳、氢两元素主要呈烃类化合物存在,是石油组成的主体。

氮、硫、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大多富集在渣油或胶质和沥青质中。

氧主要富集在石油高沸点馏分中,其含量与石油的次生变化程度有关。

石油的馏分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加热蒸馏,将原油切割成不同范围(馏程)的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馏分。

石油中不同和组分的化合物由于分子结构的差异,对吸附剂和有机溶剂具有选择性的吸附和溶解的性能。

根据这一特性,可选用氧化铝和硅胶作为吸附剂以及不同有机溶剂,将石油分为饱和烃、芳烃、胶质和沥青质等组分。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藏地质学)考点总结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藏地质学)考点总结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藏地质学)考点总结第一部分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概论一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

属于矿产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相关专业的专业理论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油气藏。

油气藏不仅是油气地质勘探人员从事油气助探的直接对象,而且也是油气地质研究人员进行油气成因、运移、聚集和分布规律等油气地质理论研究的基础。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理沦和假说,均来源于实跋并直接指导实践;是根据对已知的油气藏的研究、总结出来的实践成果,并又在油气藏的勘探实践中得到检验。

油气藏的研究是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核心内容。

石油地质学的内容1.本学科研究的物质主体:石油、天然气及其伴生的油田水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油气形成的地质学原理:油气成因。

3.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生油岩,储集岩,盖岩,油气运移、聚集与保存条件。

4.油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及各地质条件间的相互联系:含油气盆地和含油气系统。

5.对油气藏特征和规律的人工再现:油气藏建模。

二天然气:按相态可以分为游离气、溶解气(溶于油和水中)、吸附气和固体水溶气;按分布特点分为聚集型和分散型;按与石油产出的关系分为伴生气和非伴生气。

(1)聚集型天然气游离气是常规气藏中天然气存在的基本型式。

游离天然气可以是气藏气、气顶气和凝析气。

气藏气是指在圈闭中具有一定工业价值的单独天然气聚集。

巨大的非伴生气藏(田),是气藏气的主体。

气顶气是指与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位居油气藏顶部的天然气。

凝析气是一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特殊的气藏气。

在地下较高温度、压力下,凝析油因逆蒸发作用而气化或以液态分散(溶解)于气中,呈单一气相存在,称之为凝析气。

采出后因地表温度、压力较低,其中凝析油呈液态析出,与天然气分离。

这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气藏,称为凝析油气藏,常简称为凝析气藏,或凝析油藏。

(2)分散型天然气分散型天然气主要以油溶气、水溶气、煤层气、致密地层气和固态气水合物赋存。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和注水量,避免超压注水导致储层破裂。
提高采收率途径和措施
注水开发
通过向油藏注水补充地层能量,提高采收率。注水方式包 括边缘注水、切割注水、面积注水和点状注水等。
气体驱替
利用天然气、二氧化碳等气体驱替油藏中的原油,提高采 收率。气体驱替方式包括连续气驱、周期注气等。
化学驱替
向油藏注入化学剂(如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碱等),改 善原油流动性,提高采收率。化学驱替方式包括聚合物驱 、三元复合驱等。
开发过程中储层保护策略
钻井过程中的储层保护
01
优化钻井液性能,减少钻井液对储层的损害;采用欠平衡钻井
技术,降低钻井液柱压力,减少压差卡钻风险。
完井过程中的储层保护
02
优化完井方式,如采用裸眼完井、筛管完井等,减少完井作业
对储层的损害。
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储层保护
03
优化注水水质,减少注入水对储层的损害;合理控制注水压力
04 油气运移与聚集机制探讨
油气运移方式及驱动力分析
运移方式
油气在地下岩层中的运移方式主要包 括渗透、扩散和涌流等,这些方式受 岩层物性、流体性质和驱动力等因素 影响。
驱动力分析
油气运移的主要驱动力包括浮力、水 动力、毛细管力和构造应力等,这些 力在油气运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油气聚集条件及过程模拟
包括水平井、多分支井、大位移井、欠平 衡钻井、自动化智能化钻井等技术的不断 发展和应用,提高了钻井效率和质量。
未来钻井工程将更加注重环保、高效、 智能化发展,推动石油和天然气工业 的可持续发展。
钻井工程面临的挑战
包括复杂地层条件(如高温高压、高含硫等 )、深海和超深海环境、环保要求日益严格 等,对钻井工程技术和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按章节总结剖析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按章节总结剖析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学科。

它属于矿产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相关专业的专业理论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油气藏。

第二章油气藏中流体成分和性质一、名词解释石油:是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以液态烃为主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又称原油。

地下油气藏中的石油是由气态、液态、及固态烃类及其衍生物混合而成的,在成分和相态上均表现为及其复杂的混合物。

原油灰分:石油燃烧后的残渣。

石油组分分析(组分组成):利用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对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原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

油质:石油的主要组分,可溶于石油醚而不被硅胶吸附的由烃类组成的浅色粘性物质。

胶质:粘稠状液体或半固体,浅黄、红褐色至黑色,可溶于石油醚、苯、三氯甲烷、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可被硅胶吸附。

沥青质:不溶于石油醚和酒精,而溶于苯、三氯甲烷的沥青部分。

游离沥青:岩样未用Hcl处理,直接被氯仿提出的产物称游离沥青“A”。

束缚沥青:岩样经Hcl处理,直接被氯仿提出的产物称束缚沥青“C”.OEP:色谱图上有奇数C和偶数C的差值,即奇偶优势。

OEP越小,说明了油越成熟。

粘度:反应流体流动难易程度的一个物理参数。

粘度值实质上是反应流体流动时分子之间相对运动所引起内摩擦力的大小。

粘度大则流动性差,反之则流动性好。

粘度分为动力粘度、运动粘度和相对粘度。

石油地质上通常所说的粘度多指动力粘度。

石油的比重:石油的相对密度:在105Pa下,20℃石油与4℃纯水的密度比值,用d420表示。

P22石油的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发荧光的特性称为荧光性。

利用石油具有的荧光性,可以用紫外灯鉴定岩石中微量石油和沥青类物质的存在。

石油的旋光性:石油能使偏振光的振动面旋转一定角度的性能。

石油的旋光角一般是几分之一度到几度之间。

旋光性可以作为石油有机成因的重要证据之一。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概要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概要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概要Petroleum Geology Summary1、油气藏的要素石油(petroleum)是存在于地下岩石中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在成分上以烃类化合物(hydrocarbon)为主,但也含有数量不等的非烃化合物(non-hydrocarbon)。

在相态上则以液态为主,溶有一定的气态和固态物质。

通常所称原油(crude oil)一般是指液态石油,气态物质属于天然气(natural gas),固态则叫做固体沥青(solid bituments)。

石油的物质组成非常复杂,因此没有确定的化学成分,物理常数也随化学成分变化而变化。

地下岩石之中能储存石油、天然气,其基本条件是这类岩石的孔隙性(porosity)比较好,能够提供给油气以储集空间(pore-space);同时还具有比较好的渗透性(permeability),允许油气注入其空间。

这种具有连通孔隙、允许油气在其中渗滤的岩石就是储集岩(reservoir rock)。

储集岩的概念只表明其具备储集油气的能力,并非一定都已储集油气。

虽然理论上没有岩性限制,但实际上主要的储集岩是沉积岩层,例如碎屑岩、碳酸盐岩等。

因此,储集岩又被习惯性称做储集层(或储层)(reservoir bed)。

早在油气注入之前,储层中孔隙(或裂隙)应该是饱含地层水的。

正是油气的注入,将一部分地层水驱替出来。

未被油气占注的储集层孔隙体积仍被地层水占据。

含油气范围内直接与油气层连通的地层水叫油层水或油田水(oil field water)。

油田水化学和油田水动力学的研究,对于石油勘探(petroleum exploration)和石油开发(petroleum development)都很重要。

由于石油天然气通常比油田水的密度要小,在地下岩石孔隙中,油气始终受到油田水浮力(buoyancy)的驱使,而具有向上倾方向渗流的趋势。

这与地表水系受重力的驱使总是流向低洼地带的道理相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题
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油田水
一、名词解释
石油、石油的灰分、组分组成、石油的比重、石油的荧光性;天然气、气顶气、气藏气、凝析气(凝析油)、固态气水合物、煤型气、煤成气、煤层气;油田水、油田水矿化度
二、问答题
1. 简述石油的元素组成。

2. 简述石油中化合物组成的类型及特征。

3.何谓正构烷烃分布曲线?在油气特征分析中有哪些应用?
4. 简述Tissot和Welte 三角图解的石油分类原则及类型。

5. 简述海陆相原油的基本区别。

(如何鉴别海相原油和陆相原油?)
6. 描述石油物理性质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7. 简述天然气依其分布特征在地壳中的产出类型及分布特征。

8. 油田水的主要水型及特征。

9. 碳同位素的地质意义。

第二章油气生成与烃源岩
一、名词解释
沉积有机质、干酪根、成油门限(门限温度、门限深度)、生油窗、烃源岩、有机碳、有机质成熟度、氯仿沥青“A”、CPI值、TTI法(值);
二、问答题
1.沉积有机质的生化组成主要有哪些?对成油最有利的生化组成是什么?
2.按化学分类,干酪根可分为几种类型?简述其化学组成特征。

3.论述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现代模式及其勘探意义。

(试述干酪根成烃演化机制)
4.试述有机质成烃的主要控制因素。

(简述时间—温度指数(TTI)的理论依据、方法及其应用。


5.试述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岩相古地理环境(地质条件)。

6.天然气可划分哪些成因类型?有哪些特征?
7.试述生油理论的发展。

8.评价生油岩质量的主要指标。

9.油源对比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目前常用的油源对比的指标有哪几类?
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
一、名词解释
储集层、绝对孔隙度、有效孔隙度、绝对渗透率、有效(相)渗透率、相对渗透率、孔隙结构、流体饱和度、砂岩体、盖层、排替压力
二、问答题
1.试述压汞曲线的原理及评价孔隙结构的参数。

2.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有哪些?影响碎屑岩储集层物性的地质条件(因素)。

(简述碎屑岩储集层的主要孔隙类型及影响储油物性的因素。


3.碎屑岩储集层的沉积环境(储集体类型)及主要物性特征。

4.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有哪些?碳酸盐岩储集层按储集空间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其物性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5.试述碎屑岩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及物性影响因素的区别。

6.简述盖层封闭作用的主要机理。

第四章圈闭和油气藏
一、名词解释
油气圈闭、油气藏、构造圈闭(油气藏)、背斜圈闭(油气藏)、断层圈闭(油气藏)、裂缝性背斜圈闭、刺穿圈闭、地层圈闭(油气藏)、不整合圈闭(油气藏)、岩性圈闭(油气藏)、水动力油气藏、闭合高度、油气藏高度、流体势;
二、问答题
1.简述度量圈闭和油气藏的参数。

2.简述圈闭、油气藏类型划分的依据及主要类型。

3.试述背斜油气藏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4.断层油气藏形成的机理、基本特征和主要类型。

5.论述断层封闭的因素及其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6.试述地层油气藏类型、特点及其分布。

7.简述岩性油气藏的主要类型及形成的沉积背景。

8.试述古潜山油气藏与基岩油气藏的异同点。

9.水动力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

第五章石油及天然气运移
一、名词解释
油气运移、油气初次运移、油气二次运移、异常(高)地层压力、排烃效率、生油岩有效排烃厚度、浮力
二、问答题
1.论述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因素。

2.论述异常高压产生的原因及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3.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有哪些?其相态演变方式。

4.解释油气初次运移的途径及方式。

5.油气二次运移中质点的受力情况(即运移机理)。

6.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及疏导体系有哪些?
7.试述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取决于哪些因素。

8.根据油气二次运移的机理分析含油气盆地中有利的远景区。

9.油气二次运移中油气性质的变化。

第六章油气藏的形成
一、名词解释
油气聚集、成烃坳陷、(有利)生储盖组合、有效圈闭;临界温度、临界压力
二、问答题
1.试述油气差异聚集的条件、特点及意义。

(根据油气差异聚集的原理论述盆地中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

2.论述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条件。

3.试述生储盖组合的类型及形成大型油气藏必须具备的生储盖组合条件。

4.简述凝析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5.简述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方法。

6.简述油气藏破坏的主要因素。

第七章含油气盆地与油气聚集单元
一、名词解释
沉积盆地、含油气盆地、一级构造单元、二级构造单元、三级构造、含油气系统、油气聚集带、油气田
二、问答题
1.含油气盆地的基底、周边类型。

2.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单元划分。

3.以地球动力学背景考虑其所处的板块位置,含油气盆地可分为哪些类型?
4.试论(大陆)裂谷型盆地(如渤海湾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

5.试述前陆盆地油气藏类型及其形成条件、分布规律。

6.试从大地构造观点来分析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分布特征及其油气聚集类型。

7.简述含油气系统的研究内容。

第八章油气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
一、名词解释
地温梯度、地层压力、均—化温度
二、问答题
1.从油气藏形成理论论述油气在地壳中的分布。

2.论述油气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

3.为什么三角洲沉积体系是形成油气聚集最有利的地质环境?
4.论述不整合面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