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教案(人教A版必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选自新人教A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二课时,是利用前一节课中的函数的零点和方程的根的关系来才解方程的根,而如何求得函数的零点,就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这里要求学生懂得二分法的求解的过程,理解二分法求解的原理,更重要的是,有了计算机这种高科技产品,使得复杂的计算变成了简单,使得这种近似的计算方法有了更广泛的应用空间。为必修3算法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让学生对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以及逼近的数学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同学们有了第一节课的基础,对函数的零点具备基本的认识;而通过生活中的案例来接触二分的思想,使二分法不要变化抽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数学就在我身边,数学无处不在的。学生也能够很容易理解这种方法。对于高次方程和超越方程对应函数零点的寻求会有困难.

三、教学目标

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二分法的概念,掌握运用二分法求简单方程近似解的方法,从中体会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联系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逼近思想;体会数学逼近过程,感受精确与近似的相对统一;通过具体实例的探究,归纳概括所发现的结论或规律,体会从具体到一般的认知过程.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使学生体会函数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联系,初步形成用函数观点处理问题的意识.

2.教学难点:方程近似解所在起始区间的确定,近似解与精确度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体会一分为二的“逼近”思想

问题1:在班级举办的新年晚会上,有一支有100个小彩灯组成的串联彩灯电路突然不亮了,知道只有一个灯泡烧毁,如何迅速找出烧掉的灯炮并换掉,让欢乐的气氛得以继续?

这个问题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确实,这个欢快的场面,出现了这个大杀风景的事,是有点不爽,越快找出烧毁的灯炮越好。

[学情预设] 学生独立思考,可能出现的以下解决方法:

思路1:用万用表按顺序一个一个灯泡去测试.

思路2:通过先找到中间的灯泡,测试两次,这样就剩下50个灯泡,以此类推不用几次即可找出烧毁的灯泡。

老师从思路2入手,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如图,首先找到中间灯炮的接点A51.用万用表测量A1与A51之间的电阻,如果指针不动,说明电阻无穷大,烧毁的灯光就在A1与A51之间,否则烧毁的灯光就在A52与A101之间,若是在A1至A51之间,再测量A1至A26之间和A26至A51之间,找出烧毁灯泡所在的电路段,以此类推.每查一次,可以把待查的线路长度缩减一半,如此查下去,不用几次,就可以烧毁的灯光.接下来教师现场演示测量过程.

在一条线段上找某个特定点,可以通过取中点的方法逐步缩小特定点所在的范围(即二分法思想).

[设计意图] 从实际问题入手,现场演示用二分法思想查找烧毁的灯泡,通过演示让学生初步体会二分法的算法思想与方法, 说明二分法原理源于现实生活,并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

(二)师生探究,构建新知

问题2:现在我把烧毁的灯泡比作函数()ln26

=+-的零点,请同学们

f x x x

先猜想它的零点大概是什么?

1.教师引导学生计算)2(f,)3(f的值,以及()ln26

=+-在(2,3)是

f x x x

否有定义。

计算结果:()ln26

f>

=+-在(2,3)是连续函数,而且(2)

f x x x

f<0,(3) 0.

教师演示:用毛线比作函数曲线,因为(2)

f>0.所以横坐标为2

f<0,(3)

的点在x轴下方,横从标为3的点在x轴上方,将毛线的两端分别固定在x轴的上方或下方,无论毛线如何放置,始终与x轴交于2至3之间

结论:实际上在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如果两个端点的函数值是异号的,那么函数图象就一定与x轴相交,即方程()0

f x=在区间内至少有一个解(即上节课的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为下面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引导学生从“数”和“形”两个角度去体会函数零点的意义,掌握常见函数零点的求法,明确二分法的适用范围.也就是()ln26

=+-在区间(2,3)内有零点。

f x x x

2.我们已经知道,函数()ln 26f x x x =+-在区间(2,3)内有零点,且(2)f <0,(3)f >0.进一步的问题是,如何找出这个零点?

合作探究:学生先按四人小组探究.(倡导学生积极交流、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的结论:如果能够将零点所在的范围尽量缩小,经过多次以后,我们可以得到零点.

教师问:要经过多少次缩小范围呢?

学生:因为我们这节课的课题是求近似解,近似解有精确度问题,所以只要指定精确度,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师问:那如何缩小范围呢?

这个问题学生可能有两种回答:

1.通过“取中点”的方法逐步缩小零点所在的范围。

2.通过“取三等分点或四等分点”等方法逐步缩小零点所在的范围,因为他看到了找烧毁灯泡的过程中,中间点并不中间。

教师总结:很好,一个直观的想法是:如果能够将零点所在的范围尽量缩小,那么在一定精确度的要求下,可以得到零点的近似值.其实“取中点”和“取三等分点或四等分点”都能实现缩小零点所在的范围.但是在同样可以实现缩小零点所在范围的前提下,“取中点”的方法比取“三等分点或四等分点”的方法更简便(便于实现必修3中的算法设计).因此,为了方便,下面通过“取中点”的方法逐步缩小零点所在的范围.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求区间(,)a b 的中点的方法2

a b x +=. 合作探究:(学生4人一组互相配合,事先确定好精确度,一人按计算器,一人记录过程.另1人确定每次计算得到的零点所在的区间,最后一人监督计算结果是否符合要求,即区间的长度是否<=精确度,若是即得到近似值。)

步骤一:取区间(2,3)的中点2.5,用计算器算得(2.5)0.0840f ≈-<. 由(3)f >0,得知(2.5)(3)0f f ⋅<,所以零点在区间(2.5,3)内。

步骤二:取区间(2.5,3)的中点 2.75,用计算器算得(2.75)0.5120f ≈>.因为(2.5)(2.75)0f f ⋅<,所以零点在区间(2.5,2.75)内.

结论:由于(2,3)(2.5,3)(2.5,2.75)⊃⊃,所以零点所在的范围确实越来越小了. 如果重复上述步骤,在一定精确度下,我们可以在有限次重复上述步骤后,将所得的零点所在区间内的任一点作为函数零点的近似值.特别地,可以将区间内的任一点作为函数零点的近似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