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的传导通路-运动

合集下载

传导通路 神经解剖

传导通路 神经解剖

薄束核、楔束核 (延髓)
上行
内囊后肢
腹后外侧核 (背侧丘脑)
丘脑中央辐射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躯干和四肢意识性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 觉传导通路示意图
损伤部位: 交叉平面上方或下方

丘脑 中央 辐射
薄 束 结 节
楔 束 结 节
T4以上(楔束) T5以下(薄束)
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浅感觉)传导通路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视神经 鼻侧半纤维交叉× 颞侧半纤维不交叉
双极细胞
视交叉 视束
节细胞 经内囊后肢 外侧膝状体 上丘臂 顶盖前区 视辐射 端脑距状沟 两侧皮质 (视区)
双侧动眼N副核
双侧瞳孔括约肌 双侧瞳孔缩小
双侧动眼N
节后纤维
双侧睫状N节
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径路
视野的概念及投射至视网膜的交叉关系
针刺小指掌面产生疼痛感觉
尺神经—臂丛内侧束—脊神经节—后角固有核—对侧脊髓丘脑侧 束—对侧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对侧丘脑中央辐射—对侧中央后回 的中部
右上颌第一磨牙产生疼痛
右侧上牙槽神经—右侧上颌神经—右侧三叉神经节—右侧三叉 神经根—右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左侧三叉丘系—左侧背侧丘脑腹 后内侧核—左侧丘脑中央辐射—左侧中央后回下部
皮质脊髓束
锥体系
分部
锥体外系
皮质核束
锥体系
上运动神经元为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巨型锥 体细胞(Betz细胞)等大脑皮质的锥体细胞,其轴 突大部分纤维经过延髓锥体。 包括:1、皮质脊髓束 2、皮质核束
1. 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肢前部、中脑大脑脚底、脑桥基底部、延髓锥体
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 央旁小叶前部锥体细胞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中枢神经的传导通路-运动

中枢神经的传导通路-运动
舌下N核 损伤: (1)一侧上运动N元损伤,可产生对侧眼裂以下面肌和对侧舌 肌瘫痪,表现:对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囗角低垂,嘴歪向病 灶侧,流囗水,不能作鼓气、露齿和吹哨, 伸舌时舌尖偏向 病灶对侧,称核上瘫痪(上单位瘫痪、属于痉挛性瘫痪)。 (2)一侧下运动N元损伤,可产生同侧全部面肌和同侧舌肌瘫 痪,表现:额横纹消失,眼下能闭、同侧鼻唇沟消失,囗角低 垂,嘴歪向病灶侧,流囗水,不能作鼓气、露齿和吹哨, 伸 舌时舌尖偏向病灶侧,称核下瘫痪(下单位瘫痪、属于软瘫)
定位诊断-痉挛性瘫痪
3. 内囊(internal capsule)
运动纤维最集中(图2-23) 出现“三偏”征
对侧均等性偏瘫 (包括中枢性面瘫\舌下神经瘫)
对侧偏身感觉减退 对侧同向性偏盲
定位诊断-痉挛性瘫痪
4. 脑干(brain stem)
交叉性瘫痪(crossed paralysis) 病灶水平同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性瘫 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性瘫 (包括病变水平以下对侧脑神经上运动神经元性瘫)
上运动神经元临床表现
• (1)缺损症状:瘫痪,即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又称中枢性瘫痪
或痉挛性瘫痪。
• (2)刺激症状:抽搐。 • (3)释放症状:中枢性瘫痪的肌张力增高(折刀样肌张力增高
),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 (4)断联休克症状:中枢神经系统局部急性严重病变,引起功
能上与受损部位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缺失,如急性 中枢性偏瘫肢体开始是弛缓的,肌张力减低,深浅反射消失(脑 休克);急性脊髓病变时受损平面以下的弛缓性瘫痪(脊髓休克 ),休克期过去后,受损组织的释放症状逐渐出现,转变为肌张 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在皮质下白质及内囊处, 锥体束病变引起的偏瘫,常常是上肢比下肢重,远端比近端重, 上肢伸肌比屈肌重,下肢的屈肌比伸肌重,面神经瘫痪限于对侧 下部面肌及舌肌,表情动作不受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中枢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总论一、神经系统区分神经系统分为中枢部和周围部。

中枢部即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周围部即周围神经系统,分脑神经和脊神经。

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

周围神经按分布,可区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

周围神经有运动成分和感觉成分,分别称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或传出神经和传入神经。

内脏神经分布于心肌、平滑肌和腺体,不受主观意识控制,又称自主神经或植物神经。

植物神经的传出神经又分为交感神经和付交感神经。

二、神经系统组成神经系统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又分为轴突和树突两种。

树突数量为一个或多个,较短,反复分支,形如树枝状。

轴突每个神经元只有一条,长短因神经元异。

1神经元neuron分类依突起的多少:假单极神经元pseudo un ipolar neuron双极神经元bipolarneuron多极神经元mutipolarn euro n依功能:感觉神经元sensory neuron运动神经元motor neuron联络神经元依轴突的长短:Golgi I型(长Golgi II型(短依神经元内所含递质:种类较多神经纤维的类别: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突触syn aps神经元间相联系的接触点即突触。

分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

2.神经胶质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少突胶质细胞oigodendrocytes小胶质细胞microglia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反射弧reflex arch: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四.神经系统的术语灰质:在中枢内,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的部位。

白质:在中枢内,神经元轴突聚集的部位。

皮质:大脑和小脑表面的灰质。

髓质:脑和脊髓内的白质神经纤维、神经束、神经。

神经核:在周围部,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的部位。

神经节:在周围部,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的部位。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ppt课件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ppt课件
ppt课件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ppt课件
-5-
感觉(上行)传导通路
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 头面部
意识性 非意识性
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 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听觉传导通路 平衡觉传导通路
内脏感觉传导通路 一般内脏感觉 特殊内脏感觉
躯干、四肢 头面部
运动(下行)传导通路 -6-
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
ppt课件
-15-
二、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
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传导通路又称浅感 觉 传 导 通 路 , 由 3级 神 经 元 组 成。 (一)躯 干 和 四 肢 痛 温 觉 、 粗 触 觉 和 压 觉 传导通路
ppt课件
-16-
二、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
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胞体中、 小 型 , 突 起 较 细、 薄 髓 或 无髓 , 其 周 围 突 分 布 于 躯干 和 四 肢 皮 肤 内 的 感 受 器 ; 中 枢 突经后根进入脊髓。 其 中 ,传 导 痛 温 觉 的 纤 维 ( 细 纤 维 ) 在 后 根的 外 侧 部 入 脊 髓 经 背 外 侧 束 再 终 止 于 第 2 级 神 经 元 ; 传 导 粗触 觉 和 压 觉 的 纤 维 ( 粗 纤 维 ) 经 后 根内 侧 部 进 入 脊 髓 后 索 , 再终止于第2级神经元。

第十九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第十九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第十九章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第十九章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神经系统是人体内部信息传导的重要系统,主要由神经元组成。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是指神经信号是如何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路径。

它是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的基础,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神经系统的工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主要包括传入传导通路和传出传导通路两个方面。

传入传导通路是指从感受器官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信号的路径,主要负责感觉信息的接受和传递。

常见的传入传导通路有视觉传导通路、听觉传导通路、平衡传导通路、触觉传导通路等。

其中,视觉传导通路是指眼睛接受到的光信号经过视觉神经传入大脑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路径。

听觉传导通路是指耳朵接收到的声音信号经过听觉神经传入大脑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路径。

平衡传导通路是指通过内耳的前庭器官接收到的重力感受信号和加速度信号经过平衡感觉神经传入大脑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路径。

触觉传导通路是指通过皮肤、肌腱、关节等感受器官接收到的触觉信息经过感觉神经传入大脑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路径。

传出传导通路是指神经信号从中枢神经系统传出到神经肌肉接合部的路径,主要负责运动指令的传递和行动的控制。

常见的传出传导通路有运动神经传导通路和自主神经传导通路。

运动神经传导通路是指从大脑或脊髓发出的神经信号经过运动神经传至肌肉或腺体,使其产生相应的动作或分泌。

自主神经传导通路是指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发出的神经信号经过自主神经传至器官,对其进行调节和控制。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化学物质传递来实现的。

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会产生电位变化,即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依赖于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和神经递质。

离子通道的开闭状态调节了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变化,从而引发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

神经递质则承担着将神经信号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相邻神经元的重要角色。

当动作电位到达神经元的突触前端时,神经递质会被释放到突触间隙,然后结合到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进而引发下一个神经元的动作电位。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增高
减低
亢进
消失
减弱或消失
消失
亢进
减弱或消失
有(+)
无(-)
早期无,晚期为废用 早期即有萎缩
性萎缩
(二)锥体外系
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 的传导路径。主要机能:调节肌张力、协 调肌群活动、维持和调整身体姿势、进行 习惯性和节律性动作等。
主要由三条: 1、皮质-纹状体-皮质环路 2、黑质-纹状体环路 3、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皮质脊髓前束 中有一部分纤维始 终不交叉而止于同 侧脊髓前角细胞, 支配躯干肌,故前 角内侧运动细胞受 双侧皮质脊髓束支 配,所以,躯干肌 是受两侧大脑皮质 支配。
皮质脊髓束 损伤:
对侧前角运 动细胞瘫痪
对侧上、下 肢瘫痪
中央前回下部的皮质 Ⅰ
后内 肢囊
束体锥
脑干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1、皮质-纹状体-皮质环路
皮质纹状体纤维
额、顶叶
新纹状体

大脑 皮质
4、6区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苍白球丘脑纤维 体
皮 质 | 纹 状 体 系 图
2、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大脑 皮质
额、枕、颞叶 皮质脑桥纤维 脑桥核
小脑皮质
4、6区
腹前核 腹外侧核
结合臂
齿状核
苍白球丘脑纤维
红核
交叉
红核脊髓束 交叉
诊断:脊髓半截综合症。 请请你用所学解剖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受损的部位是哪里? (2)左、右的症状为什么会有不同,损伤了哪一些传 导束会出现上述症状和体征?
参考答案
(1)受损的部位是胸8或胸9脊髓节段右侧半。

中枢神经传导通路

中枢神经传导通路

蛛网膜下隙
Subarachnoid space
小脑延髓 交叉池 桥池 脚间池 四叠体上池
蛛网膜粒 (arachnoid granulations)
三、软脑膜
薄而富有血管和神经, 覆于脑表面并伸入沟 裂和脑室内。在脑室 旳一定部位,与室管 膜上皮共同构成脉络 组织。并形脉络丛。
脑和脊髓旳血管
一、脑血管
躯体、四肢本 周围突 体觉和精细触
中枢突 后根
觉感受器
脊神经节
脊髓 T5 下列:薄束 后索 T4以上:楔束
第一级神经元
薄束核 楔束核
左右交叉
发出二级纤维
内侧丘系
内侧丘系交叉
第二级神经元
丘脑腹后外侧核
发出三级纤维
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第一躯体感觉区)
第三级神经元
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演示
1、脑旳动脉起源
颈内动脉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供给端脑前2/3 与间脑旳前部
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供给端脑后1/3、脑干、 小脑和间脑后部
脑动脉分类
(1) 皮质支: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后动脉
营养脑皮质及其深面 旳髓质
(2) 中央支: 从大脑前、中、后 动脉旳起始处发出
营养深部脑髓质、基 底核、内囊和间脑等
颈内动 脉分支
大脑前A 前交通A 大脑中A 脉络丛前A 后交通A
左椎动脉 右椎动脉 基底动脉
脊髓前、后A 小脑下后A
大脑后A 小脑上A 脑桥A 迷路A 小脑下前A
中央动脉
由大脑前、中、后动脉起始处向上呈直角发 出主要分布于基底核、内囊和间脑。

神经传导通路

神经传导通路
06
神经传导通路的研究方法
生物学方法
利用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研究神经细胞的生长、发育和功能。
物理学方法
应用计算物理学、量子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理论,研究神经系统的物理性质和功能。
数学方法
应用数学理论和计算机模拟等手段,研究神经系统的数学模型和仿真模拟。
01
02
03
神经传导通路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之一,对神经传导通路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脑科学的本质和规律。
神经肌肉接头
由胞体、轴突和树突组成,负责接收、处理和传递神经信号。
神经元
轴突-胞体传导
轴突-树突传导
末梢神经-效应器传导
运动神经传导通路的传导方式
损伤类型
包括神经断裂、神经卡压、神经炎等。
治疗方式
包括手术修复、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具体的治疗方案需根据损伤类型和程度制定。
运动神经传导通路的损伤与治疗
将神经冲动整合后上传至大脑皮质。
快速传导
刺激作用于外周感受器后,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以电信号形式迅速上传至大脑皮质。
慢速传导
刺激作用于外周感受器后,通过初级感觉神经元以神经递质形式传递至大脑皮质。
感觉神经传导通路的传导方式
感觉神经传导通路损伤可导致感觉障碍,如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减退或丧失等。
损伤表现
效应器是指接受神经信号并作出相应反应的组织或器官,如肌肉、腺体等。
神经传导通路的组成
传入神经纤维
传出神经纤维
效应器
神经中枢
神经元与神经传导
02
胞体
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负责合成和储存神经递质、线粒体等重要成分。
突起
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负责接收信号并向胞体传递,轴突负责将信号从胞体传到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

人体解剖中枢神经系统传导通路传导路

人体解剖中枢神经系统传导通路传导路

维持 调节
整体姿势
(完成无意识习惯性动作)。
1 皮质—纹体—苍白球系 • 配合锥体系,协调肌群
⑴ 皮质—纹状体—背测丘脑环路 运动,纠正随意运动的
⑵ 纹体—黑质环路
误差,确保精细动作的
⑶ 苍白球—底丘脑环路
2 皮质—脑桥—小脑系
完成。
课堂作业
1、躯体四肢浅感觉的传导通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一级神经元胞体在_____脊__神__经__节_ ,第二级神 经元胞体在____脊__髓__后_角___,第三级神经元胞体 在_____背_ _侧_丘__脑__腹_后__外__侧_ 核,其交叉部位位于 ___脊__髓__白__质__前_联__合__,最后投射至大脑皮质 _中__央__后__回__上_2_/_3 _中__央_旁__小__叶__后__部。
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教学目的: 1)掌握躯干四肢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2)掌握躯干、四肢的痛、温度和粗略 触觉传导通路
3)了解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 通路
4)掌握运动传导通路
简单 反射
大脑、中小脑枢、间脑
感 觉 传 导 路










复杂 反射
感受器
效应器
一、上行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
一侧视神经临床表现该眼 Nhomakorabea野全盲视交叉中央部 视交叉外侧部损伤
双眼视野颞侧半偏盲(桶状视野) 患侧视野鼻侧半偏盲
一侧视束(视辐射、 双眼病灶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视区)
对光反射通路
视 束
视 交 叉 视 神Ⅱ 经
顶盖前区
双侧
动眼神经 副交感核

睫状N节

--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

--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
第三级神经元位于腹后外侧核,发出纤维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 后肢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旁中央小叶后部。本通路若 受损,患者闭目时不能确定关节及肌肉的位置和运动方向,精细触觉与 两点辨别觉亦丧失。
➢头面部的本体感觉:三叉神经中脑核可能与第Ⅲ、Ⅳ、Ⅴ、
Ⅵ对脑神经所支配的本体感觉传入有关,但目前对其功能仍有争议。
概述:
1、感受器接受内外环境刺激→神经冲 动→传入神经→中枢→大脑皮质→产生感觉
2、大脑皮质(整合感觉信息)→传出 纤维→脑干→脊髓的运动神经元→躯体和内 脏效应器→引起效应运动
因此在神经系统内●运动(下行)传导通路
一 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路
➢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肌腱和关节的 本体感受器、 皮肤的精细触 觉感受器
周围突
中枢突 脊髓后索 形成 薄束、楔束
脊N节
进入

上行
发出纤维经中央管腹侧 内侧丘系
上行
交叉至对侧上行形成
内囊后肢
薄束核、楔束核
丘脑腹后外侧核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部分中央前回
2 传向小脑的非意识性本体觉通路 由二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其中
神经系统应用解剖
神经系统应用解剖——
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
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简单反射只需经脊髓完 成,而复杂和较复杂的反射弧其中枢在脑,需经多个神经 元所构成的神经链,始终将一定感觉信息经特定神经元链 传到脑,而脑所发起的兴奋亦有特定的神经元链将冲动传 到效应器。这些由多个神经元所组成特定感觉或运动冲动 的神经元链称为中枢神经的传导通路。中枢神经传导路可 分为感觉(上行)传导路和运动(下行)传导路两大类。

运动传导通路

运动传导通路

运动传导路:
1、皮质脊髓束: 上运动神经元位于中央 前回的上2/3及旁中央小叶前 份,其轴突集中构成锥体系 中的皮质脊髓束,经内囊后 肢的上份,至中脑的大脑脚 底中3/5的外侧部,进入延脑 后形成延脑锥体,在锥体下 端的锥体交叉其大部份 (75%)纤维交叉至对侧构 成皮质脊髓侧束,在白质侧 索内下行,其余的不交叉纤 维构成同侧白质内的皮质脊 髓前束,
延脑丘系交叉平面:
薄束及核、楔束及核: 丘系交叉:本体感觉交叉。 三叉神经脊束及核: 舌下神经及核:管理舌肌运动。 脊髓丘脑束: 皮质脊髓束: 半横断损伤后表现: ①同侧半身深感觉消失。 ②对侧半身浅感觉消失。 ③双侧三叉神经眼支管理的皮肤痛、 温觉消失。 ④舌下神经核下瘫。 ⑤对侧上、下肢硬瘫。
锥体外系:
一、锥体系的概念:
锥体外系是指锥体系以外的下行传导纤维,它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
背侧丘脑,底丘脑,红核,黑质,脑桥核,小脑,脑干网状结构,前庭神经 核等一系列结构。
二、锥体外系的特点:
①、锥体外系的起源非常广泛,包括了几乎整个大脑皮质,但主要是来 自额叶和顶叶的躯体运动区和躯体感觉区的纤维。 ②、信息传递过程中常由多级神经元相互联系,形成复杂的网络。 ③、不引起主观运动,主要作用是调整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维持习 惯性动作和姿势。


题:
患者XXX 性别男 年龄42 因头部外伤入院。 检查结果: ①、左上、下肢瘫痪,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 Hoffmann征阳性、Babinski征阳性。 ②、口角歪向右侧,伸舌时舌尖偏向左侧。 ③、左侧半身的痛、温觉和本体感觉消失。 ④、左侧面部痛、温觉消失,触觉存在。 ⑤、右侧面部痛、温觉消失。 2、请问病变位于何处?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临床上,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的随意运动麻 痹,伴有肌张力增高,呈痉挛性瘫痪;深反射 亢进;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等)减弱或 消失;可出现病理反射(如Babinski 征);因为下 运动神经元正常,病程早期肌不出现萎缩
中脑的常见综合症
Weber综合征
• 又称大脑脚综合征(Weber syndrome)同 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偏瘫(包括中 枢性面瘫和舌瘫)。病变位于中脑大脑脚 底腹侧部,损害锥体束和动眼神经。发生 交叉性瘫。常见病因:颞叶肿瘤、硬膜下 血肿伴发的天幕疝压迫大脑脚(特别是颞 叶肿瘤或血肿引起的钩回疝)、颅底动脉 瘤。
Benedit综合症
• 本尼迪特综合症:同侧:动眼神经麻痹。 对侧:锥体外系症状,如偏身舞蹈、偏身 徐动症和偏身震颤及肌张力增高等类似帕 金森氏综合症。中脑大脑脚后方的红核、 黑质,因动眼神经根纤维穿经黑质内侧部, 所以黑质病变常累及同侧动眼神经。常见 病因:局部的炎症、外伤等。
Claude综合症
• 克劳德综合症:同侧:动眼神经麻痹。 对侧:偏身共济失调。病灶位于中脑被盖 部,接近中脑导水管部位,损伤红核(红核 网状脊髓束)、因动眼神经根纤维穿经红核, 所以红核病变常累及同侧动眼神经。常见 病因:局部炎症、肿瘤、外伤。
Parinaud综合症
• 帕里诺综合症:表现:上丘受损常有以下 三种情况:(1)双眼上视瘫痪。(2)双 眼向上向下均瘫痪。(3)双眼下视瘫痪。 病灶位于中脑顶盖部(四叠体)即四叠体 综合症。常见病因:松果体肿瘤、四叠体 和小脑蚓部肿瘤、局部炎症及血管病变。
定位诊断-痉挛性瘫痪
2. 皮质下白质(放射冠区)
放射冠皮质与内囊间的投射纤维 愈接近皮质, 神经纤维分布愈分散, 引起对侧单瘫 愈深部纤维愈集中, 导致对侧不均等性偏瘫
定位诊断-痉挛性瘫痪
3. 内囊(internal capsule)
运动纤维最集中(图2-23)
出现“三偏”征
对侧均等性偏瘫
• (4)脊髓:横贯性损害可累及本平面脊髓前角 细胞和双侧锥体束,故高颈髓(颈1~4)病损, 产生四肢上运动神经元瘫,常伴呼吸肌障碍。 颈膨大(颈5~胸2)病损产生上肢下运动神经 元瘫痪,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胸髓病损产 生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腰膨大病损(腰 1~骶2)产生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Weber综合征 Millard-Gubler综合征 Foville综合征 Jackson综合征
定位诊断
• (1)皮质:局限性病变仅损伤其一部分,故 多表现为一个上肢、下肢或面部瘫痪,称单瘫。 当病变为刺激性时,对侧肢体相应部位出现局 限性抽搐(常为阵挛性),皮质病变多见于肿 瘤的压迫、皮层梗死、动静脉畸形等。
(包括中枢性面瘫\舌下神经瘫) 对侧偏身感觉减退 对侧同向性偏盲
定位诊断-痉挛性瘫痪
4. paralysis) 病灶水平同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性瘫 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性瘫 (包括病变水平以下对侧脑神经上运动神经元性瘫)
延髓的常见综合症
Wallenberg综合症
• 瓦仑贝尔综合症:同侧:(1)吞咽困难, 软腭无力(疑核),(2)面部感觉障碍 (三叉神经脊髓束),(3)眩晕、眼球震 颤(前庭神经核),(4)共济失调(绳状 体及脊髓小脑束),(5)Horner征(脑干 网网状结构交感神经)。对侧:痛温觉障 碍(脊髓丘脑侧束)。与同侧面部感觉障 碍构成交叉性感觉障碍。病灶位于延髓背 外侧部。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常见病因: 小脑后下动脉闭塞。
瘫痪-分类&临床表现
1. 弛缓性瘫痪(flaccid paralysis)
下运动神经元瘫或周围性瘫 下运动神经元病变所致
2. 痉挛性瘫痪(spastic paralysis)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因瘫痪肢体肌张力增高而得名
痉挛性瘫痪与弛缓性瘫痪比较(表2-8)
瘫痪-分类&临床表现
表2-8 痉挛性瘫痪与弛缓性瘫痪的鉴别
皮肤营养障碍
肌电图 肌肉活检
多数无
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无失神经电位 正常, 后期呈废用性肌萎缩
常有
神经传导速度减低, 有失神经电位 失神经性改变
瘫痪-定位诊断
要点提示
必须首先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将病变定位于神经
肌肉系统的特定水平, 才能确定肌无力的病因 肌无力分布对神经根病\神经丛病&周围神经病, 以 及神经源性与肌源性病变的鉴别颇有裨益
桥脑的常见综合症
Fovil综合症
• 福威尔综合症:同侧:外展神经麻痹,眼 球不能外展(两眼向病灶侧的同向凝视麻 痹),头部向病灶对侧轻度旋转(内侧纵 束)。对侧:中枢性偏瘫(锥体束),感 觉障碍(内侧丘系)。病灶位于桥脑基底 内侧部,接近中线处。损伤外展神经及其 核上神经通路——内侧纵束;并损伤锥体束。 常见病因:多见于血管病、其次为炎症、 肿瘤、脱髓鞘。
Millard-Gubler综合症
• 米亚尼-居布勒综合症:同侧:眼球外展不 能(外展神经),周围性面瘫(面神经)。 对侧:肢体偏瘫。病灶位于桥脑基底外侧 部。损伤外展神经及面神经或其核;并损 伤锥体束。常见病因:炎症、肿瘤、脱髓 鞘常见。
Raymond-Cestan综合症
• 雷蒙德—塞斯塔: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 (结合臂),面部感觉障碍(三叉神经), 双眼球向病灶侧凝视麻痹(外展神经及内 侧纵束)。对侧:偏身分离性感觉障碍 (脊髓丘脑束)。病灶位于桥脑被盖部的 背侧部,邻近第四脑室底部。病因:可为 小脑上动脉闭塞,桥脑背盖部肿瘤。
上运动神经元
大脑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
第V层锥体细胞 下行轴突形成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皮质延髓束) 特点: 经2级神经元传导(图2-21)
上运动神经元临床表现
• (1)缺损症状:瘫痪,即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又称中枢性瘫痪 或痉挛性瘫痪。 • (2)刺激症状:抽搐。 • (3)释放症状:中枢性瘫痪的肌张力增高(折刀样肌张力增 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 (4)断联休克症状:中枢神经系统局部急性严重病变,引起功 能上与受损部位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缺失,如急性 中枢性偏瘫肢体开始是弛缓的,肌张力减低,深浅反射消失(脑 休克);急性脊髓病变时受损平面以下的弛缓性瘫痪(脊髓休 克),休克期过去后,受损组织的释放症状逐渐出现,转变为肌 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在皮质下白质及内囊处, 锥体束病变引起的偏瘫,常常是上肢比下肢重,远端比近端重, 上肢伸肌比屈肌重,下肢的屈肌比伸肌重,面神经瘫痪限于对侧 下部面肌及舌肌,表情动作不受影响。 •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征:瘫痪分布以整个肢体为主(单瘫、偏 瘫、截瘫);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有病理反射;无肌萎缩 或轻度废用性萎缩;无肌束性颤动;肌电图神经传导正常,无失 神经电位
中枢神经的传导通路
运动传导通路
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一)锥体系
(1)特点: 由二级N元组成 Ⅰ级N元—大脑皮质运动区,即上运动N元,也叫上单位 Ⅱ级N元 —脑N运动核,——即下运动N元,也叫下单位 脊髓前角C 支配骨骼肌(随意控制)
(2)分束: 皮质脊髓束:大脑皮质——脊髓
皮质核(脑干)束:大脑皮质——脑干
• (2)内囊:锥体束纤维在内囊部最为集中, 此处病变易使一侧锥体束全部受损而引起对侧 比较完全的偏瘫,即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肢 体瘫痪,常合并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称 为"三偏"征。
• (3)脑干:一侧脑干病变既损害同侧该平面的脑神 经运动核,又可累及尚未交叉至对侧的皮质脊髓束 及皮质延髓束,因此引起交叉性瘫痪,即一侧脑神 经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如一侧中脑病变出现同侧动眼神经或滑车神经瘫痪, 对侧面神经、舌下神经及上、下肢的上运动神经元 瘫痪;一侧脑桥病变产生同侧5、6、7、8对脑神经 障碍,对侧舌下神经及上、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一侧延髓病变产生本侧9、10、11、12对脑神经障碍, 对侧上、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双侧延髓病变引 起双侧9、10、11、12对或仅9、10两对脑神经瘫痪, 称真性球麻痹,有咽反射消失,舌肌萎缩、纤颤, 下颌反射无改变。双侧皮质延髓束病变引起的双侧9、 10、11、12对或仅9、10两对脑神经功能障碍称假性 球麻痹,特征是咽反射存在,下颌反射亢进,无舌 肌萎缩及纤颤。
症状表现
• 一、常见的患者通常以手部小肌肉无力和肌肉 逐渐萎缩起病,可波及一侧或双侧,或从一侧 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同时肌萎缩向上扩延, 逐渐侵犯前臂、上臂及肩带。肌力减弱,肌张 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束颤动常见, 可局限于某些肌群或广泛存在,用手拍打,较 易诱现。
• 二、声音嘶哑、舌肌萎缩、说话不清、吞咽困 难、唾液外流、进食或喝水呛咳、呼吸困难、 痰液不易咳出。
• 三、对于上运动神经元型患者主要表现为肢体 无力、发紧、动作不灵。专家指出,因病变常 先侵及下胸髓的皮质脊髓束,故症状先从双下 肢开始,以后波及双上肢,且以下肢为重。所 以出现上述症状的患者,应该警惕运动神经元 病的发生。此外,对于运动神经元型的患者多 于30岁左右发病。
• 四、单侧或双侧手肌无力、并带有明显颤动, 大小鱼际肌肉萎缩。 • 五、上肢肌肉及肩胛肌肉萎缩,抬手困难,梳 头无力,下肢呈痉挛性瘫痪,行走缓慢,步态 呈剪刀状
皮质核束
面N核
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 舌下N核
损伤: (1)一侧上运动N元损伤,可产生对侧眼裂以下面肌和对侧舌 肌瘫痪,表现:对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囗角低垂,嘴歪向病 灶侧,流囗水,不能作鼓气、露齿和吹哨, 伸舌时舌尖偏向 病灶对侧,称核上瘫痪(上单位瘫痪、属于痉挛性瘫痪)。 (2)一侧下运动N元损伤,可产生同侧全部面肌和同侧舌肌瘫 痪,表现:额横纹消失,眼下能闭、同侧鼻唇沟消失,囗角低 垂,嘴歪向病灶侧,流囗水,不能作鼓气、露齿和吹哨, 伸 舌时舌尖偏向病灶侧,称核下瘫痪(下单位瘫痪、属于软瘫)
Jackson综合症
• 延髓前部综合症 :同侧:周围性舌下神经 麻痹。对侧:偏身瘫痪。病灶位于延髓上 部前方近中缝处。损伤锥体束,舌下神经。 常见病因:脊髓前动脉闭塞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