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地理各章节重、难点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地理重难点

七年级上册地理重难点

七年级上册地理重难点一、地球和地图。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重点。

-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能列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实例,如麦哲伦环球航行、月食现象、站得高看得远等。

- 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等基本数据。

- 难点。

- 理解地球是不规则球体的概念,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觉地球是平的,要突破这种直观感受,通过各种证据来理解地球的真实形状。

2. 纬线和经线。

- 重点。

- 纬线的特点:形状是圆圈,长度不等(赤道最长,向两极逐渐缩短),指示东西方向。

重要的纬线有赤道(0°纬线)、南北回归线(23.5°N和23.5°S)、南北极圈(66.5°N和66.5°S)。

- 经线的特点:形状是半圆,长度相等,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极点。

0°经线(本初子午线)的确定。

- 能够在地球仪或地图上准确识别纬线和经线,并且能根据经纬线确定某点的地理位置(经纬度)。

- 难点。

- 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及变化规律。

例如,经度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180°,东经度向东增大,西经度向西增大;纬度从赤道向北向南各分90°,北纬向北增大,南纬向南增大。

学生容易混淆经度和纬度的变化方向。

- 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意地点的位置,尤其是在极地地区的经纬网图中确定位置,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

3. 地球的运动。

- 重点。

-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周期(约24小时)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异)。

-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五带的划分)。

- 能够根据地球公转示意图判断不同季节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昼夜长短情况等。

- 难点。

- 理解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其对昼夜长短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重难点整理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重难点整理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知识与技能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特点。

4.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5.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6.通过学习有关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等知识,教会学生运用比较和归纳等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知识与技能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3.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4.学会地球仪的基本技能。

并能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5.通过师生演示地球运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6.通过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归纳判断能力和读图能力。

第三节地图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五种地形.4.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与大洋知识与技能1.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知道全球海陆分布所占比例。

2.运用地图和数据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3.了解人类对地球面貌的认识过程。

4.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5.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4.运用拼图游戏或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各大洲的轮廓,熟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5.以景观图形式展示大洲、大陆、半岛、岛屿与大洋、海、海峡等的分类状况及其相互关系。

人教最新版初中三年地理目录及知识点总结及每章重难点

人教最新版初中三年地理目录及知识点总结及每章重难点

人教最新版初中三年地理目录及知识点总结及每章重难点一、初一地理1. 第一章了解地理- 目标: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含义和发展历程。

- 知识点总结:介绍了地理学科的定义和地理学家的研究内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 重难点:地理学科的定义和地理学家的研究内容。

2. 第二章了解地球的外貌- 目标:了解地球的外貌及构成。

- 知识点总结:介绍地球的外貌特征,包括地球的形状、构造和地球的自转、公转等基本特征。

- 重难点:地球的形状、构造和地球的自转、公转。

二、初二地理1. 第一章了解地球的运动- 目标: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 知识点总结:详细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包括地球的自转轴、地球的公转轨道等相关知识。

- 重难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相关知识。

2. 第二章探究地球的内部- 目标: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及相关现象。

- 知识点总结: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等;讨论地震、火山等地球内部现象。

- 重难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地球内部现象。

三、初三地理1. 第一章探究水资源- 目标: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 知识点总结:介绍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讨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

- 重难点: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合理利用问题。

2. 第二章认识我国经济地理- 目标:了解我国的经济地理特点。

- 知识点总结:介绍我国的经济地理特点,包括我国的资源分布、工业布局、农业布局等。

- 重难点:我国的经济地理特点。

以上是人教最新版初中三年地理课程的目录及知识点总结,每章重难点都进行了相应的概括和归纳。

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八年级地理人教版下册知识图谱、重难点解析和复习目录

八年级地理人教版下册知识图谱、重难点解析和复习目录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知识图谱及重难点解析一、本单元知识图谱二、本单元重难点解析(一)重难点分析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和地理特征上的差异及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依据。

本单元是中国区域地理的开篇内容,对于学生整体把握中国区域地理的概况,构建区域认识的程序与方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单元的核心知识是中国的区域差异,掌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和区域划分。

(二)难点突破【难点突破1】通过展示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地图强化学生对四大区划在空间位置与划分界线上的认识,利用划分界线引导学生加深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主要依据。

【难点突破2】作为复习课,重难点的突破一是要将平时的课堂内容扩展维度其次要增加深度。

在通过比较中国南北方区域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差异让学生学会区域比较的一般内容,从而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的过程。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知识图谱及重难点解析一、本单元知识图谱二、本单元重难点解析(一)重难点分析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我国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和自然与人文地理相关方面特征。

其中北方地区农业特征与发展条件;东北工业与农业发展;黄土高原的形成与水土流失的成因和北京的城市职能与发展方向是本单元的核心知识。

(二)难点突破【难点突破1】农业发展条件紧扣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梳理影响农业的主导因素,引导学生得出气候、土壤、地形的水源四大重要自然因素。

通过设问探究影响农业生产的人文因子,诸如劳动力、市场和科技水平。

【难点突破2】黄土高原的形成与水土流失与整治一直以来都是中学地理的重难点内容。

这一内容涉及到地理现象的成因过程分析,体现了地理的逻辑思维。

故在这一内容复习要理清这里面的内在联系,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出发,阐释这一地理现象。

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知识图谱及重难点解析一、本单元知识图谱二、本单元重难点解析(一)重难点分析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南方位置、范围和地理特征。

在区域内部重点学习了南方地区的农业和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的港澳地区。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各章节重、难点分析表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各章节重、难点分析表
1.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文化特色,养成各民族团结和睦的情感。2.通过判读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读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特点。
第二章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
通过阅读地图等资料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以及地形、地势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分析地形、地势特点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
第二节
农业
1.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分析我国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而导致的农业差异;
2.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第三节
工业
我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中心。我国工业发展的前景。
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条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发展差异。


重点
难点
第五章
中国的
地理差异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第二节
气候
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1.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第三节
河流
1.黄河、长江的地理概况。
2.黄河的忧患与治理。
3.长江的开发利用与治理。
1.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2.黄河、长江的治理。
第四节
自然灾害
第三章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
基本特征
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及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
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黄土的由来、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及其危害
第七章



人教版初中地理各章节重、难点

人教版初中地理各章节重、难点

人教,版,初中,地理,各,章节,重,、,难点,人教,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各章节重难点章节重点难点绪言与同学们谈地理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从学生日常生活和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入手,让学生“想一想”。

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继而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1.会观察、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公转和自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3.季节变化、五带的划分。

1.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差现象与自转的关系。

2. 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低的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公转的关系。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地图三要素的应用1.比例尺的大小比较。

2.在经纬网地图上别方向。

第四节地形图的辨读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的名称、分布及其分界线。

3.四大洋的分布及各大洲的相对位置。

1.大陆与大洲的联系、区别2.亚欧、亚非及南、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3.七大洲和四大洋空间概念的建立。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尤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节重点难点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1.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2.世界降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初中地理七八年级重难点汇总

初中地理七八年级重难点汇总

初中地理七八年级重难点汇总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课本1——10页)1、地球的形状:球体。

2、生活中说明地球是球形的自然现象:(1)海边看到远处帆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月食现象等3、能说明地球大小的数据: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为6357千米);最大周长是4万千米; 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纬线经线定义在地球仪上,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指示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长度特征长度不等,赤道最长,从赤道向两极越来越短,到极点缩为一点所有经线长度相等形状除极点外,纬线都是圆圈所有经线都是半圆1、主要的经线:本初子午线(0°)、180°。

主要的纬线:赤道、北回归线(23.5°N)、南回归线(23.5°S)、北极点(90°N)、南极点(90°S)2、经纬度的划分和半球划分:纬度经度起止度数0O ( 0O 纬线叫赤道)—90 O N/S0O ( 0O 经线叫本初子午线)—180 O代号北纬—N,南纬—S东经—E,西经—W如何区分区分南、北纬(两种方法):1、赤道(0O 纬线)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S”表示);2、纬度向北递增为北纬N,纬度向南递增为南纬S。

区分东、西经(两种方法):1本初子午线(0O 经线)以东为东经(用“E”表示) 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 (用“W”表示) ;2、经度向东递增为东经( E ),经度向西递增为西经( W )半球划分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20 O W和160O E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O W向东到160O E为东半球(20 O W—0 O—160O E);20 O W向西到160O E为西半球(20 O W—180 O—160OE)7、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全面复习重难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全面复习重难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全面复习重、难点总结(二十一级二班专属)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辽阔的疆域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1.中国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无寒带海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2.中国地理位置上的优越性:(一)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

(二)有利于对外交往与合作,还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

3.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与整个欧洲的面积差不多,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领水面积约为37万平方千米,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相邻的国家有十四个,分别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

4. 最北: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N我国领土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最南: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最西: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73°E5.海南省跨经度最广,南海诸岛都属于海南。

跨经度最广的是内蒙古。

6. 我国省级行政区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34个省级行政区2个特区23个省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北京市京北京湖南省湘长沙天津市津天津广东省粤广州第二节众多的人口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人口1/5以上,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我国人口的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3.黑河—腾冲一线为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

4.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东部密集,西部稀疏。

气候适宜,交通便利,地形平坦。

(东部人口密集的原因)5.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澳门。

人口密度最少的是西藏。

人口数量最多的是:广东。

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1.我国共有56个民族。

2.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另外55个共占8%,被称为少数民族。

3.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600多万人。

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人口也较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1.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2.世界降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1.降水量柱状图的分析;2.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1.通过分析地图认识世界气候的复杂多样及地区差异大2.明确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3.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4.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
1.分析俄罗斯的地形特点对河流的影响;
2.分析俄罗斯的气候特征;
3.分析俄罗斯发达的航空工业与较落后的轻工业的原因。


重点
难点
第八章











第一节
中东
1.中东地区重要的地理位置;
2.中东成为长期热点地区的地理背景;
3.中东石油在世界的重要地位
1.中东成为长期热点地区的地理背景
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第七章










第一节
日本
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日本地形特征以及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分析国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
东南亚
1.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东南亚的热带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理解“十字路口”的位置特点。2.理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波斯湾石油外运的三条航线
第二节
欧洲西部
1.欧盟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
2.欧盟主要成员国及分布;
3.欧洲西部主要工业区的分布;
4;发达的畜牧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众多国家的名称及分布
2.各种图表的判读与分析
3.本区气候的成因和特征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各章节重难点


重点
难点
绪言







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从学生日常生活和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入手,让学生“想一想”。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继而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怎样学好地理?首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每一章的重要内容。学好地理的方法是“三多”,即多动脑筋想一想;多阅读运用地理图表;多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如阅读地理书籍,看电视、读报刊中的地理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和营养。
工业
我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中心。我国工业发展的前景。
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条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发展差异。


重点
难点
第五章
中国的
地理差异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第六章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1.掌握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2.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
3.人口、城市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1.澳大利亚有独特古老生物的原因。
2.分析区域地理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第九章
西





第一节
美国
1.美国农业带(区)的分布及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
2.美国发达的工业现状,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1.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构成、人口特点及其原因。
第四节
地形图的辨读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第二章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的名称、分布及其分界线。
3.四大洋的分布及各大洲的相对位置。
1.大陆与大洲的联系、区别
2.亚欧、亚非及南、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3.七大洲和四大洋空间概念的建立。
如何处理古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1.掌握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2.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
分析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第二节
“鱼类之乡”
——长江三角洲地区
1.运用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运用所学的知识,以长三角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第十章




1.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两极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及成因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各章节重难点


重点
难点
第一章






第一节
疆域
中国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中国地理位置优越性评价
第二节
人口
1.我国人口的数量及增长;
2.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1.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2.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及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理解。
第三节
民族
1.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文化特色,养成各民族团结和睦的情感。2.通过判读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读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特点。
第二章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
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1.会观察、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公转和自转。
第三节
印度
1.印度人口问题和粮食问题;2.热带季风气候与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关系;3.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及分布地区;4.印度工业中心和原料产地的密切关系。
1.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2.工业发展特点。
第四节
俄罗斯
1.俄罗斯的地理位置特点;
2.俄罗斯的地形特点及气候特征;
3.俄罗斯矿产资源分布状况对工业区形成、发展的影响;
1.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2.黄河、长江的治理。
第四节
自然灾害
第三章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
基本特征
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及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第二节
土地资源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及分布差异。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第三节
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分布特征。
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分析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征
分析并表达东北三省自然环境的差异及原因。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
堆积区——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黄土的由来、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及其危害
第七章




第四节
祖国的首都——北京
北京长期作为政治中心的区位优势。
2.香港、澳门与内地间合作模式的转变。
第四节
祖国的神圣领土
——台湾
1.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地形与气候特征。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台湾省的经济发展特色。
1.分析台湾省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台湾省的经济发展特色。
第八章
西北
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1.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分析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及其他生产生活的影响。
2.通过相关资料,能够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通过图片和相关资料,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粮食、环境等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2.运用图表说出当地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第四节
澳大利亚
1.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澳大利亚以发达的农牧业、工矿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特征。
国界线的划定及国界纠纷;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第六章
我们
生活

大洲

亚洲
第一节
位置和范围
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第二节
自然环境
1.学会分析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
2.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第四章







第一节
交通运输
1.我国主要铁路线的名称,我国重要交通枢纽名称。
2.我国交通运输网络地区分布特点。
3.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设计经济合理的旅游路线
第二节
农业
1.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分析我国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而导致的农业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